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医学心理学重点-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7-11-10 所属栏目:消费者行为学重点整理

一 :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1.医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等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2个性 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B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种医学模式(按时间顺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阶段。

3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气味、软硬、轻重等)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一块方方的物体上写字。在感觉阶段还不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什么。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方方的物体”即黑板上写字。在知觉阶段已经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黑板了。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只选择刺激物中的少数作为知觉对象,其它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军事伪装、找不出熟悉文章的错别字);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看成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如:有柄的杯子打掉了柄,我们还是认为他是杯子);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回答知觉的事物是什么。如:根据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等表征,概括出“感冒病”。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了变化,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不变。如:在5米和10米看同学,感觉不出身高体型等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P51

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识记(信息编码过程,据目的分无意、有意;据材料分机械、意义)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要达到的目的,是识记与保持的表现及结果。按照提取信息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把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是有意的(随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不随意的)。

分类:按照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记忆信息的加工方式或保持的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三阶段模型

? 1.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

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

?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可

以保持信息1分钟左右。如果没有经过复述强化,则很快消失。

?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错觉:对外界事物所发生的歪曲感知,是部正确的知觉,生理、心理性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5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遗忘规律:P61

7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分为:(一)心境(二)激情(三)应激 情绪三因素说:P76 情绪的作用P78

8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动机(motivation)定义:指引起核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冲突的种类(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10意志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识活动的核心、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品质的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不良的意志品质:①自觉性差: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差,做事动摇、缺乏信心、盲目轻信他人、屈从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性及首创精神。②果断性差:缺乏遇事采取果断决策的能力,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③坚韧性差: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坚持,行动不能达到目的,而虎头蛇尾。④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约束自己。

11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个性的概念表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的基本特征

? 1、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因此个性的整体性强调个性的诸方面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不可分割。

? 2.个性的独特性 在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身上,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独特的心理倾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个体不同于他人的心理面貌,这就是个性的独特性。

?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是在一个人出生后,经过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它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面貌,这是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性 ? 4、个性的社会性 可以理解为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化过程或角色行为。

? 5、个性的倾向性 本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以及各种行为模式上,这是个性的倾向性。

12能力(ability):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在活动共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其高低影响活动的效果。

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 1)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 2)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表现的早晚方面。

13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称之为“脾气”或“性情”。

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P99

1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P102 16心理测验:P136 按目的分类,常模、信度、效度P140-141

15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结构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

?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也叫无意识。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

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 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四、人格结构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所构成。

? 1.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 。

? 2.自我 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的结

构部分。自我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

? 3、超我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

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其中: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

? 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17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完满状态。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青年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自我拒绝 :自我拒绝归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

2. 社交障碍 3.恋爱和性的问题 4.学习问题

18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医生等,应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帮助启发,辅导,使来访者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所面临的问题,获得更多更好的自助,自强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治疗的定义临床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态度和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的人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从而达到减轻病痛和增进心身健康之目的。

心理治疗的原则 (一)良好的医患关系原则(二)保密性原则 (三)计划性原则

? (四)综合性原则 (五)中立性原则 (六)灵活性原则

19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由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他认为潜意识中早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各种心身症状。因此,通过耐心的长期的“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帮助病人将压抑在潜意潜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带入到意识中,转变成为个体可以认知的内容并进行疏导,从而能使病人重新认识自己,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主要采用的技术有: (一) 自由联想(二)梦的分析 (三)移情(四)解释和疏泄

行为疗法概述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 为基础和依据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 认为,每个人的正常或异常行为都是从小到大,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学习不断“强化”的结果。因此,假如一个人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病态行为,同样可以用“重新学习”的方法,使其不正常行为得以改变和矫正。

共同特征是:

? 1、治疗者只针对救治者当前的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即以行为和问题为中心。 ? 2、治疗者把求治者特定的行为做为目标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

在的。而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则是患者心理症状的外在表现。

? 3、行为疗法均是从实验中发展演变而来

? 4、对于不同的求治者,治疗者应根据其症状特点,选用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某种情境的解释和思考的方式,即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并非现实生活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如何认知与看待此一事件,从而决定了他们对此事件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不同的认知方式可以导致个体哪怕是同一事件形成不同的认知反应,即,怎么看待此一事件,才出现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反应结果。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的原理和治疗原则:

? Beck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认知过程决定的。当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之

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行为反应,与该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与评价有关。而所有心理行为障碍的人其根源来自于他异常或歪曲的认知模式。

? Beck的认知疗法强调,改变当事人的不良思维是认知疗法的关键。但认知疗法并不

忽视个体的情绪与行为,该疗法的总体策略是交谈、辩论程序和行为矫正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认知疗法又称作认知行为疗法)

? 认知疗法的核心治疗技术之一是通过辩论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才能相应而有效地改

善当事人所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认知疗法的技术及治疗步骤

? 1、识别错误认知 Beck将常见的错误认知概括为:2、帮助来访者检验和矫正其错

误认知 3、重新归因技术 4、增加重新认知的证据 5、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应该”之暴虐 6、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检验功能不良假设

20认知应激学派认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个体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的倾向于通过心理及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GAS:105-106

21心身疾病 定义: 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共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官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常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

一、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临床各科心身疾病占25-35%,其中内科占32-35%,内科循环系统住院病人50%以上。明白有利于节约医疗费用,有效果帮助病人。富裕的人心身疾病比较多。

二、其他特征。女性高于女性(支气管哮喘等男性高),年龄上更年期最高,

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发达高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背

景有影响(文艺工作者高),社会发展心身疾病发生增加趋势。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全面采集病史 (二)详细的躯体检查及必要的理

化、实验室检查 (三)相应的精神检查 (四)心理测验和性格评定 (五)

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一)躯体疾病本身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 心理治疗 (四)其他疗法

23病人角色(patient role):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出于患病状态中同

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其四个要素: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

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负有

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角色适应不良P340 病人的遵医行为P220

24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焦虑、抑郁、愤怒;

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个性改变。

病人的心理需要: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医学将人的死亡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终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经过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

濒死病人的心理P238

二 : 医学伦理学重点整理

①含义:尊重与自主原则又可称尊重原则。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患者需要得到比常人更多的尊重。其内容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权利等。尊重原则可以延伸为被广泛使用的自主原则或患者自主原则。②依据:(1)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3)情境伦理学的要求;(4)医患知识差距的缩小。③主要要求:(1)尊重患者的人格;(2)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3)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3. 有利与无伤害的原则

①含义:有利与无伤害原则,也可称不伤害原则或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其动机与结果均应该避免对患者的伤害。②医疗伤害的类型:【1】技术性伤害: 是指由于医疗技术使用不当造成的患者肉体或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诊断、药物、手术的伤害;【2】行为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语言、态度等行为对患者造成的精神性伤害。【3】经济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出于个人或集团利益导致的过度医疗消费使患者蒙受经济利益的损失。③道德要求:(1)不滥施辅助检查;(2)不滥用药物;(3)不滥施手术。

4. 知情同意原则

①含义:知情同意是指患者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并对医务人员采取的防治措施有决定取舍的自主权。②知情同意权的主体:主要是患者或患者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以及患者的亲属。③主要内容:医务告知的主要内容;医方告知实施原则;知情同意在临床上的表现。④运用的具体问题:知情同意与特殊干预权;知情同意中的代理人同意问题;违反知情同意权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2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重点整理

1.生命质量论

①生命质量论的含义:[1] 生命质量论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生命存在本身,而在于生命存在的质量;

[2]人们不应单纯追求生命的数量,而应着重关注生命的质量,增强和发挥人的潜能;[3]它认为不同的生命质量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同;[4] 因此应当有区别地对待生命,对于生命质量低下的人,没有义务加以维持和保存。(www.61k.com)②生命质量论产生的背景:[1] 社会资源缺乏;[2]现代医学的进步;[3]人口问题。③生命质量的评定标准及应用:[1] 主要质量: 即个体身体及智力状况。 比如无脑儿使婴儿生命质量低到不应该维持下去的地步;[2] 根本质量: 即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在家庭、社会和道德关系上对他人的影响;[3] 操作质量: 例如智商,用来测定智能方面的质量。④生命质量论的伦理学意义: [1]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生命质量事关人类命运、民族兴衰、国家前途;[3]是人口、环境、生态政策决策的理论依据;[4]是医务人员临床决策的理论依据。

2.生命价值论

①含义:生命价值论是以人具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来衡量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一种伦理观,它成为当代人类对生命控制和死亡控制的主要依据。其内容有: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道德价值。②生命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人的生命是生物学生命与社会学生命的统一;(2)尊重人的生物学生命与尊重人的社会学生命相统一;(3)尊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尊重生命的外在价值的统一。③生命价值论的适用范围:(1)生命价值论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判断的依据;(2)生命价值论为公正分配稀有卫生资源提供了依据;(3)生命价值论是医疗行为选择的依据;(4)生命价值论的非定性公式。生命价值=(生命质量×治愈率×预期寿命×医疗需要×社会需要) /代价。

3.权利义务论

①含义与关系: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义务在伦理学上,同责任、使命、职责具有同等意义,一般来说,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在处理二者关系上,不能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绝对化、简单化,不能有权利就尽义务,无权利就放弃责任。②基本内容:权利的主要内容:患者的权利:第一,平等享有医疗的权利;第二,监督自己医疗过程的权利;第三,要求隐私保密的权利。医生的权利:医生的一般权利:诊治权、信息获得权、人格尊严权、合理报酬权、科学研究权、民主管理权等。义务的主要内容:病人的义务:尊重医务人员的职业自主权,尊重医嘱,主动配合治疗,按规定缴纳医疗费用。医生义务的主要内容:第一,承担治疗的义务;第二,解释说明的义务;第三,保密的义务;第四,对社会的义务。

4.公益公正论

①含义:公益公正论是强调人类健康利益原则,主张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卫生活动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要求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道德理论。是协调当代医学伦理学难题的支撑点,也是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核心,对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提出的背景:1973年在美国召开的 “保护健康和变化中的价值”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提出该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的约翰逊与赫尼格斯;现实背景:a 医学已经从只发生于医生与病人个体关系上的技术应用,发展成一种庞大的社会性事业;b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医疗行为产生了长远的后果。应考虑长远的社会道德责任;c 医疗费用惊人的增长。③公益公正论的主要内容:(1)公益公正论的兼容观;(2)公益公正论的兼顾观;(3)公益公正论的社会效益观;(4)公益公正论的全局观。

第五章 医患关系中的伦理

1医患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①含义:[1]医患关系,就是医生与患者在医疗实践过程(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它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2]医患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医方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患方包括病人、病人亲属或监护人、病人所在单位。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疗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所结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3]无论是广义的医患关系还是狭义的医患关系,都不仅包含有某些经济关系、法律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着特定的伦理关系。 3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重点整理

②内容:⑴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是指在诊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相互关系;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1不是关于诊疗实施本身医生与病人的相互关系,而是关于医患交往中的社会、伦理、心理方面的关系,我们通常说的服务态度、医疗作风等就是这方面的内容;2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是医患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3非技术方面和技术方面是相对的: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www.61k.com)非技术的,即服务的伦理方面是基本的;技术方面的不同类型是从属的,实质上乃是以一种什么方式来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服务。

2.医患关系模式(P65)

①萨斯—荷伦德模式:《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内科学成就》杂志,1956);类型: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 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目的是主张建立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

②维奇医患关系模式:类型:纯技术模式(工程模式);权威模式(教士模式);契约模式(法律模式)。目的是主张建立法律关系的医患关系。

③布朗斯坦医患关系模式:《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出;类型:传统模式;人道模式。目的是主张建立人道模式的医患关系

④海耶斯-鲍第斯医患关系模式:提出一种医患互动的基本医患关系模式;三层含义:⑴医患互动是一个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医生简单下命令的过程;⑵医患关系是基于患者的感觉,而不是基于情况的客观事实;⑶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进行妥协的可能性。

3.医患的权利和义务

①患者的权利与义务:a病人的权利是指病人在医疗卫生活动中应享受的权益或利益,是法律概念,也是伦理学概念。病人权利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病人医疗保健权;病人自主权;病人知情同意权;病人隐私保密权; 病人监督申诉权。b病人的义务:病人的义务主要是道德义务,是作为社会的人在一定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动下自觉履行对社会和他人应负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治疗的义务;负担正当医药费用的义务;支持医学科研的义务。 ②医生的义务和权利:a医生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与病人权利是一致的,其包括:1对病人的义务:治疗的义务:解除痛苦的义务;解释说明的义务;保密的义务;2对社会的义务;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义务;发展医学科学的义务。b医生的权利,是指医生应有的权利和应享受的利益,可分为⑴医生的一般权利:①独立自主的诊治权; ②信息的获得权; ③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④医疗服务合理报酬的获得权;⑤从事医学研究的权利;⑥参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及医院管理的权利。(2)医生的特殊权利——干涉权:干涉权是医疗中相对于医生一般权利而言的特殊权利,是用来限制病人权利的。医生的干涉权是在医学伦理原则指导下,医生为了病人的利益或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对病人自主权(包括病人意愿、行为、决定)进行干预和限制,并由医生作出决定的一种医疗伦理行为。。

第六章 医学科学研究与伦理

1.人体试验的伦理原则

1.医学目的原则 ;2.知情同意原则(1946《纽伦堡法典》;1964《赫尔辛基宣言》);3.保护受试者原则;4.科学原则( CRRB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

第七章 器官移植中的伦理

1.供体采集的伦理问题

⑴活体供体:亲属活体供体;非亲属活体供体;器官市场;⑵尸体供体: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尸体器官是构成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尸体器官的获取,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自愿捐献;推定同意;有偿捐献;需要决定;⑶胎 儿 供 体:指利用不能存活或属淘汰的活胎或死胎作为器官供体,也可为细胞移植提供胚胎组织或器官。其应遵循以下道德伦理规则:(1)作为供体的淘汰性胎儿应局限在避孕和怀孕失败后流产和引产的小于5个月胎龄的胎儿以及围产期内无脑儿等有严重先天缺陷胎儿的范围;(2)供体胎儿必须以征得其父母一致的知情同意和医院相应委员会(包括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认可为前提;(3)必须禁止供体胎儿过程中的商品化行为和方式;(4)必须禁止直接以治疗需求为理由而流产的胎儿用于供体;(5)在胎儿供体利用的程序上,必须坚持淘汰在先,然后方可考虑利用。不可因急需供体而随意淘汰胎儿。⑷异种器官 4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重点整理

供体:是以一物种的细胞、组织、器官作为移植物,移植到另一物种体内,也称为异种移植。[www.61k.com]其面临的伦理学问题有:1)违反了自然进化法则(原理);(2)物种间的感染问题的存在;(3)异种器官移植出现的“混合人”;(4)动物的权利问题。

第八章 临终与死亡中的伦理

1..死亡伦理相关问题

①死亡问题日益突显:[1]死亡问题是人生根本性的问题;[2]医学科技的发展;[3]生命质量论的体现;[4]安乐死问题的研究;[5]死亡标准的提出。

②死亡伦理思想的演变:[1]古代思想整体上体现“重生轻死”的倾向;[2]近代体现思想多元化。

③死亡标准的争论:[1]死亡标准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法学、伦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2]1951年美国著名的布莱克法律辞典给死亡下的定义为:“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传统死亡标准);

[3]196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规定死亡标准为: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完全没有反射和肌肉活动;停止自主呼吸;动脉压骤降和脑电图平直(《悉尼宣言》);[4]1978年,美国的《统一脑死亡法》规定死亡概念: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终止;[5]1980年中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该观点已获我国大多数学者支持。

④死亡标准的转变:“心死亡”标准——“脑死亡”标准。

3.安乐死的含义和理论争议

①安乐死的含义:1. “安乐死”这个名词源自希腊文,由安逸和死(两个词素构成,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2.目前我国将安乐死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3.安乐死可分为被动与主动、自愿与非自愿安乐死。

安乐死的伦理争论:①反对安乐死的理由:1)家属的社会压力;(2)家属与病人的动机(是否理性);(3)生死应当是自然之事;(4)生命的价值高于死亡的价值;(5)生命神圣论;(6)法律;(7)不可逆的诊断标准;(8)滥用。②赞成安乐死的理由:(1)人道主义的体现;(2)节约卫生资源;(3)人的自由权利;

(4)人的尊严—最高价值的体现;(5)生命质量论的体现;(6)社会进步的体现。

5

三 : 医学伦理学重点整理

医学伦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伦理学的含义

即道德哲学,是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道德形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其代表著作有《尼可马克伦理学》、《欧德米亚伦理学》、《大伦理学》。(伦理是书面语言,道德是口头语言)

2.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分类和学科性质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是研究医学道德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它以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来调整处理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理论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 3现在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权利义务论,公益公正论;②医学职业道德: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及医药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学临床中的其他道德关系;③现代医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现实经济水平与医药经费之间的矛盾;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患者与医务人员关系日渐淡漠和疏远;冲击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不利于人人享有保健;带来许多新的伦理问题;④卫生政策中的伦理问题:传统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是临床职业道德,现代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是卫生政策及其伦理问题;⑤医学法律中的伦理学问题:医事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在医学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方法:调查研究;案例法;纵向研究法;横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一般伦理学与医学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伦理学学科发展概况

1. 中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①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代医学典籍的序言或独立的篇章之中;《黄帝内经》的问世,不但确定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也标注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②中国近代医学伦理思想:1、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著作——《医业伦理学》,宋国宾是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驱者;孙思邈《论大医精诚》,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两方面2、伦理思想:阐述了医生人格、医患关系、同业关系和医生与社会关系的伦理主张等。③中国现代医学伦理学思想:第一阶段,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第二阶段,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使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和医学道德受到了严重玷污;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伦理学在中国处于复兴时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国外医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1.古希腊医学伦理思想: (1)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2)代表性著作——《誓言》;(3)主要医德思想:尊师如父;接济患者急需犹于兄弟;行医的目的是为病患谋幸福;平等对待病患;敬重医学同道;作风正派;保守职业秘密;举止高雅,给患者以信心;破除迷信与骄傲。

2.古罗马医学伦理思想:(1)代表人物——盖仑;(2)代表性著作——《最好的医生也是哲学家》;(3)主要医德思想:医学是一门艺术;合理的知识结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重视医患关系。

3.古印度医学伦理思想:“印度外科鼻祖”——苏斯拉他著的《苏斯拉他集》;“印度内科鼻祖”——科拉加 著的《科拉加集》,其中包含的医学伦理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执业和医学伦理都做了精辟的论述。苏斯拉他“为医四德”: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敏的知觉和对患者的同情心。 1

4.古阿拉伯医学伦理思想:代表人物:迈蒙尼提斯,犹太人。

代表著作: 《迈蒙尼提斯祷文》(P276-277)、《摩西箴言》、《养生法》、《论毒物》。《祷文》的中心思想是作为一个医生一切要为病人着想,不能有贪欲、吝念、虚荣,不为名利侵扰。

5.近代西方的医学伦理思想:①英国医学家、医学伦理学家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为英国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并在此基础上于1803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规范的《医学伦理学》著作。②1847年,新成立的美国医学会(AMA)制定的伦理准则,其主要内容也是直接引自帕茨瓦尔的《医学伦理学》。帕茨瓦尔《医学伦理学》的出版,标志着医学伦理学学科的诞生。

3. 国外医学伦理学学科发展阶段的划分

1.传统医学伦理学:[1]时间:欧洲文艺复兴之前;[2]主要研究对象:医患关系;[3]特点:强调医生的义务、责任与美德(医德学);受宗教神学思想影响较大;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伦理思想影响了整个时期;[4]基本理论:美德论、义务论、生命神圣论。

2、生物医学伦理学:[1]时间:文艺复兴---20世纪70年代;[2]研究对象:临床医学、保健、康复、预防、科研;[3]特点:受生物医学影响巨大;研究领域扩大;基本原则为医学人道主义;[4]基本理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公益公正论、权利义务论;[5]标志:《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比彻姆、查尔德伦斯)。

3、生 命 伦 理 学:[1]时间:1970年代至今;[2]研究对象:医学、科研、环境、社会伦理问题等;[3]特点:研究领域继续扩大;[4]基本理论:环境论、境遇论、动植物权利论;[5]标志:《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1971年,波特。

第三章 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医学人道主义原则

①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含义:医学人道主义,就是医务人员尊重、同情、关心和救助被防治者的医德精神。医学人道主义原则,要求对被防治者要尊重、同情、关心和救助,尊重是同情的前提,同情是关心的基础,关心是同情的表现,救助是同情和关心的实质。以上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辩证统一。②依据:(1)最能够体现医务人员的善性。(2)最能够体现医务人员的奉献性。(3)是医德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要求。③历史上的医学人道主义:古代的医学人道主义; 近代的医学人道主义;现代的医学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

2.尊重与自主原则

①含义:尊重与自主原则又可称尊重原则。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患者需要得到比常人更多的尊重。其内容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患者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权利等。尊重原则可以延伸为被广泛使用的自主原则或患者自主原则。②依据:(1)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3)情境伦理学的要求;(4)医患知识差距的缩小。③主要要求:(1)尊重患者的人格;(2)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3)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3. 有利与无伤害的原则

①含义:有利与无伤害原则,也可称不伤害原则或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其动机与结果均应该避免对患者的伤害。②医疗伤害的类型:【1】技术性伤害: 是指由于医疗技术使用不当造成的患者肉体或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诊断、药物、手术的伤害;【2】行为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语言、态度等行为对患者造成的精神性伤害。【3】经济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出于个人或集团利益导致的过度医疗消费使患者蒙受经济利益的损失。③道德要求:(1)不滥施辅助检查;(2)不滥用药物;(3)不滥施手术。

4. 知情同意原则

①含义:知情同意是指患者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并对医务人员采取的防治措施有决定取舍的自主权。②知情同意权的主体:主要是患者或患者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以及患者的亲属。③主要内容:医务告知的主要内容;医方告知实施原则;知情同意在临床上的表现。④运用的具体问题:知情同意与特殊干预权;知情同意中的代理人同意问题;违反知情同意权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 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2

1.生命质量论

①生命质量论的含义:[1] 生命质量论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生命存在本身,而在于生命存在的质量;

[2]人们不应单纯追求生命的数量,而应着重关注生命的质量,增强和发挥人的潜能;[3]它认为不同的生命质量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不同;[4] 因此应当有区别地对待生命,对于生命质量低下的人,没有义务加以维持和保存。②生命质量论产生的背景:[1] 社会资源缺乏;[2]现代医学的进步;[3]人口问题。③生命质量的评定标准及应用:[1] 主要质量: 即个体身体及智力状况。 比如无脑儿使婴儿生命质量低到不应该维持下去的地步;[2] 根本质量: 即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在家庭、社会和道德关系上对他人的影响;[3] 操作质量: 例如智商,用来测定智能方面的质量。④生命质量论的伦理学意义: [1]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生命质量事关人类命运、民族兴衰、国家前途;[3]是人口、环境、生态政策决策的理论依据;[4]是医务人员临床决策的理论依据。

2.生命价值论

①含义:生命价值论是以人具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来衡量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一种伦理观,它成为当代人类对生命控制和死亡控制的主要依据。其内容有: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道德价值。②生命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人的生命是生物学生命与社会学生命的统一;(2)尊重人的生物学生命与尊重人的社会学生命相统一;(3)尊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尊重生命的外在价值的统一。③生命价值论的适用范围:(1)生命价值论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判断的依据;(2)生命价值论为公正分配稀有卫生资源提供了依据;(3)生命价值论是医疗行为选择的依据;(4)生命价值论的非定性公式。生命价值=(生命质量×治愈率×预期寿命×医疗需要×社会需要) /代价。

3.权利义务论

①含义与关系: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义务在伦理学上,同责任、使命、职责具有同等意义,一般来说,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在处理二者关系上,不能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绝对化、简单化,不能有权利就尽义务,无权利就放弃责任。②基本内容:权利的主要内容:患者的权利:第一,平等享有医疗的权利;第二,监督自己医疗过程的权利;第三,要求隐私保密的权利。医生的权利:医生的一般权利:诊治权、信息获得权、人格尊严权、合理报酬权、科学研究权、民主管理权等。义务的主要内容:病人的义务:尊重医务人员的职业自主权,尊重医嘱,主动配合治疗,按规定缴纳医疗费用。医生义务的主要内容:第一,承担治疗的义务;第二,解释说明的义务;第三,保密的义务;第四,对社会的义务。

4.公益公正论

①含义:公益公正论是强调人类健康利益原则,主张公正合理地解决医疗卫生活动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要求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道德理论。是协调当代医学伦理学难题的支撑点,也是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核心,对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提出的背景:1973年在美国召开的 “保护健康和变化中的价值”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提出该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的约翰逊与赫尼格斯;现实背景:a 医学已经从只发生于医生与病人个体关系上的技术应用,发展成一种庞大的社会性事业;b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医疗行为产生了长远的后果。应考虑长远的社会道德责任;c 医疗费用惊人的增长。③公益公正论的主要内容:(1)公益公正论的兼容观;(2)公益公正论的兼顾观;(3)公益公正论的社会效益观;(4)公益公正论的全局观。

第五章 医患关系中的伦理

1医患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①含义:[1]医患关系,就是医生与患者在医疗实践过程(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它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2]医患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医方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患方包括病人、病人亲属或监护人、病人所在单位。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疗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所结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3]无论是广义的医患关系还是狭义的医患关系,都不仅包含有某些经济关系、法律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着特定的伦理关系。 3

②内容:⑴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是指在诊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相互关系;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1不是关于诊疗实施本身医生与病人的相互关系,而是关于医患交往中的社会、伦理、心理方面的关系,我们通常说的服务态度、医疗作风等就是这方面的内容;2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是医患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3非技术方面和技术方面是相对的: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非技术的,即服务的伦理方面是基本的;技术方面的不同类型是从属的,实质上乃是以一种什么方式来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服务。

2.医患关系模式(P65)

①萨斯—荷伦德模式:《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内科学成就》杂志,1956);类型: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 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目的是主张建立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

②维奇医患关系模式:类型:纯技术模式(工程模式);权威模式(教士模式);契约模式(法律模式)。目的是主张建立法律关系的医患关系。

③布朗斯坦医患关系模式:《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出;类型:传统模式;人道模式。目的是主张建立人道模式的医患关系

④海耶斯-鲍第斯医患关系模式:提出一种医患互动的基本医患关系模式;三层含义:⑴医患互动是一个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医生简单下命令的过程;⑵医患关系是基于患者的感觉,而不是基于情况的客观事实;⑶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进行妥协的可能性。

3.医患的权利和义务

①患者的权利与义务:a病人的权利是指病人在医疗卫生活动中应享受的权益或利益,是法律概念,也是伦理学概念。病人权利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病人医疗保健权;病人自主权;病人知情同意权;病人隐私保密权; 病人监督申诉权。b病人的义务:病人的义务主要是道德义务,是作为社会的人在一定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动下自觉履行对社会和他人应负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治疗的义务;负担正当医药费用的义务;支持医学科研的义务。 ②医生的义务和权利:a医生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与病人权利是一致的,其包括:1对病人的义务:治疗的义务:解除痛苦的义务;解释说明的义务;保密的义务;2对社会的义务;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义务;发展医学科学的义务。b医生的权利,是指医生应有的权利和应享受的利益,可分为⑴医生的一般权利:①独立自主的诊治权; ②信息的获得权; ③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④医疗服务合理报酬的获得权;⑤从事医学研究的权利;⑥参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及医院管理的权利。(2)医生的特殊权利——干涉权:干涉权是医疗中相对于医生一般权利而言的特殊权利,是用来限制病人权利的。医生的干涉权是在医学伦理原则指导下,医生为了病人的利益或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对病人自主权(包括病人意愿、行为、决定)进行干预和限制,并由医生作出决定的一种医疗伦理行为。。

第六章 医学科学研究与伦理

1.人体试验的伦理原则

1.医学目的原则 ;2.知情同意原则(1946《纽伦堡法典》;1964《赫尔辛基宣言》);3.保护受试者原则;4.科学原则( CRRB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

第七章 器官移植中的伦理

1.供体采集的伦理问题

⑴活体供体:亲属活体供体;非亲属活体供体;器官市场;⑵尸体供体: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尸体器官是构成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尸体器官的获取,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自愿捐献;推定同意;有偿捐献;需要决定;⑶胎 儿 供 体:指利用不能存活或属淘汰的活胎或死胎作为器官供体,也可为细胞移植提供胚胎组织或器官。其应遵循以下道德伦理规则:(1)作为供体的淘汰性胎儿应局限在避孕和怀孕失败后流产和引产的小于5个月胎龄的胎儿以及围产期内无脑儿等有严重先天缺陷胎儿的范围;(2)供体胎儿必须以征得其父母一致的知情同意和医院相应委员会(包括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认可为前提;(3)必须禁止供体胎儿过程中的商品化行为和方式;(4)必须禁止直接以治疗需求为理由而流产的胎儿用于供体;(5)在胎儿供体利用的程序上,必须坚持淘汰在先,然后方可考虑利用。不可因急需供体而随意淘汰胎儿。⑷异种器官 4

供体:是以一物种的细胞、组织、器官作为移植物,移植到另一物种体内,也称为异种移植。其面临的伦理学问题有:1)违反了自然进化法则(原理);(2)物种间的感染问题的存在;(3)异种器官移植出现的“混合人”;(4)动物的权利问题。

第八章 临终与死亡中的伦理

1..死亡伦理相关问题

①死亡问题日益突显:[1]死亡问题是人生根本性的问题;[2]医学科技的发展;[3]生命质量论的体现;[4]安乐死问题的研究;[5]死亡标准的提出。

②死亡伦理思想的演变:[1]古代思想整体上体现“重生轻死”的倾向;[2]近代体现思想多元化。

③死亡标准的争论:[1]死亡标准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法学、伦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2]1951年美国著名的布莱克法律辞典给死亡下的定义为:“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传统死亡标准);

[3]196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规定死亡标准为: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完全没有反射和肌肉活动;停止自主呼吸;动脉压骤降和脑电图平直(《悉尼宣言》);[4]1978年,美国的《统一脑死亡法》规定死亡概念: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终止;[5]1980年中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该观点已获我国大多数学者支持。

④死亡标准的转变:“心死亡”标准——“脑死亡”标准。

3.安乐死的含义和理论争议

①安乐死的含义:1. “安乐死”这个名词源自希腊文,由安逸和死(两个词素构成,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2.目前我国将安乐死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3.安乐死可分为被动与主动、自愿与非自愿安乐死。

安乐死的伦理争论:①反对安乐死的理由:1)家属的社会压力;(2)家属与病人的动机(是否理性);(3)生死应当是自然之事;(4)生命的价值高于死亡的价值;(5)生命神圣论;(6)法律;(7)不可逆的诊断标准;(8)滥用。②赞成安乐死的理由:(1)人道主义的体现;(2)节约卫生资源;(3)人的自由权利;

(4)人的尊严—最高价值的体现;(5)生命质量论的体现;(6)社会进步的体现。

5

四 :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1.医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www.61k.com)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等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2个性 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B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种医学模式(按时间顺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阶段。

3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气味、软硬、轻重等)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一块方方的物体上写字。在感觉阶段还不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什么。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如:老师上课用粉笔在“方方的物体”即黑板上写字。在知觉阶段已经知道这“方方的物体”是黑板了。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只选择刺激物中的少数作为知觉对象,其它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军事伪装、找不出熟悉文章的错别字);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看成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如:有柄的杯子打掉了柄,我们还是认为他是杯子);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回答知觉的事物是什么。如:根据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等表征,概括出“感冒病”。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了变化,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不变。如:在5米和10米看同学,感觉不出身高体型等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P51

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识记(信息编码过程,据目的分无意、有意;据材料分机械、意义)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要达到的目的,是识记与保持的表现及结果。按照提取信息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把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是有意的(随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不随意的)。

分类:按照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记忆信息的加工方式或保持的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三阶段模型

? 1.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

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

?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可

以保持信息1分钟左右。如果没有经过复述强化,则很快消失。

?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错觉:对外界事物所发生的歪曲感知,是部正确的知觉,生理、心理性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5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遗忘规律:P61

7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不同程度的体现。[www.61k.com)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分为:(一)心境(二)激情(三)应激 情绪三因素说:P76 情绪的作用P78

8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动机(motivation)定义:指引起核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冲突的种类(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10意志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识活动的核心、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品质的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不良的意志品质:①自觉性差: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差,做事动摇、缺乏信心、盲目轻信他人、屈从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性及首创精神。②果断性差:缺乏遇事采取果断决策的能力,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③坚韧性差: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坚持,行动不能达到目的,而虎头蛇尾。④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约束自己。

11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个性的概念表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的基本特征

? 1、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因此个性的整体性强调个性的诸方面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不可分割。

? 2.个性的独特性 在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身上,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独特的心理倾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个体不同于他人的心理面貌,这就是个性的独特性。

?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是在一个人出生后,经过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它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面貌,这是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性 ? 4、个性的社会性 可以理解为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化过程或角色行为。

? 5、个性的倾向性 本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以及各种行为模式上,这是个性的倾向性。

12能力(ability):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在活动共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其高低影响活动的效果。

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 1)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 2)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表现的早晚方面。

13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称之为“脾气”或“性情”。

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P99

1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P102 16心理测验:P136 按目的分类,常模、信度、效度P140-141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15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结构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

?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也叫无意识。[www.61k.com]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

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 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四、人格结构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所构成。

? 1.本我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 。

? 2.自我 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的结

构部分。自我是处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物。

? 3、超我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

的监督和惩罚系统。

人格的三个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其中:

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

?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

? 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17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完满状态。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青年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自我拒绝 :自我拒绝归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

2. 社交障碍 3.恋爱和性的问题 4.学习问题

18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教师,医生等,应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帮助启发,辅导,使来访者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所面临的问题,获得更多更好的自助,自强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治疗的定义临床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态度和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的人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从而达到减轻病痛和增进心身健康之目的。

心理治疗的原则 (一)良好的医患关系原则(二)保密性原则 (三)计划性原则

? (四)综合性原则 (五)中立性原则 (六)灵活性原则

19 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由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他认为潜意识中早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各种心身症状。因此,通过耐心的长期的“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帮助病人将压抑在潜意潜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带入到意识中,转变成为个体可以认知的内容并进行疏导,从而能使病人重新认识自己,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主要采用的技术有: (一) 自由联想(二)梦的分析 (三)移情(四)解释和疏泄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行为疗法概述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 为基础和依据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www.61k.com] 认为,每个人的正常或异常行为都是从小到大,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学习不断“强化”的结果。因此,假如一个人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病态行为,同样可以用“重新学习”的方法,使其不正常行为得以改变和矫正。

共同特征是:

? 1、治疗者只针对救治者当前的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即以行为和问题为中心。 ? 2、治疗者把求治者特定的行为做为目标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

在的。而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则是患者心理症状的外在表现。

? 3、行为疗法均是从实验中发展演变而来

? 4、对于不同的求治者,治疗者应根据其症状特点,选用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某种情境的解释和思考的方式,即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并非现实生活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如何认知与看待此一事件,从而决定了他们对此事件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不同的认知方式可以导致个体哪怕是同一事件形成不同的认知反应,即,怎么看待此一事件,才出现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反应结果。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的原理和治疗原则:

? Beck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认知过程决定的。当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之

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行为反应,与该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与评价有关。而所有心理行为障碍的人其根源来自于他异常或歪曲的认知模式。

? Beck的认知疗法强调,改变当事人的不良思维是认知疗法的关键。但认知疗法并不

忽视个体的情绪与行为,该疗法的总体策略是交谈、辩论程序和行为矫正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认知疗法又称作认知行为疗法)

? 认知疗法的核心治疗技术之一是通过辩论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才能相应而有效地改

善当事人所存在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认知疗法的技术及治疗步骤

? 1、识别错误认知 Beck将常见的错误认知概括为:2、帮助来访者检验和矫正其错

误认知 3、重新归因技术 4、增加重新认知的证据 5、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应该”之暴虐 6、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检验功能不良假设

20认知应激学派认为,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个体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时的倾向于通过心理及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GAS:105-106

21心身疾病 定义: 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共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官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常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

一、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临床各科心身疾病占25-35%,其中内科占32-35%,内科循环系统住院病人50%以上。明白有利于节约医疗费用,有效果帮助病人。富裕的人心身疾病比较多。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二、其他特征。(www.61k.com)女性高于女性(支气管哮喘等男性高),年龄上更年期最高,

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发达高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背

景有影响(文艺工作者高),社会发展心身疾病发生增加趋势。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全面采集病史 (二)详细的躯体检查及必要的理

化、实验室检查 (三)相应的精神检查 (四)心理测验和性格评定 (五)

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一)躯体疾病本身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 心理治疗 (四)其他疗法

23病人角色(patient role):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出于患病状态中同

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其四个要素: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

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负有

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角色适应不良P340 病人的遵医行为P220

24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焦虑、抑郁、愤怒;

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个性改变。

病人的心理需要: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

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医学将人的死亡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终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经过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

濒死病人的心理P238

本文标题:医学心理学重点-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85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