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民间对联故事-读下列对联做题。民间疾苦,

发布时间:2018-01-27 所属栏目:民间常用对联3000副

一 : 读下列对联做题。民间疾苦,

读下列对联做题。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1)这副对联写的是____。他是____代三大诗人之一。他被称为“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
(2)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青瑰丽精确,著名的诗有“三吏”、“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1)杜甫,唐,诗圣,诗史。
(2)三别


考点:

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考点名称:对联对联:
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
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相谐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6、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禁忌:
口诀: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联眼: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史上趣对:
(1)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3)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二 : 2012年有关龙的成语、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对联、谚语、



一、成语故事

1、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2、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二、民间故事

1、八仙斗苍龙

传说,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不料,因此惹出一场麻烦来。

原来,龙宫里有条花鳞恶龙,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称为“花龙太子”。这天,他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猛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桃脸杏腮,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师傅南极仙翁的忠告,忘了龙王母的训导,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

八仙在海上寻欢作乐,怎会想到花龙太子半路挡道。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心细,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锺离打开蒲扇蛰脚底;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只有吕纯阳,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

这时,汉锺离慌忙检点人数。点过来,点过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独缺一个何仙姑。奇怪,这何仙姑到哪里去了呢?汉锺离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是花龙太子拦路抢亲,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 这一回,大仙们可大动肝火了。个个咬牙切齿,杀气腾腾,直奔龙宫。 花龙太子知道七仙不会善罢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着。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珍珠鳌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汉锺离挺着大肚子,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只听“呜…忽…”一声,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四大天王连忙关了南天门。花龙太子见汉锺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锺离。 汉锺离急忙煽动蒲扇,不料那巨鲸毫无惧色,嘴巴越张越大。这下,汉锺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鲸鱼听了,斗志全无,竟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吕纯阳挥剑来斩鲸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着,眼前哪儿有什么鲸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纯阳恼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谜谜说: “莫恼!莫恼!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只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蓝采和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撒蹄追赶。眼着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龙太子输红了眼,现出本相,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权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七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花龙太子。

花龙斗不过七仙,只得向龙王求救。 龙王听了,把花龙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送出何仙姑,好话讲了一百零五斗,八仙还是不肯罢休。龙王没办法只好请来南海观音大士讲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八仙再也没有兴趣去游蓬莱岛了。大家都怪吕纯阳节外生枝,才寻来一场懊恼。吕纯阳笑着说:“这要怪何仙姑,谁叫她是个女的,又生得这么漂亮!”

2、鲤鱼跳龙门

鲤鱼们都想跳过龙门。因为,只要跳过龙门,他们就会由普普通通的鱼变成超凡脱俗的龙。

可是,龙门太高,他们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摔得鼻青脸肿,却没有一个能够跳过去。他们一起向龙王请求:“尊敬的殿下,请你把龙门降低一点吧!如果连一条鲤鱼都跳不过去,这龙门不等于虚设了吗?”

龙王不答应,鲤鱼们就跪在龙王面前不起来。他们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龙王终于被感动了,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鲤鱼们一个个轻轻松松第跳过了龙门,兴高采烈的变成了龙。

不久,成了龙的鲤鱼们发现,大家都成了龙,跟大家都不是龙的时候并没有两样。于是,他们又一起找龙王,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龙王笑道:“真正的龙门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龙的感觉,还是去跳那座没有降低高度的龙门吧。”

三、龙的成语:

龙断之登 龙蹲虎踞 龙盘虎踞 龙多乃旱 龙幡虎纛 龙飞凤舞 龙飞凤翔 龙飞凤翥 龙飞虎跳 龙凤呈祥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鬼蛇神 龙翰凤雏 龙翰凤翼 龙胡之痛 直捣黄龙 云起龙骧 云龙风虎 鱼质龙文 蛇化为龙 龙雏凤种 药店飞龙 云龙井蛙

鱼龙混杂 鱼龙变化 游云惊龙 龙马精神 叶公好龙 绣虎雕龙 降龙伏虎 望子成龙 土龙刍狗 屠龙之伎 痛饮黄龙 尸居龙见

生龙活虎 人中之龙 车水马龙二龙戏珠 群龙无首 白龙鱼服 笔走龙蛇 乘龙佳婿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藏龙卧虎 老态龙钟

打凤捞龙 龟龙鳞凤 得婿如龙 龙肝凤脑 风虎云龙 伏龙凤雏 卧虎藏龙龙潭虎窟 伏虎降龙 龟龙片甲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画龙点睛 活龙活现 虎卧龙跳 虎穴龙潭 叶公好龙 绣虎雕龙 降龙伏虎望子成龙 土龙刍狗 屠龙之伎 痛饮黄龙 尸居龙见

生龙活虎 人中之龙 车水马龙 二龙戏珠 群龙无首 白龙鱼服 笔走龙蛇乘龙佳婿 乘龙快婿 成龙配套 藏龙卧虎 老态龙钟

打凤捞龙 龟龙鳞凤 得婿如龙 龙肝凤脑 风虎云龙 伏龙凤雏 卧虎藏龙 龙潭虎窟 伏虎降龙 龟龙片甲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画龙点睛 活龙活现 虎卧龙跳 虎穴龙潭 蛟龙得水 矫若惊龙 骥子龙文 龙凤呈祥 龙鸣狮吼 龙蟠凤逸 龙蟠虎踞 龙盘虎踞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生九子 暴腮龙门 龙跳虎卧龙潭虎穴 龙腾虎跃 乔龙画虎 龙行虎步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一世龙门

龙跃凤鸣 龙吟虎啸 鱼龙曼衍 盘龙之癖 龙章凤姿 龙争虎斗 炮凤烹龙 一龙一蛇 烹龙炮凤 一龙一猪 配套成龙 元龙高卧

屠龙之技 匣里龙吟 药店飞龙 云龙井蛙 蛟龙得水 矫若惊龙 骥子龙文 龙凤呈祥 龙飞凤舞 麟凤龟龙 龙肝豹胎 龙血玄黄

龙肝凤髓 龙驹凤雏 来龙去脉 攀龙附凤 龙鸣狮吼 龙蟠凤逸 龙蟠虎踞 龙盘虎踞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生九子 暴腮龙门

龙跳虎卧 龙潭虎穴 龙腾虎跃 乔龙画虎 龙行虎步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一世龙门 龙跃凤鸣 龙吟虎啸 鱼龙曼衍 盘龙之癖

龙章凤姿 龙争虎斗 炮凤烹龙 一龙一蛇 烹龙炮凤 一龙一猪 配套成龙 元龙高卧 屠龙之技 匣里龙吟

四、龙年对联

凤鸣盛世,龙腾强国。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名山藏麝友, 雅座揖龙宾。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

日吞夹金绞银饭,夜饮龙须虎眼汤。

彩龙飞舞迎春到,金凤腾飞报喜来。

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

谁谓犬能欺得虎?焉知鱼不化为龙

金匾秘书藏万卷, 龙宫禁方有卅篇。

龙游凤舞迎天瑞; 日暖风和遍地春。

白雪纷坛磨雀麦, 黄龙变幻化龙须。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山青水秀龙游凤舞; 雨顺风调马跃人欢。

春来大地微风吹绿柳; 喜进善家笑脸接祥龙

海市云深,蚊人衔宝; 蓝田玉暖,龙女量珠。

技擅雕龙,是君子器; 功成刻鹄,有高人风。

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

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身缠龙,龙缠身,身转龙翻身;

头站凤,凤站头,头摇凤点头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五、龙的谚语

1. 二月二,龙抬头

2. 千万不要去招惹龙,无论你是什么

3.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4.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5.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六、龙的歇后语: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比喻力气或功夫没用在,点子上)

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比喻名声、地位大大提高了)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老实(石)人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

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比喻名声、地位大大提高了)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未草里头藏龙身:农家出英才

蚊龙困在沙滩上:威风扫地

要饭的给龙王上供:穷人有个穷心

七、龙的格言

●恶龙但怕地头蛇

●是龙到处行雨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龙多思靠,人多思拗

●龙多死靠不下雨,人多死靠不做活

●龙多旱,人多了乱

●龙生龙子,虎生虎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麻雀生儿钻瓦缝

●龙不怕水深,虎不怕山高(苗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八、龙开头诗句

龙宫落发披袈裟。

龙虎虽多未足夸。

龙骑骎骎映晚花。

龙头劈浪哀笳发。

龙吟虎啸一时发。

龙山晴雪凤楼霞。

龙炉勃郁双蟠拏。

龙楼露著鸳鸯瓦。

龙旗画月中天下。

龙蛇百战争天下。

龙门十上困风波。

龙池春水绿生波。

龙椁神堂三月火。

龙卷鱼虾并雨落。

龙鳞犀甲相错落。

龙惊不敢水中卧。

龙骧万斛不敢过。

龙鳞麈尾仍半折。

龙舟未过彭城阁。

龙鱼之趣渊泽也。

龙翰下垂之貌也。

龙德而正中者也。

龙楼寄引簪裾客。

龙马上鞍牛服轭。

龙虎晓开金鼎热。

龙门即拟为游客。

龙虎势衰佳气歇。

龙笙凤管君莫截。

龙泉颜色如霜雪。

龙荒冬往时时雪。

龙公试手行初雪。

龙笛远吹胡地月。

龙池水蘸中秋月。

龙门泉石香山月。

龙韬何必陈三略。

龙头画舸衔明月。

龙卧豹藏安可别。

龙池遥望麹尘丝。

龙墀遥望曲尘丝。

龙不能神人神之。

龙归晓洞云犹湿。

龙宫月明光参差。

龙井有辩才大师。

龙楼见拟觅分司。

龙马精神海鹤姿。

龙鳞满床波浪湿。

龙门风雹卷天池。

龙驾车辕鹊填石。

龙池宫里上皇时。

龙眠惊觉失珠时。

九、龙年祝福短信

※运气追着你,美事跟着你,金钱贴着你,贵人帮助你,祸事躲着你,小人绕着你,爱人念着你,家人挂着你,上天保佑你,我在祝福你。祝你龙年大吉!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快乐非你莫属!

※龙马精神事业旺,吃喝不愁不发胖,小秘争着把你傍,媳妇越长越漂亮,老的小的身体壮,新年都有新气象!

※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祝你正财、偏财、横财,财源滚滚;亲情、友情、私情,情情如意;官运、财运、桃花运,运运亨通。

※元旦新年到,没啥送你的,又不打算多,只给五千万:千万要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莫忘我!

※新年到,鸿运照,烦恼的事儿往边靠,祝你出门遇贵人,在家听喜报,乌纱帽往你头上掉,钞票朝你身上飘。

※新年好运到,好事来得早!朋友微微笑,喜庆围你绕!花儿对你开,鸟儿向你叫。生活美满又如意!喜庆!一生平安如意!

※欢欢喜喜迎新年,万事如意平安年,扬眉吐气顺心年,梦想成真发财年,事业辉煌成功年,祝君岁岁有好年!

※愿你新年365天,日行千里路,夜伴美人眼,天天开心活,时时快乐过,分分都精彩,秒秒都快乐!

※朋友总是心连心,知心朋友值千金,灯光之下思贤友,小小短信传佳音,望友见讯如见人,时刻勿忘朋友心。

十、关于龙的谜语

1、有耳听不见 这是一个字迷迷底是:龙

充耳不闻龙汤政良

个个入笼龙

尤带佩剑见君子龙潘培生

尤有眉月相伴龙

布上残花一点龙申世中

斜雨纷乱忧心生龙黄秦奇

白首丹心再显现

布上残花一点

人先要虚心一点

白头尤是目蒙眬

腾云驾雾非等闲; 施恩布雨在人间; 家有珠宝寻常事; 统领兵将皆海鲜。 打一生肖-----龙

该谜语大全及答案是:龙

2、. 点睛则飞去 画壁,龙

中华欲飞跃 龙·图腾

中华欲崛起 龙·图腾

天子跃马观灯谜·调尾格 龙骧虎视 虎友

剑英善待失聪者·粉底格 叶公好龙 虎友

三藏脚力是妖是仙 龙马精神 虎友 四字贺语

钻婚妻子心爱千千年·调尾格 老态龙钟 虎友

以总理之名到处游说 沙龙广告 聂大林 四字新词

音和韵洽,共享良辰 叶公好龙 阿翁

长得帝王相 生肖·龙 蒋翰章 前骊单珠

当朝一品篡皇位 龙·属相 苏颖 后骊单珠

帝王相 生肖·龙 华浩年 前骊单珠

冰峰布黑云 冻顶乌龙 虎友 茶名

列队迎庚辰进 摆龙门阵 虎友 四字惯用语

美猴王得冠甲履 成龙配套 陈清泉

冯妇降虎·遥对格 叶公好龙 亭下

戊辰已巳起祥云 龙蛇腾雾 曹操诗词句

八八年灯谜竞赛 龙争虎斗

八旬吕尚受宠文王 老态龙钟

叱咤风云 龙吟虎啸

大风起兮云飞扬 龙腾虎跃

诞辰即兴谜 生龙活虎

到达中国游名山 来龙去脉

东风化雨,桃花如云 车水马龙

庚辰年到各名山游览 来龙去脉

皇帝的新衣 成龙配套

哪吒不过海,武松不过岗 生龙活虎

倾古雄才爱华夏 叶公好龙

赛场风云 龙争虎斗

山东阴转多云 鱼龙变化

蛇年前后活力旺 龙马精神

蜃 虎踞龙盘

时辰正交巳 一龙一蛇

唐僧坐骑姿雄健 龙马精神

徐娘风韵君自爱 老态龙钟

叶公惊倒,心跳停止 来龙去脉

叶公缘何起惊慌 活龙活现

一心想做太上皇 望子成龙

云傍马头生 龙蛇混杂

云傍马头生 一龙一蛇

战地风云起 虎斗龙争

中华灯谜赛 龙争虎斗

左盘右蹙如闪电 龙蛇飞动

风云际会图 画龙画虎 俗语四字

神州户户乐陶陶 喜出龙门 常言俗语四字

徐庶走马荐诸葛 龙的传人

织梭挂壁雨中飞 龙行天下 虎影

国丈弑君 泰山屠龙 四字电影

女驸马 假婿乘龙

三 : 民间建房上梁吉庆对联

上梁欣逢黄道日,
立柱巧遇紫微星.

吉星高照;
福地呈祥。

水如碧玉山如黛;
凤有高梧鹤有松。

择居仁里和为贵;
善与人同佳为邻。

华堂锦乡江山添异彩;
甲第祥和农户乐重光。

凭天时,创业正历改革日;
合地利,迁居又逢泰运时。

值升平华厦乔迁福禄满堂
遇盛世新楼矗立紫阳高照

迁新居千门开抬头见喜
创大业全家齐举步生风

迁入新宅吉祥如意
搬进高楼福寿安康

乔迁喜天地人共喜
新居荣福禄寿全荣

吉日迁居万事如意
良辰安宅百年遂心

旭日随心临吉宅
春风着意入新居

栋宇连云子孙愿
华堂耀日父母心

画栋连云燕子重来应有异
笙歌遍地春光长驻不须归

美奂美轮启真道
肯堂肯构蒙主恩

神光高照信徒宅
灵火常临圣人家

五旬圣灵临斗室
八福真道萃新居

新屋落成欣主赐
高堂筑就乐神恩

神光照临聿新栋宇
主爱覆庇高筑华堂

信宅宏开肯堂肯构
恩家作颂仁爱仁慈

何须玉宇琼楼方称杰构
只要道门义宅便可安居

宝盖万年在
华厦千秋辉

祥云浮紫阁
喜气溢朱门

东风开画栋
旭日映华堂

借得山川秀
添来气象新

旭日临门早
春风及第先

莺迁乃故里
燕贺即新居

燕报重门喜
莺歌大地春

松菊陶潜宅
诗书孟子邻

帘短能留月
楼高不碍云

阳和辉大地
瑞气霭重门

五云蟠吉地
三瑞映华门

芳室芝兰茂
春风桃李新

远水碧千里
夕阳经半楼

远山花作伴
近岸柳为城

眼中沧海小
衣上白云多

兰径香风满
松窗夜月圆

春风迎绿树
山色上红楼

留云笼竹叶
邀月伴梅花

庭前芳草皆生意
树上流莺作比邻

秀水绕门蓝作带
远山当户翠为屏

择地适值东风劲
上梁正遇丰收年

福星高照勤劳宅
喜气长留俭朴家

承家事业辉堂构
经世文章裕栋梁

莺歌燕舞乐金谷
花红柳绿映画堂

紫气迎祥双阙晓
彤云献瑞五门春

择居仁里和为贵
善与人同德有邻

燕喜新居春正暖
莺迁乔木日初长

移取春风门栽桃李
蔚成大器材备栋梁

新居焕彩盈门秀色
华构落成满座春风

安居乐业喜庆乔迁乐
国隆家昌盛赞勤俭家

杰构地乃幽,水如碧玉山如黛
诗人居不俗,凤有高梧鹤有松

莺迁到处寻基督
燕贺择栖步保罗

莺迁仁里感主爱
燕喜德邻谢天恩

燕喜新第欣主赐
莺迁上林乐神恩

荣迁新居神恩满溢
进住高厦主爱充盈

乔新居,紫气东来展宏图,
志新禧,福星高照基永固。

入室春风,不论寒门朱户
潜窗细雨,何知汉瓦秦砖

新居轩昂老少安居绵世泽
华堂迪吉子孙衍庆振家声

金富千载肯构肯堂凌云志
麟贵万世美奂美轮宏开基

四 : 春联民间故事精选

  

 

  春联在中国的楹联中,可以单独划分一类,因为春联是应时而写,春节专用。过了春节,就不是春联了,是普通的对联了。古往今来,从官员到百姓,都十分重视春联图个喜庆,还为来年讨个吉利。因此在民间,百姓们把撰写和张贴春联当作迎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至今,在民间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粘谷,二十六割肥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上香斗儿。”

  二十四写大字,就是说这一天要开始写春联了,家家户户买大红纸,自己能写的自己写,自己不能写的求别人代笔。

  为什么非要用红纸来写春联呢?原来传说“年”是一头怪兽,经常危害民间。所以“年”一来的时候,百姓就烧起火来,用红色三火焰吓退怪兽,掉头就跑。以后,老百姓每到“年”来了,就挂上红色的春联,写上消灾接福的话。

  还有一个原因涉及到春联的起源。古代把春联称作桃符,据《皇朝岁时杂记》中记载:“桃符之之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下书祝词及祷语,岁且则更之。”就是说桃符使用一块二三尺长的红色桃木板,在上面画上神像,写上祝词。但是,我们现在挂的红纸做的春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过年的时候,写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在楹联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传统春联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还展示出一种极为特殊的书法艺术。春联本身的文化,加上书法,更使得春联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综合艺术品。

  春联自从产生之后,发展到明代就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因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欢春联,也非常善于撰写楹联。在朱元璋的亲自倡导下,明朝的楹联发展很快,楹联史上的许多楹联大家都产生在明代。

  欣赏名联,创作楹联,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还可以使我们在欣赏和创作中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祖国悠远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现实生活品味,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不间断地去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正是“家家和美享福寿,事事吉祥传子孙。”

  王羲之的春联屡屡被盗

  我国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艺术精湛,被称为“书圣”。有一年,他为自家撰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春风、春雨、春色”;下联是:“新年、新月、新景”,写完就让人把这副春联贴到外去了。可是春联贴出去之后,糨糊还没干就被别人揭走了,为的是珍藏他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知道后,只好再写一副:“莺啼百里,燕语南邻”,没等糨糊干了,又被人揭走了。于是王羲之就又写一副春联,又让人把春联贴到门外,这次没有人再去揭了。

  原来,王羲之这次写得春联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众人一看,这春联不吉利、晦气,谁还要啊?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王羲之就让他儿子把这副春联的下半联再贴出去。下半联写得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连起来就是“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么一来,这副晦气的春联就变得大吉大利了。

  朱元璋带出楹联盛况

  据说,有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而且还要微服私访,亲自调查。

  一天,他看到一条街上贴上了喜气洋洋的春联,只有一家没贴。朱元璋经过了解,知道了原来这一家祖祖辈辈以杀猪、阉猪为业,不会写春联,别人也帮不了这个忙。朱元璋略加思索,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非常贴近这家人从事的职业,又有驱邪纳福的意思。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了市场上,看到一个农夫在卖藕,白白净净,细皮嫰肉的,他一下就联想到古代美女西施的胳膊,朱元璋写对联的瘾又发作了,上前拿起一节藕,笑着对菜农说:“我给你出个上联吧,你能对上吗?”农夫点了点头,朱元璋便说:“一弯西子臂”,菜农看了看朱元璋也拿起了一节藕来,指着藕横断面上的小孔,笑道:“七窍比干心”。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心机颇多,因为屡劝商纣王而被处死剖心,把比干的心挖出来之后,一看有七孔,果然比常人心眼多,所以比干的心又称作“七窍玲珑心”。这副对联十分巧妙而贴切地根据一件东西联系了历史上的人物,写得十分精妙,朱元璋很高兴,下令封菜农为祭酒。祭酒是古代的一种学官的名称,到了明清,祭酒的官职不是很重要了,朱元璋封菜农做祭酒,其实是一种荣誉。

  神童解缙

  明代大学士解缙从小就是写对联的高手,一年春节,父亲让解缙写春联。恰巧解缙家的对门有一片郁郁青青的竹子,于是小解缙就拟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枝竹,家藏万卷书。”可是春联贴出去以后,竹林的主人生气了,心想,你这不是成心拿我做比较吗?我们家是外尖中空的竹子,你们家饱藏的都是诗书,这算什么事啊?一生气他就带着家人把这片竹子砍了――看你还怎么门对千枝竹。

  解缙一看,马上回家拿了两小块红纸,各写一个字,“短”和“长“,于是对联变成“门对千枝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竹林的主人更来气了,这不没完吗?又带着家人把这片竹林连根刨掉――这回看你还怎么拿竹子说事?小解缙拍了拍脑瓜,又拿了两小块红纸,分别写了“无”和“有”字,这样一来,就成了:“门对千枝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弄巧成拙洪承畴

  明朝崇祯年间的重臣洪承畴喜欢书法,也喜欢楹联。他认为自己对皇上非常忠诚,可以做世人的楷模,于是为自己撰了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上联表现出他十分感谢皇恩浩荡,下联又表现了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是一副好联。可是,洪承畴最后还是降清了。

  有人为了讽刺洪承畴,就在上联和下联的结尾各加了一个字,上联加一个“矣”,下联加一个“乎”字,这两个字都是文言文的助词,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君恩深似海了,臣节重如山吗?”是极大的讽刺。

  巧对对联显才华

  据说,清朝有一位科举考生,从乡试到京试连坐榜首。等到了殿试,由于皇帝早已了解了这位考生的情况,知道此人很有学问,很有才华,早有‘爱才之心,所以在殿试中,皇帝并没有向这个考生提出什么经国策论之类的问题,只是问:“你的祖父、祖母,你的父亲、母亲,都是做什么的呀?”考生一听,心里一惊:自己祖父是酿酒的,祖母是弹棉花的,父亲是卖豆腐的,母亲是做豆腐的,这可怎么说呀?要实话实说,又恐怕被视为门第寒微、出身卑贱,弄不好得被皇上罢黜了。忽然心里一动,有了,就用两幅对联来回答皇上,于是便说:“回禀皇上,草民的祖父和祖母的职业是‘玉甑蒸开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我父亲和母亲的职业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极其巧妙地回答了皇帝的问题。

  “甑”,是古代一种瓦制的蒸器,酿酒的时候用来蒸酒糟的;“金锤”是祖母弹棉花时用来敲棉花的一种工具;父亲卖豆腐,早出晚归地“肩挑日月”;母亲做豆腐,就要用石磨磨豆子,石磨的上下盖被他比喻成乾和坤,恰如其分。皇上一听,龙颜大悦,立刻钦点他为状元。

  中国的楹联不仅为帝王将相喜欢,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喜欢欣赏楹联,喜欢撰写楹联。

  李仕彬拜师

  据说,清代末年湖北有个民士叫李仕彬,从小聪颖好学,因为写对联写的非常快,被人称为神童。有一年,李仕彬的父亲背着他去给老师拜年。李仕彬的老师从屋里迎出来,一看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小学生趴在他父亲的背上,身上还穿着天蓝色的缎子棉袄。老师一笑,出了一个对联的上句:“三尺天蓝缎”。小仕彬一听,这不是老师在考我吗?连忙从他父亲的背上爬下来,站好,一边给老师作揖拜年,一边口中答道:“五味地黄丸”。老师没吭声,未至可否,就引领着李仕彬父子进了书房。老师指着书案上的一盏烛灯,又出了一个上句,“火烛冲天亮”,文光射斗”。小仕彬一听,立刻从怀里掏出他随身携带的一个爆竹说:“惊爆落地响,怒气迎霄”。

  老师点点头,略加思索,又出了一个上联:“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这是个长联,难度大,小仕彬一边琢磨一边四处观望,一下子看到佛龛上面有一面鼓,便跑上前去,抓起鼓锤,“咚”地敲了一下,回答道:“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老师喜极,马上把小仕彬抱在怀里,连连称赞:“神童,真是神童。”

  小郭沫若巧对避责

  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小时候才思敏捷,也是对对联的高手,他和一群孩子从师于一个私塾先生的门下,有一天,趁老师外出喝喜酒的工夫,孩子们跑到附近一家寺院偷桃吃去了。后来,老师发现了这件事,很生气地拿着竹板问:“昨天都有谁去偷桃了?”孩子们谁也没吭声。

  老师没辙,便说:“这样吧,我给你们出一个上联,你们当中如果有谁把这个上联对上,昨天的事就算作罢,下不为例。可要是对不上这个下联,谁也跑不了‘挨一顿板子。”老师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孩子们又紧张又害怕,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了。这时,少年的郭沫若站立起来说:“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不仅对的好,还颇有气势。老师大喜,孩子们也因此免遭一顿竹板。

  黄山谷巧对苏东坡

  有一次,北宁大诗人、文学家苏东坡和他的朋友黄山谷在松树下面下围棋,一边下棋一边饮酒。

  忽然,从松树上掉下一颗松子,落到了棋盘上。苏东坡拿起松子,笑着对黄山谷说:“我有一联,你若不能在三招之内对上,就罚你三杯酒。”

  苏东坡的上联是:“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山谷正欲落子,一听这话抬头看了看四周,旁边有一棵大柳树,柳树旁有一个老翁正在那里钓鱼。黄山谷立刻道出下联:“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对得不仅十分工整,还可以看出他思维十分敏捷。其次,楹联这种文学形式上要是字词的文学,它不仅仅上下联应该对得巧,从整体上说,还要使创作的楹联富有深邃的意境,从而耐人寻味。

  一副对联救了一条命

  据说,古时侯有一个能够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员,押着一队死囚在河边的雪地上行走,官员面对着行将就死的囚犯,马上吟出了一个上联:“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上联基本上是把眼前景观照实描写了,也说出了囚犯们的实际状态,于是自己也很满意。

  但是,苦吟良久,却怎么也找不出合适的下联,这时,一个囚犯拱手道:“大人,囚愿冒死对。”官员说:“好,你要能对上,免你一死。”那囚犯应声答道:“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这下联写得更好,先写自然景观,而且在此情此景,囚犯身临即将被处死的绝境之中,意外地能够被赦免一死,岂不是云开见日吗?官员抚手称快,果然免他一死。

五 : 读下列对联做题。民间疾苦,

读下列对联做题。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1)这副对联写的是____。他是____代三大诗人之一。他被称为“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
(2)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青瑰丽精确,著名的诗有“三吏”、“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1)杜甫,唐,诗圣,诗史。
(2)三别


考点:

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考点名称:对联对联:
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
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
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
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
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
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
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

5、严肃性和游戏性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
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
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
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游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
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对联分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分类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写对联要求与禁忌:
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形式: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1、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2、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3、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4、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相谐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6、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禁忌:
口诀: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联眼: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字词。
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在“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史上趣对:
(1)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3)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本文标题:民间对联故事-读下列对联做题。民间疾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5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