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55年授衔将军现状-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发布时间:2017-12-26 所属栏目:55年授衔最年轻的将军

一 :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十大将军---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此次军衔等级设置是在中国传统军衔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了前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制而设定的,其中将官设置为四级,即: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由国家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以国务院名义授予。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十大将军_10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由国家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以国务院名义授予。
大将的将官命令状正面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军衔命令

命令状里面正文是:

授予军衔命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的决定,授予_______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十大将军_10大将军 -人物介绍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粟裕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共产党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

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黄克诚

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1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谭 政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谭政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肖劲光

1903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1927年赴前苏联学习。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肖劲光

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建国后,历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同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撰有《肖劲光回忆录》。
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王树声

1905年出生,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王树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逝世,终年69岁。

陈 赓

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陈赓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罗瑞卿

1906年出生,四川南充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罗瑞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委、师政委、军政委,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1940年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委。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78年8月3日在波恩病逝,终年72岁。

许光达

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许光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69年6月3日逝世,终年61岁。

徐海东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徐海东徐海东,1900年生,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任重建的第26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为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1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0年3月25日逝世于郑州。

张云逸

1892年出生,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文昌(现海南文昌)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6年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十大将军 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张云逸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8月被派到南宁领导兵运工作,后参与领导百色起义。起义后任红七军前委常委、军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74年11月19日逝世,终年82岁。

二 : 55年为开国将领授军衔

? 我国55年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和健在的开国将军

我国55年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名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共 57人:

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泅琪、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黄永胜、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谢富治、赖传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1955年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名录

注:以下内容依次是 姓名- 军衔- 年龄- 授衔时最高任职

朱德 元帅 69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彭德怀 元帅 57 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林彪 元帅 49 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副主席

刘伯承 元帅 63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贺龙 元帅 59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工委主任,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毅 元帅 54 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罗荣桓 元帅 53 中央军委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徐向前 元帅 54 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荣臻 元帅 56 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叶剑英 元帅 58 中央军委副主席,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国防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粟裕 大将 48 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

徐海东 大将 55 中央军委常委

黄克诚 大将 53 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书记 陈赓 大将 52 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工委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谭政 大将 48 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肖劲光 海军大将 52 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张云逸 大将 63 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

罗瑞卿 大将 49 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王树声 大将 50 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

许光达 大将 47 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王平 上将 48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军事学院政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後勤部政委 王震 上将 47 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王宏坤 海军上将 46 海军第二政委

王建安 上将 49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王新亭 上将 47 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 韦国清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乌兰夫 上将 49 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华 上将 45 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叶飞 上将 41 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交通部长,海军司令员兼第一政委

甘泗淇 上将 52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吕正操 上将 50 铁道部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

朱良才 上将 55 北京军区政委

刘震 空军上将 40 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刘亚楼 上将 41 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许世友 上将 49 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 海军上将 43 海军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三 : 关于傅作义将军55年授衔时为什么没给傅作义将军授衔啊?

关于傅作义将军

55年授衔时为什么没给傅作义将军授衔啊?


傅作义没有授衔的原因主要是不便于平衡,原计划曾经准备授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是,程潜的资历和职务都高于傅作义,也高于我军的许多元帅,抗日战争期间,其曾经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如果授衔则程潜的军衔一般应当是元帅。但是,元帅的数量又不便于增加。其他许多国民党将领也有类似地情况,所以,当时掌握的标准是国民党起义将领一般都不授予军衔,除非个别如直接担任已经列入我军编制的部队的领导职务等特殊情况外。当时,授予将军军衔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先后有160多人。大家所熟悉的21、22、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被授予上将军衔。

四 : 为什么55年和88年授衔正师级军官都不授少将

为什么55年和88年授衔正师级军官都不授少将


先说1955年的情况。

在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之前,1955年5月20日,国防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其中明确规定:师长、政委,副军长、副政委,省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的编制军衔为少将。可见,按照当时的规定,师长和师政委应该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军官军衔也是相对应的。

但是,后来实际授予的军衔却普遍低于编制军衔,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师级军官中,也同时发生在其他级别的军官中。主要原因是,首次授予军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

1953年8月,苏联顾问团总顾问波特鲁塞夫斯基中将建议,根据苏军的经验,首次授予军衔时,一般应压低一致两级。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1955年4月1日,总干部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中规定:“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所以,1955年授予军衔时,当时在职的师长和师政委中,只有3位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不是“正师级军官都不授少将”),其余均被授予大校军衔。

另外,在“评论”中有朋友所说“国内的师职干部有几万人,如果都授将军的军衔,那中国的将军比例将会极其庞大,因而绝大多数的正师职干部授予大校军衔。”显然不准确,原因除了我上面已经说到的之外,至1956年9月,全军授大校军衔者1266人,至1964年底全军授大校军衔者也只有3193人,何来“师职干部有几万人”?

再说1988年的情况。

1988年《军官军衔条例》规定的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正师职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1994年该条例修订后规定,正师职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大校、少将。可见,正师职军官可以是少将军衔。

实行新军衔制以前,有关法规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其中,为了验证少将与上校之间究竟设准将还是大校的问题。把当时全军在职的1.7万余名副师职以上干部造册登记,进行摸底。除了需要改为文职和超过服役年龄可以不授军衔者以外,还有6000多名应该授衔者。这6000多名在职干部中,按标准可评为少将以上(含少将)军衔者有2000多人,如果设准将军衔,可评为准将者4000余人。全军如果有6000多名将军,不仅超过了俄罗斯军队的将军总额,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达到了美国军队将军总数的5倍,成为世界上将军最多的国家,这显然不合适。所以,决定设大校,不设准将。

===============

回答“天空”先生。

一、我把我上面引述过的“天空”先生的评论原话再引述一遍:“国内的师职干部有几万人,如果都授将军的军衔,那中国的将军比例将会极其庞大,因而绝大多数的正师职干部授予大校军衔。”这段话的逻辑简单明白,概括地说就是:如果这几万名师职干部都授将军军衔,则将军太多,所以,他们中的正师职中的绝大多数都授了大校军衔。

“天空”先生,好像不会有别的意思吧?

而且,“天空”先生这段话的前后都在谈论1955年授衔,这也没错吧?

所以,这段话自然是在谈论1955年的情况,顺理成章吧?

按照1952年的军队级别,师级包括正师级、副师级、准师级。按照1952年的军队评级标准,正师级的人数大约占师级人数的四分之一(实际情况当然复杂得多,这里只为简化问题,而且这个比例不会误差很大)。“天空”先生并没有说明他所谓的“几万”师职干部在1955年时究竟是多少,只说“90年代时,全军大校军衔的军官有五、六万人”,姑且假设1955年时全军有三万名师职干部吧。再少的话就不能说“几万人”了。其中的正师级应超过七千人,按照“天空”先生所说,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授了大校军衔”,那么即使1955年的所有大校都是正师级,没有一个其他级别的人,大校的总数也至少应该在4000人以上。而1955年的大校总人数还不足1300人,由此可见“天空”先生所谓“师职干部有几万人”不准确。

其实,我所说的就这么简单(我原本以为,这么简单的逻辑不用我多解释),根本没有提到其他的。不知“天空”先生从哪个字、哪句话看出来我“把55年大校等同师职干部”?

二、“1955年授衔后,即存在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严重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如军长、师长的编制军衔分别为中将、少将,而当时65名在职的军长、军政委,有上将2人,中将7人,少将53人,大校3人;73名在职的师长、师政委,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授大校。而副师、正团、副团、正营职军官绝大多数被授予上校、中校、少校、大尉军衔,也都低于编制军衔。”

——引自徐平著《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实录》。

请“天空”先生注意“在职的”三个字。

三、被“天空”先生断定为“这很明显就是假充内行的网友贴出的技术贴”的那段表述,来自于《中国军衔百年史略》第250页。本人只是去掉了一些细节,数字和意思与原文分毫不差。既与“网友”无关,也不是什么“技术贴”。

四、据《中国军衔百年史略》第287页记载,我国军队1988年授衔时,授大校军衔近万名。退一步说,“天空”先生所谓的“90年代时,全军大校军衔的军官有五、六万人”即使不虚,显然也不是1988年授衔时的情况。

===============

补充:

——“天空”先生说:“1955年授衔时,正规军有六十多个军,近两百个师。加上空、海军的师,独立兵种的师(装甲、工程兵、公安、炮兵),再加上隶属省军区的师(独立师,守备师)。”

不对吧。1955年授衔时,全军共有38个作战军。其中,隶属各大军区的陆军26个军;尚在朝鲜,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的7个军(其中两个军于1955年10月回国);空军4个军;防空军1个军。

按每军平均辖3个师计算,共114个师。而且已经包括空军和防空军在内。比“天空”先生所说少了将近50%。

——“天空”先生又说:“你知道55年时在职的师长、师政委有多少人么,至少四、五百人,给你整出了73人的数据,稍有些军事常识的网友都会知道你错的如何离谱(见下面评论)。”

“天空”先生所说的“下面的评论”,上面已经被我证明是错的。“73人的数据”也不是我“整出”的,而是应该算“稍有军事常识的”徐平先生“整出”的。倒是“至少四、五百人”的数据是“天空”先生“整出”的,而且依据是错误的。“天空”先生算不算“错的”“离谱”,只好请他自己看着办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1955年前后,有大量军官在院校和国外学习,其中有不少人是离职学习。还有一些军事和政治主官兼职,有些部队原本就没有配齐军政主官。所以,军政主官人数缺没有什么不正常。当时全军共38个军,如按每军都配军长、军政委各1人计算,应有军长、军政委共76人,而在职的军长、军政委只有65人,其中还有1人带职在军事学院学习,在履行职务的仅有64人。如果按照“天空”先生所说,“正规军有六十多个军”,那就更不“够分”了。

至于“天空”先生所说的,1988年时,正军职军官授大校衔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不多见。

以下是1988年授予正军职(含副兵团职)军官军衔的标准:

德才表现较好,抗日战争时期(含)以前入伍的副兵团职;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副兵团职,历史上任职较高的,或任正军以上职务时间较长的,一般可评为中将。

德才表现较好,抗日战争时期入伍,任正军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显著的,也可评为中将。

其余一般可评为少将,个别的也可评为大校。

关于“天空”先生所说“把大校军衔等同于师职”,我在第一次补充时已经问过:“不知‘天空’先生从哪个字、哪句话看出来我‘把55年大校等同师职干部’?”

“天空”先生已经承认,他所说的“国内的师职干部有几万人”不是1955年的情况,也没有根据再坚持说是1988年的情况。既然如此,这对1955年和1988年的授衔何来影响呢?与楼主的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指出“天空”先生的这句话不准确又有什么问题呢?

实际上,从我引自《中国军衔百年史略》一书的情况来看,1988年军衔制规划时,只是考虑准将和大校两者设其一作为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并没有象1955年一样把少将作为正师职的唯一职务编制军衔。

“tan1217”朋友所说靠谱,1988年副师职的授衔标准如下:

德才表现较好,1954年底以前入伍的;1955年1月1日至1958年底入伍的,任副师职满一年的;1959年1月1日至1962年底入伍,任副师职满三年的,一般可评为大校。

1962年底以前入伍未评为大校的,可评为上校。德才表现较好,1963年1月1日至1968年底入伍的,一般可评为上校;1969年、1970年入伍,任副师职满三年的,也可评为上校。其余可评为中校。

本文标题:55年授衔将军现状-10大将军:十大将军- 授衔命令状,十大将军- 人物介绍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3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