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邵曳戎-邵曳戎才是“共和国脊梁”

发布时间:2017-11-12 所属栏目:王戎早慧阅读答案

一 : 邵曳戎才是“共和国脊梁”

邵曳戎,温州动车事故后闻名全国的人物,温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长,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救援人员之一。当他接到指令把车厢吊到桥下清理时表示:“我不同意,万一有生命迹象呢?怎么向人家交待?我坚持在铁轨上也就是原地清理。”正是在他的坚持下,项炜伊才得以生还。

当然,小伊伊要感谢邵曳戎,小伊伊的家人要感谢邵曳戎,全国人们也要感谢邵曳戎。我们更该感谢这位特警支队长的是,他向我们举起了一张警示牌,上面写着“当上司脑袋发烧的时候,我们要敢于说‘不’”。

我们太过习惯于服从,不管领导说得对错与否,只要坐在主位的那个人一表态,下面就很少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哪怕是“保留”,也会被看做是对领导的大不敬,接下来就没有你的好日子过了。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一个小单位,那其不良影响还不至于影响大局,但如果一把手的表态涉及事关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下属的明明有不同意见也诺诺随和,那无论对谁都是一种悲哀。

如我等小小百姓修建一座可以居住的房子,也会酝酿良久,并且去征求工匠的意见,墙多厚垒多高,是浇注顶还是预制板,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更何况以政府的名义兴建的项目,更会经过专家的论证,因为那可不是小钱。但我们愣是看着新修不久的公路被剌开了,建了半截的高楼停工了,上马不久的项目搁浅了,就连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动车也翻了。最近媒体报道武汉长江三桥10年翻修24次,而修建与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56年从未大修过,这都是怎么回事呢?具体细节用不着我辈追究,但每一个项目的决策人定难辞其咎!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当时坐在主座的一把手能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如果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和专家能像邵曳戎那样在关键的时刻站出来说“不”,那么,一定会减少一大批腐败工程。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即使你是领导,也不可能面面都精通,特别是在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上。你是校长,但就某一学科来讲你远远比不上那一科的老师,在涉及到如何掌控数学课堂的具体问题时,你听数学老师的好了,没有必要非讲一些所谓指导性意见。长官不一定每时每事都是聪明的,你懂政治,但不一定懂经济;你懂经济,但不一定懂科学,特别是当面临可能对自己切身利益带来影响的时候,头脑就会发热,做出的决策就很可能是错误的。这时候,需要“邵曳戎”,他根据以往重大交通事故搜救的经验,坚持在桥上搜救,这就是在坚持真理。在真理面前,铁[www.61k.com)道部的领导也好,一般的搜救队员也好,都得按游戏规则行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邵曳戎坚持了真理,小伊伊就活了下来,这就是铁证。

媒体称那位“奇迹”发言人被调离了,他何止应该被调离,应该马上被撤职,应该被撤职的更要包括授意“奇迹”发言人的人,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人民的生命安全。拿人民的生命不当回事的人还能让他们领导人民吗?我们应该相信国务院,赔偿费不是从55万改为91.5万了吗?温总理表态:“事故处置的最大的原则就是救人”,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才感到温暖。

前一时期听说某部门吃饱了没事想了个评选“共和国脊梁”的花样,类似倪萍等人入选。真正称得起“共和国脊梁”的人很多,如果让我小小百姓投票的话,我要把这一票投给邵曳戎,那些在官员头脑发烧的时候敢于站出来说“不”的人,那些把人民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才称得上“共和国脊梁”。

二 : 邵曳戎的智慧

“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已经匆匆处理结束,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通车,体现了中国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但是在民众的心里,这事故还远远没有到了划句号的时候,太多的疑问会在人们的心里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有关部门给出1个实事求是的解释为止,但是从旧有的事例和时下我们所知道的一些现象看,我相信民众多半是会失望的。

在关注事情进展的过程中,7月26日《新京报》采访了温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长,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现场救援人员之一的邵曳戎。邵曳戎对记者提问的回答很是耐人寻味,看完之后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邵曳戎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在我看来,邵曳戎的智慧表现在2个方面:一照着自己的意志和经验救人,二是对记者提出的一些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很巧妙的回答。

先说他的救人。这里他做了两件事,一,他认为“探测仪不是万能的”,“所有的科学,都是1种参考,但行动不会停止。”这里的两句话是他在受访过程中在两处说出的。从他的这个说法里,我感觉到了他是有隐衷的,那就是有人完全相信探测仪,以为探测仪说没有生命迹象那就是没有了,就没有必要继续搜救了。所以他的做法是不会受到一些人的赞同的,是有风险的。当然这里的“一些人”是有来头的,或者干脆就是他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二,“他们提出要把车厢吊到地面搜救,我们坚持要在桥面搜救。”因为“这样的吊装我们怕二次伤害,不管机体怎么动,都会在内部产生挤压,空中可能也有散落。”“他们”是谁?这个问题记者是问了的,邵曳戎也回答了,他说:“当时1个(指挥)搜救的铁路部门的人,有这么个讲法。”铁路部门的指挥者要把车厢吊到地面搜救,他拒绝了,这里不仅仅是智慧,还有勇气,这勇气来自他的良心与责任心。坚持在原地搜救的结果是救出了小炜伊,“她最终是得救了,现在我真的很高兴。”我想他的高兴不仅仅是救出了1个生命,还有事实证明了他决定在上面搜救决定的正确性。“我当时做这个决定,也不敢保证里面有活体。”如果没有活的生命呢?后果会是什么样?他还能高兴得起来吗?他说:“现在看来,在上面施救,是正确的。即便没有发现小炜伊,也是对的。”看上去说得很轻松,但这是在有了活着的小炜伊作为前提时说的,如果没有这样1个前提他怕就没有这样的轻松了。所以他的这个坚持同样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因为照常理说他这是在顶撞领导,并且用救出小炜伊的事实强烈地证明指挥者要把车厢吊到地面搜救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我们一贯遵守的原则是领导永远都是聪明的,领导的决定永远都是正确的。这样看来,邵曳戎的做法违反了社会普遍认可的所谓常情,风险是太大了。他当然是民众心里的英雄,但在领导那里未必就是,所以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这也是传出他被处分了的原因所在。

再说他的答记者问。我不知道邵曳戎有过多少答记者问的经验,但是从他的回答看他绝对是此中老手,面对媒体,他深深地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怎样说,什么话说到什么程度,并且做得十分娴熟。如记者问:“常规的生命探测一般会维持多长时间?”看得出这记者有点不怀好意,是想问出遇难者家属关注的探测的时间没有进行到极限这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绕道而行的,他说:“我们坚持争分夺秒的原则,绝对不放弃。”轻易地就把正面的问题回避了,当然,细心的人还是能看出他的回答的后面是有丰富的内容的。记者问:“有没有人宣布停止搜救,开始破拆?”记者太小样了,这样的问题谁敢直接回答?这不是在他面前挖了陷阱吗?太有些不厚道了吧?那邵曳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市局给我们的命令是争分夺秒、绝不放弃,要找遍机车每个角落。”太漂亮了。说到铁道部要把车厢吊到地面搜救时,记者问:“铁道部的另外1个方法,他有没有说什么好处?”邵曳戎回答:“我不提他的理由,我只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看看,多高明的回答。类似这样的智慧的答问在与记者的对话过程中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照我看来就他应对记者的能力去做交部的新闻发言人差不多也都够格了。

据上可知,邵曳戎是1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第1个智慧源自他对生命的仁爱之心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这说明他是1个善良的人,而第二个智慧是我们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培养的结果。环境能培养人绝不是一句空话。在我们这样的1个社会环境里,就怎样说话来说大致有3种人,1种人喜欢说假话空话大话恭维话,这样的人不少,他们被认为是聪明的人,是识时务的人,他们有更多的获得表扬或荣誉的机会;第二种人是说真话的人,他们是一般被认为是不识时务的傻子,吃大亏的也一定是他们;最后1种人是决不愿说假话,可也知道真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于是就把话说得很策略,这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邵曳戎就是这样1个有智慧的人,时下我们还是要对这样的人表示出敬意的。

                    2011年7月27日

本文标题:邵曳戎-邵曳戎才是“共和国脊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26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