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东北大秧歌-说说东北大秧歌

发布时间:2017-09-04 所属栏目:其它课程

一 : 说说东北大秧歌

在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傍晚和清晨常常会看到扭秧歌的人群。他们聚在一起,身着艳丽的戏装,做着不同扮相,随着欢快的锣鼓、激昂的锁呐尽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在他们心目中,东北大秧歌堪比二人转,饭可以一天不吃,大秧歌却不可一日不扭。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在中国北方汉族地区流传差不多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秧歌的一支,东北秧歌又在广泛吸收河北、山东秧歌某些元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身泼辣、风趣、热情、爽朗、节奏鲜明、富于棱角的地方特色。如今街头常见的秧歌,不过是传统秧歌表演中开场、退场的“大秧歌”,而穿插其中说唱表演的“小秧歌”已经在不经意间被省略掉;可见东北秧歌并非一成不变,从初始的只有锣鼓伴奏的民间舞蹈,发展为歌舞表演的民歌小唱,再进一步形成比较成熟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再到分扮人物的小型戏曲,东北秧歌一直都在发展变化着。

最大的变化是人员的变化,即表演主体的变化。由于妇女在旧中国没有社会地位,许多抛头露面的活动不允许她们参加,秧歌队里的女角只好由男人装扮。比如,由于东北秧歌表演采取的是二人一小组的方式,而每个小组须男角女角相互搭配,其中那个女角便由男子装扮,即所谓一个“上装”(扮女的,又称“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称“斗丑的”),合起来被称之为“一副架”。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妇女才走进秧歌队,男角男人扮,女角女人扮,为秧歌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亮色。当然,现今的秧歌队也有男扮女妆,甚至还有女扮男妆的,但意义却大不一样,没有性别歧视,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表演的滑稽与诙谐。

表演形式的变化也相当明显。比如,从前东北秧歌在农村的表演是又扭又唱(所以又称唱秧歌),在城镇多数则光扭不唱(因此又称扭秧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到了今天,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平时还是节日,也无论多么精湛的秧歌队,已经完全见不到带唱的秧歌,演唱这种形式早已被扭秧歌的人摒弃了。再比如,从前的秧歌往往融入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东北地区其它民间舞蹈,而如今,除重大节日和某种纪念活动所举办的具有比赛和表演性质的秧歌还能见到类似的形式外,绝大多数秧歌队,特别是城镇一早一晚的秧歌已经放弃了这种庞杂的形式,尽管偶尔也穿插有类似“小秧歌”的表演,但也大都不成体系,不过只是一种扮相而已。正如太极拳,为了便于群众掌握,在原有48式基础上又提炼出简化的24式一样,东北秧歌也似有删繁就简的发展趋势,起码目前已经形成了繁简共容的态势。

东北秧歌的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许多人之所以痴迷秧歌,根本目的是为了心理和情绪的愉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秧歌的功能也(www.61k.com]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单纯的娱乐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东北秧歌已经开始向娱乐功能与健身功能同时并存的方向演变。如果哪个人身体虚弱,或者得了什么慢性疾病,往往会有人建议:“扭秧歌去吧。”可见秧歌的健身功能已经深入人心,有人甚至直截了当地把扭秧歌称之为“晨练”或“晚练”。此外,东北秧歌的交际功能也逐渐彰显出来,几场秧歌扭下来,互相熟悉了,了解了,彼此因此又多了几个朋友。事实上,扭秧歌的人也从来不否认大秧歌已经成为他们交往的一种手段和媒介。也有一些秧歌队开始尝试秧歌与交际舞、迪斯科的嫁接,在间歇时间组织大家跳交际舞和迪斯科,进一步突出了秧歌的交际功能,也算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了。尽管如此,东北秧歌的娱乐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扭秧歌了。东北秧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件好事,它在满足各个层面需求的同时也使它的群众性特点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为东北秧歌日后的发展繁衍创造了条件。

细心人一定还会发现,扭秧歌人的成分也在变,从前扭秧歌的主体是年青人,他们精力旺盛,活力四射,而秧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宣泄激情、释放能量的载体,因而才有“闹秧歌”“耍秧歌”的说法。而如今老年人却成了秧歌队的主力,有的秧歌队甚至很难见到中年人,青年人更是凤毛麟角。老年人走进秧歌队固然是一件好事,而一个秧歌队缺少年青人却也令人担忧;少了年青人的秧歌队,其活力势必有所减弱,吸引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好在近来秧歌队里中年人又开始多起来,说明东北秧歌不会衰退,更不会消逝,只要大家都来关心它,东北秧歌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二 : 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

我的家在东北,虽然那里不是什么大城市,也没有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独有的大秧歌,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www.61k.com)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啊!家乡的秧歌,你为我们东北撒下多少欢笑多少喜悦!你给人们带走了多少疲劳和烦恼,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美酒,醇香甘美,陶醉着家乡人的心!美化着家乡人们的生活!

三 : 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简介,东北大秧歌-历史

东北大秧歌是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之中。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简单介绍

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简介,东北大秧歌-历史_东北秧歌
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在东北,无论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过年之际,扭秧歌的遍街都是,一对一对地比赛着谁扭得浪,高跷谁踩得好。

(www.61k.com)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1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就可以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历史

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简介,东北大秧歌-历史_东北秧歌
东北大秧歌的历史

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1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发展逾千年,一定会形成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并不失时机地诞生许多相近的艺术形式。民间秧歌队正是这样1步步发展起来的,十数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的移植,比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4拍一小节,前3拍向后,后一拍退回,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如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场面不再单调,队伍也不再那么僵硬,即使单个人也不再尴尬,大概中国民间表演者手上都得拿上什么东西,反而才能走得更稳当。秧歌完全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所以有一些民间粗朴的艺术表演理念,如开场后的演唱有领唱和走戏调,完全就是为招徕观众。又比如它的演唱,基本就是从流行的民间小调中借鉴,与专业演出团体常为某主题单独创作主题曲就很不一样。秧歌不再有往年那种宏大的场面和参与热情,但它也为许多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厚营养,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演出形式

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简介,东北大秧歌-历史_东北秧歌
东北大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风格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欢快奔放著称。民间称秧歌据得好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精彩部分

东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简介,东北大秧歌-历史_东北秧歌
东北大秧歌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另1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佩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渔樵耕读等等。如秧歌队是带“高脚子”的,后1类人物多由踩跷的扮演。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1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1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2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之际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朋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异地秧歌风情

昌黎地秧歌
巢湖秧歌
广灵秧歌
胶州秧歌
满族秧歌
祁太秧歌
陕北秧歌
高桥秧歌

东北秧歌_东北大秧歌 -吉林大秧歌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称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称“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称“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1个“上装”(扮女的,又称“包头的”),1个“下装”(扮男的,又称“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1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称“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1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1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四 : 东北大秧歌 

鼓点荡激情,

剌叭放飞歌。

一群俊男靓女,

扭起了东北大秧歌。

外甥接来舅妈,

侄儿请来姑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小媳妇回娘家,

姑爷探岳母。

男女老少围笼一大圈,

品头论足看秧歌。

一场“小跑驴”,

扭出了东北汉的豪情;一出“拾玉镯”,

踩出了关外女的娇娜;

一曲“将军令”,

吹出了黑土地的激昂;

一通“虎啸锣”,

敲出了吉黑辽的性格。

人们扭呀,

踩呀,

唱呀,

敲呀,

尽在大秧歌的屏幕里,

翻页定格。

东北大秧歌,

是畅曲,

是壮歌。

是东北人的骄傲,

是黑土地的欢乐。

老子传给儿子,

妈妈教会女儿。

一代代豪放关外人,

在阵阵剌叭声中,

繁衍,

生息,

农稼,

过活。

锣鼓声震醒了白雪公主,

剌叭曲呼唤着春风姑娘。

满天飘撒瑞雪,

给场地铺上了玉帛。

高粮酒烫热啦,

肉炖粉条出锅啦。

在杂乱的爆竹声中,

扭秧歌的人们呀,

跟斗翻滚,

舞姿婆娑。



五 :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习东北大秧歌舞蹈,使学生了解东北人情及舞蹈的风格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东北秧歌乃至民族舞蹈艺术的热爱。[www.61k.com]

(2)、通过欣赏东北大秧歌舞蹈,在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合作和模仿中加强对东北秧歌舞蹈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秧歌舞蹈的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感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创编不同情境的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表现力。

2、重难点:感受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学习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基本动作.根据音乐进行简单的创编。

二、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家在东北》,学生伴着音乐走进教室。(这一环节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东北的乡土文化,为后面导入做铺垫。)

2、简单介绍东北的风俗及东北舞蹈的特点:教师播放《大东北扭起大秧歌》伴奏音乐,展示图片:花绿绿的秧歌服,红上衣、绿裤子,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表演唐僧师徒的…………最好能准备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服装后期表演创作用等。

学生自由发言,把学生知道的有关东北的知识都说出来,教师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佳作欣赏:(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对舞蹈的基本动作

东北秧歌舞曲 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

有个印象,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学习做个很好的铺垫。[www.61k.com))

4、东北大秧歌舞蹈教学:全员参与,寓教于乐。

教师将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基本动作“告诉学生注意三点:1.手指不要旋出手绢花里的钢圈。2.一开始学,慢慢来不要急,别旋太快,不然一下子就掉下来了。3.旋时手腕不要动得太厉害了,主要是手指。分步骤教给学生,并配有音乐《家在东北》;再教学生简单的“十字步”配音乐(在教学生动作的同时,配上适当的音乐,为后面的听音乐创编动作打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5、创编实践:

分组创编动作,教师播放二人转《小拜年》(把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给予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大胆创编,在学生进行表演的同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达到了玩中学,学中乐的目的,让学生在快乐中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6、最后给学生鼓励,并提出希望。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东北大秧歌-说说东北大秧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15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