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大同云冈石窟-4大石窟:四大石窟-莫高窟,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发布时间:2018-03-09 所属栏目:大同云冈石窟

一 : 4大石窟:四大石窟-莫高窟,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四大石窟_4大石窟 -莫高窟

(www.61k.com](The Mogao Grottoes)

地理位置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中国4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石雕为主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2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 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四大石窟 4大石窟:四大石窟-莫高窟,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莫高窟九层楼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乐尊僧人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1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王道士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圆箓,人称王道士,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1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1个圆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图,前来听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画了维摩诘这位佛家居士的生动形态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被盗事项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中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并搬走一尊菩萨像。

旅游注意事项

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1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1个三节电池的手电。另外,请不要携带相机入内拍照。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智慧,敬请配合!

2010年是藏经洞发现110周年。

四大石窟_4大石窟 -云冈石窟

遗产简单介绍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两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1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石窟概况

四大石窟 4大石窟:四大石窟-莫高窟,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风光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五个,大小窟龛25两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3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现存主要洞窟四15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石窟历史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中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1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1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1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6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5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2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3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总结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中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四大石窟_4大石窟 -龙门石窟

遗产简单介绍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4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

龙门是1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五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3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在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1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1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1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1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1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在云南也有一处叫龙门石窟的风景区,不过远没有洛阳有名。它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 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 山”之说。

四大石窟_4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

地理位置


4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4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被称为东方雕塑馆。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申遗成功。

石窟概况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四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1个显着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1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4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2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中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交通:在麦积区火车站前每日有专线旅游车34路发往麦积山,车程约1小时左右,每半小时一趟。

△门票:麦积山景区门票70元,包括景区和石窟票。六十岁以上者、解放军及学生半价,记得带老人证、身份证、士兵证和学生证。

△开放时间:8:00~17:00

特别提醒:参观石窟禁止带包和相机,山下有寄存处。由于麦积山是人文景观,建议请导游讲解讲解。

地形地貌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四个洞窟里。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现存5四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共计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现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时期代指位于北方的政权)造像原作居多。

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1个大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的重要性

开凿于5-13世纪的麦积山石窟,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因位居当时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麦积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的影响,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因其明显地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成为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四大石窟_4大石窟 -大足石刻

简单介绍

大足石刻1999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星期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石刻景观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着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 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石刻之乡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干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1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5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 : 大同云冈石窟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太原周边游玩的地方大同云冈石窟,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貌似好像小学课本上曾经提过,忘记了。(www.61k.com)

云冈石窟

推荐指数:★★★★☆(物以稀为贵,全中国仅此一家)

云冈石窟官方介绍

作为一朝首都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应该留有几分王气、数处废墟。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因供奉佛教所建造的,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 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让人领略到千年前的惊心动魄和美轮美奂。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1 、2 窟

此二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因两窟的形制、内容相似,故称谓“双窟”。两窟都是方形平面,中央为中心塔柱。窟形前狭后宽,前高后低。

云冈3 窟

该窟位于东区西端,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

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

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 6.2 米。这三身造像的雕刻又十分精美,且又有别于其它云冈造像。除此之外洞窟四壁别无雕像。

云冈4 窟

此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 公元520 一525 年) 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5 、6 窟

此二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

第五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坐佛像。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云冈7 、8 窟

由于洞窟的形制及窟内造像的布局基本相同,所以这两个窟也称为双窟。形制为长方形平面,具前后室;前室原依崖面架木构屋顶,室外各雕塔柱。两窟前室置碑,碑下具龟;前室后部凿有南道相通。

云冈9 、10窟

此二窟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为最浓的两个窟,两窟中须弥山的雕刻最多,是云冈诸窟中少有的,而且这两窟以其前殿有列柱开问,是为云冈一大特点。

云冈11窟

此窟是云冈较早出现的中心方塔式洞窟。中心塔柱分两层,下塔约占塔身的三分之二,四方雕立佛,上层南面是交脚像,其它三面为小立像。

云冈12窟

第12 窟与第11、13 窟同在一个面阔九间的寺庙的覆盖下,窟前是四根露明温顶的大石柱,柱上刻满千佛坐像,是前殿后堂式格局。它的洞窟万方正正,窟顶平平展展,已与前期的马蹄形平面和弯窿顶的简朴风格大不相同,它开始向宫廷殿堂式过度。

云冈13窟

此窟位于云冈窟群中区的最西端。窟内的主尊佛像为“交脚弥勒”,像高达 13米。高大的身光直通窟顶,只可惜风化较为严重。此像经后世敷泥包裹,真容难见。其右臂下的“托臂力士”以它奇妙的造形引入注目,这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此窟中的龛楣装饰是云冈石窟中最丰富的。

云冈14窟

此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云冈15窟

此窟是云冈又一特殊形制的洞窟,与一般洞窟不同的是,该洞窟规模小而无大像,此窟最大特点是四壁雕满排列有序的干佛,是云冈石窟最为典型的千佛像窟,俗称万佛洞。

云冈16、17、18、19、20窟

第十六窟:为昙耀五窟最东端的一窟,按位置及造像应届昙耀五窟之第一窟。平面呈椭圆形,顶为穹窿形( 或称草庐形) ,正中主像释迦像,高 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 15.6米,是云冈最大的交脚立像。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 公元489 年) 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高13.7 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西部诸窟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于冈石窟西部第21 至45 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 )以后的作品。 其特点是不成组得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云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

云冈38窟

北壁“幢俱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癿形象资料。

云冈39窟

此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

云冈34窟

第34窟西壁的飞天,是云冈石窟中最美的飞天。这是云冈后期民间凿琢时期的作品。

雕刻的线条虽然粗犷,姿态却细腻传神,头上的高昌与帖帛的飘扬,面轮的清瘦与腰身的纤细,长裙飘,双足收敛,无不显示出一种大家闺秀、窃宛淑女的风范,她身上透出一种极高文化素质的气度,这是汉化了的鲜卑姑娘气质的融合。

云冈40窟

扩展:太原市到大同云冈石窟 / 太原到大同云冈石窟 / 大同云冈石窟

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云冈石窟相关地址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公交:大同市西门外有公交车和旅游车可搭乘前往。大同火车站坐4路(1元,30分钟,经过西马路-大北街-大西街,出租车可能就8元左右)到市区西部的新开里汽车站3路(1.5元,30分钟)直达云岗。可以在红旗大饭店旁坐火车站D燕子山的中巴,中途下车,5元。现在有3-2路专线公车,从火车站到云冈石窟。

大巴:大同新南客站,到了新南站后,在车站就有去恒山悬空寺的大巴车,估计路程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样你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去玩这些景点,且不用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程当中,等玩完了这个景点,同样乘座大巴车返回大同新南客站,那里也有直达云岗石窟的中巴车,中间路程估计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

自驾:从矿区市驾车前往云冈石窟旅游区的路线:1.向南方向,前往339省道170 米;2.在1路口向右转,朝339省道行进1.1公里;3. 调头350米即到。

云冈石窟小编介绍

如果是大同本地的我就不多说了,如果是周边去的话,那么去云冈石窟游玩的话预计得一天,因为我们都知道外出旅行,大多数时间都在路上,现在网购这么发达,周边预定酒店和门票可以帮你节省很多的时间,这个地方建议那些喜欢或者拍照或者想了解历史文化的朋友去。当然导游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的话,那就是一堆石头。

云冈石窟门票价格

云冈石窟票价150,导游120. 悬空寺票价130,导游30(建议找个导游,价钱公道,也能详细了解悬空寺)

团购:120-140不等(也有一些特殊渠道,比如本地身份证买之类的自己选择)

针对大同本市人免费开放

有学生证貌似是半价

【太原夏天去哪儿玩】汾河二库

【太原夏天去哪儿玩】太原奥林海世界水上乐园

【太原生活】迎泽公园海底世界游玩

更多太原精彩生活欢迎关注见闻录

扩展:太原市到大同云冈石窟 / 太原到大同云冈石窟 / 大同云冈石窟

三 : 大同云冈石窟[5A]





云冈石窟[y?n gāng sh? kū]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目录

基本信息

简单介绍

历史由来

艺术特点

分窟详解

遗产价值

历代题咏

展开

基本信息

简单介绍

历史由来

艺术特点

分窟详解

遗产价值

历代题咏

展开

基本信息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中文名称:云冈石窟

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

批准时间:2001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简单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





          

? 2013 Baidu-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云冈石窟

113?20’,北纬40?04’。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

云冈石窟美景(5张)

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1983年入列世界遗产名录)、阿富汗巴米扬石窟(2001年3月12日被塔利班炸毁,2003年巴米扬遗址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历史由来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出现更美的光彩。

艺术特点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云冈石窟景观(一)(20张)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分窟详解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

第3窟

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昙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昙曜五窟(5张)

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2]

遗产价值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历代题咏

题石窟

唐,宋昱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游石窟寺

清,胡文烨

香花金粟现,钟磬白云悠。俯此众生劫,何缘彼岸舟?

冰心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相关报告

从60年代至今,有关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40余篇,主要有:

(1)《云冈石窟工程地质问题》(1960年)北京地质大学,王大纯、沈孝宇

内容提要:对云冈石窟工程地质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对石窟风化状况和风化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提出了风化形成的原因。

(2)《云冈石窟三年维修工程总结报告》(1976年),山西省云冈石窟维修工程领导组

内容提要:本报告是1974~1976年依据“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的原则对石窟主要洞窟的裂隙进行化学加固及部分残断雕刻归安原位,结合其它工程手段对石窟加固工程的详细记述。该工程对石窟的稳定性及渗水治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云冈石窟砂岩石雕风化的问题》(1984年),黄克忠

内容提要:从地质学角度论述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的情况及风化类型和形成原因,提出了治理设想。

(4)《云冈石窟风化微测深试验》(1989年),黄克忠钟世航

内容提要:应用微测深仪对云冈石窟石雕已风化部分的深度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分析,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深度一般在0.2~2cm之间,最深可达7cm。

(5)《环境污染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88年),苑静虎 解廷藩

内容提要:依据环境测试数据,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环境污染对石窟的影响及机理,证明了环境污染对石窟风化起到了催化和促进的作用。

(6)《大同市云冈石窟环境监测报告》(1989年), 大同市环境保护局

内容提要:通过对石窟环境状况的监测,分析了石窟环境污染的现状,并对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

(7)《大同市云冈石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90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三综合勘察公司

内容提要:对云冈石窟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及构造和水文工程地质状况进行了勘察,提出了云冈石窟顶部防渗的建议措施。

(8)《环境条件变化对云冈石窟的影响》(1990年),苑静虎黄继忠

内容提要: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石窟区域温湿度变化的规律和降水集中,蒸发量大于降水的结论,探讨了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石窟的影响的机理。

(9)《中国云冈石窟寺内尘粒沉积的控制》(1994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 Glen R .Cass

内容提要:通过对尘粒沉积收集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进入窟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进行交换”和“门窗增设防尘网”沉积尘粒的控制方法。

(10)《中美合作保护云冈石窟总结报告》(1994年),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内容提要:对1989~1994年期间,中美合作保护云冈石窟的项目进行了技术总结,详细记述了防渗排水试验、第19窟窟檐设计问题、气象、环境的监测情况、颜料的分析和石窟管理培训班等项目的实施及结论。

(11) 《煤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1996年),黄继忠

内容提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就煤尘对石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尘对石窟的影响既有物理方面的,也有化学方面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并存,它们交替作用促进石雕风化。

(12)《云冈石窟“八五”维修保护工程总结报告》(1997年),云冈石窟“八五” 维修保护工程领导组

内容提要:主要对云冈石窟“八五”维修保护工程项目实施的原因、施工工艺技术和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记述,其中包括《云冈石窟窟前降低地面工程报告》、《云冈石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云冈石窟第七、八窟修建木结构窟檐工程总结报告》、《云冈石窟洞窟加固总结报告》、《云冈石窟顶部防渗排水试验工程报告》、《云冈石窟顶部修建保护性围墙工程报告》等7个报告。

十大看点

看名

云冈石窟是北魏鲜卑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市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纷至沓来。

看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看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看佛

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看画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便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但它却与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菩萨

看艺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看史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

云冈石窟

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看人

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看联

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五窟正面悬特命总督兵马侍郎佟养量于清顺治辛卯1651夏题写的匾[大佛阁]。门联为: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六窟里门正中悬康熙御笔题写的匾[庄严法相]。

外门联:

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

门楣联:山色随云秀 佛灯共日长

看寺

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谥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观”条云:“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明?正德张钦纂修《大同府志?寺观》卷四 、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补记载中均与“成化志”略同。清?顺治胡文烨撰《云中郡志?建置志》云:“石窟十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壁立千仞,面面如来。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赀,大为修葺。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岿然雁北一胜境也”。

“十寺”的荒废,约在明中期以后。

所获荣誉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

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区;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工作单位;

2006年3月,云冈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档案局评为“十五”期间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5月,被中国新闻社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最具人气十大风景名胜区”;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模范单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2006年9月,被首届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云冈石窟记消防安全“集体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亚太旅游协会等多家单位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2007年4月,被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强”;

2007年5月8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全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报社等多家单位评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

2008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

编辑本段遗产保护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整理环境保护修缮时期(1955年~1959年)

自1955年云冈石窟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以来,老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克服工作和生活条件差等困难,先后翻修了第5、6、7窟木结构窟檐,增设了别墅院围墙护栏,整修了窟前道路。维修了山门前清代戏台;扩展了山门前广场。修整了东、西厢房,改建了第5窟前正南的5间办公接待室和第7窟前正南的3间办公室。补墁了山门院、5窟院、6窟院的地面砖。平整了五华洞即第9~13窟窟前地面,同时在其南侧垒砌约80厘米高的挡土墙,再往南垒砌了高约2米的护壁石墙。1958年,经过两年的筹建,专项投资架设的电路正式开通,结束了云冈石窟没有电的历史。同年,在第9、10、12、13窟窟内铺墁了砖地;在第20窟窟前台地东侧铺建了台阶;绘制了参观游览路线图;规划制定了云冈石窟保护范围。

石窟保护试验研究时期(1960年~1965年)

1963年11月,董必武副主席赴内蒙古自治区视察工作途经大同参观云冈石窟时,要求市政府在云冈石窟植树造林,尽快搞好绿化。此后,由原雁北专署和大同市党政领导以及驻军首长带头,在云冈石窟保护区内展开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改变了石窟区的环境面貌,改善了窟区小环境的气候状况,为防止风沙对石窟的侵袭增添了一道绿色屏障。

20世纪60年代,国家科委将石窟保护项目列入十年科研规划之中。为此,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了“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拉开了云冈石窟科学保护的序幕。1960年文博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联合组成了调查组,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察、病害调查及保护材料和方法的研究。为了掌握渗水途径和风化程度,调查组在第18窟窟顶开凿了9米深的观察井,在第3窟东侧开凿了3米深的平洞,并筹建起云冈石窟第一个气象观察站。经过半年多的野外作业,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云冈石窟工程地质问题的报告》。报告包括云冈石窟残破状况、自然破坏的主要因素与今后修整的意见,同时指出了崩塌与风化是危害云冈石窟的主要问题。为了保护石窟文化遗产,建议采取①修建护壁、②排水防渗、③大佛的保护、④对已风化的造像、雕刻进行加固的综合性保护措施。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和保护文物的特殊要求,1961年成立了“云冈石窟保护委员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决定以“云冈石窟第1、2窟为试点”进行修整试验。力争从试验的各个方面,取得一套科学维修保护石窟的经验和方法。这项试验工程的设计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第1、2窟试验工程方案是在“保护现貌,留有余地,争取达到‘有若无’的境界”的修缮原则指导下进行具体设计的。同时,要求在技术措施上采用“隐蔽结构”的处理方法,经过施工,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

第1、2窟试验工程确定的工程项目分土建工程和化学保护工程。

其中土建“隐蔽结构”工程包括①前立壁加固:基础挡墙;第1、2窟框架;第2窟前壁西段钢筋混凝土柱;第2窟前壁石墙。②间墙加固工程:间墙基础加固;锚杆试用。③第2窟寒泉处理工程:下降寒泉水位;泉水引导排泄处理。

化学保护工程包括①应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灌浆加固第1窟塔柱腰部水平裂隙、塔柱座基岸边切割裂隙,第14窟塔柱水平、垂直裂隙。②应用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归安粘结第9窟以外西端中部龛内坐佛头脸、手臂、肘部雕刻等。

1964年和1965年,完成了为期两年的第二期试验工程。该期工程采用土建隐蔽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将第21~51窟绝大多数洞窟的前立壁危岩支顶加固,并对其中第26、30、34、42窟前壁面上部进行了锚杆牵拉加固,应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灌浆粘结归安了第22、23窟坍塌的间墙和顶板,第32窟顶板和第1窟门拱悬石。

通过两期试验工程,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应用化学材料灌浆粘结、锚杆牵拉结合传统加固技术的方法为石窟保护开辟一条新路并得以推广应用。在此期间,我所有关人员参与了科学研究和试验工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为做好石窟的科学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1965年2月,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由文化部、山西省政府批准的“云冈石窟保护范围与安全规则”,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地下保护安全线三个部分,使云冈石窟形成地上、地下网状立体式的保护体系,确保了石窟的安全。

防止石窟崩塌抢险加固时期(1973年~1976年)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周总理对随行的中外记者宣布:“云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存下来。刚才说有一个十年规划,时间太长了,要三年修好”。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维修保护。该项工程从1974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称为“三年保护工程”,保护原则为“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

全面维修时期(1977年~1989年)

自“三年保护工程”之后,云冈石窟加固维修仍在不断持续进行。在此期间,始终坚持依靠自己的工程技术队伍,按计划进行加固保护工作。针对存在的崩塌险情,遵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曾先后完成了第5窟及东部无名窟,第6窟,第7窟和第8窟间墙前壁落石(1979年7月18日)后的残存崖面,第1、2窟窟外佛龛,第3窟,第3窟前室及顶板(1980年7月7日、7月8日、8月3日三次坍塌),第3窟外上方立壁面,第4窟,第4、5窟之间过桥,第12、13窟前立壁上方悬石,第25~29窟,第33、35窟,第48窟悬石和第51窟的维修加固。完成了第1~3窟护坡工程,第1窟东围墙工程,第5、6窟木结构及附属建筑物抿,第5窟东无名窟清理,第20~51窟铺石工程,第50窟路基工程,第13、14窟冲沟蚀空带加固工程,第5~53窟崖顶排水渠修整工程,龙王庙沟考古发掘及修整、垂花门修整工程等。同时,建立了气象站、文物保护实验室,完成了供暖设施和接待院修建等工程。

石窟风化治理规划实施阶段(1990年~2005年)

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石窟的风化问题就显得分外突出,需要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通过30余年的研究,1990年在云冈石窟召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规划”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地质、水文、化学、古建及文物保护专家,就石窟风化问题从地质地貌、大气降水、凝结水、毛细水以及环境污染等诸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与讨论。认为造成石窟风化的主要原因是上述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必须采取改善环境、窟顶防渗和恢复保护性窟檐三方面综合治理。会后,有关部门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治理方案》。

随后不久,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各级政府分别拨款,从1992年起,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八五”维修工程)的序幕。5年中先后完成的项目有:①降低窟前地面,考古发掘,修建排水渠道,增设安全监控、输电线路,硬化地面,②修建保护性窟檐,包括恢复第8窟窟檐、设计第9、10、19窟窟檐;③保护性围墙: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旧围墙翻修扩建;④洞窟保护维修加固工程;⑤窟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⑥制定《云冈石窟规划》,编制《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其后,1998年“一0九”国道云冈段得以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2002年,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石窟防水试验工程及第11窟维修等(2005年~2008年)

2005年以来云冈石窟主要进行了三项本体保护工程,分别为西部窟区防水试验工程、11窟维修加固工程及洞窟除尘。[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云冈石窟金银币图册(6张)



云冈石窟金银币(14张)



默认相册(19张)



大同景点图片(3张)



云冈石窟景点图片(33张)



云冈石窟(16张)



爱旅行,爱冲印...(4张)



云冈石窟旅游风...(19张)



云冈石窟雕像(3张)



云冈石窟美景(5张)



云冈石窟景观(一)(20张)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昙曜五窟(5张)



词条图片(7张)



隐藏 图片资料提供

艺龙旅游指南

http://trip.elong.com

中国的世界遗产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自然双重...



周口店北京人遗..

长城

明清皇家陵寝

莫高窟

秦始皇陵

承德避暑山庄和..

孔庙

孔林

孔府

武当山古建筑群

拉萨布达拉宫历..

庐山国家公园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天坛

大足石刻

青城山

都江堰

西递村

宏村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高句丽王城、王..

澳门历史城区

殷墟

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

五台山

天地之中

杭州西湖文化景..

山西省旅游景区



山西省5A-3A级旅游景区

山西省5A级旅游景区? 五台山旅游区 ( 忻州) ? 云冈石窟 ( 大同) ? 云冈石窟旅游区 ( 大同)

?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 ( 晋城)

山西省4A级旅游景区? 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景区 ( 灵石) ?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 临汾)

? 王莽岭景区 ( 陵川) ? 木塔景区 ( 朔州)

? 晋祠 ( 太原) ? 绵山风景名胜区 ( 介休)

? 恒山 ( 大同) ? 应县木塔 ( 大同)

? 皇城相府 ( 晋城) ? 永乐宫 ( 运城)

? 解州关帝庙 ( 运城) ? 普救寺 ( 运城)

? 洪洞大槐树 ( 临汾) ? 尧庙 ( 临汾)

? 绵山 ( 平遥) ? 乔家大院 ( 平遥)

? 王家大院 ( 平遥) ? 双林寺 ( 平遥)

? 镇国寺 ( 平遥) ? 晋祠旅游区 ( 太原)

? 浑源恒山旅游区 ( 大同) ? 普救寺旅游区 ( 永济)

? 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 平遥) ? 尧庙?华门旅游区 ( 临汾)

? 永乐宫旅游区 ( 芮城) ? 关帝庙旅游区 ( 解州)

?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 ( 壶关) ? 平遥城隍庙财神庙 ( 平遥)

? 山西榆次常家庄园 ( 晋中) ? 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 ( 临汾)

? 平遥县城隍庙财神庙 ( 平遥) ? 晋中市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馆 ( 平遥)

? 平遥县协同庆钱庄博物馆 ( 平遥) ? 晋中市平遥县衙博物馆 ( 平遥)

山西省3A级旅游景区? 王莽岭风景区 ( 晋城)



山西省2A级旅游景区

四大石窟

四大石窟? 莫高窟 ? 云冈石窟 ? 龙门石窟 ? 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 ? 第3窟



第3窟

第5窟

第6窟

第19窟

第20窟



阿弥陀佛

胁侍菩萨

参考资料

1.走进云冈.云冈石窟[引用日期2013-08-5].

2.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8-5].

3.云冈石窟保护工程.云冈石窟综合网[引用日期2013-08-5].

词条标签:

文化古迹石窟名胜中国的世界遗产山西省旅游景区 大同旅游

我来完善 “云冈石窟”相关词条:

苏州古典园林龙游石窟榆林窟大同枳儿岭恒山悬空寺悬空寺恒山平遥古城晋祠应县木塔敦煌莫高窟大同九龙壁五台山殷墟大足石窟双龙洞莫高窟响堂山石窟故宫九龙壁天津盛世华为装饰大同分公司
本文标题:大同云冈石窟-4大石窟:四大石窟-莫高窟,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4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