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高一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说课稿模板

发布时间:2017-12-10 所属栏目: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一 : 高一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璧有瑕,请指示王。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威于外而宽于内

来源:

二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解读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着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①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②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郓城西。③拜:用一定的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④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⑤闻:闻名、出名。)

(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①蔺:lìn,姓。②宦者令:宦官的首领。③缪贤:宦者令的姓名。缪,mià0,姓。④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地位高低悬殊,影响大小迥异,怎么可以合在一起写传?文章一开头,就使读者疑窦顿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这一段同时也为后文写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3)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①和氏璧:用楚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而成的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据古书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后归秦王嬴政,为历代王朝的传国玉玺,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失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①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即前306-前251年。②遗:wèi,送。③易:交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秦兵之来。(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①见:被,表示被动。②即:则,就。③患:忧虑,担心。)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①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的结构,即“可使报秦之人”,在句中作动词“求”的宾语。报,答复、回复。)[这是描写人物出场的背景,秦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面对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故事这样开头,一是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背景之中,为表现人物性格做铺垫;二是因为求人不得,才有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里打算逃离赵国跑到燕国去。①臣尝有罪:和氏璧在楚国失踪五十年后,被缪贤在赵国集市上购到,赵惠文王向缪贤索取,缪贤推托不肯。赵惠文王于是派人冲进缪贤府中,强行夺取。缪贤“有罪”,即指不肯献璧一事。②窃计:私下打算。窃,私自、私下,自谦之词。③亡走燕:即亡赵走燕。亡,逃。走,逃跑。)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语:yù,告诉。②境:赵燕两国的边境。)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现在您却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那情势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归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①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被。②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谓逃离赵国,投奔燕国。③束:捆绑。④肉袒伏斧质:赤身露体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袒,tǎn。斧质,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 ⑤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亏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①宜:应该。)[这里写缪贤荐才。缪贤获罪,欲亡赵走燕,相如劝阻,着重指出缪贤的做法是自寻死路,说明蔺相如有非凡的洞察力,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提议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自认死罪而求活命,说明他有非凡的胆识。最后借缪贤之口概括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点明本文描写的中心。这段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5)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①寡人:寡德的人,旧时君主自称的谦词。②不:fǒu,通否。)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换取璧玉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国璧玉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①而: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②曲:理亏。③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比较。④负秦曲:使秦负曲。负,带双宾语,对前一个宾语“秦”是使动关系,对后一个宾语“曲”是一般动宾关系。)王曰:“谁可使者?”(赵王问:“谁可以出使呢?”)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璧归赵。”(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硬是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没有给赵国,我将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①必:如果确实,若硬是。②奉:同“捧”。③请: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④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赵王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这一段写赵王召见,从正面初步显示蔺相如非凡的才能。秦王求璧,使赵国面临三大难题:予璧还是不予;予璧,秦城不可得,怎么办;谁能出使秦国。所以,赵王召见蔺相如,立即摆出这三大难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蔺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予。”蔺相如审时度势,从“秦强赵弱”的大局出发,不可因一块璧玉而殃及国家安危。对于第二个问题,蔺相如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有总揽全局,把握主动的超群才干。最后,蔺相如自告奋勇,慷慨赴任,“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则“完璧归赵”,保证既不“见欺”,又不受辱,将赵国君臣久而未决的疑难一一化解,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初步得到展现。]

第3至第5段,描写蔺相如出场。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前奏。

(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①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的渭水边。②奉:同“捧”。③奏:呈献、进献。)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①传以示:传观,传下去看。以,连词,同“而”,连接“传”与“示”。②美人:指妃嫔。③左右:指侍从。)[相如献上璧玉,秦君臣一片欢腾,山呼万岁,庆贺骗璧成功,眼看故事到此结束。]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玉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①前:用作动词,走上前。②瑕:玉上的斑点,疵病。③指示:指点给……看。④授:交、给。)[蔺相如一眼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狂呼万岁是庆贺诳骗成功,而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于是顿生一计,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不知是计,复授璧。相如将璧取回,主动权在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蔺相如于是捧着璧后退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向上竖直,像要把帽子顶起来,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①却:退。②怒发上冲冠:这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极其愤怒。③发书:发信。④悉:全、都。⑤负:凭仗、依恃。⑥空言:口头上说的话。)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①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称。)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而且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①逆:拂逆,触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送出国书。①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不茹荤酒,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②书:国书。③庭:通“廷”,朝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①严:用作动词,尊重。②修敬:表示敬慕,修,整饰。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辞,以斥责秦王之倨。)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玉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①列观:一般的宫殿,此指章台。观,ɡuàn,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秦对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②倨:jù,傲慢。)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①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处境危急,意译是逼迫的意思。)[得璧不等于得胜,蔺相如孤身一人陷于虎狼之国,怎么办?唯有以死相搏,于是“持璧却立”,远离秦王,获得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主动权;“倚柱”,构成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条件;“怒发上冲冠”,显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同时,慷慨陈词,说明“献璧”、“复取璧”的缘由,指责秦“无意偿城”,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此时矛盾激化,蔺相如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7)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睨:nì,斜视。)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从这里而往东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①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③案图:查明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④都:即前文所说的“城”。)[就在蔺相如欲持璧击柱之时,情节也因此急转直下,秦王“恐其破璧”,答应予赵城。从表面看,相如献璧,秦王予城,至此秦赵矛盾解决,蔺相如大功告成。]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①度:duó,忖度,推测。②特:只,只不过是。③诈佯为:诈,诡计;佯为:假装作。另解,“诈佯为”三字同义复用,为,通“伪”。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当时诸侯各国视和氏璧如同周王室的九鼎一样,和氏璧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当时民谣唱道:“得和氏璧者得天下。” 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的意思。)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赵王送出璧玉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①九宾: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朝会大典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迎宾客上殿。宾,同傧。傧相即赞礼官。)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行取得,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①强夺:用强迫的办法夺取。强,qiǎnɡ。②舍:动词,安置,留宿。③广成传:宾馆名。传,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相如识破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又生缓兵之计,临时设辞,“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知和氏璧乃镇国之宝,见相如说得有理,不得不就范。蔺相如凭着他临场应变的机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这是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结果。]

第6至8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的第一个回合的斗争,蔺相如献璧又取璧,胁迫秦王让步。这部分写秦王的诈和怯与蔺相如的智和勇之间的矛盾,秦王的诈和怯源自他的贪婪之欲,相如的智和勇来自他的爱国之情,因此构成波澜曲折的情节,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相如献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复取璧,秦王诈许城,为二折;相如提出献璧礼仪,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凡三折,把蔺相如的慧眼和勇气崭露如生。

(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弃信约,不会把城池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那块璧玉,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①衣褐:yìhè,穿上粗麻布短衣,装作平民百姓。衣,动词,穿。②怀:名词活用动词,怀里揣着。③径道:便道、小路。)[读到这里,也许有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让仆从怀璧归赵,而不自身拿了璧玉逃之夭夭?孰不知这正是蔺相如智勇过人之处。当时蔺相如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携璧潜逃,二是留下来继续与秦王周旋。前者看起来可以逃生,实际上是一条绝路,因为秦国正可借此指责赵国背信弃义,赵国为了缓和秦赵两国由此产生的矛盾,则会把他当作替罪羊,蔺相如必死无疑。而留在秦国,廷叱秦王,全部责任一肩挑起,看起来是一着险棋,却有险中求胜,绝处逢生的可能。于是,蔺相如毅然选择了后者。其大智大勇的气魄,于此又见一斑。]

(10)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①引:延请。)[读到这里,我们的一颗心顿时吊了起来: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又许诺相如“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隆重地第二次接见相如,但是蔺相如却悄悄地把璧玉送归了赵国。如此,则由赵“见欺于秦”变成了秦“见欺于赵”,由“曲在秦”变成了“曲在赵”,蔺相如这样做,不是不仅完全把外交上的主动权拱手送给了秦国,而且再一次置自己于死地吗?]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定明白遵守信约的。①缪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缪,通“穆”。秦从缪公起开始强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②坚明约束:动宾结构。坚明,固定明白,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动词。约束,捆绑,动词;这里引伸用作名词,约定,契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玉返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①见欺于王:被大王欺骗。见、于合用,表被动。②负:辜负,对不起。③间:jiàn,小道。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就立刻捧着璧玉送来了。①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现在秦国凭借自己的强大,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一块璧玉因而得罪大王呢?①而:表假设,相当“如果”,句中下一个“而”表因果,相当“因而”。)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①当诛:判处死刑。②就:动词,接近。这里是承受、接爱的意思。③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汤,烧开的水。镬,huò,煮汤的大锅。)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吧。①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②孰:通“熟”,仔细、再三。)[就凭这一番说辞,蔺相如竟然死里逃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现在来看看蔺相如说了什么:“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这里值得深思的是,蔺相如这样公开诋毁秦国,秦王为什么默认不怒?这里涉及当时的文化背景,秦赵和氏璧之争,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文化的碰撞。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愿以十五城易璧,蔺相如的第一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后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这是典型的理直气壮的讲诚信、尚礼义的关东文化的思维方式。而秦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受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则是缪公行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只重结果,不拘手段。昭王“空言求璧”,得璧之后“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然后又“诈佯为予赵城”,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所以秦昭王在与蔺相如交锋时,始终心虚理亏,面对蔺相如“未尝有坚明约束”的指责,唯有“相视而嘻”,竟无言以对。既然秦国一向不守诚信,所以“臣诚恐见欺于王”,“令人持璧归”也就合乎情理,“归璧”不是“欺秦”,而是害怕“被秦欺”,是你失信于前,我才违约在后。这样,蔺相如一开口便辞锋犀利,气势夺人,使自己占据有理的地位,化被动为主动。接着蔺相如又摆出赵国“坚明约束”,讲求诚信的事实:“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由此蔺相如推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是诚信之邦,璧玉虽然回去,但只要你恪守信诺,割出十五都,还可以再回来,现在就看你秦国是不是真的重然诺,有平等交换的诚意了。蔺相如就这样轻轻地把责任完全推给了秦国,主动权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到了这时候,蔺相如自请“就汤镬”,但马上提醒秦国:请你们仔细想想吧,是杀了我,背上不讲信诺的名声,让秦赵结仇好呢,还是让我回国,使秦赵和好更为妥当呢?蔺相如以此提醒秦王,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因小失大。]

(11)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人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①相视而嘻: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惊怪之声,这里作动词用。②引:牵、拉。)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秦王就说:“如果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这机会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①因而:因之而,就此,趁此。②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①卒:终于。②廷见:在朝廷上正式接见。廷,名词用作状语。③归之:使之归,让相如回去。)[蔺相如的说辞显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聪明的秦王当然知道怎样权衡得失利弊,相如因此能够虎口脱身。如果说,在第一个回合里,蔺相如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是因为他摸准了秦王因为贪婪,“恐其破璧”的心理,故能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在第二个回合里,蔺相如明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而敢于冒“就汤镬”之刑的风险,则是他看准了秦王心虚理亏,不敢为一块璧玉而“绝秦赵之欢”。蔺相如这番说辞的智就在于他巧妙地把赵“理曲”说成“理直”,把秦“理直”说成了“理曲”,表现了极高的雄辩之才。]

第9至11段写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的斗争,蔺相如归璧之后,在秦廷据理力争,逼秦王“毕礼而归之”,终于完成使命。

(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①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1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第12、13段,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这部分可分三层。第3至第5段为第一层,通过缪贤的介绍和与赵王的对答,初步显示蔺相如出众的才干。第6至第11段为第一层,作者叙述了“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崇高形象。第12、13段是第三层,“完璧归赵”故事的尾声。

(14)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复攻赵,杀二万人。(后来,秦军讨伐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①拔石城:时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即前281年。拔,攻下。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八十五里。②明年:过了一年,即第二年。)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结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①使使者:派遣使者。②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在今陕西省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③渑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县。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秦称其为“西河外”。渑池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即前279年。渑,miǎn。)赵王畏秦,欲毋行。(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①毋:wú,不。)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①计:商议。)赵王遂行。相如从。(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①诀:jué,辞别,告别。这里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思。②度:duó,估计。③道里:道路里程,行程。④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⑤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这一段写渑池之会的背景和会前的计议。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发生的,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约赵王“相会”,名义上“为好”,实际上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甚至还有可能借机扣留赵王作人质。赵王因此又陷入二难境地。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交代,烘托了这次赴会环境的险恶,任务的艰巨,从而反衬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一方面进一步暗示此次行程凶多吉少,给赵王和蔺相如的出行渲染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同时也表明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对赵国赤胆忠心,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15)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王喝酒喝得高兴了,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赵王就弹起瑟来。①好音:爱好音乐。好,hào。②瑟:sè ,同琴相似的一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①御史:战国时史官之称,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渑池会上,秦王盛气凌人,炙手可热,玩赵王于股掌,先是叫赵王弹琴为其饮酒助兴,接着秦御史上前大书一笔,一个“令”字,不仅把赵国置于秦国的臣属地位,而且视赵王以优伶的身份,这是对赵国的极大侮辱。]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里也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也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①秦声:秦国乡土乐曲。②盆缶:均为瓦器。《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缶,fǒu。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缻,即“缶”。)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发怒,不答应敲缶。在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去进献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不愿意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鲜血泼溅在大王您身上!”①五步之内:言距离极近。②请得:请求许可。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软中带硬,借以威胁。③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泼溅在大王身上。意谓跟秦王拼命。)[紧要关头,蔺相如的大智大勇顿时迸发出来,只见他大步上前,步步进逼,“前曰”“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跪”,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和勇气,唯有“前”,再“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既表示了对秦王的恭敬,又暗藏了杀机,因为“跪”便于一跃而起,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通过这两个动作,一刹那之间,局势急转直下,在总体上赵虽然仍处劣势,但从局部看,秦王全在蔺相如的掌握之中,控制之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①刃:刀锋,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杀。②靡:mǐ,倒退,吓倒。)[秦君臣见势不妙,“左右或欲刃相如”,而“相如张目叱之”,一声断喝,神勇无比,如山崩地裂,如电闪雷鸣,仿佛就要“血溅秦王”,秦“左右”投鼠忌器,吓得“尽靡”。作者描绘蔺相如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①怿:yì,高兴、喜悦。)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回过头来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①顾:回头。)[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这个“顾”字蕴含了许多深意。它告诉读者,蔺相如已“前”,而赵御史还呆立在原处,但相如并不折返回来,而是仅回过头,仍据守威胁秦王的有利位置,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赵王弹琴,秦御史立即“前书”,说明秦早有预谋;而秦王击缶,却要“顾召”,说明赵国君臣卒逢变故,呆若木鸡,以此反衬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超凡。秦御史书,秦王“令赵王鼓瑟”,傲慢强横;蔺相如将“令”字改成“为”字,既维护了赵国尊严,又不过分伤害秦王自尊,有理有节,表现了很好的外交才华。]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秦国的众大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①寿:用作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①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这段文字生动地叙述了渑池之会的经过。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赵王“击缶”。作者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在激烈的对抗冲突中,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突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为我们展示蔺相如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鉴赏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前进缶,跪请秦王,张目叱之,顾召御史,诸如此等细节,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重彩涂抹,更无一字评议。可是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发生在千钧一发、无暇思索的紧张时刻,几乎全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非反应机敏,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智大勇的人不可以为之,因而这样的描写便能塑造一个威武壮烈、英勇无畏的爱国者形象!怪不得明代凌稚隆说:“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1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①竟酒:酒宴完毕。②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①盛设兵:大规模部署军队。盛,多。)

(1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①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第16、17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外交上的胜利。“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廉颇陈兵边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说明赵王知人善用,同时也催生了廉蔺之间矛盾。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第四部分。]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7段),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18)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①徒:只、不过。②口舌:代指言语。③素贱人:本来是卑贱之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①宣言:对外扬言。)[廉颇居功自傲,这是矛盾的发生。这几个句子呼应了篇首,文章开头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里写廉颇既居功自傲,又囿于贵族等级观念,对蔺相如愤愤不平。一段牢骚话,有力地回应开头的伏笔。]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意跟廉颇争位次高下。①争列:争班列、位次,意即争地位高低。列,职务、职位。)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避开他躲藏起来。①己而:不久,过些时。②匿:藏。)[面对廉颇的骄横,蔺相如退让回避。这段文字作者刻画人物手法非常高明,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以突现他的骄横张扬;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闻”“称”“望”“避”“匿”,暗示出他内心的隐忍谦让。]

(19)于是舍人相与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仅仅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即使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①相与:共同,一起。②谏:下对上的劝告。③臣:秦汉以前表示谦卑的自称,相当“我”,对方不一定是君王。下面“君”表示“您”。④去:离开。⑤亲戚:双亲和戚友。⑥同列:同一个职列,指二人同为上卿。⑦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⑧且:连词,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⑨羞之:以之为羞。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之,指蔺相如竭力退让廉颇的做法。⑩不肖:不贤、不才。)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①公:敬称对方之词。②廉将军孰与秦王:即“廉将军孰与秦王甚”的省略,意为“廉将军与秦王孰甚”。)曰:“不若也。”(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蔺相如说:“像秦王那样有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①驽:nú,劣马,比喻庸碌无能。②独……哉?表示反问,难道……吗?)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如果现在两虎相斗,那情势必不能都活下来。①顾:但是、只是。②加兵于赵:对赵国动武。③不俱生:不共存,谓两人中必有一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采取这样态度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怨仇放在后头啊!①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用法同。)[写蔺相如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2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浅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①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荆杖。②因宾客:通过自家的宾客引导。因,通过、经由。③鄙贱:见识鄙陋,身份卑贱,这是自责之词。④将军:指蔺相如。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

(2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最终两人互相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①卒:终。②刎颈之交:即生死之交。)[写矛盾的解决,将相和好。]

第四部分(第18至第21段),负荆请罪,廉蔺交欢。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的过程。

在结尾的这一部分里,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蔺相如的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把蔺相如面对秦王与面对廉颇的态度进行对比,从多层面表现蔺相如的“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这说明他有不畏强暴之勇,有不怕牺牲之勇。同样,为了使秦国“不敢加兵于赵”,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嫉妒和侮辱,忍辱含垢,忍辱抱屈,一味退让。说明他有隐忍退让之勇。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大勇之士!

作者把蔺相如和宾客对比,表现蔺相如过人的见识和气量。对于蔺相如一味退让廉颇,门客以为蔺相如“恐惧殊甚”,以之为羞,竟至于“请辞去”。而蔺相如心里想的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时时事事想的是国家的利益和安危。为了国家,他可以赴汤蹈火,为了国家,他可以忍辱含垢,一个尽忠报国之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扬言“必辱之”。而蔺相如念及“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深知廉颇是支撑赵国大厦不可或缺的一根大柱,是名闻天下、战功显赫的良将。蔺相如爱国忠诚,不以“争列”为念,更重要的是,相如明白“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不是害怕廉颇,而是考虑赵国的安危。在这个事件中,廉颇与蔺相如,一为私,一为国,一个目光短浅,一个计虑深远,境界高下,识见深浅,不判自明,更妙的是相如这番内心话不是义正词严的在大庭广众之中向廉颇说出,而是在舍人因为这件事准备辞退,不得已之时才在府内讲出来,没有丝毫炫夸之意,这更让人感动。当廉颇听到这些话后“肉袒负荆”,又从侧面反映相如的识见和处事的深谋远虑,确非常人可比,所以能特别感动廉颇。总之,廉蔺交欢的故事,进一步展示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司马迁评说完全正确:“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扩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三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课实用课件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 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 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 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 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 料。 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 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 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 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 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 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列传(70):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表(10):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书(8):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 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 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 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 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 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 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 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 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 强秦抗争的故事。

结 构 概 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 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 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 2.渑池相会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内容分析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1、2段,简介( 廉颇与蔺相如 )的身份和地位

廉 颇 者 , 赵 之 良 将 也

蔺 相 如 者 , 缪 贤 舍 人

2、3-12段,完璧归赵
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二、完璧归赵
开端(3-5):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经过(6-9) : 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 结果(10-12): 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3、14-16段,渑池之会

杀二万人

请奏瑟

请击缶



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


三、渑池之会
? 开端(14段): 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 经过(15段) 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 结果(16段): 秦不能加胜于赵→位居将右

相 如 功 大 , 拜 为 上 卿

4、18-21段,将相交欢

负荆请罪

相 如 引 车 蔽 匿

四、将相结交
开端(18): 廉颇恃功 经过(19): 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 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20-21):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完璧归赵 缪贤 ——蔺
介绍

渑池之会 秦王、群臣——蔺
斗争

将相交欢 廉 ——蔺
冲突

有智谋

大智大勇

国家为重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长于 辞令的外交家;

2.廉 颇: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符合武将身份)目光长远、 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积累成语
价 值 连 城 刎 颈 之 交 布 衣 之 交 负 荆 请 罪 怒 发 冲 冠

完 璧 归 赵

一、字词释义
1.通假字
⑴可与不 ⑶拜书送于庭 ⑷召有司案图 (不=否,表疑问语气) (庭=廷,朝廷) (案=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 (缪=穆 ) 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⑶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则幸得脱矣 ( 拉 ) (使...承担) (依仗,凭借)

(违 背)
(辜负,对不起) (背 着)

(引见,延请)

(牵,拉,引申为掉转)
(宠 幸) (侥 幸) (幸而,幸好,幸蒙)

③ 而君幸赦臣

3、词类活用: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舍相如…

⑶使动用法 (使宾语动) ①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破,使……破碎

舍,安置住宿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②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 衣,穿 ④相如前进缶 ⑵名词作状语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毕礼而归之

负.使……承担
归,使……回去

前,走向前

⑷意动用法(以“宾语”为……) ①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 廷,在朝廷上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⑶布衣之交 ⑷请指示王 拜,授予官职 患,忧虑,担心 布衣,平民.

指示,指给...看
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 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2.被动句: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状语后置: 拜送书于廷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三、写 作 借 鉴: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 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 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 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 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 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 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全 文,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 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层次 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 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 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 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 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 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 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 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 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 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 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 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 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 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来写,才能生机 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 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 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 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 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 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 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 出。 4. 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五、塑造人物的方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 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 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 顾全大局、不

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 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 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 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 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 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 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 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 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 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 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 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 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 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 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 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 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 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 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 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三、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 倚柱,怒发上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 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 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 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 “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 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 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 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六、作业:

对比阅读
《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
分析: 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 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 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四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删下的部分)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1)廉颇复伐齐几,(2)拔之。后三年,(3)廉颇攻魏之防陵、(4)安阳,(5)拔之。后四年,(6)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7)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阀与下。(8)  

【注释】(1)“居二年”,赵惠文王二十三年,齐襄王八年,公元前二七六年。(2)“几”,邑名,故地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赵世家》载廉颇于惠文王二十二年攻取魏国几邑。为同一事而将几邑分系两国,应有一误。或以为几邑介齐、魏之间,时或属魏,时或属齐,也成一说。(3)“后二年”,据《赵世家》等,此应是“后一年”,即在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七五年。(4)“防陵”,故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因防水而得名。(5)“安阳”,在魏本名宁新中,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军攻占后改名安阳,故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南。(6)“后四年”,赵惠文王二十八年,齐襄王十三年,公元前二七一年。(7)“平邑”,故地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北。(8)“阏与”,故地在今山西省和顺县。“阏”,音yù。《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1)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2)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3)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4)“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5)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6)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7)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8)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注释】(1)“田部”,负责农田生产管理及田赋租税征收事务的部门。(2)“平原君”,名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事迹洋本书本传。(3)“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4) “因说”,趁着辩解之际劝谏平原君。“说”,音shuì。(5)“纵”,放任。(6)“加兵”,指用武力来侵夺。(7)“上下平”,指政局稳定,上下同心。(8)“岂轻于天下邪”,哪里能被天下人轻视呢?指平原君会因为赵国的强大而受到天下诸侯的尊重。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1)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注释】(1)“乐乘”,本燕将,系名将乐毅族人,后来赵国封他为武襄君。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1)秦军鼓噪勒兵,(2)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3)赵奢立斩之。坚璧,(4)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5)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6)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7)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www.61k.com)。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8)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9)赵奢曰:“胥后令邯郸。”(10)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唇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11)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注释】(1)“军武安西”,“军”,是动词,军队驻扎。“武安”,故地在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鼓噪”,擂鼓呐喊。“勒兵”,本指治军,统率军队,此指操练兵马。(3)“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吏。(4)“坚璧”,加固军营的璧垒。下文“增垒”意同。(5)“间”,间谍。 (6)“卷甲”,将甲胄收卷起来。“趋”,疾走。军队不着甲胄是为了行动便捷,迅速挺进。(7)“内之”,“内”,通“纳”,意即“放他进来”。(8)“请受令”,请允许我接受你的指教。《资治通鉴》改“令”作“教”。(9)“鈇”,同“斧”。(10)“胥后令邯郸”,“胥”,通“须”,等待,“胥后令”,是说等待以后的命令。“邯郸”二字,有人认为是讹文,钱大听说,赵都邯郸,意谓当待赵王之令。(11)“解而走”,溃散而败逃。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1)以许历为国尉。(2)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3)后四年,(4)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5)七年,(6)秦与赵兵相距长平,(7)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8)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9)括徒能读其父书传,(10)不知合变也。”(11)赵王不听,遂将之。  

【注释】(1)“马服君”,因马服山而为号。马服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2)“国尉”,官名,职掌军事的武官,职位仅次于将军。(3)“同位”,即“同列”,指级别相同。(4)“后四年”,指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二六六年。(5)“孝成王”,名丹,公元前二六五年至二四五年在位。(6)“七年”,《六国年表》等载,长平之战在孝成王六年(公元前二六○年),此云“七年”,或自惠文王卒计起第七年。(7)“长平”,故地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8)“笃”,指病势沉重。 音dǔ。(9)“胶柱而鼓瑟”,弹奏琴瑟,音调的高低要靠调节弦柱的松紧,柱将弦转紧,则音急调高;柱将弦调松,则音缓调低。如果用胶把柱粘牢了,就无法调节丝弦松紧,只能弹出1种调门。比喻僵化不变,单调死板。(10)“书传”,书籍和 传述。“传”,音zhuàn。(11)“合变”、应变,指灵,活地对付变化着的情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1)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2)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3)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4)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5)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6)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7)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己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8)妾得无随坐乎?”(9)王许诺。  

【注释】(1)“难”,反驳,提出不同意见。(2)“兵,死地也”,《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不能不审慎地研究。)与本句意同。(3)“不将括”,不以赵括为将。“将”是使动用法。(4)“身听奉饭饮而进食者”,亲自侍奉饮食,以师长之礼对待的人。(5)“军吏”,指属下军官。“士大夫”,指幕僚。(6)“东向而朝”,赵括面向东而坐,接受部下的朝见。当时以面向东的座位为尊。(7)“异心”,指思想作风全然不同。(8)“不称”,不称职。“称”,音chèn。(9)“随坐”,即连坐,一人犯法,他人一起受罚。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1)纵奇兵,洋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2)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3)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4)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5)迺得解邯郸之围。(6)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注释】(1)“白起”,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东)人,以军功封为武安君,为秦国攻破敌国七十余城。长平之战后,因与秦相应侯范睢有矛盾,遭猜忌,终于被秦王赐死。事迹详本书本传。(2)“四十余日,军饿”,《白起王翦列传》载,“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皆在内部暗地里彼此残杀,以死尸为食。)可以参见。“饿”,是严重的饥饿。(3)“阬”,同“坑”,活埋。(4)“明年”,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二五八年。(5)“赖楚、魏诸侯来救”,平原君偕毛遂赴楚求援,楚有春申君率军救赵;魏有信陵君窃符救赵。(6)“迺”,同“乃”。  

  自邯郸围解五年,(1)而燕用栗腹之谋,(2)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干鄗,(3)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4)赵以尉文(5)封廉颇为信平君,(6)为假相国。  

【注释】(1)“自邯郸围解五年”,邯郸解围在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二五七年),据《六国年表》及《燕召公世家》,栗腹攻赵在燕王喜四年,即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二五一年),中间相距不止五年。梁玉绳等认为“五年”是“七年”之误,王伯祥认为不计解围当年及谋赵当年,恰为五年。(2)“栗腹”,燕丞相。燕王喜命栗腹与赵结好,赠赵王五百金,栗腹自赵归燕,为燕王图谋击赵。(3)“鄗”,故地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音hào。(4)“乃听之”,《燕世家》载,当时赵国提出要求由主张与赵友好的大夫将渠担任燕相,方允讲和。燕王任命将渠为相,燕、赵媾和。(5)“尉文”,邑名,故地今已不可详考。“信平君”,封号。(6)“假相国”,代理相国。有人推测其时蔺相如当已死去,故以廉颇代为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1)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2)夫天下以市道交,(3)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4)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5)拔之。  

【注释】(1)“故客”,旧时门下的食客。(2)“君何见之晚也”,犹言“君见之何晚也”。“见之”,看问题;“晚”,指迟钝,不合时宜,落后于形势。(3)“市道”,市场上做交易的办法。(4)“居六年”,按,自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杀栗腹算起,过六年是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四五年),魏安趋王三十二年。(5)“繁阳”,故地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北。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1)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2)其明年,(3)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4)  

【注释】(1)“悼襄王”,名偃,公元前二四四年至二三六年在位。(2)“大梁”,魏国都,故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3)“其明年”,赵悼襄王二年,即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二四三年。(4)“武遂”,故地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遂城镇。“方城”,故地在今河北省固安县南。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1)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2)被甲上马,(3)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4)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注释】(1)“毁”,诋毁,诽谤。(2)“一饭斗米,肉十斤”,战国时各国度量衡制度不同,如按秦制折算(汉初沿用),一斗大约为今二千毫升,一斤大约为今二百五十克。(3)“被”,通“披”,穿着。4)“顷之三遗矢”,一会儿功夫就大便了三次。“矢”,通“屎”。这是说廉颇的生理机能已老化,消化系统的器官功能已衰退。是使者诋毁之辞。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1)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2)  

【注释】(1)“一为楚将”,“一”是语助词,无义。(2)“寿春”,故地在今安徽省寿县。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四一年),即秦王政六年,楚为避秦威逼,迁都寿春,仍称之为郢。  

  李牧者,(1)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2) 备匈奴。以便宜置吏,(3)市租皆输入莫府,(4)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5)习射骑,谨烽火,(6)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7)有敢捕虔者斩。”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8)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注释】(1)“李牧”,《战国策·赵策》及《秦策》云,李牧一名繓(音zuò)。 (2)“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代”是古国之名,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代国为赵所灭。“雁门郡”,辖地相当于今山西省宁武、五寨、河曲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3)“便宜”,指不按照规定章程,而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便”,音biàn。(4)“莫”,通“幕”,指军队屯驻在外时将帅的营帐,因为以帐幕作为办公理事的府署,故称“幕府”。(5)“飨”,以食物供给、招待。(6)“谨”,慎。“烽火”,古代用以传递敌军进犯情报的设施。每相隔一定距离筑一高台,台上树立高木,有桔槔1类的举高装置,一头有容器可安放薪柴,敌寇入侵,则高高举起,白日举烟,夜晚举火。(7)“保”,通“堡”,堡垒。(8)“让”,责备,批评。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1)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2)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3)乃敢奉令。”王许之。  

【注释】(1)“边不得田畜”,边境地区不能种田和畜牧。“田”,耕作。“畜”,放牧。(2)“固称疾”,坚决地托言有病。(3)“臣如前”,我仍照从前的办法。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1)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2)彀者十万人,(3)悉勒习战。(4)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5)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6)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7)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8)破东胡,(9)降林胡,(10)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释】(1)“具”,准备。“具”的内容,包括下列“选车”、“选骑”、选“百金之士”和“彀者”数项。(2)“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意指骁勇善战敢死之士。(3)“彀者”,优秀的射手。“彀”,指拉满强弓,音gòu。(4)“悉勒习战”,都组织起来练习作战。“勒”,统率。“习战”,指进行作战训练。(5)“详北”,佯败。“北”,败走。(6)“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单”,音chan。(7)“陈”,通“阵”。 (8)“”,胡国名,在代地北方,音danlan,(9)“东胡”,北方民族名称,为乌丸(一称“乌桓”)之祖,其别派即后世的鲜卑,因在匈奴之东,故称为“东胡”。(10)“林胡”,北方民族名称,活动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以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带。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1)庞煖破燕军,(2)杀剧辛。(3)后七年,(4)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5)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6)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7)封李牧为武安君。(8)居三年,秦攻番吾,(9)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10)  

【注释】(1)“居二年”,赵悼襄王三年,燕王喜十三年,公元前二四二年。(2)“庞煖破燕军”,庞煖,赵将,素与剧辛交好。燕欲乘赵疲弱击之,命剧辛率军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3)“剧辛”,本赵人,后仕燕为将。(4)“后七年”,赵王迁二年,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二三四年。(5)“扈辄”,赵将。汉初彭越属将亦有名“扈辄”的,不是一人。“武遂”,《赵世家》作“武城”,故地在今河北省磁县南,不是上文李牧所取燕武遂。(6)“宜安”,故地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南。(7)“桓齮”,秦王政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为将军,攻城野战,军功甚多。“齮”,音yǐ 。(8)“武安君”,封号名,“武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一带。(9)“番吾”,故地在今河北省磁县一带。(10)“南距韩、魏”,当时韩已向秦称臣,魏则献地于秦,皆听命于秦,故李牧需同时抵御韩、魏。《赵世家》系此事于赵王迁四年(公元前二三二年)。  

  赵王迁七年,(1)秦使王翦攻赵,(2)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3)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4)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及齐将颜聚代李牧。(5)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6)斩之。(7)废司马尚。后三月,王蔚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8)遂灭赵。  

【注释】(1)“赵王迁七年”,即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二二九年。“迁”,悼襄王庶子,在位八年,赵灭于秦。(2)“王翦”,秦名将,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乡人。曾率秦军灭赵、燕、魏、楚等国,在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军功最多,事迹详本书本传。(3)“司马尚”,赵将军。(4)“反间”,利用伪造的情报调动敌方。(5)“,即“葱”。(6)“微”,秘密地,不公开地。(7)“斩之”,李牧之死,《战国策·秦策》胃赵王赐死,李牧自杀身死;刘向《列女传》卷七谓赵王迁之母倡后,淫佚不正,多受秦贿,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说法不尽相同。(8)“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赵世家》载,赵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1)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2)相如一奋其气,(3)威信敌国,(4)退而让颇,名重太山,(5)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注释】(1)“处死者难”,死得其所才是真正的难。“处死”指要死得是地方,死得有价值,不是无谓地去死。参看《季布栾布列传》太史公语。(2)“发”,发作,表现出来。(3)“一奋其气”,“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类似今天口语中“一……就……”的句式;“奋”,奋发扬厉,“气”,气概,精神。(4)“信”,通“伸”,伸张。”碱伸敌国”,是指蔺相如在敌国威风凛然,令敌震慑。(5)“太山”,即泰山。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高一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说课稿模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89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