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窦娥冤读后感-阅读《窦娥冤》节选(一)(二),完成下面各题。(一)【

发布时间:2018-02-03 所属栏目:民间故事

一 : 阅读《窦娥冤》节选(一)(二),完成下面各题。(一)【

阅读《窦娥冤》节选(一)(二),完成下面各题。
(一)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二)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1.对下面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我窦娥下这等无头愿罚:发。
B.你道是暑气暄:暖,炎热。
C.你道是天公不可期:欺侮。
D.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每:们。
2.“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一句中,“合”“糊突”的意思分别是什么?窦娥的态度反映了窦娥对自身遭遇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
3.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 、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北京同步题

1.C
2.合,应该。糊突,混淆。窦娥由这两句开始对天地进行控诉,表明她已经意识到在现实中自己有冤难诉。
3.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苌弘杜宇邹衍孝妇


考点:

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阅读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
而语文的阅读理解又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这一块是我们拿分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失分的重点位置。

知识点拨:

一、问题设置: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二、做好阅读理解经验:   

1、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3、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三、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字义、词义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字义:通俗的说是指字的意义、含义。
辨析是对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用法的区分。关键还是要掌握字、词的基本用法。

常考的辨析词组:

1、
01、黯然、暗然、岸然:”,指”,也用来指,情绪低落的样子”。、黑暗。”。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从容稳重。,如、祥端、发祥”。。。注意、慈祥、祥和。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2、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不须、不必”。,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
02、表率、表帅:,指”。其中、模范”,、楷模”。。在古代汉语中,,有。”,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示”。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率,,故人们常将”。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09、不详、不祥:前者指
(1)不详细、不清楚;
(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一些常见的辨析词语:

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而、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都含有,取笑人,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语意比较轻;、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①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②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③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二 : 问苍天---读《窦娥冤》有感

问苍天

---读《窦娥冤》有感

六月飞雪窦娥冤,

万户萧疏民声怨。

壮士自由豪情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自挥刀问苍天。

灵石书于2016年9月27日

三 : 《窦娥冤》导读

一、元曲和元杂剧:

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都是兼工散曲和杂剧的作家。 元代即有“元曲四大家”之说,指关、白、马、郑四人。如果全面衡量其创作成就,元曲六大家的排列实是关、王、白、马、郑、乔。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在排名上,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四大喜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 、 、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三、自读导引

1、全剧剧情介绍: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峨的坚决反抗,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2、开场的的宾白和科介(舞台提示)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

3、【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

4、“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

5、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 怀疑质问 揭露黑暗 彻底否定 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6.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7、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8、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9、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10、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 ”,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1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这三桩誓愿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东海孝妇等四个典故。 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三年干旱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12、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13、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精心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14、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15、《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文综述: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五、关汉卿的散曲代表作:

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掂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碴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铁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2

一、《窦娥冤》背景资料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二、关汉卿背景资料

关汉卿,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之后,其祖上世代为官,他曾任太医院尹。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约元成宗元贞年间,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与杂剧作家白朴、赵子祥等组织领导了杂剧作家团体——玉京书会,结交了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杂剧女艺人朱帘秀等。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关汉卿是元曲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一生共创作杂剧60余种,今存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拜月亭》、《蝴蝶梦》、《玉镜台》、《金线池》、《谢天香》、《绯衣梦》、《西蜀孝》等共18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3种仅存残曲。另《鲁斋郎》、《陈母教子》、《五侯宴》、《裴度还带》、《单鞭夺槊》、《西厢记》(第五本)6种,是否为他本人所作,尚无定论。不仅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其创作题材也十分广泛,大多干预社会,力倡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关汉卿留下的18种杂剧中,“旦本”戏占了12种。他笔下的妇女形象的主要特点是:①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像(女支)女、婢女、乳娘、农妇、小户人家、寡妇、寄人篱下的弱女等;②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渔色猎艳或残酷奴役的对象;③这些下层妇女在反抗压迫斗争中,是桀骜不驯的勇者,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由于她们长期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们有可能掌握那些官长老爷、浪荡公子的脾性和弱点,也学会了对付他们的种种办法。从而有信心最终战胜各色各样的庞然大物。像以自己的美丽、勇敢与机智设计营救同行姐妹的赵盼儿;有胆有识、巧扮渔妇智赚杨衙内势剑金牌的谭记儿;力图摆脱奴婢的悲惨地位、敢于在贵族婚宴上闹婚的燕燕,都是明显的例子。关汉卿剧作中的妇女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突出的,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关剧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此作品是其悲剧代表作,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了人们的斗争精神,控诉社会黑暗。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剧中主角关羽的出场在第三折,但第一、二折已通过乔国老和司马徽的口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气氛。

关剧还深刻揭露了一小撮骑在人民头上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贪赃枉法的丑恶行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封建统治阶级的“百丑图”。这其中有权豪势要、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衙内公子、鸨母嫖客、流氓地痞……由这些人织成一张元代社会的大黑网,正在捕掠着一个个弱小无辜的生命。像权倾朝野、“嫌官小不为,嫌马瘦不骑,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鲁斋郎(《鲁斋郎》);“我是个权豪势要之家,打死人不偿命”、“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的恶霸葛彪(《蝴蝶梦》);草菅人命的贪官桃杌和心狠手毒的张驴儿(《窦娥冤》);“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倚仗势剑金牌为非作歹的杨衙内(《望江亭》);玩弄女性的官僚子弟周舍(《救风尘》);逼女为娼的老虔婆李氏(《金线池》)……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为所欲为的坏蛋、封建统治者,正是元代社会各种黑暗势力的代表人物。关汉卿揭露这些人本性的恶毒和本质的虚弱,在文学史上也是空前的,表现了一个人民戏剧家鲜明的爱憎与战斗的本色。

关汉卿还写了不少著名的历史剧。象《单刀会》、《单鞭夺槊》、《哭存孝》、《西蜀梦》等,这类戏以赞颂英雄业绩为主,展开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如在《单刀会》中,作者歌颂了忠心耿耿维护汉家事业的关羽,谴责了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鲁肃;《西蜀梦》通过关张的阴魂托梦刘备,要求他起兵报仇,突出了关张虽死犹生的气概,谴责了见死不救、卖身求荣的奸佞小人;《单鞭夺槊》塑造了著名的草莽英雄尉迟敬德的形象,谴责了挟私愤报私仇的李元吉;在《哭存孝》中,谴责李克用在取得军事胜利后诬杀功臣良将的行为,突出了"太平不用旧将军"的主题。在这些历史剧中,关汉卿赞美正义的事业,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了一个正直戏剧家的爱憎感情,这和他在其他剧作里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关汉卿不可能站在起义农民的立场上来批判封建统治者,他对黄巢和梁山泊农民起义的看法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偏见。他的某些剧作还宣扬了封建道德。如《陈母教子》写陈母用儒家的道德教子读经,终于使三个儿子都中状元。有些作品存在着勾栏调笑作风,流露了低级庸俗的情趣。特别要指出的是关剧对清官、“王法”充满幻想。靠清官、“王法”来主持公道,昭雪民冤,虽然也表现了作家的正义感,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幻想,不可能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

关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关汉卿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诸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窦娥冤》自始至终把戏集中在窦娥身上,先写她悲惨的身世,继之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再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单刀会》在公与司马徽烘托关羽的英雄气概,使关羽虽未上场但已有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同是妓女,赵盼儿、宋引章、杜蕊娘、谢天香等各具不同的个性。同在鲁斋郎的压迫下,都有着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级官吏张珪和工匠李四对事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在《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西蜀梦》、《诈妮子》等剧里,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这里有善良无辜的寡妇被屈斩而天地变色的奇迹(《窦娥冤》);有单枪匹马慑伏敌人的英雄业绩(《单刀会》、《单鞭夺槊》);有忍痛送妻子去让权豪霸占的丈夫(《鲁斋郎》);有让亲生儿子偿命而保存前妻儿子的母亲(《蝴蝶梦》);有被所爱的人抛弃而被迫为他去说亲的婢女(《诈妮子》)。这些情节看来既富有传奇色彩,又都是扎根在深厚的现实土壤里的。   关剧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窦娥冤》在这方面最为杰出,它除用楔子作序幕,交代窦娥身世外,接下的四折戏都帷幕启处见冲突。至于窦娥的结婚、丈夫的病死等事件均一句带过,甚至连窦娥丈夫的名字作者都吝于交代。   关剧善于处理戏剧冲突还表现在它的过场戏简洁,戏剧场面随步换形,富于变化。这在《望江亭》、《拜月亭》、《单鞭夺槊》、《哭存孝》诸剧尤为突出,如《哭存孝》剧中,刘夫人到李克用处为李存孝说情,眼看李存孝就要得救了,突然刘夫人出去看打围落马的亲子,李存信乘机进谗,存孝随即被车裂。这样处理戏剧场面,摇曳多姿,变化莫测,出观众意想之外,又在人物情理之中,效果十分强烈。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他是元曲中本色派的杰出代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晋叔《元曲选·序》)。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如窦娥的朴素无华,赵盼儿的利落老辣,宋引章的天真纯朴,谢天香的温柔软弱,杜蕊娘的泼辣干练,皆维妙维肖,宛如口出。同是反面人物,葛彪的语言粗鲁强横,不脱恶霸凶徒的本色;周舍的语言干练利索,很符合他"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的老狎客身份;杨衙内口白粗鄙,有时却附庸风雅,装模作样;张驴儿语言流里流气,切合他流氓无赖的性格;鲁斋郎权势显赫,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贵族官僚,他讲话时彬彬有礼,并不挟粗棍子吓人,有时甚至还带着几分幽默,这些表面上不瘟不火的说白,令他炙手可热的威势发出一股咄咄逼人的寒光,更见其性格的蛮横冷酷。语言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这是关剧艺术描写上的一大特色。   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像《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样朴素无华的说白,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关剧在词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贴,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关汉卿又是一位散曲作家,在元代散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存关汉卿散曲,计套曲14、小令35(一说57)。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   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与〔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二散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时期杭州的景象。“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正是:“水秀山奇,都市繁阜,人烟辏集,勾栏瓦舍星罗棋布,艺伎伶人大显身手。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这些作品,通俗生动,率真本色,和北宋柳永著名的《望海潮》词可说异曲同工。   关汉卿描绘男女离愁别绪的散曲,写得十分动人。感情丰富而深沉,没有矫揉造作的虚假成分,一扫委靡纤弱的曲风,所谓“以健笔写柔情”,是这部分作品的特色。如〔双调沉醉东风〕小令: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又如〔黄钟侍香金童〕套:   【神仗儿煞】深沉院宇,蟾光皎洁,整顿了霓裳,把名香谨爇;深深拜罢,频频祷祝:不求富贵豪奢,只愿得夫妻每早早圆备者。   这部分作品,和封建文人写爱情的作品大异其趣,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爱情理想。

关汉卿散曲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自写身世、抒发胸中抱负的作品,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代表作【南吕一枝花】描写了一个勾栏艺术家的生活境遇,抒发了一个平民戏剧家的伟大抱负:永远和社会底层的烟花艺伎与书会才人一道,不怕压迫折挠,奋战不息,至死方休。这些堂堂正正的思想与抱负,是用极俏皮诙谐、佯狂玩世的文字来表现的,真是神韵独具,妙趣横生,活脱脱显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戏剧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文学地位

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成就卓越。他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他在生时就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姓名香四大神物”。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到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都把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杭州名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关汉卿在当时就已享有崇高的地位。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关汉卿从不写作神仙道化与隐居乐道的题材。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他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楷模。他的杂剧无论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他的许多杂剧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但是,元明清三代只有少数慧眼独具的评论家能正确评价关汉卿。有的人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贬低他的影响,如朱权说“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明代有的封建文人还肆意篡改他的作品,把《窦娥冤》改成一部“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的庸俗喜剧《金锁记》,磨平原作反抗的棱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汉卿的作品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早在一百多年前,他的《窦娥冤》等作品已被翻译介绍到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出版了他的戏曲全集。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纪念大会。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他的剧作大概在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对全世界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与达·芬奇齐名的世界文化名人。

三、课文链接

《汉书·于定国传》(节选)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节选)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四、元杂剧和课文其他相关知识

1、元杂剧小辞典

元杂剧的剧本的体制,简单地说就是四折一楔子。一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幕。折是故事情节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可多可少,但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称,最后一支曲子一般要用“煞”或“尾”,作为这一套乐曲的结尾。如《窦娥冤》第一折用仙吕宫,曲子的次序是: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一半儿、后庭花、青哥儿、寄生草、赚煞。四折所用宫调不同,一般的习惯是: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二折多用正宫或南吕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第四折多用双调。一本元杂剧就相当于一个诸宫调。

楔子原意是指插在木器的榫子缝里的木片,它的作用是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元杂剧借用这个名称,指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类似过场戏。一般每本杂剧只用一个楔子,少数剧本用两个楔子,也有不用的。楔子短小精悍,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2、元杂剧的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就剧本的结构而言。那么剧本的内容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主要是三部分:

(1)曲词。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也可以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元杂剧四折的曲词,一般说来是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曲词有严格的格律,同一折的各支曲子押同一韵。曲词是元杂剧的主体。

(2)宾白。宾白就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所以把说的部分叫宾白。宾白有散语、有韵语。韵语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顺口溜。例如《李逵负荆》中宋江上场诗云:“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窦娥冤》中赛卢医上场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望江亭》第三折白士中下场诗云:“眼观旌节旗,再听好消息。”宾白又可以分为对白、独白、旁白(剧本写作“背云”)、带白(剧本写作“带云”,唱辞中插入的说白)等等。宾白在元杂剧中有重要的作用,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待出来。曲词抒情,宾白叙事,两相配合,相得益彰。另外,宾白还起着逗笑的作用,既可以调节气氛,也可以进行讽刺。所以宾白是杂剧中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元杂剧的宾白主要是运用当时北方的口语写成的。优秀的剧作往往都有生动的宾白,短短的几句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3)科。科包括演员主要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例如:“做悲科”,“做战科”,“舞科”,“雁叫科”等。

顺便说一下题目正名,它是两句或四句对子,为剧情作提要,同时也确定了剧本的名称。如《李逵负荆》,题目:杏花庄王林告状。正名:梁山泊李逵负荆。

3、元杂剧的角色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约相当于京剧里的“生”。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小末”等。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外旦”等。净扮演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俫儿”(小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是以上三类之外的杂角。元杂剧四折是由一个演员唱到底的。“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里两种主唱的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第二章“词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关于“六月飞霜”的典故

《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李善注引《淮南子》:“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无此文。《初学记》卷二引作“夏五月,天为之下霜”。汉王充《论衡·感虚》:“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通作“六月飞霜”。唐张说《狱箴》:“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结愤,六月飞霜。”亦省作“六月霜”。宋包拯《包孝肃奏议集》“昔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怀愤,六月飞霜。”

3

一、《窦娥冤》(节选)评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元杂剧中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统一的杰作。从结构形式来看,《窦娥冤》与其他杂剧无异,包括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蒙受不白之冤被押赴刑场无辜被害的悲惨遭遇。在这一折中,全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窦娥的性格特征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为了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作者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为人物性格表现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剧情也因而异军突起,引人人胜。

课文在“正宫”宫调上安排了十个曲牌,并以此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被衔冤负屈押赴刑场的路上“指天斥地”、悲愤难忍的情景。剧情一开始,通过次要人物的走场和宾白科介,渲染出了一派杀气腾腾的气氛。紧接着,主要人物窦娥上场了。她甫一登场的两支曲子,就为这一折戏奠定了悲愤怨怒不能自胜的调子。人物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得到了喷涌式的展现。在[端正好]一曲中,窦娥的不满和怨愤之情还主要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昏昧不明的王法;而在[滚绣球]一曲中,她满腔悲愤的情感则像滔滔洪水一样越来越汹涌以至不可遏制。她指斥日月、鬼神以至天地,怒斥它们清浊不分、善恶不辨、欺软怕硬、颠倒黑白。在这段唱词中,天地日月都具有昏聩愚蠢的人格特征,说它们“怕硬欺软”、“顺手推船”。这与其说表现了窦娥对天命的质疑,毋宁说抒发了她对整个社会自上至下黑白颠倒、欺善助恶的黑暗现实的血泪控诉。

第二部分(从“刽子云”到“负屈衔冤”)主要由四支曲子组成,主要写窦娥请求走后街和与婆婆话别的情景。剧情发展至此,由前面的激越悲愤的情感一转而为低回哀怨。这一方面使剧情跌宕起伏,变化多姿,并为下面的高潮部分蓄势,另一方面也借以充分展现窦娥性格中柔顺善良的一面。

在[倘秀才]和[叨叨令]两支曲子中,通过窦娥和刽子手的问答,我们看到,就是在身负沉重的刑具,“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她仍然不避路远,央求刽子手带她从后街绕道行走,为的只是怕被婆婆看见,不忍心让婆婆伤心难过。如此,一个善良温婉的女子形象一下子在我们面前卓立起来。“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剧作家在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批判锋芒后,着力突出她淳朴善良、温婉柔顺的性格,不仅没有降低作品的思想性,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剧作的悲剧色彩,促使读者或观众思考导致这类悲剧的根源。可见这正是关汉卿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的神来妙笔。

在宾白部分中,通过窦娥与蔡婆的对答,再次回述了冤案的始末,既使剧情在这一折中也具有清晰的来龙去脉,同时也进一步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地和孝/顷的性格。

[快活三]一曲,三个“念”字,一个“看”字,回环迂徐,语势贯通,自小“少爷无娘”,终日辛苦劳累,最终却无辜获罪,身首异处,写尽了窦娥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可谓字字血,声声泪,纵是铁石心肠,读来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鲍老儿]一曲中,窦娥在向婆婆嘱托后事的同时,还不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于忧伤怨愤,并把横加在头上的冤案说成是自己“没时没运”才以至于“负屈衔冤”,这与开头部分两支唱词的内容看似矛盾,但却非常鲜明地刻画了窦娥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直至结束)是本折戏的高潮部分,也是全剧的高潮,主要由四支曲子组成,写窦娥临刑前罚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的情景。

宾白和[耍孩儿]一曲,主要写窦娥罚下“血溅白练”的誓愿。她“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既是想借“湛湛青天”的“灵圣”来表明自己“委实的冤情不浅”,也表达出了她对那个肮脏龌龊的俗世红尘的绝望。

窦娥罚下的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这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天相的祈盼,既是为了证实自己“委实冤枉”,也是为了让洁白无瑕的雪花滚滚如绵,覆盖她纯洁清白的躯体,“免着我尸骸现”。

在[一煞]曲词和宾白中,窦娥将所罚誓愿的动机由对自己清白的申诉提升到对邪恶现实的惩治和对混淆黑白的世界的颠覆。她寄希望于“天公”能够“可怜”“人心”,“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斗争的锋芒直指玩弄法律、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由个人的冤屈到社会的黑暗,由对冤案的证实到揭示制造冤案的深层原因,既使窦娥善良纯洁的品格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又赋予了剧作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在这一部分中,窦娥对自己被无辜问斩的悲惨遭遇和导致这种悲惨遭遇的黑暗现实的愤怒和抗争,不再仅停留在哀哀怨怨、涕泪涟涟的层面,而是借助超现实的力量转化为一种现实。剧作也因此达到高潮,并完成了对主人公性格的完美的、立体化的刻画。

就艺术手法而言,《窦娥冤》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这一折中,作者让自己的笔墨突破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羁绊,借助超现实的力量,来增强剧作的思想力量和艺术表现力。他发挥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让鲜血上流,暑天飞雪,大旱三年,并且一一应验。这既表明了剧作家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善良百姓悲惨命运的无比同情,同时也反映了普通百姓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普遍心声。-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大胆运用,不仅加强了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力度,使窦娥性格得到了更为完美充分的表现,而且使剧作的现实批判性更加突出,主题更加深刻,洋溢着神异瑰奇的理想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我们从中还能充分感受到中国叙事文学,尤其是悲剧作品的深厚久远的叙事传统和审美习惯。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历来以“本色当行”而著称。而《窦娥冤》尤其能够体现这一特点。所谓“本色当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二是符合人物身份,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在这一折中,人物语言,不管是宾白还是唱词,都可谓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没有刻意为之的做作和矫饰,是源自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戏剧语言。但这并不是说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像日常生活语言一样芜杂繁冗,相反,他将这种语言加以提炼,从而做到了干净利索、优美精炼,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另外,就人物刻画而言,《窦娥冤》的语言也是符合不同人物特定身份的。在课文节选部分中,且不说窦娥的语言如何,单就次要人物而言,婆子有婆子的声口,刽子是刽子的腔调,官员也自有官员的口吻。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关汉卿驾驭语言的深厚艺术功力。

就窦娥的宾白和唱词来看,语言也是随着人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前两段曲词中,窦娥指天斥地,怨愤之气直上云霄,作者运用短句、对偶、对比等手法,使语句短促,节奏紧密,从而使人物感情得到充分表达。而在“后街话别”一段中,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关汉卿在[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中,则连用四个“念窦娥”,写尽了内心的冤屈,写尽了凄惨的遭遇,写尽了孤苦的命运,写尽了婆媳的深情,低回婉转,哀伤不尽,凄怆之极,悲惨之极。另外,窦娥向刽子手的请求恳切动人,明白如话,向婆婆的倾诉则凄婉真挚,句句真情,说话对象不同而导致的语言的差异也符合生活的逻辑。

课文中的曲词和宾白也配合得非常好。如三桩誓愿都是先用“宾白”提出,而后用唱词强化感情、抒发胸臆,如此曲白相生,彼此增美,就极为深切的表达出窦娥对所受冤屈的不平之气、对自身清白的无比珍视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锋芒。

二、维护社会的公正性 --读关汉卿的《窦娥冤》

安徽宣城培英中学 邢少山

我国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的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寡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而斩首示众的故事,它反映了昏官的贪赃枉法,当时社会的不公正性,至今读来对人们仍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元代穷苦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下蔡婆的高利货,被迫将7岁的小女窦娥抵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在蔡家长大成人,成婚两年后就成了寡妇, 窦娥认了这不幸的命运, 愿意格 守封建道德,与婆婆相依为命,度过自己寡居的一生。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连这一低下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满足,流氓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 窦娥遵守妇德,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毒死婆婆,留下她一人好下手。不料毒药被张驴儿的父亲误食而死,接着张驴儿嫁祸窦娥,并告到官府。官府接到此案,理应详加审理,然而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毒打窦娥。 窦娥怕连累婆婆,违心成招,被判成死罪。 窦娥痛斥官府, 指天发誓, 最终被无辜杀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临刑前窦娥呼天抢地,发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

这桩案子实际上并不复杂,是很容易查清楚的。官府只要稍有一点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性,对弱者表示一点同情,稍微用脑子想一想事情的原委,并做一点简单的调查,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然而这些贪官污吏不顾人民的死活, 简单从事,偏听偏信,屈打成招,致使窦娥冤屈而死。我们说,一个社会由于人们的身份、地位、遭遇等方面的不同,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所以社会上总是存在着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像窦娥和她的婆婆那样的人。当这些弱势群体在他们遇到困难与遭到不幸时,需要的是社会的更多帮助和关爱,需要维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而这种维护就依赖于国家法律的健全和执法者的公正无私。窦娥所处的社会 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 当然那是很不健全的,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横行霸道, 贪赃枉法,不但无法来保护那些弱小者、善良者,制约那些强横者,惩罚那些邪恶者,而且欺辱、鱼肉人民,这就是造成窦娥冤屈的主要原困, 造成社会“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公正、不合理性。

那么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我们说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首先社会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健全整个社会的法律体系,二是要求执法者的公正无私。试想,一个社会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无法可依,社会就会造成一片混乱。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法立于上而成可下”, 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还要求执法者有一定的素质,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如果不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就会担惊受怕、谨小慎微,他们就会就生活得委琐、卑贱。目前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就要求我们要继读完善法律,并依法治国,公正执法。这样使我们整于社会人人才有安全感,有尊严,人民就会齐心协力奔小康。不然 像窦娥以及她的婆婆这样的“弱势群体”她们今天可以不遇见“张驴儿”,明天可能遇到“赵驴儿”和“李驴儿”,他们的结果又是可想而知的。

三、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刘萍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关于性格的本质,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一是行为的动机与方式,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刘再复说:“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就性格 的二重组合。或者说是、性格世界中正反两大脉络对立统一的联系,但是性格的这二重内容并不是抽象的,它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各种元素构成的。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即形成各种不同比重,不同形式的二重组合结构。人物性格的二重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不是单一结构,凝固结构,也不是分裂结构。”③我们用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来分析一下窦娥的性格,在窦娥的性格世界有两对立统一的脉络,即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大脉络不是抽象的,它里面包含有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小的二重组合结构。

自觉的伦理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里的一大脉络。悲剧作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与伦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古典悲剧总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打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精神道德的优美,人的伦理的理性本质体现得越鲜明越自觉,他就越成为崇高的对象,悲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被毁灭来展示他的优良品德,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悲剧人物虽被毁灭,但却表现了坏分子所自觉遵循的伦理精神的不可征服,人们由感性的痛苦而得到理性的快感,从而得到伦理精神上的提高。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王国维评及《窦娥冤》时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④如果是在承认悲剧的社会根源的前提之下,那么他对窦娥悲剧性格的看法还是很有见地的。

窦娥性格系统中的另一大脉络便是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 的一面。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当然,对于软弱平庸的性格,遭到毁灭是完全被动的,毁灭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只能是悲剧性的。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直至她自身的灭亡,这是构成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悲剧能够容纳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剧冲突,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性格的这二重内容是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联系。比如,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就是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把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当作美德来教育窦娥,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把孟姜女器长城、浣纱女投江水、贞妇化为望夫石这些典故作为典范来膜拜窦娥丈夫列后,她只有“侍婆守孝”,是个言词应口的孝顺媳妇。但她不是一个任人捏合,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身上充满一种“力”,充满一股对正义追求的“力”,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你子面前,窦娥像一位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所以“连美妇人见过万个的地痞无赖张驴儿对她也毫无办法。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当蔡婆婆不得不已要招婿张你时,窦娥对她予以了正言规劝,说婆婆已经一大把年纪,再嫁有辱自己的贞节,“枉教人笑破口”并且还表示了对婆婆的强烈不满,说“你岂不知羞”,窦娥对蔡婆婆与张父的暖昧关系十分生气,甚至有些愤怒至极了,“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窦娥认为,再婚“不是咱没丈夫妇女的下扬头”,进而“劝普天下前婚后嫁的婆娘们”都吸收他们的教训,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宣传和对他人的说教。

从小悲苦的窦娥七岁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当然不懂得什么爱情,长大后别无选择地同丈夫成亲,勉强地生活,可她的丈夫“又拔着个短筹”,这有什么幸福可言!窦娥还是个年轻的少妇,她不可避免地有着少妇的思想感情,她渴望着美好的爱情,丈夫死后也希望有个圆满的家庭,对于自己现在的境遇是十分不满和渴望摆脱的。春天来了,万物勃发生机,“锦烂漫花技横绣阁”催窦娥泪下,她仍然孑然一身,独守空房,多么凄凉,当“剔团圆月色挂妆楼”时,更是令窦娥断肠,当然是恨月圆人不圆了,窦娥不是不想再婚,只是张驴儿是个泼皮无赖,不能让窦娥如愿以偿,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更没有幸福可言,但窦娥毕竟还是向往“燕侣莺俦”的,这种日子何时到来,当然渺渺茫茫,然而窦娥的忍受是有限的,“须知人心不似水长流”那样一成不变,窦娥“按不住意中焦”,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命运,一方面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造就了窦娥这一特定的人物形象。

在窦娥的性格世界里,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也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性格元素。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这都是自己“没时没运”,说自己是“八字载着一世忧”,自己的厄运是因“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当张父喝药而死时,窦娥认为“寿数非平今世”,是她寿数已到,还认为“人生死,是轮回”,这显然是宿命论的观点。但是窦娥的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即对多舛命运的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诺了,既使在别人看来已是既成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在桃杌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残酷现实。她通过对世界的主宰者:天和地,发出了埋怨和呵骂,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控诉。在这里窦娥的反抗性格已经升华到顶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与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是震动人心的怒吼,它充分写出了窦娥无辜受害,含冤难诉的心情,它对封建社会世俗观念中最公正无私的事物——天地日月都彻底地加以否定,因此,它既是窦娥以及和窦娥同样命运的人们愤怒情绪的猛烈迸发,也是觉醒了的妇女的呼喊,窦娥绝不甘心不明不白地死去。她坚信正义是属于自己的,她更想信,总有一天真理之光会照临人间,她的冤屈总会昭雪的,因此,她在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死后,三誓皆验,千方百计寻父申冤等等这些情节都反映了窦娥对命运的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任命又不任命的矛盾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窦娥的靠天与骂天也是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窦娥对封建官吏,对封建的最高统治者,对于天是信仰甚至膜拜的,她见到太守桃杌,就希望这“明如镜,清如水”的官员“高台明镜”,替民作主,她同太守辩争,是因为她相信官府会主持公道,正义一定会取得胜利,一个想念官府的无辜女子却遭到官府的残害,她临刑前立誓愿时,还希望“皇天也肯从人愿”;希望自己的“冤枉事天地知”。这是她在人间碰壁以后,寄希望于“湛湛青天”,祈求上苍替她申冤,谁料上苍也是怕硬欺软,人间无处诉。天公不可期,最后只好靠自己的阴魂来为自己报仇雪冤,伸张正义,在她父亲为她平了冤时,她唱道要“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这样方显得湛湛青天,“方显得王家法不侠民思。”窦娥想念“人之意志应通天”,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思想,但是窦娥思想还是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对于昏官,衙门,最高统治都乃至上天,予以了大胆地揭露和怒骂,她大骂桃杌的昏庸,大骂官府的黑暗,骂世道是“复盆不照太阳晖”;彻底否定了封建官府,甚至骂到了代表天地意志的最高统治者,这正是窦娥反抗性格的集中体现。总之,窦娥在思想上既有靠天的一面,又有骂天的一面。

以上论述的是窦娥性格的二重性,可见在窦娥的思想性格中有许多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方面,由于这些矛盾方面的发展和激化,便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的激化。同时,正是因为性格带有二重性,才使窦娥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有血有肉。人物性格的二重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一方面要求作家应当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另一方面又要求性格的整体性,即在性格的二重结构中保持一种统治的定性,一种决定性格运动方面的主导因素,更细致地说,在空间角度上,性格运动一方面表现出异向性,但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定向性。在时间角度上,性格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发生前后性格的二重组合,显示出历史差异性,但是,在这种变动中又保存着某种稳定的东西,因此,性格运动又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就是性格的一元化。我们所说的性格的二重组合,是一元化的二重组合。文学中的人物性格,只有当它是一元二重流动结构时,才是一种丰富而且完整的有机生命体。性格的一元化,就是性格美的和谐。可见,性格美的和谐,不是性格的单一化,而是性格的变化、差异、丰富性、复杂性的对立统一,它不是单一的无序的平衡态,也不是复杂的无序平衡态,而是复杂的处于运动中的非平衡态。窦娥的性格之所以具有美学价值,就是因为窦娥性格是变化的,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复杂的处于运动中的非平衡态,我们在欣赏窦娥这一人物形象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人,而不是多种性格元素机械相加的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就在于她的性格的双重性。她一方面接受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要挣脱这一束缚,一方面甘受命运的摆布,另一方面又要对命运进行抗争,一方面靠天,一方面又要骂天,她的反抗性是不坚决的,不彻底的,她始终让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中,总是把自己依附在别人身上,即使是对于张驴儿的反抗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而作的反抗。她不懂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丈夫在时为丈夫而活,丈夫死后,为照顾婆婆而活,受了冤屈,上公堂审判时,她把自己的命运托附给青天大老爷桃杌,希望他来为自己雪冤。想一想,如果窦娥不招,也存在案件难理,上报官吏复勘,窦娥免于被斩的可能。但窦娥为了尽孝道,为了不让婆婆受刑,指望暂且虚招,盼望“官吏们还复勘”,但既已招供画押,还有什么复勘可言,与其说窦娥幼稚糊涂,不如说是因为遵从了封建礼教而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可以这样说,窦娥冤就冤在她的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冤在节孝观念太强。她对于天和他们的怒骂是在临刑前才做出的行动,她直到死才真正的觉醒正是封建礼教把她送上了断头台。封建的礼教,旧的传统思想就像鸦片一样麻痹了窦娥的头脑,让她在麻痹中得到“享受”,在享受中死亡。她没有同传统观念衽最彻底的决裂,因此她的命运必然是以悲剧告终。

四、感天动地的《窦娥冤》

吴国钦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王国维在我国第一部戏剧史《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是很有见地的。《窦娥冤》是关汉卿主体意识的外化,凝聚着关汉卿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翻腾着爱与恨的感情巨浪。它是旧时代的一曲社会悲剧,妇女悲剧,平民悲剧。

《窦娥冤》全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写元代一个弱女子窦娥悲惨的一生。全剧采用元剧标准的结构法“四折一楔子”的形式来写,生动地展现了这个悲剧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

楔子是悲剧的序幕,写窦娥小时候悲惨的身世。窦娥出生在一个穷苦的读书人的家庭,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窦天章卖到蔡婆家去当童养媳,以偿还家里所欠的债务,父亲因此得了几两银子,可以作为上京赴考的路费。

第一折是悲剧的开端。写窦娥长到十七岁,与蔡婆的儿子结婚,两年后,丈夫病死了。幕启之时,窦娥已过了两年的寡居生活,她想安分守己和蔡婆相依为命过日子。但是,有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收债,赛卢医将蔡婆骗到僻静处,企图勒死蔡婆,被张驴儿父子撞见,蔡婆得救了。但张驴儿父子并非好人,当他们听说蔡婆家中尚有一个寡居的年轻媳妇的时候,便强行闯入寡妇人家,胁逼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俩,理所当然地遭到窦娥的拒绝。这一折通过逼婚与拒婚的戏剧冲突,写窦娥受流氓欺侮和她的反抗。

第二折是悲剧的发展。写张驴儿为了霸占窦娥,买来毒药想毒死碍手碍脚的蔡婆,不料反把自己的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乘机威胁窦娥,提出“官休”或“私休”两种解决办法,如不见官,嫁给自己就一了百了。窦娥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也出于对官府的天真幻想,选择了“官休”的道路。没想到贪官书匕杌信奉“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信条,严刑拷打窦娥,甚至要毒打蔡婆。为了年迈的家婆不受皮肉之苦,窦娥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被定死罪。

第三折是悲剧的高潮。写窦娥临刑前呼天抢地的呐喊控诉。窦娥完全没有料到,读者和观众也没有料到,安分守己、善良孝顺的人,居然会被处斩。冷酷无情的现实使窦娥满腔悲愤,唱出了[端正好)I滚绣球]等骂天骂地的曲子。她在临刑前提出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雪掩尸骸、亢旱三年,以证实她的冤枉。这三桩誓愿果然一一实现。“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杂剧在这里一反原先严格的写实笔法,换成写意的方法,写“皇天也肯从人愿”,“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这些地方,关汉卿几乎是挺身而出,为冤者鸣不平,为弱者伸正义。其控诉与揭露的深刻,足以震撼人心。

第四折是悲剧的结局。采用鬼魂诉冤、清官断案的办法,为窦娥平反冤案,对作恶者予以惩治,作为对读者或观众的一种心理补偿。值得注意的是剧作采用窦天章为窦娥平反的写法,更是剧本的弦外之音——如果不是其父三番几次为女儿查勘文卷,有谁来为这个弱小的冤魂平反呢!

窦娥是一个善良、孝顺、耿直、坚强,具有反抗性格的古代妇女的艺术形象,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剧本自然真实地展现了她从孤女、童养媳、寡妇走向死囚的悲剧过程。

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了不使婆婆受皮肉之苦,她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被害至死。临死前,她请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以免年迈的家婆难过气煞,使刽子手都受感动,说“你的性命也顾不得”,还在替别人担心。这些都说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可爱的心。 ’

窦娥是一个十分孝顺长辈的人,有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她虽然感到日子孤凄难挨,但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平反后,她请求其父窦天章收养年迈无依无靠的蔡婆,这些都说明她是一位十分孝顺的人。

窦娥是一位性格耿直的妇女,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坚决拒绝张驴儿的逼婚,而不管对方采取什么样卑劣的手段。她虽然孝顺婆婆。但对蔡婆屈服于流氓的淫威表示不满。窦娥曾嘲笑蔡婆“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可见她的孝顺,并非百依百顺,而是在维护尊严、贞节、气节的前提下才这样做的。

窦娥还是一位性格十分坚强的妇女,她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在公堂上,面对桃杌的严刑逼供,她虽然被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但始终不肯招认,表现了刚强不屈的崇高品格。 ’

《窦娥冤》杂剧首先是在发展中刻画窦娥的性格。刚出场的窦娥,已经守了两年寡,是一个安分守己、相信命运的小百姓;到了临刑前夕,她呼天抢地,骂尽天地鬼神,性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杂剧自然而真实地描绘了窦娥性格从最弱到最强的发展过程。她从开头对官府有一定幻想发展到后来看透了官府衙门残害百姓的本质(“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些都说明剧本是在发展中刻画窦娥的性格,真实自然地勾画出她性格发展的轨迹。

其次,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窦娥的性格。窦娥与流氓张驴儿和贪官桃杌的冲突,是杂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剧作通过这种矛盾冲突,表现了平民百姓和社会黑暗势力的矛盾,也刻画了窦娥威武不能屈的反抗性格。

再次,剧作在激烈的内心动荡中表现了窦娥真实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通过从“最弱”到“最强”的性格落差来展示她的内心世界。例如对于守寡,她就有复杂而真实的内心活动。对心灵世界的深层开掘,使窦娥形象血肉饱满,生动感人。

关于窦娥形象的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窦娥的贞节、孝道观念问题。过去受所谓“高大全”理论的影响而不敢正视这个问题,其实这正是关汉卿现实主义的杰出之处。关汉卿没有回避窦娥思想观念中受封建道德影响的一面,真实地塑造了窦娥这个古代妇女的形象。窦娥的贞节、孝道观念也不全是不好的东西,从剧本看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如窦娥尊老、敬老、养老,是一种美德;窦娥的贞节,既是洁身的追求,又是抗暴的武器。

二是关于“三桩誓愿”的问题。为了证实窦娥的冤枉,表现内心的愤懑,剧本一反前面写实的手法,而采用写意手法,于是出现“三桩誓愿”的描写。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是人间的问题采用超人间的超自然的“天人感应”的形式来解决,它既是作家感情的幻化,又是慰藉读者或观众灵魂的办法,我们只能意中求,不能实打实。像本剧的亢旱三年以及孟姜女哭倒长城、水漫金山等古典文学中的这类描写都应作如是观。

三是关于鬼魂诉冤问题。这问题基本上与“三桩誓愿”相类似,是作家表达审美理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作者很难找到其他途径来为窦娥申冤,故采用鬼魂上场。鬼魂是窦娥生前形象的继续,它告诉人们,如果不是鬼魂三番几次申冤辩诬,窦娥的冤案是无法昭雪的。当然,鬼魂申冤是一种心理补偿写法,客观上带有迷信色彩。

《窦娥冤》的中心内容,它的精髓,可以说是一个“冤”字。那么,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高利贷的压迫,这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窦天章原来借了蔡婆二十两银子,第二年本利合共要偿还四十两,窦天章无钱还债,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家当童养媳,窦娥成了高利贷剥削直接的牺牲品。元代的高利贷十分厉害,有一种叫“羊羔儿利”的高利贷,采用“如羊出羔”,即本利每年倍增的办法。窦天章借的就是这种“羊羔儿利”高利贷,借了一年债,第二年就得把女儿卖出去才能抵债。杂剧写窦娥被卖去当童养媳,既真实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的残酷,又为窦娥后来的不幸命运作了一个有力的铺排。

其次是流氓地痞的压迫,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流氓横行是法制松弛、社会黑暗的一种标志。在光天化日之下,窦娥婆媳受到流氓张驴儿父子无端的骚扰与迫害,人性的尊严和妇女的合法权益在为所欲为的流氓脚下被随意践踏。杂剧通过窦娥的悲剧,把批判的矛头引向狐鬼满路、人欲横流的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

造成窦娥冤案最直接的原因是元代吏治的腐败。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贪官桃杌不管青红皂白地逼供。安分守己、手无寸铁的窦娥,被封建法制机关活活整死,这一冤案深刻地暴露了元代官府衙门与平民百姓作对的反动本质。

由于受到高利贷、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但是,关汉卿不是纯客观地照相式地再现冤案的过程,而是以积极投入的姿态,为窦娥一吐胸中冤枉不平之气。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不辨贤愚,颠倒善恶,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如果说古希腊的悲剧是所谓“命运悲剧”,它要展示的是人和冥冥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冲突。如《俄狄浦斯王》写主人公无法逃脱神的启示,证实自己杀父娶母,后悲愤自刺双目,总之是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则是“性格悲剧”,着重表现奥赛罗、哈姆雷特等人性格上的矛盾造成巨大的悲剧创痛。而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悲剧则呈现一种“社会悲剧”的类型,着重表现的是善良的人和黑暗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弱小的正直的人和邪恶力量之间的冲突,手无寸铁的平民与强大的有权有势的社会之间的冲突,主观的纯真和整个客观环境的荒唐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悲剧与世界著名悲剧相比,确实是毫无愧色的。

窦娥的悲剧集中体现了关汉卿的情感意识,寄托了关汉卿的审美理想,凝聚了他对现实人生痛苦的思考。在这里,关汉卿提出了“人命关天关地”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与桃杌“人是贱虫”的信条针锋相对。应该维护人的尊严,给人以公正平等的待遇,给像窦娥这样弱小的平民百姓以公正平等的待遇。这就是关汉卿通过窦娥悲剧所要表达的社会政治理想。

但是,元代社会离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毕竟太远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通过窦娥的悲剧,关汉卿写出了他对生活和社会进行了一番艺术审视之后心中的困惑与怀疑——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 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手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 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样浅白通俗而字字千钧的曲辞,既是窦娥呼天抢地的血泪控诉,又是关汉卿对宇宙人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问题经过一番痛苦思考之后用极度悲愤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它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引发人从窦娥的悲剧想到当时那一套善恶、贫富、清浊等世俗观念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什么程度!

《窦娥冤》是一个完美的悲剧,艺术构思巧妙完整。它采用元杂剧结构的基本模式——“四折一楔子”的形式,用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四折戏的内容,而将楔子放在整本戏的开头作序幕。这四折一楔子之间,冲突既有明显的阶段性,相互之间又有机地联系着,使全剧成为元杂剧剧本结构形式的范本。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集中而紧凑。除楔子交待窦娥悲惨身世外,笫一折帷幕启处即见冲突,一开场就单刀直入展开矛盾——蔡婆收债遇害为张驴儿父子所救,流氓于是强行闯入寡妇人家,原来一潭死水般的家庭终因一石投下而掀起轩然大波。像流氓逼婚、公堂拷打、法场典刑这些重场戏,则淋漓尽致地写,而像蔡婆收债、窦娥游街这些过场戏,则处理得十分简洁,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用墨似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集中力量写好正面人物,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窦娥形象,这是《窦娥冤》艺术上一大特色。在采用公堂“官休”解决办法之前,杂剧充分地展开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到山阳县衙门之后,张驴儿这条冲突线索基本上就作幕后处理,窦娥和桃杌的冲突开始在幕前如火如荼地展开。至第二折结束,窦娥被定为死罪,只需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似乎没戏可写了。但关汉卿正是在这看似没戏的地方,写出了第三折,爆出一场震撼人心的戏剧高潮。这种艺术处理就不至于“见事不见人”,不会陷入那些平庸的“情节戏”的窠臼。为了集中写好窦娥的冤,塑造好窦娥形象,杂剧连窦娥的结婚、婚后两年的夫妻生活以·及她丈夫叫什么名字等次要的情节事件全都舍弃了。这种把表现正面主人公放在艺术构思最优先考虑的地位上的写法,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优秀的艺术传统,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窦娥冤》是元曲本色派的杰作。元曲的语言,习惯上分为“本色”与“文采”两大风格流派,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窦娥冤》的语言,通俗自然而形象生动,既非生活中自然形态东西的生硬搬用,又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本色。如窦娥在公堂被拷打时的唱辞:“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种唱辞几经提炼而洗尽铅华,达到质朴自然i入耳消融的艺术境界。说白也如此,如窦娥在法场上对蔡婆说的一段白,历来就十分为人所称道——

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港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蒙冤而死,在亲人面前她别无他求,只有这点小小的愿望,而这还要蔡婆看在她那死去的儿子面上。这种说白极似旧时代善良的小媳妇的声口,听后真让人为之揪心叹息,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节选自吴国钦《关汉卿和他的杂剧(窦娥冤)》,原载1994《名家论名剧》)

五、《窦娥冤》戏剧冲突的三个层面

郭英德

举世公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至少就其思想意义来说是如此。那么本文就从《窦娥冤》入手,来透视关剧的文化意蕴吧。

戏剧作品的思想意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述说,而是形象的戏剧画面,是由戏剧冲突所决定、所表现的。要探讨《窦娥冤》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就必须分析《窦娥冤》复杂的戏剧冲突。

我认为,《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决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由浅至深、由外至内,有三个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

历来的研究者主要都是把目光集中在《窦娥冤》的社会冲突上。他们在《窦娥冤》里看到了,高利贷如羊羔儿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如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桃杌太守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正是造成窦娥冤案的根本原因。而窦娥形象,也就成了反抗这三座大山的英勇斗士。几十年来,关剧研究者们构辑了丰富的元代社会史料,说明元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黑暗与腐败,从而证明关剧的社会冲突是元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元代人民反抗斗争的反映。但是人们却未尝或不愿清醒地注意到,关汉卿只不过是把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作为悲剧的一种背景,一种偶然的机缘,来加以描绘的;而不是如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作为悲剧的根源,悲剧的决定性因素。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在两个方面先后展开:一是窦娥同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二是窦娥同桃杌太守的冲突。而关汉卿着力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的冲突,毋宁说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

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在关汉卿笔下,主要的是守节守贞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洁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只要读一读第一折中,窦娥埋怨蔡婆的几支曲子([后庭花]、[青哥儿]、[寄生草]、[赚煞]),对此就可以一清二楚了。这恐怕不只是窦娥的认识,也是关汉卿的认识。张驴儿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元代或许是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关汉卿借窦娥悲剧所表现的,就是传统道德与非道德现实的激烈冲突,难道不是这样么?

至于窦娥与桃杌太守的冲突,也决不是所谓人民大众与封建官府、封建政权的冲突,否则,如何解释窦娥最后还要以鬼魂出现来告状呢?这至少说明她对官府从来也没有完全失去信任。她同桃杌太守的冲突,只是她的道德行为,同桃杌太守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

而且,为了突出全剧的道德冲突,作者还特意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渲染。首先是窦娥对蔡婆的一片孝心,倘若不是出于诚挚的孝心,窦娥如此刚烈的性格,何至于容忍张驴儿父子死乞白赖地留在家中?又何至于为使婆婆免遭酷刑,竟然屈打成招?其次,作者安排了窦天章对窦娥“十恶不罪”的训斥,其目的也是为了表白窦娥的道德品质:“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同时也为了歌颂“王法”毕竟是维护道德的:“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得王家法不使民冤。”

然而,《窦娥冤》所显示的戏剧冲突尚不止于此。还有一层为关汉卿所未尝明确认识,但他却以生动的艺术笔触尽情描绘出来的戏剧冲突,历来都为研究者们所忽略。这就是意志冲突,表现为窦娥心理矛盾的戏剧冲突。这是道德冲突的内化与深化。这种意志冲突,概言之,就是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的冲突,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信天地鬼神的冲突,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的冲突。

首先,窦娥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守寡的悲惨命运,怨愤满怀,难以抑止,她那颗骚动不宁的心是决不会安于现状的,但是,守节尽孝以修来世之福的愚昧认识,又迫使她不得不安于现状。正因为如此,她敢于训责蔡婆,但到底顺从了蔡婆意旨,勉强留下张驴儿父子,竟至养虎遗患;她敢于大闹公堂,但为了保护婆婆,不得不屈打成招;她敢于诅天咒地,也只能惨遭典刑,把申冤寄托于上苍。

其次,对天地鬼神的信仰与怀疑,也始终在窦娥心灵里争战不休。她一出场,就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百思不得其解:“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当她蒙受冤屈时,她更是一面诅咒天地鬼神的糊涂昏聩,一面又发下三桩誓愿,坚信“皇天也肯从人愿”。如果说,天地鬼神无非是人们心灵的幻想与寄托,那么,在窦娥心目中,天地鬼神则呈现为一个矛盾的组合体:既昏聩得任凭把无罪之民推向死境,又聪明得自觉为蒙冤之人昭显冤屈。

最后,窦娥对传统道德的诚信与坚守,无疑是关汉卿着力表现之处。如前所述,剧中一再渲染窦娥的道德品质,以造成感天动地的效果。看到窦娥的鬼魂向窦天章嘱托,要他收养蔡婆这一段描写,怎能不感人泣下!但在窦娥心中,却对道德的效用不无怀疑。“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这种认识并非无由而生,而是发自窦娥心声的。遵从道德,反而惹祸遭灾,究竟图的什么呢?

可见,在窦娥内心中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关汉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回避这种冲突,反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种冲突。但恰恰是这种冲突及关汉卿对这种冲突的看法,向我们揭示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为了屈从现状、屈从天命、屈从道德,不惜丧失个体意志,甚至个体生命;尽管这种丧失是痛苦的,是悲愤的,但却是值得的;因为正是这种丧失,既彰显了现状、天命和道德的绝对权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个体人格的高尚和伟大!还有什么能比高尚而伟大的个体人格更值得尊敬与歌颂,更足以流芳千古的呢?《窦娥冤》的整个冲突体系的实质,不正是以窦娥为代表的道德人格与不道德的现实的冲突么? (郭英德《关剧文化意蕴发微》)

4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大约有八十六个各类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选的本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金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一千三百年前后)。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六十七部,现存十八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一百种不同的戏剧形式,一千五百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外国人称它是“东方的莎士比亚”。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八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十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七十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一千三百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和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窦娥冤》的故事是说,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四 : 鹧鸪天·读《窦娥冤》有感

鹧鸪天·读《窦娥冤》有感 张子耀

六月飞霜旱楚田,惊天动地窦娥冤。

奸邪当道平民苦,清浊难分污吏残。

执法典,举刀鞭,中华自古有青天。

官仓硕鼠根除尽,国裕民丰杜谬愆。

(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丰民:使百姓丰裕。

谬愆: 错误,过失。愆 qiān, 罪过。语本《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五 : 《窦娥冤》读后感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阅读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本文标题:窦娥冤读后感-阅读《窦娥冤》节选(一)(二),完成下面各题。(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354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