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09 所属栏目:中国骈文网

一 :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凝聚着现代中国丰富的历史体验,是现代中国人文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www.61k.com。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1.3转向革命—“蛮性”的升华及纯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部分作家的眼光便转向乡土中国的蛮荒,在人们生存的蛮荒中具有一定的力量之美,但没有人能明确这股力量的来龙去脉。直至20年代中后期,人们发现蛮性同乡土联系暂时被分割。“蛮性”为一种让人们在受到迫害或是不公时自发发出的殊死反抗力量,该种力量已经被纳入到革命视野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革命。

2、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价值

2.1连通“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

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特点为启蒙和救亡双重变奏,换言之,启蒙和救亡二者一会相互促动,一会又相互压倒。同时,启蒙和救亡还相互交缠渗透,出现了像“蛮性”书写这样的钮结点。通过上文所述,便会发现“蛮性”作为一种书写题材,不仅是启蒙者借用的“辟人荒”和“立人”途径,同时,还是救亡者号召“革命”及“反帝”的方式。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指明对感情和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同时还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将“蛮性”书写放在钮结点上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蛮性的价值。

2.2新的审美品格极端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限于思想内涵上,“蛮性”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在现代文学发展后两个十年中,该种题材承载的启蒙和救亡内容有限,钮结点为主要贡献价值。在促成审美风格多样化上,“蛮性”书写具有一定的成就和价值,并且该种成就及价值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蛮性”书写逐渐深沉博大凝厚,呈现出摄人心魄的“极端体验”之美以及雄健壮阔的“力之美”。

3、总结

“蛮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并不是只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当时中国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关于“蛮性”创作风貌较为独特。不管是启蒙诉求还是救亡迫切需求,作家均将眼光转向“蛮性”,逐渐深入认识“蛮性”,并探索和尝试表现内容及方式,为创作提供多样化新质,代表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成就。

参考文献:

[1]章敏.典妻习俗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J].湖南社会科学,2014(1):199-202.

[2]黄晓艳.上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地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103-104.

[3]叶永胜.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老人”书写[J].文学评论,2013(1):62-68.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研究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融合的有机途径,以及两者结合产生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高职;人文教育

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缺乏兴趣,难以对其进行阐释,导致其教学流于形式,为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增加了障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简单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产生的教学价值以及两者结合的途径展开阐述,期望能够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及尊重,而且人文教育凸显了人的精神追求(包括情感、审美、道德、认知、创新与创造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人文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旨在于: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独具特色的学习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质量。人文精神着重强调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人的自由追求与发展,强调人的创造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完善,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与时俱进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且赞美的文质兼美精品,承载了人类高尚的思想情感、高贵的理想判断,是对丰富人生的记载,囊括了知识、能力、意志、观念等等,涵盖了多种人文素养,是优秀精神文化的集成品。但是,由于经典诞生的时间较为久远,空间、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均与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较大的距离,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距离”难以理解,同时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及其深刻内涵,做到立足于“传统”,着眼于“现实”,积极寻找切合点,消除经典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且保留经典特色。如在讲解《家》时,教师可以以家庭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家族中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与思考,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融合学生的就业,对经典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经典的内涵。再如《狂人日记》讲解时,传统的阐释往往重在揭示异化现象,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且该小说的人物、时空、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距离”,若单纯进行说教,学生难以吃透,难以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而且该小说中的四种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将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影子”与《狂人日记》对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生活或者工作压力、亲情的淡化、自然环境的破坏、人格扭曲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高职语文的教育对象全是中文专业学生,其语文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太多的急功近利案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判断,使得学生忽视经典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学经典教学具有明确的认识,制定科学而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目标,即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专业人才,并且不奢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文化经典的学习技巧,可以量化文言文知识,鼓励支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多涉猎经典,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要有专业与非专业的明确划分,对待专业的学生,经典阐释需要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社会思潮等多个领域入手,并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比较,引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思考;针对非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内心感受。总之,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不能停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系统进行剖析解读。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内在发展需求,需要因材施教,不得将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尽可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内容设置要适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体系,进行文本整合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涉及领域的不同,将经典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良好的文学经典作品阐述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其教学的有序性。如处世待人,可以将《荷塘月色》《阿长与〈山海经〉》分为一类。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可以将其观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专门设置一个学习专题或者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从而转化为学习行动力。再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讲解中,可以将令人讨厌却富有爱心、人情味的保姆——阿长的形象与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相联系,如环卫工人等,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欣赏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督促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提升。

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所产生的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重点任务,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的融合,即: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体系,进行文本整合,并且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多实践,学生可以自主创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兴趣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学生还要不断强化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强化科学认知,自主涉猎不同性质的经典,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将兴趣、感悟等转化为学习行动力,在全面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条件下,及时纠正学生三观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强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视频、音效、动漫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受其魅力,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经典,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行动,从而对学生起到情操陶冶的作用,同时有效、全面、深刻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学习实践活动,鼓励支持学生自主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兴趣学习小组,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彼此交流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便会潜移默化将从经典作品中感悟出来的思想情感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总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结合产生的教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高尚的三观,也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是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两大内容,两者的结合,对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整合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备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中文专业人才,同时,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春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以《嬗变》、《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6).

[2]刘洋.现代曲剧对文学经典的立体阐释——试论曲剧《阿Q与孔乙己》的艺术创新[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2,(2).

[3]赵黎明.阐释•想象•创造——从《雷雨》的苏州评弹改编看现代文学经典教学[J].群文天地,2011,(12).

[4],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discussiononliteraryclassicsandlivingcircumstances[J].NanyangNormalUniversityJournal,2013,(1).

[5]李晓璐.被文学史书写的经典——论现代文学史中的文学经典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

[6]张立群.后现代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经典——从文本到权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8,(6).

二 :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 国 近

班级:

学号:

姓名:赖 当 代 文 学 12水保 2012102307 翀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 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www.61k.com]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 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 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 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 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但,许多专家 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 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 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 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

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 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 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 ,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 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再如黄人 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 )》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 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像 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对近代文学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五 四”之后开始的。我把“五四”至本世纪末的近代文学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 开始期(1919—1949);(二)重建期(1950—1978);(三)繁盛期(1979—1999)

从1950年至1978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重建期。这时期突出的成就是确立了“近代文 学”这一文学史概念,并开始视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

这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一)面窄而零散。

“文革”前关于近代文学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极其可怜,每年平均只有27篇文章, 而且研究面也很窄,主要集中在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和几位大家身上,如龚自珍、黄遵宪 、梁启超、秋瑾、王国维等人。而对于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文学家均未涉 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力量的薄弱,对许 多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缺乏研究,自然写不出文章来。二是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对 近代文学史上许多主要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家不敢涉及。前者如蒋智由、黄人、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小说理论,后者如同光体、鸳鸯蝴蝶派、诗人金和、江闓等。

这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成果零散,不成系统,即以近代最有影响的作家龚自珍、梁 启超和王国维而论,也只是几篇文章,既没有对其生平、思想和作品进行研究的专著, 也少有高质量的论文。如果从全面研究一个作家的角度来要求,即从年谱、传记或评传 、作家研究到研究资料集这样一套系列研究成果来衡量,“文革”前的近代文学研究, 没有一个研究对象具备了这样的研究深度。

(二)受政治气候左右,表现出浓重的政治色彩。

“文革”前的文学研究均受政治气候的影响,非独近代文学研究如此。但由于近代 文学强烈的现实性和为政治运动服务这一特点,在近代文学研究论著中政治色彩更浓。 表现有三:其一,有的研究者把近代文学分成进步与反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两大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类,人为地把研究者的思路引向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www.61k.com)如把诗歌中的南社与同光体,散 文中的新文体与桐城派,小说中的革命派小说与鸳鸯派小说,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文 学,抬高前者而贬低后者。在这种理论的误导下,对近代文学史上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家 ,如宋诗派的郑珍、莫友芝,“同光体”的陈三立,汉魏六朝诗派的王闓运,

鸳蝴派的徐枕亚、桐城派的梅曾亮也都给以基本否定或很低的评价。其二,以政治分野 代替文学批评。比如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评论,就是典型的例子。对其文学的评价, 生硬地以“戊戌政变”为界分解为进步和反动的两部分:这之前宣传维新变法的,是进 步的;这之后宣传“保皇”的,则是反动的。表现之三,把作家的政治观点、主观思想 完全等同于艺术创作和作品客观的思想意义。这在关于刘鹗及其《老残游记》的评论中 表现得最为突出。评论者把刘鹗视为“汉奸”,或说其政治立场“极端反动”,并在作 品中寻找“反动”的根据,摘章引句,望风捕影,把完整的艺术形象肢解得支离破碎, 然后全盘否定《老残游记》的思想意义。

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8年底,特别是1974年之前,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 空白期。1976年之后,一场政治灾难结束,学术研究开始发生转机,近代文学研究界也 发表了几篇拨乱反正的文章,其中时萌的《关于评价晚清谴责小说的一些看法》、王元 化的《龚自珍思想笔谈》、任访秋的《林纾论》最具代表性。这些文章从历史反思和总 结教训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较宽容的心态,对近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尽管这些文章似有可以商榷之处,但,它们对于推动近代文 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完了本世纪的最后一程。本世纪 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虽不平衡,其中第二阶段还有长达十余年的一段空白,但总的说来 ,这段文学史的研究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今天终于在海峡两岸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研 究力量和独立学科研究格局的研究阵容,特别是本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近代文学研究发 展更加迅速,并取得较大的成绩,以专著的数量而言,这二十年是前六十年的五倍,其 学术水平也较前有很大提高。尽管如此,倘和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相比,中 国近代文学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研究队伍人数少,力量薄弱,目前更存在着 研究队伍的断层问题。八十年代近代文学研究队伍中的骨干今天大部分已退休或接近退 休,研究队伍中的后备力量来源不足,势必造成青黄不接。这是21世纪近代文学研究面 临的最大困境。二是研究领域狭窄,这种情况九十年代虽有某些改观,但并无根本性的 转变。目前的研究对象仍集中在少数大家身上,许多近代二流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缺少研 究,有的虽有研究文章出现,但仅仅处于作家生平介绍和作品欣赏的层次。三是研究工 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近二十年,虽然出版了专著、专书150余种,论文4000余篇, 但 从研究方法到研究质量都有待改进和提高,有些论文或专著,既无新观点(包括文学观 念的更新),又无新资料,往往是若干年前旧说的改头换面和重复,缺乏对近代文学研 究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的开拓、创见和探索。四是高等学校的近代文学教学仍十分 薄弱,近年来虽然认同近代文学重要性的有识之士愈来愈多,但在高等学校文科中近代 文学的教学仍是最薄弱的一环,有不少高校的中国文学史课根本就不讲近代文学。高校 近代文学教学的薄弱,是导致近代文学研究后备军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多年呼吁 而未能根本解决的问题。

三 : 中国骈文网 > 近现代骈文

首页 > 近代骈文

近代骈文搜索 :

樊增祥骈文集易顺鼎骈文集饶汉祥骈文集刘师培骈文集

李审言骈文体黄侃骈体文集孙德谦骈文集成惕轩骈文集

陈含光骈文集黄孝行骈文集许遐村骈文集

显示第 1-0 条 共 0 条 0 页

首页>现代骈文

现代骈文搜索:

袁瑞良骈文集

张昌余骈文集

魏明伦骈文集

易闻晓骈文集

李东东骈文集

周晓明骈文集

闵凡路骈文集

刘长焕骈文集

孙继纲骈文集

饶宗颐骈文集

王铁骈体文集

詹杭伦骈文集

雪川骈体文集

李乃毅骈文集

霍松林骈文集

潘承祥骈文集

韩邦亭骈文集

谭杰骈体文集

葛明义骈文集

何智勇骈文集

钟振振骈文集

张友茂骈文集

金学孟骈文集

陈逸卿骈文集

孙五郎骈文集

白雪生骈文集

流沙河骈文集

王翼奇骈文集

梁思波骈文集

胡长祥骈文集

熊召政骈文集

王学仲骈文集

黄扬略骈文集

贺宗仪骈文集

颜其麟骈文集

王金铃骈文集

章方松骈文集

王志清骈文集

胡迎建骈文集

侯铭骈体文集

黄彦骈体文集

谢幕骈体文集

张心豪骈文集

何开四骈文集

布茂岭骈文集

周拥军骈文集

林志雄骈文集

徐康骈体文集

李牧童骈文集

于海洲骈文集

刘德怀骈文集

陈继平骈文集

王庆位骈文集

陈郑云骈文集

陈仁德骈文集

沈不沉骈文集

杨纪伟骈文集

许孔璋骈文集

王晓卫骈文集

潘成稷骈文集

吴立梅骈文集

刘继兴骈文集

张天夫骈文集

纪健生骈文集

李渭清骈文集

张福有骈文集

刘永成骈文集

华雨凉骈文集

柏扶疏骈文集

李荣南骈文集

许更生骈文集

杜萱骈体文集

戴国荣骈文集

熊鉴骈体文集

李镜骈体文集

王艳均骈文集

刘书环骈文集

韩自然骈文集

贾玉宝骈文集

蒋红岩骈文集

赵云翔骈文集

刘臻仲骈文集

李新华骈文集

潘安兴骈文集

戴永斌骈文集

漆春华骈文集

张黎华骈文集

马丽文骈文集

张长军骈文集

刘翔骈体文集

卢汉文骈文集

石梦溪骈文集

杨再春骈文集

郝丽云骈文集

刘坡骈体文集

王秉德骈文集

李永明骈文集

黄奎骈体文集

亢银中骈文集

莫高阳骈文集

刘少舟骈文集

陈秀冬骈文集

何江骈体文集

巢湘平骈文集

宋立安骈文集

刘德毓骈文集

马培国骈文集

修殿武骈文集

钟阳骈体文集

马黎丽骈文集

马铭清骈文集

任美霖骈文集

张育民骈文集

陈卫骈体文集

苏绍康骈文集

周志豪骈文集

付义琳骈文集

钱明锵骈文集

姚平骈体文集

赵方平骈文集

贺兴桐骈文集

·

【华夏抗战精神赋(二)】◎王庆位

2014-11-30

·

【华夏抗战精神赋(一)】◎王庆位

2014-11-30

·

【华山赋】◎王庆位

2014-11-30

·

【常山故城赋】◎王庆位

2014-11-30

·

【冀中监狱赋】◎张超

2014-7-15

·

【鉴湖赋】◎李牧童

2014-7-4

·

【和田玉赋】◎刘书环

2014-6-6

·

【和田赋】◎刘书环

2014-6-6

·

【王洛宾赋】◎刘书环

2014-6-6

·

【联合国赋】◎刘书环

2014-6-6

·

【达坂城赋】◎刘书环

2014-6-6

·

刘书环先生简介

2014-6-6

·

【漳河赋】◎黄奎

2014-6-1

·

【资阳赋】◎黄奎

2014-6-1

·

【中华医药赋】◎黄奎

2014-6-1

·

【黄彦赋】◎黄奎

2014-6-1

·

【汉字赋】◎黄奎

2014-6-1

·

【黄帝赋】◎蒋红岩

2014-4-4

·

【安徽科技学院赋】◎蒋红岩

2014-4-4

·

【新华社赋】◎白雪生

2014-1-13

·

【天台山生态园赋】◎白雪生

2014-1-13

·

【锦州苹果赋】◎白雪生

2014-1-13

·

【高屋赋】◎白雪生

2014-1-13

·

【重修天台山古刹碑记】◎白雪生

2014-1-8

·

【世博园赋】◎白雪生

2014-1-8

·

【锦州港赋】◎白雪生

2014-1-8

·

【滨海大道碑记】◎白雪生

2014-1-8

·

【张家界赋】◎李东东

2013-12-15

·

【国家行政学院小赋】◎李东东

2013-12-15

·

【八一赋】◎李东东

2013-12-15

·

【司马相如故里赋】◎魏明伦

2013-12-15

·

【纪信广场赋】◎魏明伦

2013-12-15

·

【《柴桑诗稿》序】◎李牧童

2013-12-15

·

【咸亨赋】◎李牧童

2013-12-15

·

【星宿岩碑林序】◎李牧童

2013-12-15

·

【敦煌赋】◎李牧童

2013-12-15

·

【孙中山先生祭】◎谭杰

2013-12-14

·

【祭李德裕文】◎谭杰

2013-12-14

·

【老君山赋】◎谭杰

2013-12-14

·

【范文正公赋】◎谭杰

2013-12-14

·

【祝氏宗谱联修序】◎张育民

2013-11-3

·

【安徽太湖北中张氏九修宗谱序】◎张育民

2013-11-3

·

【中国城镇化新赋】◎张心豪

2013-10-20

·

【神州新赋】◎张心豪

2013-10-20

·

【国酒茅台赋】◎徐康

2013-10-20

·

【南溪赋】◎徐康

2013-10-20

·

【乐语文赋】◎付义琳

2013-10-20

·

【打工赋】◎张育民

2013-10-20

·

【情为何物赋】◎张育民

2013-10-20

·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赋】◎钟振振

2013-10-20

·

【牂牁苗女赋】◎马黎丽

2013-10-20

·

【松江赋】◎钟阳

2013-10-20

·

【北京赋】◎钟阳

2013-10-20

·

【孝赋】◎任美霖

2013-10-20

·

【周公赋】◎任美霖

2013-10-20

·

【洛阳赋】◎谭杰

2013-10-15

·

【吊屈原赋】◎于海洲

2013-10-15

·

【蓝莓赋】◎于海洲

2013-10-15

·

【老君山赋】◎谭杰

2013-10-15

·

【上城区赋】◎何智勇

2013-10-9

显示第1-60条共1169条20页



[1][2][3][4][5][6][7][8][9][10]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中国现代文学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41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