61阅读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张家界旅游区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18-04-14 所属栏目:张家界公众信息网

一 : 张家界旅游区综合改革

61阅读/ www.61k.net

张家界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几点思考

来源:张家界政府公众信息网 日期:2011-03-15 作者:李培其 阅读: 1651

坚定信心 创新思路 实现旅游业新跨越

——张家界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几点思考

张家界市政协 李培其

在2010年12月9日召开的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上,张家界与舟山、成都、秦皇岛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是我市经过20多年开发建设迎来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机遇,也是“十二五”时期国家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过程中赋予我市的一项特殊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张家界该如何创新思路,找准旅游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先行先试,使旅游业发展的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使旅游生产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实现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富民强市的目标,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面对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张家界市政协办公室课题组认真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现提出如下参考意见。

一、认清旅游业发展形势,坚定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信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市旅游业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据世界银行和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亚太地区将取代欧美成为世界旅游的新中心,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到达国。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湖南省即将出台的支持张家界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政策,湖南省旅游局提出的“以张家界为全省旅游的龙头,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中国遗产地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精品城市、中国旅游城市综合改革和中国新兴旅游目的地核心城市”战略构想,都将极大地推进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就张家界旅游发展现实而言,本身具有的资源品质和拥有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等众多金字招牌,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同时,“十二五”期间,张家界的交通环境将得到全面改善。张家界航空口岸对外扩大开放日前已通过国家验收,荷花机场扩建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市城区至桑植和张家界4条对接全国高速公路网的高速公路,黔张常铁路,长常城际轨道延伸至张家界及与重庆、武汉、贵阳等中心城市“五小时交通经济圈”都将在期内开工建设或完成。

基于此,张家界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先决条件。而同时,作为试点城市,张家界的旅游业发展又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政策空间。从国家层面而言,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对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尤其要在某些共性问题上有所突破创新。从综合改革层面而言,其不再是若干分散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其实现多层面、立体式协调统筹发展。从试点层面而言,允许先行先试,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尤其在机制体制创新上,要敢破敢立,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唯有如此,张家界的旅游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跨越,才能使全市老百姓享受旅游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我们只有坚定信心,敢于创新,上下同心,才能担当起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重任,才能实现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富民强市的目标。

二、充分认识我市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差距和突出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按照世界旅游精品和一流的“绿色低碳、宜居宜游”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张家界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必须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独木难支。目前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是: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优,

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由1988年33.71%下降到2009年13.2%;第二产业严重滞后,所占比重一直在20%左右徘徊,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第三产业“大”而不“强”。尽管旅游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所占比重超过60%,但与丽江、三亚、黄山等同类城市相比,我市人口规模大,财政收入少,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低。据旅游部门2008年统计,全市66家旅行社上交税金仅为298.6万元。同时,旅游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弱,如果单纯靠旅游来支撑整个经济命脉,至少在目前的转型提质时期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旅游结构性矛盾突出,旅游产品单一。我市旅游总收入虽然相当于GDP的比重达49.33%,但从其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主要是交通通讯费用、旅游费用两大主体部分,分别占17.5%和26.5%。而旅游住宿、餐饮、购物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购物收入,已由1989年的26.7%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现代旅游业的核心指标——娱乐业所占比重低,仅占旅游总收入的5%左右。旅游人均收入按2009年1928万人次和100.2亿元的数据,每人次平均消费不到520元,按300万净人数统计,人均消费3000多元,整体比国内同类旅游城市低200元左右。

第三,体制机制性障碍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2010年5月至6月,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旅游学会会长游碧竹等在我市调研后认为,我市的体制性障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

企不分,一山多制;二是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错位;三是多种管理机制共存,不能形成如桂林阳朔那样社区参与、全景区一体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而且造成收入大量外流。从理论上而言,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管理部门应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如果政府和管理部门过多的干预市场和企业行为,则势必影响企业走向市场、自主发展。

第四,城市承载能力弱,旅游要素市场未形成特色和规模。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交通环境、旅游秩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但和桂林、三亚、丽江相比,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旅游要素市场建设更是显得弱小。就市城区而言,金海岸步行街、维港十字街、人民广场步行街充其量只是市民的购物场所,而大庸府城则完全成了一座空城,更不要说到哪里去寻找美食一条街了。所谓的东线旅游、西线旅游几乎还是一张白纸。文化是旅游的延伸和载体,虽然现在有了四台大型文艺演出,但毕竟只能满足部分游客。至于商务会展恐怕还需待时日。

三、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意见》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大胆推行旅游综合改革,科学谋划,力求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旅游

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整合上实现新突破,为国家旅游业发展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1.树立旅游发展新理念,创新旅游发展新思路。我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旅游服务向人性化标准化信息化转

变”。具体而言,张家界的发展必须站在国际化的战略高度,用世界的眼光谋划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走出门票经济的误区,树立“大产业经济”理念;二是适应现代旅游者新的方式选择和心理诉求,着力打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三大主体产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务,深度提升旅游质量和效益;四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2.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旅游改革新活力。建议以张

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体制改革为试点,撤销现有的建制,将所有的行政职能划归武陵源区政府,单独组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集团公司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其门票收入和其他现有的国有资产收入划归公司,公司隶属张股公司管理。这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要求,一方面新组建的公司完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不遗余力地创

造出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甚至可以独立上市或捆绑上市,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对不同的旅游相关企业,如饭店、旅行社、演艺公司也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思路,分别对其财务资本的产权和人力资本的产权进行企业化建设,使其具有相应的活力,培育与时俱进的市场环境。

3、整合资源,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一是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功能化发展原则,完善全市各景区景点建设,统筹推进核心景区和东线、西线旅游发展。培育壮大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宗教朝拜旅游、城市旅游、自驾车旅游、康体疗养旅游、高尔夫旅游、科考探险旅游、乡村旅游等辅助产品体系。二是建设现代旅游服务集聚区。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一个集旅游购物、餐饮美食、康体休闲、聊吧泡吧于一体的特色步行街区。街区没有车辆的喧哗,只有攒动的人头,游客甚至市民置身其中,乐而忘返。这也是解决市民就业的一条很有效途径。三是大力发展低碳旅游。通过转变旅游消费方式、旅游服务理念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使张家界成为中外游人共同向往的“绿色低碳、宜居宜游”旅游目的地。

4、打造世界旅游品牌,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旅游宣传营销要注重品牌效应,利用大报大台影响力,有目标和侧重进行整体品牌形象宣传,包括硬广告植入、旅游形象片宣

传和其他软性宣传。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和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要达成共识,精心组织和策划,并不失时机制造有轰动效应的兴奋点,以吸引国内和世界游客的眼球。要按照国际旅标准和国际旅游需求,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世界旅游组织项目落地张家界。条件成熟时,应尽早争取旅游购物出口退税制度和简化短期旅游签证、落地签证或72小时免签制度。

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十二五”时期张家界旅游业新跨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顺势而上,敢破敢立、敢于担当,应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奋力前行的动力。借力借势做好全方位的宣传,调整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用政策和项目吸引投资,张家界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

张家界市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发表时间:2011-01-07 来源:湖南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流光溢彩的舞台,激情神秘的音乐,古朴粗犷的舞蹈??2010年12月24日晚,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区黄龙洞的“哈利路亚”歌舞厅正式开张,一台《烟雨张家界》的精品节目,让1000多名中外游人啧啧称赞。 寒冬来临的张家界,每晚都有4台像《烟雨张家界》这样的大型精品节目上演,与绝美山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让隆冬的寒夜变得暖意融融。

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评点这种盛况:是文化体制变革带来的直接效果。

探索发展新途径

张家界建市时间不长,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亿多元。

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新兴旅游区,张家界不仅有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还有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间歌谣浩如烟海,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独具魅力,红色文化厚重珍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桑植民歌、大庸阳戏、白族仗鼓舞已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笔沉睡的“宝藏”,是文化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06年6月,张家界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出台了张家界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重要举措来实施,最大限度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

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全面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随即,“文化强市大家谈”、“发展文化与发展旅游经济”和“张家界精神”大讨论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达成共识。

靠旅游延伸文化的外延,让文化充实旅游的内涵,张家界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正确之路。市场的魔方也显现了她独特的魅力。4年弹指一挥间,张家界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2009年,全市的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已经发展到8500家,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6.13亿元,占到全市GDP总量的7.9%,占比名列全省前茅。

文化产业已成为继旅游业之后新的支柱产业,并且呈现出了旅游演艺异军突起、节庆文化异彩纷呈、创意策划世界瞩目等鲜明的张家界特色。

抢占市场制高点

“资金短缺、体制不活、人才匮乏、文化基础设施几乎空白。”文化体制改革前,有人曾对张家界文化产业现状如是总结。

体制不活唯有改革创新。2008年8月,按照规定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张家界武陵源区按照"

一局一台一队一站"的改革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随后,张家界市明确文化行政事业单位"裁判员"身份,先后完成了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释放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一组数据让人振奋:4年来,在文化产业项目上,张家界市先后策划包装40个,其中签约13个180亿元,民营资金实际投入30多亿元,民营文化企业占到全市文化企业总数的89%。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张家界出台了鼓励和保护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不仅盘活资金,还引进广西中元山水旅游文化策划有限公司、天津宁发集团、香港永太和印刷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来张家界投资发展文化产业。

除了项目和资金,张家界还引进了谭盾、梅帅元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人才,与本土成长的叶文智、李军声、杨吉红等一道,成为张家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

2008年6月,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露天剧场选址天门山峡谷,张家界市政府斥资1.6亿元,修建了城区到剧场的连线公路。据统计,4年来,张家界市多渠道投入30多亿元,用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博览、会展等10余个行业,博物馆、广电中心、文化影视城等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完成,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档次和规模。

谈起这些,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导演全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肖凌之。他认为,改革盘活了所有元素,其中最值得总结的一条经验,就是把自己放在国际旅游的大背景下,抢占人才、资源和市场的制高点。

提升核心竞争力

"时隔5年,第二次来张家界,就是为了看戏!"来自深圳的游客王之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在今年5月14日召开的深圳文博会上,他参加《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新闻发布会后,就萌生了这个念头。张家界市旅游局11月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像王之凌这样慕"戏"而来的"回头客"高达30.5%。

改革造就品牌,品牌催生效益。近年来,张家界敞开建设"绿灯",实行零收费,重点扶持龙头文化企业,运作高端文化产业项目,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张家界已有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天元山水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土家风情园、军声画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他们正在成长为有实力、有活力、有影响、有后劲的骨干文化企业。

《张家界*魅力湘西》2001年开演时,座位仅300个,资产不到200万元。通过引进香港永太和印刷集团投资控股,目前发展到拥有座位2600多个、资产超过2亿元、年门票收入近1个亿的骨干文化企业。 今年10月,《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张家界*魅力湘西》,均被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组织评选收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成为具有国家一流水准的品牌演艺。目前,加上《武陵魂*梯玛神歌》和《烟雨张家界》,4台旅游演艺大戏总投资近6亿元,观众座位近万个,这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堪称一绝。 同样形成品牌的还有节庆会展。去年,张家界成功策划和举办了"2009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来自世界5大洲19个国家的31支知名乡村音乐团队,在张家界风景区奏响各具乡土特色的天籁之音,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据悉,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国际乡村音乐周"将改为"国际乡村音乐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并正式落户张家界。

一系列品牌的形成,使张家界的文化产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记者 向国生 廖声田)

张家界被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张家界政府公众信息网 2010-12-13

12月9日,国家旅游局召开座谈会,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湖南省张家界市被列入首批试点城市,同时被列入的还有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舟山市和河北省秦皇岛市。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讲话,杜一力副局长主持会议。湖南省旅游局熊健副局长、张家界市政府梁碧副市长和市旅游局丁云勇局长等出席了会议,梁碧副市长代表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在会上作了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发言。

邵琪伟局长指出,之所以选择城市,是因为中国正在大规模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主要旅游集散地和客源地,现代城市发展正在创新理念,城市定位、城市管理制度设计、现代科技应用、低碳智能措施正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新的追求,城市宜居化程度要求在不断提高。

张家界公众信息网 张家界旅游区综合改革

邵琪伟局长提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改革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旅游改革促旅游发展,破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适应旅游业综合性产业特征的体制机制,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新的动力。他提出旅游综合改革要坚持五个指导原则:一是坚持以改革促进科学发展,二是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三是坚持以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创新为重点,四是坚持与国家总体战略相结合,五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邵琪伟要求,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在五个领域先行先试:一是在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二是在推动旅游业建成现代服务业上先行先试,三是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四是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上先行先试,五是在落实41号文件上先行先试。开展旅游综合试点工作要做到组织到位、规划到位、措施到位,要抓实抓深。要及时总结、推广试点城市成熟的改革经验,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梁碧副市长在会上介绍了张家界旅游发展和旅游改革的情况。他说,张家界经过建市22年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逐步配套,旅游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市场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带动功能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预计2010年,全市各景区景点接待国内外游客可以达到235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21.9%;过夜旅游者将突破1000万人次;境外旅游者14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73%;旅游总收入有望超过125亿元,比2009年增长24.8%;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5.9%。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张家界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梁碧还介绍了张家界未来发展特别是“十二五”发展任务,提出,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下一阶段张家界旅游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强重点、打基础、抓改革、增效益,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度假休

闲复合型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集中力量发展中心旅游城市,配套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增强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和集散能力,建设国际风景度假城市;根本解决旅游交通问题,加快国际航空口岸、航空基地、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完善的城市、景区公交系统和自驾车服务体系;科学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围绕中心城市的发展,按照优势互补、产品和市场科学定位和特色化开发的原则,搞好旅游产品的配套完善和区域旅游统筹发展,实现旅游发展带动战略;科学、务实地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旅游转型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高旅游素质,加快旅游转型步伐;扎实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以国家旅游局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大旅游改革力度,建立适应旅游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有效而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新路子;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和标准配套完善旅游设施、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梁碧表示,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作了精心安排和部署,要在开展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旅游旅游目的地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大旅游工作格局方面下功夫;在配套完善旅游发展产业政策,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建立适应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招商引资、土地供给、投资融资的政策支持机制见实效;在创新旅游目的地管理方法手段,重点解决旅游市场运行中的深层次的问题,建立保障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模式出实招。他说,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张家界的城市旅游综合改革工作,将专门出台《支持张家界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若干意见》,张家界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完全有信心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深入扎实推进城市旅游综合改革工作,促进张家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快速、健康、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张家界建市22年来,坚持以旅游业为主导,成为了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四块金字招牌于一

身的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到旅游产业大市的跨越发展。为了实现张家界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全市各级在推行旅游业行业管理、旅游经营模式、旅游分配机制、“大旅游”工作格局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由于张家界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我市旅游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并实行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现有效突破。

张家界市将遵循“创新示范、综合配套、重点突破、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紧扣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大旅游工作格局,创建全国旅游管理创新示范区、旅游产业转型示范区、旅游优质服务示范区、低碳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区域协作示范区,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旅游发展“张家界模式”。张家界市正积极准备,努力申报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第一,从“国家层面”讲,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对全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二,从“综合改革层面”看,改革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产业,而是以旅游为主导,关联产业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处理好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试验区层面”指综合改革的“先行、先试”在整个区域着眼于“制度创新”,以立为主,以体制机制全面改革的方式推进建设。

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源自旅游业发展内在要求的制度创新,政策优势只能是启动发展的最初动力,能否获得全面突破和持续发展,取决于试验区自身在改革试验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了核心优势。以往的改革试点是“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的初级循环,过分地依赖政策的势能差和开放的时间差,是一种“外来型”的发展模式,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强调“内源式”科学发展模式,不会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历程,“先行

先试”的提出和运用都以区域自身的制度创新为依托,不侵害其他区域的资源和要素,而且要示范和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 :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成为全国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首次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设立的综改区,“综改区”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路子。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山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家为什么批准山西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在汽车生产流水线上焊接车厢。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山西省经济结构变得极为特殊,形成了以“煤炭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图为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在汽车生产流水线上工作。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山西省目前煤炭、焦炭、冶金、电力这四个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经济结构严重偏资源化。

图为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山西华雄纺织有限公司内,一名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发(薛俊摄)


山西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资料
山西部分地区煤炭资源已经枯竭,亟待改革。否则难以为继。
图为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山西华雄纺织有限公司内,一名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发(薛俊 摄)

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以来,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向中央提出了“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和相关方案。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以发改经体[2010]283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复》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何重大意义?


根据中央要求,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破解长期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主要是: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山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山西经济“一煤独大”,发展方式粗放,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创新资源合理开发、资源产品价格形成和收益分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等体制机制,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有效防范周期性波动,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强度、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山西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特别是由于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不完善、生态修复和补偿机制缺失,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善资源集约高效开采、生态环境评估考核和补偿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进一步提升山西的能源基地战略地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6%。在全国能源供给格局中,山西具有不可替代的(www.61k.com)能源基地重要地位。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强化煤炭资源管理、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等制度建设,有利于煤炭工业的集约高效发展,更好地发挥能源资源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有力地推动山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山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力推进“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加强与中部地区各省优势互补和省内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协作互动,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全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山西119个县(市、区)中有94个产煤县,资源型经济在全国最具典型性。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代表性强,示范价值大,试点作用突出,将更好地示范和带动全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一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快工业新型化步伐;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域城镇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区域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均衡性。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拓宽资源型产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途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实施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革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各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增强服务能力,形成促进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以“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为目标,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按照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围绕产业转型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技术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山西“综改区”需要做的重点工作


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山西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山西省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批复精神上来,统一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上来,抓紧做好如下工作:


高标准、高质量地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根据中央要求,要进一步明确改革试验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审批后实施。同时,还要组织编制好各专项方案。总体方案和各专项方案既要兼顾全面,又要谋求突破;既要考虑实际,又要大胆探索,通过制定高标准、高质量的方案,有力、有序、平稳地推进试验区各项改革工作。


做好与“十二五”规划的密切衔接。当前正值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要把“综改区”作为全省“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要明确远期、中期、近期三个层次的发展目标,细化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等多方面的支撑措施,突出产业转型、矿城转型和创新体系建设等项重点工作,确保试验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各部委将与山西省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省部合作机制,强化对试验区工作的政策支撑。我省将抓紧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加快构建协调有力、充满活力、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通过全省上下大胆探索,积极进取,把“综改区”工作全面推向深入,为我国资源型地区探索转型发展道路当好排头兵。

(文摘自山西新闻网2010年12月14日,图新华社 薛俊摄)

看了本文的读者还看以下文章:

山西加入新特区 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情况举行发布会
现有的八个“新特区”(27P)
山西加入新特区行列 成为国家批复面积最大综改区
余秋雨 余秋雨大同行之一:名城保护需要文化引领(8P)
余秋雨大同行之二:只有回到历史 才能创造未来(21P)
余秋雨大同行之三:余秋雨作“大文化大古都”讲座
余秋雨大同行之四:《大文化,大古都》讲座全文
图说余秋雨的成长历程(32P)
余秋雨:从何处走向大唐
想亲亲 跟我去看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上)(42P)
跟我去看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中)(29P)
跟我去看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下)(23P)
文化“撑”起大同崛起的一片天(11P)
让《想亲亲》“想”得更远些(17P)
鲜卑的十个故事 关于鲜卑的十个故事(23P)
第二个故事 嘎仙洞(29P)
第三个故事 冯太后与孝文帝(14P)
第四个故事 万里驼铃(24P)
第五个故事 大字小字(34P)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三 :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关资料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www.61k.com)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亦即中国的“新特区”。

一、意义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的现实选择,它的提出必将对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战略部署。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能够合理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增强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协调性、 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联动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www.61k.com)

国家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可以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平稳有序推进改革进程。

二、条件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区,考虑的因素和条件是:

地域有代表性。试点地区在全国范围或东、中、西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能够代表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内容有典型性。试点地区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能代表本地区的普遍性,所确定的改革任务能反映本地区改革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对推动全国或一定区域面上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有较强的组织领导。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改革放在突出位臵,有较为健全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推进机制,能够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在一些领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并已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工作基础。通过试点,能够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新体制建设提 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供示范。(www.61k.com]

有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群众对改革的认识程度深,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能正确对待改革成果,社会承受能力比较强。

三、申请现状

(一)已申请成功的试验区

截止2011年3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10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已批复改革方案的试验区

2008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圈(群);10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改革总体方案》获批;12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批。

(三)提交申请的试验区

自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不少地方先后向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 3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委提出了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申请。[www.61k.com)到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提出申报21个试验区。从申报的时间看,2005年申报4个,2006年申报6个,2007年申报11个。从分布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申报11个,中部地区申报6个,西部地区申报4个,包括:

(1)要求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辽宁省大连市、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安徽省合肥市、河南省郑州市和开封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贵州省安顺市。

(2)要求列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江西省赣州市。

(3)要求作为发展国际旅游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的海南省三亚市。

(4)要求列入国家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从总体上看,申请开展试点的地区都紧紧围绕解决制约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力求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设立背景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战略变迁具有深刻的必然性,体现了改革所必须具有的层次性、阶段性和持续性。众所周知,经济特区是在中国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 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下设立的,其基本的发展策略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中央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二者合力,使经济以超出一般地区的速度成长,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内示范的榜样。[www.61k.com)

可以说,经济特区改革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基本涵义,即在没有涉及利益关系重构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重新配臵获取新的收益。特区的这种改革模式迎合了改革初期所需要的渐进和慎重特点,从而使改革能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就。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经济特区成功地完成了当时的国家使命,其所探索、磨炼与锤打的各项改革性政策也逐渐扩散开来,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整体建设。此时,改革也逐步迈进了“深水区”,各项改革正向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挺进。改革已不可能以经济改革为主轴单兵推进,它已无法回避来自行政与社会领域所产生的复杂问题,必须对改革的利益关系、民生基础和政府结构进行重构和调整。

从国内情况而言,以往缺乏系统性、注重经济增量的一系列单项式改革所引发的矛盾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扩展为大量的社会公共问题,这些社会压力构成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新屏障。“事实证明,改革越向深层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联动性就越强,而各方面改革能否协同配套推进,不仅制约着改革的进程,而且决定着改革的成效。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使得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全球化竞争的角度而言,中国不少城市在经济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不顾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约束,大量使用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 5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外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担忧。(www.61k.com]中国改革如何寻找新的突破点,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臵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框架中,就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家的重大任务和战略目标。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建设将结合具体区域的实践特点,先行地方政府试验一些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将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宏伟使命。

五、设立过程

从中国正式确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过程看,短短的三年间,综合配套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改革开放最充满活力的词语。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出发,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新模式,由此揭开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新时代篇章。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 6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宜居生态型新城区。[www.61k.com)意见指出,天津滨海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通知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要求两地“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此外,尽管没有国家部门颁布的正式“身份认定”文件,但是深圳已经获得了足够分量的政治授权,成为相对独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际上,早在2005年11月,深圳就起草了《深圳市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其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提出,要“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总体部署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 7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改革、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改革攻坚”。(www.61k.com)2007年,深圳的综合配套改革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突出增进民生福利,推出十项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劳务工医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等有关民生的各个方面。

相较而言,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仍带有一定的“经济特区”性质,侧重探索在沿海对外贸易框架下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拉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效果和方式。重庆市和成都市更注重社会体质和公共事务的改革,侧重城乡统筹,着力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以致坊间舆论称之为“社会特区”。而新近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则具有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使命,侧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圳的试验特更是明显带有从“经济特区”转向“社会特区”的色彩,不仅在经济改革上延续原有经济特区的优势,还着重将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臵于重要位臵。总体来说,当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都体现了较为鲜明的改革取向,并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就。

六、主要内容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是所有关心这项改革试验的人都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改革战略选择的历史原因,不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空间区域位臵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各方改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根据我国改革的基本走向以及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区域发展等五个维度来勾画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

8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上五个维度的内容层次划分并非截然断裂、各自推进,而是相辅相成。[www.61k.com)其中的重点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它的改革尺度决定了经济体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改革所可能具有的高度与深度,如果行政改革无法突破,我们就不可能期望其配套改革能获得广泛而深入的成就。

七、主要任务

2007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是改革之首。改革“深水区”的中心环节是政府自身改革,但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这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实质性突破,因此,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尤其是对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这样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试点而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国企改革和战略性调整,改革金融和财税制度,尤其是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体系,消除不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

社会领域内的改革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展开,重点包括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育、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地处中西部的重庆和成都来说,改革的重心还必须涉及农村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资源能源节约 9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世界范围内的焦点问题,国际社会更是日益关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压力。[www.61k.com)地方省市如果在这两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将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窗口和里程碑。因此,对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而言,其改革的成效对于我国树立新的发展标尺,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将有深远意义。

以上所说的重点改革领域,是全国各地均需要摸索和创新的领域,更是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任务,国家期望这些试点能够先行先试,在这些重点领域内取得卓有成效的经验,从而推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改革。值得指出的是,改革既具有一定的单项性、层次性和顺序性,又必须注意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着眼于整体的制度创新,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同样,东部和中西部综合配套改革项目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优先性次序。对于经济领域改革实现深层次突破的地区,可以把改革更多地转向社会事业领域。对于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是这些地方的重大任务。其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还是这些地区的主要改革任务。

八、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中央对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特区的要求来分析,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目标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包含诸多目标的多元系统组合,主要由战略目标、基本目标和结构目标组成。

战略目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目标是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基本目标——一是改革在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上先行试点并取得突破,对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国改革开放全局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在全国形成一批新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带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www.61k.com)

结构目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结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试验区内谋求建立“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健全化、社会和谐化、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发展模式。

2、区域发展目标

通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形成四个方面的新区域:第一、形成全国的经济增长极或者是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力量;第二、形成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产业调整和要素重组相衔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地;第三、形成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区域,要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新的比较优势,改变过去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的体制;第四、形成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的特殊功能区,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和示范。

通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区域发展形成三种带动作用:一是集聚辐射作用,通过特殊的政策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利用经济势能的运行规律,逐步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资本、信息技术、高级人才和现代经营管理集聚的核心,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和发展。二是结构转换作用,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使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不断培植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系列,从而在动态发展中保持产品的市 1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场竞争力和市场覆盖面以及通过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周边区域经济转换。[www.61k.com)三是体制示范作用,就是让其作为改革的一个试验场,先行探路、超前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并将其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较成熟的有益经验逐渐大面积推广。

九、行动框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在于先行先试权,是根据地方特点对涉及国家重大发展的领域与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与破解。因此,各试点必须根据国家确定的重点改革领域和自身的目标定位,制订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行动框架。从各地的情况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突破点仍然可以归结为行政管理、经济增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区域增长等领域。

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地处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商业和人才基础,这些地方的改革着重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符合国际规则,融入全球市场的经济体系。通过沿海这三个地方的布局(加上深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进一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区域之间分工协作与互动发展的格局日益清晰起来;西部成渝地区比较强调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将解决“三农”问题臵于改革的优先序列;中部“两型社会”试验区则聚焦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机制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型经济发展道路,促进中部崛起。

从试验区设立的次序我们不难看出,试验区一方面将促使经济发展从东向西推移、从南到北扩展,打破区域之间的 1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壁垒,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臵。[www.61k.com)由此,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之间的平衡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形成全国一盘棋而又各有侧重点的区域发展局面;另一方面,试验区的改革内容正逐渐围绕着经济发展向建设和谐社会转变,更为注重社会公共事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人民创造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十、实施规划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对试验区的选择、试验要素的设计、试验改革的步骤、试验区的管理模式与体制、政府功能定位等涉及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规划,确保改革试验的成功。

1、合理选择,系统规划。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项目,带有相当程度的试验性质,是对我国改革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必须对试验区的区位、数量、环境、经济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地点、规模和试验项目,真正达到试验的目的。

从规模上看,试验区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试验成本、代价过高;过小,又达不到试验的效果。可以选择大中城市的某个区或中小型城市,形成2~3种规模水平的试验区。

从区位上看,地区类型选择不宜过于单一(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都是沿海省份等),并且不能过于集中,否则不具有代表性,拉动效应弱,还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可以选择不同地理位臵和经济水平的区域,并且适当分散,形成覆盖全国的辐射网络。

13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从数量上看,试验区的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www.61k.com)过多,难以突出重点、有效监控;过少,又过于特殊,没有推广的价值。可按照一定的数量和时间间隔,分批成立试验区,第一批可选择3~4个,第二批选择4~5个,每个试验区的时限为10~15年。

从经济特点上看,试验区的设定应依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产业特点,有选择地设臵不同产业的试验区,加强试验的针对性。如轻工业试验区可设在东部地区,金融业试验区可设在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物流试验区可设在天津等港口枢纽城市,重工业试验区可设在东北等重工业基地,农业生态试验区可设在中西部区域等。

2、转变职能,服务改革。我国政府管理的集权与分权不统一、条块关系不顺畅、公共物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弊病,是制约改革发展的直接原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职责、体制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在每个试验区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试验区政府,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的试验区管理部门,试验区政府受中央的直接领导,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政府监管力度,并取得中央政府的直接支持和指导。中央政府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系统工程中始终处于强政府的领导地位,试验区政府受中央政府的指令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试验与创新,中央政府给予试验区政府指导与支持,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管。

试验区政府的定位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试验区政府仍然是强政府;后两个阶段,试验区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强政府体现在创新体制的构建与实施,待创新体 1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制构建成熟后,强政府角色逐步退出,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服务、引导创新体制的实施与发展。[www.61k.com)

第一阶段:“规划型强政府”。政府是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也是主要的推进者,负责试验区的综合发展规划,其强势保证了试验性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阶段:“合作型强政府”。当制度创新进行到一定阶段,制度创新与试验成为试验区的习惯与主体,体制变革得到试验参与者的普遍响应,为系统所接受。此时,政府转变为重要的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独立领导者,强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第三阶段:“服务型政府”。当制度创新的成果得到巩固与证实,新型的体制已完备建立和正常运行时,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各种调控从直接的行政干预转为间接的指导监督。

第四阶段:“服务型小政府”。当新型体制步入良性运转轨道后,政府逐步有序退出,实现“瘦身”,市场和非政府等组织参与到各个管理领域,完全建立服务型小政府,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系。

3、着眼难题,制度创新。国家的一个重要功能及其存在的意义,就是提供一套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则或制度。国家的这种制度供给及其变迁路径,既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绩效,也可以导致经济发展的衰退或停滞。在一定的初始经济水平和条件下,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

我国的制度进步在广度与深度上均获得显著进展,集中体现在诸如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提升,国有经济的市场化 15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改革和企业制度建设取得突破,等等。(www.61k.com)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面,即现有经济制度下不断激化的矛盾,以及矛盾积累带来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如现有制度的增长动力效应大幅减弱,资源环境、经济的低水平发展,区域发展差异、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矛盾突出,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等。这些经济制度的非均衡性引发了对新一轮制度变革的现实需求。为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以解决这些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为着眼点,以社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以“立”为主,进行自主性制度创新,探索普适性的有效制度,提供足够的改革激励,建立新的均衡制度,实现新的发展均衡,形成符合改革实际需要的新体制,解决改革深层矛盾,保障改革协调发展。

4、按步实施,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要素多、涉及范围广、改革难度大、影响程度深,不可能一筹而就地完善改革所有方面。因此,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环节,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改革、逐步完善,有条不紊地展开。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素与结构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核心区建设,即产业发展平台的搭建。整体协调政府管理、市场体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方面,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是完善配套设施。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试验区必须引入完整的社会要素。在经济产业区的基础上,引入劳动者培训与就业,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卫生、保险等社会保障要素,完善配套设施,继而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试验。

5、以点带面,关联互动。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 16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试验一些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并不断拓展改革的领域,带动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改革的发展,推动我国改革的整体进程,这是我国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目的。[www.61k.com]因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积极地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区域发展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增长模式、新的改革模式以及新型的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攻克全国共性难题,发挥集聚辐射作用、结构转换作用、经济拉动作用和体制示范作用,与周边地区形成关联互动,进而带动全国改革的进程,

6、实时监控,定期评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确定因素多,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试验的效果和影响往往难以事先料及。因此,要设计合理的监管机制、自适应控制机制、调整与改进机制,对试验区的改革运行实施实时、有效的监控,定期评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示范带动作用、区域互动影响、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绩效,并予以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以保证试验区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

十一、发展态势

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确定为“两型”试验区后,国家对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思路将重点转变为完善目前的布点,使试验区真正发挥推广和借鉴作用。实际上,尽管综合配套改革不再突出政策优惠因素,但国家所给予的制度创新空间却更为巨大。在改革迈入深水区后,许多层面的改革(如财政、金融、土地、港口、户籍)已经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这种情况意味着,谁率先得到国家的扶持,谁就将能够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把握主动权,成为当前区域成长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并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改革 17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中心节点。(www.61k.com]正是这种巨大的城市成长机会吸引着众多城市先后加入申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队伍。

从各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态势来看,上海浦东新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较大,并取得明显的进展。通过实施“大系统综合”的“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浦东新区政府机构的数量相当于浦西其它区的一半左右,人员相当于其它区的2/3左右。我们知道,浦东是从原来三区两县管理转变而来的新区。由于历史包袱较轻,人员、机构以及相应的观念都较新,浦东新区的管理体制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不过,浦东新区的体制仍然没有克服传统体制条块分割所带来的弊端。

因此,国家对浦东新区突破目前中国体制改革难点的行政管理体制瓶颈寄予厚望。比如,浦东正在探索各级机构职权的错位划分和政府的流程再造,形成职能互补型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全区组建了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川沙、三林等六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成立功能区域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行政功能主导、统筹发展职能,从而在全区形成了新区—功能区—街镇的互补型管理模式;率先在上海全市组建区级市民中心,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政社合作互动的平台;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和社区工作者协会,所创立的全国社区服务标准得到国家民政部的认可,并已上升为国家标准;建立了体制内的监察制、体制外的投诉制、社会化的评估制和自上而下的问责制,对进驻市民中心的93个审批和办事事项实现电子监控。这些都是综合配套改革所带来的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未来发展方向的 18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有益探索。[www.61k.com]

同时,上海市也加大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支持力度。2007年1月,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完善市区两级管理体制,赋予浦东新区更大发展自主权的意见》,明确凡是法律没有限制的、属于本市的权限,原则上下放给浦东新区政府。在规划、财税、土地管理、环保市容、项目审批、社会事业发展等6个方面共17项权限,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同时,上海市也要求浦东新区不仅要对破解自身发展难题起关键作用,还要对上海市和全国的改革有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真正发挥改革的榜样示范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尤其关注其打造“北方经济中心”所需要的管理体制创新,重点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改革和创新,建设东疆保税港区,改革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等。天津滨海新区对于振兴东北有着重要意义,设立试验区的目的就是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增强地方政府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最终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滨海新区正着力启用新的增长模式,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临港经济。目前,塘沽区的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已初显规模,其发展目标是形成世界级的现代化学工业区、修造船及大型港航机械设备修造基地、高增值关联产业发展区,最终成为海上工业新城。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等金融改革创新也开始在滨海新区起步,不少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已经安排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2007年11月,天津滨海新区被确定为全国保险改革试验区。今后,保险企业、保险业务、保险市场、保险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19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将安排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www.61k.com)

重庆和成都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因此,这两个地区都将改革聚焦于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制度藩篱,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供经验。

而新近设立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则围绕“两型社会”展开探索,着力解决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形成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局面。例如,刚刚编制完成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就提出了建设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的构想。而根据湖南省政府公布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作为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的地方,长株潭城市群不仅要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总量,更要在环保和生态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十二、问题

第一,从改革的发起者看,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国家所给予地方的制度创新权利,是改革最为吸引各界的地方之一。如何激发各层级政府的主动性,使改革成为一种自我需要的日常行为,是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透视国际上地方政府改革的经验,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间关系都呈现出分权的趋势,将改革的重任不断下移。在当代社会,中央政府的直接服务职责正不断转移至地方政府。毕竟“国家政府和大型部门与它们所服务的对象相距太远,过分 20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关注一致性和程序规则,没有充分考虑到客户的利益”,而“地方政府离客户更近,能针对当地的需求和利益对服务进行调整”,以提高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www.61k.com][5]而中央与地方也必须跳出“集权”与“分权”反复摇摆的圈子,合理划分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形成能整合中央与地方立场的制度安排。因此,综合配套改革既必须“龙身随着龙头转”,即在中央政府宏观规划下进行,从上级做起推行权力下放;又必须发挥能动性和自主性,赋予地方政府相对充分的改革空间,使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完善为辖区内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二,从改革的领域来看,提高改革的“包含性”( inclusive)。“包容性增长”( inclusive growth)是亚洲开放银行于2007年提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并保证享受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机会均等,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对于我国而言,不仅城乡之间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较有较大差距,各个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投资仍然偏少,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甚至有一部分是通过“特权”的方式)享受改革的成果,而中低收入阶层,包括农民阶层仍然难以获得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如果说,提高地方政府决策权是将改革从外生性转为内生性的话,提高全体公民的改革分享权则是将改革从排斥型转为包含型,从而使改革在更大层面上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从改革的次序看,优先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领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已不单纯是地方自身发展的问题,更多是为国家整体进步积累经验的问题。因此,所选择 21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试点所存在的问题、障碍应该具有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辐射力,能够推及其他地方。(www.61k.com)如此,这些地方所取得的改革成就就极有可能为国家推动全局改革提供了方案。同时,改革必须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决策改革次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光要具有区域优势和代表性,还必须具备可行性,即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突破。换言之,经济社会承受能力意味着政府的创新基础、经济的实力基础、社会的心理基础都必须纳入考虑。如果缺乏所需要的承受能力,改革就不可能如期先行先试,率先取得进展,也就不可能达到国家战略示范的初衷。

第四,从改革的方式看,注意引入多层次的治理手段。推行综合配套的地方政府必须恰当地向社会和市场领域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加注重外部复杂网络关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能力严重依赖于社会其他主体的合作程度,没有外部伙伴关系的支持,就不可能推行有效的改革。如果说,地方政府的角色主要是公共服务提供者,那么,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更应该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或者在某些领域充当起政府服务的竞争性替代者。而“政府要成为一个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就必须按商业方式进行组织,并让管理者有权以他们认为恰当的方式使用资源。”可见,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合理借力于市场和社会,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治理秩序,将社会各群体视为改革的推手,从而扩大改革的社会基础。换言之,地方政府更要重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新的政府工具),尤其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工商管理方法及信息技术,更新管理方式。

2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第五,从改革的保障措施来看,必须重视改革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www.61k.com]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突破原有的法律制度。因此,必须明确改革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立法来引导、促进、保障和规范改革,将改革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立法不仅可以减少随心所欲、朝令夕改的改革措施,还可以将改革的成果制度化,使之能与全国各地更好地分享。因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内容超出国家有关规定的,必须依法定程序报请审批。同时,应扩大民主参与,建立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让市民或市民代表能够参与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策制定过程,增强决策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此外,还应建立政府与专家、智囊团之间的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和智囊团的力量。在设计方案时,可建立专家咨询组,对一些需要重点突破的重大改革事项进行研究和论证。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可邀请专家或专业组织对改革事项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对改革予以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以保证试验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

十三、十个“新特区”

1、上海浦东新区(2005.6)

2005年6月批准成立的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从浦东新区政府职能转变、央行二总部设在浦东等具体事件上都有所体现。

23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天津滨海新区(2006.5)

2006年5月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讨的则是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www.61k.com)

3、重庆市、成都市(2007.6)

2007年6月批准设立的重庆市和成都市(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是为了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希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

4、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2007.12)

2007年1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5、深圳市(2009.5)

2009年5月初《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通过,深圳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个方案 2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提出了深圳“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先导区、法制建设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目标定位,在中国做具有特色的“新特区”。[www.61k.com]

6、沈阳经济区(2010.4)

2010年4月6日批准的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以区域发展、企业重组、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四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

7、山西省(2010.12)

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2010年4月山西申请方案上报中央后,历时半年审批即获得国务院批复,山西成为获得批准最快的综改区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彭森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山西省设立国家级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25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8、义乌市(2011.3)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已发文批复同意实施《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www.61k.com] 提出建立新型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义乌市场建设、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等方面的主要试点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明确义乌试点的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到2020年,率先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

26

本文标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张家界旅游区综合改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22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