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废墟-废墟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小学四年级叙事作文

一 : 废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依旧人流不息。

  有点人正盼着与家人团聚,有的人正准备去外地出差。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竟发生了这样一幕:天空突然出现几架日军轰炸机,“轰隆”一声,火车站立刻浓烟四起。周围的建筑物纷纷倒塌,不知所措的人们四逃而散;接二连三的哭泣声在人们耳边回响;火车站瞬间冒出来一片废墟,人们不断倒在盈红的血泊之中……“呜……呜呜呜……”铁轨中间,一个不满两岁的小男孩儿低声哭泣着。他并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想知道,他只想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底去了哪儿?在哪儿可以找到他们?看哪,小男孩儿浑身是血,他的右眼被日军那罪恶的导弹炸伤,伤口仍在不断地大量出血……虽然这不过是一名战地记者拍下的旧照片,但是却让我们中华民族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气愤雨悲痛。呵,这就是传说中的“东亚共荣”?这不过是来霸占我们中国这块儿土地罢了!你还让我们如何相信你们日本!

    四年级:麦卓婷

 来源地址:

二 : 废墟

校门外是一片芭蕉林,一个朋友在旁边租来的房子里做生意的几年,我常在那儿品茗、闲坐,同一些学生和投缘的同事调侃人间事。但独自时分的思索,渗透着不可避免的伤感,也不可避免地将晨昏和生命悲乐带进段激情张扬的岁月里去。而要走进心灵的境界,不是件容易的事,躯壳的过往进出,于物质世界是实在的,而对于灵魂却是不值得一提的。我之所以老待在一张精致的小桌旁,蜷在一张极深的塑料椅子里,望着校门,将思绪之锁打开,关闭,再打开,将它拟着索引,或让自己成为它的索引,进去,更深地进去,就是因为那些时日正值我青春的进行时,我曾经醉心地查找一个个关于生命与尊严的命题所必须的材料,一个个关于爱情与青春彼此矛盾又依赖着的现象所必有的结局,甚至,哪怕是一个人的天性,一个传说的注释,一个堕落的典型,一枚残月的尾巴,一截枯木的雕刻,等等,都与里头的情形相关。隐蔽在芭蕉林中源源不断的目光,就这样将那两扇低俗的铁门给一次次撞击……

门里,一条笔直的大道直接通向一座巨大的、由石头雕刻的校训牌,上面书写的文字与其蕴涵的意义显得极端失调。好看的美物是路两旁的塔松,在我并不以为然的春天,它们抽出的针尖似的嫩绿和尖塔一样的气色使我在匆匆行走或在逍遥中漫步时都能新平气和地向它们行注目礼。它们的色彩很深很重很呆板,使人想起悬在画布上滴着冷绿的画笔过份的涂抹;它们的姿态从容、安静,也机械,却也使高高在上的浮云显得轻佻,浮云原本是无根之物,即使凌驾于物体之上,发号施令,那般自以为是,也不会是本质上的赢家。在右边,大道的中段,是用本地精硬的条石精工而成的石级,石级坡度柔缓,每一级不高不低,却极长,非常便于上下行走;风雨使它们变得灰黑,也更加坚硬。它们托载着一座叫图书馆的象征物,在草坪和石级的肩上伫立着。色彩冷暖的对比使这儿有了风景,恬然、对称、惬意与和谐,惟有一座磁卡电话亭、两侧煞有介事的训示牌和专做宣传用的“戴着乌纱帽”的黑板破坏了这儿的静美。我常想:什么时候,我们才不会在眼上涂上眼影来干扰心与心的凝眸,或者不再在眼上套上有色无心的镜片来“过滤”审视环境与生活的力度?我经常路过这里,或在夜深人静时在石级上久坐,省略多余的心事,无视那几处总那么显摆的杂物(就像从不正眼看待那些招摇的人),把自己交给宁静,从冷色到暖色,一一体味淳厚的生命景况,并让自己保持着不可侵扰的庄严。

图书馆后面,是一片密密匝匝的树林,被戏称为“野猪林”,其间奇而乱的石堆在几年前曾使我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和我一起在林间乱石中留下过青春底片的人,也随那些早掉的树叶,不知去了何处。龙眼树依然在此得到了最佳的生存处所,它们繁复,稳妥,神秘,悠远,又那么贴近生活和感觉。更贴近现实的是一些渴望通过肉体来诠释爱情的本校或外校的学生,他们多半会选中这地方来发泄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跟着感觉走的意志,至于被蛇咬了屁股或从巨大的石头上摔下来折断了细细的学生胳膊学生腿,那就是现实人生中有点浪漫色彩的笑料了。如今,树林因为无人气的烘托而彰显更茂密的野气和黑色的秘密,如见了天日却又被重新投进去的一座博大而危险的宫殿,只有荒鸟、虫蛇、风雨、枯叶、寂寞在此长久落脚。它被人遗忘,就有了这片大气的绿,而正是这些遗忘,成全了它盎然的存在,回归了属于它的大碧大绿的时空。它是这块与城市有些距离的土地之肺了,健康、清新而丰沛。某一日,我抑制不住欲望试探着进去,先年在树上和石头上的标记被时间之手擦去,一点痕迹也不留,连那些年为贪图近便而踏出的路也没有了。没有路的地方,也许才是真正的大自然,我们会因此涌起寻找生命之坦途的豪气,但当一条条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又那么懒惰和挑剔,连走一走的气力也丢了。人是要走路的,而人永远是在学习中走路的,往往走到尽头了,还不知晓路的含义;而大自然是从来就不需要这么笨拙而虚假的行为的,它心中的路万千条,心灵到了,一切便已逡巡到了,而路是绳索,捆缚着大自然;路是鞭子,抽打着大自然;而有谁知道,人的愚蠢和霸道,不正是以这种强暴的、却又给予其美名、强调其价值的行为,无耻地对待赋予我们无数恩德的大自然么?倘若人类单单是忘恩负义,那倒也罢了,可在享受了大自然恩赐时还要对其侵犯和破坏,而且仍然那么一副“这是应该的”的自得性情,那人类真的是无耻之极了。“野猪林”这不雅的名分背后,却有如此的静谧和深远,至少我感到存在的有福了。

在大道左侧,是一座足球场,在本市大中专院校中,它应该是最好的球场了,但实际的情形是,它几乎在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件摆设,除了邻近的学校偶尔有足球队来松活松活脚筋以外,它几乎是闲置着的,它的安然其实就是对自己被废弃的命运的默认与无奈。也许,球场上放上什么东西,你都见过,但你大概没见过在一座足球场生长着一株苍老的黄桷树吧。当初我极力嘲笑它的存在和让它存在于球场的人,绝对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只要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人的嘲笑和批评的神经是非常发达的,谁叫那些没个性或没气质的人偏偏这么低级地标新立异呢?据说是在这球场规划时,就有一个官员发话,说要保护这棵巨大的、有悠久“历史”的黄桷树,不管它是生在水星还是养在厕所,该保护就得保护嘛,运动固然重要,环保也重要嘛,是不是啊?呵呵呵呵,这老树留在了球场上。时下,它几近枯萎了,靠近工厂那侧的枝条大多干裂了。踢球时,倘若是在靠近树的一端发角球,冷不丁一大脚开去,那球唿地钻进树中,良久方才蹦跳着下来,若是对方守门员疏忽,球儿长了眼窜进球窝,那就得自认倒霉了。后来,它终于在寂寞中死去,那片围绕它生长的绿苔、青草和被铲出树根后的凹坑,多么像一声叹息,也是一场冷眼寒睛的嘲讽。这样,球场成了球场,尽管它已是“废物”。但一个晨练的孩子和一对在黄昏时在跑道上散步的老人,使这空旷的所在也有了生动,也有了蕴涵。它是一个巨大的仓库,孤独和热闹,都是它必然的储蓄。

教学楼永远是以威严肃穆不可欺辱形象屹立于高校的,正如高校永远必须有具有权威性的老学究或某某驰名中外的专家作为“镇校之宝”一样,两者都不可或缺,都是知识与道德、学术与精神的象征,任何人在高校的概念和实际情形中都不能,也不敢造次。所以教学楼的大模样总是得费思量,总是讲究得不行的,总是伫立于极其显目的地段,即使毫无美德可言的人,经常出入于大楼,也会理弄出高校气色,学者气味,知识气息。但如果真的“切入”了,进入其内核,实际情形是否与外在表现一致,那就很难说了。时下,耸立在眼前的这幢教学楼,像一个刚刚经历过更年期的人,在坏脾性和古怪行为之后对人生顿有彻悟,顿地进入思想者的境地,庄严却包不住浓浓的沧桑和被遗弃的无奈。我知道之前的一切时光除了被一些文字、墙上用鹅卵石粘贴的图画和一些垃圾保存以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痕迹。我之所以不明白我能否再度进去,或者轻快地出来的原因,究其实质,里头沉淀的人事有时并不是财富,也不光亮,尽管我的青春大多是在粉笔灰、语言的张狂和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共同度过的,但过去了的东西,一俟在心平气和的回忆中咀嚼,咸淡甘苦,委实难以道个明白。书本里有黄金屋,也有包装得那么文明和系统的谎言;讲解书本和阐述自我见解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谁在重复谁,而谁又在嘲笑或推翻谁;所有编写书本的先生,也许都把自己当成了知识的权威和代言人,是真理的化身,是学术的精髓,但他们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怀始终不能改变越来越势利和功利的现状,除了考试,书本确实只是附属品了。这当然便令以灵魂和精神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先生们唏嘘了。但那些欢乐毕竟是欢乐,连同大动肝火时原子弹一样的词汇和某些实在遗憾的人事,连同青春期必然的歌声和忧愁,连同三尺讲台垒起的不可亵渎的神圣,都会让曾经在教学楼里进出的人回首,凝眸。如果再看看周围的绿荫,秋天吐香的月桂,你若有诗心,自然会十二分愉悦地取得这份诗意,尽管在教学楼空空如也之后,弥漫着一股感伤的调子。

教学楼上,你可极目远眺,看见金沙江的尾巴如何被一座城市咬断,同岷江汇聚成长江,领会一番万里长江第一城的气度。但我在楼上看得最多的,依旧是在足球场下面那座全世界最简易和坎坷的排球场,吉尼斯纪录的审定者们如果有雅兴来调研调研一番这块被我和一批学生共同滚打摸爬过的泥巴场地,并容许我提出申请的话,那被载入被人称颂的纪录,应该是没任何疑点的(呵呵!哈哈!)。后来,这儿修起了几座水泥的乒乓球台,排球场就彻底消失。但毫无疑问,一个已经进入内心的地方,即使成了废墟,那也是性灵世界的宫殿,或者说,内心的宫殿在现实世界里往往是一座废墟,甚至连废墟的造型也不存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务实的人渴望着城市和它的灰尘,那些败家子的理由永远不可能有审美情调。多少人走过路过,渴望自己千万不要错过,可还是那么不经意地错失了;颐养天年的人,在简洁和人生最忠厚的伴侣——寂寞——的长相守中,也走过路过,还是千万千万地错过了;剩下那么多芳草嘉树,剩下金沙江也带不走的晨昏和冷暖,却让人冷不丁收拾了自己的足迹,看走过路过时的错过,长叹息,短嗟呀,猛一个镜子前的捉目反照,咦,青丝错过了青春,银发正值当头。那大模大样的绿见证了铅华,也在轮回的凋敝中归顺了荒芜的岁月,而来年更加大块大块的碧绿,直接武装了更庄严的寂寞,废墟正往它坠落的地方而去。

转过头去,时间蹭下一具模糊的背影,再也赶不上了。但见一江逝水,慢悠悠地从身边流去;天光日月,比任何时候都那么陌生,也那么冷清。

三 : 圆明园废墟

北京的晚秋,阴霾遮日,寒冷的风沙灰蒙蒙地刮起满地的落叶,香山的枫叶却红于二月花。我和同事从香山游玩返回途经清华大学,才知道圆明园就在附近。我心情忽然凝重起来,坚持下车要到圆明园去参观,同事却不愿意。

“那有什么看的,现在一片废墟,据说人大代表提议重建圆明园,到那时还可以感受一下华丽和壮观。”同事坚持去了颐和园。我则下了公交车,漫步到圆明园进口处,掏钱买了一张门票进了圆明园,步履沉重地漫步在圆明园,满目残墙断壁处杂草丛生,完全毫无目的散步式游览,用心去感受昔日的金碧辉煌圆明园。

北京的西郊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等低矮丘陵地形,自流泉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圆明园与颐和园紧相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清代封建帝王在一百五十余年间,耗费血膏民脂建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集中了中西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藏有无数极为珍贵的珍宝、典籍和历史文物,是一座罕见的文化宝库。

在圆明园漫长建造过程中,不知多少贪官污吏借机中饱私囊。清朝五朝皇帝长年居住在圆明园游玩享乐,过着奢侈糜烂的灯红酒绿的生活,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就是这样奢侈豪华的“御园”,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被西方外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见证了中国近代耻辱史。

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英法联军气高趾扬举着洋枪走了进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海自尽。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英军再次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三百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英法联军不仅抢走了文物,还要放一把火烧了。西方列强想告诉这泱泱的大清帝国梦该清醒了,死守着老祖宗腐朽的封建专制,早晚要做亡国奴。

郁郁孤行圆明园,北方寒风像刀子刮在在脸上,心情凝重地穿梭在废墟断壁之中,颓败轮廓倒映在清波如镜的湖面,天空灰蒙蒙的,秋风萧瑟,荒凉寂静的遗址没有多少人游览,偶尔擦肩而过的游人,表情冷峻。四周景色显得尤为荒凉冷寂,独自抚摸斑驳的残墙断壁,思绪才渐渐地清晰起来,回顾历史,是为了瞻仰未来,为了民族的悲剧不再重演。(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近代史准确来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翻开中国近代史用八个字来概括:闭关自守,腐败盛行。封闭使得古老民族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腐败使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西方列强的大炮才让中华民族从睡梦中惊醒。

有一年参观虎门炮台,放眼辽阔的大海,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积极主张严禁鸦片,抵抗外来侵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道光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琦善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卖国贼的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的悲剧,实质是那个时代悲剧,封建专制不推翻,没有法制和民主,谁也挽救不中华民族被挨打瓜分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末年,官吏腐败,官场买官卖官成风,军队毫无战斗力。贪污腐败成本又转嫁老百姓身上,中国人民深受封建社会官僚和地主、西方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和民族矛盾一触即发。早在十九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就宣布了清王朝寿终正寝。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以及风起云涌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王朝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郁郁孤行在废墟断壁,目光缓缓飘荡在明净如镜的湖水,这湖宁静的碧波,当年一定映红了火烧圆明园的壮观的场面,大火烧了数日不灭,使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的园林成为一片废墟。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又一次火烧圆明园,据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不到四十年。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圆明园再一次遭到焚烧和劫掠。慈禧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那拉氏慈禧是个顽固维护封建专制的代表人物,慈禧垂帘听政,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古国,沦落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慈禧“垂帘听政”卖国求荣干尽了坏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把百日维新抹杀在摇篮里,中国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下就从没有安宁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大地饱受战火创伤,生灵涂炭,尸骨遍野。在慈禧死后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王朝才土崩瓦解,中华大地才结束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慈禧寝陵后来被军阀孙殿英炸了陵墓暴了尸,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漫无目的流连在废墟断壁之中,依稀拾回了往日的繁华和尊严,当年外国使者跪拜在地上,虔诚向至高无上的皇上高呼万岁的情景,那红颜粉黛的宫女翩翩起舞,这一切都已经化为废墟,那残存的精雕细琢的石柱,仿佛是个巨大的惊叹号!这一切成为历史过去,仿佛告诉子孙后代,皇帝的宝座并不是“万岁”。落后是要挨打的,法制和民主的进步,才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文明标志。

中国在百余年间,几代人试图重建圆明园的计划也在争议声中几经波折,从修复园中古建,到异地“重造”圆明园,每个计划出台都能挑动中国人最敏感的历史神经,掀起新一轮“修”与“存”的论辩,并逐渐形成“废墟派”和“重建派”两大阵营,辩论旷日持久,然而始终没有形成定论。“废墟派”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而重建恐有劳民伤财之嫌;“重建派”则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目前已经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水平。

天色渐浓,日落斜晖中的废墟轮廓,夕阳苍劲勾勒出一道深沉悲凉的阴影,硝烟似笼罩在断垣残墙,满目残墙断柱苍凉地罗列在空旷的大地,剑一样投向废墟,暮色忽暗忽明,饱经风霜废墟呈现出一种苍凉之美,这种美转化成一种蓬勃向上力量。

我独行踽踽在瓦砾碎石荒草之中,认为重建圆明园不是明智之举,应该保留这一片废墟,永远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警钟长鸣;永远激励中华儿女不断自强不息。一个时代领导者的政绩,并不是建立所谓形象工程,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即使建造一个宏伟壮丽的宫殿,装修奢侈豪华的办公场所,劳民伤财,竭泽而渔,社会不稳定,也许还会化作一片废墟。

四 : 废墟

地壳的一个恶作剧

把鲜活的生命

碾成穿透肺腑的声声呜咽

死神的魔影

游荡在灰飞烟灭间

勇气的两种最尊贵的表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生与死,被时间定格在

二零零八年的五月十二号十四时二十八分

援助的手

渴望握住废墟里

亲人们冰凉而又

裹满灰尘的手

废墟内外

凸现着爱的真谛——

弓腰的母亲

为嗷嗷待哺的孩子撑起

一片感泣鬼神的天空

今夜,让我们点燃蜡烛

照亮废墟里无边的黑暗

我们祈福的眼睛啊

尽情流淌泪水吧

化做呼唤生命的力量

在片片魂飞的废墟上

矗立起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丰碑

巴蜀大地上

必会怒放不朽的生命赞歌

写于2008.05.19晚

本文标题:废墟-废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59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