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为什么找工作这么难-跨部门协作为什么这样难?

发布时间:2017-08-05 所属栏目:心理学家

一 : 跨部门协作为什么这样难?

解决方案一:化敌为友

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顾客受害最深,实施“内部质量保证”有助于理顺内部关系。即一个部门保证向其内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做到及时、准确、不断反馈。

在大多数公司,部门之间都存在着隔阂。试想下列情景:

超过规定时间都好几个月了,产品开发部还是拿不出方案。

职位有了空缺,可人力资源部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补充。

营销部门对产品性能和交货期做了其它部门根本没法兑现的保证,结果不仅引起公司内部磨擦,也造成顾客不满。

员工想方设法不参加培训;经理也总有理由推迟工作评定;所有人不到会都能找出一堆借口,而那些会也从来不会准时召开,人们来了不是坐着摆型大拇指,就是又溜回办公室。

因为知道企业内部肯定会有拖延,所以经理们预先有意把预算做大、把进度报长。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看做"内部质量"缺陷,因为它们对企业内部职能的影响,比对外部顾客的影响更直接。但随着内部质量问题逐渐积累和日益深化,最终必然会给企业业务造成损失。

实行内部质量保证可以治愈内部质量顽症,即一个部门保证向其内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做到及时、准确、不断反馈、讲求礼貌。内部顾客可以是下道工序的员工,也可以是辅助部门的服务对象。在装配线上,一个工人的内部顾客可能是下一人工人;而在服务行业,一个员工可能有几个内部顾客。内部质量保证适用于所有类型企业。

内部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往往很难量化,因而很少经理人能认识到它的危害。树立内部顾客关系意识有助于消除长期困扰企业运作的障碍,然后开始实施内部保证。

以下是几个内部保证的例子:

"为你们提供……服务时,我们部门保证不超预算。否则由我们承担额外开支。"

"我们部门一定在双方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否则,我们负责把延期原因通知你的顾客,而且少收你20%的费用。"

"维修工作保证在两上工作日内完成。如果不能如若交活,在收到工作单十二小时内通知你方完成工作的确切时间,并由双方共同商定临时替代方案。"

问题不论大小,都可以通过内部保证来解决。有家咨询公司立了一条"清理办公桌"的规矩:每天下班时所有办公桌必须收拾整齐,违者罚款25美分,存入办公室娱乐基金。这或许是小事一桩,但该公司认为,整洁有助于营造职业化和高效率的工作气氛。

说到大一些的问题,有家公司做了保证按时开会的规定:迟到者必须向每个与会者支付100美金。惩罚是不是太严厉了?有点儿,但是比起高薪经理们被浪费的时间,这一点都不过分。

针对具体工作表现的内部质量保证,比空泛的保证效果好得多。这是由于同事与外部顾客不一样,如果对其他员工的工作有所不满,他往往不愿提出个人意见。但若矛头针对那些客观衡量的尺度,个人的担心就可以避免。因此,"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任务"比含精其辞地说"迅速完成任务"好。

通过实行内部保证,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r译名)克服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独立经营单位与科技中心之间的矛盾。过去,科技中心向独立经营单位提供关于项目进度和成本的"最佳"预测,经常超过预算或落后于进度。科技中心一个劲儿闭门造车搞项目,而内部顾客却被蒙在鼓里。

公司经理和科技中心经过调查,终于找到了造成项目进度落后、反复修补,以及预算超支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问题源于独立经营单位在开始阶段向科技中心提供的技术指标不明确。不等形成完整的概念,或是弄清要求,就把研制任务推给科技中心。科技中心只得另做分析,这使工作停滞不前,独立经营单位自然觉得丧气。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随着相互抱怨越来越多,情况就更加恶化。

为解决这个问题,科技中心以内部顾客做了三点保证:

·向内部顾客通报项目开发的成本和进度,以便于他们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去。

·除非事先经顾客认可,否则不超出项目开支。

·如果科技中心的失误导致项目设计和执行的变动,它负责赔偿损失。比如,设计指定某一部件的规格,但最后发现不合用,那么科技中心将承担新部件的开支。

为兑现保证,避免额外赔偿,科技中心必须要求独立经营单位给予更多合作,例如一开始就请他们交代清楚项目的要求。这样,在每个项目之初,双方就必须抛弃敌对情绪,坐下来一起明确目标,避免潜在的问题和误解。

加强合作后,效果相当显著。事实表明,科技中心完全能提供准确的成功预算,满足顾客的各荐要求,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在项目开始阶段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也是如此。

内部保证也有助于解决外部问题,创业直邮公司(Creative Professional Services译名)是个很好的例子。创业公司的印刷产品经常达不到顾客的要求,导致顾客不满、额外返工和延期交货。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销售人员,在给制作部门下印刷订单时,他们不总能提供完整、准确的任务指标。销售人员下的作业单花样百出,有时手写单潦草难辨或错误不断,有时还盖满了即时贴。

所以销售人员应该对他们的内部顾客,即制作人员做内部质量保证。销售人员征求制作部门的意见:"你们希望我们保证什么?"回答是:"下作业单时提供完整、准确的要求。"

于是公司制作一种标准化的"发送表",表上留有空白,用来填写所有制作要求;另外还附上一个核对表,用来逐项核对是否已经从顾客那里收集到所有有关信息。有了这张表支持内部流程,销售人员就能向制作人员立下保证:"我们保证及时提供你们按期完工所需的所有信息,否则我们请吃午饭,或在你们部门会上唱歌,再不然就由我们自己录入遗漏信息。"

推行内部保证不需要精密的战略计划,也无需增加管理层次。虽然有时也需要投入一些人力或设备,但常常是花很小代价甚至不费分文就能使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同所有质量行动一样,实施内部保证首先要仔细选择实施对象。是从问题最大的地方入手,还是选择已经运行良好,通得过最严格的保证的部分?还是选择二者之间?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问题出现频率有多大,影响怎样?问题严重程度如何?要花费什么资源(金钱、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时间)根除问题?是否有办公室政治问题或其它敏感问题需要考虑?为解决这个问题,对内对外分别设立多少"罚金"合适?

从哪里入手并没有普便适用的原则,但决不能对不可救药的职能穷追不舍。那样做只会自讨麻烦,而且会使内部质量保证失去民心。彻底失效的职能最好进行改造。

确定罚金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现金赔偿最明显,但必须十分慎重。一般不要让员工自己掏腰包。还需要考虑罚金是出自部门基金,还是公司基金,是象征性的罚款呢?还是一大笔让人心疼的钱。员工并不见得真希望自己部门多得一点赔款,而是更希望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好。

解决方案二:3招铲除“部门墙”

“部门墙”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是普遍现象。以职业人士的立场看,“部门墙”对于企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何谓“部门墙”?

几个月前,面试过程中,有位应征者谈及A公司的现状:部门之间遇“责”推诿,遇“过”指责,遇“功”争抢;部门自成系统,老死不相往来;背后议论成风,见面哈哈一笑;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普遍;老板看在眼里,内心无计可施……结果是最终叫停所有项目。由此,引发我对公司运作中的“部门墙”的思考。

“部门墙”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是普遍现象。以职业人士的立场看,“部门墙”对于企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1招:强力推进组织变革

1、摸清企业的“老板病”。一般情况下,出现严重的“部门墙”,与公司的经营导向密切相关:要么没有导向,脚踩西瓜皮,划到哪里算哪里;要么经营导向不明确,说的好听是追求盈利最大化,但如何追求不明确。

2、摸清企业的“结构病”。从经营业绩、组织管理、人事信息三个方面,检讨企业的结构病症状。一般的,“部门墙”反映的,即是严重的结构病症状:效率低下、业绩徘徊;权责模糊、推诿指责;建议减少,抱怨增加;人才流失,庸才当政……

3、推行企业的组织变革。以业绩为导向,以目标为手段,以考核为核心,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机构、职位、功能、权责),将对那些只说不做,光说不练的庸才踢出企业,引进德才兼备者充任重要岗位,授之以权,授之以责,大刀阔斧加以改革。

第2招:强力推进洗脑工程

洗脑,即更新观念,更新思维模式。

通常的管理培训,在“部门墙”厚重的企业,是无济于事的。这个时候要出重拳、下猛药,支狠招。可用的方法有二:

1、高管优先脑力振荡。让公司不得不留任的高管,参加一些专业培训机构的拓展训练,先洗“大”脑,让其优先接受脑力振荡(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脑力激荡”)。

2、中、高层同步拓训。针对企业的“部门墙”病症,设计针对性极强的拓训项目,例如,共进退、盲人阵、七巧板、背摔、空中桥、过电网、毕业墙等等(这些项目的真义,在于团队作战、无领导管理、平行协调、主题沟通),组织中高层集体参加,打乱日常领导序列,平等参与,老板压阵。在拓训实施中,每一项目完成后,必须结合工作、生活进行检讨、报告;拓训完成后,上报拓训感言,编辑成册,张榜公布,加以巩固。

第3招:强力推进流程重组

产生“部门墙”的核心原因,是公司的管理不系统,流程不畅顺,导致的管理混乱。解决这个问题的不二法门是进行流程重组(BPR)。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老板亲自参与,聘请专人或专家,从管理诊断入手。

2、从系统设计开始,用6到8个月时间,设计流程,制订规则,明确权责,强力实施。

3、BPR项目必须结合目标管理进行,目标管理必须结合目标经营展开;

4、消灭内部反弹。“部门墙”严重的企业,一定存在极大的抗拒。这是体现老板决心、魄力的时候:倾听各种意见,鉴别老人心态,压制反弹意见,消灭执行阻力。

这三招,必须结合使用,方能奏效——组织变革是硬保证,洗脑工程是软保障,流程重组是真功夫,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笔者服务的DB公司,即是“部门墙”十分厚重的企业,创立了十几年,经营业绩不过几千万,最近几年基本是原地踏步走。今年以来,笔者运用以上三招,“部门墙”已被彻底铲除,企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解决方案三:跨越部门管理业务流程

跨部门的业务流程靠信息分享和监督来改善。在紧急关头还需要有人担当发号施令的职责。最佳的流程须具备三大特征:可靠、可行和高效。

你在工作中花多少时间用于跟踪公司其他人以及他们应做的事?这些事情是否分散了你的时间,让你无法集中精力从事你的"真正"工作?研究表明,人们只有不到一半的时间用于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而50%---80%的时间花费在弥补公司其他地方的脱节。

可悲的事实在于,对于业务流程的具体内容以及经理需要如何整合、控制和改进它们,大多数企业采取了凑合的方法。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快速修复法"来试图增强这些业务流程:从传授谈判技巧到将每个人的报酬与整个业务流程的产出挂钩。

而且,一些非常好的方法,如6西格玛,被滥用于解决基本层面的业务流程问题。实际上其中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体系,而不是技术因素。

每个业务流程,包括复杂的跨部门业务,都是一种工作流程。最佳的业务流程必须具备如下三大特征:可靠、可行和高效。

可靠是指业务流程尽在掌握。它能在规定范围内,经济而又可靠地运行。可行是指业务流程指能够按照预定计划而执行。它能够有效地运作,生产和供应那些事先期望的结果。高效是指业务流程中所消耗的金钱、物品和时间都是最少的。

负责下属的跨部门业务流程的经理需要非常警惕,他们必须时刻准备找出那些容易具有如下特征的流程步骤:孤立的、范围狭窄的、与其他业务流程步骤脱节的、失去控制的以及容易迅速演变为紧急事故的。这些都有可能破坏业务流程的可靠、可行和高效。

信息及时传递

为了弄清观念孤立对最佳业务流程的危害,让我们看看以下事例。一个电线厂有3个顺序生产区。该工厂经常满负荷运转,因此用于修理和维护的时间非常紧张,但又极其重要。3个生产区都保持着少量的库存,保证生产线在正常的简短停机期间正常运转。

尽管如此,当上游生产区的停机时间超出库存容许的期限时,下游的两个区域主管和维修主管经常为此叫苦不迭,他们没有及时得到延误通知。难道你不认为上游的机器操作员在发生故障时有责任向下游的人发出警告吗?偶尔,会有一些人这样做,但更多时候,他们没有。上游的每个人都手忙脚乱,试图解决问题,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下游的问题,或者认为不会耽误太久,而且,他们不太确定是否有权提前通知。

通知 在这个事例中,建立通知关系就足以彻底解决问题。一旦信息得到共享,这种类型的通知责任就终止了,至于如何根据得到的信息行动,则完全取决于被告知人。但关键在于,他需要得到信息,然后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

建议 另一种形式的通知责任要求一个角色分析数据,建立可选模型,然后就可能的行动进程向另一个部门的另一角色提出建议。这种责任可以防止目光狭隘。担负这种间接责任的角色包括财务分析师、薪酬专家、法律顾问和组织发展专家。

承担建议责任的角色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它同第一种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为接受建议的角色所做的分析更广泛。两者相同的是,接受建议的一方需要自己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部门相互监督

比信息流动影响力更大的跨部门责任是说服,它是防止业务流程之间脱节的一种重要方法。监督 说服的一种形式是监督。对于这种间接责任,一个角色往往不是简单地影响另一个跨部门角色的决定和行动,而更多的是调节他们。监督通常涉及两个角色,并努力在以下两方面保持平衡:一方面尽可能在流程的允许范围内发挥创造能动性,另一方面不破坏流程的完整性。

在企业中,有许多创造价值的监督责任的事例,从显而易见的质量监督员到涉及业务流程管理的几乎所有部门。这种间接责任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对 其他角色的约束,而尽力帮助他们找到替代措施。

协调 说服责任的另一种形式是协调。协调的目的是引起同一业务流程几个方面的多个角色高度关注,使他们的工作同步和相互衔接。

通常,每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制订自己单位的营销策略和促销材料。为保证品牌战略在全企业内连贯一致,有关企业品牌的任何一个角色都可能要承担与业务部门的营销角色的协调责任。

非常措施应对紧急情况

指示 间接责任中,最强有力的是指示:一个角色有权支配同级关系中的另一个角色;可以指示另一个人停止做某事或者要求他采取一些紧急措施。这些责任分别代表着审核和命令,是管理不受控制的业务流程的重要方法。

显然,这种类型的跨部门管制责任只能用于最严重的情形,主要在安全、健康、环境保护和质量控制等领域。在员工、公司、环境或顾客的安全和健康受到某个流程的威胁时,必须明确哪里是悬崖,以及谁有权力悬崖勒马。

在同级同事明显超出规定的界限时,一个员工指示他停止做某事,并不会打乱该员工同经理的关系。记住,经理有责任保证他的下属不超出界限。

如果情况可能迅速恶化成灾难,那么,事先尽可能清楚地说明紧急程序,确定哪些角色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行使有限的类似经理的权力指示其他人(非下属)服从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不会破坏经理对下属的管理责任,因为指示权限,类似于审核权限,限定在很窄范围内,只能在非常情形下使用。

行使指示的角色可以在医院、危险品制造场所和其他潜在爆炸场合的灾难处理中发现。一般而言,如果需要迅速、协调、有计划的紧急处理以避免生命、环境或者企业的生存能力受到重大伤害,那么,就需要指示责任。

放权保证流程改进

对于任何业务流程,责任最大的当属于"拥有"该流程的经理;而在跨部门业务流程中,拥有者是业务流程责任经理。这个所有者角色处于塔式业务流程中最高的管理位置,对所有角色具有全权管理权限,可以对该流程直接建议。

对于许多涉及到全企业的业务流程,这种责任只能由首席执行官担任,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实际流程,并不知道如何具体地着手改进。因而,为了对下属业务流程的不断改进担负起责任,责任经理必须经常地将部分责任委派给下属,取得下属的支持。

如果业务流程的变动会妨碍其他下属履行职责,责任经理就不能将这种改变业务流程的权限完全授权给某个下属。但责任经理可以将下列权力或责任授权给任何一个下属:

●收集有关业务流程的信息,确定和建议改进的时机

●组建研究建议小组,设计可能的改进措施并向责任经理提出建议

●改变每个职能下属的各个职责(首先要由责任经理做出决定)

●组建实施协调小组,根据责任经理的总体目标,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使之同步、相互衔接。

无疑,我们无法逃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方法,确保横向业务流程和跨部门工作关系的可靠、可行、高效。

解决方案四:上下游部门打破沟通屏障

上下游部门间的合作问题,是企业管理中典型的管理沟通问题,专家建议,一是梳理工作流程;二是制定沟通制度,提高协作效率。

如何疏通上下游部门间微妙的合作关系?

问题:两个部门位于流程的一前一后,工作关系十分密切但也相当微妙。一帆风顺的时候还好,但一需要承担风险、或错误的时候,就开始相互推脱。即使是很小的事,也动不动就上报给高层领导。在谁对结果负责的纠缠中,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也拖延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请教专家,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提问者:l_m)

解答:本案例的实质是上下游部门间的合作问题,主要表现是不合作、不信任,只管争功诿过,不求整体效率。这个问题,是企业管理中典型的管理沟通问题。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害怕担负工作失误的直接责任是合作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企业中,尤其是上下游部门间,确实存在着功过归属问题。正因害怕担负责任,两部门在合作时都很谨慎,一旦出现可能出错的情况,就马上向上级汇报,目的是告诉领导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如果再出现什么事情就与我们无关;鸡毛蒜皮的小事本来完全可以自己处理,但却仍然不主动决策,也不与合作部门沟通,而是直接提交给高级领导,以避免自己担负责任。这两种做法的实质都是不干份内的事,不担责任,而将问题转嫁给上司解决。这在管理上属于错误管理行为,正式称呼叫“反授权现象”,就是说我给你权力做的事你自己不做好,反而给我领导做。这其实是下级管理者的失职,更是对高级管理人员资源的浪费。

2、两部门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由于利益之争,部门人员之间逐渐丧失信任,对对方产生否定的负面情绪,处处防范警惕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从本案例描述情况来看,两部门相互之间已经存在着一定的负面评价,但最基本的信任关系还维系着。3、流程制定和职责划分不清晰,尤其是责任交接点的划分和工作质量评估标准未明确。如果一个连续性工作的责任和贡献没划清,部门间的争端就不会消停。

二、解决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维护部门利益的基础上改进跨部门合作问题。改进方法只有两个:一是梳理工作流程;二是制定沟通制度,提高协作效率。对于本案例,梳理工作流程和个人岗位职责是首要的,凡是能够流程化的必须首先流程化,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将其转化为公认的例行事务。但对于一部分较难固定为标准流程的工作,就需要部门领导充分沟通协调。具体建议如下:

1、两部门的负责人先充分沟通,要做好两件事情:对合作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停止相互指责,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2、各部门分别展开集体讨论,将流程和沟通制度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

3、总结各自的研讨结果,并加以整合,转变为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

4、部门经理联合署名,呈交上级领导审批。在呈交报告时二部门经理应共同前往,并简单扼要地做口头说明。

5、由上级领导召开员工大会,解释新的工作规划,确保每个员工清楚知道自己以后应当做什么、怎么做。

6、在会议中,请两部门的经理及主要骨干发表感言,确保员工完全理解并真正支持新规划的实行。

解决方案五:如何解决企业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

公司经常出现因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矛盾,有部门之间、员工之间、领导和员工间,也有客户和员工间的,其中以部门间信息不畅通最为严重。

解决方案六:如何面对公司内部的抱怨?

在项目推行过程中,经常听到各部门同事的抱怨。此时你就应当考查内部沟通是否顺畅,无边界管理是否成形。

二 : 为什么会这么难?

已经不知道多少次了,静静的坐在桌子上,默默着想着和你发生的每件事,但是为什么每次坐下想的时候总是感觉我特别的悲凉,我特我感到可怜,这是什么,单相思吗?——呵呵

自从来到我们岗位我每天去了上班都特别开心,不管有事没事我都用我这难看的笑脸来逗她开心,但是为什么我都是陪衬,而走不进她的心呢,也许真像人们所说的,女人只喜欢逗她笑的人,确爱的是让她哭的人吗?

自从和她混熟后我就很不喜欢让她接陌生人电话,也不想看见她那冷漠的眼神,每次都是我厚脸皮去逗她,有是去偷偷看她的短信,套她的话!但是想想有用吗?这纯属我个人的自恋,呵呵-哎,我也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到底是她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反正看见她不高兴的时候我就难受,而且我伤心的时候我也想她能陪我说说话,可是那只是一种幻想!!我对她的好她应该感觉的到,为了她的那句话,我不伤害她,也不和她表白。我们只是做个纯粹的男女朋友,可是为什么我确办不到,我真的好喜欢她=-=-

每次和她说会心里话,她总是能把我说住,有时候我想我平常也是很能说的么,怎么在他面前变的这么笨?她每次都有她的理由,有时候我能说过她,,可是有些话我是不能说的,呵呵-为了留个好印象!想想确实可笑,难道这么常时间谁不知的谁吗?

接触这么长时间我知道这女孩是个很单纯,也很善良很实在,很多纯善感吧,遇上什么事都会不高兴一会,但是我总希望我能化解她心中的不快,让她高兴,可能她觉得我应该是个很小的男孩,心中不会想太多,也不会像她每天的不高兴!但是她不知道的是我想的比她的多,我每天笑笑那只是为了安慰我心中烦恼的心情-=

也许我们真的不应该在一块,也就应征我同学那句话吧,有缘无份。她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她的以前我也知道,她身边遇上的都是比她小的男孩,致使谈了个对象没有成功,也许在她心中留下阴影,说我们这些90后可能不靠谱,不安全。可你也说过人无完人,为什么要拿我们和他比呢?(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今天她发表了篇日子说来到就看到了社会的丑恶,这不是你来这看到的,而是应该说你真的理解了,这社会都是这样,难道你以前的厂子就很好吗?这还只是你看的点滴,你说有的人太聪明过度,呵呵——也许你还没看清楚实质=反正不说这些,我看见她发表这篇日志,我心里面就从头到脚的难受,怎么样你才会高兴,为什么不不高兴的事不能和我说说,难道这么长时间咱们就连普通的朋友都不算吗?为什么=-也许我是有点自恋,人家不高兴关我屁事,但是我也不知道我这么了,就是不高兴,哎-

看好每天-虽然希望在田野上,但是有我在的时候我就不会让她受伤害,也不会让她伤心,劲我最大的努力让她高兴地过好每一天=-

我相信我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你能接受前一个,我就不行,我相信我不会失去你这么好的女孩——也是只是空想,但是我发誓,只要我有机会,我是绝对不会放弃他——永远

三 : 为什么体能工作室很难经营?


网友孔俞[孔俞]为什么体能工作室很难经营?给出的答复:
年年都会有人说:今年啥也不好干啊!结果年年都有赚钱的。
什么时候也会有人说:行业不景气啊,结果什么时候也有悄然崛起的。
有人说:你的生意或是生意点子比较冷门,结果总有会让你大跌眼镜的。。。
有点跑题了。。。我不是业内人士,我觉得关键看你怎么做吧,不同的人相同的条件,结果千差万别。
之前听朋友说(仅仅是听说):他在美国工作,住地周边大大小小健身房和其他健身场所数家,有一个单车房(动感单车,只有这一个项目)鹤立鸡群,据说会员爆满本周根本预约不到本周的课,因为本身也是道听途说,我就不讲细节了,总之就是:有特色(鲜明特色),竞技娱乐氛围极好。
另外,十分赞同孔先生的答案


网友潘思思[孔俞]为什么体能工作室很难经营?给出的答复:

四 : 为人父母为什么这么难?

不久前,哲学家L.A.保罗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探讨有没有一种理性的方法可以帮助一个人决定要不要生孩子。

一个人如何做理性的决定?经典的答案是,想象不同行为的不同后果,然后考虑每一种后果的价值和概率,最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却完全无法用在生孩子上。比如,你怎么比较一个婴儿的微笑与无数无眠之夜之间的性价比呢?

生儿育女的目的,如果从进化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但从个人的角度看,还真是个难解的谜,或者,如L.A.保罗最终得出的结论,这根本是个非理性的产物?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多少中国人不配生孩子》,很惊悚的题目,文中将中国人生孩子的目的大致分为这么几类——一类是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维系婚姻、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等,不过为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之别罢了;一类是偶然因素,避孕失败,只好生下来;还有一类是育儿就是育己,“满足快乐与自我成长”。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由,凡是主动生儿育女者,基本上都有一个理所当然的假设:养育一个孩子会让他们幸福。

“我从未如此幸福,部分原因是我的人生不再是只关于我了。”这是一位母亲在解释她初为人母的喜悦时所说的。估计大部分母亲都会同意,初为人母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命体验;父亲们大多也会承认,孩子让他们的人生更美好。在没有宗教的世俗社会里,孩子为父母的人生赋予了一定程度的意义。但是,他们真的让父母更幸福吗?

去年,《纽约杂志》的记者詹妮弗·西尼尔(JeniferSenior)在《只有喜悦,没有快乐:当代为人父母的悖论》一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一个孩子对于婚姻、性、工作、友谊以及自我的全方位挑战,提出了一个至少美国社会不愿意承认的现实:为人父母者其实都暗自痛恨育儿这件事。

为人父母为什么这么难?

过去20年,多个学科的研究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生儿育女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毫无助益。为人父母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无论单身还是已婚,有一个孩子,还是四个孩子——都不比非父母更幸福,而且,孩子越多,幸福感越低。对此,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伯特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孩子就像海洛因,他给你极度的狂喜,但同时也将其他一切乐趣都从你的生活中排除出去了。

佐证之一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2004年做的一项针对909名得州母亲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育儿”在她们的日常愉悦排行榜上列在第16位(一共19项),在做饭、看电视、锻炼、打电话、睡觉、购物、做家务之后。

另外一项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显示,就快乐程度而言,与朋友在一起的乐趣多过与配偶相处,多过与其他亲属相处,多过与点头之交相处,多过与父母相处,多过与子女相处,而与子女相处的快乐与陌生人的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

西尼尔女士认为,父母对育儿的抗拒和排斥是一个新现象,根本问题在于父母与孩子传统角色的变迁——在20世纪以前,孩子是小大人,是家庭的资产,父母提供给孩子衣、食、住,以及基本的道德教育,孩子则提供经济收入作为回报。但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老板”,西尼尔引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A.Zelizer)的说法,“在经济上毫无价值,情感上无比珍贵”。从他们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把这些完美的宝宝抱在怀里,困惑于为人父母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如何确保他/她的一生幸福。

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给他们很多很多的爱。当然,这个答案并非那么理所当然。上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立者约翰·华生医生还在警告人们,母爱是一种危险的工具,会让孩子变得黏人而软弱。英国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斯(MaryAinsworth)推翻了他的理论,他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2岁以前)如果能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未来面对世界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更有安全感,更自信,否则容易发展成焦虑型或者逃避型人格。

“依附理论”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育儿理论,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世界各地父母的育儿体验。尤其是中产阶级父母,他们将孩子的需求摆在了第一位,不惜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在他们身上。但问题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他们并不知道应该为孩子的未来准备什么。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只能尝试为他们准备一切——我们送孩子去学钢琴,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我们教小孩下棋,认为可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我们为他们报名参加团体运动,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希望他们拥有创造力、科学思维、全球思维、生态思维……就好像少了任何一样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成功。所以,书店里各类育儿类书籍满天飞,用西尼尔女士的话说:“这是一座高耸的糖果色的丰碑,奠祭着整个社会的恐慌。”

西尼尔认为,在孩子身上如此巨大的精力透支,其实并非现代父母所能负担。19世纪以前的婚姻建立在生育、经济安全和家族之间利益联姻的基础之上,夫妻之间没有多少失望的余地。但在以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里,夫妻双方对彼此的期待值更高——平等、友谊、浪漫、性,缺一不可。但随着孩子出生,双方(尤其是女性)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能为彼此提供的资源越来越少,夫妻关系变成了家事分工(连应该分工都缺乏必要的准则),忙进忙出,彼此感情上的“枯竭”也就难以避免。著名的婚姻研究者约翰·古特曼和朱莉·古特曼(John& JulieGottman)做过一项针对130对新婚夫妇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2/3表示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变得“非常不快乐”。

更糟糕的是,孩子并没有因为父母如此之多的付出而变得更幸福。事实上,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经常制造出焦虑、精疲力竭的父母和索取无度、自以为是的孩子。据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这些孩子陷入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平常的孩子高出三倍。也就是说,我们为孩子付出的越多,孩子的麻烦似乎就越多。

“今天父母的问题是,他们太容易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婚姻了。”美国家庭治疗师大卫·柯德(DavidCode)在2009年前出版的《婚姻第一,才能养出快乐小孩》一书里说,“累死累活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无创伤的童年,是一种浪费精力的行为。你应该做的是把婚姻摆在第一位,父母之间健康美好的婚姻及其所营造的稳定的成长环境,才是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但是,那个“度”到底在哪里?

不久前,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博士正在中国宣传她的书《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如何停止吼叫,与孩子建立理想关系》,她是美国“平和式育儿法”的创始人,我有机会向她请教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不在于你给孩子多少爱,而是你如何给予他们爱?”她回答说,“依恋理论仍然是目前关于育儿最重要的理论。但它的重点并不在将所有的关注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而是关于如何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connection),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根本目的。”

关系是一种感应的能力,即与某个人建立情感关联,站在他的视角去“感受”。劳拉博士认为,人类天生有爱的能力和被爱的需求,所有情感发展——包括我们规范自身情感、控制自我情绪、延缓喜悦表述、培养健康浪漫关系的能力——都是以婴儿时期的抚养为基础的。一旦建立起深刻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了安全感,知道有人爱他、理解他,他们的成长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阳光雨露之下,植物自然欣欣向荣。

事实上,父母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在加固或者破坏这种关系。

与孩子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身体一样,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之中。他们的理性大脑中心还不足以控制自己强烈的情感。与孩子相处,父母经常遭遇情绪上的过山车,前一分钟还沉醉在他们可爱的一颦一笑中,下一分钟就鸡飞狗跳,怒气冲天,只恨深陷牢笼,翻身不得。事实上,育儿大部分的挫折感都来源于此。

对父母来说,为什么养儿育女这件事情如此容易触动我们的情绪开关呢?

劳拉博士的回答是:“因为你3岁的孩子发脾气,会触发你自己3岁时未曾解决的情绪,或者未经治疗的创伤。”

按照她的理论,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多多少少都受过情感上的伤害,比如愤怒、恐惧、失望,如果这些伤害在当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照或抚慰,就会暂时被压抑下来,深藏在某个隐形的情感包袱里,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成年后,每当情绪动荡时,这些受伤经历就会从情感包袱里被释放出来,占据主导地位。

“孩子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创伤的位置,让我们回忆起昔日的恐惧和愤怒。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往往是触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的痛处,这是他在提醒你童年时代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育儿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如何应对孩子,而是如何应对自己。你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创伤——这样才可能摆脱恶性循环,不给自己的孩子造成新的创伤。

为人父母为什么这么难?

在她的“平和育儿法”中,父母的愤怒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愤怒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就是你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在对待。你对这个敌人采取的战术,要么是跟他战斗,要么从他这儿逃走,要么就是面对敌人僵持在那儿。”

“我们所说的育儿,绝大多数并不是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而是发生在父母本身。当风暴酝酿之时,父母的反应既可以使它烟消云散,也可能发展为特大海啸。如果我们能准确应对这些时刻,当我们的情感按钮按下时,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反应,注意到我们何时失去了情感平衡,从而引导自己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只有当你平静下来,才能跟孩子重新建立起连接。”

60年代早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观察,根据温暖/呵护、管教策略、交流技巧和期待值等多个纬度,将大多数父母的育儿风格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独裁型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支持度很少。他们对孩子管教严厉,缺乏温度,尽管他们也爱自己的孩子,但从不明确地表达出来,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某种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严厉型的父母一般对自己也很严苛,他们做不到很快乐,内心有很多怨气。

独裁型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善于考试,也不惹是生非,但当他们到了十几岁时,往往表现得非常叛逆,他们更容易屈服于来自同伴的压力,不习惯独立思考或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无法从父母处得到明确的爱,自尊很低,经常在错误的地方寻求关爱。在人生的关键决策上,他们下意识地想象父母会怎么反应,并以这种想象引导自己的人生。

第二种是宽容型父母,他们对孩子比较宠爱,但期待值比较低。他们不想干涉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或者无法忍受孩子不高兴、失望、遭受挫折以及其他焦虑情感(但这些都是很自然的情感)。他们主要关心孩子表达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让他们快乐,相信这就能让他们辨别是非对错。他们不擅长设定界限,或者管教前后不一致,从而导致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太能经得起挫折,稍有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下来。

宽容型教养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很流行。因为当时很多人相信,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之所以实现,是因为德国父母的独裁型教养方式所致。所以,美国父母采取了相反的育儿策略,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反讽的是,宽容型父母养出来的孩子是最不快乐的。他们经常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暴力程度也相对较高,有反社会行为。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他们从宽容型的父母身上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让他们觉得自己能随意操控别人而不受到惩罚。

第三种是权威型父母,这是鲍姆林德确认的最后一种育儿方式。他们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支持与关爱,这一点与宽容型父母相似;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却是现实的,也与他们的年龄相符——他们不可能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独立整理房间,但你可以帮助他们一起整理房间。

他们全力支持孩子,给他们自主权,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并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做出妥协,尽量不对孩子进行控制。因此,他们与孩子之间关系密切,孩子则将父母视为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他们更容易发展成自尊、自信、自律、较少叛逆、更负责任的孩子。他们的焦虑、抑郁以及暴力程度也都是最低的。

分析这三种育儿风格,你会发现,无论独裁型,还是宽容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爱”的基础之上,只不过,前者是子女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后者是父母害怕失去子女的爱。

相比之下,只有权威型父母与他们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真正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而且,他们并非只是在爱与限制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而是对这两种行为进行了整合。也就是说,爱与限制并非一对矛盾,而是以充分的爱引导设定规矩和原则,爱在他们与孩子之间建立了合作、理解、倾听和尊重的关系,所以孩子不会过于戒备,而是愿意配合父母,倾听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指导。

“在所有的育儿风格中,权威型父母的参与度是最高的,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最佳的自我调整能力,而父母自身也从这种参与中获得了最多的快乐。”劳拉博士如此总结道。

五 : 找准职场生涯支点:我为什么工作

  在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先要确立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我为什么工作。

  当年比尔-盖次大学没读完就去闯荡江湖,结果以他独特的才智获得成功,显示了自身价值。比尔-盖茨的职业规划支点就是事业的发展。

  邻居家的工程师老夏,退了休还整天去郊区合资厂发挥余热。每周五我见他回来就要劝他:“看穿一点,退休享享福,出去旅游旅游。”而老夏总是回答:“工作就是享受,不工作我就会生病。”老夏的工作支点是寻找快乐。

  职业生涯规划有三个层次的支点:生存支点、发展支点和兴趣支点。

  如果立足生存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把薪酬作为主要导向。总是在想明天能不能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一有获取高薪的机会就会跳槽,而常常忽略自身成长。待到遇上职业瓶颈,薪酬没了增长空间,而技能又没学到多少,身价便会每况愈下。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时代,在为现在的高薪得意时,更要想想如何保持高薪。所以,如果一直以生存为支点来做职业规划,是一种只重现在不看将来的短视行为,不会感到工作的快乐,也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

  如果立足发展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自身的进步作为导向。即使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特别喜欢,薪酬也并不特别高,也会努力做好。对你来说,从中获取的经验和技能最为重要。这些收获让你增值,帮助你实现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除了有物质上的收获外,还有精神上的收获,如荣誉、地位等,最终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不过,这种职业修炼过程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鞭策自己向前迈进,可能会承受工作压力的考验。

  如果是立足兴趣支点来规划职业生涯,会以快乐作为导向。并不一定在乎眼前的薪酬多少,也不在乎将来能获得什么地位与荣誉,能找到喜欢的职业,能享受工作的过程,就会对工作投入极大热情,忘却疲倦,甚至感到生命变得灿烂多彩。就象邻居老夏那样,工作成为享受,成为娱乐,不知不觉中就出了成绩。喜欢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兴趣是成功的最大驱动力。

  不过,现在职场竞争激烈,你有兴趣的工作常常别人也感兴趣,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获取。

  结合内外部因素确定支点

  职业规划既要考虑外部因素,诸如就业环境、家庭状况、自身发展情况等,又要考虑内部因素,诸如能力、专业知识、爱好、性格等。

  根据外部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支点。如果目前知识、经验及能力储备丰厚,可以以发展支点或快乐支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场选择有潜力的职业或感兴趣的职业。如果初出茅庐,经济拮据,不妨以生存支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一些简单的职业做起,不要好高骛远,等待职场修炼到某种程度后,再重新规划职业生涯。

  根据内部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职业。职业选错会影响成功概率,美国专家曾做过统计,内向型的人从事销售职业,成功的概率低,且比外向型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通过专业的人才测评,实现对自身特质的系统了解。

  我们在做职业规划时,还要根据自己的职场修炼程度适时改变职业规划支点。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要将原来的生存支点转移到发展支点上来,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即使目前的工作能获取高薪,但知识及技术含量不高,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也不该多留恋。或者以兴趣支点来重新规划,找一份原来梦寐以求的工作,也许薪酬并不一定比原来高,但只要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即可,这是职业的最高层次。这时,工作就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在这个人才、行业、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转移职业规划的支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上述单一支点以外,在做职业规划时也可以采用多支点策略,如将生存支点与发展支点结合考虑,或者将发展支点与兴趣支点结合考虑等等。支点复合越多,职业规划的难度也就越大。一般说来,职业规划应该先从单一支点起步,随着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积累,再逐步采用复合支点。职业规划应该一直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即使是在一个你认为值得终身从事的职业上,也还存在着是继续努力,还是满足现状的选择——是将职业生涯放在生存的支点上呢,还是放在继续发展的支点上呢?

  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生活的快乐。快乐地工作是我们的追求,而这种快乐并非贫穷的快乐,而是建立在无衣食之忧的基础之上。老夏还在工作,比尔-盖次的钱多得用不完也还在工作。工作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一种快乐,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愿大家都能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本文标题:为什么找工作这么难-跨部门协作为什么这样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204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