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简介,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

发布时间:2017-11-09 所属栏目:一帆风顺

一 : 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简介,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

二 :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

何伟祥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

文/何伟祥

1939年秋,广东被日军侵占佛山沦陷,日军在佛山大开杀戮、施行强暴。为逃避日寇的蹂躏,佛山几近成为空城。大批在佛山红红火火,从事纺织业的兴宁人也被迫拖儿带女逃回家乡,幻想能在老家乡间耕织度日,可天不遂人愿,1943年广东又遭百年不遇旱灾,农田颗粒无收,本因人多地少长年以红薯米汤为主食,在饥饿中度日的乡民,更是饥不果腹,饿殍遍野,国难天灾令人们陷入绝境,在绝望中挣扎。

在那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靠的是口传信息,为了生存,那怕是有一线生机,足以让绝望中的人们看到希望。那时坜陂、泥陂乡间盛传,遥远的江西新城(即黎川),田多人少,好寻生计,一年到头都有能吃饱饭,有几户早年在新城做生意的乡邻,落户樟村后生活得很好。这一消息让逃回家乡,生活无计的何氏族人大为惊喜,他们聚集在围屋里一起商讨,于其困守家中饱受饥饿,不如闯出去寻找生路。于是何氏家族何锦桂、何保贤、何荣娣、何福朋、何信粦、何道通,汇同黄屋的黄汉芳等人,决定北上江西新城,他们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携妻带子一行近四十人,挑着行李箩筐组成了一支逃难队伍,徒步迁徙江西新城。这支队伍中最大的有50多岁,最小的不足1岁,仍坐在父母挑的箩筐里咿呀学语,我就是其中一员,还有何佛铭、何福朋、何锦清、何锦仁等几个只有10来岁的儿童。

从广东兴宁到黎川有2000多里的距离,而且关山重叠,路途艰险。为了求生,这支逃难的客家队伍翻山越岭,徒步翻过了粤赣相交的大山庚岭、明岭,走过了寻乌、瑞金,穿越宁都、广昌、南丰的付坊,康都,最后才进入黎川西城,迢迢千里20多天到达樟村。身无分文的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困了便在路边草棚、屋檐或好心人的厅堂借宿,渴了便就着路边的沟壑取水解渴,饿了便分头向路边好心人乞讨,一路的艰辛困苦,至今想起来仍让人落泪,甚至有的亲人在逃难中失散,成为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痛苦。

大概是老天眷顾,进入樟村后,福神寺庙堂接纳了这群落难者,难民署提供了充饥的饭食。那年月,黎川属于抗日大后方,大批沦陷区难民,涌入黎川县城,省城的几所学校也迁到了樟村,各乡镇设有难民署。樟村民风淳朴和善,先期在樟树立脚的老乡热情接待,令这批落难之人凝虑尽消看到了希望。

祖辈传承,克勤克俭、团结互助、敬祖睦宗的这群客家人,立即行动,协力齐心,在距樟村15里路的深山江家源、上源搭起了草棚,垦荒种粮种菜。尽管环境恶劣,时有虎狼、毒蛇入侵,常被山蚊、蚂蝗叮咬,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他们难以适应,但仍是顽强地坚持下来了,并迅速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很快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

肚子填饱了,勇于创新的客家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凭借所掌握的纺织技能,凭借对当地市场分析的独特眼光,感到只要有资金,在樟村办织布厂大有可为。于是何锦桂、何宝贤等人找到樟村的老乡商量,在樟村已经站稳了脚跟,并有一定积蓄的张伟刚,一方面出于对老乡的支持,一方面觉得可以一试,于是一拍即合,由张伟刚出资金,何锦桂、何宝贤等人负责技术,其他老乡负责织布。就这样黎川第一家脚踏手提现代木织机(人均可日织一匹布)纺绸厂在樟村诞生了,开创了黎川纺织业从无到有的先例。这批逃难到此的客家人如鱼得水,告别了垦荒种田的生活,将学到的织布技术带到了新的故乡黎川。

由于这批人见识广,技术过硬,产品质量好,并能诚信待客,生意日渐兴隆,产品销路逐步拓宽,织出的布市场上供不应求,一时轰动了全县。

樟村毕竟市场小,地处边远,原本在佛山独掌一面的技术人才,簇拥在1个厂子,技术生产能力过剩,加上市场需求量大,勇于开拓的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县城,逐将布厂搬到了县城。在县城早已立足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兴宁老乡李亚飞、李斗山,也找到他们在篁竹畅园办起了又一家“集成”织布厂。随着资金积累和市场拓展,他们许多人办起了自己的布厂。这批逃难到黎川人的创业消息,传到了老家引来了上千人涌入黎川县城办厂和织布,一时兴宁人在黎川如雨后春笋般,在“杨家大屋”“吴家厅”“高山景行”“黄家厅”“石莲巷”“龙江会馆”“畅园潘家厅”“篁竹街”“横港桥边”等地,办起了“集成”“保成”“合记”“贤记”“集群”“锦成”“益群”“爱群”“群力”等数十家织布厂,樟村、宏村还有分厂。当年从“杨家大屋”至贤士街走进两边小巷大厅,都能听得到悦耳的织布声,走进织布厂,只见这些客家人1个个挺直腰板,坐在织布机上,有的背上还用红背带绑背着小孩,他们双脚快速踩着踏板,右手上下拉动梭板的带子,扣板在踏板传动下,快速前后来回推动,梭子在梭板带动下左右飞穿,纬纱与经纱交织,经扣板一推一挤就形成了布,他们每天能织上一匹布(一匹布33、33米)。那时满街总能看得到身穿粤式便服,操客家语音,冬天光脚穿木屐鞋(黎川人说夹鞋)和剪齐耳短发的男女(本地女人都有发髻),街上随处可见用红背带绑背小孩的粤式男女。他们还将吃狗肉的习俗带进了黎川。后来黎川人也开始吃狗肉,一时还兴起穿木屐鞋。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闯出了一条生路,然而,当初到县城时也并非一帆风顺。在那抗战动乱年代,全国都是帮派势力林立,黎川虽为抗战后方也不例外,大批帮派势力涌入黎川,相应形成了北方帮,南昌帮、抚州帮、福建帮等地域帮派。刚来黎川的广东兴宁人开始没有帮派,举足维艰,从办厂到材料、产品进入黎川乃至人身安全处处受到刁难、威胁。为了生存的需要,聪明的广东人迅速成立了同乡会,推举先期来黎川且有社会影响力的李亚飞为帮主,涂树堂(梅州人)为会长,何子尧(兴宁人)为副会长。同乡会的成立,使在黎川的广东客家人团结在一起,他们妥善协调各帮派关系,帮助乡人解决问题和困难。当时的民国县长潘明光也是客家人(寻乌人),对广东客家人特别眷顾,给予了许多的支持和帮助。

亲和是客家人的立足之道。当年这批广东兴宁人因办厂需要,不能像其他零散来黎川的逃难者,可分地域聚居在一起,他们只能散居于黎川人的聚居区。由于这些广东人都是以家族和宗族关系聚合而来,内部较为和协、团结,乐于相助比邻,建立了较好的邻里关系。客家人闯荡世界,大部分人懂得一些武术和治伤医术,邻居之间有什么跌打损伤,他们都乐于提供服务。因此“广东人跌打损伤医术高明”广为流传。有一天住在肖家潭塝上吴家厅正在吃饭的广东人何某某,听到河边传来救人的呼叫,他连忙放下手中饭碗大步走到人群中,只见一小孩在水中挣扎,他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将奄奄一息小孩救上了岸,一时在黎川传为佳话。

为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展示广东人的才艺,他们将武功绝活舞王狮带到黎川,每逢过年总有一支舞王师的队伍,在街头、大厅表演。武术高超的舞狮人在地面戏耍一番后,一层一层跃到叠成三层人高的最顶层,舞狮头的人站在舞狮尾的肩膀上,举着狮头轻松自如做着多种高难动作,令观看者目瞪口呆,赞叹不已,深受社会欢迎,一时也轰动了黎川,广为流传“广东人有功夫、惹不得”。

就这样,广东客家人入乡随俗,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并得到了淳朴、善良的黎川人的接纳、帮助和尊重,有的还结为亲戚。我当年在横港桥玩水跌入河中,被河水冲流而下,无人知晓,所幸被一撑竹排的人发现救起,撑排人撑排顺流而去,至今不知恩人是谁而愧疚一生。

在那帮派盛行的年代,随着黎川纺织业日益兴盛、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广东客家人还是引起了一些帮派嫉妒。特别是当年依仗杜副官势力(国民党团级军官,在黎川政界有较大影响力),在黎川长期欺行霸市的北方帮,总想寻衅滋事压制广东客家人,每次进出材料和产品装卸及收费总是受到北方帮的压制,矛盾终于爆发。一天广东客家人从外地运来一车绵纱,急需卸车,久等北方帮未来,于是只有自己动手,直到货快卸完,姗姗来迟的北方帮训斥广东客家人违犯了他们的帮规,强行要由他们卸完,并要收取整车的卸车费,广东客家人不肯接受,双方争执不休,争执中习惯大打出手的北方帮依仗自己人高马大,看不起身材矮小的广东人,大打出手。广东客家人终于忍无可忍,发挥了自己武术功夫,狠狠回击,从石莲巷一直打到新丰桥巷。这下触怒了北方帮,立即组织大批人来报复广东客家人。闻风而来的广东客家人,迅速在文林廊旁的广东会馆,聚集了一百多人准备迎击,吃了亏的北方帮见到如此多广东人不敢贸然动手,双方对峙一场恶战一触即发。时任县长潘明光出面找到广东帮主李亚飞和北方帮主杜副官协调才得以制止平息。这场较量不仅让广东客家人扬眉吐气,从此在黎川立住了脚跟,也让受尽北方帮欺负的外地人和本地人出了一口恶气,北方帮从此也大为收敛。

广东客家人在黎川闯出了一片天地,事业红火,也大都发了财,特别是精明的李亚飞,还购买了黎川历史上第一辆烧木炭发动的汽车。在外敌入侵的动乱年代,偏僻的黎川小县城,一下办起了这么多织布厂,一时轰动了闽赣两省周边县市,这些织布厂生产的产品花色品种很全面,不仅有纺绸,还有当时流行的各种花格布、条纹布、龙头细布、被单布、纹帐布等,加上产品质量好,厂家诚信待客,福建泰宁、将乐、建宁、邵武、光泽、顺昌、和平、南平、三明及本省南城、南丰、广昌、抚州等客商纷纷来黎川订货,一时门庭若市。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广东佛山工厂得以恢复,其它城市生产也相应恢复,社会逐渐平稳,偏僻的黎川市场相应委缩。于是大部分广东客家人陆续回到佛山办厂。

但何锦贵、何信粦、何佛铭,何道通及张锦宏、张炳南、张权增等没有走,他们爱上了黎川这块土地,继续办好“益群”、“集群”、“爱群”等十余家织布厂,不仅使黎川纺织业继续旺盛,也培养了大批黎川人成了织布工人,受其影响四九年初,南昌人也在前步街办了一家织布工厂。解放初期黎川的纺织业在全省仍占优势。公私合营期间,广东客家人的织布厂并为群力工厂。后来与南昌人办的织布厂合并,改名为烈军属织布厂,于1956年又改为“黎川针织厂”,厂址搬迁到黎川一小鸡蛋庙前的大院中。随着大城市现代纺织业日益兴旺,广东客家人在黎川曾经辉煌的纺织业日渐落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扎根在黎川的广东兴宁人各自又开创了新的事业,其后代传承了前辈刻苦敬业的精神,在黎川开创了新的天地,分别在县政府、财政局、乡政府、民政局、审计局、公安局、教育学校、职业中学等政府部门担任副县长、局长、校长、所长等职务,为黎川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岁月流逝,一晃七十多年,当年在黎川拼搏创业的广东兴宁客家人,大都已经作古,然而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始终不能忘怀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黎川人民,已经返乡的何保贤、何福贤等老人,虽然年过八旬,但仍几次三番来黎川看望,参拜樟村福神寺,寻老友叙旧,当年来黎川只有十来岁仍旧健在的何福朋、何佛钦、何锦清等,远在佛山宁波,也多次来黎川看望,拜访当年帮助他们的老朋友、老邻居,那怕看到他们的后人也好。我们几位当年坐在箩筐中来黎的婴儿,如今都已年过古稀,随父母扎根黎川,现都儿孙满堂,生活安逸幸福。作为第二故乡,当年前辈在黎川艰难打拼创业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当年热心帮助兴宁客家人的黎川人,一件件一桩桩,全都铭记于心,难以忘怀。谨以此文,纪念当年在黎川拼搏创业的客家人,感谢曾经帮助过客家人的黎川父老乡亲。

2014年10月16日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

广东兴宁客家人在黎川






三 : 广东省客家人最多?

广东省客家人最多?


是的。客家人占广东行政区域面积的1/3~1/2之间,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以及珠三角东边。 以父辈的户籍计算的话:客家人占85%以上的地区有河源、梅州、惠州、韶关;50%以上的有深圳、东莞、增城。另外从化、花都、清远有大量的客家人;潮汕地区大约有15%-20%的客家人。

本文标题: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简介,广东客家人-?广东客家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685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