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发布时间:2017-11-13 所属栏目: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一 :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

一、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例2.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例1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游褒禅山记》

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二.以

1、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例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从”。

例4.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4)表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用”“拿”

例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率领”“带领”。

例7.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用法类似“而”,表示多种关系。

(1)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

例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或不译。

例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表修饰关系,不译。

例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4)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

例12.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固定结构

(1)以是、是以、以故、以此,意思是“因此”“所以”。

例13.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4.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例1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例1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信陵君窃符就赵》)

(2)所以,有两种用法,一表原因,一表凭借。

例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例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3)何以,意思是“怎么”“怎样”。

例19.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以、无以,意思是“有(无)用来……的办法”。

例20.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例2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5)足以,意思是“足够用来”。

例2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6)以为,“以为”后是动词或形容词结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以为”后是名词性结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例2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4.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三、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劝学》)

(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例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例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

例11.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12.公子勉之矣。(《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3.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四.为

1、介词。

(1)表被动,读作wéi,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

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èi,相当于“给”“替”。

例4.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èi,相当于“对”“向”。

例5.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èi,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èi,相当于“为了”。

例7.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读作wéi。

例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 :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说明:“别”,区别、辨别;“别事”,辨明事物;“别事词”,是一种标志词,它标志着这句话是要说明此事物的某些特点。

另有一种解释是,“别事词”即指示代词。按照这种解释,“者”属于“特指代词”,它指代着它前面的事物。

现代释义:

一、“……的”。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短语”中的“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

①前者、后者(前面的、后边的)

强者、老者(强的人、年老的人)

读者、胜者(阅读的人、取得胜利的人[一方])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劝学》

③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塞翁失马》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言…为质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蔚然而深秀的地方)——《醉翁亭记》

2、“……的样子”(“……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

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③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烧死淹死的人马)甚众。——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爱生事的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因果判断句”中,“者”相当于“……的原因(是)”。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假设复句中,“者”相当于“……的”“……的话”,也有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一般不用“也”呼应。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3、“者”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提示、停顿,此为助词。也有人说,这样的“者”相当于“……这个人(事、物)”,是代词。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三、其他

1、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古时候)——《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此时)——《鸿门宴》

2、用在数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相当于“件、条、种、样”之类。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3、用在疑问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同作疑问语气词的“也”,相当于今天的“呢?”。

语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为什么呢)

4、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路上小心在意者!

5、做指示代词,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者番,者边,

三 :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一、文言虚词"以"在用法上,作介词和作连词是有区别的,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举例如下:

(一)"以"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一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词组"的).它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

处所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用"、"拿"、"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介词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是在文言文里介词词组除了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还经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凡是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在翻译成现代汉时,要作顺序调整,把后置的介词结构放回动词前面去,才通顺.(见例7、15、16、17、18、19)

例: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4,权以( )示臣下.(介词"以"后的宾语"之"省略)

5,余船以次俱进.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9,旦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11,吾以捕蛇独存.

12,成以其小,劣之.

13,汝不必以无侣悲.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验之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16,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词结构后置)

17,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18,(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9,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一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一个介词结构在动词前.)

(二)"以"作连词

"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和句子."以"作连词,在用法上和"而"有许多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下面举例说明“以”作连词表示的几种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

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

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例:(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2),

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1),敛赀财以送其行.(2),

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

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二,关于"以",再说明几点

1,作动词.“以为”,就是认为.例:(1),以为且噬己也,甚恐.(2),皆以美于徐公.

2,文言中的固定结构"有以"和"无以"

"有以"的意思是"有可以拿来……的"[或"有条件(办法);"有可能"]

例:(1),项王未有以应.(2),

"无以"的意思是"没有可以拿来……的[或"没有条件(办法);"不能"]

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何以",就是"以何",译为"凭什么","用什么".例:何以战?

4,"是以",就是"以是",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本文标题:文言虚词其的用法-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33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