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佛眼看爱情

发布时间:2018-03-24 所属栏目:索达吉堪布微博

一 : 索达吉堪布:佛眼看爱情

爱的分类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

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小说中,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去了意义;而在藏地的传统中,对爱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不确定,鲜少对情爱的赞美,所以由执著产生的痛苦也较小。

从小,人们受媒体的影响,在心中种下深深的、特殊的种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它就会发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它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唯有通过人们渴望爱的言行,才可以窥视到它在人们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怜,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

爱的作用

爱的作用,有以下两点:

首先,它让人痛苦。为什么说它让人痛苦?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有人分析,“结”的右边是“吉”,左边是“丝”,吉祥一旦被丝缠裹,头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时,就叫“结” 。“婚”是说见到女人头就发昏,头脑已不再清醒,不见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诸多执著之丝将其捆绑,情绪和心智受其影响,失去了辨别和取舍的能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过着,直至吉祥和快乐一去不返。

人们最初可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憧憬的事。我到城市坐出租车,司机看见我上车,就说:“啊,你是出家人!那你很痛苦啊,你不能结婚啊!”

我在香港遭遇过,在广东遭遇过,在东北沈阳也经历同样的情景。那是1994年,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去买药,出租车司机一直问我:“你怎么不痛苦,怎么能受得了呢?!你们出家人好痛苦啊!”

买药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另一辆出租车,那个出租车的司机一看见我,又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当时想,世间人对这件事如是执著啊!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那时的景象,还在我眼前历历再现。

前不久,我遇见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佛教徒,各方面都很优秀,对佛理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但是他说,某某日是我结婚的日子,我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我很重视、很珍惜、很……

我心想,到了那天,他会不会快乐呢?但愿他能快乐。由此可见,世人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生中是最光荣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殚精竭虑。

爱的另一个作用,如佛经中所说:“增上贪欲者,不知利非利。”

贪欲炽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他也会抛之脑后;世间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也会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准则,他也会彻底改变。在爱的驱使之下,有些人如梦如醉,浑浑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

不久前,我和一位校长商谈,我问:“是不是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因为感情问题,对学生借机发泄,行为不太合理?”

校长说:“有、有、有啊!现在的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打一顿。”

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老师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

我在一家医院住院时,有一个护士心情特别恶劣。已经三天了,她的男友没有给她来电。她每天给她男朋友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即使在给我们配药时,她也在按电话号码。我们都特别担心,怕她配错了药。配完药,她过来给我们打针,打的时候,恶狠狠地,“啪”地一下扎进去。

很多人和她一样,生活在可怕的噩梦中,但是,他们无力自拔。他们不了解爱的本质。有些人即使理论上知道,但遇到对境时,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人到了四五十岁,才知道所谓的爱原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非如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爱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花的图片,说:“我的花就要开了。”另一个人跟帖说:“他的花开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

“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

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

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充满了求知精神,后来结婚成家,除了人民币以外,他们已别无所求。

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

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

爱的对治

佛陀在《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欲,如果灭尽了贪欲,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墙已经颓倒,墙上的花纹不复存在一样。但是,要了解并运用灭除爱欲的方法,就要学习和修持前辈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

很多人对感情特别耽执,实际上你所执著的,只是对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经》、《大智度论》、《中观宝鬘论》和《入菩萨行论》等诸多经论中,对人体的构成和心灵的颠倒执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供了不净观等多种修法,来疗愈我们的痼疾。

我去泰国时,见到泰国人对尸骨修不净观。刚开始时,人们不一定有明显的感受。但如果经常对着尸骨,观想它的构成,它慢慢腐烂,终成一具白骨的过程,渐渐地,你会意识到:噢!我对他人身体的爱欲其实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这种执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通过修行不净观,许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为无常变化、痛苦不净、无有真实本质的理念。

在《中观根本慧论》等无相法门的经论中,则通过理证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并在空性的见解中安住的方法来对治贪欲等烦恼。此时,能耽执之心和所耽执的对境都无有丝毫真实、固有、无条件的自性。至此,万法展露出其缘起性空的本性。

尤其是在密法中,有许多殊胜的窍诀:或是观察心的本质,了解它犹如虚空一样,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性的真理;或是在爱欲心生起时,观察它的本体是妙观察智,是无有任何所依的智慧的妙用。一旦用尖锐的教言来观察,所谓的爱就会显露出没有些微值得贪执的本面。

有些人过去对感情特别执著,通过学习诸法无常、痛苦、不净、空性的真理后,行为与前判若两人,面对对境,可以完全无动于衷。也有个别人因为前世以来,在无数时日中,在这方面的串习相当严重,不能立即断除贪欲。但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对自心的烦恼进行观察,对所贪的对境加以剖析之后,也能将烦恼转为道用。

佛法中确实有许多熄灭烦恼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虽然也有对治烦恼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窥异性的面容,不能接触异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种戒条,是暂时的自我克制,并没有佛教那样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的修行。

无论在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位知识分子面前,如果要谈修行境界,我有点不敢说。你有没有见到过本尊啊?有没有神通神变?我只有像念《心经》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无神通、无神变、无……

但如果从佛教理论上和我辩论,我还是有一套的。如果有人举手说: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执着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论家的智慧,都无法超越佛教的真理。

我会问他,既然是正确、美好的,为什么会让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论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谁都会承认:任何一个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没有值得迷恋的地方。所谓的爱是无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虚妄颠倒,不值得希求。“爱”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恶业执著、一种习气而已。

从道理上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发现:“啊!佛陀所说千真万确,只不过众生的迷惑和实执太深重了,无始以来,人们都把爱执为实有啊。”这样,他们就不会沉迷于它,不会追逐它。无始以来,有无数成就者断尽了情执,获得了自由和自在、洒脱和欢乐,抵达了心性光明的终极境界。

能否有爱

既然按照佛教的见解,感情是颠倒,是一个错误。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拥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们要洞察它的本质,但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许的。对此,佛陀在《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尤其是在《善生经》中,详细宣说了妻子应该怎么对待丈夫,丈夫应如何善待妻子的内容,前者约有十三条,后者有五条。

《华严经》也说:“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作为居家之人,和妻子儿女一起时,不能舍弃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求证菩提之心。

所以,我们并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个特别和合、孝顺父母的佛化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大般涅槃经》说:“在家之人。有四种法。宜应修习。一者恭敬父母。尽心孝养。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三者愍念僮仆。知其有无。四者近善知识。远离恶人。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现世为人之所爱敬。将来所生。常在善处。”

当今世界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国家民政部在一份资料中说,1990年时,中国离婚人口约有80万对,2010年,增至196.1万对,二十年中,翻了两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听闻轮回痛苦、寿命无常等教言后,立马与家人离婚,出家后却又很快还俗,这样轻率、不合理的行为,佛教决不会赞叹和允许。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里写道: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尊者对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

我的原则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运。你还是过一种清净的居家生活,一边学佛,一边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识。

《杂阿含经》中,有一位天子问佛陀:“什么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通财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后世的善知识?”

佛陀回答:“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宗亲相习近, 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有个又学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让丈夫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得以解脱的人。所以,一个非常贤良、贞洁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识。在世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特别美满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爱,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圆满。

按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胃癌等癌症百分之五十的病因,源于我们心情焦虑、抑郁、急躁、怨恨等缘起。所以,家人和睦、谅解、过清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的观点。

大城市中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没有必要出家。佛陀在众多典籍中,为在家人宣说了不同层次的居士戒,让他们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过上述修行方法断除心中的贪欲,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毗奈耶经》中说,在服丧期间,由于过于哀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此时,不能开许其出家;与家人剧烈争执之后,尤为痛苦厌世,此时,也不能同意其出家。否则,时过境迁,他会重又想起世间,想起他的家人。

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提倡离欲。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二 : 索达吉堪布:吸烟的过失

61阅读/ www.61k.net

今天,我就利用时间给大家讲一下吸烟的过失。有些佛教徒以前特别喜欢吸烟,烟瘾也非常大,后来遇到佛法后,基本上已经戒掉了,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回忆,当然,习气比较重的人,偶尔还会在梦中吸烟;非佛教徒的群体中,吸烟的现象相当严重。其实吸烟的危害相当大,不仅即生中损害健康、耗尽财产、心理不正常、引发诸多过患和疾病,来世的果报更是令人不寒而栗。高僧大德们一致公认,烟草是魔的恶愿所形成的,故而吸烟的人非常可怕,修行人都不敢接近。包括我自己在内,遇到吸烟的人也非常担心,害怕自相续中的修行境界和很多加持,依靠这样的染污会消失。

烟草的来源有不同历史,比较公认的有几种,在此给大家讲一下作分享。

第一种说法:在佛陀时代,一次佛在龙宫入于甚深禅定,欲界他化自在天的两个魔女,以妖媚之术来迷惑佛,想破坏佛的戒体。因为佛已断除了一切贪欲,对美色的贪爱早已消失,故魔女的诱惑无法得逞。二魔女怀恨在心,于是各发一恶愿:较长的魔女取不净粪拋向中国,形成了大蒜。(食用大蒜的话,身心不自在,由于魔的诱惑,欲望也非常大。有关戒律和修行教言中都说,凡享用大蒜者,过失相当大。所以平时在饭菜中,最好不要放葱、蒜,尤其是大蒜更要制止。)另一魔女取经血洒向印度,形成了烟草。由于烟草是魔女所发之愿,故吸食者会逐渐损坏慈悲心,嗔心、邪见、愚痴等五毒自然增长,更会破坏修行人的一切功德。

第二种说法:很久以前,魔王波旬在临死前,无论怎样也咽不了气。他的大女儿说:“我杀害一千个众生。”波旬也不能死去。二女儿说:“我杀死一亿个众生。”他仍然无法死去。最后小女儿说:“我将经血洒在地里,百般发邪愿:愿以经血为因生出毒叶,男女俗人尤其是入佛门的僧人吸烟,以此过失,七世中三代人天眷属不得解脱,千劫中必定不能从漆黑烟馆中解脱出来,烟草遍及之处的天龙地神八部都被制伏,彼人耗尽寿命、福德,眷属百姓受用衰减,彼人短命多病、畏惧怨敌,出现各种不幸,后世堕入十八层地狱。”发了这样的恶愿之后,魔王波旬才安心死去。所以,凡是吸烟者,魔的加持和诱惑会入于心。

第三种说法: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时,有个诽谤三宝的破戒弟子,她心生忿恨,发愿将来一定要在人间留下恶种子,让众生无法修学佛法。由于她恶愿的力量特别大,死后就成了魔,来到人间企图破坏佛陀教法。她准备把魔与魔女所生的蛋带到佛法最兴盛的印度,快到印度时,因为释迦牟尼佛的佛光普照,她无法进去。五百年间正法兴盛,她一直没有机会。佛涅槃五百年以后,她又想出来兴风作浪,当她刚从地里出来,就遇到莲花生大士的佛光,莲花生大士是百尊咒师的顶尊,降魔威力极强,她又无法捣乱。可她并未就此罢休,于是把魔蛋捏碎,变成粉抛洒在虚空中,随风吹到了与印度毗邻的城市。第二年,那里就长出一种奇异的草——这就是烟草。

后来,这种草被一个五百多岁的婆罗门老人发现。她心想,自己活了五百多年,从未见过这样的异草,觉得很稀奇,就把它带回去,拿到印度一个城市里贩卖。城市里有个魔所化现的妓女,她一见到这种草,马上生起强烈的贪心,花高价买下来。随后她把这种草点燃、熏吸,觉得浑身舒服,接着便开始引种。由于她的魔力,第二年就获得了丰收。此后便一传十、十传百地种植开来,并由印度慢慢传入中国云南等地。在中国,烟草是明朝传入的,此前的历史中都没有烟草的记载。

吸烟对我们发愿、修行等有极大损害,这一点,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莲花生大士之后的很多伏藏大师,关于吸烟者堕入恶趣的教言相当多,不仅佛教中有这样的记载,世间人对吸烟的评价也不是很高。曾有一则故事说:有个美国的烟商,到法国做生意。一天他在市集上大谈吸烟的好处,突然有位老人走上台子,大声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吸烟还有三大好处:第一、狗怕吸烟者;第二、小偷不敢偷吸烟人家;第三、吸烟者永远年轻。”

一时间,台下观众情绪振奋,那位商人更是喜形于色。老人却把手一摆,继续说:“为什么呢?因为:一、吸烟的人驼背的多,狗见了,以为正要拾石头打它;二、吸烟者夜里咳嗽,小偷以为他没睡,不敢偷;三、吸烟者都短命,所以永远年轻。”

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吸烟者也有年纪大的,不一定个个都短命,咳嗽的人也不一定都吸烟。但不管怎么样,吸烟的危害非常大,以前抽过烟的人,应该通过修金刚萨埵等方式来忏悔,如果不清除这种染污,临死时或来世一定会感受苦果的。

现在经常有些“上师”声称:“佛陀在戒律中并没有制止吸烟,所以吸烟应该没问题。”这种说法非常愚痴。佛陀一切教言的宗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烟草既是魔力所化,肯定包括在遮止的范围内,而且莲花生大士为主的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宣讲了吸烟的危害,极少数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宣扬吸烟的功德,许多大德都认为,这是在故意摧毁佛法。如果故意摧毁佛法,续部中说:“能害佛教法,勤谤上师者,智者当诛之。”毁坏佛法、诽谤上师的人,他的语言统统是魔的加持,应该用密宗降伏法来遮止。

因此,看到亲朋好友中有吸烟的人,应该想办法劝他们把烟戒掉。

当然,给他们讲来世的果报,有些人不一定听得进去,应该从医学、健康的角度来劝导,这样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近年来,有人做过一项统计:90%的肺癌、75%的肺气肿和25%的冠心病,都是由吸烟所导致的。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现在社会上的人特别喜欢吸烟,一支接一支不断抽着,将每个月的工资都变成烟,从鼻子里飞走了。他们虽然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是烟瘾很难戒掉。其实要戒烟并不困难,只要在诸佛菩萨或具有加持的上师面前,至心恳切地发愿,即可得到不可思议的庇护。莲花生大士说过:“一旦在任何一位善知识面前发誓,并真正把烟戒了,我会像你的影子一样护持你。”佛教徒心里有一种信仰,再加上佛陀和上师的加持,戒烟应该没有问题。我就遇到好几个人,本来烟瘾非常大,但后来痛下决心后,从此就再不想抽了。

从佛教因果的角度讲,吸烟的过失更是罄竹难书。宗喀巴大师曾说:“以邪愿魔之恶物,不必说是直接用,甚至药中配烟草,七日服用,则病人、医生二人,地狱之中七劫不得解脱。”阿哦仁波切(华智仁波切)也说:“倘若指甲上放少许烟而吸,此罪业以诵一亿观音心咒也不能忏净。”当然,这些教证阐述的角度,是警告大家吸烟过失的量非常可怕,而不一定真有这种过失。

比如伏藏大师降魔金刚说过:“仅仅嗅闻烟味者,虽是八地大菩萨,也要堕黑绳地狱一次。”可是大乘教典皆承许八地菩萨不会堕恶趣,那他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为了说明吸烟的危害程度特别严重。譬如,有人要做一件特别恶劣的事情,你知道后会警告他:“不要犯这个罪啊!如果犯了,即便是国家总统也要坐牢。”这话的份量非常重,就会引起那个人的注意。

不仅是吸烟的过失非常可怕,卖烟的过失也相当大。夏噶措智让卓大师说:“卖香烟者将于五百世中沦为饿鬼。”我们获得这样的人身,一定要明白哪些有功德、哪些没有功德,尤其是吸烟、喝酒这些行为,可以说是低劣者的做法。要想对今生来世真正负责,就要明白吸烟的过失非常大,吸烟者连三宝和护法神也没办法护持。

三 : 达真堪布:修行也要有缓步台

我们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如果体力衰退、身心疲惫,可以暂时放一放。若体力实在不行,就先放一放,恢复体力;当内心特别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先放一放,调节一下,缓解一下心态。这都是有必要的,这样做并不是永久地放弃,而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成办,更好地圆满。

学佛修行时,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情都是很重要的。若是体力实在不行,也是要保护身体的,这个时候不是要你懈怠,而是指我们可以换个方法,利用其他的方式去修持。若是身心特别疲惫、懊恼的时候,也是需要缓解、调节心态,但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要你懈怠,而是可以换个方法。

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学修,你暂时不学修这个法,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如果有些事你可能暂时无法成办、无法圆满,也可以先放一放。该放下的要放下,该调节的要调节,需要换方法的要换方法。

佛法是活泼泼的,只要你发心好、心态好,怎么做都是修行。心里不要有障碍:“我这样做是不是舍法,是不是间断传承啊?”若是这样想,就是给自己制造心理障碍。是不是舍弃佛法,是不是间断传承,主要看你的心态。若是你轻易放弃,就叫间断传承;自己轻易舍弃,就叫舍法。如果不是这样,而在有必要、有意义的情况下,就不是舍法,也不叫间断传承。

本文标题: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佛眼看爱情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68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