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台湾宝岛自由行包车-台湾自行车道规划

发布时间:2017-09-02 所属栏目:环岛路自行车

一 : 台湾自行车道规划

以「人」为核心之基本理念,将自行车道视为串联各区域及本身地区之「绿廊」,并赋予各自行车系统之主题定位,建构区域内重要之新兴「绿色国民运动休闲旅游网络」,提供良好运动休闲环境,强化国民体能。

贰、规划目标

二、利用运动休闲自行车道系统,拓展各地观光旅游活动,提供多元的旅游行程。

做为大台北地区民众休闲及交通之用。

成为台东地区颇富盛名的观光休闲地区,达到繁荣地方经济,提升城市形象之功能。

1利用纵轴与横轴交错,形成无数完整之自行车环道系统。

二、问题分析

(五)现今自行车道多与一般道路共享,缺乏专属性,易生安全问题,故需尽量

发展自行车与人行步道之专用性。

(一)环岛性路网

1.功能与角色

环岛性路网是全国自行车道的主干线,沿着海岸线及冲积平原环绕台湾岛一圈,属于第一级自行车道,以提供休闲游憩需求为主,兼具环境教育与地方交通功能;主要角色是串联所有区域性路网,形成一个最大圈的自行车专用道环状路网。

自行车环岛路网适合多日(一星期)旅游,沿途可欣赏台湾沿海、平原或低海拔之地形地貌,同时可认识台湾北、中、南、东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

(二)区域性路网

1.功能与角色

自行车区域性路网系属第二级自行车道,其主要功能系满足各区域休闲游憩、环境教学与地方交通之需求,且各区域性自行车道将可自成一个完整的环状路网。

自行车区域性路网的功能是让使用者,进一步认识台湾各地海岸、平原或低海拔的地形地貌,并有机会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

各区域性路网以一至三天(周末)的行程安排为恰当,除适合一般民众进行短程旅游外,亦适于中学(含)以上的学生进行户外教学或乡土教学旅游。

(三)地方性路网

1.功能与角色

自行地方性路网属第三级自由车道,该等级之自行车道规划首重环境

1

教育与地方交通功能,并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社区与邻里的绿色廊道是其主要角色,且应是自区域性路网延伸出来的线状或环状自行车专用道。 本路网适合半日或一日游之自行车行程,沿途可融入在地社区生活环境,深入地方文史、产业与自然地区,提供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解说契机,是当地小学理想的环境生态与乡土文化户外教学之路线。

七、在自行车道与其它道路接驳处,选择适当地点兴设自行车停车场及小汽车停车

场,其所需经费由交通部配合补助或县市政府自行办理。

十、由地方政府或民间设置自行车租赁店。

2

二 :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交通工具是现代社会中基本的日常视觉形象,交通工具的发展往往会随之反映在同时期的电影中。(www.61k.com]反过来,交通工具也有效地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情形,成为一个时期的见证。台湾电影中的交通工具与台湾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紧密相连的。六七十年代的琼瑶电影、台湾电影新浪潮则致力于表现台湾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例如侯孝贤在《恋恋风尘》、《童年往事》、《南国、再见南国》等影片中有意识地使用大量铁轨火车的镜头,来表现台湾现代化的进程对原生态的破坏;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恋恋风尘》 侯孝贤 1986

杨德昌的《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一一》等影片中的车水马龙剖析台北都市;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独立时代》 杨德昌 1994

万仁的《超级公民》、《超级大国民》暴露台湾的政治乱象等等。随着台湾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在蔡明亮、李安、张作骥等一些导演的电影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摩托车镜头,进入21世纪,面目一新的自行车开始在台湾电影中大量出现。总体来说,各种交通工具呈现出了有层次的递进状态。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饮食男女》 李安 1994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台湾两大自行车生产巨头——捷安特与美利达,在21世纪初面对大陆廉价自行车的竞争,开始战略转型,由量的生产转为对质的重视,提高自行车的附加值。这种变化顺应了中产阶级新兴生活趣味,取得了成功。此后台湾电影中出现的自行车基本都出自这两家厂商。台湾官方也大力支持和自行车有关的事业,不仅举办各种国际赛事之类的活动,还专门规划了自行车环岛的道路,可以说自行车已经成为当今台湾人的一个普遍生活方式。新时期的台湾电影中的代表性交通工具变成了自行车。此时的自行车代表了一种轻便的、自由的、可以自主掌控(火车完全不可被掌控,摩托车只能被部分掌控,人是被被动地带着前行)的方式。由此自行车的出现代表台湾的现代化发展到更高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成是后现代的阶段,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且蔚为潮流。在《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练习曲》等影片中,出现了大量自行车的身影。小体格的自行车反而极大地扩展了人物活动的空间,出现了田野、街道、海滩、高原各种地域,空间的细节开始呈现在观者面前。更为重要的是,此时自行车的行走所展现的空间是与自行车的主人相协和且积极互动的,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电影空间景观。

壹 自行车作为一种叙事元素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人造物,自行车只有在某一文本中与人发生关系时才有了产生意义的可能,它的出现是被动的。同时,自行车作为一种协力来辅助文本的意义表达,自行车作用大小取决于它与文本中人物结合的密切程度。这种密切程度可以由一种标准来衡量:自行车与人物的结合在一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即自行车与情节的相关度。

通过这种标准,可以将即将分析的电影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强结合关系。在具备这个特征的电影中,自行车对影片的叙事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了自行车则电影的叙事就无法进行,这一类电影有《单车上路》、《练习曲》、《转山》、《三角地》。在这几部电影中,自行车出现的频率非常频繁,基本覆盖了整个电影情节的过程;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三角地》 陈坤厚 2012

第二种是关键结合关系。在具备这个特征的电影中,自行车虽然没有覆盖整个故事情节,但是却在重要的情节点出现,起到关键性的抒情和叙事的作用。这类电影有《蓝色大门》、《爱情灵药》、《五月之恋》、《盛夏光年》、《不能说的秘密》、《刺青》、《夏天的尾巴》、《乱青春》、《夏天协奏曲》、《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

《蓝色大门》中孟克柔与张士豪骑自行车互相追逐,象征着两人你追我赶的暧昧关系。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蓝色大门》 易智言 2002

《爱情灵药》中小时候的林祖状骑自行车买漫画A书,既叙述了童年的成长背景也为成长后的烦恼伏线。《盛夏光年》中,中学时期的康正行、余守恒、慧嘉三人骑着自行车在田野中相遇,三人的矛盾就此产生。《不能说的秘密》中叶湘伦的自行车承载着路小雨,是两人关系发展的载体。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盛夏光年》 陈正道 2006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不能说的秘密》 周杰伦 2007

《刺青》的自行车形象主要见证了小竹与小绿的童年时代。《夏天的尾巴》中的自行车目睹了张家月、郑雯莉、陈怀钧、不破朗四人在田野的相遇,并是陈怀钧与女老师暧昧感情的见证者。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刺青》 周美玲 2007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夏天的尾巴》 郑文堂 2007

《夏天协奏曲》中自行车则主要是引入金门的风光并发展林明宽与陈文青之间的感情。《那些年》中的自行车则辅助介绍柯景腾与其位四位好友的关系并引入他们之间第一次有关沈佳宜的交流(阿和劝柯景腾善待沈佳宜)。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夏天协奏曲》 黄朝亮 2009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九把刀 2011

第三种是弱结合关系。分别是《乱青春》、《渺渺》、《街角的小王子》、《爱》等电影。在这类电影中,自行车在电影出现的次数非常稀少,往往只是作为一个引子,一个与人物身份相符的器物出现。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具体的场景,则其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渺渺》 程孝泽 2008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街角的小王子》 林孝谦 2010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爱》 纽承泽 2012

对自行车与情节的相关度做这种划分,前提是需要说明自行车为什么会与情节产生关系并具备表意的作用。就电影作为一种文本来说,自行车作为一种叙事元素的可能性首先产生于“语境”的决定性作用。

1

作者的能动性

“语式”运用在电影文本的叙事中则是强调了作者、文本人物的能动性。自行车作为叙事元素的第一个可能性首先在于电影的“第一作者”,也就是电影制作者的选择作用(像《转山》之类的改编电影,“第一作者”可能不止一位)。文本的直接创造者决定了文本呈现出来的空间、时间以及他们的组合技巧。例如强烈得带有此种特征的台湾著名导演徐小明和著名电影人焦雄屏合作的吉光电影的一系列电影,包括《五月之恋》、《十七岁的单车》(2001)、《蓝色大门》等电影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自行车作为故事人物的代步工具。电影中的自行车既然首先是被选择的,那么作为主动选择一方的“第一作者”就具备了很大的操控权,因此自行车形象的呈现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目的性。事实上,“第一作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行车的形象与人物结合起来,自行车的功能不止于代步,也不会被闲置,而是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在《单车上路》、《练习曲》、《转山》这种自行车电影中,作者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转山》 杜家毅 2011

《转山》作为改编于谢旺霖(台湾籍)的同名小说的作品,自行车在情节中天然就具备无可动摇的地位,原著作者与改编者都主动借助自行车来实现情节的叙述。如果说《转山》的选择还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单车上路》与《练习曲》就呈现出了更大的人为性。两部电影中主人公出发上路的动机是“逃避犯罪的惩罚”与“有些事,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了”(电影中人物的台词)。逻辑上说,这种动机并不必然导致自行车上路,因为满足动机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由此便可见作者对自行车的需求的迫切。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单车上路》 李志蔷 2006

作者的另一个能动性表现在对于自行车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的选择。在此类电影中,一个典型的特征是,自行车往往会由都市驶向郊区、乡村等地区。《单车上路》、《练习曲》、《转山》本身都是从都市远离,驶向高原与环岛。在另外两类“关键性结合关系”与“弱结合关系”类电影中,这种倾向也十分明显。《盛夏光年》中康正行等三人的自行车总是由学校驶向田野,《刺青》的自行车存在于树下草路边,《夏天的尾巴》中的自行车也是骑载着张家月等人从学校到油绿的稻田,《夏天协奏曲》中自行车呈现的是金门的田园海边风光,《台北飘雪》中的自行车呈现的是菁桐小镇的风景,与May所在的都市不断形成对比,《渺渺》中情节一开始就表现了小瑷骑车从装饰精致的家里驶向田野,《街角的小王子》中小静的自行车首先出现在一座田园式的小别墅旁边、《乱青春》的开始处则更是直白地表现小步骑自行车远离城市的高楼大厦,走过红砖小路,进入绿草青葱的田野的过程。自行车作为一种能够被人物自行掌控的交通工具,对它的目的地的选择可以说是十分自由的,但是在这类电影中自行车的线路几乎都是固定的,这种固定性体现在包含自行车的背景环境中,这种背景环境总是与风、水、土壤、稻田、草地联系在一起。作者有意借自行车传达一种与自然亲和的态度。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练习曲》 陈怀恩 2006

作者的第三个能动性则体现在直接使用自行车进行抒情,这也是自行车能够进行意义表达的最直接体现。自行车的抒情作用具体表现为作者“在完整连续的故事情节的因果过程中留出间隙,利用自行车与人物的结合进行某种情绪的表达。”作者的这种能动性处处可见。《转山》中张书豪在历经艰险之后终于看到梅里十三峰,《单车上路》中阿国带着阿妹在莲花公路上飞驰,《练习曲》中明相会在夜晚坐在海边用吉他弹一首曲子。在有关感情的叙事中,自行车往往成为两人感情的象征,《蓝色大门》中孟克柔与张世豪的自行车相互依偎,与两位主人的关系相映成趣。《盛夏光年》中余守恒会站在康正行的车后张臂飞翔,《夏天的尾巴》中张家月的自行车、吉他、田野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乱青春》中跌倒的小步与跌倒的自行车共同构成一幅可怜颓废的画面。对于抒情的使用总是会突出延长时间的作用,车的意义由此也被明显地强调出来。自行车因为被紧密地联系到人物所处的当时情境中,配合人物的一举一动,因此使用自行车的抒情就成为整体抒情内容的一部分。同时,自行车的抒情因为与对人物的抒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的抒情也就有了具体指向的对象。一般来说,此类电影中对自行车的抒情一般都是与爱情和伤害、自我愿望的满足与受挫相关。

2

文本内语境

自行车作为一种叙事元素的可能性不仅决定于作者,同时还决定于文本内的人物与文本的受众(他们同样是电影文本意义表达的参与者)。首先,这一类的电影主要构成人物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人物的代步工具的选择要与之相符;其次,对于影片的主要环境背景来说,自行车也是相对比较适合的工具。事实上,通过观看列举的电影可以发现,其中还有许多的地铁(台湾称为“捷运”)、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出现,有时还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就与语境相契合的程度上来看,人对自行车的掌控程度比另外两种交通工具要高,而且自行车是自力的、无污染的,所以是更契合的。就影片的受众来说,目标也是认同、享受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的观众。《盛夏光年》、《那些年》里的自行车可以作为两个代表性的例子,他们表明对自行车的占有也是有年龄段限制的:自行车属于中学时期。康正行等人在上了大学之后就将代步工具换成了摩托车;柯景腾则只能坐火车。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九降风》 林书宇 2008

自行车成为一种时间段的代表物的原因在于人物的足迹总在乡村与都市间位移。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对自行车的选择必须受到语境的制约。虽然如此,《蓝色大门》似乎提供了一个反面例子,它的人物的活动范围在都市,代步工具是自行车。但其实这是另一个绝佳的证明自行车属于中学时期的例子。虽然有《九降风》(2008)、《阳阳》(2009)、《逆光飞翔》(2012)等影片都是此种情况的例外,他们的主人公的活动范围在都市,代步工具是摩托车,但是不能忽视其中历史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后,都市内的人物的主要代步工具变成摩托车。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发生变化,在《爱》(2012)、即将于2015年上映的《破风》等影片中,年轻的主人公越来越青睐自行车出行。《蓝色大门》作为先行者尤为可贵的是它证明了“自行车属于中学”这一段时期存在过。

单车上路 单车上路:台湾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上)

《破风》 林超贤 2015

3

创作的语境

事实上,自行车的活动空间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反映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创作语境对作者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基础性的,正是韩礼德所说的“语旨”的影响。把这种理论运用到文本研究中,则可以发现作者作为文本的发起人,他的身份与角色、他对受众的期待都成为影响文本写作的因素(因为创作语境又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范畴,且与本文的方向有别,这里只提纲挈领,并不深入论述)。如果愿意把自行车的这种复杂安置与作者的创作语境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发现对“自行车的空间配置”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并不是随意的草草而就,特别是在配置的方式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普遍性的时候,自行车更是成为我们理解这类电影的不可或缺的钥匙。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杨守志,黄泽原

来源:网络

作为全国电视院线行业的领头羊,沙发院线已经覆盖全国千万级的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便捷高清的观影体验。了解更多沙发院线请移步,沙发院线官方微博:@沙发院线

本文标题:台湾宝岛自由行包车-台湾自行车道规划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14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