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杜甫诗词鉴赏-76杜甫诗歌鉴赏专题文字

发布时间:2018-03-12 所属栏目:旅夜书怀 杜甫

一 : 76杜甫诗歌鉴赏专题文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按】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和魏相持百余日。八月病死军中。

此后英雄多为他感慨。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初到成都之时。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仍在风雨

飘摇之中,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凭吊,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忧时忧国的深情。

此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缅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

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

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

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

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入友人严武幕府为剑南节度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

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儒家仁政思想贯穿杜甫的一生。 “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是其思想基调,所以他的

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阶级的罪恶作

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其优秀诗作,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

用各种诗歌样式,语言精炼,风格沉郁顿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737年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再见面了。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745)游齐赵时,是杜甫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解闷十二首(其六)

复忆襄阳孟浩然,

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

漫钓槎头缩颈鳊。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山人。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他

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政、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

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

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

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

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

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

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送别场面生死离别眷恋、悲怆、愤恨、绝望征夫诉苦—抓兵

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征夫诉苦—逼租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人民苦难一反常

态的社会心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

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现实主义手法)。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

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诗人还采用

了民歌的接字法(顶针)。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

押到长安。此时有《月夜》、《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

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歌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

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

戏为六绝句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

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

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48-58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

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

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哪一年的春天呢?他把江南的满地落花,酿成一坛酽酽的陈醋。千年百年后还让我们,

心也酸鼻也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战火熄灭了,激情却燃烧了,其实他早就过了激情燃烧的年纪。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一岁,白

发茂盛如洛阳的白牡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战火烧烤过的洛阳,春风吹过,

牡丹依然怒放在他的五十一岁的枝头。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

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

陵,岂在多杀伤。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

愿了。可这次却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

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

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诗人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即便如此,诗人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浩瀚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远景气势宏博。随即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对比衬托出别样的悲怆。

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当是大历四年(769)春作。使君必岳阳太守,故诗用陈蕃事。

首二登岳阳楼,三四陪裴使君,五六楼前春景,七八自叙行踪。此虚实相间格也。一日之间,阴晴迭换,亦见登眺之久,黄生谓可当岳阳楼图是也。徐穉自方,谢脁比裴。屈原至江滨,渔父劝其与世推移。公旅况依人,故不敢违渔父之问而更欲南征。南征,指潭州。 ①阔,与孤相照。属,当也。②后汉徐孺子,豫章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③谢脁:除秘书丞,未拜,转中书郎,出宜城太守。④《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⑤《离骚》:济沅湘兮南征。——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全五册卷22第1949页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

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饮食,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小 结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

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与“涌”,显得精巧绝伦。

杜甫的诗歌独创性

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是最著名的代表作。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复杂的内容。这类诗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份。

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创造,引导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再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区别

前人认为,李白的诗才得自天授,率意天成,不事雕琢;杜甫的诗学养丰赡,法度严谨,扎实硬朗,更多锤炼功夫,乃人力之极致;。李白和杜甫,乃是同一诗心在不同时代发出的不同声响。诗歌的声音变了,因为时代的现实变了,对诗人研磨的力度变了。如果说李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使气任性的诗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后世读者个性张扬的白日梦,那么,杜甫的诗则沉潜到时代生活的最深处,深深地触及了生活的河床,容纳了他那个时代最为深广的生活内容。杜甫的诗艺,题材广阔,纵横挥洒,炉火纯青,达到了化境。有论者认为,古典诗到杜甫这里就到头了。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老车马驻江干。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春望

铁蹄已经踏碎了,公元七百五十六年的春天,?而长安城内一位被俘的诗人。仍用一双忧悒的眼睛,痴痴地眺望春天。

二 : 诗歌鉴赏:《泥土的梦》——杜谷

诗歌鉴赏:

《泥土的梦》

——杜谷

泥土的梦是黑腻的

当春天悄悄来到北温带的日子

泥土又最美丽的梦

泥土有绿郁的梦

灌木林的梦

繁花的梦

发散着果实的酒香的梦

金色的谷粒的梦

它在梦中听到了

孩子们的 草镰

和风车水磨转动的声音

它在梦中听见了

潺潺的流水

和牦牛低沉的

和布谷鸟催耕的歌

和在温暖的池沼

划着橘色的浆的白鹅的恋曲

我们从南方回来的漂亮的旅客

太阳,正用它的金色的修长的睫毛

搔痒着它

春风又吹着它隆起的乳房

它美丽的长发

它红润的裸足

吹卷着

它的宽大的印花布衫的衣角

一天夜里

旷野降下了滂沱的大雨

雨以它密密的柔和的小蹄

不停地吻着泥土

激动地拍打着泥土

热情地抚摸着泥土

泥土从深沉的梦里醒来

慢慢睁开晶莹黑亮的大眼

它眼里充满了喜悦的泪水

看,我们的泥土是怀孕了

一九四零年三月. 成都

鉴赏:

这首诗是杜谷先生1940年3月写的《泥土的梦》,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后来被闻一多收入《现代诗钞》

读整首诗,整体感觉是自然清新,这首诗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土地本身就是自然赐予人类的一部分)的讴歌描写,情感的抒写表露平和自然,收放自如、纵驰有度,显然不像早期白话诗人在对自然描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毫无节制的滥情。杜谷作为以胡风提供理论基础的七月诗派中一员,这首诗的风格充分践行了七月诗派的整体风格和原则——诗人“突入”生活的发现,注入客观对象的主观精神、个性。《泥土的梦》作者把自己的视角关注在土地上,讴歌土地的伟大,甜美,把自己的主观个性融入到自然,融入到土地,把自然描述成具有人类社会的性质,如怀孕的土地是母亲,土地孕育的花草树木是儿女,让土地怀孕的雨与春风成了父亲,整个自然的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在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干涉下构成一个整体。同时这也是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实践与印证,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要求诗人用他的主观情感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歌,强调生活中处处有诗歌、事事是诗歌,这种有别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显然在杜谷的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作者自己发现了生活中土地的无私,自然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主观战斗的精神”在“生活”(自然)中发现了诗。

同时七月诗派之所以在四十年代能有发展成在整个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之一便是每个诗人除在整体创作原则上保持一致外,从不抹杀每个诗人创作的个性。七月诗派把他们创作诗歌的态度和方法的共同追求概括为“努力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杜谷这首《泥土的梦》显然是在抒写对土地的热爱和讴歌之情,似乎很少有“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的美学追求。

以上是在诗歌的总体风格上作了一下阐述,下面就这一诗歌具体的细节做一下解析。

“意象”是指具体化的想象和感觉,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需用一个意念把许多零散的意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诗。这首诗在意象的塑造和描写上显然是成功的一笔,作者用土地这一主要意象把雨、春风、布谷鸟等零散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一首结构严谨、内容却很丰富的诗作。《泥土的梦》从头到尾密密麻麻全是意象,泥土盼望怀孕(播种),这个意念把一大群意象按照时间序列紧绷地串组起来。这首诗写了早春、仲春、暮春的许多意象,终于"泥土从深沉的梦里醒来/慢慢睁开它美丽的大眼/它眼里充满了喜悦的眼泪/看,我们的泥土是怀孕了"。它的特点是按照时间序列把各种相关的意象串连组合,构成具有内在联系并可为读者理解、接受的诗篇。

拟人化的描写,给予所描写事物以人的情感、人的性情,从而有利于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泥土的梦》通篇都在拟人,这样写更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所给予土地的情感,让读者感觉到的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外露而不是恣意妄为的滥情,土地这一意象的拟人化更让读者察觉到土地的生动与亲切。

作者注重诗的整体风格的框定,甚至会扭曲词语的用法,以达到诗歌的整体风格的确定。整首诗都是在一种清新、恬静、自然的情感中进行,这是整个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为了不破坏这一基调的完整性和持续性,牦牛的“吼声”成了“鸣叫”,“鸣叫”怎么可以形容牦牛的叫声,这显然是作者在有意的扭曲以适合整首诗的基调。

《泥土的梦》还表现出了对现代诗派的借鉴的迹象,其一表现在现代用词上:如“(泥土)灌木林的梦/繁花的梦”。这里的“灌木林”、“繁花”名词用作形容词的做法,其二表现在对颜色的正确的把握上如:“泥土有绿郁的梦”、“泥土的梦是黑腻的”、“金色的谷粒的梦”中“绿郁”“黑腻”“金黄”色彩的正确把握上。

最后我们用臧克家对自己诗集《泥土的歌》来总结整首诗来结束对该诗的鉴赏:它“是从我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最真挚的声音,我昵爱、偏爱中国的乡村,爱得心痴,心痛,爱得要死,就像拜伦爱他的祖国大地一样。我知道,我最合适于常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

三 : 中考古诗词鉴赏·杜甫的《旅夜书怀》

中考古诗词鉴赏·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试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就可以。)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注释】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译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鉴赏】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的后半是“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1种强烈的感染力量。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1个范例。

中考古诗词鉴赏·杜甫的《旅夜书怀》

中考古诗词鉴赏·杜甫的《旅夜书怀》
本文标题:杜甫诗词鉴赏-76杜甫诗歌鉴赏专题文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