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7-11-03 所属栏目:叙事作文

一 :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天气很舒适,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小三角做出来的仙鹤、福娃、龙虾、孔雀、水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还有用纸剪出的蝴蝶、竹子;还有用糖做出的马、蛇、龙、小猪、长颈鹿;还有用手工做出来的鲜花戒指、冰激凌娃娃。用小珠珠穿出来的小球。其中鲜花戒指是最引我注目的,大人戴就把它拧大,小孩戴就把它拧小。还可以把它拧到铅笔头上,还可以用线绑在戒指的小环上当项链。它真是一个多功能的戒指啊。

  观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一个个象真的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很高兴,我想到我不会做,我一下子又难过下来,但是我想到不会做可以学,我以后要好好学,发挥想象图片,观察力,争取给老师做的一模一样好看。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西史赵小学一年级:张书亚

 

二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在广西文化中有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文化精髓。[www.61k.com)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所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这些文化,不让它们再度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壮族民俗。“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在广西民间被视为“歌仙”,刘三姐故乡宜州是刘三姐歌谣流传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刘三姐歌谣丰富多样有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创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有美学等多种方面研究价值。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壮族嘹歌
《嘹歌》是着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剧
壮剧又叫“壮戏”,壮族戏曲剧种,流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方,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因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地区不同分两路壮剧。北路壮剧流行桂西北百色以北及滇东南富宁等地,是在民间说唱“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唱腔有“正调”、“平调”等,主要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

传统剧目有《文龙与肖尼》、《依智高》等。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各地名称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带称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地区称调子戏,阳朔以南称“采茶戏”、“彩灯”,左、右江一带称“大采茶”、“嗬嗨戏”。1955年以后统称“彩调”。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类。同一曲调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变通。戏剧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彩带见长。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击羊皮鼓面,表示为盘王报仇,惩罚山羊;唱盘王歌表示盘王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念。

猜你可能也喜欢:
诙谐有趣的湖州山歌
永不消逝的常州吟诵文化
湖州历史文化名人,你知道几个?
绣法自成一格的常州乱针绣

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翻开绍兴厚重的历史,飞熊着实吃了一惊:原来绍兴的历史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开端:夏朝,据今已有4000年历史!而且历史上与绍兴相关的名人数不胜数,从原始社会的舜、禹一直到现任政治局常委。(www.61k.com]而这里还孕育了越剧、乌篷船、绍兴黄酒等各种人文景观、这是怎样一个风水宝地?

一、大禹陵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开始中国长达4000年的世袭制度。大禹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死在绍兴会稽山。“华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便是缘自夏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是每个国人从小便知的故事。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每年在大禹陵都会举办公祭活动,对这位治水英雄进行纪念。更重要的是,这是国人的根。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行走多国的飞熊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明都有中国这么幸运,能够清楚了解自己过去历史的来龙去脉。不少国家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导致一代代文明被灭掉造成历史的断层。比如中美洲曾繁荣一时的玛雅文化。而中国历史则有大量文字和文物为依据,实属幸运。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所以,通过公祭形式对中国的历史进行回顾和铭记,并祈福平安确有重要意义。

二、东湖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东湖为浙江三大名湖之一。青石山是2000年前这里的本来面目,然而汉代大兴土木选此地为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搬走了半座青山,形成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当时的劳工深入地下20多米取石,便形成了这长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而乌篷船,则是湖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每个乌逢船只有一位船夫,可以有二到三位乘客。船长五尺,分三个舱,中舱铺上船板再垫上席子。游客可面向船头或船尾相向而坐。在船上喝上绍兴黄酒,吃上茴香豆,体味江南独有的闲暇和惬意。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与想像中双手握桨开划的姿势不同,这里的船夫是双手持左桨,双脚划右桨,手足并用,小船可以轻快前行,最快时速可达10公里每小时,竟快过小跑的速度。

当然,在湖中划船条件相对艰苦,为确保后继有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脚划船俗实践基地”的牌子授给东湖景区,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来东湖学习手脚并划乌篷船的技艺。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小船在水中轻快飘过,有美女在另一只船上吹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如此江南美景,实在叫人心旷神怡。

三、兰亭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兰亭位于绍兴市郊的兰渚山下,是书法家王羲之曾经苦练书法之地。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兰亭的竹林非常幽静雅致。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又有江南美女在林中吹响悠扬的乐曲。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鹅池是兰亭内的重要景点,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而池字为其子王献之所书,成就一段佳话。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兰亭内比较有趣的一个项目叫:“曲水流觞”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当年的文人雅士把酒倒在杯里,放在溪水中飘流而下,如果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流觞元已奚所因,

更指三日为良辰。

山阴坐上皆豪逸,

长安水边多丽人。

四、书圣故里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除了兰亭,在绍兴市区还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与王羲之有关,叫书圣故里。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这片市区中心的名胜区没有单独围起来成为收费景点。而是和谐地融入绍兴小城的慢时光之中。当你在绍兴漫不经心地踱步时,一不小心来到一片雅致而富有书卷之气的地方,这就是书圣故里。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在绍兴,每一个小院都是一段微醺时光。阳光透过门前参天大树投下婀娜的身影,在小院中任性舞出一段秋的旋律。试想在此喝一杯黄酒,听几段越剧,就可以轻易穿越到那个别人无论如何也回不去的曾经。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酒过三巡,来一杯清茶,让如雪花般飘落的桂花瓣轻轻划过自己的鼻尖,却不曾想起这是八月的味道。

五、仓桥直街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仓桥直街是另一片保存相对完好的江南水乡。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那些关于白墙青瓦的记忆,印刻着浓浓的江南气息。一代又一代的水乡人,就在这门前小河的倒影中慢慢长大。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纵然年华老去,依然不弃不离。就像这小镇,纵然世界千变万化,它却始终保持了千百年不变的容颜。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另一种福到。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转一个弯,上一座桥,便不经意地窥见这绝美的古镇风光,这就是绍兴。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正是这样浓浓的文化气息,孕育了多个名人。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修复的古城墙,一段关于旧时的回忆。风流人物花落去,如今对影三人,惜惜依依。

六、鲁迅故里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鲁迅是对飞熊的文笔影响最大的三位大师之一。他那白话却还夹杂点文言的风格至今还在飞熊的笔墨之中,包括在这一篇文章里。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因为一篇课文,这里家喻户晓。

七、东浦镇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走出市区,可以找到更多水乡古村落。与那些已变成景点的古镇相比,更多了些生活的气息。毕竟,离开了生活的古镇,只是些旧墙枯木而已。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东浦早在东晋末年已有人在此生活,也是诗人陆游的故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戈入梦来”就是陆游晚年归居东浦的不朽诗句。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东浦还是徐锡麟的故乡。少年徐锡麟跟飞熊一样,也是一个……理科男。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东浦镇环境优美,在镇里也有不少长寿老人。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白发的老奶奶还可以自己晾被单。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鹤发童颜的老大爷,今年已87岁啦!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面对镜头,他还表演起自己的拿手绝技……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河道里头发花白的清洁工,您辛苦了。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镇里的小朋友。他们无居无束的街头巷尾的生活,是城里的小朋友难忘体会到的。

八、安昌古镇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作为绍兴四大古镇之一,安昌保存较为完好,也有不少可取的视角。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更加自然和有生活味的画面成为越来越多旅行者在路上所希望看到的风景。至少在安昌,那一丝味道还在。

TIPS:

1、怎么去:长三角地区可以坐高铁到绍兴北站,然后再打车到绍兴市区。从绍兴北到市区约17公里,比较远。所以如果可以忍受慢车的话,建议坐普通列车到绍兴站下。

2. 吃什么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最有特色的属绍兴冻扎肉,(图右下)冻菜是绍兴冬天特有的一种美味,将五花肉烧制成汤稠汁浓、口味鲜美的菜肴,盛入容器,待其自然冷冻而成。这是聪明的绍兴人巧借气温寒冷易于结冻的原理,运用到菜肴制作中,根据节气和原料的个性,于节俭之中创造的一种时令美味。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还有更多的菜等着您去品尝。

3. 喝什么

1)黄酒奶茶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绍兴盛产黄酒。飞熊已专文介绍过。而有家叫绘璟轩店从1985年开始卖黄酒奶茶,有黄酒之香,奶茶之味,是每个游客必尝的街边小吃。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他家店内的东西还特文艺。

2)桂花茶

绍兴四大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足并划乌篷船【主题游:古镇】

这一杯是在大禹陵喝的,不知什么原因,特别香。

四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

我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如南剧、地盘子等少数种类为全省甚至全国仅存或独有;扬琴、地盘子、干龙船、唢呐、吹锣鼓、民间刺绣、民间雕刻等民族艺术和手工技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成为我县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载体,更是我们打造文化强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全国、省、州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我县将于XX年至2010年三年间,开展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源普查。

为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现根据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发[XX]42号、国办发[XX]18号、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厅(鄂文化办〔2010〕175号)《关于抓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并上报普查资料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摸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增强全县人民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外界的认可度,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二、时间安排

这次普查历时久、范围广、规模大、任务多、压力重,计划从XX年9月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三、工作重点

1、组建普查专班深入全县各乡镇巡回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座谈、会议、问卷、活动等多种方式,按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详细记载“非遗”项目个数、名称、特点、价值等,摸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2、 整理普查资料,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3、 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申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四、普查范围

普查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具体可分为: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其他。

五、实施步骤

1、及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向县人民政府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

2、落实普查工作经费;

3、购置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普查必需器材;

4、争取县人民政府下发普查专门文件,争取部门配合和乡镇支持;

5、举办全县文化部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普查业务培训;

6、正式开展普查工作。

六、普查工作专班

专班负责人:刘时义(文体局局长)

牵头人:彭家红(文体局文艺股股长,负责文字、摄像)

成 员:罗忠成(文化馆音乐干部,负责音乐搜集)

杨华宁(文化馆摄影干部,负责图片拍摄)

邓红菊(文化馆舞蹈干部,负责舞蹈搜集)

乡镇文化站人员一律参与普查。

七、经费预算

(一)、购置摄像、摄影、采访等设备:

1套×4万元=4万元

(二)、生活费:5人×120天×50元=3万元

(三)、车燃费:1个组×200次×100元=2万元

(四)、冷饮费:8人×1203元=0.3万元

(五)、下乡补助:4人×12010天=0.96万元

(六)、下乡用具及工作用品:4人×200元=0.32万元

(七)、其它开支:0.5万元

合计: 

八、 工作要求

普查工作人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艺人,尊重艺术规律。加强对普查器材和资料的保管,加强团结协作,力争圆满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九、 普查顺序

清坪 忠堡 尖山 活龙 小村 黄金洞 大路坝

阳寺 高乐山 丁寨 甲马池

五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范文

  一、咸丰县县域社会经济概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属“老、少、边、山、穷”县,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在古代亦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7.5%。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达13种。自然风光绚丽,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在我县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县、乡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保护工作迅速启动并全面开展,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由文体局牵头,文化馆、文管所为责任主体,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同时,普查工作还被列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年度工作目标合同管理。为解决设备欠缺问题,文体局购置了电脑、桌椅,还派人专程到武汉购置了摄影、摄像、录音等设备器材。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祥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XX年底,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45个,确认县级名录32余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多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建造技术、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

  (二) “非遗”普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虽经几次反复,但我县每次报送材料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XX年,我们将吊脚楼建造技艺申报了国家、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XX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遗”普查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对南剧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年底在全州人代会期间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XX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

  (五)、“非遗”普查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 “非遗”普查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xx年组织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目前已出版12期。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2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县委、县政府的重视、部门的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政策。先后召开了一次县委常委会议,两次政府常务会,一次现场办公会议,听取了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文化部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3年仅文化工作就制发文件10多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还先后拨款2万元用于购买普查设备,15万元用于开展“申遗”工作,10万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协调民宗局争取资金10万元打造南剧《女儿寨》,8万元编辑出版《咸丰民间器乐》等文化丛书,每年2万元创办《唐崖》文艺平台,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文化部门开展保护工作的经费紧缺的实际问题。县乡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恩施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参与支持全县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更是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民族遗产的普查保护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在开展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我县文化部门始终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与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统一起来,分门别类,即不搞“一刀切”,又讲究重点与一般的基本统一。不管是开展普查,还是组织具体的保护活动,我县文化部门按照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早发现、早立项、早抢救、早建档。对珍贵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做到文本撰写标准化,申报专题片正规化,照片配置规范化,档案资料数字化,对一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求有录音、有录像、有照片、有祥实的文字资料。而且,我县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都将抢救保护贯穿其中。这样,既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确立了保护重点,使珍贵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经常性的保护工作中得到良好传承合理利用。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虽然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告一段落,但这仅仅只是阶段性的。今后,我们将把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搞好查漏补缺,力争做到全面、细致、深入。

  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着手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的单项材料,建立艺术传人档案,建立《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二)完成《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的编修工作

  组织专人专班,广泛收集资料,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丰民间舞蹈集》、《咸丰民俗》等各大集成。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主要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模底登记,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一批。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我们已将南剧、地盘子、吊脚楼建造技艺向国家、省级申报了保护名录,下一步我们将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筛选项目,力争我县有更多的项目入选国家、省级保护名录。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积极支持各乡镇(区)、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为之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加鲜明,更加具有影响力。尽快制定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文化村的评选细则,广泛开展命名活动。今年底,完成命名第一批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文化村工作。

  (五)加大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力度,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积极向国家、省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县级优秀民间艺人,按照艺术门类每类评选2-3个。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与民宗局联合召开一次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人座谈会,指导并督促民间艺人制定传承民间艺术工作计划,加快培养青艺人,鼓励他们组织开展经常性演出活动。今年下半年力争命名全县第二批县级优秀民间艺人。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并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3-5期民间艺术培训班。请县内知名民间老艺人跟班辅导,不断壮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

  (六)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体系

  切实加强领导,加强部门配合,与民宗部门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艺集成出版、民间文艺汇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化保护区、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在旅游景区推出具有咸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印制介绍咸丰风土人情的画册、简介,推广摆手舞、地盘子、板凳龙、唢呐、山民歌等。与广电部门联办“周末文艺”或其它节目,续滚动播出咸丰本文化。与教育部门合编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乡土文化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四、五年级每周开放一节乡土文化课。

  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培训一批民间文艺人才,出版一批民间文艺丛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艺品牌,开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活动。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门为龙头,乡镇为支撑,农村为基础,文艺协会为纽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党政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目前,我县正在深入实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们将追加措施,抓紧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努力使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咸丰提供精神动力。我们相信,有一批乐于传承、善于创新的艺人队伍,有一个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咸丰的民族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咸丰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灿烂。

本文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1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