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魏碑书法-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

发布时间:2018-03-06 所属栏目:魏碑书法

一 : 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

 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对于部分书法初学者而言,你或许喜欢更工整的唐楷,或更准确地说,你其实喜欢的是明清人所写的馆阁体楷书。当然了,馆阁体楷书写好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馆阁体的最大不足是:用笔、结体千篇一律,过于标准化和程式化,没有了多样化。过于程式化,也意味着艺术就走进了死胡同。这也是清代碑派书法(碑学理论)兴起的最直接原因之一。那么与唐楷或明清馆阁体楷书相比,魏碑书法究竟好在哪些地方?总的来说,就是魏碑具备多样化、丰富性特征,这恰好满足了人们在艺术上追求多样化的需求。具体说来,大概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结体未定型中国汉字演变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文字阶段,即由甲骨文到小篆阶段。二是今文字阶段,即由隶书到唐楷阶段。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重要手段,就是所谓的“隶变”,即古文字由小篆向隶书的转变。具体到今文字阶段,隶书为初期,魏碑为中期,唐楷为晚期。到了唐代,汉字的楷书字体完全定型,字体不再向前演变。而唐代及宋代印刷术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了字体的稳固性,使汉字字体不会再发生剧烈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时代比人强”。作为书法初学者,刚接触书法一段时间后,应该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我将来一定要创造出另一种风格的楷书字体来。有梦想总是好的,但你了解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后,就不会再这样想了,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当初的这种想法真是toonaive了,呵呵。正由于魏碑处于汉字今文字演变的中期阶段,其结体还没有像唐楷那样定型,更没有馆阁体那样的程式化。也就是说,魏碑的结体,仍存在多种“可能性”(唐楷,就是把魏晋南北朝以来结体中的其他各种可能性都干掉,只留下一、两种可能性,这就是楷书字体的定型化)。而多种“可能性”,正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东西。二、用笔未定型前面说过了,魏碑的字型结构没有完全定型。此外,魏碑的书写用笔方法也没有定型。如何起笔、运笔和收笔,大家都还在探索呢,哪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唐楷就不是这样了,已经有一套比较标准的用笔方式,馆阁体呢,就更为变本加厉,使用笔走入千篇一律的死胡同。北魏时期的人在石头上写碑文,其用笔方式还在探索之中,这种探索本身,正是古往今来书法家视为最珍贵的东西。三、不拘泥于程式魏碑为何不拘泥于程式呢?因为没有程式可依,路还得靠自己走。如果非要走程式,那就只能回到东汉后期的隶书去。但魏碑书写者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前行。四、雄强与秀美并存魏碑大致分为三类:摩崖,地面上的各种碑刻和地下的墓志铭。清代碑学兴起时,为了达到“打压”帖学的目的,在鼓吹魏碑时,多数情况下只强调了魏碑的“雄强”。这仅仅是一方面,北魏的摩崖类书法,确实呈现出雄强的特点。但北魏的墓志,绝大多数却是秀美之极。雄强与秀美,其实构成了魏碑书法这枚硬币的正、反面。

二 : 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之我见

魏碑书法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www.61k.com]它以率真的用笔,精妙的技法,奇异的造型,雄强的气势,显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碑书法是指我国历史上以北魏为主包括整个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碑刻新书体,其中碑版墓志、塔铭造像题记、摩崖石刻数以千万计,遗迹甚为丰富。它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我们学习魏碑书法的楷模范本。就其风格而言,大约可分为三种:有率真古拙,呈现朴素浑穆一路的;又有端庄雄伟、茂美雄强一路的;还有工稳细致、飘逸恬静一路的。康有为先生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辑》中对此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南海先生盛赞南北朝碑刻书法有十美,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与趣酣足,骨法洞,结构天成,血肉丰满。”纵观魏碑书法,深感南海先生的赞誉实为不谬。

魏碑书法在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当它以朴茂雄强的面目初现之时,即不同于东晋王羲之圆媚润甜的书风,尤以洛阳龙门石刻的穷乡女儿造像为代表,表现出大朴不雕、朴素率真的民间气息。当这种刀劈釜凿的笔意、貌似粗头乱服的书风一经出现,即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显现出它艺术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南北朝以后的书家,不论他的成就有多大,也不论他是自我声明或是心照不宣,每个人的书风中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北魏书法的风格,从而开辟了自己的蹊径,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试看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苏东坡、米元章、黄山谷乃至赵孟頫、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圆等大家制作无一不是从魏碑中汲取了精华;至若清代的何子贞、赵之谦、郑板桥、李瑞清,以及近代于右任诸家更是从魏碑脱颖而出,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书法宗师。时值现代,众多的书法家和爱好者更是酷爱魏碑,力图从魏碑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因而可以说魏碑书法如同甘泉,为古今的书法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十分受欢迎的一种书体。

古人论书云:“平整宜从唐入手,风云可向魏晋寻。临摹须走蚯蚓道,博览犹似蜜蜂身。”目前多数的青少年及书法爱好者,初学书法多从唐楷入手,数年之后基本已掌握楷书的结字用笔,写出或颜或柳或欧或褚的面貌来。但是学习楷书并不是学书法的最终目的,只是进门的基础课程,一旦楷书的平正用笔掌握之后,就应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于是很多人便选择了 1

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

魏碑。(www.61k.com]近年来已发行了大量的魏碑版本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誌》、《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和其它一些较好的北魏墓志铭书法,这些字帖都不失为学习魏碑书法的范本。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名碑的字迹大多风化剥蚀较为严重,模糊不清,往往使初学者感到难以临摹;又因字迹过小,方笔森挺刀刻痕迹严重,每使临习者无从下手,不知该用何种笔法才能达到见棱见角的效果,结果常导致习者以柔软之毛笔,硬要画出棱角,再现刀刻的味道,致使学习魏碑不知神髓,只求面貌;貌似形象,实则误入歧途。

启功先生有论书诗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犹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的看法可谓一言中的。沙孟海先生对魏碑也有灼见,他认为北魏书风的形成与石碑刻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北魏书体中既有书刻俱佳者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誌》等,也有书佳刻劣者如《崔敬邕墓誌》、《吊比干文》等,更有书刻桔劣者如《爨宝子碑》及《龙门二十品》中部分造像石刻等。沙孟海先生并考证了只书丹而未刻石的北魏石碑,认为北魏书法并非完全是方棱方角的,同样也有很圆润的笔迹,只是由于刻手的高低问题才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方笔面貌。我以为不论是启功先生还是沙孟海先生的看法,无非都是在提醒后学者在学习北魏书法时,不要被方笔森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论方笔也罢,圆笔也罢,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魏碑的神髓才对。无论是《爨宝子碑》或是龙门的部分石刻,也可能是由于刻手不高,才造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面貌,在当时来讲,可能属于劣品;然而我们今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劣品”,无论从造型结构、用笔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稚拙古朴、自然天趣,又恰恰成为我们要学习魏碑书法的部分精华。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价值的存在有时不在于创造者的主观意图本身,而在于它所产生的效应与影响。 魏碑书法流派纷呈,繁花似锦,如何才能掌握学习魏碑书法的真谛,以达学有所成,下面就我多年来学习魏碑书法的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魏碑的用笔特点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赵孟頫阐明了用笔的重要性。唐楷书与北魏书无不讲究用笔之法,所异者,唐人在讲究用笔之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精雕细琢,置变化于法度之中,化险峻为平夷。清代包世臣以为:“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我的看法是,无论唐楷魏碑,各有其艺术价值,因产生的年代不同,所崇尚的审美意趣不同而各得其所,无须偏执以作褒贬。 魏碑书法的用笔特点是:在掌握了用笔之法后通其意而因势利导,用笔大起大落。表现在执笔运动时的提按轻重幅度大,下笔时居高直下,收笔时迅起急收,往往凌空取势。具体地讲即采用筑锋用笔。所谓筑锋笔法即取意建筑中用土筑墙时夯锤直上直下运动之意。下面 2

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

就常用笔画的形态及笔法分别阐述(并请参看光盘)。[www.61k.com]

(一)、横法:其笔时居高直下,笔锋向左触纸后,立即向右折锋铺毫运行,收笔时迅速提起,嘎然而止,即成方形。另有方起圆收的横画,收笔时只需将笔稍稍向右下放轻按,然后提笔即成圆形。上仰的横画收笔时,笔锋驻笔后,顺势向右上方提起即可。这样的笔法使笔画既显方笔而又勿须雕琢,迅捷而率意。

(二)、竖法:竖法有尖形和方形两种。起笔时逆锋向上呈横起笔势,然后顿笔折锋向下运行,若成尖形则收笔缓缓提起成悬针状;若成方形和横画收笔一样,取衄笔势(有向上方回锋之意)直截提起即可。

(三)、撇法:起笔和竖画相同 , 逆风向左上然后向右顿笔成方形,铺毫向左下方撇出,直至收笔时提起。此法与唐楷笔法不同在于,唐楷撇法边行边收,越行越细,而魏碑则一直到收笔时完全要铺毫并且毛笔应随手腕的运动向右倾斜,才能写出好的效果。魏碑中亦有与唐楷一样收笔作尖形的笔画。

(四)、捺法:方笔起笔逆锋向左触纸后即折锋向右下方铺毫运行,行至将收笔时,笔锋重按微呈上拱之势,然后将锋收拢成尖状。平捺写法亦如此。

(五)、点法:魏碑的点有多种形态,多为三角形方点,偶有圆点,不论是向上取势或下俯或平行的各种形态的点,其笔法都是一样的。举一上挑点为例:逆锋自左上方起笔向下顿笔成方势然后向右上方挑起即成三角形上挑点。其他各点以次类推不多赘述。

(六)、钩法:一为推钩,竖的写法如前所述,当笔锋自上方铺毫而下至该钩处时,顺锋向左平推而出,逐渐将笔锋提起即成,此法称为推钩;二为挑钩,即当笔锋自上方铺毫而下至该钩处时将笔折锋直接向左上方趯出即告完成;三为擁钩,当竖画完成至该钩时笔锋向左上方微微出锋,即停笔,似出而非出,钩的长度及力度均小于挑钩。

(七)、折法:折法是魏碑成方势的关键笔法。折有两种:第一种同楷法相同,横画行笔至该转折处提笔向右顿笔成方折然后转锋(调整成中锋,用手指向右微捻笔管)向下运行;第二种为翻笔法,横画行笔至该转折处,将笔提起,笔锋自右上方翻转而下落在与横画的交界处(即靠毛笔的翻身动作来改变笔画的行笔方向,从向右翻成向下行,转折既成方势,再向下行。应该注意的是:笔锋翻转后,在与横画交接时位置应恰到好处,过高时会形成高肩,过低时会形成脱肩;再者,这些动作的完成都是在铺毫的情况下进行的)。

(八)、挑法:挑法与上挑点的笔法完全相同,只是形态比上挑点略长,这里不再赘述。

二、魏碑的结构特点。

唐楷书法由于法度森严,书法家在布置结构时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注意结字的方正,点 3

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

画的停匀,这从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中尤易看出。(www.61k.com]欧书取法于《张猛龙碑》,与其他唐楷比较结字尤见险峻,但若与《张猛龙碑》相比,则又显得化险为夷了,这与时代的审美和崇尚不无关系。魏碑书法的结构特点在于:在符合重心不倒的前提下不注重点画的停匀而任意布置,如龙门造像的部分石刻显得粗头乱服丝毫不加粉饰而呈现出的朴素美。这类作品中造型的稚拙、天趣使人耐久寻味。更有甚者乃未经书丹而由刻手直接握刀向石所显现出的自然天成,更觉得意味无穷,百看不厌。在较为成熟工细一类的碑刻和墓誌书法中,结字往往呈现倾向某一方位的斜欹,或杨左仰右,或杨右仰左,多于斜中取势;或上下错落,或上紧下松。正由于造型的变化较多较大,方显得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使观者产生强烈的美感。初看时觉得似不平正,待仔细分析琢磨,又觉得平正,正寓于险反而比真正的平正更有味道。 这里要顺便说明的一点是,北魏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写字时在低矮的几案上,必然手臂悬空,方能运笔写字;而我们今天的写字条件要比古人好的多了,有桌子、椅子,因此也出现了卧腕、枕腕等,所以我们书写魏碑大字时亦应采用悬腕的姿势才能达到运笔自如,产生好的效果。

魏碑书法是汉魏晋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如若说好便好在它的不成熟,即在过渡阶段所呈现出的天真烂漫。它极富变化而争奇门艳,或隶尉浓厚或楷意绵绵,无常态定势,欲独树一帜,正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赞:“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以上是我对魏碑书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多有不到之处愿就教于方家。 4

三 : 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之我见

魏碑书法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以率真的用笔,精妙的技法,奇异的造型,雄强的气势,显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碑书法是指我国历史上以北魏为主包括整个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碑刻新书体,其中碑版墓志、塔铭造像题记、摩崖石刻数以千万计,遗迹甚为丰富。它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我们学习魏碑书法的楷模范本。就其风格而言,大约可分为三种:有率真古拙,呈现朴素浑穆一路的;又有端庄雄伟、茂美雄强一路的;还有工稳细致、飘逸恬静一路的。康有为先生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辑》中对此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南海先生盛赞南北朝碑刻书法有十美,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与趣酣足,骨法洞,结构天成,血肉丰满。”纵观魏碑书法,深感南海先生的赞誉实为不谬。

魏碑书法在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当它以朴茂雄强的面目初现之时,即不同于东晋王羲之圆媚润甜的书风,尤以洛阳龙门石刻的穷乡女儿造像为代表,表现出大朴不雕、朴素率真的民间气息。当这种刀劈釜凿的笔意、貌似粗头乱服的书风一经出现,即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显现出它艺术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南北朝以后的书家,不论他的成就有多大,也不论他是自我声明或是心照不宣,每个人的书风中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北魏书法的风格,从而开辟了自己的蹊径,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试看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苏东坡、米元章、黄山谷乃至赵孟頫、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圆等大家制作无一不是从魏碑中汲取了精华;至若清代的何子贞、赵之谦、郑板桥、李瑞清,以及近代于右任诸家更是从魏碑脱颖而出,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书法宗师。时值现代,众多的书法家和爱好者更是酷爱魏碑,力图从魏碑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因而可以说魏碑书法如同甘泉,为古今的书法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十分受欢迎的一种书体。

古人论书云:“平整宜从唐入手,风云可向魏晋寻。临摹须走蚯蚓道,博览犹似蜜蜂身。”目前多数的青少年及书法爱好者,初学书法多从唐楷入手,数年之后基本已掌握楷书的结字用笔,写出或颜或柳或欧或褚的面貌来。但是学习楷书并不是学书法的最终目的,只是进门的基础课程,一旦楷书的平正用笔掌握之后,就应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于是很多人便选择了 1

魏碑。近年来已发行了大量的魏碑版本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誌》、《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和其它一些较好的北魏墓志铭书法,这些字帖都不失为学习魏碑书法的范本。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名碑的字迹大多风化剥蚀较为严重,模糊不清,往往使初学者感到难以临摹;又因字迹过小,方笔森挺刀刻痕迹严重,每使临习者无从下手,不知该用何种笔法才能达到见棱见角的效果,结果常导致习者以柔软之毛笔,硬要画出棱角,再现刀刻的味道,致使学习魏碑不知神髓,只求面貌;貌似形象,实则误入歧途。

启功先生有论书诗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犹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的看法可谓一言中的。沙孟海先生对魏碑也有灼见,他认为北魏书风的形成与石碑刻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北魏书体中既有书刻俱佳者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誌》等,也有书佳刻劣者如《崔敬邕墓誌》、《吊比干文》等,更有书刻桔劣者如《爨宝子碑》及《龙门二十品》中部分造像石刻等。沙孟海先生并考证了只书丹而未刻石的北魏石碑,认为北魏书法并非完全是方棱方角的,同样也有很圆润的笔迹,只是由于刻手的高低问题才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方笔面貌。我以为不论是启功先生还是沙孟海先生的看法,无非都是在提醒后学者在学习北魏书法时,不要被方笔森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论方笔也罢,圆笔也罢,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魏碑的神髓才对。无论是《爨宝子碑》或是龙门的部分石刻,也可能是由于刻手不高,才造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面貌,在当时来讲,可能属于劣品;然而我们今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劣品”,无论从造型结构、用笔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稚拙古朴、自然天趣,又恰恰成为我们要学习魏碑书法的部分精华。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价值的存在有时不在于创造者的主观意图本身,而在于它所产生的效应与影响。 魏碑书法流派纷呈,繁花似锦,如何才能掌握学习魏碑书法的真谛,以达学有所成,下面就我多年来学习魏碑书法的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魏碑的用笔特点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赵孟頫阐明了用笔的重要性。唐楷书与北魏书无不讲究用笔之法,所异者,唐人在讲究用笔之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精雕细琢,置变化于法度之中,化险峻为平夷。清代包世臣以为:“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我的看法是,无论唐楷魏碑,各有其艺术价值,因产生的年代不同,所崇尚的审美意趣不同而各得其所,无须偏执以作褒贬。 魏碑书法的用笔特点是:在掌握了用笔之法后通其意而因势利导,用笔大起大落。表现在执笔运动时的提按轻重幅度大,下笔时居高直下,收笔时迅起急收,往往凌空取势。具体地讲即采用筑锋用笔。所谓筑锋笔法即取意建筑中用土筑墙时夯锤直上直下运动之意。下面 2

就常用笔画的形态及笔法分别阐述(并请参看光盘)。

(一)、横法:其笔时居高直下,笔锋向左触纸后,立即向右折锋铺毫运行,收笔时迅速提起,嘎然而止,即成方形。另有方起圆收的横画,收笔时只需将笔稍稍向右下放轻按,然后提笔即成圆形。上仰的横画收笔时,笔锋驻笔后,顺势向右上方提起即可。这样的笔法使笔画既显方笔而又勿须雕琢,迅捷而率意。

(二)、竖法:竖法有尖形和方形两种。起笔时逆锋向上呈横起笔势,然后顿笔折锋向下运行,若成尖形则收笔缓缓提起成悬针状;若成方形和横画收笔一样,取衄笔势(有向上方回锋之意)直截提起即可。

(三)、撇法:起笔和竖画相同 , 逆风向左上然后向右顿笔成方形,铺毫向左下方撇出,直至收笔时提起。此法与唐楷笔法不同在于,唐楷撇法边行边收,越行越细,而魏碑则一直到收笔时完全要铺毫并且毛笔应随手腕的运动向右倾斜,才能写出好的效果。魏碑中亦有与唐楷一样收笔作尖形的笔画。

(四)、捺法:方笔起笔逆锋向左触纸后即折锋向右下方铺毫运行,行至将收笔时,笔锋重按微呈上拱之势,然后将锋收拢成尖状。平捺写法亦如此。

(五)、点法:魏碑的点有多种形态,多为三角形方点,偶有圆点,不论是向上取势或下俯或平行的各种形态的点,其笔法都是一样的。举一上挑点为例:逆锋自左上方起笔向下顿笔成方势然后向右上方挑起即成三角形上挑点。其他各点以次类推不多赘述。

(六)、钩法:一为推钩,竖的写法如前所述,当笔锋自上方铺毫而下至该钩处时,顺锋向左平推而出,逐渐将笔锋提起即成,此法称为推钩;二为挑钩,即当笔锋自上方铺毫而下至该钩处时将笔折锋直接向左上方趯出即告完成;三为擁钩,当竖画完成至该钩时笔锋向左上方微微出锋,即停笔,似出而非出,钩的长度及力度均小于挑钩。

(七)、折法:折法是魏碑成方势的关键笔法。折有两种:第一种同楷法相同,横画行笔至该转折处提笔向右顿笔成方折然后转锋(调整成中锋,用手指向右微捻笔管)向下运行;第二种为翻笔法,横画行笔至该转折处,将笔提起,笔锋自右上方翻转而下落在与横画的交界处(即靠毛笔的翻身动作来改变笔画的行笔方向,从向右翻成向下行,转折既成方势,再向下行。应该注意的是:笔锋翻转后,在与横画交接时位置应恰到好处,过高时会形成高肩,过低时会形成脱肩;再者,这些动作的完成都是在铺毫的情况下进行的)。

(八)、挑法:挑法与上挑点的笔法完全相同,只是形态比上挑点略长,这里不再赘述。

二、魏碑的结构特点。

唐楷书法由于法度森严,书法家在布置结构时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注意结字的方正,点 3

画的停匀,这从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中尤易看出。欧书取法于《张猛龙碑》,与其他唐楷比较结字尤见险峻,但若与《张猛龙碑》相比,则又显得化险为夷了,这与时代的审美和崇尚不无关系。魏碑书法的结构特点在于:在符合重心不倒的前提下不注重点画的停匀而任意布置,如龙门造像的部分石刻显得粗头乱服丝毫不加粉饰而呈现出的朴素美。这类作品中造型的稚拙、天趣使人耐久寻味。更有甚者乃未经书丹而由刻手直接握刀向石所显现出的自然天成,更觉得意味无穷,百看不厌。在较为成熟工细一类的碑刻和墓誌书法中,结字往往呈现倾向某一方位的斜欹,或杨左仰右,或杨右仰左,多于斜中取势;或上下错落,或上紧下松。正由于造型的变化较多较大,方显得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使观者产生强烈的美感。初看时觉得似不平正,待仔细分析琢磨,又觉得平正,正寓于险反而比真正的平正更有味道。 这里要顺便说明的一点是,北魏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写字时在低矮的几案上,必然手臂悬空,方能运笔写字;而我们今天的写字条件要比古人好的多了,有桌子、椅子,因此也出现了卧腕、枕腕等,所以我们书写魏碑大字时亦应采用悬腕的姿势才能达到运笔自如,产生好的效果。

魏碑书法是汉魏晋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如若说好便好在它的不成熟,即在过渡阶段所呈现出的天真烂漫。它极富变化而争奇门艳,或隶尉浓厚或楷意绵绵,无常态定势,欲独树一帜,正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赞:“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以上是我对魏碑书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多有不到之处愿就教于方家。 4

本文标题:魏碑书法-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478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