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养老金缺口-我国养老金空账2015或现缺口

发布时间:2017-10-08 所属栏目:空账

一 : 我国养老金空账2015或现缺口

养老之忧一·资金之困

空账惊人制度设计累积双重风险

编者按: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老龄化加速逼近,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相关产业未成规模、失能老人生存堪忧。(www.61k.com]在这个现实面前,如何让我们的老人颐养天年?养老之忧,正在成为人们的普遍忧虑,也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无法回避和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本报将以此为主题,从多个侧面探寻我国养老困局的制度症结和解忧之道,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今天刊出第一期"养老之忧·资金之困"。

养老保险"空账"正在以25%左右的速度扩大!根据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最新给出的数字,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经超过2.2万亿,较2010年增加约5000亿。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我国养老保障账户的缺口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报道说,2013年全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也有报道说,2010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为1.54万亿元;2011年末,结存1.94万亿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梳理有关养老金"缺口"的N个版本,记者发现,各种"缺口说"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老龄化加速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层担忧。养老的钱够不够?成为养老之忧的首要困扰。

郑秉文:"空账"2.2万亿

最早引发关注的养老金"缺口"版本

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额为2.5万亿左右,而实账部分仅为2703亿元左右,"空账"达到2.25万亿。

所谓"空账",是指尽管你的账户里名义上有钱,但实际上却只是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数字。这是最早引发舆论关注的养老金"缺口"版本。

实际上,这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所必须承担的转轨成本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施行的是上世纪90年代确立的"统账结合"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然而,由于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企业员工基本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所以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中没有这部分职工的个人账户部分。但在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之后,这部分职工退休后却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因此,仅靠统筹账户不足以应对当期发放,加之各地财政实力不同,多数地区不得不在实际上采用了"现收现付制"的方法,即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计缴纳的28%的月工资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个人账户仅仅记账,上述2.5万亿的记账额由此形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截至2011年底,参与试点的辽宁、江苏、山东等13个省份共积累个人账户基金2703亿元,但其与记账额之间的差额,仍达到2.23万亿元,此"空账"被舆论定义成了养老保险"缺口"概念而广为传播。

事实上,首个参与"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省份辽宁省从三年前就开始借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当前养老金,这也被看做试点已在事实上失败的标志。而从近两年数据看,空账扩大的速度正在变快:从2008年到2010年,"空账"由1.4万亿升至1.7万亿,增加3000亿,而2011年一年就增加了5000亿。

人社部:结余1.9万亿

如无财政补贴多省市已收不抵支

尽管言之有据,但上述判断却一直未能获得官方层面的认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年初对这一问题有过明确表示:社保制度建立之初大部分省市养老金是收不抵支的,但之后缺口逐渐缩小,去年中国养老金略有结余。因此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一个说缺口,一个说结余,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实际上,胡晓义此处否认的"缺口"并非指"空账",而是现金流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当期发放没有问题。

如果从当年养老金收支情况看,上述表述符合事实。根据人社部上个月发布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对此的解读是,养老金的现状是就业的人多、退休的人少,缴费的多、领养老金的少,加上财政补贴,因此缺口不明显。郑秉文也认为,中国的养老基金当期财务是安全的。"十二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规模至少应该是"十一五"期末的3倍左右,大致在4万亿元至5万亿元之间。

然而,多种因素的博弈决定了这种结余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郑秉文指出,养老保险收入增速之所以快于支出增速,主要得益于中国正处于社保普及的窗口期,每年有几千万人加入缴费队伍。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8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比上年末增加2684万人。

但扩面征缴是一把双刃剑,支付压力只是被延后了而已。退休职工占比较高的辽宁省鞍山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处处长王丹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虽然短期能将收缴资金充实到养老金缺口,但当扩面征缴的人群进入退休时,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地方财政需要补贴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无需等到他们退休,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缺口苗头,只不过被每年巨大的财政补贴掩盖了。

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起,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也就是说,到去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中,近三分之二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多个省市已经收不抵支。

曹远征:缺口18.3万亿

这一缺口才是值得关注的长期问题

如果上述结论还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那么近期引发广泛争议的"养老金缺口18.3万亿"就显得不那么浅显易懂了。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此前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

对此,有媒体质疑该数字耸人听闻:"2011年还结余近2万亿元,看人口结构,2012年、2013年不会出现猛然增加的退休人员,同时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还在继续扩大,实在不太可能收支缺口忽然增至18.3万亿元之巨。"

对此,曹远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1.9万亿的结余指的是现金流量,而18.3万亿则是存量。现金流量有结余不代表没有亏损。"

简单来说,如果要维持现在的养老金给付水平,除现在已有的养老金(即上文中所指"结存")以外,我们在2013年这个时点,还需要另外18.3万亿的养老金,才可以保证未来70年退休金的发放。

也许这一概念听上去有些杞人忧天的意味,但专家指出,与仍在可控范围内的"空账"相比,这一缺口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长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缴费的人数趋于下降,流量和存量的问题会相互转化并可能威胁到养老金支付。

参与上述18.3万亿缺口报告撰写的中国银行研究员廖淑萍指出,"如此大的存量缺口意味着,未来某一个年份后,中国年度的养老金流量缺口会是负的,而且还会不断扩大。"

另据报道,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学者高培勇和汪德华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在现有社保制度框架下,要确保2020年中国每个退休者都能领取养老金,以替代率(即领取养老金占该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52.4%计算,养老金支付缺口都会持续增加。最早在2015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就会出现支付缺口。

两位学者预计,如果现在不能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政策,到2050年,养老金缺口累积将达到该年GDP的95%。这样巨大的资金缺口,必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需要转嫁给当代企业或进行代际转移。

养老金缺口危机的背后

制度设计累积双重风险

上述三个"缺口"并非同一概念,但无论从哪方面考量,养老金危机都已经是难以回避也无法忽视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不过区区二十年,为何就已陷入了困境?专家指出,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制度设计导致的转轨成本;而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将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

事实上,养老金缺口将进一步加大的判断正是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即老龄化的推进和平均寿命的提高。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

除去老龄化的威胁,养老保险困局可能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埋下了隐患。

1997年国务院正式确定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从过去现收现付的企业养老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转变。这种制度设计,具有过渡期的特征,其本意乃是寄望于两种制度的优势互补,但事实上累积着当期支付赤字和积累资金贬值的双重风险。

另一方面,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张启新认为,制度设计之初错配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他认为,当时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国企改革,为了帮企业减负,把本应是企业或政府负担的部分养老责任全部让社会保障来承担了。此外,张启新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不同,"国外是直接面对老龄化问题,但当时我国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大家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说。

尽管各方对于养老金前景莫衷一是,但目前的所有讨论,仍集中在"制度覆盖人员"的范围内,目前仍处于碎片化的社保制度如何解答尚未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的农民、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养老问题,或许将是一个更加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跛脚的三条腿凳子亟待修补

多年难产的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取得一定进展。保监会在近期召开的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重点推进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发展。这一提法引发各方密切关注。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也被认为是完善我国脆弱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契机。

从国际上看,养老保障体系通常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组成。在美国,养老金总资产20多万亿美元中,政府养老金占比12.5%,企业年金占比64.0%,个人退休账户占比23.5%。

而与国际上这种"三条腿凳子"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不同,在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非常薄弱。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中国的养老金总资产2万多亿人民币中,政府养老金占比89.5%,企业年金10.5%,个人退休账户几乎没有。

首先,作为唯一支柱在苦苦支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明显力不从心,除去各类缺口问题,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到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因此,仅仅依靠社保维持原有生活水平基本不再可能。

其次,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运行多年但步伐缓慢,不管从占GDP比重、员工参与率和替代率方面,都与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只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粗略计算,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数仅占当时企业总数的0.31%,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仅占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5.19%,占就业总人数1.51%。从规模来看,2011年企业年金资产占我国GDP的比重仅为0.76%,而全球企业年金占全球GDP的比重约38%。

同时,在公众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对基本养老保障的支持也显得力不从心。根据中国保监会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相对于发达国家12%的寿险深度及1500美元左右的寿险密度,中国的寿险深度仅为2.67%,寿险密度仅为794元人民币。

因此,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需要正视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风险,尽快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

而税收优惠政策正是鼓励企业及个人补充养老保障第二、第三支柱的有力措施。保监会重点推进的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将使得个人收入中用于购买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部分、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得以延期至将来提取商业养老保险时再交税,这对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账户的补充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另据媒体报道,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也在考虑出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若上述激励措施得以尽快推出,养老保障体系"三条腿凳子"的建立或将指日可待。

二 : 中国养老金缺口不是最严重的

中国养老金缺口不是最严重的

何茂春

2012-9-27 14:36:25 来源:和讯网 2012-09-27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日前表示,我国养老金确实有缺口,并建议通过完善养老制度,以达到收支平衡。养老金缺口问题,舆论中多有指责。实际上,由于中国城乡二元制度和各地社保标准差异,我国无法按统一口径计算养老金缺口总额,并非政府故意“保密”。

但据2005年世界银行的测算报告,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9.15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根据这一保守的推算,美国缺口是中国10倍,欧盟国家是中国的6倍,日本是中国的5倍。

许多国家都存在养老金缺口问题。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出现巨额缺口。欧洲养老金缺口相当于欧洲联盟所有国家一年经济总产值的1/5。欧洲工作者早就过着勒紧裤带的退休生活了。

欧美国家的养老金缺口大多在“现收现付”,即把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加在一起支付。中国的现收现付没有缺口。相比之下,中国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但中国个人账户在退休时的缺口就非常大了。随着老龄化高潮的到来,政府若无法平衡,后果会相当严重。

社会保障是全球性的难题。目前可以参考的有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拉美模式、新加坡模式等。比如日本就是靠延迟退休和发行国债来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养老金缺口大,二是老人多导致医疗费用高。目前日本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每年以1万亿日元的速度增长。在

日本,到处可以看到60多岁老人辛勤工作的身影,7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和60多岁的服务生比比皆是。2009年60岁至64岁仍在工作的老人达57%。同时,日本政府也大力支持老人工作,对录用老人的企业给予一定资助。日本政府还决定,将以今后提高消费税率进行偿还为前提,探讨发行“过渡国债”的可行性。然而,如果日后提高消费税率未能实现,那么国家债务将进一步膨胀。

法国也是靠推迟退休年龄部分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法国老年人的定性,从60岁上升到63岁。但养老金缺口问题,不是仅管理养老金本身就能解决的,还要靠全社会整体的制度改革。美国模式的特点是在融资上全国实行一个标准,在征缴上全国由一个政府机构统一进行,给付标准也是全国统一的,不管是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还是亿万富翁。新加坡实行的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它形成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初期。在经济不够发达的阶段,国家没有能力提供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因此实行自存自用、自我保障的政策,国家只是组织者,并给予适当优惠鼓励。

弥补养老金缺口可有多个途径,如国有资产划拨、增加缴费群体与比例、增加投资收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一是由于城乡二元化制度的巨大差异;二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机制配置不合理,双方在划分社会保障事权、财权方面责任不清,现行的财政体制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产生了结构性矛盾。所以公共财政的深层次改革是对社会保障的根本保障。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需要全社会的紧密配合和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

三 : 中国养老金缺口

据估算今后38年养老金累计缺口将占GDP的75%

http://www.61k.com/2012年06月12日10:39《财经》杂志微博

问计国家资产负债表

自2010年初以来,政府债务危机开始在欧元区蔓延,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纷纷沦陷。在陆续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国政府债务风险也开始抬头,其联邦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63.7%激增至2011年的101%,总额高达14.79万亿美元,不仅财政再融资相当困难,而且引发国会的辩论。

进入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随之动荡,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笼罩在危机的巨大阴影之下。政府债务及与之相关联的包括居民和企业在内的国家资产负债可持续性问题浮出水面,而这又是传统经济学中很少涉及的问题,于是争吵不休。它警醒世人必须高度关注国家资产负债的可持续性。

2011年初,学界开始关注并发起了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本刊此次推出的两份研究报告摘要就是这方面努力的结果。其中一份来自博源基金会组织和资助的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微博)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另一份来自中国银行(3.01,-0.01,-0.33%)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国银行研究团队。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研究团队虽然分别独立完成研究,但其研究结论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能力的可持续性是一个真实存在、且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性对策。

现仅就其主要研究发现的摘要以及两个团队牵头人合作的说明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编者

国家资产负债表应该成为今后宏观经济管理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资产负债表在政策框架中的作用至少应该包括将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将经济风险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机制显性化的作用

警惕国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风险

□曹远征 马骏/文

从资产负债的角度观察,许多国家的财政和金融危机均源自不牢固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所谓国家资产负债表(National Balance Sheet),是指包括了政府、居民、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等所有经济部门在内的资产负债信息。它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量规模、分布、结构和国民财富及总体经济实力的状况和水平。

“国家资产负债表”并非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在一些国家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而著称的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Raymond Goldsmith即开始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捷克共和国等国的经济学家开始编制本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官方统计部门定期公布其国家资产负债表,如加拿大和英国。

为何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不牢固表现为结构错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

首先是结构错配。在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居民、金融机构和政府三大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构错配,并且这种结构错配还在部门之间相互传染。

以美国为例,在居民部门“寅吃卯粮”式的负债消费模式下,住房按揭贷款和消费信贷不断提升,其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随着房价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发生,居民开始降低消费,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而金融机构为降低自身的杠杆率也开始收缩信用。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出现衰退。政府为应对衰退,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扩大政府投资,提高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的杠杆水平,这就使得结构错配传染到了政府部门,放大了政府债务风险。私人部门的债务危机最终演变成政府债务危机。

其次是货币错配。其典型表现就是资金来源与使用的币种不一致。国内金融机构用外币借入资金,却以本币形式投放国内,甚至还出现国内企业用外币为其国内业务融资,居民用外币进行存款等。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以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的中东欧所谓“里加流感”充分说明了货币错配对经济的伤害。以拉脱维亚为例,该国曾是东欧经济明星,经济增长一度长期维持在9%左右,被视为经济转轨的典型。但是由于在经济转轨中,国内的金融体系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取代,国内的金融活动几乎全部以外币形式进行,货币严重错配。而在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为帮助其母行脱离困境,抽回资金,使这些明星国家迅速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导致了国内金融与经济的全面危机。

最后是期限错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新兴国家虽难以独善其身,但受伤程度的深浅却与其包括居民在内的外债期限错配程度相关。那些短期外债占比较高的国家极易因国际流动性不足,导致清偿力不足。当债权人得知该国缺乏足够的清偿能力时,就有可能发起抛售冲击,最终沿着“期限错配—流动性不足—融资受限—抛售冲击—危机爆发”的链条,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为货币危机。

由上,此次金融危机导火索是次贷,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千里大堤,溃于“蚁穴”。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不仅使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危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的资产负债表又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于是危机相互传染并相互激荡。恰如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为防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深化,各国政府一致性地采取抢救性的财政货币扩张政策。其结果,又使政府债务负担加重,而使政府的资产负债难以为继。

因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问题导致金融危机,又因金融危机使国家资产负债表难以持续。这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局面凸现了建立跨代际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管理国家资产负债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研究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我们认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政策意义:

1.摸清国家的家底,提高“国家财富”管理的透明度。

有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全国人民、人大和政府就可以了解国家和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情况。如果有了国家净资产的公开数据,老百姓和人大就可以判断国家的“富裕程度”和可能的变化趋势。

2.将中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

许多政策可以带来短期利益,可以刺激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花钱买稳定”),但却导致了当前难以识别的长期成本。由于目前缺乏分析工具和公开的信息渠道,这些长期成本有多大、应该由谁埋单、何时发生等关键问题均不得而知,事实上鼓励和纵容了政府的许多短期行为。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我们建立的“政府显性债务的可持续模型” 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对今后政府中长期债务影响的预测,来反映政策的长期成本。

3.将结构性因素变化导致的长期成本显性化。

例如,人口快速老化和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是中国今后财政债务可持续性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国家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建立的“政府显性债务的可持续模型”也可以用来预测这些因素导致的养老金缺口、对财政压力的规模及其将会发生的时点。

4.帮助规划国有企业和养老金体系的配套改革。

许多重大改革将涉及到部门间资产和负债的重新配置。比如,我们需要清晰地了解养老体系的未来支付缺口的大小和发生的时点,这样才能判断在何时需要将多大规模的国有资产划拨到社保系统。

5.帮助规划地方平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

地方财政在今后几年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不良债务。综合的解决方案必然要考虑各种具体措施,如从地方资产的存量中拿出一部分来变现、增加地方政府直接发债、中央转移支付等。规划这些措施的前提是编制各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盘点”每个有平台的地方政府有多少资产,哪些是目前可以变现的,哪些是未来通过金融操作(如证券化)后可以变现的,哪些地方政府有支付能力因而可以发更多的地方债来为平台提供再融资,等等。

6.帮助判断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头寸表(即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中国目前对外资产负债结构的一些缺陷,如对外资产收益率过低、对外支付的收益较高,货币错配导致的风险较高等。比较已经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其他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表,可以预测人民币国际化将能明显改善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另一个亟须判断的问题,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入或净流出。这个问题也可以在基于对外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框架中得到有用的分析结果。

估算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

目前,我国各个部门——财政部、中央银行、企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分别编制各自的资产负债表。国家统计局许宪春等所著的《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2007)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对资产负债核算新的修订为依据,提供了资产负债核算概述、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核算指标解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概念和方法的层面对中国资产负债表进行过讨论。

尽管我国在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方面已经有了进展,但是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研究也存在着不足:第一,虽然有方法的讨论,但多数研究没有实际编制和定期发表结果;第二,统计局在2007年曾发表过2004年和以前中国和地方的资产负债表,但这项目工作此后没有继续下去;第三,多数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统计方法和数据层面,缺乏对政策含义的分析;第四,目前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尚无法反映隐性和或有负债,因此缺乏前瞻性的判断能力。

正是由于上述不足,我们希望在以前的成果上推进研究。推进的方法是基本依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定义并规范的分类框架,分别采用推测法和估值法进行编制,并相互校正,以保证分析结果和政策建议的可靠性。

所谓推测法,是基于国家统计局往年已发表的数据作为存量基础,加上每年的流量变化,逐年累计而成。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会出现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时间序列,从而能反映趋势变化,但缺陷在于不能将价格,尤其是资产价格变动因素完全纳入其中。当年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误差。

所谓估值法,则是在充分考虑价格,尤其是资产价格变动因素的基础上,对资产价格逐项进行估计所编制而成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缩小当年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而缺陷在于历年间国家资产负债表有可能波动过大。

为了扬长避短,两个研究团队各采用了一种方法,平行推进。其中,由曹远征牵头的中国银行研究小组采用的基本是推测法,由马骏牵头的以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小组采用的是估值法。这也是我们同时发表两个报告摘要的原因,以便读者可以相互比较。

两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方法各异,但研究结论却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总体结论是,我国政府部门的债务负担正处于显著上升态势,应该警惕政府债务负担进一步严重化,目前就应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制定相应的战略性对策。

以下我们以估值法为例,简单描述我们所编制的2002年-2010年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若干初步结果。

从我们编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2010年(均指年底,下同)国家总资产为358万亿元,而2002年时仅为95万亿元。其中,非金融资产从2002年的45万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51万亿元,金融资产从2002年的50万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07万亿元。2010年,国家总负债为156万亿元,而2002年时仅为42万亿元。

2010年,中国国家净资产(财富)为202万亿元,净金融资产为51万亿元。但是,净金融资产波动较大,2002年仅为9万亿元,然后持续上升到2007年52万亿元,2008年又急剧下跌至30万亿元,最后又上升到2010年的51万亿元。

家庭的净资产和净金融资产均是最高的,2010年分别为123万亿元和37万亿元,而且变化趋势也是最为平稳的。企业的净资产相对较高,仅次于家庭,但其净金融资产波动较为剧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净资产也在持续上升,中央政府的净金融资产从2006年以来转为正数,2010年接近6.6万亿元,而地方政府的净金融资产却一直为负数,2010年约为-6.8万亿元。

在界定政府狭义债务(包括国债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务)和政府广义债务(还包括地方、铁路债务)的基础上,我们推算出2010年政府狭义负债率为20.1%,而政府广义债务则高达51.5%。我们进一步发现,政府狭义负债率在2003年达到28.2%的高点后出现了下降趋势,尤其2008年以来稳定保持在21%左右,并且在2010年出现了些许下降。政府广义负债率自2002年以来始终在40%以上,而从2009开始急剧上升。政府广义负债率从2008年的41.6%上升到51.5%,突然上升10个百分点。

结论是:政府债务负担已经显著上升,并似在上升态势之中,政府债务负担的进一步恶化需要高度关注。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未来风险

在编制2002年-2010年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我们还运用与资产负债表概念相关的方法和模型对资产负债表面临的未来风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包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养老金改革、地方债务、对外净资产等问题。基于这些专题研究,提出一系列用于识别、量化和化解未来(中长期)经济风险的政策建议。下面是马骏牵头的研究小组的几点结论:

1.如果不改革,政府债务的长期可持续性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目前的财政政策、养老金政策、环境政策不改革的情况下,同时考虑到地方债和铁路债的压力,政府债务问题将逐步显性化,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估计将从目前的18%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28%,2030年的37%,2040年的61%和2050年的108%。这是明显不可持续的。

2.按问题的严重性排序,国家资产负债表面临的中长期风险主要来自养老金、环保成本、地方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

今后38年中,养老金累计缺口占GDP比重将达到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3.从这些风险发生的时点来看,平台和铁路债务在今后3年-4年处于还款高峰;环保欠账需要在今后十年逐步加以清理;养老金缺口将在十年后开始明显扩大。

4.短期内就应当规划一个地方平台解决方案。

地方平台问题的紧迫性要求在短期内就摸清地方政府的资产状况和直接发债的能力,规划一个包括(1)地方政府发债,(2)地方政府出售国有资产,(3)使用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4)中央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或减少地方配套比例在内的平台问题综合解决方案。

5.应要求地方编制和公布政府资产负债表,以利于分析地方债务风险指标,确定可以独立发债的地方政府,推动地方债市场的发展。

扩大地方独立发债范围,建立地方债市场,一方面可以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再融资,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地方政府提升财政透明度。

6.应充分估计养老金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五年内启动国有股份大规模划入社保体系的改革。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转轨成本;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将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

我们提出的改革方案包括将退休年龄逐步于2020年至2050年间提高7岁,并在五年内启动将80%的国有企业股份逐步划拨给社保体系的改革。

7.政府持有的国有企业股份市值约为14万亿元。

我们估算了目前中国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持有的国有企业(包括非金融和金融国有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政府持有的上市国有企业的股份的市值。初步结论为:2011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持有的国有企业股份所对应的净资产约为21万亿元人民币。以2012年4月的数据计算,中央和地方政府持有的上市企业的股份市值约为14万亿元。

8.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善中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

中国目前的对外资产负债表虽然显示有很大的外汇资产,但收益率很低。对外负债主要表现为外国对中国的FDI,虽然按原值计算的总量不大,但由于FDI回报率远高于中国对外投资的回报,由此带来的对外收益支付压力很大。因此,中国对外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如一些人想象的会带来大规模净收益。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开放熊猫债市场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对外资产负债表结构。

9.资本项目开放对汇率和资本净流入的风险可控。

我们的模型估计,中国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对外投资和非居民对内投资将同时上升,中国对外净资产占GDP的比重很可能保持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项目开放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人民币汇率带来的风险基本是可控的。

国家资产负债表

在宏观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国家资产负债表应该成为今后宏观经济管理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资产负债表在政策框架中的作用至少应该包括将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将经济风险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机制显性化的作用。

经济政策有长短之分:短期的目标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稳定,长期的目标则是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短期调控必须考虑到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从而实现长短期的动态平衡是经济政策所要追求的方向。

许多国家的决策者所面临的困惑是,短期决策的长期成本一般难以量化;而因为缺乏量化的工具和公开的信息,这些长期成本也比较容易被民众、国会所忽略,因此纵容了政府的短期行为。而国家资产负债表恰恰是可以连接长期和短期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的风险预测可以将许多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示化。

国家资产负债表还能揭示部门间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考察财政、金融风险在部门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传导途径。从部门间资产负债相互转化的角度来看,存在着“居民→政府”“非金融部门→金融机构→政府”的传导链条。

首先,居民部门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而引起的居民部门储蓄率下降、负债率上升,意味着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可能无法支撑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从而需要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进而增加政府对社会养老支出、医疗保险支出等隐性债务负担,居民部门负债率的上升将直接导致政府部门负债率的上升。

其次,居民、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错配以及国外部门的货币错配将导致金融机构(银行或中央银行)的错配,进而演变为政府债务。

例如,通过房地产价格变动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错配传导至银行部门;企业资金的周转困难和流动性紧张局面将使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进而引发其资产负债错配;国外部门在外币方面的期限错配会导致展期风险,而本国经济部门中以外币计值的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可能导致资本流动的逆转,从而导致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的损失(这在新兴市场货币危机中尤为普遍)。

当政府为解决银行的资产负债错配或货币错配而对其进行国有化的时候,也意味着政府支出的大幅上升,潜藏银行债务危机向政府债务危机转化的风险。

要实现国家资产负债的可持续管理,第一步要弄清楚各个经济部门的负债(包括隐性的、或有的)有哪些?规模有多大?每个部门拥有哪些资产?规模有多大?能不能覆盖自身的债务?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全面反映各经济部门信息的、具有连续性、可比性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监测某一时点上各经济部门详细的资产负债情况,评估每个部门的偿债能力、举债筹资能力,并且发现各部门之间是否存在结构错配、货币错配以及期限错配,了解国家内部经济运行情况及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债权或债务地位,发挥“显微镜”式的监测功能。

不仅如此,还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存量基础上引入流量冲击(例如地方融资平台偿债要求、人口老龄化可能造成的额外财政负担),估算出未来政府负债规模变化趋势,找出负债超过资产承受范围的临界点,从而揭示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其规模,发挥“望远镜”式的预测功能。

作者曹远征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为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组文报道:

经济学家测算2010年政府广义负债率达51.5%

 经济学家测算20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16.48万亿

> 相关报道:

北京企退人员养老金五年翻一倍 专家:养老金替代率低延迟退休治标不治本 媒体调查称超九成网民反对延迟领取养老金 媒体发文七问弹性退休制:会否少拿养老金 专家否认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因养老金缺口

报告称2013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18.3万亿

http://www.61k.com 2012年06月14日 01:32 经济参考报微博

最新报告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18.3万亿元

养老金缺口放大加重财政负担

记者 李唐宁 北京报道

养老金到底有没有缺口?如果缺口确实存在,那么规模有多大?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国有股划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多措施以缓解压力。

这份研究报告由中国银行(2.84,-0.02,-0.70%)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微博)牵头的复旦(微博)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撰写。

缺口 莫须有还是无底洞?

对于养老金这一隐形债务,各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测算和判断。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目前结余1.9万亿元,所以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未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做到长期收支平衡。

“刚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时,全部是收不抵支,缺口逐渐在缩小,现在一直缩小到13个省,但加上财政补助,全部都是收大于支。”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但从另一角度看,不加改革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和因此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支付压力增大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

而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之一、来自中国银行研究团队的廖淑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是利用推测法和估算法,基于国家统计局往年已发表的数据作为存量基础,加上每年的流量变化,逐年累计而成。以此方法测算,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廖淑萍说。

她指出,虽然由于测算期限长,上述模型中的利率、死亡率、工资增长率等关键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测算结果的绝对数值,“但根据情景分析的结果,如果现行养老制度不变,养老金缺口放大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这一总体趋势是确定的。”

退休 维持现状还是提高年龄?

当对养老的担忧让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延迟退休年龄这一话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再次被摆上了桌面。

有专家指出,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转轨成本;而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将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3.32亿人,超过总人口的23%。

不仅如此,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1980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每五年上升约1岁,如果退休年龄政策不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委对“延迟退休”以缓解养老金压力的想法由来已久。本月初,人社部曾公开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挑战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课题,欧美国家提高退休年龄已经成为趋势,目前,美国的退休年龄已提高到65至67岁,德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65岁,男性67岁。

而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0岁)过低,与预期寿命严重不符。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计划生育也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因此“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此外,褚福灵表示,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了缴费年限,按照待遇计算的办法,也提高了参保人的待遇,因此,要提高退休年龄,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主要不应当是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适度稳步提高退休年龄,确保参保人得到可持续的充分保障,是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也指出,从理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他举例说,设定到2050年左右,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应该统一,也应该从目前的退休年龄标准提升到65岁。

如若延迟退休的政策在几年内成型,将为养老金支付规模带来明显改变。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但前述《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中也指出,通过养老金收支模型,尽管退休年龄的提高能使养老金缺口明显缩小,但仅仅实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退休年龄提高后,至2050年,养老金收支缺口需要的财政补贴仍然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9%,因此必须辅以其他改革。

方案 财政兜底还是建防火墙?

面对这一状况,有专家指出,要充分认识养老金问题,积极缓解其将要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般而言,开源节流措施包括延长退休年限、延长缴费年限、扩大覆盖面、增加基金收益率等,在制度外解决方式主要是增加财政补贴、国有股划转等。

而马骏牵头的团队也对此做了研究。通过在完善对缴费人口和退休人口的预测的基础上,测算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和向社保划拨上市国企股份的若干不同方案,第一次提出了将退休年龄逐步于2020年至2050年间提高7岁,并在五年内启动将80%的国有企业股份逐步划拨给社保体系的改革建议。

具体来说,延迟退休年龄一项,可以使我国工作群体(相对基准)增加25%,也使得我国退休群体的数量(相对基准)减少28%。另一方面,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持有市值约为13.7万亿元的上市国有公司的股份(已经剔除在两地同时挂牌企业的重复计算)。假定今后划拨的力度将会加大,并且要求社保体系只使用这些国有股每年分派的红利(股息),而不变现这些股票本身,从2013年起,如果逐步划拨80%的国有股份到社保系统,加上退休年龄的提高,将能使我国养老金账户累积结余持续约30年;到2050年,年度养老金收支也将保持基本平衡。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解决养老金困局的重点,在于先实现制度统一,再实现标准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迟迟不见成效,也是养老保险“绑架”财政的重要因素。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叶响裙表示,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由退休金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过程中产生的转制成本要妥善解决,在改革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上并没有累积基金,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需要由政府“兜底”。

对此,褚福灵指出,国家财政承担基本养老的补贴与兜底责任,是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也是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但鉴于养老保险与财政的天然联系,也有部分学者建议厘清财政与保险制度之间的边界,明确政府责任边界,切断缴费型保险制度裹挟财政的潜在可能性,在养老保险与财政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 相关报道:

时评:延迟养老不如补足国企历史欠库 邓聿文:养老制度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决心 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4年无实质突破 经济学家测算20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16.48万亿 据估算今后38年养老金累计缺口将占GDP的75%

中国社保缴费达工资40%以上 181个国家中排第一

www.61k.com012年06月14日 13:29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养老金缺口 中国养老金缺口

人保部近日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鉴于延迟退休关系芸芸众生之利害,部分民众疑虑风气浓重。人民网的调查显示,93.9%的人反对,2.4%的人接受;而社保专家郑秉文则明确表示支持延迟退休政策。

延迟退休是否已是大势所趋?坦白说,延迟退休建议有遮蔽真命题和舍本逐末之嫌。诚然,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有控制支出、增加收入和缓解养老金支出贫困等多重功效,据估算,如延迟退休可为社保体系每年节约200亿元资金。然而,这些所能想到的现实理据,并不意味着目前只有延迟退休一条路可走,更谈不上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首先,欧美平均65岁的退休年龄有着完善的经济社会体系支撑,如欧美发达的失业保险和最低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自洽,再就业培训体系完善,就业歧视问题得到有效而较为全面清除,以及公私边界清晰的社保体系等,缓解了高退休年龄的经济社会冲击;而中国当前就业市场存在失范、就业歧视和失业保险低等问题,冒然与国际“接轨”很容易扭曲就业环境,甚至全面压低中国内生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殊不知,目前全球科技和知识更新速度较高,在就业市场缺乏弹性和老人学习更新能力不足下,刚性延迟退休将削弱劳动市场流动性,妨碍科技和知识更新速度,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内生TFP提高。而这比延迟退休下200多亿元的养老金节支增收,更具不可控性。

目前中国法定的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和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和地区的4.6倍。如此之高的法定缴费率不仅在国际上独占鳌头,而且早已对私人部门造成了一定重压,牵制其活力,若再延迟退休年龄,让企业为劳动生产率低的老人续缴五项社保,对经济绩效的折损可想而知。

其二,当前各地日益面临的养老金支出贫困,根源于1997年养老金体系构建前,国企对职工的长期历史欠库,且正是由于历史欠库迟迟未能补足,导致目前单位和个人的养老金长期空转,尤其是单位为个人缴纳的20%养老金成了为历史埋单的补漏基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养老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实际却只有2039亿元,缺口达1.76万亿元,而且单位为员工缴的纳入统筹账户的20%养老金,在目前现收现付制下,各地基本或即将处于告罄,如已提前步入老龄化的上海每年需财政拨付上百亿资金填补缺口。不仅如此,当前养老金空转使本应投资增值的养老金被迫现期支付,养老金账户很难说会保值增值。

最后,社保体系,尤其是职工社保体系,其产权属于个人私产,参保人与社保机构是委托代理关系。鉴于延迟退休等涉及到关键合同要约的变更,无疑需缴费人认同以及一定的选择自由。单方面修改契约将面临激励不相容性和道德风险,甚至引发缴费人不信任和逆向选择,可能会加剧企业和职工逃保,抬高社保征缴成本。

进而言之,延迟退休是经济粗放发展模式在社保体系的写真,不会根本上缓解社保支出性贫困压力。正如经济增长的秘密源自TFP的提高,而非要素投入,延迟退休对TFP的提高具有显著负面效应,且并不会提高经济增加值,其更多是一种多取少予的再分配游戏。因此,真正有效缓解养老金支出缺口,本质上依仗TFP的提高,使单位要素资源产出更大的经济增加值,以满足养老金支出所需的资源需求。

当前与其在延迟退休上大做文章,不如下决心补足国企对社保的历史欠库,并有效推动市场化制度变革,为私人部门提供低交易成本之环境,同时矫枉失范的社保体系,政府基于城镇居民社保和农保等构建公共型的社会保障计划,以满足全民的基本生活诉求,然后考虑职工社保则参考类似于美国的401K制度,实行商业化运作。

中国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

www.61k.com012年06月14日 09:52肖玉航 九鼎德盛

[财经动态]研究发现,在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上,可以说存在较大的数据性偏差,财经机构研究数据与国家人社部数据的巨大反差显示,中国养老金问题的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 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加上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共同撰写的《《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而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目前结余1.9万亿元,所以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未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做到长期收支平衡。一个是18万亿的资金缺口,一个是不存在养老金缺口,作为居民应该相信谁?中国养老金缺口莫须有还是无底洞呢

[财经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如果养老金不存在缺口,为什么近期人社部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笔者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中国养老金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笔者认为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式与数据具有可信度。比如报告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是利用推测法和估算法,基于国家统计局往年已发表的数据作为存量基础,加上每年的流量变化,逐年累计而成。以此方法测算,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 ,可以说存在一定和科学性与可靠性,那么人社部数据是否可靠呢?这个我们研究认为,其静态标准与数据透明度不足无法给以充分解释。

总体来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近期上海财经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报告均指出中国财政透明度不及格者为众,因此社保数据的透明度也很难令笔者完全相信。研究认为,中国不仅存在养老金缺口,未来或可能陆续加大,缺口不断增加,否则有什么必要提出延迟退休时间呢?财经研究机构与人社保数据巨大差异存在,至少说明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莫须有还是无底洞我们拭目以待。

叶檀:养老金三重不公

www.61k.com012年06月15日 07:52叶檀中国企业家

中国养老金缺口 中国养老金缺口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延迟退休年龄的建议,挑破了一个存在已久的脓疮。

尽管超过70%的网友反对退休金领取年龄延迟,但人社部已经确定下半年启动有关退休年龄延迟相关系列政策的研究工作。可能的方案之一是建议男性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0岁延长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从目前的50岁延长到55岁。人保部官员透露,人口老龄化、社保基金压力以及就业劳动力不足等方面因素,促使政府考虑退休年龄政策改革,推迟退休年限是“大势所趋”。现实压力倒逼之下,不得不然。

养老资金压力倒逼之下的政策。总量不够、个人帐户空转和收益率低下,是我国养老金的三大顽疾,推迟退休年龄可以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但不是治本之术。

养老金的腾挪术,养老体制的不公平表现在老人啃新人,公务员啃普通员工,城里人啃农民工,确实是典型的劫贫济富。

目前这一代人在为上一代支付养老成本,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政府必须负起弥补历史欠债的责任。

我国从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 1999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2002年建立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具社会规模的社保制度的建立也只不过是最近十几二十年的事。已退休“老人”和1997年养老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中人”,需要靠改革后“新人”的缴费供养,形成个人账户空转。

从全国来看,养老保险统筹帐户略有结余,但个人帐户缺口巨大。人保集团负责养老金研究的崔鹏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总体结余,但贫富不均,2010年有15个省市当期征缴收不抵支,缺口679亿元。而养老金个人帐户仅做实2039亿元,缺口为1.4万亿元,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寿命处长,未来缺口只会更大,以目前的数据估算,未来三十年缺口在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典型的劫贫济富是养老体制的双轨制。根据清华大学白重恩先生研究,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最新测算的实际承受税率,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和邻近地区(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4.6倍。

企业因为养老负担沉重,但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少缴养老金甚至不缴纳养老金,而坐拥高保障,公务员的养老金大约是企业员工的3到4倍。事业单位养老则分为事业单位则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目前大部分地方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不需要缴纳社保,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则需要缴纳社保。

《信息时报》2010年3月报道,以广州地区为例,若员工缴费基数为4000元,以工龄20年计,退休后养老金为1183元左右。但公务员却坐收渔利,以广州为例,副科级有4000多元,正科级5000多元,副处级则有7000元左右。即使是一直以科员身份工作到退休时,其退休待遇都比企业职工多出两三倍。一般科员有3000多元,副处达7000元左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越多,企业的养老负担就越重。

最后一重隐性的劫贫济富表现在,享受了农民工红利的发达地区没有承担非本地员工的正常养老成本。2010年以前媒体热播的一幕是农民工排队退保,因为转移工作地点,或者因为无法在他地续保,农民工宁愿退保拿回个人缴存部分的现金,损失统筹社保部分。从2010年1月1日开始社保可以全国转移,但一些地区对于已届退休年龄无本地户籍的员工,刻意设置续保障碍,缴纳年限不满15年无法拥有养老保障。有些中西部地区的人士感慨,“退保行为让发达地区获利,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养老支援。”

解决养老体制,关键要解决三重不公。首先,以国资收益弥补养老不足;其次,减少公务员数量,提高公务系统效率,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与薪酬体制;第三,养老金全国转移, 让所有依法纳税、正常工作的员工享受到公平的养老保障。摆脱劫富济贫的陷阱,是养老改革的第一要义,以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实行高福利政策也是天真的乌托邦。

从台湾地区回来的朋友告知,在台湾陪亲戚看病,这位亲戚曾任职高官,退休后从养老到医疗保险与普通人无异,养老金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到医院还得排队就诊。什么时候我国的养老、医疗改革到这个程度,公平的问题才能退出议题中心。否则,多少钱也填不满无底洞。

人口红利临近消失转折点 中国遭遇未富先老尴尬

www.61k.com012年06月17日 09:44艾经纬第一财经日报

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61阅读(微博)(44.26,-0.33,-0.74%)的调查,反对者占93.9%。更有人指出, 假如延迟退休,中国人口的可预期寿命为73.5岁,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退休8年后就去世,这是不是太过残忍?

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以“延迟退休”作为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的“猛药”,不仅不能药到病除,甚至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比如延迟退休造成就业岗位无法腾出,更多啃老族盯着父母的退休金;比如社保政府支出总量少腐败多,延迟退休利益无法均分到个人头上。

从1993年开始,广州8.9亿元养老保险金被挪用,无法完全追回; 2003年6月,太原市财政局科员挪用社保基金8609万元;2006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违规拆借32亿元社保基金,此案掀起的上海社保风暴震动全国,波及上海政要、国企高管、民营企业富豪28人,包括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而全国参保人退休年龄延迟一年,也仅仅只能使养老统筹基金增长40亿元而已。

未富先老,谁让我们老有所依?中国:养老之忧整理/见习编辑王铭俊

贰 不公平的双轨

“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

为了填补社保资金巨额缺口,如果一味地强调延迟退休年龄,恐怕无益于保障资金的平衡,甚至误导社会忽视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缺陷,例如双轨制的改革等。而公众反对延迟退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备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

养老金是社会对劳动者的“反哺”,公平公正理应是首要规则。但事实并非如此。

“本是同根生,贡献也相同,收入差三倍,何以论公平。”

我国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的工资比例来缴纳,这样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简单地说,同样是退休,因为企业与事业的“身份”差异,退休工资居然会相差三四倍,甚至更多。2011年时,广州市人大代表黄瑞麟爆料称:“处级公务员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业的经理们每月自己缴纳养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时封顶也就是1700元/月。”这样的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分配有失公平正义的一个突出矛盾。

公务员的养老金高于普通职工不新鲜,在许多西方国家也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平均养老金替代率51%,公务员也在70%80%左右。但是,公务员不是吃白食,在职时同样要缴纳养老保险。美国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三分之一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三分之一由政府补助,三分之一靠投资收益。但在我国,公务员在职却是不交一分钱的。这种“超国民待遇”,堪称世界独一无二。

正是在这样的“双轨”下,出现了“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的现象,直接导致相关群体产生深刻的被剥夺感、被抛弃感。 “本是同根生,贡献也相同,收入差三倍,何以论公平。”一首改编诗直击“双轨制”要害。还有网友表示,养老退休金双轨制是最典型的造成贫富差距的“歪政策”,如果当政者如此操纵天平,才是当今中国的“最大集体腐败”。

“只要我做政协委员一天,我就要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黄方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之子,每次“两会”都会提交“关于纠正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长期偏低的提案”,并称“只要我做政协委员一天,就要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哪怕是作为终身的提案,我也会继续去关注。”

“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正在解决的进程之中。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六年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在陆续出台。但是,企业职工养老金“七连涨”仍然“跑不赢”公务员,而且退休公务员每次加养老金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媒体报道,社会大众更不知情。本来企业退休金和公务员退休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延迟退休,难道要百姓多干五年为公务员养老?

6月20日, 人保部有关负责同志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在研究,现行政策不会立刻调整。如果要启动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肯定会深入论证,并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公正,在逐步达成共识后再实施。

叁 补缺药方

从“养儿防老”进化到“养国家防老”

为弥补养老金缺口,扭转养老金入不敷出的趋势,已经有人开出了这样的药方:通过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比如投资股市等,来取得投资收益,使养老金增值。但既然是投资,也就存在亏损的可能。养老金入市是福是祸?养老金入市真的是圈完你现在的钱,再吃掉你养老的钱?

延迟退休、养老金入市,诸如此类的药方并未消除公众的担忧。官方回避养老金巨大缺口也并非上策。 要想打消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焦虑,逐渐缩小养老金的巨大缺口,政府应当做些什么? 而从“养儿防老”进化到“养国家防老” ,更是一个漫长过程。

养命钱这头鳄鱼进入中国股市,会不会变成壁虎再走出来?

2011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上建议,全国有2万亿元养老保险金余额,2.1万亿元住房公积金余额,将这些资金组织起来,专设或委托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12月20日,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表示,建议积极稳妥推进养老金投资运营,其中部分可用作股票市场上的长期投资。

这个消息引发各方的争议。叫好的人认为,现在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养老金大多存在银行,利息较低,一直在贬值和隐性亏损,这样做可以防止基金躺在银行睡大觉,增值保值。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还在微博上表示:“1.5万亿地方养老金的投资形式为地方性银行存款,十年年均收益率不到2%,而社保基金在十年涨幅为零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取得年均9.17%的好成绩。”

但财经评论人士叶檀(微博)发表评论称,养老金与公积金目前绝对不能入市,这是保障国人未来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证券市场丑闻频频,养老金与住房保障钱投入其中无异羊入虎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微博)也指出,如果中国股市未来还是“上幅零”或者还是圈钱市,那养命钱这头鳄鱼进入中国股市会不会变成壁虎再走出来?并称,千万不要神话社保基金的高收益率,这个收益率背后有特殊“红利”。这种模式不应该倡导,否则与民争利何时休。更多网友则把大量的养老钱投入股市无异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只能是肥了某些利益团体。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微博)表示,养老金入市在国外是资本市场一个重要力量,在中国目前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加以研究,有些做法在国外做得好,拿到国内来却发生变化或者异化。

国企要“放血”,财政要加大力度

虽然质疑不断,但广东省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将更多配置固定收益产品实现保值增值。

6月20日,由招商银行(微博)(10.90,-0.13,-1.18%)、招商基金承办的中国养老金融论坛上,养老金入市话题再度引起热烈讨论。与会的嘉宾认为,这是一个整体趋势,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人们可能对于养老金投资风险感到担忧,可以理解,但并不可怕。而据6月中旬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养老金入市政策讨论已经取得进展。虽然没有更多详情披露,但至少提醒大家,寻求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对接,证监会从未放弃。

除了延迟退休,养老金入市,专家还提出了国企要放血,财政加大力度等建议。 6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和《南方周末》分别发表《与其延迟养老,不如补足国企的历史欠库》和《养老旧债不烂,国企收益来还》的评论文章,提出了国有资产要加大对养老金的支持力度,以托起一个老有所养、长治久安的中国。文章称这也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尽管目前通过国有股转持、国企上交红利来补充社保,但目前所做的远远不够,例如2011年央企利润仅有0.4%补充社保,与一些国企获得的巨额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财政还需加大对养老金的投入力度。2010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但也只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2%。而德国的退休金占GDP的10.3%,美国养老金占GDP的9.4%,日本则占GDP的20%以上,而中国养老金只占GDP的4.3%。

“养儿防老”进化到“养国家防老”

其实,中国养老金问题,既有该制度本身的原因,也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结果。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导致现在养老压力非常大。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到底在哪里?由于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是从计划体制的“低工资高福利”脱胎而来,个人账户在建立之初,是没有资金的,这些人退休后发放的养老金只得挪用后来者交纳的养老金,这就形成了养老金的缺口和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说白了,就是年轻一代交了钱给老年一代用,那么就必须找到更多的年轻人,整套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就会崩溃。但问题就在于,由于人口政策的原因,交钱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少,而用钱的老年人却越来越多。

6月4日,因无钱交纳4万元的超生罚款,陕西女子冯建梅被非法拘禁,7个月大的胎儿被引产的消息传出。此事再度引发人们对计生政策的质疑与反思。第二天,人保部负责人提出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更引发人们对计生政策与老龄化问题的强烈关注。不少专家提出,要解决养老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对中国人口政策做出调整,更长远也更紧迫。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绝大多数国人刚刚摆脱贫困,却面临衰老。因此,“人口结构与人口动态”的巨变将是未来养老基金的设计与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能否从传统的“养儿防老”意识,进化到更现代化的“养国家防老”更是一条漫长之路。我们能否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可延续的社会保障机制?无论你是公务员还是农民,老了或者生病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不用看谁的儿子多,儿女们官有多大,赚钱多少?我们能否意识到,人类建立国家,平时能工作时,交税给他,供养一批政府工作人员为大众服务,是国民养活了国家,而不是国家养活着民众?国家再强大,也始终是国民的“孝子”,而不是相反。

据《中国商报》、《珠江日报》、《中国经济导报》等

■整理/见习编辑王铭俊

相关链接  我省上调23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2012年5月16日本报报道,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发布通知称,2012年1月起,上调全省23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幅度人均每月增加190元左右。

此次养老金调整对象是已参加湖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在2010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办理了退休、退职和领取定期生活费手续的人员。符合此次调整范围的退休人员全省共有230多万人。

我国拟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http://www.61k.com 2012年06月26日09: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 张蔚然 余湛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26日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学忠在会上表示,目前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相关地方法规中规定了老年节或敬老日。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到2025年突破3亿,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目前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城市“空巢”家庭大幅增加,目前已接近50%。

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在保障老年人财产方面,草案规定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骗取、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

草案对家庭养老作出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草案规定,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等生活无着的老年人,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救助。国家鼓励地方建立八十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在社会优待方面,草案确立了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实行同等优待的原则。

此外,草案对现行法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出修改完善。

网民计算80后退休时需准备314万养老金

http://www.61k.com 2012年06月26日 05:42 扬子晚报

随着近期人社部在研究“延迟退休”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扬子晚报已经就此报道退休年龄近期不变,但如何“养老”这一问题再成焦点。昨天微博上更有一个帖子提出: 80后退休前需准备314万退休金,如果你是50岁,退休前需备好养老金116万。这个天文数字有点耸人听闻,靠不靠谱?如果以南京人为例,需要多少退休金才能安心养老?又该为准备这些养老金如何巧妙规划?

扬子晚报记者 薛蓓

【314万靠谱吗?】

算养老成本惊人:

以3%通胀率、月购买力3000元前提 现在的80后到退休时需准备314万

记者昨天找到了“80后退休前需准备314万”这一微博的出处,原来来源于《重庆晨报》的一则报道,其中理财师提出:“假设,退休后你每月的开支为2000元,从60岁开始退休,按照平均寿命80岁计算,那么你退休后的20年需要2000×12×20=48万元养老金。假如我们以3%的通胀计算,如果按每月支出等同于现在2000元的购买力计算,你的寿命为80岁,你现在50岁,那么从60岁退休到80岁,你需要准备116万元,才能满足你现在每个月花费2000元的生活水平。”

而且,如果你现在的年龄越小,面临的通胀时间就越长,到时候需要准备的退休金将更多。如果你对生活水平要求更高的话,自然也要更多的钱。假设退休后,每个月想要过上和现在3000元相同购买力的生活水平,如果你现在50岁,10年后退休,按照3%的通胀计算,那么需要为20年退休生活准备174万元。如果你现在40岁,则需要为此准备234万。如果你是个80后,现在30岁的话,则需要准备314万退休金。

南京理财师认同:

按南京人均月支出1730元算大差不差 如十年后退休理论上要备上百万

这一计算靠谱吗?记者昨天采访了招商银行(微博)(10.99,0.00,0.00%)南京分行的一位国际金融理财师。他表示,确实可通过专业的理财计算器来根据月支出、预期通胀率,计算你需要的养老金额。

记者发现,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1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收支对比情况,年人均消费支出方面,苏州市是21046元,南京市是20763元,分别相当于每月1754元和1730元,也就比上述计算的假设月支出差了两三百元。

如果按南京市这一人均月支出数字看,这位理财师表示,结果应该大差不差,也就是如果你现在50岁,十年后到60岁退休的话,再考虑上通胀率,理论上要准备上百万元退休金。

不过,理财师也认为,这是非常理想化的一个计算。要准备的金额并非只就60岁这个时点,而是一个时期内。即使你到了60岁这一时点,凑不到这个数字,也是很有可能的,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储蓄情况调整投资方案,“养老问题,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调整计划。”

金融学专家存疑:

别太纠结于养老本“数字标准” 计算太简单、未考虑货币有“时间价值”

“前段时间,有人就提出250万不够养老”,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系教授王长江却对这些所谓的“养老成本”说不以为然,“很简单的,你就看退休时要准备的100多万,这个钱,它也是有收益率的。但这个货币时间价值没有计算进去。”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也就是说,目前拥有的货币比未来收到的同样金额的货币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目前拥有的货币可以进行投资,在目前到未来这段时间里获得复利。举个例子,今天1元钱的价值大于1年以后1元钱的价值,因为你可以拿今天的1元钱在一年内去投资。

王长江教授认为,“假设你退休时准备了100万养老金,你会面临通胀,考虑进去是对的,但你的100万也有时间价值,可以通过投资获得复利。”不能单方面计算了支出的通胀因素,却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假使你在退休时没有准备好这100万,也无需过于担忧,也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得收益、扩大本金,“最关键的应该是,如何来投资战胜通胀。”

【养老金增值众人说】

每种方式均有优点和风险

别忽视储蓄、多元化投资

对于养老金数字标准,观点并不一致。但有一点不约而同的是,采访中多位专家均建议普通人要尽早、理性投资,以让自己的养老本钱增值。记者把采访中各方意见罗列出来,并请招行国际金融理财师进行了点评,供读者参考。理财师认为,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从养老看,其实,控制消费支出、从而拥有一定储蓄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别忽视储蓄了,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投资。

A、社保

社保可以提供退休后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理财师点评:社保是作为最基本的养老生活保障。如要提高退休后生活品质,还需要其他投资方式。

B、基金定投

有美国理财专家认为,如果每个月投入1000美元进行定投,按金融市场

每年3%的回报率,40年下来,资金可达961525美元。如每月投资1000美元,按7%的回报率,40年下来,资金可达2803239美元。其中投入的本金为490000美元,投资收益为2313239美元。如果以1000元人民币为起点,也是同样计算。

理财师点评:定投确实有好处,但定投的收益率是无法预料的,如果几十年下来,可能每年收益有较大出入。

C、 商业养老保险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推出养老年金险,如果现在起每年缴费一定金额,退休后可选择一次性领取现金。一般养老险缴费期为20年,退休后可领取的利益约为总保费的300%。也可选择每月领取,能部分弥补退休后的养老金缺口。

理财师点评: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见得会特别高,但好处是有点像强制储蓄,把你的资金强制预留下来,有利于资金积累。投资人最好建立一个组合去优化,不光依赖于商业养老保险。

D、黄金投资

黄金抗通胀,具备容易变现和保存的特点,也可以作为一种家庭资产,世代相传。

理财师点评:其实长期来看,黄金波动性也很大,黄金在与货币脱钩后,曾经历了20年的下跌。现在算上通胀率,黄金现价也仅相当于1980年时的价格。黄金在某个阶段可能会持续看好,但不代表永远只涨不跌。当然黄金在市场重大风险时,易变现,有一定价值。目前国际金价在每盎司1570美元左右徘徊,几乎回到了一年前的金价水平。

E、买消费类龙头股

南京一位投资者介绍了他自己的经验,他的投资组合自2008年7月建仓以后,主要就是“拴”在张裕、云南白药(56.28,0.08,0.14%)、东阿阿胶(39.70,0.30,0.76%)、格力电器(21.18,-0.07,-0.33%)、天士力(42.87,-0.03,-0.07%)、贵州茅台(237.85,0.25,0.11%)等几只股票上,“彼得林奇不是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股吗?所以自己选择的投资标的,一般情况下其产品或者服务,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触摸得到。”他觉得,这些行业应该相对抗通胀。

理财师点评:生活消费类龙头股,有一定前景,但因为食品安全或预期项目破灭,会导致出现黑天鹅,比如双汇、伊利、重啤。应建立一个组合,不只买一两只产品来规避系统性风险。

F、以房养老

房产市场在近十年来的总体价格上涨不少,因此也让很多人坚信:以房养老是最能抗通胀的。

理财师点评:长期来看,也许这两年是房产需求高峰,而且目前没有什么其他太好的投资品种。而如果过了人口红利,下一代年轻人的房产需求可能趋缓,如果再开征物业税等,房产长期上涨不一定得到支持。

【投资养老有可能吗】

现在投入50万 “复利”30年有望变为300万

80后在未来30年之后要筹措到300万元的养老金,有可能吗?记者采访中归纳了几种算法发现,如果依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理论”复利,投资的“本金加利息”不断像滚雪球一样再投资,你获得的收益也会是很惊人的,无需太担心未来的养老。

假定平均的年回报率是6%,那么现在投入的本金只需522330元,可在30年后退休时获得300万元本息。

假如现在投资50万元,以年15%的增长目标计算,五年收入会翻一倍,20年之后它就是818.5万元。

报道称国务院12年前已意识到养老金收支不足

http://www.61k.com 2012年06月26日 00:55 21世纪网

谁来弥补养老金数万亿缺口? 社保理事会或成王牌

朱昌斌

21世纪网 跑得过CPI,却跑不过数万亿元养老金缺口。这是当前戴相龙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下称社保理事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近日由中国银行(2.83,0.00,0.00%)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分别带领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至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高达16.48万亿元。

虽然对于测评数据各方仍存在争议,但是16.48万亿元的天文数字足以再次引爆养老金缺口的话题。

其实,在12年前国务院已经意识到养老金收支不足问题,并于2000年8月份成立社保理事会。这个后被第三任理事长戴相龙称为“英明决策”下成立的社保理事会,未来可能会是政府手中填补养老金缺口最重要的底牌之一。

社保理事会成立不到12年时间里,管理的资产总额0元到8688.20亿元,取得累计投资收益额2845.93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40%,比通胀率高出6个百分点。

然而与数万亿养老金缺口相比,当前社保理事会管理的资金规模仍然不能算是足够大。为此除了希望增加财政拨款、国有股份划拨外,戴相龙还把眼光转向各地方政府管理的养老金。

2011年年底戴相龙透露,10多年来地方管理的养老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不到2%,跑输通货膨胀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地方管理的城镇居民养老金结存高达1.95万亿元。

按照社保理事会比地方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高出6%计算,意味着如果各地方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不改变,每年少增值金额将超过1100亿元。这无疑是笔变相“蒸发”的巨额财富。

填缺口养兵千日

当各方人士在争论16.48万亿元养老金缺口测算是否合理、该不该延迟退休等问题时,社保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带着理事会180人的团队,正在按照原计划工作着,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填补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2000年,国务院已经着手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为此作出决策成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戴相龙在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中透露,社保理事会曾经研究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改名为“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他表示社保理事会设立时就规定,理事会管理的基金重点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养老金的收支不足。

社保理事会希望改名的一个原因是,不少人都容易将全国社保基金和一般社保基金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下,在出现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等类似地方社保违规运营的案件时,在很多人口中全国社保理事会都是“躺着也中枪”。

社保理事会第一任理事长刘仲藜屡次强调,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为了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保障特别设立的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除非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专门决定,不能用在任何地方。

而一般社保基金包含的范围要更加广泛,按照不同项目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而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基金(亦称养老金)占的数额最大。

从成立到运营的近12年时间里,社保理事会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理事会三任理事长分别为原财政部部长刘仲藜、项怀诚以及原央行行长戴相龙,从他们之前的就职背景也可以看出,国务院意识到未来养老金缺口问题的严峻性。

12年前的决定,到今天已经初步显现出了成效。

几何增长仍跑不过养老金缺口

2011年社保理事会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11年年末,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8688.20亿元,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2845.93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40%。

社保理事会管理基金规模呈几何式增长,和刘仲藜、项怀诚以及戴相龙先后三任理事长为了从多种渠道筹资而积极奔走密不可分。

刘仲藜2000年至2003年任社保理事会理事长,期间主要形成了全国社保的三种筹资渠道,一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二是中央财政拨入彩票公益金,三是国有股份转持。

戴相龙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指出,截至到2011年底,社保理事会管理的基金中,中央财政性资金累计拨入492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拨款1898亿元、彩票公益金903亿元、国有股减转持2119亿元。

第二任理事长项怀诚在任期间,曾经有媒体将社保理事会比作“贪得无厌”的金鱼,喂多少都能吞下去,胃口永远都很大。

对此,项怀诚欣然接受。他坦承担任社保理事会理事长之后到处奔波,目的就是“找领导、找朋友,这个目的都是为了壮大我们的社保基金”。

项怀诚之所以认为社保理事会多少资金都能吞下去,是因为他知道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几千亿的社保基金远远不够。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有多大?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如迷一般。但可以肯定得是,这数目一定不小。

项怀诚在2006年底便透露,有研究所测算的是两万多亿,社科院测算的数据也高达两三万亿元。

2012年6月11日,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公开的研究报告则显示,至201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高达16.48万亿元。

管理资产总额从0元到8688.20亿元,社保理事会只用了不到12年的时间,但是这样的速度够快吗?

显然,要填平数万亿养老金缺口,社保理事会需要做得更多。而他们下一个计划是盘活地方政府管理的万亿养老金。

地方养老金结余:正在蒸发的巨额财富

希望地方政府将其管理的养老金结余委托给社保理事会投资运营,戴相龙心里是有底气的。

2011年社保理事会年度报告披露,社保理事会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2845.93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40%,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6个百分点。

而2006年12月开始,社保理事会受托管理中央财政补助9个试点省市做实个人账户资金本金543.62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10.27%,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近8个百分点,比承诺收益率高出6.8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各地方管理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显得寒碜,甚至跑不过同期CPI。

由于多次出现地方政府违规运用养老金情况,财政部对于地方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有严格的规定,而目前大约90%的地方养老金结余都只能存在银行,这严重影响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

戴相龙之前透露,10多年来地方管理的养老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不到2%,跑输通货膨胀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地方管理的城镇居民养老金结存高达1.95万亿元。

意味着按照社保理事会比地方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高出6%计算,如果各地方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不改变,每年少增值金额将超过1100亿元。这无疑是笔变相“蒸发”的巨额财富。

假如其中的一万亿养老金委托社保理事会进行投资,根据社保理事会过去十年年均投资收益率8.40%的战绩粗略估算,十年后,一万亿的养老金就变成2.43万亿。

戴相龙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多次建议希望国务院批准,允许养老金结存较多的省份拿出一部分委托社保理事会投资。

为此戴相龙还将对社保理事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希望将其从国务院直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建设成一流的资产管理机构。

戴相龙的努力再次收到效果,经国务院批准,2012年3月19日广东省政府将1000亿元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社保理事会投资。而且广东省的这一做法今后可能会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效仿。

2010年6月25日,戴相龙在“后危机时期和养老基金投资”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到十二五计划末,争取全国社保基金规模达到1.5万亿-2万亿元。

这笔资金无疑是政府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填补养老金缺口的重要筹码。(21世纪网 朱昌斌)

系列组文: 详解养老金双轨制不公:机关单位高帅富式退休生活

中国养老金缺口比较大 公平性不足www.61k.com012年06月30日 12:33东方网

6月30日消息,2012陆家嘴论坛于6月28-3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专专题会场八:保险市场创新与养老保障体制的完善”分论坛上表示,我国养老金缺口比较大,公平性不足。

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专题讨论。今天讲两个,一个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还有一个保险创新。保险创新我的理解主要是市场主体来说,我一直是这个观点,从监管部门来说给大家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创新环境。我就不说这个话题了。

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对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考虑,大家都知道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而且我想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越来越重要的题目。从全球情况来看这个题目也是一个大家都面临的一个难题。

所以我今天想就这个大的题目提这个想法,国际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他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因为我们知道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从德国开始,整个建立这种体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中间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特别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都在进行改革。当然改革采取的方式方法路径,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一个回归,怎么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政府、企业和个人大家一块来分担养老保障的责任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我的看法基本上是两个,第一个使得整个政府承担的责任往下走。也就是说政府过去是全方位承担,现在可能一般来说是承担一个最基本的退休需求,还有一个弱势群体的需求,也就是政府的责任在往下走。

另外一个政府通过引导、规范和监管,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比如说推动税收优惠等等的政策,鼓励市场做一些工作。我们也看到一个数据,英国政府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将基本养老金的比重从目前的60%调整到40%,德国也希望个人养老保险占到养老金的比重从10%提高到30%,这是大的趋势,政府责任在逐渐往下走,不往下走也不行。

另外一个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各类主体作用建立多层次的体系。这次大家都知道的欧债危机,事实上使得大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发现政府确实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责任,包括希腊这样的一些国家表现的更突出。我想可能由于整个欧债危机带来的下一步对整个养老保障体系,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个再思考一个大的改革。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从全球趋势来看。

第二个,我也想说一下我们国家养老保障体制的挑战,应该说我们国家整个养老保障制度从无到有,这些年来,也取得了非常积极的进展。我记得前一段时间,温总理大概在北欧访问时说到,这些年来中国的政府一个非常大的成绩就是基本上建立了一套社保体系,当然了这套社保体系,是不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还不敢说,是不是非常完善也不敢说,但是基本上建立了,所以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成绩。但是也面临很大问题。

比如说,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着比较大的养老金缺口。最新一期的财经杂志上面讲到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包括中国银行的一个团队,还有一个团队,两个不同团队研究都研究了养老金缺口问题,包括其他的世行的一些机构都在研究。大家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这个缺口很大,当然有的说大的没谱,有的说没有那些大。但是不管怎么说,确实非常大,而且近十年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已经超过了1万亿,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而且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到去年末已经上升到122.23%,所以说我们国家着方面的养老金缺口非常大。

我们国家面临第二个挑战,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平性不足,包括覆盖面不全。有的有,有的还没有,有的只有非常低的一点点,比如说广大的农村人口,虽然现在在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第二个就是制度的碎片化,几个不同的制度在运行,这是比较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东西部的待遇差距,也非常大。比如说东部像上海这样的地区和西部差距非常大。还有一个存在的问题,缴费现在比例比较高,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说现在基本养老企业缴费率20%,个人8%,这是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平均水平是10%,而国际警戒线是20%。这对我们国家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有比较大的制约。

再一个是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不大平衡。比如说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人群,虽然说存在比较低,但是覆盖人群已经比较大了。但是我们的第二、第三支柱,比如说补充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这一块替代率非常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整个体系,应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我想说的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应该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要花大工夫。刚才说从国际趋势来看,到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有比较大的挑战,下面怎么样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整个国家提供比较好的养老保障体系,我觉得可能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参与整个医疗体系的改革,就是医改,我记得李克强副总理经常讲的,医改九个字,“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这九个字我反复想,对于我们养老保障体系是不是适用的问题?我觉得总体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所以我这里面也按照捋了一下谈四个方面。

第一是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的职能和分工。要使得养老保障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一定是可持续,可持续事实上两个方面,一个是财政的可持续。财政一定要有钱使得这套体系能够持续下去。我们这次应该说欧债危机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训。

第二个就是机制可持续。因为机制如果不可持续的话,不提高运行的效率,有再多的钱最后可能都不够花,所以我觉得是这样两个方面。这里面谈到政府通常是两个职能,一个是监管市场,一个是替代市场,我想在一般意义上,市场失灵的地方,比如说提供最基本这一块,可能是有一个替代市场的问题。在此之上这一块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市场主体参与,有一个监管市场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政府在不同的领域,在养老保障体系不同的领域,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更多是一个监管者,有的时候是一个直接的提供者。所以我想还是要分的很清楚。比如说明明该在监管市场的时候,应该是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太多在里面起作用,可能是适得其反的。所以这是第一个方面要特别注意的。

第二个,要处理好的关系,要真正落实广覆盖、保基本,合理的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特别是对于给全体国民都提供的,有一个公平性的问题。

这不光是在一个地区,应该是全国,包括各个地区、各类不同职业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所以我想在这一块,也就是说政府提供的这一块,一定是一个广覆盖的,那么我们国家财力各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面也很大,很多地方还没有。所以这个广覆盖一定是跟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水平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是实现财政可持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定要做到广覆盖,也一定要做到只能是保基本。

当然,这个保基本在不同的时期,可能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我们现在,我们的农民可能只能给最基本的东西,城镇职工会好一点,下一步有一个基本上拉平,慢慢拉平的问题,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国家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对于我们的退休收入替代,一般达到45%,对中低收入人群达到50%,所以这个标准如果对照国际来看也不算低,而且在这一块还有一个实现公平的问题,我想只能做到这一点了,如果有更多需求的,可能要通过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通过企业、通过个人来实现。这是要讲的第二个。

第三个,要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之中,要在注重建机制上面花大的力气,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整个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效率,实现一种机制的可持续。因为我们任何一个机制的运行,最后都要有效率,如果没有效率它的成本就会很高,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怎么样花更多的精力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统筹资金和行政监管上花大的力气。

把更多的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服务的项目,通过市场来解决。包括我们的资金运用,通过市场来投资起到更好的收益,这方面可能都要交给市场来做。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工作,而且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这些年来医改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包括基本医疗保障,通过购买服务,交给一些市场的机构来做,最后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也可以花大的力气推行。而且我的理解现在从国务院的领导来说,也是非常支持这种实践。而且我也相信这个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引进市场、引进竞争,购买市场的服务,一定能够使得我们制度的运行成本可能会更低,效率可能会更高,服务更好,专业上也会更强。因为我们一定要相信市场机制竞争的力量非常重要。

第四个,我觉得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怎么样加大对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政策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第一支柱保基本只能保最基本的东西。上面的这一块需求怎么解决,就要通过市场、通过企业、通过个人来解决,他们怎么有积极性来解决呢?就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包括税收。包括我们现在大家一直在呼吁的,试点个人延税型保险养老产品,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这是我讲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应该有这四方面的考虑。最后我也想说一下,近些年来,保险业充分发挥,自身行业的优势,在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里面也发挥了很多作用,做了一些探索。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比如说我们参与了四川德阳、江苏宜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办工作。在企业年金方面,到去年末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受托管理的资产,是1377亿,占整个企业年金法人受托业务的67%。投资管理资产余额是1539亿,占整个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的46%。在个人养老保险方面,去年年金保险元宝费是1711亿元,我给大家报的数字,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且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当然跟整个大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要求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我想对于这么一个大的题目,从保险业来我们将一如既往投身到整个大的体系建设中去,这是我对这个话题谈的几个观点,最后我也借这个机会预祝这次陆家嘴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国务院:2011年末全国社保资金累计结余3.1万亿元

www.61k.com012年07月04日 17:10中国政府网

中国养老金缺口 中国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总理***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听取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情况汇报。

会议听取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情况的汇报。今年3月至5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4万多名审计人员,重点审计了2011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管理的9项社会保险基金、6项社会救助资金、3项社会福利资金共18项社会保障资金,核查了2005年以来相关数据;延伸审计了29273家企业、4207家医院和8101个村(居)委会。从审计情况看,2011年18项社会保障资金收入2.84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3倍;支出2.11万亿元,增长3倍;年末累计结余3.11万亿元,增长4.35倍。审计表明,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总体安全,基金运行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为稳定公众消费预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社会保障工作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管理不够规范和违纪违规等问题。主要是:社会保险制度衔接不够,部分地区社会保障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部分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资金管理效益不够高,少数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利益。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各地正在组织整改。

会议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初建,下一阶段要全力加强规范化建设。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尽快修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法规。二要健全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三要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建立规范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明确社会保障信息公示和披露的方式和程序。重点加强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

我国养老金空账以25%速度扩大 2015年或现支付缺口

http://www.61k.com 2012年07月23日 03:13 经济参考报

养老之忧一·资金之困

空账惊人 制度设计累积双重风险

记者 李唐宁 北京报道

编者按: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老龄化加速逼近,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相关产业未成规模、失能老人生存堪忧。在这个现实面前,如何让我们的老人颐养天年?养老之忧,正在成为人们的普遍忧虑,也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无法回避和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本报将以此为主题,从多个侧面探寻我国养老困局的制度症结和解忧之道,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今天刊出第一期“养老之忧·资金之困”。

养老保险“空账”正在以25%左右的速度扩大!根据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最新给出的数字,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经超过2.2万亿,较2010年增加约5000亿。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退休后收入的最重要支柱。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我国养老保障账户的缺口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报道说,2013年全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也有报道说,2010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为1.54万亿元;2011年末,结存1.94万亿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梳理有关养老金“缺口”的N个版本,记者发现,各种“缺口说”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老龄化加速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层担忧。养老的钱够不够?成为养老之忧的首要困扰。

郑秉文:“空账”2.2万亿

最早引发关注的养老金“缺口”版本

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额为2.5万亿左右,而实账部分仅为2703亿元左右,“空账”达到2.25万亿。

所谓“空账”,是指尽管你的账户里名义上有钱,但实际上却只是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数字。这是最早引发舆论关注的养老金“缺口”版本。

实际上,这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所必须承担的转轨成本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施行的是上世纪90年代确立的“统账结合”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然而,由于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企业员工基本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所以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中没有这部分职工的个人账户部分。但在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之后,这部分职工退休后却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因此,仅靠统筹账户不足以应对当期发放,加之各地财政实力不同,多数地区不得不在实际上采用了“现收现付制”的方法,即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计缴纳的28%的月工资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个人账户仅仅记账,上述2.5万亿的记账额由此形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截至2011年底,参与试点的辽宁、江苏、山东等13个省份共积累个人账户基金2703亿元,但其与记账额之间的差额,仍达到2.23万亿元,此“空账”被舆论定义成了养老保险“缺口”概念而广为传播。

事实上,首个参与“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省份辽宁省从三年前就开始借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当前养老金,这也被看做试点已在事实上失败的标志。而从近两年数据看,空账扩大的速度正在变快:从2008年到2010年,“空账”由1.4万亿升至1.7万亿,增加3000亿,而2011年一年就增加了5000亿。

人社部:结余1.9万亿

如无财政补贴多省市已收不抵支

尽管言之有据,但上述判断却一直未能获得官方层面的认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年初对这一问题有过明确表示:社保制度建立之初大部分省市养老金是收不抵支的,但之后缺口逐渐缩小,去年中国养老金略有结余。因此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一个说缺口,一个说结余,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实际上,胡晓义此处否认的“缺口”并非指“空账”,而是现金流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当期发放没有问题。

如果从当年养老金收支情况看,上述表述符合事实。根据人社部上个月发布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对此的解读是,养老金的现状是就业的人多、退休的人少,缴费的多、领养老金的少,加上财政补贴,因此缺口不明显。郑秉文也认为,中国的养老基金当期财务是安全的。“十二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规模至少应该是“十一五”期末的3倍左右,大致在4万亿元至5万亿元之间。

然而,多种因素的博弈决定了这种结余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郑秉文指出,养老保险收入增速之所以快于支出增速,主要得益于中国正处于社保普及的窗口期,每年有几千万人加入缴费队伍。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8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比上年末增加2684万人。

但扩面征缴是一把双刃剑,支付压力只是被延后了而已。退休职工占比较高的辽宁省鞍山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处处长王丹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虽然短期能将收缴资金充实到养老金缺口,但当扩面征缴的人群进入退休时,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地方财政需要补贴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无需等到他们退休,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缺口苗头,只不过被每年巨大的财政补贴掩盖了。

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起,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也就是说,到去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中,近三分之二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多个省市已经收不抵支。

曹远征:缺口18.3万亿

这一缺口才是值得关注的长期问题

如果上述结论还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那么近期引发广泛争议的“养老金缺口18.3万亿”就显得不那么浅显易懂了。

中国银行(2.70,-0.04,-1.46%)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此前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

对此,有媒体质疑该数字耸人听闻:“2011年还结余近2万亿元,看人口结构,2012年、2013年不会出现猛然增加的退休人员,同时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还在继续扩大,实在不太可能收支缺口忽然增至18.3万亿元之巨。”

对此,曹远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1.9万亿的结余指的是现金流量,而18.3万亿则是存量。现金流量有结余不代表没有亏损。”

简单来说,如果要维持现在的养老金给付水平,除现在已有的养老金(即上文中所指“结存”)以外,我们在2013年这个时点,还需要另外18.3万亿的养老金,才可以保证未来70年退休金的发放。

也许这一概念听上去有些杞人忧天的意味,但专家指出,与仍在可控范围内的“空账”相比,这一缺口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长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缴费的人数趋于下降,流量和存量的问题会相互转化并可能威胁到养老金支付。

参与上述18.3万亿缺口报告撰写的中国银行研究员廖淑萍指出,“如此大的存量缺口意味着,未来某一个年份后,中国年度的养老金流量缺口会是负的,而且还会不断扩大。”

另据报道,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学者高培勇和汪德华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在现有社保制度框架下,要确保2020年中国每个退休者都能领取养老金,以替代率(即领取养老金占该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52.4%计算,养老金支付缺口都会持续增加。最早在2015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就会出现支付缺口。

两位学者预计,如果现在不能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政策,到2050年,养老金缺口累积将达到该年GDP的95%。这样巨大的资金缺口,必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需要转嫁给当代企业或进行代际转移。

养老金缺口危机的背后

制度设计累积双重风险

上述三个“缺口”并非同一概念,但无论从哪方面考量,养老金危机都已经是难以回避也无法忽视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不过区区二十年,为何就已陷入了困境?专家指出,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制度设计导致的转轨成本;而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将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

事实上,养老金缺口将进一步加大的判断正是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即老龄化的推进和平均寿命的提高。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

除去老龄化的威胁,养老保险困局可能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埋下了隐患。

1997年国务院正式确定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从过去现收现付的企业养老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转变。这种制度设计,具有过渡期的特征,其本意乃是寄望于两种制度的优势互补,但事实上累积着当期支付赤字和积累资金贬值的双重风险。

另一方面,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张启新认为,制度设计之初错配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他认为,当时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国企改革,为了帮企业减负,把本应是企业或政府负担的部分养老责任全部让社会保障来承担了。此外,张启新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不同,“国外是直接面对老龄化问题,但当时我国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大家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说。

尽管各方对于养老金前景莫衷一是,但目前的所有讨论,仍集中在“制度覆盖人员”的范围内,目前仍处于碎片化的社保制度如何解答尚未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的农民、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养老问题,或许将是一个更加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跛脚的三条腿凳子亟待修补

李唐宁

多年难产的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取得一定进展。保监会在近期召开的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重点推进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发展。这一提法引发各方密切关注。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也被认为是完善我国脆弱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契机。

从国际上看,养老保障体系通常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组成。在美国,养老金总资产20多万亿美元中,政府养老金占比12.5%,企业年金占比64.0%,个人退休账户占比23.5%。

而与国际上这种“三条腿凳子”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不同,在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非常薄弱。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中国的养老金总资产2万多亿人民币中,政府养老金占比89.5%,企业年金10.5%,个人退休账户几乎没有。

首先,作为唯一支柱在苦苦支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明显力不从心,除去各类缺口问题,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到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因此,仅仅依靠社保维持原有生活水平基本不再可能。

其次,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运行多年但步伐缓慢,不管从占GDP比重、员工参与率和替代率方面,都与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只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粗略计算,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数仅占当时企业总数的0.31%,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仅占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5.19%,占就业总人数1.51%。从规模来看,2011年企业年金资产占我国GDP的比重仅为0.76%,而全球企业年金占全球GDP的比重约38%。

同时,在公众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个人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对基本养老保障的支持也显得力不从心。根据中国保监会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相对于发达国家12%的寿险深度及1500美元左右的寿险密度,中国的寿险深度仅为2.67%,寿险密度仅为794元人民币。

因此,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需要正视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风险,尽快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的合理分担。

而税收优惠政策正是鼓励企业及个人补充养老保障第二、第三支柱的有力措施。保监会重点推进的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将使得个人收入中用于购买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部分、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得以延期至将来提取商业养老保险时再交税,这对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账户的补充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另据媒体报道,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也在考虑出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若上述激励措施得以尽快推出,养老保障体系“三条腿凳子”的建立或将指日可待。

人社部:中国社保费率排世界第13 养老险费率偏高

www.61k.com012年09月20日 19:09中国养老金缺口 中国养老金缺口

据人社部网站消息,9月20日,针对近期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中国社会保险费率问题,人社部社保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73个国家社会保险费率统计,目前中国单位和个人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40%左右,在列出统计数据的国家中居第13位。中国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国的国情差别很大,社会保险的筹资规模受人口结构、制度模式、覆盖范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很少、覆盖率很低,所以费率也低;有的国家尽管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太高,但通过一般税收或征收社会保障税来筹资支付某些社会保障待遇,这没有计算在社会保险费率标准之内。所以,仅仅简单地对比社会保险费率很难反映各国社会保险筹资规模的全面情况。

针对哪些因素影响社会保险费率较高的问题,这位负责人指出,中国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而其他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在12%左右,在所知各国中居第34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据介绍,影响中国养老保险费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制度模式。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模式,即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再为未来积累一部分资金,据此确定的费率自然比只保证当期发放要高一些。

二是转轨成本。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实行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改革以后,已退休的“老人”和“中人”没有积累或积累较少,其“视同缴费”期间的待遇,需要通过现在的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来弥补,这必然推高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率。

三是人口结构。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赡养比已高达3:1,即3个在职职工养1个退休人员。未来几十年这一比例还将提高。为了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持续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也需要维持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率。此外,统筹层次偏低、基金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也是影响费率的重要因素。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大力推进提高统筹层次,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目前各省份基本建立起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使部分地区原来高达30%以上的单位费率降到全国统一的20%。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仅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对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资金就达20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1847亿元。三是在经济波动中,采取阶段性减缴、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政策。

社会保险费率是指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缴费工资的比例。据介绍。中国城镇职工法定社会保险为5项,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中前3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后两项只由企业缴费。

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单位一般为20%左右,职工个人为8%,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20%;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单位为6%左右,职工个人为2%,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费率原则上按照当地企业和职工个人费率之和确定;失业保险费率单位为2%,职工1%,农民工参保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费率在0.5-2%之间;生育保险单位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

社保新政仅企业费率下调 养老金缺口风险将递增

2013年12月06日23:59华夏时报

养老金缺口或雪上加霜

社保新政仅企业费率下调,个人缴费不动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面对3800万人中断社保的现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被管理层提上了日程。

11月中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人士12月5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此次降费率不含个人缴费部分,仅限于企业缴费费率,但至于具体降低多少费率还需进一步计算,暂不明确。”

问题是,这样调整下来,真的能促进社保缴纳积极性吗?一旦费率下调,养老金池子里的水会不会变少?

“即便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也无法缓解中断社保的现象,因为个人中断社保的主要原因是无法顺利转移而并非费率太高。”人社部专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申曙光对本报记者表示,社会保险费率一旦降低,势必对养老金缺口以及当期支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保缴费成企业大负担

我国的社保费率过高,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依据相关统计,我国企业、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总费率平均在40%以上,其中个人负担11%,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不计在内。而世界125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社保费率超过40%,中国是其中一个。

据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介绍,机关事业单位尚未改革完毕,大都不进行社会保险的缴纳;因此,企业才是社保尤其是养老基金的主要贡献者,但高费率导致企业用人成本高涨,参保积极性不高,最终造成征缴难、增加执法成本等各种问题。而这或许也是“只降企业缴费费率,不调个人”的原因所在。

多年来,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反映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总体负担较重,企业难以承受。

全国工商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分析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时,依次列出的是融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而社保费率高,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为此,全国工商联近几年全国两会的团体提案中多次涉及降低社保费率的内容。

10月中旬,人社部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进行的内部研讨会同样将该问题作为了议题之一,并就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的问题达成共识。

记者了解到,目前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险种:养老保险费率企业负担20%;医疗保险企业缴费率全国平均为7.43%;失业保险企业负担2%;工伤保险费率是0.5%-2%,平均超过1%;生育保险费率0.68%。

从数据上来看,养老保险在所有费率中的占比最高,而这也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众专家认为最有可能降低的部分。

记者同时了解到,面对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已累计结余7600亿元的事实,此险种费率进行调整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

养老金当期缺口加大?

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直接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进而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但是,对于社保基金以及个人的利弊却各有不同。

“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与养老金池子水的多少有关系,但并没有必然关系,不会影响养老金最终的领取数额。”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表示,我国社会保险政策是单位缴费部分进社会统筹,个人缴纳的部分进个人账户,企业降低社保缴费费率后减少的只是统筹资金部分,国家会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充。

对未来个人养老金的领取不受影响,但统筹账户资金一旦减少,也就是说当期的收入减少,对当期支出是否会产生影响?

“即便只是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对养老金缺口和当期支出肯定也会产生影响。”申曙光表示,当期进账少了,支出却在逐年递增,势必会形成当期缺口。

11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2012年度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情况。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本年支出1.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总体算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本年收支结余435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27万亿元。

表面上看,养老基金当期并不存在缺口且有结余,但实质上,当期收入的增长幅度却远远低于支出的增长幅度。记者同时了解到,10年来,我国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较快,如果除去每年国家的各级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收入刚好和养老金支出持平。在此情况下,一旦再降低企业缴费费率,当期形成缺口的风险无疑猛然递增。

一方面是社会保险费率过高造成了企业的严重负担,一方面是养老基金面临当期的入不敷出。那么,合乎逻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财政要加大对社保的投入。

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往往占到财政支出的40%以上,新兴国家多在20%至30%之间。在中国,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部分的比例只有11%。很明显,财政支出用于的社会保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 : 我国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相关数据是证明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中国更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如何养老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养老金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那么,我国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呢?
社保亏空、储蓄不足、子女压力大,30年后拿什么来养老?
一份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底,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报告一出,舆论热潮再起。

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至今累计转移支付高达10254亿元。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

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慧择提示: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不仅存在养老金缺口,未来或可能陆续加大,养老资金短缺问题将更为严重。养老金缺口如此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发出疑问,养老金缺口,到底缺在哪里?
本文标题:中国养老金缺口-我国养老金空账2015或现缺口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30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