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药物性皮炎-儿童药物性皮炎需警惕

发布时间:2017-08-20 所属栏目:药物性皮炎

一 : 儿童药物性皮炎需警惕

近日,儿童医院皮肤科病房接连收入几个外地及北京周边地区重症药物性皮炎的患儿,有的甚至发展为重症渗出型多型红斑(SJS)、中毒性坏死性表皮松解症(TEN)等,病情危重。[www.61k.com)原因无一例外,都和家长使用药物不当造成。

的确,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抵抗力低,上呼吸道感染、意外伤害等疾病发病率高。有些家长,缺乏医疗常识,经常自行给予一些药物治疗,但使用不当,经常诱发药物性皮炎,轻者加重原发疾病,重者危机患儿生命。比如,上述入院治疗的患儿之一,就是因为病毒性感冒,妈妈给孩子口服一些头孢类抗生素引发所致。

在这里,通过给大家解答几个家长常常提到的问题,让我们化解一些我们以前对于药疹的误区:

1、“医生,不可能啊,这个药我们家孩子都吃了10几天了,都没事,怎么会过敏呢?”

答:其实,药物性皮炎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第一次用药后,需要经过4~20天(平均为8~10日)的致敏期,机体处于潜在性变应状态,无症状,继续用药才发生变态反应。如过去用药已经使机体处于变应状态,再次用药,则24-48小时之内就会发生反应(后一种情况是家长们一般认为的过敏时限)。

2、“医生,不对啊,头孢类的药物我们孩子经常用的啊,一直没事,怎么这次发生过敏了呢?”

答:同一类药物之前口服不过敏,不代表一定不会对其过敏。因为,不同种类、不同厂家,甚至不同批次生产的同一类药物,可能由于结构微细差异是完全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青霉素每次使用前都需要皮试,就是这个道理。

3、“大夫,孩子这次头孢过敏,是不是以后都不能用头孢类的药物了?”

答: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孩子每次就诊前,都应该告知医生这一情况,避免药物性皮炎的再次发生。原因是:发生了药物变态反应的个体有可能会对化学结构相近似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发生交叉过敏。少数患儿还可发生多价过敏,即在药物性皮炎的急性期,对于一些结构式不同的普通药物,也发生过敏反应。所以,急性期我们一般的处理原则就是“能不用的药物一律不用”。

4、“孩子发生药物性皮炎有什么特点呢?”

答:药物性皮炎的种类很多,这里请家长们牢记两句话:瘙痒性皮疹需警惕、呼困喘憋立就医。多数药物反应皮疹为暗红色斑疹、斑丘疹,可以融合,重要特点是瘙痒明显,对称分布,多数可以观察,但如果孩子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头晕、憋气、胸闷、四肢麻木、出冷汗、或因呼吸道水肿或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憋气时应马上就医。

5、“常见的引起儿童药物性皮炎的药物有哪些?中药是不是更安全?”

答:常见的有四大类:①解热镇痛药: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类发病最多;如阿司匹林、索米痛、安乃近等。②磺胺类药物:以复方新诺明引起的居多。③抗生素:以青霉素引起的最多,特别是氨苄青霉素。④镇静安眠及抗癫痫类: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其它药物如痢特灵、血清制品也较为常见。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药物过敏也逐渐增多了起来,而且,中药成分复杂,不容易找出哪一部分为致敏成分,所以,中药并不是一定安全。

6、“怀疑药疹在家中怎么处理?”

答:首先,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皮疹明显瘙痒的可以加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仙特明滴剂、开瑞坦糖浆等,外用炉甘石洗剂、艾洛松软膏等。有重症倾向(患儿精神萎靡、发热、皮疹水肿明显、口周放射纹、出现水疱、口腔和眼等黏膜部位受累)时,立即就医,必要时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冲击治疗。

药物性皮炎 儿童药物性皮炎需警惕

二 : 药物性皮炎辨证施护体会

   药物性皮炎皮损症状多样,分布广泛,瘙痒剧烈,若治疗失当,护理不周,易引起继发感染,致病情加重,甚或危及生命。1995~1997年,我们运用辨证施护方法配合治疗观察本病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择病例,并按其证候分类。①湿热蕴肤:皮损处呈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脱落,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②热毒入营:皮疹鲜红或呈紫斑、血疱。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③气阴两虚:皮疹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1.2 一般资料 我们按就诊顺序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辨证施护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0~63岁,平均37.6岁。病程最短10 min,最长18 d,平均7.3 d。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1 d,最长14 d,平均6.6 d。中医证候分类:辨证施护组和对照组湿热蕴肤证分别为36、19例;热毒入营证分别为6、2例;气阴两虚证分别为18、9例。
  2 方法
  2.1 辨证施护组
  2.1.1 一般护理 居室安静,床铺整洁,被褥常洗晒,勤换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限制患部运动,避免碰触皮损而引起继发感染。瘙痒时涂药止痒,勿用热水烫洗或搔抓,以免加重病情。
  2.1.2 饮食护理 宋*陈自明《外科精要》云:“畜、禽、菜粮等,宜者制造如法,勿令太饱;忌者慎勿尝啖”。指出于疾病有益者如法食之;对疾病有碍者应忌食。①湿热蕴肤证:食物宜清淡,易于消化。进食苦瓜、马齿苋、丝瓜、芹菜、冬瓜等,以清热祛湿;常食解毒、健脾、利湿、清火的绿豆粥、薏苡仁粥、赤小豆汤及西瓜等。因证属湿热为患,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防其助湿生热。②热毒入营证:多饮开水,用鲜茅根、鲜生地煎水代茶;食用橄榄、莲藕、荸荠、鲜梨、西瓜等清凉多汁果品以解热除烦止渴;忌食酒类及辛辣鱼腥发物或油腻之品,防其助热生火。③气阴两虚证:食大枣、核桃、蜂蜜、肉皮冻及冰糖、梨汁等益气养阴食物及果品;常食百合粥、银耳羹等富有营养且又养阴润燥食品以调养之。
  2.1.3 证候观察护理 本病病情较重,变化迅速,尤其是热毒入营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住单人病房,谢绝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定时测量t、p、r、bp,如高热神昏时要降温输液,使用醒脑开窍药物。保持皮肤清洁,五官、外阴、肛门等部位及皮损处用黄连液轻擦,以预防感染。长期卧床者,2 h翻身1次,防止褥疮。
  2.1.4 局部换药护理 ①湿热蕴肤证:红斑、水疱者用黄连粉、麻油调涂,1/d;糜烂渗液者用鲜公英或鲜地丁或鲜野菊花煎水湿敷,3~5/d,每次30 min,敷后用黄连粉干扑。②热毒入营证:用生地膏或黄连膏等凉血清热解毒药膏贴敷。有大疱者,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疱液,保留疱壁,以免继发感染。③气阴两虚证:用消毒麻油或黄连膏少许润泽皮肤。对尚未脱落的皮屑涂少许麻油后待其自落,勿用手剥脱,以防损伤新生上皮或继发感染。皮损处勿搔抓,勿水洗。
  2.2 对照组
  一般常规护理,不要求饮食宜忌。皮损呈红斑、水疱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2~3 /d。糜烂渗液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3~5/d,每次30 min。有大疱者抽取疱液后涂以龙胆紫药水。皮损干燥者涂以尿素软膏。
  3 结果
  3.1 护理观察标准 依据《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消失。好转:皮疹和临床体征消退30%以上。未愈:皮疹及体征未缓解,甚至加重。
  3.2 结果 辨证施护组治愈49例,占81.68%;好转7例,占11.66%;未愈4例,占6.66%;总有效率93.34%。疗程3~23 d,平均7.6 d。对照组治愈14例,占46.67%;好转10例,占33.33%;未愈6例,占20.00%。总有效率80.00%。疗程4~29 d,平均11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且辨证施护组比对照组平均疗程缩短3.4 d。
  4 讨论
  《医学源流》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故这里只讨论辨证施护组中的局部换药护理。
  4.1 辨证敷药,因证组方 内服药讲究辨证论治,据证配伍组方;外用药也应辨证敷药,因证组方,根据药物性皮炎的不同证型和阶段而灵活运用。如湿热蕴肤证初起红斑、水疱为血热毒盛,用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敷后红斑消退,水疱干枯;若病情继续发展,患处糜烂、渗液较多则为湿毒重,则重用清热解毒的鲜品湿敷,能迅速控制病情。
  4.2 证异药换,药随证变 药疹皮损变化迅速,要紧紧围绕证候的特点而更换药物。如热毒入营证以血分热毒为重,故重用凉血解毒的鲜生地捣烂贴敷,则红肿消退、血疱干枯而渐愈;若大疱破后为热清而湿存,用药液湿敷以收干,渗液减少或无渗液时用麻油调散药外涂,干燥结痂者,则选用麻油或无刺激的软膏薄涂,以清热润肤,使干痂脱落而皮肤洁净。这种因证组方,药随证变的敷药方法乃祖国医学辨证施护的精华。

三 : 药物性皮炎

疾病名称(英文)drug dermatitis
拚音YAOWUXINGPIYAN
别名药疹,中医:中药毒,药毒,药疹,膏药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皮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同时伴有多个系统损害。
中医释名以皮肤斑疹、水疱、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西医病因引起本病的药物一般以应用最广而抗原性最强的化学药物为最多。常见者如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等。近年来中草药引起本病的报告亦日渐增多。
中医病因药毒是因内用或外敷药物所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本病的发生机理是多方面的,有变态反应,中毒反应,光感作用,或菌群失调及酶系统紊乱或竞争现象等。其中变态反应是产生药物性皮炎的主要因素。药物性皮炎的疹型繁多,各种类型的药疹并不完全属于同一类型的变态反应。
中医病机本病总因禀赋不耐,毒邪内侵所致。或因风热之邪侵袭腠理;或因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或是外邪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或是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伤皮肤,内攻脏腑;久而导致耗伤阳液,气无所生,形成气阴两伤,脾胃虚弱之证。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蕴热中毒,伏于血分,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见红斑泛布,疹色鲜红;脾虚不运,蕴湿化热感毒,湿热毒邪发于肌肤则糜烂,渗出;热入营血,气血两燔则见高热不退,甚则神志不清,见紫斑,血疱;病久反复发作,热入阴血,气阴两伤则见低热缠绵不退,皮疹呈暗红色色斑及大片剥脱,预后不良。总之,辨证属风热,湿热、血热、火毒及气阴两伤所致。
1.风热
证候:主要皮疹为丘疹、红斑、风团。来势快,多在上半身,分布疏散或密集。发热作痒,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寒,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麻疹样,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的药疹初起阶段,以皮疹为丘疹红斑、风团、来势快,多发于上半身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腠理,营血失和则见风团、丘疹、红斑等。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来势快,皮损多在上半身。正邪相争则寒发热,风热壅肺,肺失宣降则头痛鼻塞,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之象。
2.湿热
证候: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液,多集中在下半身,或伴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或溏薄,小溲短少,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于湿疹皮炎样型药疹。以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液,多集半在下产身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蕴蒸郁于肌肤故见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流液;湿性重浊浊粘腻,多趋于下,故皮疹多集中于下半身;湿阻中焦故感胸闷,纳呆等。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为湿热之征。
3.血热
证候:皮肤或粘膜发红斑,颜色鲜红,甚有血疱、水疱,口腔、阴部粘膜糜烂,或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固定型药疹,以皮肤粘膜起鲜红色斑块,甚有血块、水疱为主要的辩证要点。②病机:热邪伏于血分,郁久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见红斑,血疱水疱.毒热之邪灼伤津则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脉弦细数皆为血热之征。证候:皮损全身泛发,侵犯粘膜,肿胀潮红,或有大疱、血疱,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或有内脏损害,如寒战,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尿血,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洪数。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疱性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进行性加剧时。以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或有大疱、血疱,伴有全身症状或有内脏损害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火毒炽盛,翻灼营血,外伤肌肤则见全身皮肤潮红肿胀,起大疱、血疱、内攻脏腑则见严重的全身症状或内脏损害。舌质红绛、脉弦滑洪数为火毒之象。
5.气阴两伤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粘膜剥脱,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口干唇燥欲饮,舌红苔剥,
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病久耗伤阴液,气无所生,致脾胃虚弱,气阴两伤,故见大片脱屑,粘膜剥脱,神疲乏力,纳呆等症。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伤之症。②病机:气阴两伤。
西医诊断标准药疹诊断标准:
发病前有用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形态较复杂,为多型性皮疹,除固定性药疹外,多呈全身泛发,且对称分布。严重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粘膜及内脏亦能受累。
1.固定性药疹
(1)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或四肢。
(2)发疹特点具有固定性,即每次都在同一部位发生,有时逐次增多或扩大。
(3)皮损为水肿性红斑,中央可起大疱,愈后有褐紫色色素沉着。
(4)一般无全身症状。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型)
(1)发病急剧,病情重。
(2)全身症状严重,体温常达40℃左右,粘膜及内脏均可受累。
(3)皮疹始为红斑,迅速增多扩延至全身,并发生大疱,疱壁松弛起皱,似烫伤样损害。尼氏征阳性。
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本病常由红斑型、多形红斑型药疹处理不及时演变而来。
(2)全身症状重,常伴有高热及内脏损害。
(3)潜伏期较长,如为初次用药,多在20天以上。
(4)皮疹为全身发红,反复大片脱屑、肿胀、渗出、结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毛发、指甲都可脱落。
(5)病程长。
4.播散性红斑丘疹型药疹
(1)是最常见的药疹表现型,对称性泛发于全身皮肤。
(2)小红斑和红丘疹遍布于全身,有时融合,甚至有少数出血斑;有时合并粘膜疹或发热等全身症状。
(3)停用可疑药物后数日至1周,皮疹消退。
5.紫癜型药疹
(1)药物引起真皮小血管炎而发生紫癜。
(2)全身特别在下肢发生多数伴有出血的小丘疹,重者发热,合并关节痛。
西医诊断依据一、临床诊断1.发病前有用药史,原因除去,易于治愈。2.有一定潜伏期,长短不定,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可在用药后瞬间或在数分钟发病。3.发病突然,自觉皮肤发痒、灼热。重者常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等。4.皮疹类型复杂,可呈现红斑、丘疹、结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痤疮样、猩红热样紫癜、小疱、大疱等,严重者可有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5.皮损大都对称,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6.部分严重病例可有粘膜损害。常伴有内脏及组织反应,如肝、肾、心脏等损害,关节炎及造血系统障碍,严重者尚有出血性脑炎,亦可累及指甲、毛发。
发病大多急性经过,一般在原因除去后约1~3月即可治愈,轻者2~3日内即可基本治愈。
病史
症状
体征临床表现与分型
药物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固定型药疹:指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的药疹,是最常见的一型。皮损多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型水肿性红斑,边缘清楚,有灼热感。有的红斑中心有水疱,停药后于1周左右消退,留色素沉着。如再服该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处又出现同样的皮疹,或面积稍大,中央紫红,边缘潮红的皮疹,也可发生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出现新的皮损。多见于口、唇、龟头、冠状沟、包皮和阴囊等处。手足背及躯干也可发生。皮损广泛的病人,可伴发热、畏寒等。
2.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多伴有腹痛、胸闷、气憋等症状。部分病例可伴发血管性水肿。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二者症状和发展比较相似、较常见。发病多突然,常伴畏寒、发热等症状。麻疹样红斑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帽至米粒大的斑丘疹或丘疹。对称性分布,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紫癜。猩红热样红斑,初为小片红斑,先从面颈开始,迅速扩大融合向躯干及四肢发展,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熠处,更为明显。皮损重者于24小时,轻者于3~5日遍布全身,重者面部可有肿胀,瘙痒较重。停药后轻者1周,重者2~3周发生糠秕样,或大小片鳞屑。一般不累及内脏。
4.多形红斑型药疹:轻者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色斑疹,边缘色较淡、中心色较深,并可发生水疱,一般境界清楚,多分布于四肢躯干,口腔及口唇周围有痒痛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门及外生殖器发生水疱,大疱及糜烂,疼痛剧烈可伴高热。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严重的药疹。发病较急,皮损初红色或带紫色的斑疹,很快增多扩大,融合成铁灰或灰褐色大片损害,其上可发生水疱及大疱。躯干、四肢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可发生手掌或更大的水疱,破后呈糜烂面。皮肤红肿及外观正常处尼氏征阳性。重者面部、躯干、四肢大部分皮肤都可受累,口腔粘膜也可起大疱糜烂。眼角膜、结合膜也可累及,甚至发生角膜穿孔。严重病人的气管,食道粘膜均可糜烂脱落。肝、肾、心、脑等均可同时累及。病人常有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电解质紊乱症状。
6.紫癜型药疹:血小板正常或减少,常在小腿出现红色瘀点,有时伴风团或中心起水疱。
7.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一种严重型药疹。首次用药潜伏期常在20日以上。可突然发生,常有高热。皮损初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继之,迅速融合成片,呈弥漫性红肿,以面部及手足为重。部分病人的皱褶部位可出现水疱糜烂,渗液及结痂,有痒感及灼热感。2~3周左右全身开始脱屑,手足部脱屑如手套或袜状,躯干部可呈落叶状,可持续1月或更久。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结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
水肿、分泌物增多、畏光。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常伴有肝、肾损害(肝肿大或有黄疸及蛋白尿)、支气管肺炎及严重的皮肤化脓感染,甚至败血症。少数病人可发生脱水,衰竭及昏迷。多数病人白细胞显著增高。有些病人的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
7.湿疹型药疹:大都是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油膏而引起接触性皮炎,由于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如再用同样的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就可发生湿疹样皮疹。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1.药物性皮炎由于疹型多样,易与多种皮肤病相混,如荨麻疹、湿疹、多形红斑、紫癜等。但一般皮肤病发病前无用药史,鉴别要点除按照上述药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外,再参照应鉴别各病的临床特点,一般鉴别不难。
2.麻疹样红斑型应与麻疹鉴别:麻疹先有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等,2~3日后颊粘膜上可见科波力克氏斑,一般情况较差。
3.猩红热样红斑型应与猩红热鉴别:猩红热先有发冷,高热,头痛,咽部红肿疼痛,表面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杨梅舌,口周有苍白圈等。
常用药物引起的药疹:
(1)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湿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2链霉素可引起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固定型药疹,斑丘疹或结节性红斑等。
(3)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固定型药疹,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紫癜型及荨麻疹型药疹,血管性水肿,结节性红斑,光感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松解等。
(4)阿期匹林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固定型药疹,紫癜等。
(5)痢特灵可引起荨麻疹,上眼睑红肿,有的损害呈多环形,中间皮肤呈紫绀色。
(6)保泰松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痒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重症多形性红斑,紫癜,血管炎,光感性皮炎等。
(7)颠茄及阿托品可起猩红热样红斑及紫癜。
(8)巴比妥类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固定型药疹,紫癜或湿疹皮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9)皮促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引起荨麻疹及紫癜。皮促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10)氨茶碱可引起红斑及固定型药疹。
(11)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可引起肛门瘙痒,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12)氯奎可引起瘙痒症,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
(13)非那西汀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及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14)普鲁卡因可引起瘙痒症,荨麻疹,多形性红斑。
(15)已烯雌酚可引起紫癜,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
(16)疫苗可引起多形性红斑,血管性水肿或荨麻疹。
(17)白喉及破伤风等抗毒素或其他血清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偶可引起紫癜及血管性水肿。
(18)溴剂,可引起增殖性药疹。
中医类证鉴别1.湿疮(疡):无用药史,病程长,反复发作,皮损为多形性,瘙痒无度,渗液明显。
2.烂喉丹痧:无眼药史,发病骤然,高热头痛,咽痛,全身症状明显。皮损呈弥漫的针头大小点状红色丘疹,于肘窝、腋窝、腹股沟处可见排列成瘀点状线条,初期舌乳头红肿肥大,可见杨梅舌,口周苍白。
3.麻疹:有麻疹接触史,开始有发热、流涕、目赤怕光、流涕等症,初期口腔粘膜可见蓝白色或紫白小点,周围有红晕,约经2~5天皮疹发全。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皮疹消退,可留有色素沉着,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消失。
好转:皮疹减轻,停止发展,全身和局部自觉症状好转。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一、全身治疗
(一)轻型药疹的治疗
1.抗组织胺剂:如扑尔敏4~8mg,1~3次/日。苯海拉明25mg,1~3次/日。安其敏25~50mg,1~3次/日。安他乐25~50mg,1~3次/日。赛庚定2~4mg,1~3次/日。异丙嗪12.5~25mg,1~3次/日。息斯敏10mg,1次/日。上述药物可单用亦可二种合用。
2.维生素类:维生素C200mg、B120mg、E0.2g,3次/日等均可考虑早期使用。
3.钙制剂:如10%葡萄糖酸钙,每次10ml,以等量的葡萄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或5%溴化钙,每次10~20ml,静注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4.硫代硫酸钠: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5.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口服强的松,每次5~1Omg,每日3次。地塞米松0.75~3.Omg,3次/日,口服。
(二)重型药疹的治疗
包括全身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及重症多形性红斑等。
1.皮质类固醇激素:应早期足量使用。一般开始每日可给氢化考的松300~400mg或更大剂量,维生素C3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0~2000ml中静脉滴注,至病情缓解稳定后,改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注意勿过早减量。
2.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与致敏药无关的抗生素。
3.抗真菌药物: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时,应注意真菌感染。可给予里素劳片服,每次1Omg,每日1次。若病情变化,可停止应用。
4.注意电解质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氯化钾等,10%氯化钾,0.25~3g/次或视病情而定,静脉滴注。尿少时慎用;无尿时忌用;静滴时应稀释后方可使用,浓度不超过0.3%。
5.支持疗法:若伴有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应给于高能量流食或半流饮食,维生素类,保肝药及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10一20mg,辅酶A50单位,维生素BftlOOmg,肌苷200mg,胰岛素4一8单位,10%葡萄糖溶液500ml)治疗。
6.对有造血系统反应的严重病人,必要时可输血或血浆。
(三)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①应立即肌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一1mg。严重病例可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m
内静注。心跳骤停时,可在左心室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1ml,并进行体外心脏按压。②当收缩期血压低于SOmmHg,须给升压药。可用盐酸多巴胺,20mg一40mg/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一500m1稀释后,以每分钟20滴之速度滴人,但最快每分钟不超快0.5mg。③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OOmg或地塞米松10一20mg加入25%葡萄糖20一40ml中静脉推注。①可肌注抗组织胺制剂,如非那根注射液25一50mgo
二、局部治疗
1.对皮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无渗液的皮损,依病情给予粉剂或洗剂。对红肿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剥脱面,以千燥暴露为宜,扑以消毒粉剂。较小的糜烂面可用含抗菌药物的袖纱布或凡士林纱布敷贴。
2.如眼部受累时,将结膜洗净后,滴醋酸氢化可的松眼药水和外用4%硼酸眼膏,每3~4小时交替应用。
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方
1.风热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30g,连翘10g,栀子10g,桑叶30g,黄芩15g,牛蒡子15g,荆芥15g,薄荷10g,蒲公英3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龙胆草10g,白茅根30g,大青叶30g,生地30g,紫草10g,银花30g,黄芩10g,茵陈10g,蒲公英30g,六一散30g,车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佐以利湿。
方药: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5g,紫草15g,生槐花15g,银花30g,蒲公英30g,土茯苓30g,土大黄10g,车前草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火毒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泄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1g,生地炭15g,双花炭15g,天花粉15g,莲子心10g,白茅根30g,生栀子10g,紫草15g,地丁10g,黄连10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5.气阴两伤
治法:养阴益气,清热凉血。
方药:解毒养阴汤加减。西洋参6g,南北沙参各15g,石斛10~15g,元参10~15g,干生地10~15g,黄芪10g,丹皮10g,赤芍10g,地骨皮10g,花粉10~1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小范围可用三黄洗剂外搽;皮损广泛者可用青黛散干扑;结痂、干燥者用青黛膏外涂。
2.剥脱性皮炎型,在湿润期,全身用青黛散麻油调涂,每日2~3次,宜经常用麻油湿润,落屑期用麻油或清凉油乳剂少许保护皮肤,如凝成厚痂,需用棉花蘸麻油如磨墨状轻轻柔揩。
中药
针灸体针疗法:内关、曲池、血海、足三里为主穴,配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手法,内关用补法;三阴交、足三里先泻后补;其余均用泻法。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口腔糜烂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后外涂锡类散,每日数次。疼痛不能进食者可用0.5%~1%普鲁卡因液含漱(磺胺、普鲁卡因过敏者禁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有"解诸药毒篇"。《疡医大全·救急部》在"解救砒霜门"中有"凡中砒毒,其人烦躁如狂,心腹绞痛,头旋、欲吐不吐,面色青黑四肢极冷者是"。
药毒又名膏药风。《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解诸药毒候》曰:"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本文标题:药物性皮炎-儿童药物性皮炎需警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1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