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初中文言文导学案-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7-09-10 所属栏目:语文相关教案

一 : 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已故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     活背文言文课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一)还原式,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                   

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了。(二)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三)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四)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记诵课文为苦事。

二、激活文言文课堂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

 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踊跃思考。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难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三、活译文言文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地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

 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①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专有名词等,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渔人)。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如:“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时应调整为“以何战?”。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原句:齐师伐我。译句: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巧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四、古为今用,强化美育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             

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博古通今 ,古为今用,从古诗文中汲

 

取知识和养分,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从名篇佳作中,受到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语言美,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可谓字字珠肌,篇篇精致,文质兼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凄清幽雅的环境氛围,读之凉意自心底生;而《晏子使楚》以简洁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晏子的机智和凛然。名篇佳作的语言形象、优美而精炼,教师要把握尺度,将这些能展现尺幅画面,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可以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趣,同时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运用。

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蕴含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陶襟。欣赏柳宗元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只有教得情思横溢,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使们产生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

“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要将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学中,唯如此,才

 

能借古讽今,借古谏今,古为今用,“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生机,成为新课改的一朵奇葩。

 

 

二 : 浅谈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摘要】导学案就是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这是导学案的精髓,也是课改的要求。但是现在,如何“教”的教案要变成如何“学”的学案,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行业公认或权威出版的标准学案。现在很多教师的导学案设计都是根据以前的标准教案再改头换面一下,或干脆把导学案理解成为出一些填空题和一些问答题。试问在这样的学案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就像是在打一场无“备”之战?如何把导学案设计得更好、更完善,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我就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得来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关键词】教学模式 学案设计 自主学习
导学案设计是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下的系统设计,与教学设计虽然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但仍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学设计虽然也有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形式,但它的使用对象都是教师,所设计的文本并不注重为学生所用。导学案则不同,它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所做的设计,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
如何“教”的教案要变成如何“学”的导学案,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行业公认或权威出版的标准学案。现在很多教师的导学案设计都是根据以前的标准教案再改头换面一下,或干脆把导学案理解成为出一些填空题和一些问答题。试问在这样的学案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就像是在打一场无“备”之战?下面,我来谈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导学案的设计的。
1.以学生为中心
以前的教案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导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导学案就是专门给学生用的教案。特别强调的是“学”。教师在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和特点,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有关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所需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问题的应对以及教学效果检验与追踪等的方案。导学案就是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师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这是导学案的精髓,也是课改的要求。
2.导学案设计的编写原则
由教案到导学案是主体地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的重要表征。语文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1 时间性
教师的讲应尽量少而精,尽可能腾出时间让学生按导学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以利于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达到全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2.2 问题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2.3 方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2.4 梯度性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5 参与性
在导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导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3.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力求做到适合我们的学生实际,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大部分学生要很快就能明白这一课他要了解哪些内容,记住那些字词,精读哪些重点语段,学习什么写作方法等等,对所学内容如何去思考,考虑知识点的思路是什么,都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所以,导学案既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也不是简单的把教案上的问题罗列出来,更不是纯粹的练习题。导学案应当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我在设计导学案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实施。
3.1 导学案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做到明确具体
一是要用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比如用“了解……、记住……、理解……、掌握……、会运用××解决××问题”等语言给出学习目标。抛弃原来教案编写时使用的:“培养……”的语言。二是具备明确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常将目标分解到导学案的各个部分。例如我在设计七年级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时,结合资料提示即可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A、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B、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而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我就把这个教学重点变成: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3.2 导学案的设计要根据学案特点,结合学情合理运用
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还要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我在八年级的《马说》介绍了背景: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然后让学生朗读并理解三句话①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了,还明白了作者写本文时的心情。
3.3 导学案的设计过程要注重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加强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地位是否凸显的一个重要体现。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改变过去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上成核对问题答案的课。对于“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教师及时巡视了解其思维发展方向,及时回收学生思维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互相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一旦被激活,创新的火花被点燃,这样的课堂教学何尝不会成为有效教学呢?   4.导学案的课后反思
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一节课,不论备课时考虑得如何严密细致,也不可能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都设想得周全,课堂上随时会有不确定因素出现,促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一节课下来,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学效果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点、难点弄清楚没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情绪是否积极而饱满,对于(www.61k.com)这些问题,教师心里最明白。因为教师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已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个预先的期待和估计了,课堂教学之后自然可以把预期结果与实际效果作一个全面的对比,这一对比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经常保持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自知。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的有效措施,其实许多名师就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且收到显著的成效。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学案教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进行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反映良好,使学生由听众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沉重学习向轻松学习转变,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促进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教学的整体成绩和质量。当然,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导学案设计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效果,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把导学案设计得更好、更完善,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
参考文献?
[1] 许卫民 《新课程教学方略》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2] 马建华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3] 缪徐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教研文章的撰写》?
[3] 魏爱枝、张文建、张璐阳 《论教师课后备课》 职业教育研究

三 :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两架马车”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两架马车”

作者:汪兴龙 该论文已通过CSPD CDDB验证 百度文库备案 版权所有 严谨抄袭

【内容提要】:

文言文内容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占一定的比重,这使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习文言的重要性以及文言教学的“两架马车”即诵读、积累两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语】:文言文 重要性 诵读 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一定的比重,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重视并熟练的掌握文言文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一、明确文言学习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如文言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与爱国之情;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高尚情操等对于当代的孩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初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心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独具民族审美特质的文言文,能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育起那一份敏感 ——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指导文言教学中还要做到“两个重视”即重视诵读、积累,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两架马车”。

诵读和积累也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诵读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实际上,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上 ,诵读并没有落到实处。

岂不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诵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由字到词,由词而句,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第一步,亦是关键的一步。诵读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读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意。诵读有利于不断积累材料。“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更容易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诵读有助于形成语感。文言文言简意丰,表现力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部分出自文言文。多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名篇,能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

(二)、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指导

文言文言简意丰,表现力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部分出自文言文。多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名篇,能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那么,如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进行指导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1、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学习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而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朗读文言文时,最应该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和词类活用。如:“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中的“骑”念jì,用作名词,意思是“一 人一马,骑马的人”,而读qí时是“两腿跨坐”的意思,是动词。

2、要能正确停顿,读准句读

古人在授书时,首先要“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礼记学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就是通过断句来理解文章意思。古人把读准句读作为一门基础课,说明读准句读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专家“点读”过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读准句读”是指句中的“点读”。

3、要重视理解感悟,读出正确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从小处讲,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从大处讲,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远意境这些因素都与语气密切相关。如《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读时却无单调重复之感。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明白此文中读“也”字的几种语气:有肯定,有陈述,有感叹,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皆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学生朗读时应深入体会作者心理, 明 确各段的感情基调。

4、采取多种形式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公输》、《唐雎不辱使命》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读,如《出师表》。还要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诵读与学生个别诵读的关系,齐声诵读声音亮、气势大,但也有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因此,要整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可以默读,但尽量出声读,犹如古人的“吟诵”。教师应该范读,范读要读准字音,把握住声调、节奏,这样学生才会被感染,从而调动起诵读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现场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视屏,或课前先指导班级里诵读水平高的学 生准备诵读。诵读完毕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看到学生的进步,借此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有时亦可采取诵读比赛,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诵读水平,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要把“读、背、默”三者结合起来

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往往望而却步,可教学生采取苏轼的做法。先读熟,然后遮住每行的大部分文字,只留开头几个字,再背出后面的句子,这样由句至段再至篇,反复几次,便能背出整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能背不一定会默写,所以要提醒学生在读和背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那些会读会认不会写的字词,而这些字词的解决反过来也会推进背诵的进程,两者相得益彰。

三、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学生应要注意积累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之、乎、者、也等)。积累这些知识时,切忌死记硬背,必须于阅读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如何进行积 累教学,驾驶好这架马车呢?这里有一种做法:初一开学时,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作文言文的积累。先指导学生将本子里的东西有序存放,便于查找。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教师要先做个积累示范,讲清各种要求,以后便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到初二时,可抄印一些课外文言文语段让学生阅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当然,教师一定要随时抽查,让学生逐步养成积累习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班级里每学期可定期举行“文言积累交流大赛”,比比谁积累的多,谁的更正确,这样,既可纠正一些文言文阅读学困生在积累时出现的谬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累兴趣。

总之,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两架马车”必须要高度重视,只要做到了并驾齐驱,相信才能冲破障碍,取得战果。

支持原创,让我们一起努力!

本文标题:浅谈初中文言文导学案-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07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