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2018-04-14 所属栏目:1942河南大饥荒

一 :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

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饥荒中,有300多万人成为饿殍,惨绝人寰,举世震惊。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简单介绍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图片为1943年2月底至3月初,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福尔曼与《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河南灾区实地采访时拍摄的照片。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这场灾难从春天开始,一直延续到1943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饥荒中,有300多万人成为饿殍,惨绝人寰,举世震惊。

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Theodore H.White)在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历史背景

花园口决堤事件

1937年11月初,日军突入豫北占领安阳,到1938年2月底,华北地区大部分沦陷,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几乎全被日军占领。5月徐州会战后,日军大举进犯豫东,12日占领豫东门户永城,接着夏邑、商丘、宁陵、民权诸县先后沦陷。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省会开封,后继续西犯郑州。1938年,因日军进犯,李斯德决定“以水代兵”,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此举造成豫东1200多万亩肥沃良田成了荒滩,89万人死亡,300多万人流亡,在黄淮地区形成大面积沼泽,史称“花园口事件”。

“黄泛区”良田变荒漠

黄河水退后,形成了一片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河汊,无法耕种。此后黄河水连年泛滥,频繁决口。黄泛区土地经过大旱炙晒后,撂荒的土地又成为蝗虫迅速滋生的温床。

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反而骄阳似火。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宜耕种。原本有河南粮仓之称的滑县,连续三季颗粒无收。

日本政府横征暴敛

民国时期,中国还没有能力构筑机动化的军事后勤体系。军队沿用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军事后勤的古老方式,即包括军粮、马草甚至是兵源补充在内的军事后勤,大部分由军队驻扎省份供给,即所谓的“就地取材”,以节约运输损耗。河南境内在抗战时期,长年有数十万国军部队与日军对持,国军加上日军以及日伪军的口粮构成了压在河南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2年河南遭灾,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河南出兵出粮的数量都位列全国第一。这样的沉重负担,即使是风调雨顺,河南农民在交粮纳赋之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军队向民间的过度索取,使民间的抗灾能力已经接近于零,许多农民早已陷入破产的边缘。一旦天灾来临,饥荒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1942年,河南属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是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是汤恩伯。关于汤恩伯,河南人对他深恶痛绝,多年后把他和“水、旱、蝗”并列,称为“四害”之一。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大灾来临前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灾民在刮树皮1942年整个夏天滴雨未下,麦收只有两三成。往年麦收之后,往往是粮价最低之时,1942年却反其道,粮价大涨,地价大跌,上好的地,一亩只卖两百块钱。树叶、杂菜,这些平时给牲畜吃的东西,成了饥民们难得的食物。对于灾民来说,美味莫过于路边叫卖的烙榆皮饼。

当时外国传教士在华所办的《万国公报》上载文有云:“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枯,岁洊饥,无禾无麦,无粱菽黍稷,无蔬无果”。“官仓匮,民储馨,市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亲友不敢相过……饿殍载途,百骨盈野。但不屈不饶的河南人民在整个饥荒年度没有1个人向日本屈膝投降。”

巩义《巩县志》是这样记录灾荒的:民国31年(1942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据当时河南赈灾会统计,巩县饿死19100人。河南省政府救灾总结报告:巩县逃荒80505人,饿死4431人。

《太康县志》载:当时一亩良田只能换几十斤小麦,1个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只能换40斤粗粮。

《延津县志》上说:民国31年(1942年),旱灾,减收十分之六。延津位于黄河之北,亦是重灾区,可当地对灾害的记录,除去《延津县志》上寥寥数语外,再无其他。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揭开饥荒内幕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1943年《大公报》记者张高峰的《豫灾实录》当年3个记者的报道为生动地告诉人们“河南大饥荒”的具体影像。他们分别是:《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前锋报》记者李蕤、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最先揭开河南大饥荒的内幕是《大公报》的记者张高峰。从陕西入河南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在长达6000多字的通讯《饥饿的河南》中写道:“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到了昔日繁华的洛阳街头,映入张高峰眼帘的是更加悲惨的景象,到处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他们伸出来的手,尽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们全身,会误以为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这些苍老的乞丐“1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不应,哭无泪,无声无响地饿毙街头”。
这篇报道被《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改了标题,1943年2月1日,《豫灾实录》未经任何删改发表后,被遮掩的河南大饥荒大白于天下。《大公报》的报道和评论,蒋介石下令全国人民募捐支援河南人民。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当时的新郑县打出欢迎美国记者福尔曼和白修德的告示《大公报》的报道,震撼了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西奥多·H·怀特,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弟子),出于人道主义的使命和记者探求真相的责任感,1943年2月末,他和另一位美国记者(时任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一道,冒着艰险,几经辗转来到河南。在洛阳,白修德、哈里森·福尔曼以及洛阳天主教会主教美国人梅根,骑着马在河南乡村调查。马背上的2个星期所见,惨不忍睹。从1943年3月25日至4月20日《前锋报》记者李蕤(又名赵悔深)骑着一辆借来的旧自行车自洛阳沿陇海线东行,实地采访了灾情严重的偃师、巩县、汜水、广武、郑州等地,写出10多篇翔实通讯。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蒋介石救灾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图片为1943年2月底至3月初,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福尔曼与《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河南灾区实地采访时拍摄的照片。1943年3月底,一心希望面陈灾情的白修德辗转找到宋庆龄,在她的帮助下,才终于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完全否认了白修德所说的关于灾区的一切,当白修德向他展示野狗刨咬死尸的照片时,蒋介石才知道灾情确已严重。
美国作为二战中国民政府最大的援助方之一,对中国战场和中国境状较为关注,白修德的报道引起了美国人的强烈关注。为了向美国展示其开明的形象,也为了给国内舆论1个交代,蒋介石顺势给自己找了台阶下,一面夸奖白修德比他的任何1个调查员都称职,一面开始救灾。

事实说明,一旦政府有所行动,灾民的死亡便会迅速减少。几个月后,白修德收到了那位灾区传教士的来信,信中感激地写道:“自你回去以后,突然从陕西运来了几列车粮食。在洛阳,他们简直来不及很快地把粮食卸下来。这是头等的成绩……”省政府忙了起来,在乡间各处设立了粥站。军队也拿出一部分余粮,全国忙着为灾民募捐,现款源源不断地送往河南。你的访问和对他们的责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他们惊醒过来,开始履行职责。在河南,老百姓将永远把你铭记在心。”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视“日军”如寇仇

日军在河南百姓西迁山西的路上一路狂轰乱炸,而蒋介石对国民的不负责任,使国民政府在河南很多地方尽失民心。1942年之后的两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之后,孤注一掷,发动了意欲打通平汉线的“一号作战”,建成连接中国南北的陆地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5万日军击垮了拥有40万兵力的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豫中30多个县城。尽管中国军队中有不少爱国官兵浴血奋战,洛阳保卫战等战役也打得异常顽强,但由于缺乏支援,国民党军队迅速溃败。

当国军部队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日军,后来整连整连地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参加中原会战的几支主要部队在战后总结中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受灾数据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本图为1943年2月底至3月初,美国记者福尔曼与白修德在河南灾区实地采访时拍摄的照片1943年12月河南省政府编印的《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中的《河南省三十一年(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各县旱灾调查表》显示,全省1十一个县中有9六个县被列表统计,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九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

1946年,河南省社会处编印的《河南灾情实况》一书这样记载当时的灾情:田园龟裂,赤地千里,二麦颗粒无收,秋禾全数枯萎。于时树叶草根,都成上品,腐木细泥,亦用果腹。灾民因饥饿难忍,而服毒者,缢死者,自刎者,甚至杀儿以求一饱者,所在多有,司空见惯,同时无主弃婴,到处可见,音若泣声,到处可闻,死尸横野,无人收埋,鬼哭神号,无殊地狱。阴森凄惨,绝异人寰。

河南省档案馆收藏的《国民党上蔡县执委关于报因灾吃人情形的呈》证实,河南旱灾期间,确有“吃人”惨剧发生:上蔡县吕店镇第十八保第十一甲王庄60余岁的贫民刘卷良,家贫如洗,乞讨无门,曾在(1943年)3月4日将饿死的乞丐“解割煮食”,以救饥荒。

据《河南灾情实况》中《河南省各行政区人口受灾损失统计表》附注中所列,此次旱灾死亡人数达300万。

关于这场河南旱灾的死亡人数,另外1种说法是“500万人”。

在《江流天地外》一书中,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郭仲隗回忆:1942年,我续任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是年河南大旱,除少数水田外,一粒未收。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我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结果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

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的笔下,河南旱灾的死亡人数也是“500万人”。1943年3月22日,白修德在报道《等待收成》中提到:在河南3400万人中,我们估计有300万已经沦为难民。此外,还将有500万人会在秋收季节前死去。

在白修德晚年的回忆录《探索历史---1个人的历程》中,“500万人”这个数字再次出现:“我在最后一星期里集中精力匡算出了灾区预计将发生的死亡人数,最乐观地估计,有500万人已经或正在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死去,占正常人口的20%。”除了饿死的500万人,还有300万灾民背井离乡,外出逃难。他们拖家带口,一路讨饭,向西面和南面的国统区、边区艰难逃亡。

河南大饥荒_河南大饥荒 -电影《一九四二》

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_河南大饥荒《一九四二》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为《一九四二》。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2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但由于不是历史,在剧中难免丑化了国军。

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王朔再次提议,重启《温故一九四二》。

详见词条:《一九四二》

电影简单介绍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3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1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

二 : 河南大饥荒

《1942:河南大饥荒》

宋致新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42年河南大旱,由于驻豫国军汤恩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横征暴敛和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瞒报灾情,结果导致约300万人活活饿死。“水旱蝗汤”四大害。300万条生命,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人数的十倍!

当时驻守河南的军队有正规军40万人以上,军队纪律败坏,士兵犹如土匪。最典型的就是汤恩伯的嫡系部队十三军。

蒋介石舍民保军征军粮。

美国记者Theodore White(中文名字“白修德”)四十年代在担任《时代周刊》驻亚洲特派记者期间,真实报道了1942年河南大灾。

1943年春天,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到河南采访时发现,令人恐怖的不仅是战争,还有饥荒。白修德回到重庆,设法见到蒋介石,直接向他展示在灾区拍摄的包括野狗在尸骨堆旁情景的照片。蒋不得不相信了他,从临近的陕西省调入粮食,军队打开河南省的一些军用粮库,政府在各地设立粥棚赈济灾民。

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以“影响抗战士气”、“妨碍国际视听”爲由,对灾情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300万条生命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

老百姓的思想:与其反抗死,不如苟且活。

民变背景

1944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军队在中原会战中惨败。4月17日,日军渡过黄河,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以5万左右兵力打垮了40万国民党军队。河南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友谊”之手,与日军并肩作战,在三个星期内歼灭30万国军,其中5万国军的械还是河南人民直接缴的。

1944年河南战役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畏敌如虎,一触即溃,逃至豫西伏牛山区,杀人放火,抢劫民财。豫西民众在求生不得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围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军队,收缴其枪支弹药。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军队整团整营被缴械,也有不少国民党官兵乘机将手机的武器变卖给民众。汤恩伯的卫队、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的总部直直属队,就是这样被缴了枪。一向暴戾恣睢的屠夫汤恩伯惟恐被激怒的民总活捉,吓得化妆成伙夫只身潜逃。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在洛宁西张村怕被民众生擒,不敢乘坐小汽车,偷偷地骑个小毛驴灰溜溜地逃命。新八军军长胡伯翰佩带的白金左轮手枪,系何应钦馈赠,也被民众缴获。汤恩伯的嫡系第十三军,民愤最大,不管到哪里,民众认出来就打。后来十三军的官兵每到一地就诈秤是第五十八军。民众一想,“八五一十三”(即八加五等十三),还说这帮坏蛋,仍旧围打不放。就这样,十三军残部被群众打得无处藏身。

1942年河南大灾是怎麽造成的?

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这场特大灾荒的根本原因。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十多次大规模进攻。其中较大的战役有三次:1938年2月的豫北作战(即平定作战),同年5月是豫东作战(即兰封会战),1941年1月的豫南会战。

这样,到1942年河南总面积三分之一沦陷,国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三面临敌。

黄河决堤,蒋介石“以水代兵”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给人民生命财産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89万百姓丧生,黄水退后形成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几十万军队在河南驻防,全靠在河南“就地取材”。从1937年抗战爆发以来五年半里,河南出兵出粮都是全国第一。当1942年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又绝收,特大饥荒的爆发就势在难免。

自古以来,灾区人民通常是不纳粮的。蒋介石 “救灾”是假,征粮是真。由于河南的交通运输极爲困难,几十万河南驻军的口粮,从外省调运至少也得好几个月。军队不可一日无粮,军民交困时,蒋介石采取了舍民保军的残酷政策。到1943年元月底,国民政府从河南共征收170万大包小麦。

正当英国记者贝克的《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的中文版在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的同一年,中国大陆的湖北人民出版社也推出了宋致新编写的《1942:河南大饥荒》。

《饿鬼》书中有一个重要观点:“世界上所有共産党掌权的国家几乎都遭受过灾难性的饥荒。苏联有过两次大饥荒,蒙古、柬埔寨、中国、越南、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北朝鲜都有过惨重的饥荒。”这段文字实际上提出了共産制度与大饥荒的密切关系问题。

三 : 河南大饥荒

《1942:河南大饥荒》

宋致新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42年河南大旱,由于驻豫国军汤恩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横征暴敛和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瞒报灾情,结果导致约300万人活活饿死。“水旱蝗汤”四大害。300万条生命,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是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人数的十倍!

当时驻守河南的军队有正规军40万人以上,军队纪律败坏,士兵犹如土匪。最典型的就是汤恩伯的嫡系部队十三军。

蒋介石舍民保军征军粮。

美国记者Theodore White(中文名字“白修德”)四十年代在担任《时代周刊》驻亚洲特派记者期间,真实报道了1942年河南大灾。

1943年春天,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到河南采访时发现,令人恐怖的不仅是战争,还有饥荒。白修德回到重庆,设法见到蒋介石,直接向他展示在灾区拍摄的包括野狗在尸骨堆旁情景的照片。蒋不得不相信了他,从临近的陕西省调入粮食,军队打开河南省的一些军用粮库,政府在各地设立粥棚赈济灾民。

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以“影响抗战士气”、“妨碍国际视听”爲由,对灾情实行了严密的新闻封锁。300万条生命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

老百姓的思想:与其反抗死,不如苟且活。

民变背景

1944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军队在中原会战中惨败。4月17日,日军渡过黄河,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以5万左右兵力打垮了40万国民党军队。河南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友谊”之手,与日军并肩作战,在三个星期内歼灭30万国军,其中5万国军的械还是河南人民直接缴的。

1944年河南战役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畏敌如虎,一触即溃,逃至豫西伏牛山区,杀人放火,抢劫民财。豫西民众在求生不得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围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军队,收缴其枪支弹药。腐败透顶的国民党军队整团整营被缴械,也有不少国民党官兵乘机将手机的武器变卖给民众。汤恩伯的卫队、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的总部直直属队,就是这样被缴了枪。一向暴戾恣睢的屠夫汤恩伯惟恐被激怒的民总活捉,吓得化妆成伙夫只身潜逃。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在洛宁西张村怕被民众生擒,不敢乘坐小汽车,偷偷地骑个小毛驴灰溜溜地逃命。新八军军长胡伯翰佩带的白金左轮手枪,系何应钦馈赠,也被民众缴获。汤恩伯的嫡系第十三军,民愤最大,不管到哪里,民众认出来就打。后来十三军的官兵每到一地就诈秤是第五十八军。民众一想,“八五一十三”(即八加五等十三),还说这帮坏蛋,仍旧围打不放。就这样,十三军残部被群众打得无处藏身。

1942年河南大灾是怎麽造成的?

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这场特大灾荒的根本原因。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过十多次大规模进攻。其中较大的战役有三次:1938年2月的豫北作战(即平定作战),同年5月是豫东作战(即兰封会战),1941年1月的豫南会战。

这样,到1942年河南总面积三分之一沦陷,国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三面临敌。

黄河决堤,蒋介石“以水代兵”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给人民生命财産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89万百姓丧生,黄水退后形成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几十万军队在河南驻防,全靠在河南“就地取材”。从1937年抗战爆发以来五年半里,河南出兵出粮都是全国第一。当1942年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又绝收,特大饥荒的爆发就势在难免。

自古以来,灾区人民通常是不纳粮的。蒋介石 “救灾”是假,征粮是真。由于河南的交通运输极爲困难,几十万河南驻军的口粮,从外省调运至少也得好几个月。军队不可一日无粮,军民交困时,蒋介石采取了舍民保军的残酷政策。到1943年元月底,国民政府从河南共征收170万大包小麦。

正当英国记者贝克的《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的中文版在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的同一年,中国大陆的湖北人民出版社也推出了宋致新编写的《1942:河南大饥荒》。

《饿鬼》书中有一个重要观点:“世界上所有共産党掌权的国家几乎都遭受过灾难性的饥荒。苏联有过两次大饥荒,蒙古、柬埔寨、中国、越南、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北朝鲜都有过惨重的饥荒。”这段文字实际上提出了共産制度与大饥荒的密切关系问题。
本文标题: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河南大饥荒-简介,河南大饥荒-历史背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34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