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概述,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简

发布时间:2017-08-09 所属栏目: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一 :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概述,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简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是指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约百分之八十的五种灭绝的事件。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_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概述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Thefifthgreatextinctionofspecies):
时间: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事件:突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又叫:第五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恐龙大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_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白垩纪简单介绍

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Cretaceous)中生代最后的1个纪。白垩纪(Cretaceus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1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位于侏罗纪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垩纪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没程度最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北半球广泛沉积了白垩层,1822年比利时学者J.B.J.奥马利达鲁瓦将其命名为白垩系。白垩层是1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1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_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假说

关于这次灭绝,最通常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一颗十公里宽的小行星碎片抵达地球,它质量达20000亿吨,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从每小时6.5万公里增加到7.2万公里,合每秒20公里,这么快的速度,大气层根本无法减速。它进入大气层,开始燃烧,温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阳表面的100万倍,它飞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但当时的中国东海岸也能看见它。它5秒内就穿越了大气层,爆炸威力相当于1亿兆吨TNT当量。它撞击了墨西哥湾浅水区,那里的海水被蒸发,以每小时16万公里的速度冲击外太空。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形成了一片温度高7800℃的云层,5小时之内,这片热云便包围了地球,但却难以消散,小行星还引发了地震和海啸,致使火山大量喷发,云层厚几千米,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十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了,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是恐龙。
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龙也饥饿而死;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在K/T(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哪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冲击石英就是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的。
美国人查特吉大约l0年前提出了1种类似的假说。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凶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1个环绕地球一星期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的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现在的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大。

二 :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由地球生命起源至今,已知有史可查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共有五次,每一次都将不同的物种种类推向顶峰,再推倒从来,恐龙在地球上长达数亿年的辉煌统治最终也在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中毁与一旦,而我们人类的文明起源也不过数千年,数亿年,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时间,让我们再细数下这让人震惊的物种毁灭事件

1、第一次物种大灭绝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4.50亿至4.40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地球上生物中有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名称:第一次物种大灭绝

别名: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时间:距今4.39亿年左右(奥陶纪末期)   

事件:大规模物种集群灭绝,共计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原因:全球气候变冷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奥陶纪食物链顶端的鹦鹉螺

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

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可能的生物学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

又称:泥盆纪大灭绝

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于此给两栖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泥盆纪时期顶级捕食者恐鱼

3、第三次物种大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全世界几乎没有三叠纪早期的煤田形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的附近浅海区释放大量可燃冰,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等等。

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

后果:物种减少90%以上。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三叠纪有名的水龙兽

4、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亿至2.03亿年前,延续了约5000万年。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过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时间: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事件: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海洋生物几乎灭绝,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尤其是裸子植物)几乎全部灭绝。

又名: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正是这一时期的灭绝事件将恐龙推上了地球的主宰位置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侏罗纪时期上龙捕猎蛇颈龙属

五、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缩写为K-T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海洋中的菊石类生物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这次生物大灭绝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大碰撞,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就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The fifth great extinction of species)

时间: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

事件:突然,侏罗纪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又称:第五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恐龙大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细数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
白垩纪的象征性代表-暴龙

三 :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精品) 43

姓 名__

班 级_

学 号__

指导老师_ _

中国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摘要:地球上被人类记录过的物种大约有175万个,其中包括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实际上存在的物种可能达500万到5000万个;而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尤以五次生命大灭绝为甚。本文重点讲述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关键词:古生物 大灭绝 物种 生物演化

一.关于灭绝的定义:背景灭绝与集群灭绝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的稳定期与短期的剧变期相互交替。灭绝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总是维持在1个低水平上,这种低水平绝灭被称作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绝灭叫作集群灭绝或大绝灭 (mass extinction)。 A.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

①时间:4.39亿年

②简介:

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1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奥陶纪末大灭绝由前、后两幕组成,其间相隔约50 万~100万年。第一

幕是生活在温暖浅海或较深海域的许多生物都灭绝了,灭绝的属占当时属总数的60%~70%,灭绝种数更高达80%。第二幕是那些在第一幕灭绝事件中幸存的较冷水域的生物又遭灭顶之灾。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

③原因:

气候变化及其相关事件是造成这两幕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当时在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及其边缘)发育着广阔的大陆冰盖,当冰盖形成并达到最高峰时,全球大气和海水温度大幅度急剧下降,处于高纬度海域的浅、冷、高密度海水向下及向赤道方向迁移,从而产生了富氧和富营养的冷深水流,海洋环境发生了强烈变化,大洋水体发生翻转。冰盖形成还使全球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约50~100 米。同时,海水的碳、氧稳定也发生显著游移,水圈和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引起强烈的冰室效应,使大陆冰川继续扩大,这些事件的综合效应导致许多生活于温暖水域的生物灭绝。在50 万~100 万年的冰期内,深海里几乎没有多少生物,它们主要生存于凉(冷)水域的浅海海底,繁盛的是与少量笔石、三叶虫相伴生存的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随着大陆冰川的快速消融,大气和海水温度迅速回升,海平面也很快回升,全球规模的海侵和缺氧事件发生了,海中有毒水体随上升洋流侵漫到陆表海域,那些凉(冷)水域中的动物几乎无处藏身,只有少量属种侥幸逃脱,幸存至志留纪,成为崭新生物群繁衍的主力军。

B.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①时间:3.67亿年前

②简介: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这次灭绝历经2个高峰,间隔100万年,古生物损失惨重。在晚泥盆世大灭绝事件中,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生动物达70多科,其灭绝情况可能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足动物中有3大类灭绝。

③原因:

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

C.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

① 时间:2.5亿年前

② 简介: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珊瑚腕足类和菊石。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1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两栖类进1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海洋中的种级生物灭绝量高达96%以上,灭绝科数占当时动物科总数的50%左右,两栖类75%的科和爬行类80%的科都灭绝了。受到影响的有许多古生代繁盛的重要生物门类,如皱纹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等,均遭全军覆没;曾长期统治浅海底域的腕足动物,如长身贝目、戟贝亚目、正形贝目全部消亡,连深水海域里的放射虫等也惨遭重创。陆生植物的厄运不亚于海洋生物,不同气候带的特征植物群消亡;陆生四足动物和两栖动物也灭绝大半。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 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 让位于新

生物种类, 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1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③ 原因:

火山爆发说:地质研究证据显示,二叠纪末发生过大规模火山爆发。这更是证明了当时地球表面是有多个火山进行大规模的爆发。短期来说,火山爆发所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会造成生物灭绝,而长期来说,二氧化碳类的气体则会使气候发生大变化,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致命后果。但经过计算,如此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使地球温度上升5℃左右,的确会毁灭很多生物,但没有足够能力毁灭70%的陆生物种和95%的海洋物种。

陨石撞击说:虽然陨石撞击可以造成生物大毁灭,但是由于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二叠纪末期遭到陨石撞击的任何遗迹,因此这个猜想很难成立。但有些科学家认为被陨石撞击的大坑可能早以被熔岩埋没。因此很多人还没有放弃这个猜测。

甲烷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格陵兰发现了大量二叠纪的沉积岩。通过研发现二叠纪的大灭绝可能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历了8万年的历史。8万年的历史中,首先被消灭的是海洋里的小部分生物,然后陆生生物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则是海洋里的大部分生物灭绝。这是由于海底冰冻的甲烷逐渐释放出碳12,导致海洋温度上升5℃,这就足以导致生物灭绝了

1种原因不是最后的定论,这一次的大灭绝,绝对不是1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① 时间:2.08亿年前

② 简介:

三叠纪是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虽然三叠纪末大灭绝造成的影响相对轻微,是5次大灭绝中最弱的。一些研究显示, 1/3 的科是在此时期灭绝的。其中海洋生物有20%的科灭绝,陆地上大多数非恐龙类的古蜥目、兽孔目爬行动物和一些大型两栖动物都灭绝了。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 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③ 原因:

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精品) 43_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1个气候长期变化、海平面快速波动,并伴有发生地内外灾难的背景下。晚三叠世联合古陆上许多地区出现的干旱,无疑在这次大灭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灭绝的突然性表明干旱并非造成灭绝的直接原因。一次快速而大幅度的海退-海进旋回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的大灭绝,海平面下降导致生境缩小,紧接着快速上升又导致海洋缺氧,但这个假说无法解释近乎同时发生的陆生生物的灭绝。有人曾用流星撞击地球来解释这场灾难,但对流星撞击所留下的陨石坑测年发现,其时间远在三叠纪-侏罗纪之前。还有人认为是中大西洋的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造成这一结果,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气体,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但对古土壤的研究表明,当时二氧化碳的增加量被高估了,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原因仍待进1步研究。

E: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① 时间:6500万年前

② 简介:

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八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两个属,灭绝率达52%,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其灭绝率为: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绝灭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渡过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1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③ 原因:

这一次灾难来自于地外空间和火山喷发,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全球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 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了,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是恐龙。

2001年,1个由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了来自意大利和突尼斯某些地区分隔白垩纪岩石层和第三纪岩石层的1种沉积岩石层(通常是粘土矿)的粘土中的氦-3同位素,进1步确认了这个观点氦-3同位素的含量反映了行星间尘埃在地球上积聚的量,作者发现在白垩纪向第三纪过度(K-T)时期的K-T层尘埃的积聚速率是恒定的,并且该事件持续了大约仅仅一万年。这些发现也提供了迄今为止一些最好的证据证明恐龙和许多其它物种是在大量撞击事件之后短时间内迅速灭绝的,而不是由于大量的火山爆发所造成的,因为后者的持续时间超过了50万年。

三.研究生物大灭绝的科学意义

有生就有死,每1个物种都要经历1个起源、进化、灭绝的过程,但物种大量同时灭绝就令人费解了,特别是如果物种在不该灭绝的时候灭绝,当然有理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如果目前地球上的生命真的再次处于灾难的边缘,那原因只有1个———人类的活动。今年1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和3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先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都触及了1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6次大绝灭。虽然比起前几次大绝灭,现在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或许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六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由于温室效应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1/10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根据一份1995年的报告,20世纪物种的灭绝速度是化石记录显示的平均灭绝速度的100到1000倍。 多项研究报告都指出,气候变化是目前导致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为了控制温室效应,世界各国曾在1997年12月拟就了《京都议定书》。然而,由于担心拖累本国经济,排放份额占17%的俄罗斯迟迟不愿签字,排放份额占36%、世界最大的污染制造者美国也在2001年宣布退出,小布什甚至还幻想科学家做出温室气体并没有影响到全球气候的论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地质大学出版社 武汉 1998年; 本培、全秋琦,地史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00 金玉, 1991 :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的2个阶段。Palaeoworld, 1: 39; 徐道一, 1993: 古物集群绝灭与灾变事件。见穆西南(主编): 古生物学研 的新理论新假说, 81—108页。科学出版社;

鸿福、张克信, 1993: 新灾变论。见穆西南(主编): 古生物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假说, 109—136页。科学出版社;

陈广仁,2010: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科技导报,157-121. 科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概述,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672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