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谢赫绘画六法-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04 所属栏目:浅谈中国当代艺术

一 :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对后世画家,批评家影响深远。[www.61k.com]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在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本文由论文联盟 www.61k.com 收集整理六法论,并不是谢赫首创,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早在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六法的雏形,而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对这“艺术的存在”的概括和陈述。但不管怎么说,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一、六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谢赫所处的时代是汉灭亡魏晋之交,儒家伦理思想日渐式微,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清谈玄学渐趋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谢赫所处的文化环境可用十二字谓之:尚清谈,崇老庄,亲自然,斥儒术” ① 。从绘画的风格来看,“南朝得秀丽之雅,多填新意;北朝得拙实雄浑,大都刚健” ②。谢赫属南朝人,又兼当时著名的画家及理论家,加之又有前人的绘画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六法的提出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六法的内涵和内容
六法作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条标准,它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指出了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即审美性;再是指出了进行艺术创作时应遵循的艺术方法和规律,即形式美。
1,“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作为六法中开宗明义的一句,其地位可见一斑。它既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标准,也是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对“气韵生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首先要在“气韵”上进行一番考究。“气韵”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是从魏晋时代对于人自身地位的认识,及对于美的自觉中孕育出来的。徐复观认为,神和气是辩证统一的,“神”即“气”,“气”即“神”,气统一于神中。所以,气韵也可以理解为“神气”和“神韵”。“生动”二字顾名思义即意态灵活能感动人。所以“气韵生动”最主要是指艺术形象能以形写神,能够描绘出所要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达到“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2,“骨法用笔”指绘画创作中笔墨的运用,实际上讲的是具体的创作方法的问题。“骨”从字面上解释为“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亦称“骨血”。人无骨不立,画也是如此。画面的支撑靠的就是“骨法”,“骨气”,这样画面才能立住。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骨法用笔,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壮美,有的秀丽,有的奇险,有的平稳,有的泼辣,有的含蓄。所以用笔是否能体现画面所隐含的骨气,成为品评一幅作品好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3,“应物象形”,指的是画什么就应该像什么的问题,即所描绘的对象的准确性。这能检测一个画家基本功是否扎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所讲的像具有两层意思,画家在准确的,真实的,客观的表现艺术形象的同时,不仅要追求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能表达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的精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齐白石老先生的这句名言“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许能高度的概括谢赫的这一理论思想。
4,“随类赋彩”,即在绘画创作中强调色彩的运用,根据所画对象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彩色,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谢赫的这一艺术理论在唐以前的绘画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唐以后随着文人画和水墨画的兴起,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等种种原因,把“随类赋彩”常常理解为“墨分五色”指焦、浓、重、淡、清,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笔墨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终极的审美标准。色彩的运用在创作中逐渐被边缘化,这是中国绘画在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绘画的面貌出现了单一化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绘画多样性的发展和创造。宗白华先生认为“唐画重丹青,元人水墨淋漓,此是画法之进步,并非丹青淘汰。绘事需重丹青,然水墨自有其作用,非丹青可以替代。两者皆有足取,重此轻彼,皆非的论也。”③
5,“经营位置“,指绘画创作中的章法、构图、布局。这在绘画创作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一幅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幅画面中,所绘事物的大小,开合,藏露,高低,远近,都不是率性而为,都需要经过画家的苦心经营,以达到最佳最合理的画面布局。
6,“传移模写”,指的是学习绘画创作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画家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掌握一定的艺术规律,技巧技法,在此基础上产生对艺术创作的一些感悟。二是以大自然为师,在对景写生中发展提炼自身的艺术技巧和素养,并把这些运用到日后的艺术创作中。
三、“六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谢赫提出的“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韵生动”是整个六法的纲领,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其他五法则是围绕“气韵生动”所进行的具体的展开。“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气韵生动”这一终极目标。同时这六法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笔墨的运用为的是表现具体的形象,达到以形写神。色彩的铺张,也只能在具体的位置,具体的形象上加以展开。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临摹和借鉴,为的是早日领会艺术创作的法则,通过高超的作画技巧,尽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四、“六法”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系统,从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到具体的创作方法,进行了一次从内而外的梳理。虽然聊聊数语,却是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规律的高度提炼。包括对于在艺术中情感的表达,艺术的评价,以及用笔,结构,色彩,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六法”提出之后,随即成为历代画家所遵循的金科玉律,始终把六法作为美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标准。所以“六法”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系,对中国画的品评与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二 :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摘 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气韵的传递,到外在的用笔,结构,色彩,构图,以及临摹等都有所涉及,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画家传承和发展。同时“六法”对当代中国绘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运用。

【关键词】谢赫;六法;当代中国绘画
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对后世画家,批评家影响深远。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在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六法论,并不是谢赫首创,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早在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六法的雏形,而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对这“艺术的存在”的概括和陈述。但不管怎么说,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一、六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谢赫所处的时代是汉灭亡魏晋之交,儒家伦理思想日渐式微,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清谈玄学渐趋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谢赫所处的文化环境可用十二字谓之:尚清谈,崇老庄,亲自然,斥儒术” ① 。从绘画的风格来看,“南朝得秀丽之雅,多填新意;北朝得拙实雄浑,大都刚健” ②。谢赫属南朝人,又兼当时著名的画家及理论家,加之又有前人的绘画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六法的提出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六法的内涵和内容
六法作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条标准,它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指出了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即审美性;再是指出了进行艺术创作时应遵循的艺术方法和规律,即形式美。
1,“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作为六法中开宗明义的一句,其地位可见一斑。它既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标准,也是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对“气韵生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首先要在“气韵”上进行一番考究。“气韵”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是从魏晋时代对于人自身地位的认识,及对于美的自觉中孕育出来的。徐复观认为,神和气是辩证统一的,“神”即“气”,“气”即“神”,气统一于神中。所以,气韵也可以理解为“神气”和“神韵”。“生动”二字顾名思义即意态灵活能感动人。所以“气韵生动”最主要是指艺术形象能以形写神,能够描绘出所要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达到“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2,“骨法用笔”指绘画创作中笔墨的运用,实际上讲的是具体的创作方法的问题。“骨”从字面上解释为“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亦称“骨血”。人无骨不立,画也是如此。画面的支撑靠的就是“骨法”,“骨气”,这样画面才能立住。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面需要不同的骨法用笔,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壮美,有的秀丽,有的奇险,有的平稳,有的泼辣,有的含蓄。所以用笔是否能体现画面所隐含的骨气,成为品评一幅作品好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3,“应物象形”,指的是画什么就应该像什么的问题,即所描绘的对象的准确性。这能检测一个画家基本功是否扎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所讲的像具有两层意思,画家在准确的,真实的,客观的表现艺术形象的同时,不仅要追求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能表达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的精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齐白石老先生的这句名言“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许能高度的概括谢赫的这一理论思想。
4,“随类赋彩”,即在绘画创作中强调色彩的运用,根据所画对象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彩色,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谢赫的这一艺术理论在唐以前的绘画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唐以后随着文人画和水墨画的兴起,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等种种原因,把“随类赋彩”常常理解为“墨分五色”指焦、浓、重、淡、清,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笔墨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终极的审美标准。色彩的运用在创作中逐渐被边缘化,这是中国绘画在发展上的一个重大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绘画的面貌出现了单一化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绘画多样性的发展和创造。宗白华先生认为“唐画重丹青,元人水墨淋漓,此是画法之进步,并非丹青淘汰。绘事需重丹青,然水墨自有其作用,非丹青可以替代。两者皆有足取,重此轻彼,皆非的论也。”③
5,“经营位置“,指绘画创作中的章法、构图、布局。这在绘画创作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一幅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幅画面中,所绘事物的大小,开合,藏露,高低,远近,都不是率性而为,都需要经过画家的苦心经营,以达到最佳最合理的画面布局。
6,“传移模写”,指的是学习绘画创作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画家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掌握一定的艺术规律,技巧技法,在此基础上产生对艺术创作的一些感悟。二是以大自然为师,在对景写生中发展提炼自身的艺术技巧和素养,并把这些运用到日后的艺术创作中。
三、“六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谢赫提出的“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韵生动”是整个六法的纲领,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其他五法则是围绕“气韵生动”所进行的具体的展开。“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气韵生动”这一终极目标。同时这六法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笔墨的运用为的是表现具体的形象,达到以形写神。色彩的铺张,也只能在具体的位置,具体的形象上加以展开。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临摹和借鉴,为的是早日领会艺术创作的法则,通过高超的作画技巧,尽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四、“六法”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谢赫的“六法论”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系统,从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到具体的创作方法,进行了一次从内而外的梳理。虽然聊聊数语,却是对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规律的高度提炼。包括对于在艺术中情感的表达,艺术的评价,以及用笔,结构,色彩,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六法”提出之后,随即成为历代画家所遵循的金科玉律,始终把六法作为美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标准。所以“六法”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是对古代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系,对中国画的品评与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64.
[2]沈子丞.南北朝及隋之绘画概述[A].历代画论名著汇编[C].文物出版社,1982:11.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www.61k.com)1987:161-162.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标题:谢赫绘画六法-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190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