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冬至有什么习俗-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7-10-07 所属栏目:节气养生

一 : 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介绍

冬至的意思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是大雪,即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即翌年1月4-6日交节,而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等,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利用土圭观测太阳从而测定出冬至这个节气。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素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的说法。

2、“冬至大如年”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从这句话即可看出,其实这句话是从前开始有的,在我国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或“肥冬瘦年”的俗谚,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冬至的礼俗隆重如同新年(春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曰“冬至节亚赛年节”;“冬肥年瘦”则指而在春节时各种饮食已消耗不少,“肥”不如冬至。到了唐代,冬至由原本大于春节,发展成冬至与岁首(春节)并重。冬至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它不仅仅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更多的是预示着准备进入寒冬,要国人屯好衣服等预备迎接,而在这个节日,很多家庭会选择吃团圆饭,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春节如何安排,最近的状况等,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节日。

冬至的由来: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1、根据古代历史记载,古代人认为冬至是能自然转换阴与阳的节气,是一种福气。据说是由祖冲之利用类似“立竿见影”的土圭观测太阳方法得出的,他不仅是观测中影,而且运用数学归算的方法,并且,中影观测不在推算冬至前后几日连续进行,而是选择在推算冬至以前二十三日和以后第二十三、四日进行(共计三天);根据这三天的中影观测数据,通过比例内插,求出推算冬至前后才最终得出,并命名为冬至。.冬至真正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是源自汉代,汉朝时代认为冬至即为冬节,是要由官府祝贺举行仪式来感谢上苍赐予的福气的,古史记载中表明在冬至前后,皇上要休养身体安静思考,不可过分操劳,而文武百官要例行假期,不得向汉朝皇帝提议,不得上书请皇上定夺事情,采取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做法,而对于军队,择药在边塞以及城内待命,采取轮岗,站岗者要严守地区不可疏怠职责,边塞闭关,不轮岗者可与将士共同庆祝节日,而黎民百姓则要将店铺关闭休息一天,不可开铺做生意,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节日。冬至最开始就是这样来的。

2、而在唐宋时期,官府要求这天作为祭天祭祀祭祖的日子,古代人们历来认为冬至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在这个日子里要感恩上苍这一年对其丰收生活富足的无私赐予,并希望来年也能得到上苍的保佑,而皇帝作为天之骄子,更是信奉这个看法,而祭祖是由于要古代人觉得能到到上天保佑是祖先积善积福得来的,要在这个节日里感谢祖先保佑,更是显示了对祖先的尊重。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吃什么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1、狗肉炖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克,狗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 白萝卜、狗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狗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狗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狗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既符合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又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2、北京馄饨:

[配料]皮子,肉馅,蛋2个,香菇,木耳,青菜,香油,盐,鸡精,白胡椒,芝麻,海苔

[做法] 把香菇和木耳也切碎,加入肉馅,又打了两个蛋进去,据说这样可以让馅来的嫩一点,加料拌好后锅里把肉馅炒至八九成熟,关火;青菜要剁碎,我刀工不好,而且美国的长柄刀也不好使,所以我就用搅拌机招呼了一下,青菜搅碎后拌入肉馅,然后开始包;下了馄饨,准备好汤料。我的汤料太简单了,就是香油、少许盐、鸡精、白胡椒,然后把下好的馄饨连锅里的水一起倒入碗里,最后再洒点芝麻海苔碎。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3、红豆糯米饭:

[配料]红豆,糯米,瘦肉,姜,酱油,盐

[做法]热水泡软红豆,姜瘦肉切小,加入盐,酱油腌制,锅内烧热油把肉倒进炒两分钟,然后把糯米洗好,最后就是把泡好的红豆和炒好的瘦肉倒入加水一起煲。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4、汤圆:

[配料] 熟黑芝麻、熟花生、核桃、蜂蜜、橄榄油、糯米粉。

[做法]将熟黑芝麻、熟花生、核桃全部发成粉,加入蜂蜜,橄榄油,团成小丸子备用,接着用温水和糯米粉,等它差不多成团时去下一块,水烧开,讲那团面放里面煮至浮起,捞出,将煮好的面与其他剩余的面混合,揉成面团,加盖保鲜膜省面15分钟,将面团分成若干小份,取一份按成面皮狀,包入馅料,最好将其包住收口,滚圆即可开煮。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习俗

冬至 【冬至】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1、冬至一般需要祭祀祭祖,像家人团聚在一起先拜拜祖先再吃团圆饭,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

2、最为突出的是冬至的饮食习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为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

北方之所以有吃馄饨的习俗是因为一个关于匈奴的传说,因为当时匈奴首领名字与馄饨音相似,北方百姓受其骚扰甚多,百姓恨他,于是有了这一在冬至这个祈求团圆平安的节日吃馄饨,希望能避开匈奴干扰的习俗。另外北方还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于是后人仿效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南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当然饺子和汤圆也是南方庆祝冬至必不可少的习俗,还有“冬至丸”即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3、另外还有贺礼(拜贺、送寒衣)、数九的习俗,所谓的数九就是冬九九,一般认为从冬至日起数到九九八十一日,天气就暖和了。

二 :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到了冬至这天,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那么你知道北方冬至吃什么吗?饺子是必吃的美食之一,但北方冬至的饮食习俗还有很多,北方冬至的习俗是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则是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www.61k.com)具体北方冬至吃什么,小编为您介绍。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1、羊肉

冬至开始,民间便开始从这天“数九”。对于老百姓来说,冬至莫过于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

羊肉性温,能抵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气喘、肾亏阳痿、气血两亏、腰膝酸软、肢冷腹痛、面黄肌瘦等症状有疗效。冬季人体阳气内藏,肾阳不足,容易出现手足冰冷,面目无华、体虚乏力等症状,而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冬季适当进食,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如果买肉回家弄,就要眼手都动起来。新鲜羊肉鲜红色,能看到清晰大理纹,不沾手,有弹性。冷冻和解冻后的羊肉,红肉部分和羊肉部分基本分离。如何去膻?羊肉充分清洗,放在冷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如果红烧,则用葱、姜、料酒先把羊肉腌半小时左右。如果清炖,水烧开后把羊肉下锅焯水两次,再用冷水冲。还可以在调味时加入啤酒或麻辣味重的调料、干辣椒或腐乳油碟。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2、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www.61k.com)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属热性食物,一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发热、腹泻和阴虚火旺等非虚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吃完狗肉火锅后不宜喝茶,如果刚吃完狗肉就马上喝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进而诱发便秘。所以,吃狗肉后应该忌喝茶。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3、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www.61k.com]过去北京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那么冬至吃馄饨是怎么来的?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在北京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且不管传说不管真假,馄饨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蛋白质种类齐全,有馅有皮,能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单一食物的营养价值。要想做出来的馄饨馅很香并且不油腻的话,在调制馅料的时候,要加入生姜,食盐,味精等调料去调制。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冬至有什么习俗 北方冬至吃什么? 盘点北方冬至美食习俗

4、饺子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吃饺子的习俗。[www.61k.com)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流的说法是源自于张仲景。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不少乡亲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矫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为目前天气总体干冷,大部分朋友可以选用牛羊肉这类温补驱寒的食材做饺子馅。如果您担心补过头,可以适当放些萝卜、芹菜或木耳等清淡去燥的食材来进行营养均衡。老年朋友易肠胃不好,饺子馅要吃清淡些,白菜猪肉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拌点素馅来吃。饺子最好是现吃现调,入味的馅心不要久存;肉馅制作的不要太细;花椒油调制馅心是最佳的调味油。

三 : 冬至各地的习俗是什么?

冬至各地的习俗是什么?


老北京的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

台湾冬至的“补冬”

漳台民间认为过了“冬至”算又添了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凡外出者这天必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是日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有"冬节圆"。有《漳州竹枝词》话冬至:"家家碾米煎圆香,祭祖祠堂共举觞。刺绣传闻添弱线,一天添得一条长。"门窗、仓库、桌柜、牛舍、猪圈、鸡窝、水井、厕所等处,凡人们以为有神的地方,都贴上一两粒"冬节圆",可求诸神保佑居家平安。《重修台湾府志·风俗一》也有类此记述。

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 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漳台两地家家“做牙”,敬“地基主”。“做牙”分“头牙”、“尾牙”,农历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尾牙”。“尾牙”这天,各铺户商贾皆备牲礼祭福神,以酬谢神灵一年来的佑助。同时,老板备酒犒劳伙计,向伙计发"年赏"。倘若老板要辞退某伙计,可能会多发些赏银给他,并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鸡头朝向他,以示谢意(闽南宴俗,鸡头朝向谁,谁为最尊者)。假如伙计决定明年不再受老板之雇,也会有所暗示,即散席时将筷子倒置。故古时商界有俗谚:"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反映了伙计在"头牙"和"尾牙"不同心情。

山西冬至的“九九消寒”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山西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无锡人过冬至与“添岁”

无锡人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的前一天称"冬至夜",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饭。如家里有人外出未归,要留个座位,摆副碗筷,象征性地盛些饭菜,以示思念。吃夜饭前,先祭祖宗。祭毕,把菜回锅烧一烧。如不烧就吃,说是记忆力要衰退。饭里要放黄豆,叫"元宝饭",饭碗里预先放两只熟荸荠,吃饭时把荸荠夹出来,叫"钳元宝"。

冬至夜饭,有钱人家吃得很丰盛。"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称"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团子,故有诗云:"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史传,冬至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无锡地区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泉州人冬至回家谒祖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叫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苏州人过冬至节——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今天是冬至,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一位老奶奶告诉笔者,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据东吴酿酒厂有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厂今年一共生产了十万瓶冬酿酒,从十四日开始三天时间就全部销售一空,不单苏州,连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户也打电话来要货。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记者今天在久负盛名的陆扬馄饨店看到,到这里买馄饨的苏州人特别多。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潮汕冬至“卜九”

潮汕冬节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奇趣的是它与“九”有独特之联系,使这个节日腾溢出哲理味,却又有厚淀文化底蕴。

析“九”。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冬至日。在农历十一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中之一日。

潮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故称为冬节。俗谚说;“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了,潮人也有“数儿”的习俗。按过去“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饶平县诗人杨继钦撰冬至联云:畅月时来终短晷;仲冬日至给长阳。畅月、阴历十一月的别称。晷就是日影。此朕既照应上述“仲冬节”别称的时令特点之解析,又说明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正善要压倒邪恶了。

卜“九”。这个卜取预测义。饶平杨继钦又撰二冬节联。

一为:律管吹葭占吉候;冬时俟雪兆丰年;

二为:日至香闺添绣缕;冬分缇室动飞灰。

二联皆扣冬至析“卜”之良俗,“吹葭’、“飞灰”二难点须从“葭灰”之释义去理解:

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 会自行飞出。

从联可见潮乡前有卜“九”之习俗,揭阳榕城有谚云:“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除夕)交,冬节在月中,无冻又无霜(暖冬),冬节在月尾,寒 冻正二月”。又;“冬节乌,年夜酥(晴暖),冬节红,年夜淋(春节阴晦有雨)”潮人以此预卜“冬至交九”气候颇验。

寓“九”。揭阳榕城店街有条九龙巷,住户林姓,原籍霖田都,父生九子,入城创业,建立宗词,左巷遂名九龙巷。冬节祭祖时以四枚红甜团置于红桃 上。九与久、四与世、团与传同音,这个民俗活动便有“龙生九子”、“世代相 传”的深长寓意。

写“九”。揭阳榕城西门菱角池“草庐”主郭笃士曾作一九对联,每联九个字。联云:日长风软花影刚相照;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联写冬节外网时空景观,下联意出曾写《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之苏轼的名篇词句。

画“九”。潮乡的画“九”不同于北京和中原之画九瓣素梅或作《九九消寒图》而是图形于 品上,如惠来县冬节日 品有称为大团的,它又分为二类:一类叫大红四,表现贴满染红的米粒,顶端叠放着多种颜料剪成的小花片,称为团花;另一种没贴上红米,在光滑的表面上,用小剪刀剪上文字、花样、动物图形或图案,称为毛团,是惹人欣赏的手工艺品,为冬节增添了巧趣和艺韵,在粤东民俗史上因罕见而珍贵。

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上海人的冬至习俗

上海人说,冬至时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为什么小鬼的会出来活动。上海人冬至日还有吃八宝粥的习惯...

上网查证了一下,原来江南一带的冬至风俗还比较多,还有吃汤团的,冬至吃汤团又称吃“冬至团”,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这个了,新酿的甜米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拼成一桌热热的吃,还要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倒有点类似于清明了,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是要吃青团的。也许每逢祭奠祖宗的时候,便会和鬼联系起来,于是便要人们早点回家了。

前面说吃八宝饭是从同事那里听来的,我估计是讹传,因为吃赤豆糯米饭的风俗是有的,但是八宝饭是与赤豆糯米饭不一样的。传说,上古时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儿子不学无术,而且作恶多端,后来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还要变成疫鬼来祸害百姓,不过,此鬼最怕赤豆了,于是百姓纷纷在冬至这一天来煮赤豆饭吃,借以来驱鬼避邪,防灾去病。

福建冬至"搓 米时"

冬至是农时节令,在福清是个民间节日,叫冬节。冬节有两项民俗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一拜祖宗,二搓圆。冬节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劝围坐一起,点红烛,插搓 米时,放鞭炮,然后搓糯米粉。家长搓"米时 母","米时 母"有银元、元宝锭等人们祈求的东西形状。小孩们一边搓米时,一边唱"搓 米时 歌",米时 歌多吉利语,表过心中的祈求。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找老妈,依弟单身哥。"依弟唱这首"搓米时歌",即向父母提出婚娶的要求。父母如要回答儿女的话,也可编成"搓 米时 歌"唱出来;"搓 米时 之搓搓,依哥讨依嫂、依哥岁数大,依弟莫罗嗦"。

这一唱一和,把家庭节日气氛搞得暖融融的。

长沙人冬至做霉豆腐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冬至又叫“冬节”,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

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解热明目。

四 :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俗话说,“冬至如年”。(www.61k.com]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在加之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南北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从饮食到民俗活动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冬至这一天的南北习俗都有哪些吧。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有什么习俗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冬至有什么习俗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有什么习俗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www.61k.com]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本文标题:冬至有什么习俗-冬至吃什么,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37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