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边塞诗派名词解释-古诗出塞解释

发布时间:2017-11-23 所属栏目:人生哲理

一 : 古诗出塞解释

古诗出塞解释

古诗出塞解释的参考答案

出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TTGTTG

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唐人乐府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从《出塞》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专 辑:出塞

歌 手:王月明

语 言:国语

公 司:九洲音像

日 期:2005.06.28

国际录音水平24Bit-96Khz天碟品质,著名作曲家王月明经典作品与数位民族乐器大师携手,演绎荡气回肠的塞外之风,荣获“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 .

[01]敕勒川

[02]青海青

[03]出塞

[04]玉门关

[05]风滚草

[06]大漠孤烟

[07]古道西风

[08]瘦马

[09]在天涯

[10]明月出天山

[11]广阔的地平线

№1,唐诗的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解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 “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 “归家无望”.然而, “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译诗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二 : 请解释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请解释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该句出自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原诗为: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该诗歌颂左宗棠率领湖湘军收复新疆的失地的伟大功绩,全诗意思是大将军率军西征尚未完成宏愿,我们仍然看到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你看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

三 : 边塞诗人:边塞诗人-基本解释,边塞诗人-三大边塞诗人

中国边塞诗人,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燕行歌》等,后者读过的诗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之焕也是以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_凉州词_》流露出征人久戍思乡的哀怨,《登鹳雀楼》则是暗示出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给人以无穷的启示。《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盛唐边塞诗人_边塞诗人 -基本解释

拼音:biān sài shī rén

词汇: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边塞诗人-基本解释,边塞诗人-三大边塞诗人_盛唐边塞诗人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盛唐边塞诗人_边塞诗人 -3大边塞诗人

高适 (700-765),字达夫。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岑参(715—770),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爷爷、伯爷爷、伯父都官至宰相。爸爸也两任州刺史。但爸爸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3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1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李颀:(690?— 751?),赵郡(今 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 结交当代文士。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 因辞官归东川。其诗以边塞诗着称,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相颉颃;描写音乐的诗篇,亦具特色。 他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

【主要诗作】

送魏万之京 古从军行 古意

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送陈章甫 琴歌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盛唐边塞诗人_边塞诗人 -盛唐边塞诗人

高适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贫困流浪的生活。曾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后弃官客河西。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岑参

岑参(715-770),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爸爸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颇有雄心壮志。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李颀

李颀(690-751),东川(四川三台)人。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他的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内容丰富,擅写各种体裁,五、七言歌行体尤具特色。内容涉及也比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边塞诗虽不多,成就却最为突出。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王之涣是1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王之涣职风清白,颇受当地百姓称道,55岁卒于官舍。

崔颢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盛唐边塞诗人_边塞诗人 -产生原因

一、由于边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边塞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二、有些文人向往边塞风光和塞外生活,有机会到边地漫游:

三、有些诗人对朝廷的穷兵黩武不满。

盛唐边塞诗人_边塞诗人 -边塞诗有哪些

边塞诗人:边塞诗人-基本解释,边塞诗人-三大边塞诗人_盛唐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

盛唐的边塞诗人主要有高适和岑参。前者读过的诗作有_《别韦参军》,别董大,!《燕行歌》等,后者读过的诗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的_王昌龄_,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从军行》,《出塞》是他的代表作“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芙蓉楼送别辛渐》中为历史传诵的名句。王之焕也是以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_凉州词_》流露出征人久戍思乡的哀怨,《登鹳雀楼》则是暗示出人生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给人以无穷的启示。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王之涣 王昌龄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称。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本文标题:边塞诗派名词解释-古诗出塞解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77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