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留住曾经的记忆-曾经的记忆之吃年猪肉

发布时间:2017-12-20 所属栏目:李世恩整容

一 : 曾经的记忆之吃年猪肉

“有猪肉吃才是真正的过年啊!”那个时候经常会听到老人这么说。进入腊月,过年的滋味就开始明显了。尤其是小的时候,每逢要杀年猪的时候,意味着春节就要到了。

一日,我正在家的附近与同学们嬉戏打闹着,不远处看见妈妈拿着盆走了过来。“妈,你干什么去呀?”我急切的询问道。“好儿子赶紧回家等着吧,连队杀猪了,晚上有猪肉吃了。”当我妈妈说到这的时候,同学们立即高兴地喊了起来。我倒是没有什么太多感觉,因为那个时候我父亲总去打猎,家里总是有肉吃,所以我对肉类的感觉不是那么急切。不过还是有一份喜悦在心头,因为就要过年了。

那个时候,连队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情,不仅要挑选好日子,事先还会在连队的大喇叭里广播通知全连队的人做好准备。每当这个消息播出后,全连队的气氛会立即升华到极点,就像大年三十已经到来一样,家家户户会备好盛猪肉的大盘子或者麻袋什么的,好备用装自己家分得的那块猪肉。

此时连队的杀猪房是最热闹的地方,犹如连队的大礼堂要放电影那样的热闹。家家户户都来了不少人,大锅小盆的叮叮当当作响。估计是猪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将会到此终结了,杀猪房里传出来猪声嘶力竭的吼声,这种声音会更加刺激人们的喜悦心情。我写到这里感觉用这些词汇描述杀猪的场面有些不妥,感觉太残酷,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语言,主要是想让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

隔着门缝,我能看到杀猪房里犹如仙境一般的热气腾腾,此时的猪已经没有了气息。一旁的人们在忙碌着褪毛、开膛、洗肠子等工序,不一会一块一块猪肉就被整齐的摆放在了桌案上。

“大家都别拥挤,一会每家出一个人进来抽签,抽到哪块肉就是哪块肉。”连队的会计招呼着大家做好准备。此时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妈妈,让妈妈做好准备,妈妈摸摸我的头意思是让我别着急。(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我看见妈妈从杀猪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拎着两个猪蹄和一大块后鞧肉。“今年妈妈的手气不错”妈妈一边说着一边往袋子里装猪肉。“走儿子,回家吃猪肉去喽!”妈妈领着我往家走。那天晚上我吃的很香。

如今的猪肉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猪肉的香味了,也许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吃猪肉的感觉已经习以为常了。真想回到那个年代,再闻一闻年猪的味道,它是那么香,那么可口……

二 : 留住童年的记忆

留住童年的记忆

作者:陈元华

从首都到边疆

我们家原是北京市人,住在西直门大街。一九五二年,爸爸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到内蒙古来支援边疆建设,妈妈和我才同爸爸一起来到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从北京出来时我刚刚五岁,临走时妈妈让我同爷爷道别,我恭恭敬敬地给爷爷鞠了三个躬,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爷爷。

一九五二年五月,我们全家从北京来到了内蒙古当时的首府乌兰浩特。父亲当时被分配到内蒙林业厅工作,半年后,为了开发克什克腾旗的森林资源,又被派往克什克腾旗,我们全家于十一月初从乌兰浩特出发,沿途乘坐火车、解放汽车、马车,途经通辽、林东、大板、林西,于十一月中旬来到了克什克腾旗的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那时经棚的街市和居民全在河西敖包山下,当时最好的建筑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老爷庙和清真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间瓦房外,全是低矮的土房。敖包山上的炮楼和南面的字山,当时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朦胧的记忆。到经棚后,由于天气寒冷,又很少有去大局子的车,我们只好在经棚暂住了几天。为了做好去大局子的准备,我们全家都买好了皮衣、皮帽子和毡疙瘩。十二月初,我们乘坐由大局子林业扶育总站派来的两辆牛勒勒车,前往大局子。

那时去大局子的路,是只有行人、骑马和牛勒勒车才能勉强通过的山间小路和穿越河塘柳树林及原始森林的窄路。途中,由于时而刮起的白毛风,许多路被大雪覆盖,行走时还要不断停下来挖开雪岗子,车才能通过,五十公里的路,走了三天才到达。路上,因为越往林区走天气越寒冷,我年龄又小,爸爸妈妈怕我冻坏,一路上除了给我穿着棉衣,戴着皮帽子外,还用被子把我包上。过了石门子(山名),大部分路都要穿过河柳塘子,由于树密路窄,坐在车上也会被柳树刮着。

沿途,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白雪和山坡上在雪中挺立的一片片原始森林。看到这美丽而寒冷的冬天景色,更增加了我的新奇感,一路上好奇地不断问这问那。路边的刺柳(学名沙棘)树上密密实实的结满了红色和黄色的果实,时而还可以摘到山丁子和稠李蛋子的干果。那时因为是第一次吃到这些山果,觉得特别好吃。行进中,还不断看到山上、路旁或树林中有飞禽走兽在飞跑,赶车的车夫告诉我们,天上飞的有野鸡(学名锦鸡)、沙鸡子、麻雀、喜鹊、乌鸦等,山上跑的有狍子、马鹿、狼、狐狸、野兔等。还特意给我们讲了狼是如何凶残,如何伤害家禽家畜的,听了后,使我对狼产生了惧怕感。途中,我们在老耗子店和红山子各住了一夜,受到了当地老乡的热情款待,第一次吃到了热腾腾的蒸莜面、蘑菇炸辣椒和野鸡渣咸菜。在红山子住的那一夜,房东老乡看我们从远道而来,怕我们冻着,把炕烧了又烧,结果,把我家的被褥也烧了个窟窿。

第三天上午,从红山子出发就开始翻越一座大山,上山下山的路都是从原始森林中穿过,坡陡路窄道滑,非常难走,大人都是下车徒步而行的。下午我们终于达到了目的地——-大局子。那时,大局子林业扶育总站正在筹建阶段,没有住房,所有的干部和工人都住在临时搭起的大窝棚里。因为当时那里只去了我们一家住户,也是为了爸爸工作方便,总站特意给我家搭起了一间十多平方米大的三角架形马架子窝棚。窝棚里边灶膛连着火炕,用于我家居住和做饭,为了冬天取暖,还特意给做了一个泥火盆。窝棚里靠门口处是一个用四根木桩支起,上面放着木板的木案子,这个案子,首先是爸爸的办公桌,爸爸每天都在案子上办公,当时建站用的建设方案、设计文件、图纸和各种生产计划、公务文件,都是爸爸在这个案子上完成的。另外这个案子又是我们全家人的饭桌和做饭用的案板,每当爸爸工作闲下来的时候,妈妈就在案子上做饭、切菜,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在案子边吃饭。

由于马架子窝棚没有窗户,只有打开门才能见到光亮,冬天天冷不能开门,爸爸办公时只好点油灯。开始时,我家点的是麻油灯,麻油灯就是把麻油放在小瓷盘中,用棉花捻成细绳放在油盘里,当灯芯点燃。这种灯光亮很小,光线昏暗,还会冒出烟和麻油味。后来煤油灯代替了麻油灯,最初的煤油灯是在一个类似葫芦状的瓷瓶里装上煤油,瓶盖上有一小孔,用来穿灯芯,灯芯也是用棉花搓成的棉绳。煤油灯比麻油灯亮光大,但它也会冒出黑烟和很浓的煤油味,这种黑烟既熏屋子又熏人,点的时间长了,人的脸也会被熏黑,鼻孔由于吸气,熏得更黑,流出来的鼻涕全都是黑色的。但当时由于煤油有限,煤油灯也只有在爸爸办公时使用,其余时间仍然点麻油灯。

林区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那时冬天取暖都是用泥制的火盆,泥火盆是用黄土泥掺入猪毛或其他动物的鬃毛制成的,样子象盆,但盆沿有十多公分宽,盆体也很厚,一个泥火盆有十多斤重,这是因为一来火盆放在那里稳当,二来也是为了防止小孩挪动而被火烧伤。做得精致的火盆,外面还用一种叫牛舌头稞植物的叶绿汁均匀地涂在上面,涂后火盆不但成了浅绿色,而且表面光滑、细腻。那时冬天窝棚里始终不能断火,灶膛里烧的火炭,都要扒到火盆中取暖,只有这样窝棚里才能保持暖和。火盆除了取暖外,另一个用途就是烧烤食物,但当时烧烤的主要是土豆和肉干。烧土豆是把整个土豆埋入不太旺的炭火中烧,烧熟的土豆除去糊皮,吃着又甜又面又热乎,既充饥又御寒。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在火盆里烧几个土豆,给工作到深夜的爸爸当夜宵。烤土豆也有是把土豆切成片,放在炭火上烤,翻两次后,土豆片成了金黄色,也就熟了,吃着外焦里嫩。烧烤肉干吃是我们当时的孩子最解谗的食品了,那时由于肉不能冷藏,所以家家都把肉晒成肉干,当时吃得最多的就是狍子肉干了。烤肉干是把肉干直接放在炭火上烤,烤熟的肉干油汪汪的,吃到嘴里又香又脆,烧肉干是把肉干用浸湿了的纸包上三五层后,再埋入炭火中烧,烧熟后扒去被烧焦的纸,里面烧熟的肉又鲜又软,好吃极了。

那时,冬天雪很大,有时夜里下雪或刮白毛风,窝棚的门口就会被高高的雪埋住,早晨起来只好用铁锨挖出一条通往外边的小道,人才能出去。有时雪太大,只好在雪中掏个洞,里边的人出来后再挖除积雪、清出道路、除去盖在窝棚上的厚厚积雪。夏天窝棚里很干燥,也很凉爽,但蚊蝇等昆虫对人的叮咬特别厉害,再加上虱子、跳骚、臭虫对人的侵害,使人的身上时常是红泡连片,刺痒不止,有时挠得一片片出血、化脓。松鼠、山鼠等小动物也会时常窜到窝棚里偷吃食物,咬坏衣物。特别吓人的就是毒蛇常常侵入窝棚内,有时还会爬到炕上或被褥上,每当这时,全家人就会被吓的慌做一团,在恐慌中想方设法将蛇赶出窝棚。直到一九五三年秋天,总站建起了两排干打垒的家属房,我家分到了近20平方米的住房,才结束了住窝棚的生活。

深山老林中的童趣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谚语是对当时林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林区里的飞禽走兽多的数不胜数,特别是狍子、鹿和野兔,每天都能见到,有时它们会三五成群到村边觅食,到河边饮水,到在山坡散步。所以,人们无论下套子,还是用沙枪打,都会轻而易举地猎到,有的小狍羔、小鹿羔由于跑的慢,人们会轻易地追扑到。野猪、狐狸、狼等也常到村子附近光顾。野鸡、沙鸡、喜鹊、乌鸦、麻雀、猫头鹰、鸿雁、山燕子等飞禽更是随时可见。

冬天扑捉山鸟是我们这些孩子最感兴趣的事了,当大雪封山后,各种山鸟在山上很难觅到食物,就会成群结队到村子附近找食吃。那时,大人们扑捉野鸡有时就在大雪中追赶,当野鸡被追得飞累了,它就会藏到雪里,它藏的方法很可笑,就是把头伸进积雪里,身子和尾巴都露在了外边,它自认为藏的很严密了,但人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捉到。野鸡个大体肥,肉味鲜美,一只野鸡就够一家人美餐一顿。沙鸡(俗称傻半斤),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山鸟,大人们捕捉沙鸡都是用沙枪打,套子套或用网罩等方法,而我们小孩主要是用筐扣。当发现沙鸡下山时,我们就在自家门前的雪地扫除一块空地,在空地上放一个筐,用一根短木棍把筐的一面支起,在筐下放上些粮食、豆子或剩饭,再用绳子拴住木棍,绳子的另一端拉到屋门口,人躲在屋里,等到沙鸡到筐下吃食时,我们就会突然拉倒木棍,筐落下后,来不及飞走的沙鸡就会被扣在筐下,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沙鸡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戒备心,只知道找食吃,不防备被人们扑捉,所以有时一群十多只沙鸡,第一次被扣住三、五只后,其余的也不会飞远,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等待找食吃,当你再次支好筐后,它们还会再次来到筐下吃食,仍会被扣住,一群沙鸡经几次扣捉后就会全部落网,这可能就是人们称它们为傻半鸡的缘故。沙鸡全身都是瘦肉,肉很鲜美,当时人们主要是把沙鸡制成鸡渣咸菜,一年四季都能食用,但最好的办法是把它腌制后,在炭火上烤熟了吃,烤出的沙鸡味道鲜美,又香又脆又解谗。这种扣鸟的办法,不但能有效地扣住沙鸡,也是捕捉麻雀等多种山鸟的好办法。

在林区生活的几年里,最高兴的事就是夏秋两季和小朋友们一起漫山遍野地采摘山果吃。山果中山杏成熟最早,每年五月节前后,山杏就成熟了,山杏吃起来又酸又脆,每年第一次采摘山杏时,我们都会摘下一大堆,坐在树下猛吃一顿,直到吃的酸倒了牙才住嘴,然后再把随身带的书包和衣兜摘满,拿回家慢慢享用。六月是野草莓成熟的季节,那时,我们住的村子的西山和南山坡都长满了草莓,草莓成熟后,它的清香味飘的很远,在屋里都能闻到。在草莓成熟的日子里,不但大人每天都采摘着吃,我们这些孩子更是爱不释手。那时的野草莓因为没有遭到破坏,都是一片一片的,结的果实很密实,在山下就能看到山坡上一片片的红色,上山后我们就会选一片密实的,坐在那里随摘随吃,这片吃的稀少了就再换一片,接着吃,至到吃够了才摘些拿回家。由于当时草莓长得很茂盛,走路时不小心,就会被脚下踩烂的草莓滑到,每次下山后,脚下的鞋底都会被染成红色。草莓的味道特别醇香,屋里放上一些草莓满屋都充满了香味。这期间,大黄梗和地瓜也相继成熟了。大黄梗又酸又脆,不但可以生吃,还可以蒸熟后用糖拌着吃,或者把蒸熟了的梗泥做成饼状,晒干后留着冬天吃。地瓜有四、五公分长,两头尖尖的,吃起来又甜又脆,地瓜生长期很短,五六天后就长老了,瓜皮枯萎后就不能再吃了。到了秋天,酸麻籽、刺梅果、山梨、山里红、稠李蛋、山丁子、山核桃、沙棘等山果都相继成熟。这期间也是林区孩子们最快乐的时期,每天都会漫山遍野的变着样地采摘山果吃。酸麻子味道很酸,山里红味道是甜的,稠李蛋涩味中带有甘甜,但这几种山果是万万不能多吃的,多吃了会中毒。刺梅果味道微甜,但果皮里包了许多细毛毛,吃时要格外小心,如果把毛毛吃到嘴里,就会粘在口腔上,很难往外吐。刺梅果在成熟过程中果皮较硬,有的红色,有的绿色,很有光泽,摘下后很长时间不会变质,我们就把它用线串起来,做成项链和手镯挂在脖子和手腕上,或者穿一长串挂在屋里,看上去真象一串美丽闪光的珍珠。山梨的味道酸中带涩,为了使它的味道更鲜美,人们在它未熟透前就摘下,用一种香蒿植物把它围在中间捂上七、八天,这样熟透了的山梨味道中也加进了香蒿的香味,就更加醇香了。山丁子是一种人人都喜欢吃的山果,它颗粒小,但吃起来酸甜可口,熟透后可以把它的籽挤出,把果肉做成果饼,晒干后慢慢吃。沙棘果粒很小,有酸有甜,是冬天最长见的,而且吃的时间最长的野果,当时采摘的方法是把沙棘果实密实的树枝割下,放在冰上摔打,使冻得很坚硬的果实落在了冰上,然后再把它收集起来,放在罐头瓶里,有时还拌上糖,留做过年或家中来小朋友时吃。那时,林区一年四季根本吃不到家产的水果,这些山果倒是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补充。

那时,由于扶育总站刚刚建立,没有学校,孩子们虽然到了上学年龄,也不能上学,我们这些孩子整天就是疯玩。夏天过家家和捉迷藏是我们最常玩的游戏了,那时过家家玩很少在屋里和村子里玩,都到山上和树林里及河塘柳树丛中去玩。在山上我们用树枝搭成小屋,把从山上采摘来的野果和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当成食品和家具,孩子们分别组成“家庭”或分成“团伙”,尽情地玩耍,有时玩得高兴就忘记了回家,直到大人来找,才余兴未尽的跟着大人回去。捉迷藏也都是在山上或树林子、河边柳树丛中玩耍,由于当时树林和河岸的河柳丛都长得很密实,孩子们藏起来很难找到,有时轮到年龄小的孩子找时,时间长了找不到,自己就会害怕,有时吓的大哭起来。后来林场建起了储木场,储木场储存着从山上采伐回来的各种不同规格的木材,一垛一垛的木材很适合捉迷藏玩,所以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就到储木场去玩了,在这里玩不用上山,离家又近,大人也比较放心。记得储木场内有一个2米深、30多平方米大的坑,坑壁四周用柳条编的排子围着,是用来浸泡做牛车车罔子等用木材的。有一次,我们到坑边去玩,看到坑里摆好的木材很好奇,我提议到坑下边去玩,但其他的孩子看到坑很深,都不敢下去,我费了好大劲,才从坑边把着柳排子下到了坑底。没想到,这时正好有个工人到河套往坑里引水,我刚下到坑底,就见水哗哗地流了进来。由于看到水越来越大,我心里很害怕,几次想从坑边往上爬,就是爬不上去,看到坑里的水一会比一会深,我吓得大哭起来。其余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形,也很害怕,几个孩子哭着去找大人,等大人们来到,才七手八脚地从坑里把我弄出。事后妈妈告诉我们:“到坑里玩很危险,如果水大了会把人淹死的。”我们听了很害怕,从此再也不敢到坑里去玩了。

每年冬天,第一场大雪后,我们都会在大人的帮助下,在各家的门前堆起雪人,雪人堆的又高又大,而且还用木炭给雪人做上鼻子、眼睛、嘴和耳朵,有时还会弄顶破帽子给雪人戴上,或者给雪人的手上插上小旗等。那时由于天很冷,堆好的雪人除了再下雪被埋或被大风刮坏外,冬天里是不会融化的。雪人堆好后,我们这些孩子就会集聚在一起,对各家堆的雪人进行品头论足,评论谁家雪人堆的好,每个孩子都会认为自己家的雪人有特点,互不相让,争的面红耳赤,继尔引发了打雪仗。打雪仗时,有时一个对一个的打,有时分成两伙对打,这时只看到雪球在空中飞舞,每个孩子都拼命地把雪球打向对方,直到每孩子都打的满身上雪,气喘嘘嘘,累得趴在雪地上为至。

那时的林区狼很多,而且常常夜间窜到村里来咬伤牛、马、羊、猪等家畜,所以一到黑天家长就不敢让孩子到外边去玩了。记得有一次,一个工人在山上捡到一个小狼崽,就把它抱回了家。结果夜里引来了许多狼,围着村子嗷嗷地嚎叫,直到天亮才离去,第二天夜里,又来了十多只狼,窜到村子里嚎叫,有两只甚至跑到放狼崽的家去撞门、挠门,吓得人们一夜也没有睡好觉。第三天,在大家的劝说下,那人把拣到的小狼崽放回到了山上,可能是大狼找到小狼崽,就再也没有到村里来闹。

当时林区各家的烧柴都树枝、树头等枝柴,枝柴大部分都是湿的,要用桦树皮点燃。有一天下午,妈妈下班后要到大西沟采伐点去背桦树皮,我不愿意一个人在家,就哭着要跟妈妈一起去,妈妈不答应带我去,我就抱着妈妈的腿大哭,因为路远又难走,而且天快黑了,妈妈不能带我去,只好把我锁在了屋里。我在屋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直到听到一阵狗叫和人们的呼喊声,我才被惊醒,醒后发现天已经黑了,我摸着黑点着灯后,妈妈也开门进了屋。只见妈妈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头上的汗珠子顺着头发往下滚,坐在地上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妈妈去背桦树皮时,从大西沟出来就碰到了两只狼,而且这两只狼一直跟在妈妈后边,由于天已渐渐黑了下来,妈妈只好加快脚步往回赶,,妈妈说:“我听见后边有脚步声跟着,一回头就见到四只蓝色的眼睛,紧紧盯着我,我快走,狼也跟着快走,害怕极了”。狼一直跟了妈妈二里多路,到了村边,妈妈才敢大声呼喊,呼喊声惊动了饲养处的饲养员,两名饲养员看到妈妈身后跟着两只狼,也大声喊了起来,喊声惊动了村里的狗,狗跟着叫了起来,才把狼吓跑了。事后妈妈吓唬我说:“都是因为你的哭声才引来了狼,妈妈差点让狼咬着”。我也着实地害怕了好几天,而且从那以后大人再去那里我也不再嚷嚷着跟脚了。

那时,林区的蛇、山耗子和黄鼠狼也特别多。蛇是人们最害怕也上最痛恨的动物,时常有人被蛇咬伤,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全身浮肿,严重时还会危害人的生命。蛇还会偷吃鸡蛋,它吃鸡蛋的方法很特别(www.61k.com],先把整个鸡蛋吞到肚里,然后再找到树木或石头,将身子紧紧地盘在树木或石头上,用力把鸡蛋挤碎。山耗子经常钻到各家屋里,咬坏衣物,糟蹋粮食和剩饭,有时还会把箱子等家具嗑坏,冬天,这些山耗子索兴就把家搬到了人住的屋里,在墙上或地下打成许多洞,长住下来,把人们吃的食物拖到洞里食用。黄鼠狼是偷鸡的好手,它偷鸡都是在夜间进行,偷鸡时先把鸡脖子咬断,使鸡不能叫,然后再放心地吃或把鸡拖走,差不多每天夜里都有住户的鸡被黄鼠狼咬死或吃掉。由于人们对这些动物恨之入骨,所以一旦逮住它们,也会对它们施以酷刑。抓住蛇时,人们不会轻易将它打死,而是挖一个十多公分的小坑,把蛇头埋在里面,再将松土砸实,这样蛇就会因吸不到空气,而活活被憋死,临死前蛇的挣扎是很痛苦的,它一会把身子象木棍一样直立起来,一会又把身子象鞭子一样在地上来回抽打,把周围地上的土抽打的直冒烟,直到把身子抽的断成几截后才死去。有时人们逮住蛇和山耗子,还会在它们身上浇上煤油后点燃,把它们活活烧死,现在想起来也真够残忍的。当时一有这种事情,孩子们就会追逐着或兴高采烈地围着看热闹。黄鼠狼因为都是在夜间活动,而且它的嗅觉和听觉都很敏感,所以人们很难捉到它,但有时它也会步入人们布下的套子,在挣扎中被活活勒死。

在我的记忆中,在林区生活时期,爸爸妈妈的工作一直都很忙,尤其是爸爸,根本没有休过星期和节假日,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要工作到深夜。那时林区经常发生火灾,每到防火期,爸爸差不多每天都吃住在办公室,每当发生火灾时又总是爸爸带着扑火队去扑火,有时为了扑灭大火,白天黑夜都吃住在打火现场。记得有一次,爸爸扑火回来后,看到爸爸的头发、眉毛都被火烧焦了,脸被烟熏得黑黑的,手上有几处受了伤,衣服也一块块被烧坏。原来,在扑火过程中,爸爸等五人被熊熊的大火包围了,冲出包围后,带着伤又加入到了扑火队伍中,直到将大火完全扑灭。那时林区只要防火警报拉响,一切都进入了戒备状态,各项工作都要为扑火让路。去打火的人除了带好打火工具和干粮外,每人都发一条白毛巾,系到右胳膊上,做为打火人的记号。在家的人,一部分人忙着绑扎打火扫帚,一部分人忙着为打火的人准备干粮。我们这些孩子看到大人们焦急而忙碌的样子,并不断从大人口中听到火情的严重情况,虽然心里很害怕,但还是加入到忙碌的人群中,跑前跑后地帮助大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那时林区的防火制度非常严格,在防火期内,只要刮三、四级以上的风,防火旗就会升起,防火旗升起后各家各户就绝对禁止动烟火了。因为当时各家都烧大枝柴,遇到大风,灶膛里的火就会从烟囱里抽出,引发火灾,所以每当遇到大风天就不能动火了,这期间人们只能吃炒面和提前做好的干粮渡日,直到大风过后,防火旗降下,才能动火做饭。

一九五三年以后,又有三名上海的支边干部来到了大局子,各地来的干部和工人也多了起来,这里也就比以前热闹多了。后来总站建起了大礼堂,礼堂除了职工开会用外,还经常组织娱乐活动。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周末的舞会,每当听到有舞会时,我们这些孩子就会早早的赶到那里,帮着大人打扫屋地、抱炉柴、摆凳子,个个争先恐后,干得满头大汗。晚会开始后,我们就会聚精会神地坐在凳子上听着大人们唱歌,看着他们跳舞。后来,开的次数多了,在大人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参加到唱歌跳舞的行列中。舞会由于孩子们的参加,更加热闹了。让我们感到更新奇的还有晚会点的汽灯,汽灯是一个倒挂着的圆形封闭的铁壶,壶里装着煤油,壶下端中间有一圈如针尖细的小孔,灯罩是用石棉做成的,它固定在小孔的周围,油箱中有个打气筒,通过气压,油从针孔中均匀地喷到石棉罩上,再点燃石棉罩,石棉罩被点燃后发出的光是白织的,照得屋里如同白天一样亮,但点燃一会后,气压小了还要继续打气,有时喷油孔堵塞,要用特制的细针疏通。那时林区能点这样的灯,感到真实很神奇了。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那时经常公出,特别是一九五四年后,由于克旗政府准备组建林业科,又要再黄岗梁等建设分场,所以爸爸在家的时间更少了,我也非常想念爸爸。每当听到爸爸回来的消息,我和妈妈都要到跑到村外一里多地远的林间小路去接爸爸。当看到爸爸骑的大白马在远处露影时,我就会挣脱妈妈的手,向前跑去,爸爸看到我们后,也会快马加鞭向前赶,当我跑到爸爸的马前,爸爸就会把我抱到马背上。由于当时公出都要自己带行李,爸爸搭在马背上的褥套里装了被褥和换洗的衣服,坐在上边又软又舒服,开始时由于我害怕,爸爸在马下扶着我,后来我可以自己骑在马上了,爸爸妈妈就在前面牵着马,边说话边向回走。每当我骑着马走进村里,看到一群孩子用羡慕的眼光追逐着看时,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我盼望爸爸回来的另一个原因,是爸爸每次都会给我买回小儿书和童话故事书,还有糖和饼干等吃的东西。每当买回小儿书和童话书,妈妈都会给我讲书中的故事,第二天,我就会拿着书在小朋友面前显摆,并把妈妈讲的故事再讲给小朋友们听,有时高兴了还会把故事书给小朋友们看。

一九五五年,旗政府成立了林业科,爸爸调到林业科工作,一九五六年一月,妈妈也调到了林业科工作,我们家也从大局子搬到了经棚镇。搬家时,由于爸爸正在北京学习,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坐场子派的马车回到了经棚镇。

小镇风波

五十年代的经棚镇,坐落在碧柳河西岸敖包山脚下,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大,分为一街、二街、三街和四街。我家搬回后住在三街,当时的林业科马号(因为当时林业科的所有马匹都在这里饲养,而且各林场来的车辆都在这住宿,所以称马号)院内,据说这两个院落是解放前大地主赵三疯子的宅院。那时四街街西头(现在盐业公司门前)是一个沙丘,紧挨沙丘南边是全镇集中弃到垃圾、灰土的集中点,由于长时间弃到垃圾灰土,而形成了大灰包,小孩们都喜欢到那里拣废钉子、铁丝头、麻绳头、牙膏皮、废胶皮等废品,

拣到后再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我家搬回来的那年冬天,有一次我同邻居家的几个小朋友到大灰包去拣废物,那天天气很冷,而且刮着白毛风。正当我们在灰包上扒拉着拣东西的时候,从西边走来一个老太太摸样的人,头戴狗皮帽子,身穿掩襟大棉袄,脚穿毡疙瘩,用棉袄兜着些馒头。见到我们后,就往我们手里塞馒头,别的孩子给了一个,却给了我两个,并且逼着我们快吃,见我们不吃,老太太嚷着说:“你们街里的孩子真狂,这么好的白面馒头还不吃,快吃,快吃吧!”我们见老太太的样子好凶,又看到馒头发黄,还裂了纹,谁也不肯吃,都拿着馒头往家跑,到家后,我把馒头放在了窗台上。中午妈妈下班,我向妈妈讲述了老太太给馒头的经过,妈妈听后,对我们没有吃陌生给的东西给于了表扬。家长们都对这事产生了怀疑,其中有一个姓周的小朋友的爸爸在公安局工作,把馒头拿到机关后,经辨认怀疑馒头里可能放了毒,但当时又没有办法化验是否有毒,就把一块馒头喂了住在三街西头的庞家养的小狗,庞家的小黄狗很可爱,每次邮递员往各家送信,它都跟着邮递员跑半趟街,大家都很喜欢这条小狗,没想到小狗吃完馒头不到半个小时,就七窍流血死亡了。当确认馒头有毒后,公安局的警察让我们帮着辨认、寻找那个给馒头的老太太,领着我们在街里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事后家长和我们都很后怕,如果当时我们真吃了那馒头,肯定会中度,也许就活不到今天了,从那以后更不敢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了。这件事当时在经棚街引起了很大震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中心,公安局也对这次事件开展了侦破工作。

一九五六年秋我进入坐落在经棚四街西头的小学上学,结束无拘无束的了童年生活。

三 : 《日照市志》修编:留住一座城市的记忆——记者专访市史志办主任李世恩

《日照市志》修编:留住一座城市的记忆

日照日报社《黄海晨刊》记者独家专访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世恩

本报记者 马秀萍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记载。

我市现有的《日照市志》版本,是1994年出版发行的县级《日照市志》,上限从1840年起,下限到1989年止,距今已有25年。25年来,日照市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一直没有再编纂出版一部新的志书。新一轮《日照市志》编修工作就势在必行。

在2014年1月召开的日照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同道市长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在第7页和第18页上两次提到了《日照市志》修编工作,明确提出,要“抓好《日照市志》二轮修编”,将这项工作再次提上政府工作的议事议程。

就此,日照日报社《黄海晨刊》记者对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世恩进行了一次专访。

□ 修志,势在必行

记者:志书,作为一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志依旧是向普通民众展现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请你就修志的必要性和意义,谈一谈。

李世恩:好的。编纂地方志书,是我国独有的延续两千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自隋、唐立志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全国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动力、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了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编修地方志书,是一项全面了解和记载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情况的学术文化工程,对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塑造城市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修编市志的重要意义,杨留星副市长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市地方史志暨《日照市志》二轮修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得非常好,在这里我再简要重复一下:

首先,修编市志是记载历史传承、教化育人的需要。从1989年设立地级日照市以来,全市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的经济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成果丰硕。盛世修志,全面、系统、完整地记载我市设立地级市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把日照人民的改革史、探索史、进步史、发展史原原本本地展现给当代,流传给后人,是新时期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史志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其次,修编市志是发展地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需要。志书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详细地记述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成果和奋斗历程,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价值。这次修编《日照市志》,就是要深度挖掘、整理日照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并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不断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好地为日照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修编市志是服务领导决策、提高决策水平的需要。准确把握地情、市情,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一个地区百科百业的综合反映,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翔实可靠的信息服务,还可以帮助各级领导了解历史、把握现状、展望未来,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最有力、最权威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市正处在“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部贴近时代,全面、综合、客观的地情资料来指导实践。

第四,修编市志是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的需要。《日照市志》作为官修的“地情书”,是外地客商认识日照、熟悉日照、考察日照的重要窗口,是海内外日照籍人士了解家乡的基础依据,也是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修编市级《日照市志》,进一步发掘日照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风土人情,更好地塑造日照的综合“名片”,必将大大提高日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日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所以,《日照市志》二轮修编,正当其时,责无旁贷!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规定:“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三级志书二十年左右编修一次,编纂任务由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

200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以鲁厅字[2001]14号文件对全省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了部署,并要求在2018年前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

2002年底,我市也组织开展了二轮志书的编修工作,由于修志人员短缺及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工作进展缓慢,此后十多年来,该项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们审时度势,自我加压,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向市政府办公室党组和分管市长汇报,争取重新启动《日照市志》编修工作,计划从2013年开始,利用五年时间完成编修任务。这项工作得到了市政府办公室党组、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支持和赞同。

2013年1月6日,李同道市长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启动新一轮《日照市志》修编”,将这项工作正式列入了政府工作。

□ 修志,正在行动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都是金字金句,对于《日照市志》修编工作,两次提到,可见市委、市政府是何等重视。你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李世恩:市领导对修志工作的重视,对我们整个史志队伍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按照市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把修志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作之初,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如何定位这部《日照市志》。我们知道,这是日照市升格25年来的第一部志书。它不同于续修,又有续修的成分。从地级日照市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通志。所以,在历史沿革、重大事件、民俗文化等内容上与县级《日照市志》有衔接,有覆盖,但更多的是记述我市建市25年来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拘泥于旧框框,大胆创新。

定好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市史志办全员发动,迅速行动,从零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认真细致地做实、做好基础工作。一是认真梳理修志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研究编写《日照市志》的篇目和框架结构。二是到烟台、威海等地学习取经。三是派出骨干人员参加全国、全省的编史修志培训班。四是物色遴选热爱史志工作、具备修志经验的专家、老师,充实壮大修志队伍。五是积极向市行政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汇报,争取相关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自2013年以来,我们做了这样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4月份,初步拟定出了《日照市志》篇目和框架设置。

6月份,《日照市志》篇目和框架设置已经省史志办审查通过。

7月25日,印发了《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征求<日照市志>(1989—2013)篇目(征求意见稿)修改补充意见的通知》。

8月30日,根据各区县及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

9月3日,邀请部分市直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聘请的修志专家、老师及史志办退休老干部,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之后,我们对篇目和框架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

10月30日,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调整了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并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名义印发。

11月8日,再次邀请修志专家、老师及史志办退休老干部,对篇目再做商讨、调整和完善。

11月25日,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听取了我们关于《日照市志》二轮修编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同意启动《日照市志》二轮修编工作,并明确规定,根据年度修编工作情况将修编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12月26日,召开了全市地方史志暨《日照市志》二轮修编工作会议。杨留星副市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修志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期望。要求各级要严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史志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好“一纳入”和“五到位”:“一纳入”,即把修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任务目标;“五到位”,即保证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各区县、各部门单位都要成立专门的修志领导机构,组织精干的编写班子,根据《<日照市志>篇目结构及承编单位工作分工》的要求,把史志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承编任务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主动关心修志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市史志办要全员靠上,主动加强与各承编单位的协调联系,争取各部门、单位的配合和支持。

这次会议,将任务分配落实到各区县及市直各有关部门单位,转入区县和部门组稿编写阶段,这个阶段大约需要4个月。这期间,我们还要对聘请的修志人员和区县及部门确定的修志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2014年的五、六月份,即进入材料汇总整理和全面编修阶段。更加艰巨和繁重的工作还在后头。

□ 修志,事在人为

记者: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来说,编史修志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新一轮的市志编修的重任,是怎样落到了你的肩上?

李世恩:记录历史,史志部门因使命而存在,史志工作者因尽责而光荣。所以说,修志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同样,能把日照市有史以来最波澜壮阔的发展、最突飞猛进的变化、最伟大的时代、最辉煌的成就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幸运。2012年7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到任后,我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史志办及全市史志系统的人员状况和工作情况,感觉到工作压力不小,但也发现了工作的机遇所在,明确提出了一个口号:“事在人为,积极作为”。我们坚持史志、年鉴、地情库、方志馆、开发利用五业并举,整体推进,一年多来,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展现出崭新的工作面貌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多项工作在全省史志系统名列前茅。

地方史志工作是繁琐的,甚至是磨人的。付出总有回报,史志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可,社会关注度和社会美誉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市民认可,领导放心,二轮《日照市志》修编工作再次提到了议事日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整个前期准备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三个“特别值得一提”:

第一个“特别值得一提”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地方史志工作。一开始,市政府秘书长李崇禧就对我们提出了“要稳扎稳打,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的要求。杨留星副市长做出第一个重要批示:“修志存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传承。拟同意启动二轮《日照市志》编修”。此后,李同道市长欣然批示同意启动修志工作,这才有了史志工作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才有了史志工作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列为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这才有了日照市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史志工作会议。

至今我清晰记得,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李同道市长就修志工作谈了长长的一段,第一句话就是“修志是大事”,第二句话是“地方志书很重要”。

市委书记杨军对《日照市志》修编工作高度关注和关怀,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殷切要求我们“组织精干力量高质量完成编修工作,特别是突出设立地级市以来重大战略、重大决策、重大变化、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成为具有日照特色、时代特色的新版百科史书。”

第二个“特别值得一提”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市行政事务管理局在第一时间,及时给我们落实了集中办公用房。市财政局也将启动资金列入经费预算。各区县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对修志工作也都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www.61k.com)配合。

第三个“特别值得一提”是,这次修志吸引了一批退休老干部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曾经是我市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日照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如今,他们都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依然关心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得知新一轮修志工作启动,他们不约而同地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我相信一句话: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积极作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我们手里握着的,是一支对日照历史负责的笔!

■后记:李世恩:充满才情的史志工作带头人

“日照史志,留住一座城市的记忆”,这是李世恩对日照史志工作的定义,同样也是对《日照市志》的定义。

最先看到这句话是在市史志办编辑出版的《日照市简明市情资料手册》上,之后是在他们印制的工作手提袋上,然后是在《日照年鉴》2013卷上,这句话无处不在,这句话极其凝练又高度概括了地方史志办的工作职责,极具“文艺范”,打眼一看,就知道一定出自文化人之手。一问,果然是李世恩的创意。

采访李世恩,是在一个明媚的上午。第一次到他的办公室,最先看到的就是书橱、案头上一摞摞的书刊报纸。对于李世恩,我并不陌生,最先是读到他的诗歌和散文,就被文字中流淌的才气所吸引。之后,在一次活动中偶然见到了他,果然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采访的过程中,感觉对面对话的李世恩,不是单纯的市史志办主任,也不仅仅是江湖传说的才情书生。他是理性的,对日照市的整个社会经济有高度的认识。他是性情的,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倾注了个人全部才情和情感。譬如他创作的《这五年,我和日照一起走过》,就是一篇纪实体散文。作者以编年史的形式,用诗人和作家的独特视角,以细腻而美妙的笔触,阐释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与一座城市共生共荣的关系,见证和记录了日照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成就,作品发表后广受好评。我读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的确是精彩之笔、才情之作。日照的发展和变化,能被这样一个有才气、有情怀的人关注、描摹和记录,真是日照的幸事啊!

谈到史志工作,李世恩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言辞之间洋溢着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谈到文学创作,李世恩的切入点都那么的人性和温暖。他说,文学创作和编史修志,都属于文字工作,虽然不同,但又相通,正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他说的没错。李世恩三个字,知名度很高,拥有着众多粉丝。他的文学素养和文字水平都很高,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十多年,公文材料写作自然是他的强项。而他的文学创作领域更宽,诗歌,散文,杂文,小说,都样样在手,成绩卓然,已在全国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件,有数十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种文学选本。尤其是原创散文《寒山寺里听钟声》,以其精巧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赢得多项全国文学大奖,入选2009年度“中国百篇散文”排行榜及多种散文选本,被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选为大学生课外鉴赏阅读篇目,被新浪、搜狐、澳门月刊等门户网站转载以及众多的个人博客转帖和传播,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李世恩,工作中,扎扎实实接地气;处世中,为人谦和人缘好。用一位市领导的话说,他是“学者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编史修志正需要这样的人。”

修志工作,还有庞杂的工作需要去完成,领导的认可,同事的支持,社会的承认,给了李世恩勇于前进的力量。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有这样一位明白、懂行,积极作为的史志带头人,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一定不会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期望,一定不会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日照市志》一定会编修成为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志书。

■链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日照市志》修编工作的重要指示

杨军书记——以史为鉴,盛世修志。《日照市志》修编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又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责任。望针对新一轮编修时间跨度大、范围广、资料多、任务重的特点,组织精干力量高质量完成编修工作。特别是突出设立地级市以来重大战略、重大决策、重大变化、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成为具有日照特色、时代特色的新版百科史书。

李同道市长——修志是大事。日照升格后这么多年没有修志,很有必要再编纂出版一部新的志书。地方志书很重要,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对外面了解熟悉日照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市委、市政府既然决定搞这项工作,就要认真做好它。有关方面都要为二轮修志提供好办公场所、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各区县和各有关部门单位也都要按照工作任务分工,认真配合好、落实好。要本着节俭、高效的原则,认真扎实地开展修志工作,做到效率高,水平高,出精品。既要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又要利用好自己的力量,干好自己的事情,把日照二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都认真地记载好,传承好。

杨留星副市长——修志存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传承。拟同意启动二轮《日照市志》编修。鉴于时间跨度长,编修任务重,征集资料多,请市政府办公室、财政局、行管局等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满足修志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史志办要全员靠上,全力协调,确保按时编修出精品大作。

《日照市志》(1989-2013)篇目和框架结构

一是志书断限。这是地级日照市建市以来的第一部志书,考虑到志书反映地情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确定《日照市志》(1989—2013)的上限为1989年建立地级市起,有些内容可适当上溯,譬如日照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内容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下限初定为2013年底,有些内容可随编修时间适当下延,重点是记述建立地级市25年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是志书的框架。《日照市志》(1989—2013)共分46编,另设人物、专记、附录、索引、编后记5部分。按照志书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要求,编下设章,章下设节,横排各项事业门类,纵述各行各业发展的脉络。前17编主要是总体介绍日照市的区划设置、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资源等情况;中间18编主要记述经济和管理监督方面的工作;最后11编主要记述科教文卫体、社会生活、民俗方言以及区县概况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志书最大的亮点是,将港口、渔业、茶叶、莒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升格为编,目的是把港口和海洋经济、农业经济特色作物和历史文化突出出来,以体现日照市与其他市所不同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同时,也将以专目的方式,突出记录设立地级市以来的重大战略、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典型,这也是这部市级《日照市志》的个性和特点所在。

四 : 曾经的记忆,宝石花牌手表

宝石花牌手表曾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www.61k.com)风靡上海滩的沪产名牌手表。据悉,现在上海手表二厂早就已经不生产手表了,只是在胶州路343号的原上海手表二厂所在地还一直摆摊在出售上海牌、宝石花牌的沪产名牌手表。

曾经的记忆,宝石花牌手表_宝石花手表

这些老人有很多都住得比较远,有从闵行赶来的,有从松江赶来的,他们说:“宝石花手表是老牌子了,七十年代就有了,那时候很紧俏的,想买都买不到,质量有保证嘛,瑞士名表他们年轻人喜欢,我们老人还是喜欢国产老牌子。现在钟表店里都没有这些老牌子了,想买也不知道上哪里买,听说这里有,就马上赶过来了。” 还有的说:“这个表以后就买不到了,我要买了收藏起来。”很多人都买了好几个手表,要买回去送给亲人。 市民们都表示,销售点太少了,所以才会这么多人在排队。

据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说,从前天开始买表的人就蜂拥而来,这两天每天能够售出2-3万个手表,售价从80到150元不等,他感慨称:“要是前两年也能卖这么好就好了。”

世界就是这样,今天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50年、100年之后就成了无价之宝。这并不是说当年买了一只宝石花,今天就非常值钱。而是对岁月流逝的1种慰藉,仅此而已。

本文标题:留住曾经的记忆-曾经的记忆之吃年猪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3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