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发布时间:2017-09-24 所属栏目:内功四经

一 :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2009-06-13 07:56:45) 内功经 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转载▼

标签: 体育

盘根气功是宋氏形意拳独有的功法之一,是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先生所创,是历代大师不外传之绝学。练成此技功力大增,有不可思议之功效!为了能将宋氏形意拳更好传承下去,为了满足习武者的求知欲,本人将此功贡献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学习。此技是由形意大师刘实君先生口述孙豹隐先生整理而成,非常难得,非常珍贵希望大家珍惜!

盘根八卦掌谱

盘根八卦掌谱称“内功经”。据郭叔藩先生考证,此谱乃形意拳大师、山西太谷宋镜泉先生偶然得之于掘墓人之手,随后融之于自己几十年习武所得,编撰成颇具特色的内家拳谱。先师刘公实君早年曾求学于太谷,遂得宋氏真传,六十年代初,间师按照盘根八卦掌谱所云各条,详加阐简,著成一书。惜刘师未等书籍出版,溘然长逝。为久,“文革”风起,书稿荡然无存。

在当前武术挖整的热潮中,笔者仅存根据当时亲手所抄之拳谱底稿,稍加整理,不予阐释,推向社会,一则使这一武术瑰宝不被淹没;二来也为锐意学习武术散打提供增加功力的锻练方法。同时,“嘤嘤鸣矣,求其友声”此稿问世,尚那位武林同仁见后能提示提师书稿下落,则对武术界,对读者无疑是佳音。

内功之经

内功之经,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任脉)后督(督脉)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恨!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骨,直上由伙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出,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然,,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于天,从尾骨尽处着力上甩,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力时存元神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升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也。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顶,壮面神顺,肩活胸出,背平(拨背),身微有收剑之形,此式中真决也。

先呼后吸,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夕归宿,呼出吸入莫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下者气降归于丹田;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堕于涌泉穴,心肾相交,龙垫虎伏潜伏我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板,收各道者,防真气池也。提玉楼者,头后高骨也,使气信来无阴碍,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肮摄心也。

气虽骤于丹田,存想沉止足底方妙。升有升路,于两骨疑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以透入前心,方得翰路。

既明气[贷,再详劲记。

日通,劲之顺也;日透,骨之歌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拨力以和缓软之意,日穿,劲之猛也。日悍,劲之萃也,松净者,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傅,日合劲之屯,日坚衷肠也。按肩以炼步,逼臀极以坚膝,圆裆者,内自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之谓。

提眩以正顶,贴背以转斗,松肩以也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俯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时肩至足底;横者,两背物也。才说身则竖者知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以腿而言,自裆至足底,横者自膝于臀。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回支元首,收纳其妙。吸气纳于丹田,升于气头,复至俞口,降至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至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膊里出乎复自六腑转至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普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司甚多(豺隐按:此处这般说法与外胯下于足,足之阴经是自腿内侧经裆下而上升,帮有待于裁定一步研究并求教于高明)。

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炎降,关足上下,义接神明。静升光芒,动在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师气,气师形,形随乞腾。

每日清晨,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面少时气定,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目后,渐升于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延长从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

纳卦经

头顶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乎,先视虎口穴。前胲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著力提住,由百合穴转过昆仑下明堂,两目,其气欲鼻孔泄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二寸六分,谓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久自知其妙。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若夫肩背宜天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在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与肩齐,背骨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自骨底缝口相兑,外阴内阳,息息相吞为主,垦象日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膝有呼吸,震动莫疑。胁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来,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飞出骨内劲也,用胁一气之呼吸为闭,以呼之出入为开闭,以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胁,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意会,不可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粹,精神渐长,聪明宜升,岂但劲乎。

是以善于拳者,以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用功时塌肩井穴,松肩、沉肩,闭臀提肛,含胸下气,皆欲肾气之交于心也。此须以意导之。下气身之聚劲炼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之。

神运经

总诀:

炼形而成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腾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哩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收放;飞腾者,神意之深微。

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神、用气、用身(形)之迟速。被击有仆者怯也。索也之深浅。以身击身,自到后乃胜;以气击气,手动而不谓;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身授身攻,身伤而什于地;气授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授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胁中开合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刚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明鹰淮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干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宜然。学者欲用神用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

凡用此功,必须骑马蹲裆势,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呼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而劲又因故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如是也。

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

盖知静为之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奥妙之用深之于象外,非可形迹求之也。学者务要详为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然悟其妙理。

神运既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底盘稳固如山,坚膝曲直似柱,

裆胯松垂包裹,用力刚柔相济,

头为七拳之首,沉肩含胸拔背,

内外横竖用膀,窗骨破彼之劲,

坚骨封彼之上,外撞敌彼之侧,

内格敌彼之下,撩攻上下如一。

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仓身炼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往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往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龙,甩猛虎豹,转疾淮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注意,远近纵横。

武之魂『本人希望大家下载翻印,但请尊重老前辈的劳动成果!将其名加以注解!谢谢!』

二 : 形意拳内功四经

形意内功四经真本全书

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经 卷一

内功之传 脉胳甚真 不知脉络 勉强用之 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 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 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 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 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 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起于尻尾 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 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

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 丹田练神气下于海 光聚天心 从尾骨尽处用力 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 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 额上正中为天心 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规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头正而起 肩平而顺 背平而正 正头起项 壮面神顺 肩活胸平背自平 身微有收敛之形 此式中之真窍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足坚而稳 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 肋开而张 足既动 膝用力 前阴缩 两肋开 气调而匀 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 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 一出一入 先提后下 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 勿使有声

提者吸气之时 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 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

坠于丹田 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 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 渐至底收 收者慎气谢也 提玉楼者 耳后高骨也 使气往来无阻碍

不拘坐立 气自喉者 以肺摄心也 气虽聚于丹田 存想沈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 肋骨齐举 降有降所 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骨缝 极力张开向上举之 自然得窍 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 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 再详劲诀

曰 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 以和缓柔软之意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曰 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伸劲拔 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 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 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 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 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 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 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 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 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 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 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劲 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 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 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 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 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幷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 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 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 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 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 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 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

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 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 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 心前心沈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 卷二

干 坤

头项法乎干 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 取其静厚载凡一 出手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 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 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 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 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 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 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 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 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 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 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 两劲幷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 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 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 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幷为主

艮 震

艮象曰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 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

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 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用肋一气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 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坎 离

坎离之卦 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肾为水火 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 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 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 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 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 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 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 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 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击敌者 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

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 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 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 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 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 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 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 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 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 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

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 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 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 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 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 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地龙经 卷四

地龙真经 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 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 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 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 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 横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原 跋

此书得自清初 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 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 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 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京 宋约斋得于燕都 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__

-----------------------------------------------------------------------------------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

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www.61k.com]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www.61k.com]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序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www.61k.com]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嗟呼,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遂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www.61k.com]”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小者,二年之后出而遇敌,无不制胜,嗟呼,百年以此书为无用之物,不有南溪子以推测之,终属于无用乎!古云:“道为知己者传。”良不虚也!百余年之理埋没而一旦发挥其蕴奥,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南溪子以彰明之哉。然此道弥奥无穷,南溪子自以为所能者,不过十中之半。恨无知己者,与之讲明而切究之。欲终不传,又恐古人之宝书自此而没灭,甚为可惜。以此十数年之功,苦蕴于中,未发于外,常忧忧不乐。丙子余至其邑,与之甚者,以年相若而志相得。余之视彼如兄,而彼视之吾。如弟久闻其精于武技,适触所好,因再三致诘,而南溪子以交厚,绝不吝惜,因为余说大概,初闻之,以为拳勇之粗术耳。既而与馆于近村,与之朝夕相见,闻其功夫有壮身疗病之效,因求而用之。南溪子曰:“此功夫非一朝一夕之故,恐不能持久,无益而徒劳耳。”余力请之,遂授吾一二,余取用之数月未见功效,暗以为迂调,且将弃之。南溪子曰:“吾言此功非朝夕之可及,君不信,而今何如哉?”余愧甚,又用数月,微有功效,甚喜,告南溪子曰:“且请再益。”南溪子曰:“不可因后用之。”数月之间,忽然得奇效,平时所患结核至是痊愈,气力数倍于常,然后知南溪子不轻以授人者,非吝也,重此道也。因再拜求教,又得纤 微,总甚少之,然后知其为人不少以言辞,亦遂不请。南溪子曰:“此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功用气之处,只有一经,若误入旁门,伤人不浅。[www.61k.com)”余总闻之而未着意,授而用之,渐有所悟。忽思天地间之术,莫非古人拟造之术,吾独不可杜撰乎?略有所增损,不数月忽得拘挛病窘甚,以告,南溪子曰:“此道之为功也,不可贪多,不可太急,不可妄有增损,内所增损多与此正为者耳,不然吾弟岂有受专。”余惶恐无地,立誓悔过。南溪子讲后其端的数月之后,拘挛之病遂已,自此彼以为是者,日夜以求之,彼以为非者,日夜以去之,如是者二年,觉心中大有所悟,而气体间,浩浩乎,如囊日矣,余虽不言而心知,然相知之弥,每相忘于形骸。南溪子未以为功,余亦未尝出一言相附也,每谈及此至忘寝食,而南溪子灼论风发,不后如问之与以少矣,如是又二年,南溪子忽授书二卷,而告余曰:“此无上之宝书也,久欲传人之未得其人,今观矣非风尘者,愿以此相赠,其一曰剑书,此仙家之丹经,非夙业有慧根者不可转传,其二曰内功经,此能壮身疗病,多换气力,吾欲传于海内,公诸好可乎?”余惊喜异常,投地再拜曰:“此万金不易之术耳,羡之者非能不甚?”而吾兄独以教弟,能对弟之弥。劳神以教弟,弟难报大德,今又传以宝书,且以传世,吾兄之力心恕而无所私也,何不可之有因。备问书之始末,南溪子具告之曰:“此书多有不解者,今欲与吾弟细加注解以明之,而后人得而用之矣。”余曰:“数百年之埋没,而一旦传于海内,岂非此道之不可没灭哉,天特生一不畏艰辛之人,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传后世也哉,弟岂不才,敢竭鄙诚以辅翼吾兄,共成此于是乎。”序珠山宗景房序

形意内功四经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内功经 卷一

内功之传,脉胳甚真。[www.61k.com]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 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 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平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沈至底方妙。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www.61k.com)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劲,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www.61k.com]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幷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沈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 卷二

干 坤

头项法乎干,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静厚载。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www.61k.com)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 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幷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幷为主。

艮 震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用肋一气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坎 离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www.61k.com)以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以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www.61k.com]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须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www.61k.com)

地龙经 卷四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踪,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附录

周天法运义

法由内脏,外无形迹,仅可意会,难一言说。徐徐引气,呼吸以鼻,腿足并齐,身体直立,头顶提项,谷道内敛,目视正平线,耳听内消息,气由丹田升降,两手守心自然。

调息法运义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四经

运用内功,最要调理气息,不定时地,不拘坐立,不言不动,妙从静出。[www.61k.com)最注意者,将气归纳于丹田,口虚含,舌顶上腭,从鼻中呼吸,愈慢愈缓,细长而匀,不令有意,纯任自然,意静神安,安而自得,不可间断,不论时辰,初练宜渐渐加长,日久生动,其妙无穷。 赤肚子胎息决

气穴之间,昔人名曰“生死门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捷,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去仙不远矣。此亦是拳术内劲之意义也。

原 跋

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后,南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己宗景房。学者用之,必须由内功入手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学是幸。

北京 宋约斋得于燕都 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__

三 :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www.61k.com]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内功经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于修炼达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

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得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内功经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罗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前胸(任脉),而终入手三阴,再入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如此循环,流注不息。

十二经的具体循行线路是: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的贲门部,上贯串横膈膜,分属肺脏,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侧缘,入腕后桡动脉部,沿大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外侧端。其支脉,从腕后走食指横侧缘,达尖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2)。

2、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末端,沿食指背侧桡侧缘,上出第一、二掌骨之间,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凹陷处,沿下臂背侧桡侧缘,至肘外侧,再经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颈部脊椎骨之大椎,返向下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通贯横膈,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部,通过面颊,入下齿槽,回绕至上唇,交会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夹鼻孔旁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3)。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上行交会于鼻根凹陷部,旁纳交会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入上齿槽,复出绕口唇,交叉于颏唇沟中点处。再向后沿颏后下缘,出下颌角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经过上关,沿发际到额颅;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入迎,沿喉咙入锁骨上窝,过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直行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经腹里下至腹股沟部;与前支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达伏兔,下至膝髌中,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跗,入足第二、三趾之间;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另走第三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走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图4)。

4、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尖端,沿足大趾胫侧赤白内际,经过第一趾骨小头,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过横膈,夹行咽喉食管部,连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腑别行,上过横膈,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图5)。

内功经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过横膈,联络小肠腑,其支脉从心系上夹咽喉,联系到目系;直行脉从心系上行于肺部,下走腋窝,沿上臂屈侧尺侧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的后方,下行肘窝,循下臂屈侧尺侧缘,直达尺骨基突,进入掌内后方,沿小指桡侧到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图6)。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外侧至腕,出尺骨小头直上,沿下臂外侧出于肘内侧与肱骨内上踝和尺骨鹰嘴之间,再沿上臂侧尺侧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下行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入属小肠本腑;其支脉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至眼外眦,进转耳内;颊部支脉从颊部上行眼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而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图7)。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过额,交会于巅顶;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脉从头顶入里内络脑,复出顶后,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脏,入属膀胱本腑;腰部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柱行臀部,直入膝月国窝中;后项支脉从肩胛内侧缘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股外侧后缘下行,与腰部而下的支脉汇合于膝月国窝中,由此向下穿过腓肠肌,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趾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连接(图8)。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入转足跟,上行小腿内侧,出膝月国窝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横贯肝和横膈,进肺中,沿喉咙,夹舌根;肺部支脉从肺出走,联络心脏,灌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图9)。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连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达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行于下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入掌中,沿中指达指端;掌中分支从掌内沿无名指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接(图10)。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指端,上行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出下臂外侧尺骨与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交出于足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分布胸中,联络心包,过横膈,从胸至腹,遍属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从胸上出锁骨上窝,走颈项,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绕面颊至眼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再出走耳前,过上关前,与颊前支脉相交,再至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图11)。

内功经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行额角,下耳后,沿颈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后,向下入锁骨上窝;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目外眦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至颈与入锁骨上窝支脉相会合,下走胸中,过横膈,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胁肋内,出少腹腹股沟动脉处,经外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锁骨上窝部直行脉从锁骨上窝下走腋下,沿胸侧过季胁,与入髋关节部的支脉会合,再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走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趾间缝,出大趾末端,回转穿过趾甲,至趾背的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相连接(图12)。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沿足跗部内侧至内踝前一寸处,上行小腿内侧,在距内踝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行膝月国窝内缘,沿设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与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络胆腑,上过横膈,散布胁肋,沿喉咙之后,过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别贯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图13)。

除以上十二正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同时,奇经八脉是内功家们非常重视的;因为奇经八脉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故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八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所以,内功家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八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

八脉的详细循行线路是:

1、任脉。起于会阴,上行阴毛部,沿腹内上过关元,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部,和冲脉会合,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颊到目眶下;其支脉下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贯穿脊柱的里面(图14)。

2、督脉。起于会阴,上循脊柱内部,直达脑后凹陷中的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后沿前额下到鼻柱,于龈交穴与任脉相连接(图15)。

3、冲脉。起于腹内胞中,沿脊柱上行出于气街,并于少阴,从横骨沿肾经夹脐上行,到达胸中而散,其浅表部分,由腹上行会于咽喉,绕络口唇(图16)。

4、带脉。起于季肋下部,横行环绕腰腹一周(图17)。

5、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沿内踝上行至小腿内侧足少阴肾经之筑宾穴,再沿胃经上行,过胸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府舍穴会交(或曰三阴、阳明四经会交府舍),又与足厥阴肝经会于期门穴,贯膈上胸,交于任脉之廉泉穴(图18)。

6、阳维脉。起于诸阳经交会处的金门穴,沿外踝经小腿腓侧足少阳胆经阳交穴,继沿胆经上行,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于肩后 俞穴,再上行肩部和手足少阳经会交天髎穴与肩井穴,至前额部则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阳白穴,走至本神、临泣穴处,再沿脑空穴下至风池穴,至项后会督脉哑门穴(图19)。

7、阴跷脉。起于照海,上走内踝,直上沿肾经进入阴部,又上行胸腔里侧至缺盆,达人迎之前,经咽喉与冲脉一起行于唇口,上行于鼻部,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会合(图20)。

内功经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8、阳跷脉。起于申脉穴,绕行外参由外踝上行,经跗阳过髋部与足少阳胆经相会居穴,向躯干又与手少阳经、阳维脉相会合,再向前上行,与手足阳明经交会口角,沿鼻两旁与手阳明经会于足阳明经的巨髎穴,直贯任脉相会足阳明承泣穴,行至三阳五会之睛明穴,入脑后发际止于风池穴(图21)。


叙述至此,已将人体经络的相互联系及循行线路及名称弄明白,这时候,我们再结合读下文时,就容易理解原文的“脉络”所指之真意了。

(原文)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

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为无垠。

尻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

光聚天心。

(领会)这段文字即将内功之脉络指明,而且还将容易混淆的经络与脉络作了比较性的指明。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二句,是告诉习者,这就是内功修炼的真路,但是,这个任、督,并非中医所指的经络任督二脉,内功中的脉路与针灸经络循行有很大的区别,内功的督脉指脊椎中的髓管,从尾椎直通入大脑内,在这条椎管由24个椎骨和1块骶骨与1块尾骨所组成,每个管骨相接而连成一条髓路,在颈椎接大脑骨的地方比较狭小,称为玉枕关;从颈椎数至第十四椎处的相接椎管也较小,即为夹脊关,尾骨尖处无明显的髓管,通常是闭塞的,内功中称此处为尾闾关,三关为督脉髓路的三个关隘,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将精气神凝炼而化为髓液是打不通此三关,同时也就完不成内功所指的通周天。

为什么说内功所炼的脉路是脊椎中的髓路而不是经络学的督脉循行路呢?《灵枢·经脉篇》中曰:“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即人类在孕育时期最初的生机,先由阴阳两气的会合而成精,由精的发育而生脑髓。这个“精”,就是所谓的先天之精,乃雄精(男子阳精)与雌精(女子卵子阴精),相结合而生成的精。脑髓成熟后才逐渐生成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横络、孙络、浮络等而成生命。所以,髓是人体生命之根本,髓旺充满于每一骨空中时,生命就会旺盛,而且,髓足也能贯输于各条经、筋、脉、络中,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这时候,人体即会青春永驻,永远健康而疾病不能侵。同时,这也是内功家们修炼内功的目的。

通过凝神静炼,将精化为气(注:精、气、神都是一种能流动的液体)经过下丹田上尾闾关进入髓管内而流入大脑,脑髓旺盛时而形成津,流入口中,从口内下十二重楼入中丹田,至下丹田形成津炼化为精,这种周而复始的转换互补过程,就是内功中的周天运转,这就是经文中的气行滚滚所指之义。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这两句经文乃是与前句的前任后督,气行滚滚的对照,也是告诉习者,不要把经络循线误作是内功修炼的真路。井者,指肩井穴,此为足少阳胆经的代称;池者,指曲池穴,乃手阳明大肠经的代称。文中指出,这种经络是练劲发劲时的脉路,也就是形竟拳中易筋经内容:其中这句经文还有根节、中节的顺序发力的意思。

不管功法名称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其内在的根本,层次要分明,内功的奥妙,是千头万绪,难以穷尽的;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修脉洗髓,如果将修炼的脉路弄错,舍本爱末,于功夫是没有益处的。只有了解到内功的主旨是以洗髓为主的,以正确的方法修炼,才能达到内功修炼的最高境界。获得内功修炼至炉火纯青后的真效益。

为什么说经络是易筋的内容,而不是内功洗髓的内容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肾生骨髓,髓生肝”。从这句话中我们综合内功的内容可以看出,内功是以炼精为主,也就是下丹田精区,包括肾在内,并且是先有髓,才能生筋(经)。肝者,主筋脉,中医学中的“经”与“筋”是同一物,没有文献作出详细的分别解释。同时,练内功的髓路可以补充和强化经络和筋脉,此为顺势,而先炼经络和筋脉,对于补髓则为逆势,历代以来的许多功家没有理解到内功之经路,苦作一生都没得到内功的真谛,虽然功夫拳脚很好,气力也很大,但都未老先衰,头发斑白,皱纹满面,下寿而亡故!

对于“尻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四句经文,其中的内含就比较深而广阔,但有前面的解释作指导,理解它就不怎么难了,其实质就是内功的脉络更详细的解说。

内功家认为人体有三个中枢。即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称为神宫,相当于成为髓海的脑。在以归宿于肾的先天之气为中心的一大系统内,处于最远位置的脑髓是独立的;上丹田和以肾为中心的系统——下丹田(随后即讲到),两者大体上是独立的,但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脊柱的空间把上、下丹田连结在一起,这与肾的系统与脑的连结点是相同的。把精从生殖器向泥刃逆流的“还精补脑”(使精凝化为气逆流而补脑充髓)的技法,前面曾提到过“肾生骨髓脑生肝”,足可证明肾精与脑——髓海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单纯停留在《灵枢·经脉篇》说的先天之精生脑髓这样的水平上,还与肾的气与髓的关系有关,则髓不能充溢。

中丹田称为气府,是五脏之王;内功家更强调中丹田是阳气的场所,是通过中丹田(心、火气)与下丹田(即肾的系统的先天的水气)两者间内气的交流,则可以生成具有根源性质的气。

下丹田称为精区,是生命之源,它相当于以肾为中心的系统;也是内功家首重的第一位置,为什么呢?因为“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稽天之精”属于肾;而由肾的精气所生的,还不光是脑髓,其中包括了骨、经络及五脑六腑、皮毛等。由贮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所生的骨与髓,不但需肾气本身供养,而且还要通过后天的饮食精气来供养。肾在五行中属水,正如《素问·逆调论》中云:“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并且,由于肾具有“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功能,所以肾气中含有五脏六腑从饮食物中摄取的气。由饮食物化生的气(津液),经过变化而成为粘稠的膏状物,由骨腔渗透,上可以补脑髓,下行则流于阴器而补精(人体后天欲精)。如果阴与阳不调合,则液全都流向下方的阴器(或房事过度,梦遗等),由于这样,髓液也都不断地下流减少。如果下流过度,则髓空虚,所以,内功家必以非常手段将精炼化为气,沿脊管逆流充髓,以保持延年益寿,驻颜康健的目的,这也是重视下丹田的原因所在。

此三个丹田均处于人体中心部位,上丹田位于脑中,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间一穴,乃藏气之所。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半边锅),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一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一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按其修炼的次第,必以下丹田为起,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而合道;从炼液(津液)化精,精旺则气足,气足而神聚,精、气、神乃人体三宝,三宝凝炼而成为“金丹”也称作,是精气神凝合的液体物质;经文中“尻尾升气”的“气”,就是指“金丹”,精气神凝成之“”)。

其中的初阶乃精气同炼,由呼吸而炼气,由吞津而炼精,精足自然气旺,由于一志凝神内下丹田,神志气息得到凝聚,则精神得以内守而专一,丹田很快就会由温转热,若热气团抵撑或鼓荡,并于吸气时感到气流在向上腹升腾而向会阴部,或尾骶长强处透迫。这时即可按道家聚火载金诀法的“四字诀”修炼周天冲关。

每值炼功入静时,吸气丹田气流透迫会阴或尾闾关之际,便轻轻地“撮”,即如忍大便状提撮肛门,这样气流就会经会阴过尾闾关沿脊管中上行;搂着就用“抵”,即以舌尖稍带卷抵上腭,气流便可继续上升,透过脊中,即夹背辘轳关;随即“闭”、“吸”并用,双月略紧闭,并往上视,而且保持吸气状态,气流便可直透后项玉枕关。完成“肘后飞金晶的”的“尻尾升气”了,紧接着,再将双目由上视经前而转为下视丹田(指下丹田),并开始呼气,即可感气流经由脑前明堂,过上鹊桥入口内,流至舌尖,气流于此即督脉通。继流向任脉,过十二重楼进入下丹田,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真气循环,达到生生不息的互补,从髓至经络、脏腑、肌肉、皮毛等的逐次营养补充,达到阴阳平衡(如图22周天循行线所示。)

从此之后,下丹田元气旺盛,真元之气时时刻刻沿脊管上升达于上丹田脑中,完成还精补脑的作用,破生死玄关,百疾难侵,元气充足,神采奕奕,自觉身内明朗,光透一身,头顶前额,耀如白昼而威光满面,也称此为“一点灵光吊在眉”,也就是说在这里(指上丹田)会使灵性发挥异样光彩和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修功者增进功道效果,益寿延年,还可以理解到许多道,佛家内功奇迹的谜底,也就是能知道它的功窍和生理关系。

能达到如此的境界,首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内功修炼的脉络循路。领悟至此处时,《内功经》的第一段脉络方面的问题就算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再进入第二段的有关调形方面的领悟吧!

四 :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本文标题: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宋氏形意拳独技——盘根内功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752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