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十面埋伏琵琶曲-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发布时间:2017-10-16 所属栏目:琵琶曲 十面埋伏

一 :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下面就跟随我们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的相关内容吧!

琵琶曲 十面埋伏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相关赏析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象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

。www.61k.com”

以上无论是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而自己众叛亲离。战乱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势易时移,时局已非当年八百江东子弟起兵抗秦可比。项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许这才是项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汉族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曲子段落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二 : 十面埋伏之佳人曲

十面埋伏给我留下影响深刻的是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电影开始和结尾都用了佳人曲首尾呼应,章子怡为佳人。[www.61k.com]

《十面埋伏》飞刀门大姐一角原是由梅艳芳来饰演,然而梅艳芳在2003年底因病辞世,永远错过了这部电影。导演张艺谋对此深感痛惜,并决定在电影片尾打出“谨以此片缅怀梅艳芳小姐”的字幕。

三 : 琵琶曲《十面埋伏》听后感

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

——题记

不是第一次听《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了,然而此次在课堂上听来依旧感触良深。十分喜欢琵琶这种乐器,喜欢它高音的清脆、灵透,中音的柔和、明朗,低音的浑厚、坚实,或许也只有这种乐器,才能于那扣、抹、弹、扫的演奏中,将《十面埋伏》一曲的慷慨激昂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吧。而正是在那精妙的曲乐声里,我又一次徜徉于楚汉之争那副磅礴的历史画卷里。

从曲首的“列阵”到曲末的“得胜回营”,从曲中的短兵相接,刀枪剑影到末尾的向王兵败,凄切悲壮,从先前的鼓声震天到其后的低沉悲切,处处都能扣人心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这首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的琵琶曲里,于那刀枪林立的节奏中,我放佛听到哀怨的“楚歌声” ,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而更多的却只能被淹没在垓下那场残酷的战争里,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这让我开始在脑海里搜索关于那场激战的点滴:秦末楚汉相争,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以30万汉军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项羽孤军作战。夜间,四面楚歌。听闻歌声,项羽以为西楚已失,楚军思乡心切,斗志瓦解。帐外寒月清冷,帐内灯火摇曳,虞姬强颜欢笑,翩翩起舞,衣袂翻飞,婉转清唱。歌声悲凉,霸王不禁潸然泪下,一曲未终,忽有急报,大军压阵,虞姬为了不拖累霸王,举剑自尽。而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带领800余骑兵,黎明突围,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时,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只剩28骑相随。乌骓悲鸣,苍天无语,一时乌云盖天,江河怒吼,霸王收拾心情,带领残部殊死决斗,终因寡不敌众被逼至乌江岸边,只剩他一人一骑,霸王头发散乱,鲜血批面,仰望苍天,大呼一声,天要亡我,奈何奈何!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霸王抽出配剑,自刎于乌江......虽然全曲以汉军的军事行动为线,但透过那恢宏的曲目,在一片悲壮声里,依稀可闻的是奏者的点点辛酸和听众的声声感叹。

或许一场单纯的演奏并不能够给我以足够的感染,但是立身在历史尘埃之中,静下心来,细听那优雅的琵琶声,然后在心里细细品味,才越发觉得《十面埋伏》这首曲子的不凡,可以说,《十面埋伏》是用历史的弦,扣动了无数身处平凡世界但又满怀憧憬的人心。于是荡气回肠处,才有了一曲经典。

[www.61k.com]《十面埋伏》,给我带来的不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战争,而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1种伟大的精神气概,抑或是一点听后的低沉叹息。刘邦赢了,项羽输了,但是这种结果跟我们没有关系,而一曲震撼人心的琵琶曲,却以它独特高超的演奏,赢得了人心…….

本文标题:十面埋伏琵琶曲-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9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