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合同法的撤销权-确认有林权证的林地承包合同时,必须先撤销林权证吗?

发布时间:2017-09-24 所属栏目:合同法的撤销权

一 : 确认有林权证的林地承包合同时,必须先撤销林权证吗?

确认有林权证的林地承包合同时,必须先撤销林权证吗?

确认有林权证的林地承包合同时,必须先撤销林权证吗?的参考答案

你这个问题没有讲清.首先,有林权证的林地进行承包时,如果仅是承包不办理权证过户,只要签订了承包合同,就生效;如果要办理过户手续,凭承包合同到林业部门林权变更登记部门办理过户手续,是否撤销原有林权证各地办法不一,有的是在原有林权证上备注转让期限,并为承包方办理承包期限的林权证.仅供参考.

二 : 撤销合同的法律条件

  导语:合同一般属于民法中经济类文书,但在实际使用中已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合同又称为契约文书。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明确彼此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凭证。以下是关于撤销合同的法律条件,欢迎大家的参阅!

撤销合同的法律条件

  撤销合同的法律规定:

  注意事项:

  可撤销合同的特征:

  1 .可撤销合同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

  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合意,它要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然而由于某种原因的存在,可以导致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为了维护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成立的合同确认为可撤销合同,赋予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当事人以撤销权,通过撤销权的行使使合同归于无效。如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等原因均可导致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2.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以撤销合同,由撤销权人自由决定。

  可撤销合同所针对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法律为维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而赋子其撤销权。此种权利当事人是否行使亦应尊重其意愿,当事人不提出撤销请求,法律不应强制干预

  3.可撤销合同在末被撤销前,应为有效.

  撤销权人在未行使撤销权使合同被撤销前,合同是有效的,并不因合同存在可撤销的因素就认为其无效,当事人应依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但当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撤销了合同时,该合同自始归于无效,产生与无效合同相同的法律后果。

  可撤销合同的含义及种类:

  1.可撤销合同的含义:

  可撤销的合同,是指虽经当事人协商成立,但由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非真意,经向法院或仲裁机关请求可以消灭其效力的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被撤销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2.可撤销合同的种类:

  《合同法》规定的可撤销合同共有五类。一是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二是显失公平的合同;三是因欺诈成立的合同;四是因胁迫成立的合同;五是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三、导致合同变更、撤销的事由:

  (一)重大误解

  1. 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因对标的物等产生错误认识,致使该行为结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形。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是已经成立的合同。不能将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合同与未成立的合同相混淆。

  2.构成重大误解的条件

  其一,与合同成立和合同条件有因果关系。正是由于当事人的错误,才导致了订立合同或者基于当事人的错误,设计了合同条件。如果合同并不是因重大误解而成立,或者合同条件不是因重大误解而设定,则不能按重大误解的规则处理合同。

  其二,误解应当是重大的。当事人对重要的合同事项产生了错误认识,同时误解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不利后果。这才属于“重大”。其三,当事人不愿承担对误解的风险。当事人自愿承担了误解的风险,当然不能按照重大误解的规则进行救济。

  (二)显失公平

  1. 显失公平。

  是指自始(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对价不充分)。这种合同违反了公平原则的要求。

  2.显失公平的条件。

  (1)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双务合同的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一方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这种情况也称为对价不充分。无偿合同没有对价,也就无所谓对价充分的问题。也就是说,显失公平的情形,一般发生在有偿合同之中(发生在交易之中)。

  (2)主观要件。

  当合同对价不充分,但合同是建立在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意思表示无瑕疵时,该合同不能认定是显失公平的合同。既然法律承认无偿合同,也就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带有恩惠性的双务、有偿合同。当事人自愿的,可以认为是公正的。或者说,在当事人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对价不充分的合同,也是公平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应当在对价不充分且意思表示有瑕疵时,才是显失公平的合同,才是有失公平的合同。意思瑕疵的原因,有另一方的不正当影响、利用对方没有经验,也有己方的误解等。

  (三)欺诈

  1.欺诈。

  是指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故意制造假象或者掩盖真相,致使对方陷入错误而订立合同。欺诈有刑法上的效果和民法上的效果。刑事欺诈,除侵害相对人的利益之外,应当认为同时损害了国家利益,合同应为无效。

  民事欺诈有三种情况:

  第一,采用欺诈手段订立合同,合同可撤销;

  第二,采用欺诈手段订立担保合同,合同无效;

  第三,以外的民事欺诈,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行为无效。比如,因被欺诈而订立遗嘱。

  2.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的条件。

  其一,欺诈一方在主观上是故意。欺诈,是以引导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为目的,不存在过失的欺诈。

  其二,欺诈行为的客观表现是对订立合同的有关事实的虚假介绍和隐瞒。

  其三,欺诈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欺诈,第三人的欺诈不足以构成导致合同撤销的欺诈。当事人一方利用了第三人的欺诈,则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其四,被欺诈一方因对方的欺诈陷入错误,因错误而订立合同。也就是说,欺诈实际对订立合同起了作用,欺诈行为与合同成立需有因果关系。

  (四)胁迫

  1.胁迫,是指一方采用违法手段,威胁对方与自己订立合同,被胁迫一方因恐惧而订立合同。

  被胁迫一方也有意思表示,因此被胁迫订立的合同,与其他可撤销的合同一样,也是成立的合同。如果采用暴力手段,拿着别人的手指盖章或签字,这种情况称为“绝对强制”或“人身强制”,当事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合同,不能按可撤销合同处理。“绝对强制”和“人身强制”应当认定合同不成立或者按无效处理。

  2.因胁迫成立的合同的条件。

  其一,胁迫一方出于故意。

  其二,胁迫一方的威胁属于违法的威胁,如以揭露隐私等进行要挟。

  如果以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履行债务为威胁,就不能认为是违法的威胁。手段合法、目的合法的威胁,是合法的威胁。

  其三,被胁迫一方因陷入恐惧而订立合同。

  胁迫与合同的成立有因果关系。当事人因地方政府指令签订保证合同的,是一种不正当影响,尽管违背了保证人的意志,但认定为胁迫法理依据尚不足,因此,不能因此确认保证合同无效。

  (五)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1.乘人之危的含义。

  乘人之危订立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与己订立合同。

  2.乘人之危的条件。

  其一,一方当事人陷于危难处境。

  如处于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困之中或濒临破产的境地,迫切需要救助。“危难”除了指经济上窘迫或具有某种迫切需要以外,也包括个人及其家人生命危险、健康恶化等危难。

  其二,行为人利用了对方当事人的危难困境。

  趁火打劫,提出苛刻条件,对方出于无奈而违背真实意愿与之订立合同。

  其三,乘人之危行为人主观状态为故意。

  行为人不了解对方危难处境而与之订立合同,客观上,一方当事人的危难处境促使了合同成立,对这类合同不能认定为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其四,乘人之危订立合同,一般是为了取得过分的利益。

这种利益称之为“不正当利益”。这种不正当利益是在严重损害对方利益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这一条件也可表述为被乘危难人蒙受重大损失。虽然获取过分利益为乘人之危行为人订立合同的目的,但认定乘人之危的合同时,并不以已经获取过分利益为条件。

三 : 合同保全的撤销权 举个具体例子~

合同保全的撤销权 举个具体例子~

合同保全的撤销权 举个具体例子~的参考答案

代位权:A欠B 10万,B欠C 20万,那到期(B、A的债都到期)B不能偿还债务,C可以问A要10万

撤销权;A欠B 30万,然后A有一套价值50万的房子,然后A为了躲避债务,把房子送给C.B发现以后,可以提请法院要求撤销A、C的赠与合同

本文标题:合同法的撤销权-确认有林权证的林地承包合同时,必须先撤销林权证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62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