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周志华南京大学-南大周志华果然很牛×

发布时间:2017-11-20 所属栏目:南京大学小百合bbs

一 : 南大周志华果然很牛×

又了解到南大的周志华老师,看后感悟很深,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导师能有几个?

周志华,男,1973年11月生。分别于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11月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4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LAMDA)研究组负责人。
以下是周志华写的For Potential Students:

For PotentialStudents

如果您有兴趣到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学位,并且愿意选择我作为您攻读学位期间的导师,与我一起从事研究工作,那么请耐心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1. 在和我联系之前,请先认真考虑以下问题:
    1. 您是否对我目前的研究方向(可以参考我最近的论文 以及 我的研究组主页)感兴趣?研究工作可能是充满挫折的,如果没有高度的兴趣,可能会很痛苦。
    2. 您对自己的未来如何打算?我所做的都是比较前沿的研究性课题,关注的并不是那些已经成熟得可以进入产业界(或马上可以进入产业界)的技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不需要有大量的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指导的学生在毕业后到高校、研究所或大公司的研究机构任职可能比较合适。因此,如果您期望将来从事产业方面的工作(例如到一般公司任职),在我指导下攻读学位的经历可能对您不会有多少帮助。
    3. 您是否有较大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做的都是研究性而非工程课题,因此我所能提供的研究津贴是很有限的,可能您所有的收入只够维持您自己的基本生活。一边要为生计发愁,一边要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对常人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您有较大的经济负担,进入我的研究组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1. 由于精力和指导能力有限,我无法招收太多的学生。一般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硕士生2-3名。因为每年跟我联系的学生远远超过我所能接受的数字,所以您可能要面临比较严峻的竞争(有传言说我只招收保送生,这绝对是谣传,我所认为有研究潜质的学生,未必一定能在目前的一般评价体系下有优异的表现)。根据目前的情况,建议您至少提前一年与我联系。例如,如果您打算在2008年秋季入学,那么您大概应该在2007年5月(具体时间请见这里)开始申请。
  2. 如果您准备申请硕博连读,则相对只申请硕士生而言,我可能要对您进行更深入一些的考查。一般来说,我建议您先申请硕士生,如果您在和我一起从事一段时间(一到两年)的研究工作后,仍然希望由我作为您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那么您可以再提交博士生的申请。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通常意味着您希望以学术作为职业生涯,我建议您在对学术生涯以及和我一起从事研究工作的情况有一定了解之后,再做这样重大的决定。
  3. 在我选择未来的硕士生时,优秀的本科成绩(特别是数学类课程的成绩)会有较好的影响。一般来说,您最好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较好的编程能力(MATLAB、JAVA、C/C++)、较好的英文水平(能够不太困难地阅读专业文献)。但上述要求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您有很好的研究潜质(遗憾的是,我很难对此给出具体的描述)。
  4. 在我选择未来的博士生时,研究背景和可塑性将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您最好已经深入参与过研究工作、对领域有较清楚的认识、具有良好的发表记录、能够较流畅地撰写英文论文、能够较自如地做研究报告。但上述要求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您以往的研究领域未必要与我相同,但无论如何,您最好对在我指导下可能从事的研究工作有较清楚的认识。
  5. 选择过程通常如下进行:
    1. 您通过Email传送给我:简历 +研究动机说明,请在简历中清楚地写明您的个人情况、学习经历(申请硕士生需提供扫描的本科成绩单)、工作经历、科研经历、发表论文情况以及您认为有助于增进我对您的了解的其他情况;在研究动机说明中,请用一页A4纸的篇幅描述您的研究动机。(请注意:在通过Email发送您的简历和研究动机说明前,请先征得我的同意;您传送的最好是中文版PDF文件)
    2. 如果您提供的材料使我产生了兴趣,我将会通过Email和您确定一个面谈时间(所有最终被接纳的学生都需要经历这一步)。目前的面谈过程大概是这样
    1. 如果您在外地,也许可以在我参加学术会议时安排面谈,但最佳方式还是上面描述的那样。
  6. 请注意,即使我在上述过程后表示乐意接纳您,您仍然需要通过正常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博士生/硕士生入学资格(或获得保送资格)
  7. 如果您认识我的亲友或同事,建议您不要通过他们与我联系,那样反倒会对您造成不好的影响。最好的方式是直接与我本人联系。
  8. 您与我联系的最佳方式是Email,通常我会在2、3天内回复(出差时可能会耽搁一些时间)。另外,我不希望您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直接闯入我的办公室,因为这将使我难以进行研究工作。

二 : 南京大学周志华:与百度合作是一种“时尚”



"百度有很多世界级的学者,比如百度IDL的余凯博士和张潼博士。" 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说,"品牌对任何人及事物都很重要,品牌的背后是一种'时尚'。对机器学习这一行来说,未来与百度合作也许会成为一种时尚,不合作就会out of date。"

周志华 南京大学周志华:与百度合作是一种“时尚”

8月22日,在百度校园品牌部与百度技术管理部共同主办的百度世界技术创新论坛上,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坦言,很多圈内的挚交好友来到了百度,自己与百度的合作也上了一个台阶。他连续两年参与了百度开放研究计划主题研究项目,在百度的支持下,他培养的学生实现了图像标注领域和用户兴趣模型上的技术突破。

周志华教授是机器学习的知名学者,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的特聘教授,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成就也为众多业界学者所称道。"如果说计算机科学是关于算法的科学,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学习算法的设计、更新和应用。"生物信息学、WEB搜索、甚至火星、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都是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周志华教授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正在颠覆人类的生活。

与百度合作,也让周志华教授心生骄傲。他的学生李楠获得了百度奖学金每年10万的奖励支持,他的学生黄圣君在百度实习时跟随百度IDL常务副院长余凯博士实现了图片标注算法的突破,在内测中图片识别的准确率超过了谷歌。

在周志华教授眼中,百度是一家很早就开始钻研互联网技术的公司,关注基础研究,也很重视基础研究。"独立研究不受干涉,百度在一定程度上比国内其他研究院都要自由。以前的研究容易脱离实际,但接触百度就能接触到业界的问题和真实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上验证技术成果。"

"百度在对学界投入的科研经费上几乎没有任何浪费,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接近于理想的项目形式。"周志华教授评价道。

就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大数据"一词格外热捧之时,周志华教授也有不同理解,他认为业界对大数据有三个误解--模型不重要;只重视相关性不重视因果性;以前的路走不通。"我们需要做精致的模型,因果性也很重要,以前的路子并不是走不通,我认为收集、传输、存储大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大数据。没有机器分析大数据,大数据的用处就无从谈起。"

资源决定未来,拥有了数据,拥有了计算资源,就能够做很多甚至技术积累更强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周志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不拥有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再想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很困难。但是这恰恰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具备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在百度,你可以用上千台机器跑一个MODEL,但是在大学里面用二十台机器都很奢侈了。"

"再过十年,可能大家发现第一流的科学研究不再是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出来的,而是从大公司出来的。"对于技术创新的未来,与许多学术界顶尖学者的看法相同,周志华教授相信在好的资源平台上解决产业界问题会引发更多技术突破。

三 : 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专访

“杰青”周志华专访
  
   周志华生于1973
    在南京大学我发现新大陆——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杰青——31岁的周志华。他年纪比我小,成就比我高,我慕名打电话乃至到办公室堵截,约会再三,他总说自己没什么值得采访的,一连说了N个“NO”!
  我这么无情地谋杀他的时间,天可怜见,看在我都找到他以前导师的份上,周志华教授无奈地答应了。
  为什么这小子这么婉拒媒体?望着他镜片后单纯得像一个零样的眼睛,这位理科男生的想法其实非常单纯:低调行事,醉心研究,让科研成果说话,别的叨扰能免则免。
  这位1973年出生的年轻人,简直坐着火箭上云端:硕博全部提前毕业,毕业第二年破格晋升副教授,第三年聘为教授,第四年获博导资格,同年获“杰青”资助。一年一级,他能没有压力吗?
  “压力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找的。”周志华沉静地回答。“级别、职称之类其实倒没什么压力,因为既然已经聘上了,多干点少干点别人也不会怎么样。真正的压力是觉得一直没做出什么好成果来,只能希望以后做的东西能比以前做的好些。”
  我们的采访约在办公室,巧的是他爱人同在人工智能教研室工作,所以我们的对话多了些温馨的色彩。
  
    人物引擎
  周志华,1973年11月生。分别于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11月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4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任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LAMDA)研究组负责人。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兼职教授、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名誉研究员。
  目前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检索、神经计算、进化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国际论文40余篇。
  
    一般人常在电脑上干的事我都不会
  问:有人说IT产业吃的是青春饭,程序员做到35岁就应该退休了。所以他们说出计算机少年天才一点都不稀奇,是这样吗?
  答:我的工作和程序员搞电脑软件设计是两回事,一般人想像的计算机博士、教授可能是电脑高手、轻松入侵别人网络的黑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比如我主要研究的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办法,比如对大量的气候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后,就有可能对今后的灾害性天气提前预警,这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去分析这些数据。这些东西用途很广,像人脸识别、网络安全、基因数据分析甚至药物筛选都用得上。计算机只是我们用到的一种工具,因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其实是“计算”而不是计算机。
  其实很多一般人常在电脑上干的事我都不会,像QQ、flash我就不会,只偶尔在网上下下围棋。以前曾经有熟人知道我是计算机博士,搬了台电脑来让我帮忙修,我说不会别人还不信,后来只好送到外面公司去给他修了。
  
    家里没装宽带
  问:昨晚我给你家里打了40多个电话,前后持续两小时,一直忙音,是没有搁好电话吗?
  答:不是,我在拨号上网查资料。
  问:一位计算机系的教授,家里没装宽带?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答:因为我住在校内改造后的筒子楼,离办公室只有五分钟的路,所以家里没装宽带。
  妻子答:主要是没顾得上到电信局申请。
  问:请问你是如何认识现在的太太的?
  答:我念博士时她念硕士,在同一个教研室,是我的师妹。我们共同语言比较多,她很理解、很支持我,经常陪我一起工作到深夜。她以前很喜欢逛街,结婚以后就少了,虽然校门外就是最繁华的鼓楼商业街,但去年我只陪她逛过一次。虽然她并不埋怨我,但我其实心里对她很歉疚。她刚博士毕业,留校做讲师。
  
    住在筒子楼也挺好
  问:这个问题我想问问你太太。我在大学念的是中文,周遭都是文科男生,戴白色围巾,有色眼镜,以诗人的面目出现,在大学女生窗下弹吉它念情诗。那时候理科男是没有情趣的代名词。但时移世异,现在的理科男是财富的代名词,不再是那个爬五层楼就气喘的人,也不再是别人说的“机房西装鸡”。据2003年福布斯排行榜统计,在当年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富豪里,88%都是理工科出身,其中男性又占到该比例中的95%。有人说一个真正的理科男:头上有血,身上有伤,脑袋里有程序。你老公这么有成就,你对他是怎么看的?
  妻子答:我不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啊,可能我和他相处久了,只觉得他热爱事业,不喜欢招摇,只想专心做研究。他拿到杰出青年基金后学校给我们特批了一套三室一厅住房,价格比市场便宜,但因为还没装修好,所以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室一厅的筒子楼里。他评上副教授时我们曾经有一次换两室一厅的机会,但他嫌换房搬家太麻烦、耽误时间,所以就没要。他是想少花时间,不过我觉得住在筒子楼也挺好,上班近,而且生活也方便。
  问:有时候会不会委屈,觉得老公太淡泊了?
  妻子答:他心思都在研究上,我们都对物质要求不高。
  
    7岁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问:说说你的童年吧。你这么聪明,肯定少年老成。1992年你以全省高考第11名的成绩离开贵阳六中,考上南京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吗?
  答:不是。我大概是7岁的时候第一次出远门。那时候我父母在国防科研单位工作,驻扎在四川山沟里面,小时候我常住在贵阳外婆家。那年我一个人从外婆家到四川看父母,这边把我送上车,那边父母接站。一路上10多个小时,要命的是,到的时候是早上,站台上没看见父母,后来知道是因为发过去通知车次的电报没及时送到。我一个人在车站等着,等了好久也没见来,然后以为没人要我了,大哭。那时候的人真是很好,车站里一位不认识的阿姨拿面条来给我吃,还想办法和我父母联系。到了下午,我父母总算来把我接走了。
  问:如果换到现在,可能极少有父母舍得这样做,最多会让孩子坐飞机,脖子上挂一块牌牌,空姐全程陪同。
  答:我觉得让小孩从小建立独立、自觉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如果放手让孩子去做事,他可能做得出乎你意料地好。
  
    父母不能一厢情愿培养小孩
  问:你小时候有没有像现在的小孩一样上很多培训班、接受各种特殊技能的教育?
  答:没有,不过那时候也没这些东西。我从小就很安静。五六岁的时候,拿着一本书就能坐在那儿一整天不动。所以不太淘气,很好管,基本上不用家长太操心。长大了以后基本上还是这样。
  问:可能你学习的自觉性和研究的兴趣就在那时候激发了。
  答:可能是吧。我觉得大人其实不要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小孩。每个小孩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大人最好是仔细观察,找出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在一旁引导他往好的方面发展。比如小孩喜欢看书,家里就可以多买些对他来说不很深、而且读了能长知识的书放着。如果小孩天性就不喜欢弹琴跳舞,你逼他去学,他肯定觉得痛苦,而且因为得不到乐趣,肯定做不长久,其他方面的天性可能会不知不觉地被抹杀了。
  问:我发现你好静不好动的个性一直持续到现在。
  答:念博士的时候我还是学校博士生足球队的主力后卫,在学校联赛上还进过球,而且是罚角球直接罚进去的。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安静,喜欢一些安静的活动。
  问:可能只有你这么安静的人才忍受得了枯燥的科研生活。
  答:做学问的人倒未必一定是好静的。而且做学问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并不枯燥。比如我们需要读很多文献,没别的事干扰的时候我每天都会读,你可能觉得这挺枯燥的,其实如果真的读懂了,你会觉得好像在和很多聪明人交流思想,很愉快的。特别是有时候一下子觉得“悟”到了点什么,或者是一些杂乱的认识突然贯穿起来了,那种感觉真的非常好,有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而且当研究有了进展,得到同行认可时,很有成就感。
  
    中小学生不要偏科
  问:你现在做博导了,回头看中小学教育,能给一句忠告吗?
    答:中小学一定不要偏科,要尽可能全面发展,这会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中学的时候还是比较全面的,文理科都很好,文科班的老师对我选了理科班一直觉得很遗憾,我现在仍然对文学和历史很感兴趣。小时候读的书也很杂,文学名著、历史地理、五花八门都有。这些东西看起来和我现在的研究领域相差很远,但其实能感觉到它们的一些影响,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有时候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里的一些想法或者见解,可能会意外地带来启发。说实在的,现在有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中文让人看不懂,如果你的思想无法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不仅自己会很痛苦,而且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对自己都是不利的。
  
  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志华
  
  周志华,1973年生,分别于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11月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4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6年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兴趣与钻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谈到自己专业的时候,周志华反复强调这句话。
  他回忆起原来选择计算机专业是因为高考时这个专业很热门,而当时自己对这个专业并不太了解。本科期间,他大三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为今后的研究打基础。可是同班同学没有想到周志华以后会做学问,因为他“脑子太活了”!大家都以为他在毕业后会去开公司赚大钱,而且他确实已经开始准备考商学院的研究生了。“遗憾的是”,大四开学不久,他就得到了保送攻读本系研究生的机会,因为觉得考试太麻烦,他接受了保送。
  念研究生以后,周志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最终他被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领域所深深吸引,觉得这些知识“很有趣”,他开始钻研这个领域。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所要研究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方法,而这些方法不仅在计算机科学中,在各行各业甚至普通人的生活中都能用到。例如对大量的气候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后,建立出相关的模型对今后的灾害性天气提前预警,这就要依靠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搜索引擎例如Google,其背后也是由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在支撑。
  
  从硕士研究生到现在,周志华一直潜心于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近五年的论文就被国际同行他引450余次,其中SCI他引230余次,2002年在权威刊物ArtificialIntelligence发表的论文被ISI列为2000年以来被引用最多的“top1%”论文,不少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已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在年仅27岁时他就应Elsevier出版社著名刊物《ArtificialIntelligence inMedicine》主编的邀请担任该刊编委,29岁时就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创立以来全国最年轻的获奖者,同年周志华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他在成长道路上书写了许多“年轻”的记录,例如,28岁时获得了国内计算机界著名的“中创软件人才奖”,到目前他仍然是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还不断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大陆”的记录,例如他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 in Medicine》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Springer出版社重要刊物《Knowledge andInformation Systems》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副编辑,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DataWarehousing andMining》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编委,第一位担任权威国际会议ICML、ECML、ICDM程序委员会委员的中国大陆学者,第一位担任权威国际会议ICDM程序委员会副主席的中国大陆学者等。周志华还担任了《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和《软件学报》的编委,以及《ACM Multimedia Systems》和61阅读络逐渐发展起来了,很多文献都可以从网络上得到,文献滞后问题开始有所缓解,而周志华的研究对设备并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因此在国外能做的事,在国内基本也能做。到了现在,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国内和国外在文献的获取上已经同步了,所以在国内也应该能开展好研究工作。
  没有出去并不表示可以闭门造车,现在的竞争是全球性的,所以必须了解国际同行的进展。实际上,周志华一直进行着很多国际交流,他每年都要参加多次国际学术会议,而且和很多国际同行保持着联系甚至开展合作研究,他还被澳大利亚Deakin大学聘为名誉研究员。周志华说,现在因为有很多同行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他收到不少对方负担费用请他去访问讲学的邀请,但因为自己这边的研究工作不能中断,所以每次出去访问的时间都很短,经常是一两周最多一个月肯定回来,出国开会时也经常是一开完会就立马回国,因为要赶着把一些新想法在研究组内做介绍。他说,做这一行压力很大,因为全世界有很多聪明人都在做这件事,别人先做出来的话,自己就白做了,想在前沿站住脚,就必须不断地下功夫,不进则退。
  
  周志华表示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他的研究组能够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我们相信也衷心地祝福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有更大的成果献给南京大学这片我们共同热爱的沃土。
本文标题:周志华南京大学-南大周志华果然很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60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