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桃花源记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线索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1-05 所属栏目:记叙文的线索

一 : 桃花源记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记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记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线索是什么?的参考答案

讲的就是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天撑着小舟捕鱼的时候,无意间进入了一条峡谷,然后发现了世外的桃园的故事.是以武陵人的经历为线索来描写的.

二 :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t“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避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1.(1)领蓿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意对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文言文现代文(白话文)
长短言简意赅较长篇
出处用法书面语为主“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
语感古雅精炼通俗易明
文法词组词序弹性较大词序明确
用词1单字已有独立意思两字词为主
用词2一字多用异字异用
用词3
句末助语词已、矣、乎、也...了、吧、啊、吗...
标点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标点繁多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流传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习法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
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三 : 桃花源记线索

范文一:《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www.61k.com。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 )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 的 4.渔人甚异之 很 对„„感到诧异 5.复前

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几 11.土地平旷 开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 悉如外

人 都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

讯 都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

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

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

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

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7.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 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

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 。 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 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原文地址.html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散文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字音字形: 1.缘(yuán) 2.豁(huò)然 3.俨(yǎn)然 4.阡(qiān)陌(mò)交通 5.垂髻(tiáo)6.怡(yí)然 7.便要(yāo)还家 8.咸(xián)来问讯 9.语(yù)云 10.遂与外人间(jiàn )隔

三.字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2.缘溪行 顺着 3.忘路之远近 的 4.渔人甚异之 很 对„„感到诧异 5.复前

行 向前,往前 6.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舍弃,放下

9.初极狭 刚开始 10.复行数步 几 11.土地平旷 开

12.屋舍俨然 13.阡陌 交通 14. 悉如外

人 都 15.黄发 垂髫

16.并恰然自乐 一起 17.乃大惊 竟,竟然 18.具答之 详

19.便要还家 20.设酒杀鸡作食 摆设,准备 21.咸来问

讯 都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 23.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带

领 妻子儿女

同县的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25.无论魏晋 26.皆 叹惋 都 感叹惋惜 27.余人各复延其

家 请,邀请

28.辞 去 告辞离开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对„„说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31.便扶 向

路 32.处处志之

名词动用,做标记 32.及郡下 到了 33.诣太守

34.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35.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36.欣然规往 计划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随即,不

39.后遂无问津者 40.遂迷

四.成语:1.世外桃源:古义,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义,比喻

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古义,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今义,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心情由沉闷一下子变得愉快。

5.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7.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8.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9.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五.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翻译:。(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翻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

1. 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生活在战乱苹繁的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气淳朴,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和平安详,和睦团结,平等淳朴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战乱、剥削、压迫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的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最能体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皆叹惋的原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描写桃源人社会风尚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的:

人际交往和生活状况。

8.从文中哪两件事情能够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先秦时代来此,衣着又怎么能和晋代人的衣着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沿着路标走又怎么会迷路?

9.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目的及意义:

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文中结尾的作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已在增强故事的真实效果,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1.武陵人发现桃花林,他“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1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陵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经过。

沿溪行,发现桃花林,穷其林,尽于水源,发现山洞,舍船入洞,发现桃源。

13.渔人临别时,桃源人嘱托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他们什么心理?结果怎样? 他们怕桃源外的人知道后,干扰了自己和平安定的生活。

渔人没有遵守桃源人的嘱托,直接去报告了太守。

14.桃花源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林的小溪源头处的山口处。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 答: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这一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衬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平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16.桃源人与世隔绝,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正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7.桃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写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与陆游的哪句诗韵致相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文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人:a.衣:悉如外人。B.貌:黄发垂髫。C.行:往来种作。D.情:怡然自乐。

21.概括渔人在桃源所见的景:a土地平旷。B屋舍俨然。C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22.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对他们有弊的一面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3.文中描述了几种美?答:桃林美,田地美,民风淳朴美。

2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桃源社会怎样的景象?答:借代。指老人和孩子 。 表现出桃源社会里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安乐,无忧无虑。

25.文章4、5段写太守遣人寻访而迷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用意何在?答: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充分地表现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寻觅的地方。

26.初见桃花源的整体感受:豁然开朗。

27.写桃花林的美好有什么作用?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28.桃源人来这的原因是什么?答:避秦时乱。

29.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再过动荡的生活。

3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用《大道之行也》中那句话来形容?答: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1.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3.课文中表现渔人不讲信用的句子: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5.桃源人见到渔人大惊的原因是: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久没见到陌生人了。

36.本文从哪几方面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答: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精神风貌。

37.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a.为自己与世隔绝久远,消息闭塞而叹惋。B.为桃源外社会动荡而叹惋。C.为世人饱受战乱之苦而叹惋。 七.古今异义: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很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统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断绝往来;今义,距离。

范文二:桃花源记(2)

一. 晋太原中„„怡然自乐。(03北京,04长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 ②舍 ③悉 ④属 ⑤俨然 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

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04常德)

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②绝境 ③无论 ④妻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 )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具答之 ④皆叹惋 ⑤停数日,辞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

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面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2005年青海)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①穷尽,走完 ②丢下,房屋 ③全 ④类 ⑤整齐的样子 ⑥沿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活动,穿戴,心情

6.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

10.略

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1.略

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 渔人 7。B 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C

10.桃源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11.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闻世事。 12。先后避„„间隔。 13。B

14.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15.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6.第一句是反映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7。略

范文三:桃花源记2

六、阅读文章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2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源人追求和平幸福生活。文中表明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常被人们引用来表示信息闭塞,与世隔绝。

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5、陶渊明《桃花源诗》中“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便要还家”“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要”“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7、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0、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1、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惋。

12.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不愿与外界人交往,怕外人知道后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从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和平;③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七、阅读文章第四、五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作者对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同时也增添了 1

文章的神秘色彩。

2、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

4、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渔人归途中作记 号的事。

5、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神往。

八、综合问题:

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浓缩成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文中还有哪些是至今还沿用的成语,写出并解释。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撒在地上。形容落花繁多的样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无人问津】没人访求,没人探求。比喻无人过问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语句: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说说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意愿。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陶渊明笔 2

下的理想社会?

(1)桃花源特点: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宁和平,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2)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宁和平,人们生活平等自足,人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3)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变成现实。

(4)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8、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使用,它能够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文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举例并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分析:“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9、如今的桃花源已经成为旅游名胜,若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对慕名前来的游客们介绍桃花源?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到桃花源旅游观光。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得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首先,映入我们眼帘就是传说武陵渔人所逢的桃花林,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现在我们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自立于这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历经沧海桑田,桃花溪虽已没当年那么宽广,但“桃花依旧笑春风”。 穿过雾霭,踏着古朴的石板小径,经乱石向右,就到了“秦人古洞”,相传为武陵渔人从此口入桃花源。穿过古洞,现在尽收眼底的这些房屋,古香古色,都是村民的住宅,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乐土里,繁衍生息。这里民风淳朴,人们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曾让多少古人心驰神往!各位来宾,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希望美丽的桃花源能留给你深刻的印象。

10、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现在,我们正在为建设小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请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自我认识。

提示:(1)生活环境;(2)生活水平;(3)社会风尚。

3

范文四:桃花源记(2)

《桃花源记》导学案(二)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回顾上堂课内容。

(二)课前自学: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舍:房子 屋舍俨然

寻: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志:标记 寻向所志

向:对着 眈眈相向

(五)拓展反馈:

1、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

子: ,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

子: ,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

子: ,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

语: 。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

句: ,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

语: 。

2、、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范文五:桃花源记3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三课时(共五课时) 审核人:________

一、课前展示

二、复习提问

1、背诵

2、原文默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及翻译。

四、自学提示

1背诵第二自然段书下注释。

2、根据书下注释,翻译第二自然段内容。

五、随堂检测

1、翻译下列字词。

(1)林尽水源:

(2)仿佛:

(3)若:

(4)舍:

(5)初:

(6)才通人:

(7)豁然开朗:

(8)平旷:

(9)俨然:

(10)良田:

(11)属:

(12)悉:

(13)黄发垂髫:

(14)怡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六、能力提升

按原文填空

1、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2、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3、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

范文六:桃花源记4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四课时(共五课时) 审核人:________

一、课前展示

二、复习提问

背诵并翻译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及翻译。

四、自学提示

1背诵第二自然段书下注释。

2、根据书下注释,翻译第二自然段内容。

五、随堂检测

1、翻译下列字词。

(1)见: (2)乃:

(3)具: (4)要:

(5)设: (6)食:

(7)咸: (8)问讯:

(9)自云: (10)妻子:

(11)邑人: (12)绝境:

(13)复: (14)焉:

(15)间隔: (16)无论:

(17)皆: (18) 具言:

(19)叹惋: (20)余:

(21)延: (22) 去:

(23)语云: (24)足:

(25)为外人: (26)道:

3、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能力提升

按原文填空

1、桃源村人热情好客的诗句:2、村人关心渔人的句子: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5、村人愿意过宁静的生活,不愿意被打扰的诗句: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四课时(共五课时) 审核人:________

一、课前展示

二、复习提问

背诵并翻译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及翻译。

四、自学提示

1背诵第二自然段书下注释。

2、根据书下注释,翻译第二自然段内容。

五、随堂检测

1、翻译下列字词。

(1)见: (2)乃:

(3)具: (4)要:

(5)设: (6)食:

(7)咸: (8)问讯:

(9)自云: (10)妻子:

(11)邑人: (12)绝境:

(13)复: (14)焉:

(15)间隔: (16)无论:

(17)皆: (18) 具言:

(19)叹惋: (20)余:

(21)延: (22) 去:

(23)语云: (24)足:

(25)为外人: (26)道:

3、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能力提升

按原文填空

1、桃源村人热情好客的诗句:2、村人关心渔人的句子: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5、村人愿意过宁静的生活,不愿意被打扰的诗句:

范文七:桃花源记1

桃花源记

一、填空

(一)、作者: , (朝代): ,

(二)、huî( )然开朗 土地平kuàng( )

黄发垂tiáo( ) yí( )然自乐 皆叹wǎn( ) yì( )太守 刘子jì( ) 无人问jīn( ) xián( )来问讯 及jùn( )下

(三)、词语解释

便要还家 交通 妻子 鲜美 .......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悉如外人 ...

咸来问讯 黄发垂髫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 渔人甚异之: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悉如外人。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二、中考链接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无论魏晋: ....

(3)咸来问讯: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二)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

3、.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范文八:1.桃花源记

1.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词、句。

3.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也是成语

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的由来。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重点词句,口译课文。

(1).解释词语 异: 仿佛: 俨然:

才: 要: 具言:

(2).翻译重点句子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当堂检测】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 ) ⑵便要还家( ) ..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1.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以下字词的含义。

通假字:便要还家: .

一词多义:捕鱼为业便舍船处处志之

舍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渔人甚异之遂与外人间隔

之闻之 寻病终处处志之遂迷

古今异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合作交流】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

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

活图景?

答: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

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练习】 重点词语解释:

⑴[落英] ⑵[缤

纷]

⑶[林尽水源] ⑷[仿佛]

⑸[才通人] ⑹[豁然开朗]

⑺[俨然 ⑻[属]

⑼[纤陌交通] 阡陌:

⑽[相闻] ⑾[外人] 。

⑿[黄发垂髫] 黄

发, 。垂髫,

⒀[具言 ⒁[叹

惋] 。

⒂[便扶向路] 扶, 向, 。

⒃[及郡下] 及,

⒄[诣] ⒅[寻向所志] 向,

⒆[规] ⒇[未果

(21[问津] 津,

范文九:《桃花源记》4

冶金中学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

之 。及 郡下 ,诣 太守, 说 如此。 太守即 遣人 随 其 船,就沿着...

往,寻 向 所 志 遂 迷, 不 复 得 路。 ...

南阳 刘子骥, 高尚士 也, 闻 之, 欣 然 规 往。 ..

未 果, 寻 病终。后 遂 无 问津 者。 ....

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二、重点词提示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处处志

2

二、归结并复习本课所学的所有实词。 1、古今异义词:

交通:古: 今: 妻子:古: 今: 绝境:古: 今: 无论:古: 今 不足;古: 今: 鲜美:古: 今: 2、一词多义:

①、便得一山 ②、得其船 ..① 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① 便扶向路 ②寻向所志 ..

3

范文十:《桃花源记》

一、学习内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鲜美、俨然、诣”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

1、走进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又名。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然yǎn()然qiān()mò()yì()太守

bīn()纷垂tiáo()叹wǎn()刘子jì()

语()云便要()还家

3、对照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业:缘溪行:

夹岸:落英:

渔人甚异:穷其林:

平旷:良田美池之属:

悉如外人:怡然自乐:

所从来:咸:

阡陌:先世:

邑人:不复出焉:

皆叹惋:延至其家:

语云:欣然:

不足:既出:

诣:问讯:

4、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今义

津:古义今义

5、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耽耽相向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6、你的疑问词语

你的疑问句子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词语概括)

2、《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行文?

四、自测自评

1、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2、字词意思解释

为业:夹岸:杂:异:穷:

平旷:属:悉:怡然自乐:

咸:问讯:

3、句子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徐秀形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桃花源记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线索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612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