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嬴稷(二)

发布时间:2017-11-23 所属栏目:秦昭襄王 嬴稷

一 : 秦昭襄王嬴稷(二)

二、嬴稷的童年

嬴稷的童年时光是平淡无奇的,平淡到了史官都不屑记载那些玩意,相对于嬴稷的童年,同一时期的秦国的历史可谓是风起云涌。

嬴稷出生时候的秦国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从一个经济落后、国力衰危、人口流失、战力低下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国家变为一个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制度的国家。尽管如此,种种事实和证据表明在秦孝公时代和秦惠文王时代,秦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比较落后,所以赢驷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选择了在不触动商鞅之法的前提下,以外交加战争相结合的战略。在秦惠文王时代结束时,秦国已经东抵六国,西平戎狄,南并巴蜀。

当时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应该是魏国,原因是魏国在魏文侯时期,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在魏斯的支持和李悝努力下,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个强国。后来在李悝的推荐下魏斯还重用了名将吴起。

公元前409,吴起率领魏军攻取秦国河西(黄河以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以东)、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以南),之后吴起还在这两个地方修筑了两个城池。

公元前408年,他又率军占领了秦国至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在这一代修筑了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以南)、合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东南),魏军尽占秦国的河西地区(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的地区)。魏国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对秦国可谓影响深远,“河西之地”位于秦国的东北。如果拥有它,秦国可以依靠黄河天险为依托,防御河东三晋的进攻。而魏国拥有了“河西之地”,那就意味着魏军可以它为根据地,避开秦国的函谷关而长驱直入秦国腹地,这会使得秦国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样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可惜后来吴起被魏国君臣的陷害而离开魏国,而吴起之后的魏国的任何一位君主、大臣或者将领再也没有人想起利用“河西之地”去消灭秦国。

而秦人对“河西之地”的得失感到了一种性命攸关的忧虑,从秦献公嬴师隰开始,秦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夺回“河西之地”而战。但是嬴师隰终其一生也没实现这个愿望,虽然在嬴师隰的率领下,秦国连续取得了“石门之战”和“少梁之战”的胜利,但是他始终无法将魏军彻底驱除过黄河以西。

嬴渠梁继位后立志夺回河西,他重用公孙鞅,推行“商鞅变法”,经过第一次商鞅变法之后,嬴渠梁看到了夺回河西的一线曙光。公元前354年(赢驷出生的同一年),经过两年的改革,嬴渠梁见庞涓率领魏军主力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便派遣两路秦军进攻魏国,一支秦军有卫鞅率领,进攻河西的魏军,占领了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杀魏军七千人,之后去少梁;另一支秦军有嬴壮率领,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公元前352年,卫鞅率领秦军占领了魏国当时的首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来,齐国帮助赵国夺回了邯郸并击败了庞涓率领的魏军。庞涓得知了安邑被秦军占领立刻回军救援,公孙鞅知道此时秦军还无法与魏军抗衡,于是主动放弃了安邑,撤回了河西。经过此战,秦军暂时夺回了部分河西土地,嬴渠梁更加坚定了信心继续将变法进行到底。公元前338年,嬴渠梁去世,公孙鞅被赢驷杀死,魏惠王魏罃趁着秦国内乱之机派军夺回了“河西之地”。

赢驷继位后又开始筹划夺回河西,他任用魏国人公孙衍,晋封其为大良造。公元前332年,公孙衍率领秦军进攻河西的魏军,两军在雕阴(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以南)交战,秦军将包括魏国大将龙贾在内的八万魏军杀死,秦军继续而攻占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曲沃(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汾阴(今山西省万荣西南)、蒲阳(今山西省隰县)等据点。魏国虽然被削弱,但是有李悝变法的根基,魏国仍然还有一定的基础,是阻挡秦国的一个最大障碍。

此时,魏国死而不僵,齐威王田因齐在齐国内推行改革,又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势头,使得齐国成为了又一个强国(公元前320年,赢驷向魏国、韩国借道进攻齐国,田因齐启用匡章为将,率领齐军大败秦军,以至于赢驷在第二年不得不向齐国求和);韩国经过了申不害变法,国力也处在上升阶段;而赵、燕、楚三国此时期在政治上可谓是乏善可陈,但是其战力不减。秦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稍稍缓解。

公元前328年,魏人张仪进入秦国。张仪入秦对后来秦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仪劝说赢驷继续进攻魏国并得到了赢驷的支持,后来张仪被赢驷拜为客卿。这使得公孙衍十分不满,在张仪的排挤下,不久公孙衍便离开了秦国,回到了魏国。秦国又开始面临了新的考验。历史证明,张仪不单是一个纵横家,而且是一个兵家。张仪与赢驷的弟弟嬴华一起率军攻占了魏国的蒲阳。战后张仪向赢驷建议趁机游说魏国,借着与魏国联合的借口向魏王要回为夺回的“河西之地”,同时要嬴繇入魏做人质。赢驷同意了张仪的主张。

公元328年,张仪成功游说魏王,魏王将河西之地全部归还秦国,至此秦国全部夺回了失去了81年的河西之地,张仪也成功当上了秦国的丞相。但秦魏两国刚刚联盟两年,秦国便撕毁合约,张仪率领秦军攻取魏国的陕地。此时,嬴稷才不到三岁。

面对秦国步步紧逼,魏惠王魏罃采取联韩抗秦的政策。也是在赢驷称王的那一年,魏罃与韩威侯在巫沙(今河南荥阳北)举行“相王”。公元前325年,魏罃又和田因齐相会于甄(今山东鄄城县北)。由此,魏、韩、齐三国联合抗秦的形势形成。

赢驷对三国抗秦的形势十分担心,于是派出张仪到齧桑与齐、楚两国进行会盟,但是最后挈桑失败。情急之下,赢驷和张仪想出一条计策——张仪佯装辞去秦相之位,到魏国主政,暗中让魏国施行亲秦的政策。但是张仪入魏,并没有那么快取得魏王的信任,直到公元前323年的“五国相王”之后。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军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以对抗秦国。所谓“五国”是指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但是五国相王遭致齐国、楚国以及秦国的反对。田因齐借口中山国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但是魏王、赵王拒绝废除中山国王号。田因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但是燕赵两国并没有理睬田因齐的要求。楚国也插手干预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楚怀王熊槐为了逼魏惠王废太子嗣,将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立为魏国太子,同时而派昭阳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陵,夺取了魏国的八个邑。

公元前322年,赢驷趁机派了嬴疾率军攻打魏国的曲沃、平周,用战争逼迫魏惠王屈服,让其接受张仪亲秦的政策。面对三国的步步紧逼,魏罃罢免了丞相惠施,任命张仪为丞相。“五国相王”形成的局面开始崩溃。

但是公孙衍仍不死心。公元前319年,在位50年的魏罃去世,他的儿子魏嗣继位,史称“魏襄王”。魏襄王一继位,便立刻废除了亲秦的政策,将张仪赶出魏国(张仪后来回到了秦国)。魏襄王十分支持公孙衍,公孙衍四处游说,当年便让天下重新形成合纵抗秦的形势。这回在公孙衍的努力下,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联合一体,准备进攻秦国。除了关东五国外,公孙衍还联络了义渠戎族从西北进攻秦国(从种种迹象表明,公孙衍的目的其实是五国灭秦,而不是五国伐秦)。

但是五国联盟并不是一个坚固的整体,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对五国攻秦态度极为消极。以至到最后只有魏、韩、赵三国攻秦。赢驷做两手准备,在在义渠方面,赢驷派出使者带上大量的金银财宝去贿赂义渠骇。但是义渠骇不为所动,竟然拒绝赢驷的贿赂,骇然发兵攻秦,起初,秦军无法抵抗,节节失败,最后秦军与相持数年。面对河东联军,赢驷也是清楚五国联盟只是金玉在外,只要能将其中一路击溃,就可以将联军彻底击溃。赢驷派遣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疾(樗里疾)率领秦军主力东出函谷关(今天河南省宝灵市以北),秦军率先在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将魏、赵、韩联军击败,一战斩杀联军8.2万人,联军败退至观泽,嬴疾又率军追击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修鱼之战使得第一次五国伐秦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修鱼之战后,赢驷继续对向四周扩张: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领秦军占领蜀国;

公元前316年,秦军占领赵国的中都和西阳两城;

公元前316年,秦军占领了韩国的石章城;

公元前316年,秦军击败了赵泥率领的赵军;

公元前316年,秦军占领了义渠下辖的二十五座城市;

公元前315年,嬴疾率领秦军攻占魏国的曲沃、焦,使焦城投降,把曲沃城的人都赶回魏国,使曲沃成为一座空城。不久嬴疾率领秦军在岸门击败韩国军队,斩首8万韩军(岸门之战)。使得刚刚从魏国逃到韩国继续合纵事业的公孙衍再次逃走。

公元313年,嬴疾率领秦军攻打赵国,俘虏了赵国大将赵庄。

对三晋的一些列战争使得魏、韩、赵纷纷倒像秦国

表面上看起来秦国是顺风顺水,但是秦国上下没有人知道,一场狂风暴雨就要向这个重获新生的国家袭来。

事情源头发生在公元前313年,赢驷一直想让齐国施行亲秦政策,齐国是赢驷唯一没有战胜的国家,几年前,秦国曾接到魏、韩两国而进攻齐国,让齐国倒向秦国,实现张仪制定的连横之策,但是当时田因齐任用匡章为将,匡章率领齐军在桑丘(今山东兖州)击败秦军。搞得赢驷颜面丧失。

但这一回,赢驷好像铁了心要让齐国臣服于秦国,但是他面临的障碍是当时齐国已经和楚国联盟,为了孤立齐国,赢驷和张仪设计,让张仪辞去丞相而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贿赂楚国重臣,分化齐楚联盟。而赢驷的给张仪的筹码是商於六百里之地。

张仪来到了郢都,首先贿赂了楚怀王熊槐的宠臣上官大夫靳尚,获得了靳尚的信任。在靳尚的帮助下,张仪获得了熊槐的信任,张仪开始游说熊槐,让楚国和齐国断交,并许诺若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不但和楚国联盟,而且还会把商於六百里先给楚国。历代楚国的国王对土地的喜爱都大大超过了任何一个战国诸侯王,熊槐听到了商於之地,便怦然心动。商於,为“商”和“於”两地的合称。辖区主要为今天的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春秋时期,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秦国故土本为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商於被秦国占领而成为秦地,秦楚为争夺商於,曾经在商於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可以说,夺回商於之地多少次萦绕在楚国国君脑子里的梦想。此次,竟然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得到这块土地,熊槐自然高兴。但是一个名叫陈轸的楚国大臣却劝告熊槐,不要听信张仪的花言巧语。

这个陈轸曾经和张仪一起在秦国做事,但是陈轸受张仪排挤而离开了秦国。这个这个陈轸对秦国内政很熟悉。但是熊槐早就已经迷信张仪,他决定楚齐断交,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出使齐国,一方面让张仪带领楚国使者去收取商於之地。但是张仪一回到秦国便假装生病三个月不出,等到楚国和齐国断交。楚国使者三个月不见张仪,便将此事汇报给熊槐,熊槐以为秦国认为楚国没有和齐国彻底断交,于是熊槐又派了一个武士到齐国去辱骂齐宣王田辟疆。惹得田辟疆大怒,齐楚正式绝交,齐国开始和秦国联盟。

齐楚绝交后,张仪出来会见楚国使者,但是这一回,张仪只是答应将六里的领土交给楚国。到这个时候,熊槐才知道自己上了张仪的当,于是他下令楚国精锐全面出击,进攻秦国。

赢驷早有准备,他事先联合了魏国、韩国、赵国、齐国以及越国的军队以应对来势汹汹的楚国。

楚国到楚怀王时代已经立国730年。公元1042年周成王时期分封熊绎为诸侯,楚国自此立国。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击溃了多个诸侯国,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大会上各个诸侯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被退位霸主。此后楚国开始衰落,到了楚昭王时期,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了蔡国、唐国一起进攻楚国,同时阖闾任用名将孙武、伍子胥,在名臣名将的帮助下,吴军势不可当,五战五捷,最后甚至占领了楚国的国都郢都,楚昭王出逃,要不是申包胥用了七天七夜才求来秦国的军队,楚国真有亡国之危。

从昭王之后,楚国一直萎靡不振。到楚悼王时期,楚悼王熊疑任用魏国名将吴起在国内推行变法。开始推行变法的楚国又重获生命力,楚国北胜魏国,南收扬越,扩地千里。可惜变法时间不长,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吴起被那些仇恨变法的旧贵族杀死。楚国变法只走到了半途,原本可以利用变法重获新生的机会被浪费。从此楚国只能沦为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度,再无自我更新的活力。

这回楚怀王将全国最能战的力量倾注到对秦国的战争中,战斗的惨烈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公元前312年春,楚国大将屈匄、逢丑等率领十多万楚军讨伐秦国,而熊槐命景翠率领一路楚军驻守在齐楚边境。匡章率领齐、宋两国大军进攻魏国。魏襄王向赢驷求救。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杀楚军八万,擒获屈匄、逢丑等将领。在丹阳之战后,赢驷派军救援魏国,不久,秦军迫使宋国实施亲秦政策,宋国撤军。秦军趁势击败魏军。之后赢驷发兵攻占了楚国的汉中,赢驷在汉中设立了汉中郡。

熊槐不甘心失败,他又纠集了大量的楚军再攻秦国,据说楚军攻势凌厉,以至于秦军退守蓝田关。之后秦楚两国在蓝天关展开大战,在蓝田关,秦军惨胜楚军,才遏制了楚军的进攻。当秦楚激战正酣之时,韩国、魏国听说楚军主力被困在蓝田,立刻派军南下偷袭楚国的,韩魏联军一直攻打到了邓。熊槐此时面临背腹受敌的局面。熊槐只得下令回军。

虽然秦国在丹阳、蓝田之战战胜了楚国,但是自身也消耗了不少的势力,正是这个原因,赢驷派使者到了楚国,请求秦楚联盟,赢驷要将汉中郡的一半归还给楚国。熊槐提出要秦国交出张仪,两国便可以重新结盟。张仪听说这件事情,便向赢驷请求自己进入楚国。从种种迹象表明,丹阳、蓝田两战带给了秦国多大的负面影响。

此时除了秦国,国际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楚国经过一些列的大战,一战而丹阳,二战蓝田,除此还在邓一代击溃魏韩联军,经过一些列大战,楚国精锐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但是楚国不同于秦国,表面上,它拥有广袤的国土外,残存着一支庞大的冗兵,但是经过一系列大战后精锐尽失,楚国向来是一个军事强国,而军事必须是依靠政治制度为依托,楚国的军力从吴起变法开始才恢复了元气。但是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后,吴起变法的所有成果就与战争的失败而烟消云散了。这也就意味着,楚国自此衰落。

魏国此时也是一蹶不振,由于魏惠王时期种种执政失误,马陵、桂陵、雕阴几场大战的战败,楚国也对魏国处处紧逼,甚至曾经被秦军占领了国度,魏国已经是元气大伤。到了魏襄王时期,公孙衍发动五国伐秦失败,魏国在河西之地的丢失。李悝变法的成果被消耗殆尽。只能受制于秦国。

韩国经历申不害变法,虽然国力上升,但是经过庞涓攻韩、五国伐秦、岸门之战等一些列打击,韩国国力有所损耗。

这一时期变化最大的是燕国,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莫名其妙将燕国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自己向其称臣。子之主政燕国,搞得燕国乌烟瘴气,太子平和和燕国大将市一起发动政变,结果被杀。这场政变搞得燕国国民与燕国离心离德,齐宣王田辟疆在孟子的策动下,他派遣匡章率军进攻燕国。匡章在50天之内攻占了燕国全境。燕王哙被杀,子之被齐国人剁成了肉酱。

齐国自不必说,自齐威王时代,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战争,齐国成为了一个与秦国并列强国,国力甚至可能超过了秦国。但是这一切似乎只是表象,数年之后,乐毅率领燕国军队几乎占领齐国似乎就是一种证明。

这时候最有亮点的是赵国,赵国经历了公仲连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没有触及赵国上层建筑,赵国的政权仍然掌握在公族的手中。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军占领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要不是齐国出手相救,赵国几乎亡国。赵国是四战之地,北有楼烦、南临韩国,东北面燕国和东胡,东有强齐,西有魏国。在赵国内部还嵌着一个国中国——中山。

公元前326年,嬴稷出生前的一年,赵国的第六代国君登基,这个人就是赵雍,史称“赵武灵王”。赵雍主宰赵国的时期是赵国历史上最为闪光的时代。赵雍在继位之前,赵国已经是危机重重了,赵肃侯赵名在位的时候,赵国的领土经常被其他国家和外族进攻,国土内还有一个中山国。赵国是大而不强。甚至在公元前326年发生了五国谋赵的事件。要不是赵雍以及赵国上下齐心协力全力应对,赵国真的会各国瓜分。

赵雍即位前一年,赵国将领韩举被齐、魏击败,死于桑丘;赵雍即位前两年,赵国将领赵疵与秦军交战,兵败被杀于河西,赵国失去在今山西的蔺、离石等地;赵雍即位后第九年,赵、魏、韩联合击秦,又被秦将嬴疾在修鱼击败,赵军被斩首8万级。同时,齐国在观泽打败赵军。接着,武灵王十年,赵国的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西阳(一作中阳,今山西中阳)为秦军所攻占;十三年,蔺再度为秦所占,将军赵庄被俘。林胡、楼烦、中山等国也乘机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和侵扰,赵国是只有招架之功,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连赵雍都感叹:“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赵雍对赵国的国力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公元前323年,公孙衍推行“五国相王”运动,原本公孙衍是要让赵国参加该运动,拒绝称王,反而下令全国,让全国国民称自己为“君”。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在此联合包括赵国在内的五国向秦国进攻,结果秦军在修鱼大败联军,杀联军8万多,赵雍从此断绝了称王的念头。

于是他改变了赵肃侯时代的政策,从中原争霸中脱身,转而向赵国以北地区发展并相机消灭中山国。赵国的北方有燕国、东胡、楼烦。

为了让自己的政策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赵雍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公元前314年(武灵王十二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乘机发动武装干涉,占领了燕国。燕是赵的东北邻国和战争屏障,唇亡齿寒,赵雍立即认识到时局的严峻,迅速行动,立即展开伐齐存燕、实则保赵的外交斡旋活动。他派赵庄去联合诸侯“合从,欲伐齐”。魏、楚也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响应,“令淖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由于外有“诸侯将谋救燕”,内有燕国军民奋起反抗,迫使齐国不得不从燕国撤兵。这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大战,大煞了齐国的威风,巩固和提高了赵国的地位,稳住了赵国东北边陲。经过赵雍的努力,赵国在列国混战的环境中为赵国争取了十多年安定的环境。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嬴荡举鼎而死的同年,赵雍开始了赵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伟大改革——史称“胡服骑射”。这使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再添变数。

从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313年的12年,嬴稷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中度过了自己平淡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但是平静即将过去,嬴稷准备要迎来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二 : 秦昭襄王嬴稷(二十)

(www.61k.com]

政坛奇人——四任秦相的魏冉

在中国政治史中,魏冉应该算是一个十分另类的丞相,据史书记载,他一生曾经五次出任国家的丞相,他的一生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空前的。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史记 穰侯列传》记载其最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在秦国担任官职,但是具体担任什么职位,史书中没有记载。

秦武王死后,嬴氏宗族为了秦王王位开始了明争暗斗,而这个魏冉竟剑走偏锋,偏偏拥立一个无人问津、在燕国作人质的嬴稷为秦王。让所有人吃惊不小,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魏冉拥立嬴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历史证明,魏冉的所押的赌注在后来不但给自己带来了无上的权力,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赵雍的武力干预秦国政治,魏冉主动说服了宣太后放弃拥立嬴芾为秦王的念头,改而拥立嬴稷为秦王。宣太后迫于内忧外患,只得扶植嬴稷为秦王。

嬴稷继承王位后,立刻任命魏冉为将军,护卫咸阳,足见嬴稷对其的倚重。后来秦惠文王的王后拥立嬴壮为秦王,挑起了“季君之乱”,魏冉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花了三年的时间平定叛乱。将所有反对嬴稷的嬴氏公族杀死。正是由于魏冉的努力,嬴稷的地位得到了巩固,秦国形势也转危为安。

“季君之乱”之后,为了使芈氏和嬴氏公族在秦国政坛的地位保持平衡,宣太后和魏冉不得不让德高望重的嬴疾担任秦国的丞相,秦国的政坛形成了四权分立的局面:嬴稷作为秦王(但是没有一点权力);宣太后垂帘听政(她是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嬴疾最为丞相(总理秦国政坛);魏冉掌控者军权。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公元前300年,这一年,嬴疾去世。四权分立的局面被打破,宣太后全面掌控秦国所有政权,在她的操控下,嬴稷晋封嬴芾为“泾阳君”,晋封嬴悝为“高陵君”,晋封芈戎为“华阳君”,魏冉仍然掌控者军权。

赵武灵王赵雍探知嬴疾去世,立刻安排了自己的臣子楼缓到秦国去担任丞相。赵雍的举动又一次使秦国君臣感觉到屈辱和无奈。因为为期三年的“季君之乱”使得秦国变得前所未有的虚弱,而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幅上升,赵国的势力甚至发展到了秦国东北部。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太后和魏冉只得再次屈膝于赵国,他们接受赵雍的人事安排。公元前298年,楼缓担任了秦国丞相一职。

楼缓担任秦国丞相的几年时间,所作所为都在不断出卖赵国的利益。所以赵雍开始决定要将楼缓替换掉,为了博得秦国内部的支持,赵雍决定支持魏冉作丞相。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若在赵国的支持下,魏冉担任了秦国的丞相,那么魏冉就会推行对赵国有利的政策,能与秦国相安无事,就能为赵国取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于是赵雍派出了一个名叫仇液的臣子出使秦国游说嬴稷和宣太后,表示要用魏冉将楼缓替换掉。在仇液的成功游说下,魏冉成功担任了秦国的丞相。魏冉真正执掌秦国政权。

公元前293年,丞相魏冉举荐了自己部下白起为将军,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魏韩联军。也是在“伊阙之战”后不久,魏冉因为病情加重而第一次辞去了秦国丞相的职位。嬴稷任命客卿寿烛为丞相。

但是公元前292年,嬴稷又一次任命魏冉为丞相。这次嬴稷还将秦军在公元前301年所占的韩国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封给了魏冉,作为他的封邑。从此魏冉也被称为“穰侯”。此后魏冉又一次辞去了丞相职位,到穰城享清福了。

公元前288年,嬴稷为了联合齐国,而派遣魏冉出使齐国怂恿田地称帝。但是齐秦称帝一年后(公元前287年)为了缓解六国军队的进攻,嬴稷取消帝号,并且再次任命魏冉为丞相。

公元前281年,魏冉第二次辞去了丞相的职位,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公元279年,嬴稷第三次任命魏冉为丞相。“郢都之战”后,魏冉第三次辞去了丞相之位。

公元前275年,魏冉第四次担任秦国丞相,当年他率领秦军围攻魏国国都大梁。

在公元前273年,也是在魏冉的举荐下,嬴稷又一次任命白起为将,白起率领秦军在华阳大败韩魏联军,斩杀了联军十五万。在魏冉五次担任秦国丞相期间,秦国发动了三大战役——伊阙战(杀死联军24万)、郢都之战、华阳之战,给予山东六国沉重的打击。

公元270年,为了一己之私,魏冉力主发动“阏与之战“。在阏与,由其推荐的胡阳被赵国的名将赵奢杀死,秦军损失过半。这场战争在秦国政坛上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久之后,魏冉仍旧为了一己之私企图发动对齐国的战争,幸好范雎站出来反对魏冉,嬴稷趁机罢免魏冉的相位,这次罢免和以往不同,以往魏冉都是主动请辞,但这次是嬴稷发起一场政变,不但罢黜了魏冉,他还将母亲宣太后、弟弟嬴芾、嬴悝、芈戎手中的权力全部收归己有。后来,嬴稷还下令将魏冉、嬴芾、嬴悝、芈戎赶回了自己的封地。

最后魏冉在定陶去世。和嬴稷一样,后来魏冉也逐渐被历史的波澜所淹没。但历史是公正的,太史公在《史记穰侯列传》中这样评价魏冉:“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三 : 秦昭襄王嬴稷(三)

嬴稷的“人质时代”

据史书上记载,嬴稷曾经到燕国做人质,史书上没有记载嬴稷是什么时间和为什么被送到燕国当人质的。

如果说嬴稷是在秦惠文王时代被送到燕国做人质的话,这表明赢驷的目的是为了联合燕国,而联合燕国的目的只有针对齐国。燕国和齐国接壤,齐国和秦国是当时强国,赢驷无时无刻不在为攻打齐国而努力,所以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另一个国家,以使燕齐两个相互接壤的国家相互攻伐。其实,嬴稷不是赢驷拉拢燕国的第一个工具。之前,赢驷曾经为了拉拢燕国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燕国的太子作妻子。

还有另一种说法:嬴稷是在秦武王时代被送到燕国的,在秦武王嬴当还是太子的时候,嬴稷可能对嬴荡的王储之位有很大的威胁,这使得嬴荡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他在登上王位不久就将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人质,以解除嬴稷对自己的威胁,也是对嬴稷的一种报复。

但是后者明显站不住脚,因为嬴荡即位后,嬴稷对自己的威胁已经消失,如果嬴荡厌恶嬴稷,可能就不是是将他送到他国做人质那么简单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表明,嬴荡是一个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嬴荡一继位,便将张仪赶走。除了对张仪天生的厌恶外,也有其对连横政策并不感冒的因素存在。如果说嬴荡即位后为了要联合燕国,削弱齐国,这个推理也站不住脚。秦武王时代,秦国的焦点还是在三晋以及周王室的领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嬴荡将齐国纳入了自己近期的侵略计划。所以最可能的结论是,嬴稷是在秦惠文王时代被送到燕国作人质,目的是联合燕国,对抗齐国。

事情可能是这样:燕王姬哙禅让之后,齐军攻入了燕国,燕国几乎灭亡,齐军占领燕国之后不久,姬哙、子之相继被杀,赵武灵王赵雍从韩国将姬哙与秦惠文王女儿易王后所生的儿子姬职护送回燕国继承燕王王位。但是这一举动遭到了燕国太子姬平的反对。于是姬平随即对姬职发起进攻。在战争中,易王后为了支持自己的儿子姬职,就向自己的父亲赢驷求援,请求赢驷发兵支援姬职。赢驷为了支持自己的女儿和孙子,于是联合魏国的军队一起想燕国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联军将姬平的军队击溃,姬平被杀,赢驷成功扶植姬职为燕王。姬职继位后立刻与秦国联合,为了巩固秦燕联盟,赢驷便将嬴稷送到燕国做人质。

我们无法找到嬴稷曾得到过赢驷宠爱的证据。种种史料证明,与自己同父同母的弟弟嬴芾相比,嬴稷也不是芈八子最喜欢的儿子。我们也无法知道其中的原委了。至少可以推算,嬴稷至少在燕国作了三年以上的人质。在此时,嬴稷对自己的未来可能没有抱什么希望,因为当时父亲赢驷已经立了哥哥嬴荡为太子,哥哥嬴荡身强体壮,正值壮年。而自己的母亲更喜欢自己的弟弟嬴芾。所以,嬴稷对自己在未来能登上秦国最高权力之位的结果恐怕是想都没有想过的。

但是命运总是难以揣测。公元前311年,在秦楚蓝田关大战后不久,赢驷便去世。他的儿子嬴荡继承秦王位,史称“秦武王”、“秦武烈王”或者“秦悼武王”这一年,嬴稷13岁。

秦武王嬴荡出生于公元前329年,是秦惠文王赢驷和魏国王室女子(史称秦惠文后)所生,据说,嬴荡从小英武果断,十分得到赢驷的喜欢。嬴荡继位时,韩、魏、齐、楚、越五国都派出了使者到秦国参加他的继位大典。在秦武王继位不久,蜀国的首领便发动叛乱,秦国派往蜀国的一个官员壮杀死了蜀侯,拥兵自重,还向秦国讨封。

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建立的国家。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国至秦国的道路。

为了兼并蜀国,公元前316年,赢驷启用司马错征讨蜀国。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秦国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据说他是汉朝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当时,巴国和蜀国相互攻伐,赢驷想趁机征讨蜀国,张仪认为此时秦国的应该进攻韩国。但是司马错认为如果此时秦国进攻韩国,会引来东方各国的攻击,不如改变策略进攻蜀国,这样就会使秦国的土地人口大大增加,也增强秦国的势力,减轻了秦国南方的压力,还可以利用蜀道进攻南边的楚国。最后赢驷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同年秋,司马错奉命与张仪、都尉墨等率数万秦军从石牛道征讨蜀国,秦军和蜀军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进行激战,蜀军大败,蜀王逃到了武阴(今彭山东),到了冬季,秦军完全占领了蜀国,蜀国灭亡。之后,司马错又趁势进攻巴国和苴国。

巴国最早建立在夏王朝前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天重庆市渝中区。巴国的立国始于西周立国后,西周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其中一个首领叫巴子被分封到了今天重庆市渝中地区。所以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其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

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此次司马错、张仪率领秦军全歼巴军主力,还把巴国国王俘虏,自此建立了800多年的巴国灭亡。

苴国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国家,位置在今天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一代。公元前368年,蜀王分封弟弟葭萌到此,葭萌在此建立了苴国,国都在费城。

也是在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领秦军在吞并了蜀国、巴国后,又毫不费力消灭了苴国。秦灭巴蜀苴三国后,秦国在这些地方推行民族自治政策,将原来的蜀王降为蜀侯,赢驷还派陈仕到蜀国担任蜀侯。

但是令赢驷没有想到的是,陈仕依靠蜀地地势之利,拥兵自重,在自己晚年向秦国讨封。赢驷还没有来得及解决蜀国之乱,就已经去世。

嬴荡继位之后,立刻任命司马错为将,统率秦军征讨蜀地,司马错对蜀地十分了解,很快平定了蜀地的叛乱。

除了平定内乱,嬴荡还拿张仪和魏章开刀。在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后的第二年,嬴荡就将对秦国居功甚伟的张仪、位高权重的魏章赶出秦国。当时的张仪在中国已经是天下闻名,他离秦入魏、二入楚国,纵横捭阖,拆散六国合纵,平灭巴蜀等等;至于魏章,在史书中也称其为“庶长章”,他是魏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在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中率领秦军击败楚军。功劳不可谓不大。关键在于张仪和魏章的身份,他人都是客卿,而非秦人,正是他们的活跃,以至于秦国的政治一直有这些客卿掌控,嬴疾等一批宗族势力只能屈居客卿之后。没有资料显示嬴荡和张仪有什么矛盾,可能是尚武的嬴荡对张仪这种以舌头换取官爵的游学士子极为反感。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可以想见,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不懈努力下,商君之法已经成功渗透到了每一个秦人的骨髓之中,因为拒绝以舌头换取官爵的游学士子和游侠是秦法所禁止的,加上嬴荡好战斗狠,这是继承了秦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这也表示这位君王继位之后会很好的维护商君之法,所以小说家对于秦武王继位后会坏法毁法的看法纯属臆想。

公元前309年,赢荡效仿山东六国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一职,并分别任命甘茂和赢疾为左、右丞相。

秦武王嬴荡一直没有忘记向山东六国进行扩张,有一件事情一直萦绕在嬴荡的脑子里。

早在秦惠文王时代,张仪向赢驷献计:秦军要想东进中原,那就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今天河南洛阳以西25公里处,当时属于韩国的领土),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的领地和周天子,以夺取象征权力的九鼎,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但当时赢驷忙着去征服巴蜀,使得这个计划搁浅。到了秦武王时代,秦国终于有实力实行这个计划,原因有二:一是秦军已经足够强大;二是韩国和楚国的联盟并不稳固。

公元前308年,韩国的丞相南公揭去世,嬴荡对韩国施加压力,使右丞相嬴疾作了韩国的丞相。这样使得秦国的势力向韩国高层进行渗透,为夺取宜阳做准备。这年的秋季,嬴荡派左丞相甘茂率领秦军数万进攻宜阳。

甘茂是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在进入秦国之前,甘茂游学天下,向诸位思想家求学,可以说甘茂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在秦惠文王时代,他就被张仪推荐给赢驷。公元前312,甘茂助左庶长魏章平定了汉中。后来他和司马错一起率兵平定蜀乱。此次,秦武王然他率军进攻宜阳,行前甘茂知道秦国朝堂上对秦军进攻宜阳计划充满了顾虑。为了坚定使嬴荡的信心,于是他便与嬴荡在息壤(今陕西咸阳东郊)订立盟约,内容大约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秦王必须全力支持自己进攻宜阳。甘茂率领秦军一路东进,直抵宜阳。

宜阳是韩西的军事重地,城防坚固,秦军屡攻不下,双方相持到了公元前307年初。时间一久,嬴疾等人就劝嬴荡停止对宜阳进攻。好在嬴荡对进攻宜阳的计划是坚定不移。但是甘茂知道,如果战斗再无限拖延下去,秦王也会动摇。于是他拿出了自己的财产犒劳三军,以激励战力。秦军奋勇作战,在公元前307年春占领了宜阳,杀死了韩军六万人。甘茂还趁势攻取了韩国的武遂。自此,秦国通向洛阳的道路打开。嬴荡兴奋之极,他亲率宠将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赧王姬延知道周朝军队无力抵御秦军,只好出迎秦王。这一刻,秦国达到了建国以来几百年最辉煌的时刻。

赢荡进入洛阳后就直奔周室太庙,目的就是去看看放在那里的九个铜鼎。那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原来是大禹时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鼎上铭刻着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赢荡对九个铜鼎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赢荡问自己的宠臣任鄙、孟贲二人:“你们能举起吗?”任鄙知道赢荡的性格,所以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试,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在地上。赢荡看了大笑道:“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赢荡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玉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赢荡苦苦劝阻,赢荡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赢荡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鼎被举起半尺,赢荡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赢荡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赢荡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赢荡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当天夜里,赢荡重伤而死,享年23岁。这一年,嬴稷时年17岁。

秦武王举鼎而死,将正处在上升阶段的秦国退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但也使嬴稷的命运为之一变。

本文标题: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嬴稷(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264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