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局农田水利建设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7-10-12 所属栏目:农田水利论文

一 : 农业局农田水利建设自查报告

  围绕建设省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的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积极营造林,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生态工程建设。XX年度,林业项目建设工作推进顺利,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对推动新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将XX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项目工作汇报如下:

  一、营造林工作扎实推进,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XX年8月是造林的黄金季节,我局将主要精力投入此项工作,在重质量,调结构上下功夫,实行人员蹲点负责制,加强各工序管理,确保造林质量。截至目前,完成造林5.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82%。其中竹林基地完成1.4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完成1.7万亩,特色经济林0.5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完成82.3万株,占计划任务任务80万株占计划的103%;完成各类大田育苗300亩,预计产苗1500万株。

  项目造林设计规范,施工作业科学,检查监督到位,项目资金兑现及时。多次接受省、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和上级领导检查、督查,得到一致好评。目前正加强项目实施区域的幼林管理,落实管护职责,做到造一片、成林一片,保证群众及业主受益。

  二、两大工程管护

  XX年8月,完成两大工程管护18.6万亩。

  (一)两大工程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

  为了使两大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我县采取签订双线目标责任制:一方面,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另一方面,县林业局与各林业站(国营林场)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列入林业部门目标考核范围。

  (二)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落实情况

  为了强化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将我县森林管护范围划定为8个森林管护责任区和1个国营林场,落实管护责任人,县林业局与各森林管护站签订管护责任书,各管护站与管护责任人签订了管护合同,定期每季度和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实行年度考核,兑现奖惩,加强了全县天保森林管护面积管理。

  (三)退耕还林管护制度建立情况

  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退耕还林阶段性验收的要求,今年对全县补助政策到期的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了全面的自查验收工作,重点是面积损失情况、保存(成活)率,针对存在的问题,县人民政府专题研究并发文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巩固成果的工作意见,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整改责任书,限期完成整改任务。完成了退耕还林阶段性验收国家核查准备工作,面积保存率达100%。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树立永争第一的信念

  为全面推进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项目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局认真落实县委、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要求。研究出了在速度、质量、规模、形象等方面的各种工作措施,在整个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贯彻始终。

  (二)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统筹全县林业项目实施

  为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我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林业项目建设工作。各片区林业站也落实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了项目工程的组织领导。

  (三)坚持以质量取胜,工程规模化为前提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项目有着自身的特点,林业局坚决贯彻“质量为先”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工程造林质量的管理,拟定了加强林业工程质量管理的规定。使我县造林质量向制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造林规划时注重规模化的体现,造林地块相对集中成片,便于管理,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从而达到规模效应。

  (四)坚持工程造林与产业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坚持造林绿化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今年积极推进现代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在造林树种方面上尽量选择木质工业原料林树种,据统计今年营造的造林面积有17000亩是木质工业原料林,为推进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涉林项目建设中,鼓励支持林农或业主进行规模造林,建立产业基地(或原料基础)。把国家的投入作为带动产业发展重要补充,为今后的收益打下基础。

  (五)开展造林示范点建设

  今年重点开展了造林示范点建设,选择交通方便的可视范围且立地条件较好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宜林地或其他土地作为示范点。XX年春季造林绿化在全县6个乡镇,涉及10村,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造林示范基地10000亩。把农田水利建设与省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中的“万亩林,亿元钱”高效示范基地相结合。

  (六)多渠道引进资金投资林业项目建设

  XX年,上级下达我县农田水利建设林业项目总投资3230万元(中央投资2550万元),其中营造林780万元,两大工程管护2450万元。截止目前,共计完成投资6515万元,其中营造林完成投资4065万元(中央资金300万元,省级投资200万元,市级100万元,县级投资1000万元,其余2465万元资金由群众投工投劳折算);两大工程管护完成投资2450万元,全部为中央投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流转土地投资造林。据统计XX年春季造林绿化成片造林面积100亩以上的私营林业企业、大户(林场)达15个,造林面积达10000亩,私营企业(林场)投入的资金达300万元以上,同时林业局在林业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扶持,所造林全部纳入各级项目资金安排,达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七)强化造林质量管理,提高造林成效,树立造林质量第一和重造重管意识

  今年在造林绿化中将开展林业项目造林质量考核评比活动,并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细则。考核工作采取一看(造林现场)、二查(查资料、调查样地)、三听(介绍)、四定(打分)的方式,由各林业站分管站长、业务人员、林业局相关人员组成考核工作组进行综合评定,对考核成绩突出单位,林业局奖补一定的工作经费。

  (八)注重示范和宣传报道,积极展示建设成效

  我局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各片区首先做好造林示范点建设,在造林规划、造林作业、苗木新品种选择、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以及管理措施等上做出示范,组织面上实施参观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全县工程作业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在扎实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和提炼,把有益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送,半年相关报道达50余条,中央、省、市各种政务渠道和媒体都有县的声音,我县天保及退耕还林保护的宣传工作得到市两大工程领导小组通报表扬,有效展示了县林业项目建设形象。

  (九)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基层单位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我局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了基层单位和职能股室的年度单项目标考核,奖励与处罚并举。有效调动了单位与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工作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将根据市、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县特色农业县建设的奋斗目标,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抓好各类造林的扫尾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努力实现生态增效,林农增收。

二 :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困境篇

郑风田 崔海兴 郎晓娟

困境之一:如何做好“贮水于民”,解决农民“最后一公里”的灌溉问题?

我们对农田水利投资有一个误区,国家只负责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对农民真正影响最大也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却存在很大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对最后一公里影响最大的“两工”制度前几年也被取消了,这等于切断了修补农田水利设施的最主要支点。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直至2003年,中国19.5亿亩耕地中,还有11.1亿亩尚要靠天吃饭。过于粗放和陈旧的渠道系统让中国农村渠道灌溉利用率只有30%—40%,在河南,这个数字还要更低。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也承认并正视中国农田水利工程长期“欠账”的问题。据调研,那些还能动员大家进行灌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拒不执行取消“两工”的“违法之民”。“两工”对农田水利建设极其重要,取消“两工”等于让他们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再加上“一事一议”成了什么都难议,灾难最终演变成了望天收,还有不少地方一直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吃老本。农田水利的修建要通过集体行动来建设,属于公共品建设,具有搭便车的天然属性。目前的这种困局各地进行了不少的“土法”试验,但在国家层面一直没有一个好的说法。

重庆市南川区白沙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镇严重缺水,每年春播时都必须依靠从附近大观镇的土溪水库引水育秧,土溪水库建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主干渠通往白沙镇,但之后的30多年里就再没修整过,仅靠每年放水时应急性的清淤补漏,如此,主干渠的水根本流不到渠尾,相应地,大量农户的田地也就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灌溉。对于土溪水库的所有者来说,他们的职责仅仅是维护水库本身的安全和蓄水,以及按各村要求开闸放水,并收取相应费用,但在白沙镇的农户看来,他们交了水费,急需的灌溉却被延误乃至造成作物减产,自然就没有继续缴纳水费的积极性。此外,尽管不少农户都知道沟渠的年久失修是造成有水用不上的重要原因,却并没有太多的动力来集资修建维护渠道,原因在于目前对于渠道的整治维修费用相当昂贵,仅仅一条小支渠都将耗资十多万元,这不是小农户所能承受得起的,农户们的愿望就是村里或镇里能出钱来修建水渠,而村集体乃至镇集体,也同样表示没有相应的经费来完成这一事务,只把希望寄托在上级部门的拨款上。

因此,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大江大河治理固然关系重大,事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是否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困境之二:部分农民为何对抗旱如此“漠然”?

近几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且多为年轻劳动力。大多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留在家中种地。原因十分简单:即使在外打工的生活并不安逸,但同样的劳动至少能够换来比在家种地多得多的收益。但多少让人有些不能理解的是,面对201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有些地方农民的抗旱积极性仍然不高,包括一些返乡农民工再次选择离乡进城。面对旱灾却不愿浇水,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却包含了农民的许多无奈。普遍较低的种粮收益,部分地区沉重的水费、电费和油费负担,加之滞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农民在灌溉土地时遇到的困难重重:或是缺水,或是缺电,或是有水有电却价格昂贵。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最大的自然威胁就是干旱。2010年,我国干旱覆盖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为1998年以来之最。没有水可灌,尤其是在春夏交接正是小麦分孽时节,没有水就等于让小麦在身体成长的关键时间缺了营养,以后只能是个半残废了,减产甚至绝收都有可能。而农民通过引大江大河的水来浇灌成本又太高。所以在大旱时出现政府着急农民放弃的尴尬局面。农民自己是很会算帐的,一亩麦子,年成好时也就收入200-300元,现在干旱减产已成注定,而用水浇灌成本一亩地要70-80元,算下来农民几乎没有什么钱可赚,所以干脆放弃浇灌算了。经济学有一个合并缪误:每一个个体的理性选择,汇合成一人整体结果就可怕了,成非理性的了。因为都不抗旱了,小麦真要是绝收了,国家的口粮安全就成大问题了。

以山西为例,一亩地粮食产量在800到1000斤,其间需要4到5次灌溉。而如果不灌溉的话,单靠降雨,成本就会降低。虽然农民不会完全靠天吃饭,但是他们会选择尽量减少人工灌溉。因为在各项成本中,水是成本较高的。如果遇到水价和化肥价格上涨的情况,农民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100元左右,这还不算人工成本。

在2010年春大旱时,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就对河南省部分受灾严重地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农地旁就有可供灌溉使用的水井,但由于电网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却无法通过电力带动水泵将水井中的水抽取出来。有些地区浇地要使用工程用电,电价和油价非常高,如果用不起就只好听天由命。

为何农民会对抗旱如此“漠然”? 是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动力不足还是其“有心而无力”?

困境之三:以市场化、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银行共识”改革是否应该打住?

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过去几十年相关经验表明,虽然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反思,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普遍是失败的。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对“世界银行共识”在治水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世界银行共识”坚持私有化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有效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而公共资源(比如水资源)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可竞争、可排他、可转让的特殊商品,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就可以让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摆脱目前面临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困境。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共识”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十几年的探索之后,人们发现“世界银行共识”并没有为这些国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带来光明前景,反而出现很大的困境,诸如社会力量无力承担高额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国家资金的撤出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使得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私营化加大了人们获得公共服务机会的不平等,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损害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的利益,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等等。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世界银行共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源参与为辅的治理模式。以韩国为例,该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革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行而不断深化。在投资上,韩国建立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受益农户投资为辅的管理体系,从资金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各地特殊的地域特征,积极动员当地农村社会资源,建立“自下而上”的动员机制,充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与奖励措施,根据各个村庄的表现,政府实行奖勤罚懒的机制,以官办型民间组织为管理主体,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由不同的官办型民间组织负责管理。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韩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革的成功。

我国近年来的水利部门改革已进入误区,片面地在“世界银行共识”引导下进行“市场化、私有化”的改革,现在很多水利(www.61k.com)设施被承包给私人,周围的农户用水成了问题,有些水利设施被变为他用,本来是为农业用水提供灌溉,现在却成了一种旅游开发。比如在重庆、湖北一些地方,水塘的承包要求承包者对水塘进行日常维护,并保证对村民的免费供水,但因为没有制度去约束,水塘承包后,周围农户的用水就成了问题。所以发展小农水,水利部门不能过分追求资本化,地方政府部门不能过分强调农田水利设施的私有化,不然就损害到了农民农业用水。

部分水利部门利益货币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他们的眼光只盯着那些能赚钱的项目,而对农民的“保命水”却不闻不问。在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管理方面,一些水利部门出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和中小型水利设施则缺乏兴趣,尤其是部分水管单位作为企业推向市场后,为城市和工业服务,效益较好的水利设施更容易获得资金投入,而公共品特征强、收益低,需要财政扶持的农田水利设施,则以“财政紧张”为由,只能得到极少量的投入,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拨款。在长期缺乏资金,难以管理和维护的情况下,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田水利系统逐渐崩坏,失去其应有的效果,最终在特大旱灾到来时难以发挥作用。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仅以经济收益评价水利项目,投入高、收益低的农民“保命水”是否会因此丧失自己的立足之地?谁来保证“保命水”?

困境之四:怎样才能使“农民的声音”不再缺位?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与管理,农民的声音一直是缺失的。无论是在水利部门的改革中还是各种水利项目的安排上,虽然项目的申请与安排的名义很可能都是以农民的名义,但在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却大都转变为部门利益最大化与领导工程、面子工程,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农民的声音一直缺位。未来应该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合理表达农民意愿,降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水利才能真正的搞好。

按照“农民本位”的要求,农民本身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应该主导支农资金的安排和趋向,然而现实中支农资金的划拨和使用基本由政府做出,作为实际受益者的农民既不能参与项目的规划,也不知道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最终项目完成后的审核与评价同样没有农民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政府部门的逐利行为,单纯由政府作出的决策也很难真正体现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而一旦各级政府由于各种理由挪用、截留支农资金,或者根据部门利益安排支农资金项目时,农民也无法对此进行监督和检举,从而最终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农户本身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人,但在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却始终难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缺乏“农民声音”的农田水利建设又如何能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如何让农民成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主体,让农田水利设施真正服务于农民,是当前水利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对策分析

1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淮北市连续发生大旱。在积极应对旱灾的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也暴露出来。淮北市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行动,2009年7月编制完成了《淮北市农田水利规划》(2009-2013年)。该规划于当年8月市政府第31次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计划用3~5年的时间,估算总投资2亿元,把全市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田。自此全市开始实施了大规模、高强度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2009~2010年度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171万元,新打机井2098眼,新建大沟桥22座,中沟桥169座,小沟桥864座,新建灌溉站10座,大沟闸10座;开挖疏浚大沟16条,中沟255条,小沟1002条,完成土石方523万m3。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2万hm2,新增、改善除涝面积0.5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6.7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km2。2010年9月28日淮北市政府再次研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度,通过努力,2011~2012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813.5万元。全市共新打机井4349眼,开挖疏浚大沟23条,中沟229条,小沟862条,完成土石方350万m3,新建大沟桥62座,中沟桥640座,小沟桥1673座,新建和维修涵闸10座,新建和维修配套电灌站16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6万hm2,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3万hm2。201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美好乡村”,淮北市积极行动,在规划设计中使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水务部门由原来单一的提升农村生产条件向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职能的转换。总投资达8666万元,共解决17万农村居民和0.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以来,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1.4万hm2,旱涝保收田面积为6.7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4万hm2,除涝(不足5年一遇)面积13万hm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www.61k.com]2主要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总体看来,淮北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一方面,有的地方灌溉方式落后,仍然采取大水漫灌的方法,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从灌溉效果看,由于缺乏节水灌溉设施,不能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天气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灌溉。

2.2标准不高

在河灌区,全市包括国有排涝泵站在内有泵站258处(座),实际运转的不到100处(座),灌溉面积仅1.34万hm2,且集中在烈山和杜集;在井灌区,渠灌、低压管灌、微灌总共灌溉面积0.87万hm2,小白龙灌溉面积是9.3万hm2;河灌和井灌的干渠376条,且集中在杜集区;机井保存管理不好,使用率低,部分机井尤其是成井两年后,机井不出水,变成废井。2010年底到2011年春季的旱情,充分暴露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缺少骨干水源工程,抗旱水源调控能力严重不足,排涝工程设施年久老化;现有工程配套不全,有效灌溉能力较弱,渠道淤积严重。

2.3管护不到位

淮北市在农田水利管护制度的制定、村级水管员的管理培训、维修经费的上报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重建轻管的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损坏、道路桥梁压塌、水管员责权利衔接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造成部分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2.4投入渠道不一

涉及到农田水利投入的渠道较多,从政府主体的角度看,有水务部门、财政部门、国土部门和农委部门;从投入的形式看,有的是项目争取,有的是土地复垦,有的是中低产田改造,有的是高效农田补贴;从统筹的角度看,一般情况下,中央占比60%,省、市各占比20%,实际情形是中央和省市的配套资金往往及时到位,而地方配套资金滞后,甚至难以落实。这种分散投入、多管齐下的局面很容易造成管理的紊乱和低效。虽然市级水利投入资金逐年增大,但与实际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主要依赖国家投入、政府实施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

2.5建设困难

由于农村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绝大多数农村没有调整土地,很多村民不能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对自己承包田上过往的干渠和支渠挖了又填,填了又挖。另外,农民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断下降。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种植业收入仅占农业收入的30%左右,务农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农民忽视农业生产的倾向增多,使得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受到很大影响。

3对策研究

3.1扩大投入,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1)要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力争今后10年各级财政年平均水利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自今年起,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把水利前期经费的投入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市、县(区)两级财政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资金规模。(2)要强化领导,成立高规格的“淮北市水利规划委员会”,研究制定淮北市水利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审议全市范围内具有控制性的或跨区域的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或建设方案,统筹协调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将各职能部门的发展项目和资金形成一个“大盘子”,加强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3)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搭建水利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建立完善收费补偿机制,实行政府补贴。通过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项目。(4)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一事一议”的财政补贴力度,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农田水利建设,对田头沟、末端渠系等田间“最后1公里”工程,引导、发动受益群众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3.2提高标准,制定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办法

针对当前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质量把关不严、机构不健全、疏于管理、损毁率较高等现象,应积极制定现行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控改革办法。(1)严格控制工程款拨付,按照施工质量和进度拨付工程款。(2)设立运行代管期。设计施工单位两年的管护期,同时把管护费用写进招标文件。(3)严格规范验收程序,根据新制订的《淮北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淮北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实施细则》、《淮北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成立竣工验收小组,严格按设计标准验收并签字。

3.3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工作

据统计,淮北市农用机井保有量达21738眼,井灌区面积达7万多hm2,农用机井已成为全市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为当地农业增产、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保障。根据淮北市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至2020年全市农用机井保有量将达到4万眼,旱涝保收田面积达17万hm2。随着机井数量的逐年增多,农用机井的管护问题日益突现。因此,一是按照已出台的《淮北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暂行办法》、《淮北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实施细则》以及《淮北市农用机井管护办法》的规定,以乡镇或流域为单元,按“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基层水利管理与水利服务保障机构,理顺乡镇水利站体制,全面推进标准化水利站建设,使乡镇农村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护有专门机构负责。二是抓好村级水管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良性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村级水利工程的管护,做到责任明确、落实到人。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到位,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农用机井管护实行分级考核、分级负责制。市政府负责对县(区)的考核,县(区)政府负责对乡镇(街道办)的考核,乡镇(街道办)负责村和村级水管员的考核。四是规范使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经费。2009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管护资金,县区按1∶1比例配套。设立专户,市每半年向各县区拨付一次,并在县(区)配套经费足额落实到位后拨付;当年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滚存使用。要实行专款专用,责任追究制,确保资金用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上。五是创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和管护措施,指定专人进行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管护,实行水利设施目标考核制和维修项目申报制,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六是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尽快实现建设管理、资金下达、建设进度、竣工验收、日常运行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确保工程效益持久发挥。

3.4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民生水利工程

依据现代农业的布局,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及专项工程、灌区改造、水土保持、泵站改造等项目资金渠道,择优选择一批灌区、小流域,实行单元治理,整体推进,培育典型,打造亮点,以典型带动整体。(1)突出抓好节水高效灌溉示范片建设。在完成土地流转2000亩以上且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的高效农业种植小区内,对其范围内和周边大、中沟进行高标准治理,安排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高示范片农田水利建设档次;(2)突出抓好新开挖大中沟水土保持建设。实施“水清岸绿”工程,积极编制新治理大中沟水土保持绿化方案,坚持做到大中沟治理与水土保持措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

本文作者:徐海龙 工作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心

四 : 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介绍,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具体介绍

农田水利建设_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介绍

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介绍,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具体介绍农田水利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_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具体介绍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把土地按相等的面积作整齐划分,灌溉区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形式在以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修建了许多近代灌溉工程,干支级渠道比较顺直整齐,但对田间渠系和田块没有及时进行建设和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旱作灌区,土地不平整,大畦漫灌,水量浪费严重;水稻灌区串灌串排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合理灌溉、排水晒田,而且造成肥料流失、水量浪费。另一方面,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很不适应。

中国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经验有:①全面规划。②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建设规划。③规划以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④建设规划与中小流域治理规划相结合。

本文标题: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局农田水利建设自查报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3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