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

发布时间:2017-09-19 所属栏目:淡水观赏鱼简介

一 :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二 : 《谋杀鉴赏》简介

当代美国社会(芝加哥)的显微镜与解剖刀

——《谋杀鉴赏》简介

芝加哥,这个美国第三大都市,工商业、金融业高度发达,繁华热闹,灯火辉煌,但种族、劳工、政治三大问题盘根错节,使其社会不公、贫富悬殊,成为帮派林立、罪案频发之地。本书让你亲身领略由芝加哥体现的美国社会诸多方面的细节,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美国当代女作家莉比•费舍尔•赫尔曼(Libby Fischer Hellmann)的《谋杀鉴赏》(An Eyefor Murder)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佳作,让我们能看到美国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美国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种种无法克服的弊端。

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才创作此书的。

这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力作,力求以尽可能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反映民生、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充分显示了作家的社会使命感。表面上看是惊险悬疑小说,实际上对美国当代社会现实给予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社会画面广阔,发人深思,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严谨、深入而精致,直击读者心灵,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笔者读此书时心灵体验之强烈,只有青少年时代读巴尔扎克、狄更斯等才有。

作者在主题、题材、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力求创新;

主题:反恐,但恐怖分子不是塔利班、基地组织、伊斯兰国那类的,而是美国国内的白人新纳粹组织,并且与二战时的德国纳粹有关,但其基本理念又与塔利班等类似。

题材:业余女侦探破案,但主人公既不是福尔摩斯、波洛那样的专业侦探,也不是因为爱好侦破案件而当起私家侦探,只是因为偶然卷进了谋杀案,而警方根本就不介入,结果被迫成了业余侦探;……整个过程犹如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遭遇,不经意地遇到了种种现象,引起了怀疑,就去调查取证,最后把他们拼接起来,才有了些眉目,到了最后才真相大白;

美国评论界赞其“精致”“缜密”,细节丰富、逻辑严密。就可读性而言,作者称本书主人公为“融《24小时》与《绝望的主妇》之主人公于一身”。

内容方面特点如下:

1、当代美国的世态百相:三教九流,各色人物轮番登场;

2、美国社会文化小百科:涉及大量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商标品牌,与当代美国人的生活与思维及用语息息相关;

3、战后一代美国人的社会心理:种种负面情绪的历史根源;

4、中年离异女人的童话:什么样的童话,你懂的。

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下列特征:

1、真实、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力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所以大量的事件、人名、地名、甚至芝加哥的街道名都是真的。叙述描写极具真实感,这种真实感超过连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很实在,没有传统西洋小说那种详尽细密的环境、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但又比我们传统的白描要详细,详略刚好符合当时的情景。心理活动是意识流的手法,但这意识的流动有迹可循,与人物当时的环境、动作水乳交融。这样就给人以极为真实的感觉,读者与主人公一样的心跳、一样的呼吸;读完本书,读者将会经历一场真切而深刻的心理与情感体验——这才会体会到,为什么有了影视作品,小说还有存在的价值。

2、影视的表现手法、画面感很强。往往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期间的过渡性介绍往往省略。因为主人公是影视专业人士,作品又是用的第一人称,其中的事物都是通过她的眼睛、她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这也才符合她的特征。但又不是影视文学的写法,兼具传统小说与影视文学之长,而避开了二者之短。

3、环境、情态与心理描写简洁传神、水乳交融,使读者身临其境、可触可感,读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心理情感体验。

3、叙述与描写用语最大限度地使用鲜活的口语,处处都体现出不很连贯、简省、跳跃性的特征;人物对话以外,叙述语言也极少使用书面语词汇,极少见到长句、好像没见到过从句之中套从句那样的句子,更没有那种一个主句、四五个分词短语再加上几个定、状语从句的,既像是作者的回忆性独白,又像是给人讲自己的亲身经历。

描写真切、深刻,直击读者心灵,而且用语求新,虽是日常口语,却新鲜活泼,用法极为灵活,极少陈词滥调。因而读起来不大可能“一目十行”,常常要被一些独特的用法吸引而停下来思考,领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中文版在保证汉语读者可以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这个特色。

初读以为本书属于通俗文学畅销书,以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惊悚刺激见长,是消闲类快餐性作品,单凭故事就可以吸引大量读者。现在看来错了。故事固然不错,但其最大优点则是:思想深刻,画面广阔,场景真实、语言个性极为鲜明而又处处凸显其真实自然,好像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发展的,这才是本书真正的长项。短时间内,可能不会畅销,但其生命力将相当长久,有可能成为传世经典。

三 : 鉴真简介

鉴真
  中文名称: 鉴真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唐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688~763
  相关事件: 鉴真东渡

  生平简介

  鉴真(六八八年至七六三年),我国唐代的高僧。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他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光辉人物。

  鉴真,俗姓淳于,出生于扬州江阳县,十四岁在扬州人云寺出家为沙弥。青年时,他托钵远游,曾在洛阳、长安的寺院里,从名师攻读佛教经典。他在佛学上造诣很深。尤其对佛教的律宗和天台家有深湛的研究。从二十六岁起,他就在扬州大明寺讲经布道,传授戒律。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淮南江北持净戒者,唯大和上独秀无伦,道俗归心。仰为授戒大师。”在他座下,名徒辈出。

  唐帝国是当时亚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之交的扬州,不仅是中国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鉴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使他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和远大的眼光。在他看来,向外宏布佛法,是一个佛教虔诚信徒应尽的义务。而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地的佛教僧侣,也知道鉴真和尚是“郁为一方宗首”的著名高僧。

  大化革新前后,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迫切需要向中国学习。七世纪以来,一次又一次的派出遗隋使和遣唐使,基本上都是抱著学习交流的目的而来的。学习中国的佛法,是使团的任务之一。天皇是政权,出于它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大力兴建佛院,推广佛教。而佛教的传播,又是日本吸收外国文化,特别是吸收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八世纪上半期,佛教传入日本已近有两百年的历史,僧侣人数,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僧尼应该遵守的清规戒律,尚未制订,佛教徒中存在的放任自流的状态,已成为日本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公元七三三年,日本政府派遣的第九次遣唐使中,有几个留学僧。其中的荣睿、普照,就是奉敕入唐,寻访精通戒律的高僧东渡传戒的。

  荣睿、普照跑遍唐朝的东西两京,访师问道。公元七四二年,他俩赶来扬州求见鉴真。为了发展祖国的佛教文化,邀请名师传经讲道的两个日本僧侣与决心献出余生东渡传法的五十五岁的鉴真的会见,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壮丽的一幕。会见中,随侍鉴真的,有三十多个及门弟子。荣睿对鉴真说:“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他吁请鉴真派弟子“东游兴化”。鉴真深感中日两国,虽“山川异域,而“日月同天”。他下定决心,东渡传法。他问众弟子,谁愿去日传法?弟子们的回答是沉默。弟子祥彦表白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森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可是,这位高僧却坚决地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在鉴真的决心的感召之下,二十一个弟子决定随他同到日本去。

  为了实现壮志宏愿,不惜牺征个人的一切,始终坚持百折不挠的精神。鉴真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东渡传中,碰到重重的阻碍、磨难和挫折。唐朝的官府留难他,鉴真的弟子和扬州寺院的僧侣劝阻他,鉴真并不理会这些阻难。可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去日本途中,风急浪高,海道艰险。从公元七四二年以后的七、八年,鉴真一行先后东渡五次,结果都失败了。有一次,他们乘船被恶风猛浪击破;又一次,险礁撞沉了他们的船只。第五次(七四八年),六十一岁的鉴真一行三十五人,乘船出海,遇暴风把船只吹到南海,在海南西南端登陆。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鉴真一行。从海南经广东、广西、江西、循长江而下经南京回扬州。长途跋涉的困顿,炎热蒸闷的气候,不断折磨著一群僧侣。鉴真的弟子祥彦和日本僧人荣睿,在旅途中因病去世。鉴真也因身毒入眼,双目罹疾,终至失明。公元七五三年,日本遣唐大使回国。归国前他面谒鉴真,邀请赴日传法,鉴真欣然允诺,率随侍弟子僧侣等共二十四人,作第六次越海赴日的壮行。公元七五四年二月,他们到达了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日本朝庭的盛大欢迎。当时鉴真又目失明,年已六十七岁。

  鉴真在日本十一年,他和仔的弟子法进、思托、如宝、昙静、义静等,做了大量的、影响深远的工作。他设坛授法,讲学传经,座下弟子,常满三千人。他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创人,对日本天台宗的兴起,也给予直接的影响。他为日本僧侣确立的戒律的律仪。日本奉鉴真为律宗第一代祖,法进、如宝为第二、第三代祖。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著名的佛教大师最澄,在入唐学习前,曾受教于鉴真及其弟子。在日本,上至天皇,下及僧俗佛教信徒,敬礼鉴真,从末稍衰。

  在当时,他成为日本怫教徒的组织者和导师。

  鉴真在日本初住东大寺,五年后,在鉴真及其弟子主持下,新建唐招提寺。由鉴真弟子如宝、思托、法进、昙静等亲自役计的唐招提寺。其规制取法当时中国佛教寺。它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在日本建筑史上别开新貌,对日本佛教建筑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唐招提寺内的金堂和当时塑造的许多佛像,迄今尚存,这些佛像形态上。伪厚实、稳、重、庄严、丰满。制作方法上的干漆法,成为日本一代雕塑艺术的巨大成就。寺内的鉴真和尚座像,是思托创制的。从座像魁梧的身材。,端正大方的仪容,开阔的额门,清秀的五官,可见鉴真坚强刚毅的意志,深沉厚实的个性。长期以来,日本人民以唐招提寺的建筑和佛像作为他们珍贵的国宝。

  鉴真及其子弟以汉语讲经,思托、法进等人擅长诗文。这对中日语言文学的交流很有作用。鉴真精于医药,能鼻代眼,鉴别药物。-他曾洽好日本圣武天皇皇后的疑难杂症,并遗有《鉴真上人秘方》于世。日本的医道,奉祀鉴真遗像,尊为师祖。鉴真在日本,主要是传播了佛法,但同时也传播了中日人民友谊的种子,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公元七穴三年鉴真逝世,日本僧侣同声悼念。

  次年,日本遣使往扬州诸寺通报鉴真去世的消息,扬州所有寺院携偕众都身穿丧服,面东三日,以志哀悼。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06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