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微软的竞争对手-Google:微软的古怪对手

发布时间:2017-09-10 所属栏目:职场指南

一 : Google:微软的古怪对手

  google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成长为微软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之一,并在微软前任副总裁的带领下,将战线拉到了中国。

从美国华盛顿州雷蒙德市的微软总部,驱车往西往北,朝着华盛顿湖畔行去,十来分钟左右,便可以来到柯克兰市google新设立的研发中心。在这里,微软员工可以见到不少他们曾经的同事。他们可以一起喝咖啡、聊天,其间再偶尔对比一下google和微软。但是微软的高管们需要担心的是,这位从雷蒙德出发的访客有可能会一去不回头。

沈向阳和张宏江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这两位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工程院的院长,可能就要准备好google对他们的冲击。今天,他们手下的研究员们,也有可能会乘坐地铁或者出租车,来到北京城的另一个办公室里,接受google的面试。在那里等待面试者们的,是沈和张二人的老上级、微软前任副总裁、现在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兼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李开复。

事实上,对微软雷蒙德总部来说,李开复的新职位也是一个极大的意外——或者说是打击。7月5日,正在休假中的李开复突然发送电子邮件给他的直接上级埃里克·拉德,告诉后者他不会再回微软了。李开复向拉德坦承,早在4月中,他就已经开始跟google谈论受聘一事。李开复如实告知拉德,google愿意提供给他一个机会,将goolge中国区事务从零到有地建立并领导起来。

微软高层大为震怒。就在google于7月19日宣布李开复加盟的消息后,微软紧接着便向其总部所在的华盛顿州金县最高法院提起诉讼。微软在诉状中称,李开复此举违反了以及将会违反与微软签订的劳动合约里的不泄密、不竞争、不招募等条款,一并状告google明知李开复违约还故意给其提供协助。

  微软的古怪对手

微软为什么要发怒?事实上,到去年愚人节google推出电子邮箱服务那天之前,微软与google都没有正面冲突。这个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尽管已经演变成了酷、新、好、强大、技术先进等漂亮形容词的代表,在人们眼里它仍很少被视作一家软件公司。

但是,在2004年下半年里,google与微软硝烟渐起。微软拥有全球最大的邮件服务hotmail,而google的邮件系统却更快速、更简洁、更方便、更庞大。google的网络日志服务也与微软的msn spaces产生了冲撞。

最令微软震惊的,是google去年年底推出的windows桌面搜索软件。这表明google正在将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延伸到微软的领地里来。

事实上,微软对google的警惕心早已架起。2003年12月份时,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就惊奇地发现,google招聘的人竟然都是微软的目标,尽管google所需要的那些研究操作系统的工程师看上去与搜索引擎技术并不相关。

与微软抢人都还不说,google甚至开始从微软内部挖人,这更是令微软高层坐立不安。据称,微软每月都有人离开前去google。而在这些人当中,包括研究网络浏览器的、研究图形系统的,甚至还有微软xml语言——微软.net大战略的血液——先锋亚当·博斯沃思和微软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军人物马克·路科维斯基。

至今没有人知道google要那么多与搜索无关的人才来做什么,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市值已高达800亿美元的google正在不可避免地成为微软最大的对手之一。

当然,李开复是google放在微软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李是语音识别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主导着微软自然人机界面的研发,也参与了微软搜索引擎的研发。同时,李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亲手招募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使得这个基础科学研究机构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誉为“世界最火热的实验室”。此外,李还是微软制定中国战略的直接参与者,微软中国区高层曾私下表示,李在微软总部是最积极地给微软中国区争取资源的人。

毫无疑问,无论是中国战略、人才战略,还是搜索战略,微软的李开复都是google能够设想到的最佳人选。google把设想变成了现实。

  google:中国概念+影响力

44岁的李开复戴着眼镜,面容清秀,风度儒雅,说话彬彬有礼,一副学者气,是所有跨国公司里最受研究者和学生喜欢的华人高管。外界普遍感到不解的是,李开复向来是微软最大的支持者,多次提到自己会为微软工作到最后,为什么此刻却突然站在了微软的对头那边。
李开复在给微软的电子邮件中说:“我想把家搬回中国去。”微软曾试图据此大力挽留,欲尽量给李在中国提供合适的位置。“然而他最终还是决定接受google在中国设立的最高职位。”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在给微软中国员工的信中说。

事实上,这似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微软的号召力正在被google夺去。多年以来,微软向来被视作it业的创新者和领先者。然而,随着google的飞速发展,光环正在越来越多地闪亮在这个新秀的头上。原先,微软还可以号称自己在it公司中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影响力,而今google也开始在这个地平线上崛起。

李开复与谈论微软同样多次数的,是影响力,以及中国的未来。李开复表示自己希望能影响周围的人,尤其是影响青年学生。“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我能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是李开复最常被引用的话。李开复甚至自己建立了一个中文简体网站,专门针对中国的大学生,亲自回答他们几乎从学习、工作到生活、情感的一切问题。

在一次回答中,李开复告诉学生,他不会离开微软,但是如果有一天他真的离开的话,那只有两个可能:(1)会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2)退休全力帮助中国的学生。显然,极度崇尚技术、以整理全球信息为己任的google,目前的声望和影响力正如日中天。李开复主导建立google中国研究工程院,不用退休就可以同时达成他的两个愿望。

在google的对外新闻稿中,李开复说:“让先进的技术为大众所用所享,并投身于当今中国飞速蓬勃的发展创新,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话,与他之前在微软时所反复表述的完全一致。
google中国的高低调

不能说google不是有意要使用李开复的名气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自google成立至今,仅有两个高管的加入获得了全球发布消息的待遇,第一个是四年前受聘为ceo的埃里克·施密特,第二个就是李开复。

但与此同时,google方面并不认为此事有违他们的低调作风。就在6月份,google的ceo施密特访华时,也尽量不事声张。除了中国电信、百度、网易等合作伙伴以及一些专家之外,施密特此次来华见了哪些人、谈了什么事,几无人知。

即使此时离李开复高调加入google只距一月,关于施密特访华的目的,google内部的说法仍相当谨慎:“google对中国很有兴趣,正在努力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施密特此行,旨在“更好地制定google的决策,以在这个重要市场上取得成功”。

根据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一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指日可待。但同时,中国的市场环境极不成熟,将“不行恶事”写进了公司文化乃至上市招股书中的google,这一理念将受到极大考验。

目前google向中国用户提供的搜索、邮箱等服务和网络广告收费机制也都在国外。互联网观察家洪波认为,尽管google目前的搜索、邮箱的服务已经有了很好的中文界面,但是收费渠道不畅,导致google在中国获利艰难。google在中国的收入问题上,需要解决的不过是收账问题。上个月google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正是专门用于解决销售和收入问题的。
洪波相信,对google来说,中国市场真正得到发展,google就得提供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服务和产品。而这一点,就需要google将研发力量放到中国来。这也是google选择研究员出身的李开复主导中国业务的原因。

  微软中国流失总部资源

不过,沈向阳和张宏江也许并不需要担心人才流失。本报采访到的几名微软研究员都表示不会对google感兴趣。“google虽然很重视技术,但是恰恰同时也很不重视项目管理。微软在将技术变成产品方面的机制比google更成熟稳定。”一位微软的研究员对本报说。美国google总部的产品经理jeff chin说,在google,项目管理者和产品经理都是“下等人”,他们只能从软件工程师的自由研究成果中挑选适宜投放市场的产品,而不能指导工程师进行开发。

微软向李开复表示,希望后者不泄漏微软机密、不与微软竞争、不招募微软客户和员工。然而,即使李开复都一一遵守,也仍然不能消除微软在华研究机构的担心。

微软在华研发机构真正会担心的,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总部资源。

7年前李开复加入微软,一手筹办并建立起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亚洲研究院)。两年后调回总部任职后,李开复仍未停止帮助微软中国的发展。

在李开复的积极倡导下,微软美国总部成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聚集起在美国微软总部的华人员工的力量,为中国事务出谋划策。李开复组建并亲自负责一个专门负责沟通中国软件外包商和微软产品部门的项目,以培训和提升中国软件公司的能力。

今天微软在华研究人员达到了1000多人,微软近来在华的其他研发投资,如msn研发中心、亚洲工程院等,都有李开复的功劳在里面。

“开复一走,中国在美国总部就没有代言人了。”一位微软研究员说道。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张亚勤现也在美国总部任职,但是张亚勤不如李开复资深,影响力稍弱,说话分量也轻。

微软在研发方面对印度、爱尔兰等地的偏爱,在中国早已不是秘密。李开复的离开,也许会加剧微软总部的这种倾斜。(黄继新、冯大刚)

来源:经济观察报

二 : 遇到的第一个竞争对手——陈宏超

遇到的第一个竞争对手

——陈宏超

(1950年秋,6岁半)

刚踏进三民初级小学,我就被编在二年级。

在那时,因为学生破学的时间迟早不一,一些年龄较大而入学较迟的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如果成绩不错,学校就会允许他们跳级。

而我,因为没有在这里读过一年级,年龄和个子又都比较小,一开始就读二年级,同学们以为我也跳级,都感到奇怪,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不过还好,有本村的同伴在,大家对我还是比较友好,只是跟我接触少一些罢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后来,同学们觉得,他们读的书我也能跟得上,字也写得好,人又乖,渐渐都愿意跟我接近,跟我一起做游戏。

过了一段时间,要举行第一阶段考试了。

我从没有考过试,对“考试”一无所知。老师很耐心,教我答题的步骤和方法。老师给大家念过题目后,就由学生自己答题。我按照老师的教导,一道题一道题慢慢的做答案。那时考试,老师往往鼓励学生快速答题,有一条“交头卷加十分”的不成文的规矩。过不久,就有人为了“加十分”交了头卷。等我答题完毕,大家都差不多交齐了。

第二天,老师公布考试结果,按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排名,用大红纸抄写,张贴在屏风上公布出来。

学生们到校后,大家都争着看,看谁第一名,看自己的名次,也看同伴的名次。我也凑过去看。不知是谁,大声念了起来:“第一名陈宏超,第二名俞乃康……”一听到这,我不禁心中一热,几个不太熟悉的学生问:“哪个俞乃康?”有人指着我说:“就是他。”他们都把目光转向我,弄得我怪不好意思,脸红了一阵又一阵。

陈宏超,我同班的同学,寨上人,个子比我高大,坐在后边,先前不太熟悉,这次知道是他考的第一名,我心中暗下决心,要赶上他。

第二阶段考试了,成绩一公布,第一名俞乃康,第二名陈宏超……

从此以后,不论小考大考,不是陈宏超第一我第二,就是我第一陈宏超第二。这种竞争局面,一直延续到我们一起在三民(后来更名为“三峰”)初级小学读完四年级。

学习的竞争,成了我们感情的纽带。我们既是竞争对手,更成了亲密朋友。几个回合下来,我们彼此熟悉了,虽然我们都不太喜欢说话,也都比较害羞,但是相互有了较多的交流。比如,交换看看考卷,讨论作业答案,甚至相互背书。老师也特别看重我们俩,有时叫我们帮他检查其他学生的背书和作业的情况。当然,这样反过来又推动了我们的学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我们之间从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陪伴我们共同走过了十二年的求学之路。

2010-7-17

三 : 谁是微信的竞争对手? 微信、whatsapp和LINE的区别

  现在微信一直是国际化额推动目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北美市场,WeChat并没有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就是whatsapp是它的对手,近日,facebook以1157亿的人民币天价收购WhatsApp,更是让whatsapp有了强大的保护伞,想了解的朋友快来看吧。

  推荐下载:

软件名称:
微信 V6.3.1.8 for Android 官方中文免费 正式版
软件大小:
34.3MB
更新时间:
2016-06-02

  推荐下载:

软件名称:
whatsapp Messenger聊天工具 for android v2.16.230 安卓版
软件大小:
25.7MB
更新时间:
2016-08-22

  推荐下载:

软件名称:
连我(免费通信)(line) v6.5.2 for (安卓1.5及以上)
软件大小:
37.6MB
更新时间:
2016-08-22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九败一胜》里,提出过一个“四纵三横”的理论:四纵即互联网的四大热门领域——资讯、交流(社交)、娱乐、商务。在这其中,社交领域一直是互联网创业的大热门,从PC到移动端,从OICQ、MSN到QQ。等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网络和终端的升级优化,社交领域应用彻底爆发,进入到黄金时期。

  在国内外诸多社交产品中,中国的微信(wechat)、美国的whatsapp、日本的line就是典型代表,它们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移动端社交的三极。从表面看,社交产品大同小异,免费信息、语音、LBS社交、通讯录关联等等,但是在这表面的背后,却存着产品思维、商业模式、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的差异。

  产品矩阵:

  微信:大而全,巨无霸的平台

  2014年8月,腾讯发布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微信加上海外版WeChat的月活跃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达到4.38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1%,比去年同期增长57%,渐渐逼近目前号称7亿月活跃用户的WhatsApp。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推出,这款免费软件在短短三年内从腾讯拥有1700多款产品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一个社交巨头,风头甚至盖过了腾讯的灵魂产品QQ。目前总用户据称已过7亿(2013年底6亿左右,但后期官方一直未公布总用户数)。

  微信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集社交、电子商务、支付、O2O等多种产品于一体的巨无霸产品:及时通讯、朋友圈、通讯录安全助手、QQ邮箱提醒、私信助手、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本、微信摇一摇、群发助手、微博阅读、流量查询、游戏中心、京东购物、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微信支付(包括支付、理财、大众点评、彩票等)、智能硬件接口、JS SDK接口等等,按目前这个趋势,微信后续还会接入更多业务。

  微信已经成为了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旗舰和灵魂产品,“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船票”,它甚至成为了遏制BAT中百度、阿里的要塞。电商在腾讯内部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是腾讯的一块心病。于是用现金和微信的流量优势换取京东的股份。腾讯巨额投资的团购业务高朋网错过了团购黄金期,在o2o风口期更是奄奄一息,于是腾讯再次用现金加微信流量入股大众点评。在腾讯战略级的部署上,微信充当了重量级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为腾讯在互联网多个重要领域赢得了合作和一席之地,可见其在互联网业内的分量。

  Whatsapp:小而精,专注于通讯社交产品

  WhatsApp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简·库姆(Jan Koum)2015年1月表示,WhatsApp的月活跃访问用户已突破7亿人。WhatsApp从诞生之初起的定位是手机短信的替代品,只要手机通讯录中有对方的手机号码,就可以直接通过whatsapp给对方留言。简洁至上是WhatsApp的最明显的特征:没有繁杂的注册流程,用户永久性在线。同时whatsapp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迄今为止也没有加入表情符号功能等受年轻人喜欢的功能,并且承诺永久性没有广告。产品功能上也仅仅限于群组或私人聊天,包括语音、文字、照片、视频、地理位置等。正如他们的企业文化所提倡的那样:“No Ads, No Games, No Gimmicks”(没有广告、没有游戏、没有花招)。

  由于共同的拉丁语系文化的背景,WhatsApp在拉丁美洲和欧洲iOS用户覆盖率高达90%。尽管微信(海外版wechat)、Line和KakaoTalk都已经启动了海外的拓展,但是要成为这些市场中主流应用,面临的挑战不小。

  共同的文化背景让WhatsApp在欧美发展时有天然的优势。同时在一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市场,比如香港、印度等,WhatsApp是用户使用的主要IM工具之一。但是在中国台湾地区,起初发展顺利的WhatsApp遭遇到免费的line,市场份额大减。联合创始人Brian在谈到台湾市场时说,“我们改变了在台湾的商业模式,施行免费,但是已经失去了机会。”

  WhatsApp和其它两款软件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一款收费软件。用户注册后免费试用一年,以后每年收费0.99美元。这在没有付费习惯的中国用户来说是个极大的门槛。尽管宣称的付费期到了后,又再次延期,但这也导致了中国用户偏低的原因之一。在微信(wechat)、line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时,对于whatsapp也造成了有影响。

  Facebook2014年2月19日宣布以大约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WhatsApp。一时间舆论哗然,且不说是否划算,但这充分说明了WhatsApp在全球移动互联网中的重要位置,收购目的除了整合双方在即时通讯领域的优势,发展更多用户群,更是极大的降低了Facebook在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份额的时间成本和潜在风险。

  Line:个性鲜明,集群战术

  Line 2011年6月上线,它是由韩国NHN在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截至2014年10月9日,LINE的注册用户达到5.6亿。LINE的全球月活达到了1.7亿。除了大本营日本的5400万用户外,泰国、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和台湾都是LINE的重要据点。Line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的手机和网络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是全球4G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日本第三大通讯运营商软银(Softbank)大力发展免费WiFi、推出优惠的包月套餐,允许用户将当月未消费完的数据流量转入下月。这一系列的举措为用户便捷的使用手机上网奠定了基础,使移动互联网产业在日本爆发,。

  Line最大的产品特色是聊天表情贴图。娱乐化和游戏化的元素成为风靡年轻人的关键元素之一。各种呆萌贱、总数超过250种的表情贴图成为表达心情和交流的最佳工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馒头人、可妮兔、布朗熊,这已经成为Line区别其它通讯社交软件重要性的标识。Line已经进入中国和其它海外市场,不过中国现在已经无法访问,原因众所周知。

  Line的产品采用的是矩阵式的集群战术,既不同于whatsapp的单一简洁,又与微信庞大混杂的平台式风格迥异。Line迅速发展的同时,周边衍生产品也快速蔓延,但并没有像微信那样掺杂在一个平台,而是独立运行的产品。

  目前Line包括免费通话、免费短信、全天候在线、丰富的的贴图和表情、更换背景、群聊。周边应用包括LINE Card贺卡、LINE Camera相机和图片美化应用、LINE游戏LINE Birzzle 、LINEChannel开放平台、LINE Brush绘画应用、LINEPOP、LINE Tools 、LINE PLAY、地理位置和兴趣的群组社交应用LINE café、LINE Bubble、LINE IceQpick、LINE ZOOKEEPER三款社交游戏、防病毒应用LINE Antivirus、私密社交圈应用LINE BAND 、LINE天气发布、漫画阅读应用LINE Manga等数十款应用。

  目前包括LINE Camera在内多款应用已经超过千万级用户。正如Line大中华区事业部部长李仁植(Frank Lee)说的那样:“Line希望把选择权交给了用户。”

  商业模式:

  微信:四处出击,急于变现

  腾讯自从夺得国内互联网头把交椅以来,一直靠着QQ和游戏两大块业务不断变现,保持着每年业绩的增长和股价的攀升。到目前这个阶段,原有的业务增长空间有限,动力不足。新的现金牛——微信就担负这腾讯集团国际化和移动化的重任。是否商业化或商业化到什么程度,很多事情已经不是微信这个事业部能左右的。

  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达到4.38亿,总数用户过7亿。这样的一块流油的大肥肉摆在腾讯公司面前,别的不说,光是股东们恐怕早已经是抓耳挠腮,迫不及待变现。微信之前试水过游戏分发、流量导出、理财产品、付费贴纸等各种变现尝试,成绩不俗。但是和信息流广告比起来这都是小菜一碟。

  信息流广告才是移动广告收入的霸主。2014年,Facebook广告收入超过55亿美元,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比超过66%。相比之下,在最新腾讯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广告收入为24.4亿元,只占总收入的12%。2014年腾讯对广告业务很重视,采取了建立统一的广告系统等措施,腾讯2014年Q2广告收入环比大涨75%。尝到甜头的腾讯自然不会止步,微信广告流的收入预计每年可以达到百亿级的规模以上。

  但是,过于庞大的微信已经远离早期的好玩和有趣,朋友圈已经开放的广告信息流将会进一步降低微信的黏度和娱乐性。微信肩负着腾讯战略转型和全球化扩展的的多重重任,进一步走向商业化已是必然,而功利是有趣的天敌。发展到现在,微信已经不再是张小龙的微信,甚至不是马化腾的微信,公司的盈利压力,移动互联网的朝夕变幻迫使整个微信不得不加速商业化。哪怕你情怀再高,也抵不过盈利目标!

  Line:遍地开花,成绩不俗

  Line的商业模式中,通过特有的表情贴纸收钱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 据李仁植(Frank Lee)说,用户在使用Line进行聊天的时候,每六句中有一句表情贴纸。在2014年,line的表情贴纸收入已经每月超过 1000 万美元,并且这块收入还在持续增长。

  同时,在line应用上,开放了针对企业和明星的官方帐号和广告也是重要收入来源。类似与微信的公众账号。但是与微信的公众平台免费、开放的状态截然不同的是,Line对这块账号实行的是严格审核和苛刻的管理。官方的原则是“通过设立一定的门槛,可以保证官方账号的可靠性,防止诈欺事件的发生”。比如在中国,注册一个Line的官方账号需要交纳近200万人民币(30万美元)。每一家企业只能注册一个官方账号,而且必须通过Line的审核和认证。这注定只是像可口可乐这种大企业们的游戏。不过随着国内用户无法访问服务器,这块业务的恢复遥不可及。

  除此之外,游戏业务的迅猛增长,成为line的核心收入,超过50%。作为营收的主要来源,LINE 2014年新上线的游戏如LINE Cookie Run、LINE Rangers、LINE Disney Tsum Tsum等在用户数量和营收方面都有着很好的表现。除此之外,line也在积极拓展国际营收来源。

  Whatsapp:模式单一、放缓变现

  据Facebook公开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WhatsApp亏损了2.3亿美元,营收仅约为1500万美元。WhatsApp的收入相当单一,主要来自每年价格0.99美元。在台湾等地区甚至实施了免费策略WhatsApp联合创始人Jan Koum表示:“Facebook收购WhatsApp之后,WhatsApp放缓了商业化计划。”

  面对包括中国微信、日本Line,以及本土Snapchat的竞争,暂缓商业变现有利于他们把精力聚焦在产品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被纳入上市公司的囊中,同时掌握过10亿用户,7亿月活跃用户,变现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它成为了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王牌,怎么打好这张牌,在不伤害体验和用户的前提下变现自然是慎之又慎的事情,不过估计也不会等待太久。毕竟,天价交易之后,要对股东和财务报表负责。

  文化背景:

  微信:大而全的文化

  某IM应用产品经理张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评价国内的互联网文化,“移动APP不要追求大而全,千万别做成瑞士军刀”。但恰好,大而全是国内包括互联网在内各个领域的重要的文化和基调之一。

  为什么国内的应用和创业者喜欢这种“大”的形式呢?一方面,和传统文化有关,从古到今,我们的文化里就崇拜大文化,大汉大唐大清,光是名字就透着这种心理上的“大”癖好。到了现在,机关楼堂馆所乃至企业学校,无一不追求各种大。这种文化深深的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做大与估值紧密相关,按照互联网上市公司实际市值与投资行业规则,应用级公司估值一般在10亿美元规模,平台级企业(如奇虎360)会在100亿美元规模,而生态系统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亚马逊)会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所以,要想价高钱多,必须做大,越大越好,连搞个微信传销,营销大湿们都打着“全球最大的微商联盟”等称号。中国的互联网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毛孔里都追求着大而全的目标。走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你要是创业不号称做个平台或者生态链,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微信是这其中真正发展成了良性生态系统的极罕见的案例,这和腾讯的多年的积累和资源、张小龙对产品的感觉和把控、微信战略地位等各方面都有紧密关系,完全不可复制!

  Whatsapp:清教徒文化

  与微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whatsapp,它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简洁至上,把极简作为自己的原则。并且一直坚守着。这和美国文化中清教徒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必须要节制。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源头,清教主义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社会,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石,铸就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

  这种文化在美国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除了whatsapp外,近些年明星项目Snapchat,这款由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开发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这款应用目前已经估值超过200亿美金,月度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亿。在很长时间内,它并没有急于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并不像国内应用那样急于导流,匆匆多元化,一直保持着早期的产品特色。不过据媒体猜测,它后期计划向移动平台转型,即使真的如此,这也是在它拥有足够的体量后才开始转型和考虑的事情。类似这样的案例,在美国不甚枚举。

  Line:萌漫文化

  以表情贴纸迅速出位的line诞生在日本这个素以萌漫文化著名的国家似乎是顺理成章,毫不意外。萌文化(日语:萌え),最早起源于日本并发扬光大,并传输到海外。日本是个漫画强国,享有绝对的全球第一地位。日本漫画业历史悠久,非常发达,从12世纪就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

  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日本全国共有数百家优质的动漫制作公司,拥有一批国际顶尖级的漫画大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漫画传播途径和手段的便捷和优化,日本动漫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使日本动漫作品在文化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自然蔓延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并风靡全球。Line正是诞生在这个环境中。与日本文化有紧密联系的韩国,也诞生了如Kakaotalk这样的萌漫的社交应用。

  以上就是61阅读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微信、whatsapp和LINE的区别,行了解更多精彩教程请继续关注61阅读网站!

四 : 贵圈真乱 滴滴快的1亿美元投资Uber竞争对手Lyft

滴滴快的 滴滴快的投资Lyft 拼车应用Lyft

滴滴快的今日宣布参加了由乐天主导的对美国打车应用Lyft的新一轮融资,投资金额为一亿美元。此外,滴滴快的与Lyft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融合彼此的技术优势、产品开发实力、当地丰富的市场经验与网络资源,为往来于中美市场的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出行服务。

据悉,Lyft此轮投资者,除了滴滴快的外,还有卡尔·伊坎、阿里巴巴、乐天、腾讯、以及Andreessen Horowitz、Founders Fund、寇图资本等。

对中国用户来说,Lyft还是一个生面孔。Lyft是Uber在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由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在2012年创建。在美国市场,Uber偏向于商务风格,而Lyft更偏向于轻松范,Lyft的标志是在车前挂一个粉色的胡子,倡导用户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与司机像朋友一样聊天。标志动作是在下车的时候司机与乘客像好哥儿们一样“击拳”。

Uber和Lyft类似于当初中国打车软件市场竞争中的滴滴和快的,双方为抢占市场也进行过激烈的价格战,Uber曾为司机提供500美元的奖励,鼓励司机由Lyft转向Uber平台,而Lyft也曾为新司机提供最多达到750美元的补贴。与Uber进行全球化拓张不同,Lyft专注于美国市场,已经在美国65个城市提供服务,目前处于美国市场第二的位置。

近期Uber与Lyft的竞争已拓展到了融资领域。据外媒报道,双方都要求潜在投资者同意,在6个月至1年内不得投资竞争对手,同时两家公司要求投资者签署承诺才能查看公司内部数据。

作为Uber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滴滴快的此次投资Lyft,颇有点“对手的对手是朋友”的味道。当然,投资Lyft也是刚刚宣布完成30亿美元融资的滴滴快的全球化布局的一部分。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曾表示,合作会是滴滴快的全球化战略之一。今年8月,滴滴快的投资了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Taxi。可以预见,未来滴滴快的将会与更多的服务于区域市场的国外打车应用合作。(程贺)

延伸阅读:

  • 程维对话Airbnb创始人:滴滴快的合并“不垄断”
  • 滴滴快的接近完成新一轮30亿美元融资 估值165亿美元
  • 打车软件动态加价 滴滴快的为何出此招
  • 滴滴快的:我们做叫车App的时候都没听说过Uber
本文标题:微软的竞争对手-Google:微软的古怪对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65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