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那些痛的记忆-那些年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7-09-07 所属栏目:话题作文

一 : 那些年的记忆

那些年的记忆

喜欢安静的风,想让自己的心轻抚在温柔的日光下,然后飘向远方,只剩下一个黑色的印记。

下班回家后闲着无事,便打开电视,看一个综艺节目,听到讲述者说自己已经七年没有回家了,再看到他流泪,自己也有点莫名的伤感,虽然自己没有七年那么久,但也有两年没有回家了,每个月都会接到家里的电话,但每次说不上几句,就急着挂了电话,想想真的挺内疚的。于是便拿起电话拨了过去,刚响了没有两下,母亲便“喂”的接到了,除了简单问问吃饭没有,最近好吗,好像也没有什么说的,也许是长时间以来我和母亲的通话都是以自己的工作忙为由而匆匆结束,母亲说:“好了,你忙”。就要挂电话,我忙说:“妈,我不忙”母亲奥了一声,想说什么但又沉默了,没一会电话还是挂了。看着手中的电话,再想想母亲,我知道这一辈子太亏欠母亲了。

198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年代,但对父亲那是熟悉的,也是难忘的。那年父亲16岁,因为家里没有吃的东西,便和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挖野菜。不曾想,到了山上,野菜没有挖到,父亲不小心从山上滚下来,摔断了腿,爷爷奶奶因为没有钱给父亲治疗,父亲便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父亲跟人学刷油漆,一边学一边跑江湖,本以为学了手艺可以讨到媳妇,但是每一个见过父亲的人都嫌弃他的腿。好在后来,父亲遇到了母亲。

1984年父亲认识了母亲,那一年父亲20岁母亲19岁。父亲跟随师父到母亲家里粉刷家具,我阿爷,也就是我外公,看到父亲是一个手艺人,做活细心,也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把母亲嫁给父亲。母亲当时死活不愿意,哭着闹,但最终拗不过家人哭着同意了。当时没有现在便利的交通,只有班车,来回要好几天。母亲出嫁的那天,没有婚礼,也没有宾客,只是家人将母亲送到了长途客运站,母亲便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了遥远一个小山村,待了下来,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母亲初到父亲的家,父亲拉着母亲到奶奶跟前说:“这是妈”母亲颤颤地叫了声“妈”边正式成为了父亲的妻子,我们的母亲。母亲很吃苦,也很吃亏。刚到村里,村里的人叫母亲“傻藏民”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母亲总是笑一笑,久而久之,村里的人也就不再公开的场合这样叫母亲了。1986年,我出生了,刚过二十天父亲便出门干活去了,母亲抱着我等着父亲回来。家里没有人照顾,寒冬腊月的风使劲吹着,母亲缩卷在冰冷的被窝里,给我喂奶,一边喂,一边哭,哭到后来,母亲不再哭了,因为很多人说哭多了就会没有奶水,母亲是怕饿着我。冬天的小山村,被落雪覆盖着整个世界,大雪封住了进山的路,但家里要烧炕,月子还没有坐完的母亲,不得不下炕去背羊粪,但在这之前还有将我哄着睡着,当我睡着了,母亲便背着背篓去背粪。不知道要背多少,母亲没有多说什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自那一年之后母亲便有了腰疼病,每到天冷的时候,腰那块又冰又凉。雪还没有停,父亲回来了,看到父亲,母亲便哭着说“咱们回草原吧!”父亲说回,过完年还真回去了,只是回去没多久,又回来了,只是父亲一句“开春要种田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夏天的小山村,特别美丽,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像极了梦中的天堂。父亲又离开家了,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小叔说我们家劳力少,便让奶奶分了家。母亲一个人带着我,每次要上地时候,母亲总是将我背在背上,然后将头巾勒在我的后背上,再到地里一边锄草一边哄我,哭的特别厉害,母亲就将我放下来,喂点奶,然后再将我背起来锄草,母亲一直背着我,直到弟弟的到来,才将我换下,后来很多年,我一直有一个外号,老人们都叫我“后背上长大的孩子”。

1989年母亲又怀孕了,而这时父亲和母亲已经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了,母亲哭着闹着不要这个孩子,但是山里人的想法是孩子越多越好,母亲曾偷跑着到城里去“阴”但走到一半时被人截了回来,再后来我便又多了一个妹妹。妹妹的出生,无疑让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了,父亲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出外贩卖木头。母亲背着妹妹,抱着弟弟,我跟走后面,走在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阵心酸。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们总说“快看,西山梁山那个藏民带着孩子下山了”然后就是阵阵的笑意……

2000年,在母亲的执意下,我们全家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小山村。父亲在离开的时候,没带走老家的一根木头,一个碗,甚至一双筷子,因为小叔说“那些东西都是家里的,谁都不能带走”但其实那会家里只剩下了小叔一家。母亲什么话都没有说,卸下了装在车上的木头,碗筷。那一年山里没雨,庄稼全死了,而我们搬到了滩地,借着黄河水的灌溉,可以算是丰收年,每当说起那一年,母亲总说,那年如果不是下山来,我们全家就会被饿死。

2005年家里盖了新房子,母亲提着铁锹往房顶上上泥,村里人都说母亲能干,母亲总是笑着说这不是有这几个孩子吗,没这几个孩子,我还不知道劲往那使呢。每逢过年的时候,我们都有新衣服穿,但母亲过年的时候,永远穿着她那件结婚时,父亲买给她花衣服,小时候,我总是问母亲“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您总是穿这件衣服?”母亲总是笑着说“因为这件衣服好看”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母亲和父亲靠着几亩地,到现在的几十亩地,让我们兄妹三个都读了大学,还都留在了外面工作,村里人都说母亲命好,母亲总是笑着不语,就像当年他刚到那儿小山村时,村里人叫她“傻藏民”一样。

前两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母亲住院了,看我能不能回家,我什么话也没多说,请了假,连夜赶着火车回了家,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躺在床上,突然感觉,母亲好小,小的不到床的二分之一,她很安静躺着,弟弟和妹妹坐在床边上,母亲看我来了,开口说“没啥事情,你怎么来了,又耽误工作。”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静静地看着母亲,才发现母亲头发白了,皱纹更多了,看着看着便哭了,母亲非要起身,我说我不哭,母亲才重新躺好。手术很成功,母亲躺在床上,妹妹一口一口的给母亲喂饭,母亲吵着说自己来,这辈子没人这样伺候过自己。晚上我打了盆水,给母亲洗脚,母亲的脚很小,但是脚后跟的皮很硬,握在手里,粗糙的扎手,更扎心。

喜欢安静的风,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但我想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忘了回家的那条路,忘了给母亲打个电话,陪母亲吃个饭,我生怕这样的机会错过一个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二 :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

旅行车在国内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认可度始终不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旅行车通过合资生产或进口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这些车型或年代久远,或保有量很低,如今在街头大都难觅其踪影。
标致 308SW
标致在2000年以后,先后引入407SW、307SW、308SW。近些年308SW相对卖得更好一些。和宝马合作开发的1.6T发动机在当时是相当前沿的动力系统,单片式全景玻璃天窗也是相当个性的装备。法系车不拘一格的设计在308SW上也得到完整呈现。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不同于大多数旅行车方正规整的车尾,308SW有着相当个性的装饰,可独立开启的大弧度后风挡玻璃是它的标志性设计。遗憾的是,新一代308SW并没有进口销售,意味着这一车系将就此与我们分别。
上汽大众桑塔纳旅行车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款通过中外合资方式生产的轿车,大众桑塔纳无需多做介绍。而桑塔纳旅行车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在桑塔纳近三十年的制造历史中,桑塔纳旅行车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产量不能和三厢版本相提并论,但宽大实用的后备厢让桑塔纳旅行车成为了国内相当热门的特种车辆,国内不少大城市的公安机关以及电信、电力、燃气等公用事业单位都大量使用桑塔纳旅行车作为公务用车。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状态良好的桑塔纳旅行车在街头出现,身份仍(www.61k.com]以公务用车为主。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值得一提的是,桑塔纳在中国特殊的地位让桑塔纳旅行车的人气同样不低。一些改装爱好者至今仍乐于把它作为改装平台,HellaFlush低趴风格是玩家们的最爱。而桑塔纳零配件以及维修层面得天独厚的便利性也让改装玩家能省下不少开支。
广州标致505 SW8
广州标致和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是国内最早的合资车企,但和大众系的长盛不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州标致走入历史已近20年了。不过曾经的505 SW8还是值得一说。它是广州标致第一款国产车型,比三厢版本505更早量产。“SW”在标致家族中一直是旅行车的代号,“SW8”指的是八座。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505 SW8的独特之处在于装有可容纳三人的第三排座椅,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见的设计。整个505家族在国内曾经掀起过一股热潮,前置后驱的结构在同时期的桑塔纳面前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更大排量的发动机令其动力也领先于德系对手。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国产化进度缓慢导致的高成本以及质量控制不力,广州标致最终销售遇阻,债台高筑,只能惨淡收场,505 SW8也已经难觅踪迹。
一汽马自达6 Wagon
桑塔纳和标致505的年代毕竟有些久远,而且在汽车还属于奢侈品的岁月里,旅行车更多以工具车的身份出现。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汽车消费的普及,又有一批车厂开始吃旅行车这只“螃蟹”。马自达6在上市伊始,被认为是国内形象最年轻的运动型轿车,“弯道王”的绰号不胫而走。在三厢轿车大获成功后,一汽马自达先后将五门掀背轿跑版和旅行版进行了国产。其中wagon旅行版本更是以全系最高级别配置的面貌示人,仅有2.3L一款动力。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即便十年以后再看,这款马自达6 Wagon的设计仍然不落伍,扁平化的车头充满动感,整体轮廓虽不及现在的“魂动”惊艳,但已经是纯正的运动化格调。马自达6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出色的操控性口碑,更毋宁说在2006年,一台Wagon的横空出世该有多轰动。倘若当时一汽马自达能够推出价格较低的2.0L车型,没准旅行车在中国走进千家万户的时间就能大幅提前。现如今我们也只能偶尔在二手车交易市场里看到它的卓然身姿了。
大众 R36 Variant
这应当是最让国内车迷们难以忘怀的一代经典。第六代Passat的设计被许多人认为是Passat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款。尤其是旅行版,圆润饱满的线条可谓天衣无缝。也正是从这一代开始,大众通过进口渠道开始在国内销售Passat Variant。在第六代Passat基础上,搭载3.6升VR6发动机,刷上比斯开蓝车漆,底盘高度进一步降低,换上运动型座椅,R36出现了。R36同时拥有三厢和旅行版,不过显然旅行版的人气更高。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VR6发动机有着体积小的优势,马力表现也非常不错,但故障率却不低,且后期保养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大众为R36打造了专属内饰组件,包括可调节侧向包裹度的前排运动型座椅以及R专属方向盘和换挡球头。但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例如车厢内专为R36设计的高光格纹面板存在反光过度干扰驾驶员视线的问题。事实上R36并不完美,不过这些问题都没有阻挡它超高的人气,汽车的世界从来都要拼颜值,即便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小问题,只要颜值满分依然可以有底气让车迷们为之倾倒,更何况是R36 variant这样出门拼得起加速、进门装得下菜篮的全能选手。
中华 骏捷Wagon
中国品牌阵营里也出现过这样一款颜值不低的旅行车。骏捷在问世之初就因为华晨和宝马的合作关系而获得了更多关注。从外观到内饰,骏捷的确有不少模仿宝马3系的痕迹,不过并非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还是融入了不少自己的设计元素。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在此基础上开发的骏捷Wagon,沿用2.0L、1.8T两款发动机,外形与E90时代的3系旅行车非常相似。虽然当时的骏捷Wagon做工并不细致,甚至可以说是粗糙,但在2008年前后它的外观还是比较前卫的。而且当时马自达6 Wagon仍在销售,虽然成绩不佳,但的确让旅行车掀起了一些小涟漪,所以华晨想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并不奇怪。不过最终的结果和前者相似,还是以惨淡收场告终。
萨博 9-3
萨博品牌的多舛命运一度受人关注,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曾经萨博也在国内卖过旅行版:9-3 Sport Combi。210马力的2.0T发动机仅需8秒即可破百,完全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座舱设计看似低调简单,实则处处透露出实用风格。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然而坚持自我的萨博最终几经努力还是未能实现自我救赎,曾经的萨博车主们喜欢自称“机长”,原因无外乎萨博历史上的飞机制造商背景。不知时至今日,还有多少“机长”还开着自己的萨博,在坚持着贴地飞行呢?
南汽菲亚特派力奥周末风
以小型车见长的菲亚特,第一次合资国产的历程并不美好。不过派力奥周末风倒是国内不多见的小型旅行车,和它同时代的赛欧S-RV一起,构成了一个曾经不错的属于旅行车的年代。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派力奥周末风用不到十万元的价格就能买到,而且1.5升发动机和4挡自动变速箱的组合在当时可谓颇为强大。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虽然车身尺寸不大,但凭借实用的后备厢,派力奥周末风收获了不错的销量,尤其在一线城市,一些观念超前但预算仍有限的买家已经欣然接受了它。而且当时派力奥周末风并未刻意强调自己的旅行车身份,而是以“周末风”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名字告诉大家,旅行车是举家周末出行的好伙伴。还有问题要问?赶紧找二手车专家魏征,关注dycwesc,用10年二手车经验为各位实时在线解答关于二手车买卖、置换、过户、售后的各种问题。

那些记忆中的旅行车_第一车网

三 :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丛珊因《牧马人》一炮而红的光芒,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丛珊以她质朴的外表形象演出了女主角的纯真、善良、可爱。国人也在一夜之间迷恋上影片《牧马人》的主角丛珊。

走红后的丛珊,从此也走进了我的生活。偶然一次,我走在路上,惊闻有人对着我高呼:“牧马人!丛珊!”我疑惑的看着说混话的人,没有言语,很困惑丛珊与我有什么联系?后来,我收集了丛珊的图片,观赏了电影《牧马人》,明白了热情的观众对丛珊的迷恋,而与丛珊有几分相象的我,从此被打上了“象丛珊”的烙印。

我对影片《牧马人》,也只是一看而过,也没有留下多深刻的印象,青春时代的我,对象不象“丛珊”这个问题,更是无所谓,毕竟我不是丛珊的崇拜者。随着岁月的变迁,我对丛珊的记忆,也渐渐的淡忘。

就象一份注定的缘,有些记忆是不能忘却的。好多年了,本以为淡忘了,却不停的有朋友在身边提醒:“你看过电影《牧马人》吗?你知道你很象丛珊吗?”。

我知道:“别说我象丛珊,好吗?”

朋友疑惑的问:“怎么?说你象丛珊,还委屈了你?”

我笑了起来:“嘿嘿,你不是在提醒我有一张与丛珊一样的圆脸吧?一看我这张娃娃脸,就知道日子过得很舒心,安(www.61k.com]祥、富足,可就少了几分秀气。”

丛珊,似乎与我有不解之缘,丛珊就象是一道彩虹,亮在我的生命里。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那些与“丛珊”有关的记忆


四 : 那些关于雪的记忆

雪又一次悄悄地来找我,带着美丽的笑靥,当我伸手去迎她时,她却孱弱地没有了幽幽的舞姿,幻化成了我手心的一滴清泪。望着这漫天飞舞的精灵,闭上了眼睛,今夜要梳理一下十七年来对雪绵绵的记忆……

雪与妈妈

记不得第一次看雪时是几岁,是怎样的光景,是怎样的心情,只知道雪是那种白白的凉凉的东西,像夏天里哥哥姐姐们手里拿的那种冰棒,很可爱,而且又不乏神奇,早晨还是白的,中午太阳公公就把她涂成金灿灿的,开始时踩上去松松软软的,过两天再去踏时便溜溜滑滑的了……

雪天里妈妈会把我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像大雪球一样,然后温暖的大手便牵起了这只冰凉的小手,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足印,妈妈很少陪我玩雪,只是那样静默地看着乖小的女儿,看女儿把雪团成球,抛出去,又散成雪;看女儿在雪中翻腾、打滚,把雪地当成一张铺着洁白柔软被褥的大床;看女儿笑容结成了秃柳枝头的冰晶,凝成了古老屋檐下澄清的冰凌……妈妈用那种熟稔的目光将女儿灼成铮铮铁骨,而女儿却怎么也琢磨不透妈妈绵延悠长的思绪。

妈妈总是喜欢牵着我的小手看雪,看完雪后绕道而行,行至一排矮矮的房前,絮语着那些遥远的故事,心不在焉的我只模糊地记得一句:雪埋藏了我太多的记忆,看那落雪烟囱中飘出的炊烟,以前以为他只是村庄的头发,其实他才是村庄的根啊!

雪与爸爸

提起雪,提到爸爸,我总是有很多快乐的记忆。小时候,爸爸总是能把雪天的气氛营造的如梦幻般诱人,来到离家不远的小西湖旁,用那寒冰三尺厚,便快乐了这父女俩,这意味着一场冰上雪球大战即将开始了……我团的雪球小而慢,爸爸团的大且快,每次都是他把我“打”得稀里哗啦,当我正要放声大哭耍可怜时,他便狠狠地摔倒在地上,看他满鼻子是雪的糗样,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巧妙地跃成了兴灾乐祸的放声大笑……笑化了满地的雪,笑暖了整个冬天。

在家门口我们会堆一个相貌滑稽的雪人――用冻得皴裂的胡萝卜做鼻子,路边捡来的小石子做扣子,那拿什么做眼睛和嘴巴呢?回家拿了两个失水干瘪的小桔子,嘿!这双灯泡一样的大眼睛配这张白白胖胖的大脸蛋真的再合适不过了。嘴巴嘛,刚好瞥见角落里的一辆破旧的二八大驴车,爸爸冲我坏坏地笑了一下,拔下了车后那还算红艳的反光灯,哇,好夸张的一张大嘴巴,不过还真可爱……爸爸总是将那些快乐的记忆埋进我心的泥土里,让我拥有了一份比C60还珍贵的记忆。

雪与自己

雪,我要在今夜邀你作伴,千帆过尽,要你与我饮尽这一壶悲欢,酒令将尽,要你与我默坐执杯向晚。与你相约,我已遗忘了尘世,遗忘了繁花和秋月,遗忘了长风中隐匿的阑珊。

在雪消融前,掬一捧轻柔的雪,恋念地看,然后将她斟酌成长长短短的句子,折叠在朝花夕拾短暂的生命里。曾记否?这里有我那些关于雪的记忆……

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从“雪与妈妈”、“雪与爸爸”、“雪与自己”三个角度,给我们诉说了一个个开心而欢快的故事。文章语言清新秀逸,亲切委婉,值得一读。

五 : 记忆中的那些柿子 

周一上班,朋友杜哥打来电话,说要给我送些“好吃的”。不一会儿,一篓橙红如小灯笼的柿子便送到了我面前。

   杜哥说,这是他特意托人从华山上摘的,一共两篓,分我一篓。都是“挂在树上自然成熟”的果子,非常好吃!

    我当下便拿出一个柿子,顾不上洗,直接揭了蒂,顺着蒂部的那个圆孔一吸,哇,香甜软滑的汁液瞬间便充溢在齿颊间,浸润着每条神经的枝枝梢梢,那个爽呀!

    我从小就喜欢吃柿子。记得在家乡上学时,我特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就曾在课上说过,柿子,是所有水果中最甜的一种。可惜的是虽然我们村有一块田叫“柿树园”,但却一棵柿子树都没有。好在我舅家有柿子树,每年柿子熟时,舅舅就会选熟软的柿子给我们送一篮来。我记得小时候贪吃,有一次吃多了软柿子,引起胃痉挛,痛得我那个难受呀,直到把吃进去的柿子又全吐出来才缓过劲。

    记忆中第一次从树上摘柿子,是上初中时。有一年夏天,和几个好朋友疯玩,瞒着家人徒步去司马村。可能是当时年纪小,精力旺盛得不知道怎么挥霍才好,所以,几个小丫头放着直直的大路不走,偏挑了乡间小路,在阳光下的峨眉岭上一路疯跑。中间休息时,恰好在一棵柿树下。那棵柿树树冠庞大,枝杆苍虬,叶片肥厚,结得柿子才指头蛋大小,青青的隐在碧色的叶子后面,似婴儿般可爱。口干舌燥的我仰头看了半天,傻傻地想:说不定咬一口,脆甜脆甜的……想着想着,便忍不住摘了一个,放进嘴里,一咬,那个涩呀,别说舌头了,连牙齿好像都能感觉得到。害得我“呸呸呸”吐了又吐,惹得同行的几个丫头笑了好久。

      在我的家乡夏县,柿子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温柿子。挑选那黄色的硬柿子,用温水浸泡脱涩,吃起来脆甜爽口。秋天,去田里劳作,中间歇息时,咬一口温好的柿子,就一口酥得掉渣的无碱硬面馍,香和甜就全有了。长大后我第一次离家到百里外求学,刚好是柿子成熟的秋季,学校所在的小镇上常常有温好的柿子卖,那时候钱少,舍不得买新衣也舍不得吃好饭,但对柿子却一点抗拒力都没有,只要上街看到柿子,就会忍不住掏钱包,还好,一块钱就可以买十几个,足够我解一时之馋得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再后来,不求上进,正上着学呢就给自己找了个男朋友。男友家在黄河岸边的中条山上。第一次去男友家,是春天,还下着点牛毛细雨。两人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步行了三十里,走得腿都快累断了。好在山里景色好,沟沟坎坎上有自然形成的层层梯田,田里麦苗青青,间或还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如花毯般点缀其间。除此之外,看到最多的就是柿子树,东沟西洼,田梗埝边,随处可见枝干虬劲的柿子树。细雨如丝,柿树上鹅黄的嫩叶青翠如洗,随手摘一片咬在齿间,竟泛起淡淡苦香……

    春雨浸润下的苍树嫩花,青沟绿坎,把个一直生活在平川地带的小丫头看得如痴如醉,留连忘返。大学一毕业,就死心踏地做了山里的媳妇。

    婆家叫桑林,却一棵桑树都没有,多的是柿子树和花椒树。柿子成熟时,红红的果实灯笼般挂满柿树的枝枝杈杈。柿子在桑林最不值钱,从来没人看护它。有谁嘴寡了,想吃“蛋柿”,那就随便找一棵柿树,仰头在枝杈间搜寻,终于在树梢间发现一个,便吭哧吭哧脚蹬手抓上了树,摘了“蛋柿”,骑在树杈上就开始甜甜地吃……柿树的主人见了,最多笑骂一句:混小子,小心折了腿!却并真的不见怪。

    婆家人最擅长做的还有一种吃食,那就是柿饼。柿子摘回来,成堆地堆在院子里,公公婆婆和大小姑子们一人一台自制的削柿子机, 一手拿柿子贴在刀片上,一手转动摇把,薄而均匀的柿皮便被长长地削了下来,削好的柿子,会被整齐地摆放在簸箕里,搁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让温和的阳光慢慢晒干,一二十天后,原先水灵灵的柿子会果肉皱缩,果顶下陷,渐渐变得外硬内软,继而逐一上霜,柿饼就晒好了。掰开一个柿饼,金黄半透明胶质状呈现眼前,入口柔软,甜美。这个一度也是我的最爱。可惜胃不好,不能多吃。不过,细心亲和的婆婆还教了我另一种吃法,那就是把柿饼和核桃放在一起吃,柿饼的甜软,核桃的油香,一起在齿间缠绕,那种另类的香甜,让人品尝后,会久久难以忘怀。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年回桑林只能在年关之时,柿树的春华秋实自然是错过了。但近几年状况却有所改变,因为撤点并校,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为了自己能多挣几个钱,村里的年轻人大都走出了大山,将家安在了交通更为便利,条件相对优越的镇上。偶尔回山上的家,也是为了收获那些更为值钱的经济作物,比如花椒,苹果。至于不值钱的柿子,他们懒得摘,留守的老人们又没能力摘,于是,凛冽的寒风中,坚硬黝黑的老柿树便如眼巴巴的老人,光秃秃的枝上挂满头红彤彤的果实,沉默地伫立在苍凉的原野上……看着让人心疼!

     好在这次回家听说了一个好消息,同巷一位勤劳能干的老人闲来无事,拣起了老手艺,在老院里支起锅子,开始烧柿子酒,酒烧好后,先是被做生意的儿子拿出去送客户,后来竟吸引得很多人嗅着酒香,驱车沿着迷宫一样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找到桑林村里高价买酒。可惜老人本意只是烧酒自己喝,所以一时竟供不应求。老人说了,今年柿子熟时,他会多摘些果子,专门用来烧柿子酒,如果可以,他还想自创一个商标,建个酒厂呢!到那时,如果经济效益好,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说不定就都回来了,满山的柿子也该不会再寂寞了吧!

本文标题:那些痛的记忆-那些年的记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66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