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生命之爱阅读题答案-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天命之谓性,

发布时间:2017-12-21 所属栏目:看见命题作文600字

一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天命之谓性,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谓性/命:赋予。
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生。
C.天地位焉,万物焉/育:孕育。
D.小人而无忌也/惮:害怕。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B.中也者,天下大本也
C.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D.道不明也,我知之矣
3.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4.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B
2.B
3.D
4.D
5.(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3)知、仁、勇,这三种被儒家认为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考点: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觥薄把敝唷?br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考点名称: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二 : 语文主题阅读系列【2012】奏响生命之歌

语文主题阅读系列【2012】奏响生命之歌

中考语文先读后写:奏响生命之歌

主题阐述

生命如歌。它是种子破土时孱弱的脆响;它是雏鸟破壳而出时的啾啾鸣唱;它是婴儿坠地时的呱呱啼哭……

生命如歌。它是幼苗悄悄拔节、花儿尽情绽放的声息;它是鸟儿羽翼渐丰、展翅高飞的声响;它是青春振臂扼腕的铮铮誓言……

生命如歌。它是秋风中飘零的翻飞黄叶;它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里面”的悲壮;它是夕阳下一尊雕像的永恒……

生命,是一首久经传唱的歌。弹奏生命的旋律,从起始到终结……或平淡,或高亢,或悲壮……

时光如淙淙流水,永无止息,一个个生命故事也在不断地演绎,故事的主角是他,是你,也可能就是我自己。探讨生命的真谛是一个永恒的有魅力的话题,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但如果这次的阅读、写作训练,能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更多的认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唱响自己的生命之歌,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了。

 原题回放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鲍尔吉•原野

去年夏天,在翻译保郎的陪同下,我到南西伯利亚采风。一天,向导辉腾——他是图瓦共和国艺术科学院的秘书——说领我们见一个人。

我们开车走进森林,在一幢木房子前,一个人远远迎着。“这是猎人德维•捷列夫涅。”辉腾介绍,“他想见中国人。”

德维•捷列夫涅60多岁,粉皮肤,生就3岁婴儿般好奇的眼睛,缺左小臂。这名字俄语的意思为“两棵树”。

他家墙上挂着熊的头颅标本。熊的眼神像德维一样天真,它微张着嘴,一边的牙齿折断了,头顶戴一个新鲜的花环。

“这是一个关于熊妈妈的故事。”德维边喝啤酒边说,“那一年,我领儿子朱格去萨彦岭东麓的彼列兑抓岩羊。朱格喝了山涧的水之后就病了,我们只好在山上住了7天。吃光了干肉,野果还没长出来,我们快要饿死了,朱格会先饿死。”

“有一天傍晚,运气来了。我在一个岩洞边发现一只熊仔。它饿得走不动了,舔掌,喊叫。我架好猎枪,这时候空气中传来震颤,刚长出的树叶跟着抖动——母熊在树后发出低吼,就是它(德维指了指墙上的标本)。我明白,这时枪口不能指向它的孩子,便放下枪。母熊转身走了,它走得很慢,也是缺少食物引起的虚弱。我看着它走的方向,突然明白,那是我儿子躺着的地方。我摇晃着回去,见朱格躺在树枝上,他看看我,又转过头。我手里什么猎物都没有。在离我们十几米远的树后,母熊看着我们。过了一会儿,它走了。母熊回来时,带着熊仔,站着看我们。”

“这是什么意思?”保郎问。

“意思是,它们没食物,要饿死了,想吃掉我们。我们也没食物,想吃掉它们。但是,我没把握一枪打死母熊。它会在我装子弹的空隙扑过来。我可以一枪打死熊仔,母熊也会一掌打死我儿子。然而我有枪,它不敢。”

“我们就这样对峙着,谁也不动。”

“好吧,我举着枪,走到悬崖边上——我身后十步左右是一处悬崖——在石头上把枪摔碎,扔下去。母熊见到这个情景,头像斧子一样往地上撞,这是感激,我能看到它流出的眼泪。这回公平了,我想,搏斗吧!要不然你们走开,像陌生人那样。”

“熊不走,也不上来扑我们。这下我没办法了,我毁掉枪,表明伤不到你们,还要怎么样?再一想,母熊是想为幼仔谋一点食物。为了让它们走,也为了我儿子,我闭着眼用刀把左小臂割断扔了过去。上帝呀!熊仔撕咬我的左臂,上面竟然还有我的手指。你们想不到后面的事情,母熊走过来舔我的伤口。它的带刺儿的舌头舔着上面的血,我闭着眼睛对熊说:‘吃掉我吧,但别伤害我的儿子。’”

“我可能昏了过去,最后被母熊的吼声弄醒,它看着我,然后,疯也似的奔跑,从悬崖扑下去。”

“告诉他们结果,德维。”辉腾说。

“结果就是,我们活到了今天。”

“说熊。”辉腾提示。

“唉!我们吃了熊的肉,活了过来。我又蹚着冰水给熊仔捞来很多鱼,它吃饱,走了,它(指标本)被我带了回来。我的伤口被母熊舔好了。”德维给熊的嘴边塞一支香烟,并往它头上洒一些啤酒。

“这是哪一年?”我问。

“2006年。”辉腾说。

2006年,在西伯利亚发生的人和熊为了孩子和生存相互合作的事情,不可思议。为了熊仔,熊妈妈竟有那么大的勇气!

(选自《读者》)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德维讲述了他们父子和熊母子间故事的全过程,其中最能带给你心灵震撼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在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的鉴赏评价能力。文章主要通过德维讲述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来说,最能给人带来震撼的应该是故事的高潮或结局部分。

失误分析:笼统地回答在故事的高潮、结局部分,或者大量摘录原文,这都是不可取的。

参考答案:“我”主动毁掉手中的枪、割下自己的左小臂扔给熊以及熊妈妈跳崖自尽等情节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

2.本文的故事性很强,也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试分析文章在叙述故事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题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写作手法的概括和评价能力,要求考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写法进行概括。而对于一般的叙事性文章,我们要多考虑其叙述顺序、细节描写以及象征、欲扬先抑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失误分析:不能提炼出具体的叙述手法,而重复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示例:惊心动魄的情节叙述;不断设置故事悬念;丰富的细节描写;穿插人物对话展开情节等。

3.谁是本文真正的主角?请谈谈你的认识。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认识。从本文的题目看,熊妈妈应该是主角,而从全文看,德维却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再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来看,似乎二者都很重要。因此,我们不妨说熊妈妈和德维都是本文的主角。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在写作手法上的匠心独运,也是为了表现主题。

失误分析:仅选择熊妈妈和德维其一为文章的主角,是不全面的。

参考答案:熊妈妈和德维都是本文的主角。

4.故事中的德维和熊妈妈哪一个更令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题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的塑造的形象进行评价概括的能力。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失误分析:只回答哪一个更令人感动,而不结合文章内容来解释理由,这种答案是不全面的;如果回答的答案是两个都令人感动,看似全面,其实违背了出题人的意图。

参考答案:略。

名篇赏析

听一场电影

孙道荣

这是一场特殊的电影,是一个志愿者组织的一次尝试,观众是30位盲人。

在他们面前,是一面不大的幕布,幕布前面还摆放了一排鲜花,站着一位手拿话筒的漂亮姑娘,她是这场电影的讲解员。这一切他们都看不见,但是,他们嗅到了花香,听到了姑娘轻轻的脚步声。

电影开场了。音乐响起,女孩大声讲解:“片名出来了,叫《暖春》,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村庄,在山里面,刚刚早春,山上碧绿一片……”

“姐姐,绿色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男孩问。

女孩迟疑了一下。接到讲解任务后,女孩就将这部电影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一遍遍练习讲解。她知道因为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将自己难住了。想了想,她告诉男孩,绿色就是小草的颜色,树的颜色,也是我们生命的颜色。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剧情在慢慢展开,每切换一个镜头,女孩都将画面描绘出来。

“现在,屏幕上是小花(电影里的主人公)和爷爷在草地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黄色的花朵,爷爷摘了好多花,编成了一个小花帽,戴在了小花的头上……”

“小花高兴吗?”“戴着花帽的小花很漂亮吧?”“草地很大吧,好看吗?”盲人们叽叽喳喳地问。镜头其实一晃而过,幸亏女孩看了很多遍,在她的脑海里,这片金色的草地早已定格,她努力将自己脑海里的草地描绘出来。

“现在的场景是晚上……”女孩讲解说。

“很黑吗?是不是什么也看不见啊?”有个老奶奶不放心地问道。

女孩告诉她,有淡淡的月光。

“可是,姐姐,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又是那个男孩。女孩笑着告诉他,月光是银白色的,洒在地上,像水银一样。女孩真怕他会问水银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小男孩忽然高兴地说,我听到水银洒在地上的声音了,很清脆的,真好听。女孩笑笑,她只看见了月光,没有听见月光的声音。

……

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

那个小男孩忽然站起来,怯怯地对女孩说:“姐姐,你的声音真好听,像电影里的月光一样。”

这是女孩听到过的,最好的赞美。她向30位盲人讲解了一部电影,她也第一次听到了月光的声音,那是一群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们才能听见的天籁。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节)

特色赏析

聆听,是宁静心灵的感悟,收获的是愉悦;传达,是用善良播撒的种子,收获的是意外的满足。心与心的交融,必将碰撞出天籁般美妙的生命乐章,这一切缘于他们心中的爱。只要拥有一颗爱心,付出就会有收获。爱是永恒的,爱是高尚的,在爱的天堂中,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有幸福,共同获得美丽。

强化训练一

坦然看生活

余秋雨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有人这么嘘叹。活着真美丽,我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别人不同的面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然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就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来泰戈尔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正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选自《杂文选刊》)

1.请说说你对本文题目含义的理解。

2.文中列举了假日垂钓者、纺织女工、扫街老伯的例子,请说说这些例子分别论证了作者的哪些观点。

3.怎样理解作者认为泰戈尔的诗句“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4.仿照文末画线句子的形式,写一句话。

5.阅读全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强化训练二

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蜡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欣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蜡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咏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你久久凝视着蜡梅,突然“扑哧”一声笑了。

“假如下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蜡梅。你呢?”

你说完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好一阵遐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蜡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的那几株蜡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着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当冰雪无情地封冻了一切,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醒着,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点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降临。为了万物肃杀时你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吗?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瓷瓶或者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蜡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日子你才被世人关注。即便是你盛开之时,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儿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枝叶扶衬着竞相开放时,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要问我:“你们何必要开花呢?”我要这样回答你们:“我们开花,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

哦,我南方的朋友,我把蜡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时,不知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蜡梅。此刻,北风正敲打着我的窗棂,而我的那几株蜡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选自《赵丽宏散文选》)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瘦削() 谦逊()

2.作者借蜡梅之口表达了蜡梅具有哪些高洁的品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的理解。

4.蜡梅花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强化训练三

阳光下的施舍

矫友田

夏日的阳光,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那个用钢化玻璃搭制的候车厅,简直变成了一个透明的桑拿房,热浪袭人。为了躲避头顶的烈日,我和其他一些等车的乘客,不约而同地移到附近的一棵法桐树下。

在距离树荫几步远的人行道上,盘膝坐着一个年老的乞丐。他的头发已经花白,颏下的胡须像秋后染了浓霜的杂草,胡乱地堆在干瘪的胸膛上。

老人的面前放着一个白色的搪瓷缸子,怀里抱着一把陈旧不堪、木色乌黑的土琵琶,其中有一根弦已经断了。

老人犹如一尊刚出土的佛。他并没有像别的乞丐那样,低声哀求过往的行人。他只是用干枯的手掌不停地拨弄着剩余的琴弦。他弹琵琶的手势,机械、呆板,因而从琴弦飘出的声音,只有“仓当仓当”单调而沉闷的声响。

很显然,他用错了道具。他的努力,只能给炎热的夏天制造更多烦人的噪音而已。从过往的那几个女孩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他的努力很难赢得别人的怜悯。

然而,老人如同坐在经堂里诵经一样,仍虔诚地拨弄着怀中的土琵琶。我被他的执著打动,从背包里摸出一元硬币走了过去。那个白色的搪瓷缸子里,只有零星的几元钱。投币的声音惊扰了他。老人仰起古铜色、爬满皱纹和汗水的面孔,对我憨实地一笑。

我蓦然感到,眼前的那一抹笑容,对我来说是如此熟悉和亲切。哦,它就像我的祖父在田间歇息时的神情。我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去问道:“老人家,你多大年纪了?”

老人稍一愣,显然他的耳朵已经有些背了。我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他才听明白。而后,他用油腻的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再长一年,俺正好八十了。”

我继续提高声音问:“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待在家里呢?你看你的琴弦都断了一根,这个琴没法弹了!”

老人惋惜地揉搓着那一根断了的琴弦,告诉我说:“这个琴弦被磨断两月了,俺手拙,都弹这么久了,仍弹不出一个准音。其实,这琵琶是俺儿子的,他弹得才叫好呢。只是三年前,他在建筑工地上做活的时候,不小心从架子上跌下来,整个人废了,连炕都下不来。当时,俺的大孙女在念大学,小孙子在念高中。俺想过,家里再穷再苦,也不能荒废了孩子的学业。这样,俺就从老家出来了。弹着弹着,两年多就过去了。现在,俺的大孙女已经参加工作了,小孙子又开始念大学了。等小孙子毕了业,俺就抱着琵琶回家养老去……”

当我准备再次把手伸入背包的时候,老人顿时明白了我的意思。他用那只干枯的手掌,将面前的那个搪瓷缸口捂住,连声说:“小伙子,你已经给了,你已经给了……”

在我乘车离去的时候,那一声声单调的弦音,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它不停地叩击着我的耳鼓,一阵隐痛,随之传入我的心底……

(选自《青年博览》)

1.题目《阳光下的施舍》着重指出了“阳光下”,有什么含意?

2.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老人手中的那个断了弦的琵琶以及不成曲调的弹奏?

4.从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老人并不适合做一个演奏者,但他的弹奏却能深深感染作者。阅读全文,你认为,老人的哪些做法也让你感动?

文题亮相

请以“在我生命中的那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个看似很严肃的文题其实有很宽泛的写作范围,考生记忆中有深刻印象的或喜、或悲、或感动、或忧伤的往事都可成为写作的内容。写作时,既可表现亲情、友情等美好的感情,也可通过叙述往事来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如果把题目中的“我”想象为自身以外的有生命的甚至无生命的事物,写一篇想象作文,也不失为很好的构思。总之,只要扣住“那一天”来写回忆性的往事,体现“那一天”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意义,有较深的立意,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升格之前

 我的妈妈是县聋哑学校的老师,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她的学生身上,却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最多也只是说:“身体健全的孩子更应该自立自强。”就是因这句话,自幼开始,在妈妈的指引下,我就学到了别人没有机会学到的很多东西。

就拿升学考试那天来说吧,当我独自乘车到达考点的时候,大门外已经挤满了前来应考的考生,而大多数考生都有陪考的家长。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心里不免有点酸溜溜的。是啊,“升学考试”“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重点”等相关话题,早已被毕业班的师生、家长炒得火热。而我回到家里,却根本体会不到一点儿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氛围。

考试前的那天晚上,我满以为在这最后的关头了,当老师的妈妈一定会为我做一次考前总动员,讲一讲她当教师多年的考场经验。不料,妈妈却只说了一句话:“明天就要考试了,今晚早点睡吧。”看,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二天早上,妈妈早早为我做好了可口的饭菜。饭后,她又忙着给我准备考试用品。当我把背包放到考生物品存放处,取出准考证进考场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被震撼了,“平心静气,认真应对,你一直是爸妈放心的孩子。”背包里分明是妈妈放入的字条!哦,我明白了——妈妈,在我成长的每一天,都没有少了您的关爱,您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深深地爱着我……

进了考场,里面的气氛丝毫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监考老师表情严肃,考生们也都好像敛住了气息,只听见“刷刷刷”写字的声音。看着试卷上“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题,我的思绪一下子便飞到了考场之外,想起了妈妈平常对我关心的点点滴滴……

那一天,让我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妈妈对我很关心。

升格建议

要做到更完美一些,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修改:

1.调整文章的结构,做到开篇点题,开头渲染紧张的气氛,结尾表达出“我”对妈妈的理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充实文章的内容,用“特殊”的细节表现出妈妈对“我”的“特殊”关爱。

升格之后

在我生命中的那一天

李文娟

那一天,我深深地体会到:其实妈妈对我很关心。

那天,考场上的气氛丝毫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监考老师表情严肃,考生们似乎都屏住了气息,只能听见“刷刷刷”书写的声音。看着试卷上“以‘关爱’为话题”的作文题,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考场之外……

早上,当我独自乘车到达考点的时候,这里已经挤满了前来应考的考生,而大多数考生都有陪考的家长。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心里不免有点酸酸的。

是啊,“升学考试”“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重点”等相关话题,早已被毕业班的老师、家长炒得火热,而我回到家里,却根本体会不到一点儿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氛围。妈妈是县聋哑学校的老师,也许是她平时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了她的学生身上的原因,每次回到家里都已经很累了。她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最多也只是说:“身体健全的孩子更应该自立自强。”就是因为这句话,自幼开始,我摔倒时,从没有得到过妈妈“乖呀,儿呀”的安慰,她只是鼓励我自己爬起来;五岁时,我就独自睡一张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就再也没接送我上学,并且我还早早地学会了做家务……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满以为在这重要的关头,当老师的妈妈一定会为我做一次考前总动员,讲一讲她当老师多年的考场经验。不料,她只是说了一句话:“明天就要考试了,今晚早点睡吧。”天哪!亏她还知道自己的女儿要参加考试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早早为我做好了可口的饭菜。“检查一下,别忘了带齐考试用品。”在我临出门的时候,妈妈也只是淡淡地说道。而当我把背包放到考生物品存放处,取出准考证进考场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被震撼了,“平心静气,认真应对,你一直是爸妈放心的孩子。”背包里的字条分明是妈妈藏进去的!哦,我明白了——妈妈,在我成长的每一天,都没有少了您的关爱,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我,并且让我学会了别人没有机会学到的东西。

我将思绪拉回,把妈妈平常对我关爱的点点滴滴全都融入了正在写的文字中。那一天,我不但写出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的爱。

升格小结 

经过修改,本文有以下两个特点:1.开篇点题,成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妈妈对自己的“冷淡”,最后用一张字条反映了一直以来妈妈对“我”无私的关爱,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文中写别的考生的情况,反衬了“我”在妈妈的特殊关爱下,学到了别人没有学到的重要的东西。

升格之前

在我生命中的那一天

刘扬

看着窗外,天又蓝了,草又绿了,花又红了,可是爸爸,你在哪儿啊?

我是一只小鸟,刚一出生,爸爸妈妈便为我捉来虫子吃,望着窗外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真的好幸福。

慢慢地,我长出了羽毛,爸爸便经常背着我看着窗外,说:“宝贝,你一定也要像那棵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啊!”

终于,我会飞了,爸爸便整天带着我在天空中翱翔,并不断地给我讲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我和爸爸正在翱翔,突然,我发现下面有一个黑洞洞的东西正对着我,我忙问爸爸那是什么,爸爸看后,大喊:“小心!”他一把把我推开。“轰!”一声巨响之后,爸爸的身上沾满了血,他向我挤出最后一丝笑容,落了下去。只见一个被称为“人类”的家伙捡起了爸爸的遗体,狰狞地笑着。“不!”我尖叫着冲了下去,却被那个“人类”抓住,关进一个铁笼里。

那个“人类”把我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望着铁窗外那滚滚的烟尘和灰蒙蒙的天空,我不禁失声痛哭,我多么想念家乡的蓝天、绿草和新鲜的空气。

由于污染太严重,不久我便得了重病,不知是那个“人类”良心发现还是看我实在太没有价值了,我又被他放了出去,我拼着最后一丝力气回到了家中。爸爸妈妈都不在了。“爸爸,我长大了,像小树苗一样,你……在哪啊……我想你……”我气若游丝,“天又蓝了,草又绿了,花又红了,爸爸,我……这就去……找你……”抬头最后看了一眼窗外,我永远闭上了眼睛。

升格建议

这篇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很好,通过自己的想象,借一只鸟的不幸遭遇来反映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但是,本文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该修改:

1.修改文中以简单叙述代替描写和抒情的部分。本文通篇是一只鸟的自述,未免有些单调,缺少能够深刻揭示主题的细节描写和感染读者的抒情性语句。

2.修改文中想象不太合理的语句。本文的情节重点反映了滥捕滥杀鸟类和环境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但开头、结尾都写道“天又蓝了,草又绿了,花又红了”,这与揭示主题有矛盾。

3.修改不利于表现主题的情节。本文应完整交代“我”的过去、现在,意味深长地预示“我”的将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情节更完整、更合理。

4.修改文中不当的用语,使语言流畅、自然。

升格之后

在我生命中的那一天

刘扬

我是一只笼中鸟,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让我伤心欲绝的那一天。

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从我一出生,爸爸妈妈就对我疼爱有加。他们为我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小屋,整天忙碌着为我捕捉好吃的虫子,一有空闲,他们就会陪我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那时,天很蓝,草很绿,还能经常听到周围同伴们动听的歌声。爸爸妈妈不止一次地指着不远处的一棵小树苗跟我说:“宝贝,你一定要像那棵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树苗长高了,我也长大了。当我学会了飞翔后,爸爸便整天带着我在天空中翱翔,还经常给我讲有趣的故事来激励我自立自强。那一天,我和爸爸正在自由地飞,突然,我发现下面有一个黑糊糊的小洞正对着我,便好奇地问爸爸那是什么。爸爸一看,大喊了一声:“小心!”接着用力将我推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爸爸的身体顿时变得血肉模糊,他一头栽了下去。然后,只见一个被称为“人类”的家伙狞笑着捡起了爸爸的遗体。“不!”我尖叫着冲了下去,却被那个“人类”抓住了。从此,我被关进了这个令人窒息的铁笼子里。

自从那个“人类”把我带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我的视线中便没有了蓝天、绿草,窗外一片荒芜,再也听不到同伴们动听的歌声了,取而代之的是滚滚的烟尘和灰蒙蒙的天空。我不禁失声痛哭,我多么想念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同伴们啊,我多么想念家乡的蓝天、绿草和新鲜的空气啊!

不久,我便生病了,身上好看的羽毛成片地脱落,还不时地咳嗽,而那个“人类”对病中的我置之不理。

铁窗下的生活,孤寂,无奈。我是一只笼中鸟,而我的思绪却飞到了窗外很远很远的地方……那儿的天还蓝吗?草还绿吗?小树苗长得还那样茁壮吗?妈妈您是否和我一样夜夜做着同一个思念的梦呢?

我多想回到从前那快乐的日子啊!

升格小结

 经过修改,本文情节更为完整,想象也更合乎情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再加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远了。

佳作展示一

感悟落叶

韩肖杰

去年深秋的一个早晨,我来到村头的一片小树林里晨练。忽然,一片黄叶飘飘摇摇地从我眼前飘落。我本没有太在意,因为此时已经是深秋了,树叶落地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然而,抬头仰望这片树林后,我不由得拾起了这片美丽的落叶——因为它已是这林中的最后一片叶子了。

落叶呈深黄色,有成人的巴掌般大小,叶片脉络清晰,透露出生命轮回的讯息。打量着这片深黄的叶子,我渐渐陷入了沉思……

“一叶一生命”,在生命的枝头,叶片尽力汲取大地乳汁的营养,为大树的成长和繁盛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如今,它离开了那棵它曾深爱着的大树。记得生物课上老师曾讲道:秋冬季节里,天气逐渐变凉,阳光渐渐减少,为了保证大树的水分和营养,叶子只好渐渐变黄,慢慢脱落,优雅地从枝头飘落而下……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呢?

叶子现在的叶落归根,就是要把自己毫无保留地融入大地,化作肥料,为来年大树的成长和繁茂积蓄力量。它就是这样,把从大地汲取的所有养分最后又全部归还给大地。它不去索取什么,似乎只是起传递作用,但它的生命仍然是有价值的。

在生命之树上,树叶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递着能量,每一代都不会有所保留,而是倾其所有地奉献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它们从来不去炫耀,不去自夸,即使被人们所忽视了,它们仍然在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好像这是上帝赋予它们的使命一样。它们奏响了动人的生命之歌,并且将这首歌演绎得淋漓尽致。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生命之树上的一叶,在获取的同时,也要有所付出。只有这样,生命才更加有价值,生命之歌才更加动听、完美。

点评

作者由一片落叶生发感悟,围绕一片落叶而展开关于人生世事的思考,立意深刻。写作中,作者首先勾勒出一幅深秋素描图,而后从落叶的飘落写出其所蕴涵的奉献精神,思路清晰,语言饱含哲理,富有感染力。

佳作展示二

微笑,来自心灵的阳光

李春光

 生活需要微笑,微笑像一缕阳光,让我们的生命奏出快乐的曲调。

早晨6∶00。

“丁零零”的闹钟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已在厨房里忙碌很长时间了吧,热腾腾的饭菜很快就摆上了餐桌。我洗漱完毕,便开始埋头享用这美味的早餐。蓦地一抬头,却看到妈妈正慈爱又略带疲倦地冲我微笑,仿佛是静待这些美味被我充分消化、吸收,使我茁壮成长。

一股暖流倏地传遍我的全身,“妈妈,您也吃呀,别等饭凉了。”

“我这就吃,你可要多吃点儿,正长身体呢。”妈妈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快乐的笑意。

我背起书包出门,道一声:“妈妈再见!”回想着妈妈阳光般的笑容,我的心情足以灿烂一天。

上午8∶00。

今天轮到我做课前百秒演讲。语文老师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一齐在我身上聚焦。本来成竹在胸的我,在台上竟然忘记了如何开头。我的双眼躲避着大家的目光,脑子在极力地搜索着,可仍是徒劳。此时,台下也静悄悄的。

“允许看演讲稿。”循着平静的声音望去,我看到了语文老师那带着鼓励的笑容。

很快,演讲稿便从我的座位上传递到了我手中。我只扫了一眼,便开始了激情演讲……伴随着我的结束语“谢谢大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同学们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老师与同学的微笑,让我的心底涌出自信的暖流。

中午12∶00。

放学铃声响起,公交车稳稳地停在站台前。我快步上了车,还好,还有一个座位。我刚坐下,又上来一位老奶奶。我正准备站起来招呼老奶奶,一位大姐姐已经为老奶奶腾出了座位。“老奶奶请坐这儿,我下一站就下了。”我看到了老奶奶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一站很快到了,站着的大姐姐却并没有下车的意思。这时又上来一位怀抱婴儿的阿姨,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阿姨您坐这儿吧,我下一站就到了。”

“谢谢你,小朋友。”阿姨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这微笑仿佛一股春风,吹开所有的花朵,芬芳的气息在我的身边荡漾。

有了微笑,心灵便有了阳光,便有了这人与人之间友好的交往,便有了生命之歌和谐的旋律。

点评

妈妈的微笑给“我”温暖,老师和同学们的微笑给“我”信心,公交车上阿姨的微笑让“我”感觉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表现着相同的主题——微笑,阳光,生命。微笑是从人们内心散发出的阳光,人人心中有阳光,这个世界才会和谐,生命之歌才会动听。

佳作展示三

拷问灵魂

侯新磊

 拷问灵魂,拷问良心,拷问你做人的准则,请问在困难中,在矛盾中,在对与错、生与死的较量中,你对心灵目标的执著,能坚持多久?

九月菊选择在万物凋零秋风肃杀的季节开放,需要多大的勇气来面对一片萧索?它不与桃花争艳,不与牡丹比香,为的只是不让这个季节过于冷清。不屈是心灵的目标。

骆驼不遥望大海,不远眺草原,不梦想森林,只一心一意行走在沙漠之中,为了人类交通的方便,它甘愿寂寞地守在茫茫无垠的沙漠而无半句怨言。奉献是它心灵的目标。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母亲为了儿子不致干渴而死,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结有果实的树木。当儿子醒来寻找母亲时,母亲已长眠于山冈,而漫山的果树都变成血一样的红色,夺目耀眼。母亲因疼爱自己的孩子而宁肯牺牲——忘我是所有母亲心灵的目标。

纽约街头那名潜逃的罪犯面对手中的人质——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毅然放下了手中的刀。当婴儿的啼哭声在耳边响起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多么可爱的小生命!”生命的力量可以震撼每一个人,而那名罪犯的选择又是多么明智。坚守良知有时也是心灵的目标。

为了种族不灭,那群老斑羚的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做年轻斑羚们的垫脚石,坠入深不可测的峡谷而粉身碎骨。一场真正的生与死的较量上演了,所有的老斑羚都是那么从容地走向断崖,然后永远消失在深渊中。无畏是它们心灵的目标。

心灵的目标源于对灵魂的拷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你出手阻拦过吗?面对摔倒啼哭的小孩子,你伸手相助过吗?面对贫困山区的那些孤苦伶仃的孩子,你慷慨解囊过吗?

“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重新设置心灵的目标,让我们平凡的名字被大家永远铭记,让我们心灵的翅膀洁白无瑕。

高尚的心灵目标是生命质量提高的前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朋友们,让我们坚持灵魂的高尚吧!

点评

出于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关注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作者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文章从多个方面选取感人至深的事例来集中论述自己的观点,用语老练成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类有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梦想,才发明了飞机;人类不满足于在地球看到的一切,于是宇宙飞船随即诞生了,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有了不甘平庸、不断向上的决心;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有了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勇气。

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定;③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④600字以上。

◆思路点拨

一般来说,梦想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想法,一定条件下便可以实现,比如你小时候曾梦想拥有一个洋娃娃,这个愿望很强烈,也容易实现;另一种是带有虚幻性质的想法,不大容易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比如梦想让人类生出翅膀,愿望虽好,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明确了梦想的基本含义,在构思的时候便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来考虑:

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之爱 欣儿 看见报上的一幅图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之爱
欣儿

看见报上的一幅图画,一口烧热的油锅中弓着一条鳝鱼。图画的配文大意是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起身体,厨师不解,拿出鳝鱼用刀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了保护腹中小生命,努力弓起了腹部。

听友人讲起一件他目睹的很悲惨的事。一条有黑缎般光亮皮毛的雄性狗,离开刚下狗娃的花狗准备到街对面不远处的一家肉食店去拾一些骨头。大约是被爱情及爱情的结晶冲昏了头脑,它从北向南穿过十字路口时,没注意到一辆微型客车正从西向东风驰电掣般开来,“哐”的一声,被车撞个正着。车子几乎连速度都未减一下就开跑了。车子刚刚离开,狗就在车子喷出的废烟中一个鹞子翻身站起来,撒腿向肉食店跑去。在它被撞倒的路中间,有滩红色的血慢慢向四周流动和凝固,像一个心的形状。血中漂浮着几根黑亮的毛。

黑狗迅速地跑到小铺子,用嘴拾起一根粗大的带肉的骨头,转身又飞一样奔回它的花狗和小狗娃们的身旁,并将拾来的食物喂给了它们。这一系列行为在不过10分钟内全部完成,而且,当它把捡到的骨头转给花狗时它就无力地垂死般地倒在了花狗的身旁。谁也不会想到,从路上站起来跑掉时“身手敏捷”的黑狗怎么会瞬间死去。

友人说,黑狗将骨头转给花狗时,它听清了它们相互间那种类似安慰的狺狺的低语。与它们的声音不同,它们的眼睛都充满了那么深深的哀痛、悲伤和无助。尤其是黑狗的眼睛,似乎是含着泪光,充满对生命的留恋,它那么固执地看着自己的爱侣,看着自己的孩子,连眼睛都不转一下。那种目光,即使铁石心肠的人看了都会心颤。

我还知道,前不久冰岛政府否决了原拟定的再次允许捕鲸的计划,原因是“找不到能使鲸迅速了结痛苦的捕鲸枪”。

在引起我们兴趣的事件日益增多日益刺激的今天,珍爱生命这件事显得书生气。然而,假如阅读黑狗含泪的眼睛,鳝鱼竭力弓起的身体,以及听到冰岛政府人道的尊重生命的决定时,心不猛然地跳动,并向生命致以最诚恳的敬礼,那么,活着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快乐。不是吗?

我在这样一个阴郁的漫长午后,一遍一遍地回想这三个与生命相关的片段,它们就像挂在屋檐下风干的萝卜条,让你记忆生命曾经是那么饱满、丰润和微光闪烁。而珍爱生命,就像用泉水去浸泡萝卜干,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浸泡,都会让人看见生命恢复原状的过程,一种世间最耐人寻味的过程,一粒种子到开放花朵的过程。

1.请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出三个生命片段的内容。

2.你认为作者描写的哪个生命片段最详细、最感人?为什么?

3.为什么黑狗被撞了个正着,仍能“身手敏捷”地向肉食店跑去?当它把拾到的骨头转给花狗时,为什么却“无力地垂死般地倒在了花狗的身旁”?(6分)
4.“在引起我们兴趣的事件日益增多日益刺激的今天”,在这里“事件”“日益刺激的今天”指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答案:解析:  1.答案:(1)保护生命;(2)关爱生命;(3)尊重生命。  2.答案:第二个片断。因为它最能表现出本文的主旨。  3.参考答案:关爱生命的力量,使它勇于去达到目的,而一旦达到目的,这种力量就会减弱或消失,黑狗自然垂死般地倒在了花狗的身旁。  解析:黑狗牵挂花狗和小狗娃们,产生了一种关爱生命的力量,目的达到后这种力量就减弱了。  4.答案:指的是现实生活中践踏生命、毁灭生命的事件,越来越多,愈演愈烈。
本文标题:生命之爱阅读题答案-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天命之谓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244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