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北美文学论坛长篇小说-怎样在论坛运用软文营销?第二篇:现身说法

发布时间:2017-11-06 所属栏目:营销策划

一 : 怎样在论坛运用软文营销?第二篇:现身说法

  在上一篇《怎样在论坛运用软文营销? 第一篇:提问式软文》我们讲了提问式的软文,这篇来讲讲另外一个方法,现身说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我在某人气很高、管理还算比较严格的大论坛,其中一个板块,看到有一篇帖子,是这个标题。

天涯贴图

·

  看标题我第一感觉这具备一篇软文潜力的帖子。

  点进去一看,他的开篇是这样的。(为了让字能看的清楚,我只节选其中一些语句,每行都不完整的。)

天涯贴3

  一个备受痘痘所困扰的女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是那些有同样经历的男孩女孩,会不会容易容易引起共鸣?如果是正在为战痘而努力的人,会不会被吸引着看看后来楼主是什么情况?

  论坛帖子,第一点要用标题吸引人来看,第二个要点是要让人有兴趣往下看甚至跟帖,第三点是要确保不要被当作广告贴删了。

  这样的以“自身经历”为叙事内容,非常容易引起具有同样问题,或者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观看,会接着往下看。

  下面会有一些其他账号的跟帖,也有一些是楼主自己的顶贴。

  在与网友的互动之中,楼主自己用了两三个顶贴接着叙述她痘痘的困扰,后来她发现了精油对这个有效,再后来又花了几个跟帖讲述她使用精油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再再后来,就留了个微信号欢迎咨询。。。做网络营销的人如果看到帖子这里都已经反应过来了,但一般的读者未必会擦觉,可能正在被这个文章一步步的代入角色。

  基本上到此,一篇现身说法的软文帖子已经完成了。

  当然楼主还在继续和后面的跟帖互动着。为他们提供着各种解答。这其实也是比较好的一个习惯,在一些权重极高流量极大的论坛,如果打造出一篇高质量帖子。效果胜似您去投放若干钱的广告。《一个精品帖子居然可以持续几年引流赚钱?》一文中也举了例子。

  顺便说一下,我看的这个软文帖子,内容是复制了另外一个人的故事一部分。原故事我也找到了,我初略翻了几页也没看到软文的痕迹,原帖应该并不是一个软文,只是局部被网络营销人士借鉴来用了。希望我在这举的例子不要对最开始的原帖作者带来什么干扰。

  我可以说一下这个软文帖子的效果。大概他一周之前开始运作的,现在有8000多的浏览量。平均一天差不多1000个人看了他这个帖子。

  假如他不只运作这一个帖子呢,可以想想看获取的关注度有多大了。

  我们这篇文章也可以转化成一个微信吸引精准粉丝的案例了。

  为什么“现身说法”式的软文,比较容易吸引人?

  我觉得,是一种情境代入的心理,有一个词叫做感同身受。

  人们往往喜欢看别人的经历故事,在网络上,讲述具体的事例,比空泛的说教更能让人接受,具体的事情也比较容易引起关注。

  而某个人的经历,假如和我们有某些共同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就更加容易引起共鸣。

  一般这类软文,讲述的一个经历,诸如主人公原本具有某某困惑,最后因为某一个东西就解决了。若是有共同困惑的读者,基本上都是潜在的目标群了。这个非常精准。

  先用具体的事情——带出潜在目标群的存在问题——激起目标群的共鸣——接着分析问题和论证——然后逐步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营销策划流程。我以前给品牌做营销策划提案,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顺序。而小小的一篇软文,其实也可以蕴含着这么一个策划流程。

  现身说法的软文,可以和我们昨天提到的明知故问的提问式软文,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会很好。大家可以在实践中试试。

  本文原创 陈然智博客

二 : 苏北中学老师论文发表情况--蔡校长15篇,堪为表率

苏北中学老师论文发表情况--蔡校长15篇,堪为表率

苏北中学老师论文发表情况--蔡校长15篇,堪为表率





苏北中学老师论文发表情况--蔡校长15篇,堪为表率

苏北中学老师论文发表情况--蔡校长15篇,堪为表率

三 : 革命话语的消解_论艾伟的长篇小说_风和日丽_

革命话语的消解

———论艾伟的长篇小说《风和日丽》

曹霞

现代的“革命”(revolution)观念引自西方,其本“革命”把一个时代一分为二,过去的叫做

时间开始了。[www.61k.com)新这个词义指事物周而复始的发展运动。在西方长期的历史旧社会,现在是新中国。

变革中,它的意义逐渐衍展。在霍布斯邦看来,“革让眼前的一切明亮起来,让世界放射出光芒来。命”既包含英国工业化渐进过程的革命,也包含法国街景还像过去一样破旧,由于连年战争,到处都

·阿伦特认为,从18世激烈政治变革的革命1。汉娜是残垣断壁,但现在灰暗的气息不复存在,到处

纪末以来,“革命”均含暴力之义2。在20世纪的中阳光灿烂,充满了生气。

“革命”意味着“除旧布新”,意味着以进步光明的国,

新文化新政权取代落后腐朽的旧文化旧政权。随着这是小翼感受到的“革命”,它明亮而灿烂。如汉

“革命”被塑造为主流价值体·阿伦特所说,它与这样一个现代观念息息相关,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娜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系一再追溯和回望的诗性往事。在这种观念认为:历史小说中,对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革命”的讲述就是以符合国族意愿为人所道的故事

4在那个政治伦理一统天下的时代,和意识形态的标准而展开的,“革命”的血腥暴力被将要展开。”历

3所冲淡,“记忆和缅怀”并在壮美的诗性阐释中重在学校里,老史强权塑造并掌控着个体的生命意志。

塑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师铿锵有力宣讲的都是关于“革命”和“阶级”的话

“革命”语,这种政治启蒙强行进入个体内心,塑造了个体生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作家热衷描写的

在这种认知体系里,与命对于外部世界最初的认知。主题;但是,与革命历史小说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把

“革命”当做一个偶然事件,将之纳入无常命运的叙“私人性”相关的东西都是可耻而不洁的。“革命”要述。格非的《迷舟》、《人面桃花》和李洱的《花腔》都是求个体生命抹去性别、美丑、情感以至思想———那一典型的消解切“革命”的文本。在他们那里,“革命”与“人”之为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穿皮鞋、爱打扮、“自由”、“解放”、“新政权”没有直接联系,也与“正男女“私情”、初恋情怀等都是可“羞愧”和“不健康”义”“残酷”、“暴力”、等价值判断无关,而成为个人生的;于是,不可避免的,荒芜与枯寂成为那个时代普命链条中的偶然一环。他们对“革命”的叙事态度是遍的人性景观。通过杨小翼们粗砺的青春期,小说质淡漠的,带着几分戏谑,几分黑色幽默。疑并否定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法则。那些以“革

对出生于1966年的艾伟来说,历史与个人、时“阶级”、“斗争”等为基础的准则曾在战争年代、命”

代与人性、革命与日常等相互的纠结和繁复之处正所向披靡;但在和平年代却与人的内在本性产生了是他致力开掘的地带。他对中国当代史和革命史一激烈的冲突,在个体生命中留下了粗陋荒凉、千疮百直保持着近乎偏执的叙事热情,这种热情往往与解孔的印迹。

“革命”的记忆碎片、弥漫于为了充分展现“革命”和时代意志对人性的压构的冲动相连,那些关于

乡村和城市的暴力政治、宏大话语对个体经验的侵抑与规约,艾伟还通过其他人物的生存和命运,强化

了这一叙事主旨:新中国成立后,那些身份蚀……都构成了他叙事的重要资源。“可疑”、

在第四部长篇小说《风和日丽》(下称《风》)中,不符合意识形态流向的“反革命分子”遭到清理,或

“修剪”后被重新编排进复杂的政治文化体系。在艾伟以从1949年到千禧年广袤而动荡的中国当代经

社会为背景,通过尹泽桂将军的私生女杨小翼的成意识形态强有力的鼓动和清除下,人性的深邃幽暗长、层层绽露:范嬷嬷被自己收留的流浪儿抽打辱骂并寻父、情爱历程和学者生涯,展现了在不同时期

不同意识形态下,个体的精神成长与时代意志和历被揭发;医术高超医德良好的外公向共产党献出自

己医院的资产,却因坚持基督教超然而永恒的地位史场景之间巨大的冲突或错位,以此质疑并解构了

“革命”、“历史”“意识形态”、等宏大叙事话语。“学习班;在“文革”中,尹泽桂将军胸前被强制进了

《风》的女主人公杨小翼成长于五十、六十年被挂上“反革命军阀”的牌子遭到批斗,市委书记刘代,在整个成长期和青春期,她都沐浴着新中国的恩云石被揪了出来,摔成脑溢血……正是在这种庄严

硝烟弥漫已是遥远的往事,他们“反革命”、统一思想、清泽。在他们这一代,宏伟的现代性逻辑下,镇压

对革命的认知主要来自课堂和成长环境:理“异己”等暴力景观才被赋予了合法化色彩。这一

切以“革命”和“新政权”名义引发的悲剧每天都在上

46

杨小翼 革命话语的消解_论艾伟的长篇小说_风和日丽_

演,生与死、善与恶的颠倒改写了时代的道德伦理价打扮得如同母亲年轻时一样,想唤回尹泽桂的记忆值。[www.61k.com]是人性的迷失?还是历史意志使然?究其实质,和亲情时,他立刻抹去了温情而软弱的一面,变成了这种颠倒的现实秩序和道德伦理体现了高度权力化一个冷冰冰的陌生人。父法依借坚硬而冷漠的权威的历史主体对个体生命的扭曲和戕害,它轻松地掌性拒绝了血缘,与女儿千里迢迢的寻父之旅构成了控一切,推翻一切,重塑一切。强烈的反差,由此产生的反讽意味使父法自行解构。

艾伟赋予了杨小翼以开国将军尹泽桂的私生艾伟引入“乱伦”和“拒认”叙事不仅仅是为了演绎杨女的复杂身世,意在通过这个细小的切口进入历史小翼不幸的命运,更意在表达对革命秩序和政治意内部,层层剥开关于革命和时代的隐秘话语,探寻繁识形态的质疑:它们是否真的就远远重要于血缘关复幽深的人性困境。将军私生女的身份的公开或隐系?当“革命”迫使人们以放弃亲情为代价时,“革命”

在这里,“革的价值究竟何在?匿取决于1949年的革命是否能够成功。

命”在每个被与“父亲”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存在。共产党夺得了“父亲”抛弃或拒绝的位置上,“弃儿”

们都遭遇过刻骨铭心的损毁。尹泽桂并不是独一无政权,也就意味着尹泽桂成为开国功臣,革命的纯洁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的“缺席的在场”,艾伟还通过夏津博的遭遇表现性决不允许英雄人物有过“不洁”的私人生活,这种

“失父”一代的精神状态。在夏津博三个月大时,父了历史进步的现代性逻辑与家庭伦理和个体感情形成

母为了革命把他送给了老乡,长大后他曾质问母亲了尖锐的冲突。

“父亲”当年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为她会忏悔、是亲情秩序中的主导者,在关于他的想会痛哭流涕。象和认同中,包含着“血统论”、“革命”、“阶级”等意母亲却坦然自若地说,他们很难过,“但是同国家、民

这个回答让他识形态法则和价值谱系。杨小翼在残损的家庭中长族的命运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

大,她没有见过父亲,只知道自己从小就被人称为非常震惊,在“革命”“国家”、“民族”、的名义下,个人

的悲欢被阉割了,而被阉割者并不以为苦。夏津博的“私生女”;而母亲每每谈及父亲时,总是忧伤而神

秘。小翼执著地将前来看望她们母女的刘云石当成遭遇与杨小翼命运形成叙事上的对应,暗示了“革命

普遍性的破碎而残损的命运。后代”自己的父亲,刘最初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时,坐着吉

穿着军装,这些外在的征象足以证明他血统“纯父亲的二度抛弃使“革命的女儿”开始对“革普、

。也就是说,“血统”纯正与否取决于他是否是“革发生了深刻的绝望和质疑,她滋生了对将军的怨正”命”

队伍中的一员,这是新政权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命”恨,开始像一个审判者那样用最尖锐的言词审判他。坚不可摧的逻辑。为了证明自己是刘的女儿,小翼努她从“父亲”入手层层解构“革命”,最后不仅与“革力在脸上寻找与之相似的痕迹,尽管清楚地意识到命”道路背道而驰,还通过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彻底瓦两者差异巨大,但她还是因找到与刘相似的一颗小解了“革命”的神圣与庄严;她以“弑父”的冲动写下虎牙而甚感安慰。因此,在听到米艳艳传播关于母亲了大量的历史研究论文,她写这类文章时,怀着类似和刘云石的绯闻时,她竟然暗暗高兴,并对这个暧昧于牛虻对待蒙太里尼神父的嘲弄和审判夹杂的心的消息心领神会:“她甚至很想告诉米艳艳,她是刘“革命的女儿”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革命者从情。

云石的女儿。”神坛上拉下来,让他们回归到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吃

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血统”,是因为它是划分喝拉撒中展现人的本来面目,这恰好符合了时代的“革命遗孤”和“私生子”的界线。在杨小翼的调查中,审美需要,在这种“自证其反”的叙事逻她一举成名。

“某种革命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要求”,革“革命”的情感判断和叙事倾向。她发现,由于辑里,隐含着艾伟对

命遗孤的处境比私生子要好得多,他们基本上得到通过杨小翼的“民间化”研究,艾伟不无反讽地了极好的照顾及培养,私生子却被抛弃在外、暗示:革命的真相原来存在于日常生活细节和个人流落民

“父亲”的确认意味着是成为革命遗孤还不仅杨小翼,革命的后代间。对不同的偶然选择之中。事实上,

是成为私生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所以,当们都纷纷进入了解构者的行列。夏津博喜欢同杨小刘云石告诉小翼她是尹泽桂将军的女儿时,她不再翼说一些关于党内斗争的事情,在他的讲述里,这些

“私生女”为耻,这个“教科书中“前传”相去甚远。错认父亲,也不再以斗争充满了残酷和阴戾,离光辉

的人物”“面对这些消息,和“大英雄”足以洗涤私生女的“不洁”。一直以来杨小翼心中建立起来的关

艾伟让“革命的女儿”迅速接受了自己的身份,于革命及其友爱的温情脉脉的形象变得摇摇欲坠意味着她最初的认同感是与历史和革命的宏大话语了。这些消息有一种把光明撕裂、直抵黑暗的力量,

当她对“父亲”满含期待时,“革命”向她展”而在尹南方等高干子弟眼里,“革命相一致的。令她骇然窒息。

只是一场游戏”“一切军事化”,的生活原则更是让尹开的是“明亮”和“光芒”的一面;但当“寻父”未果,反

而招致亲人被伤害时,“革命”便显现了狰狞残酷的南方早早就厌弃了那个家。“红旗下的蛋”们以各自

的方式表达着对“父辈”(“革命”)的嘲讽和戏谑。另一面。小翼历尽千辛万苦,通过同父异母的弟弟尹

这种“乱这样的解构并不是“革命”后代所独有的,即使南方进入了尹家。尹南方狂热地爱上了她,

伦”的可能性促使她提前做了“认父”的决定。但当她在当年叱咤风云的“革命者”那里,关于革命的选择

47

杨小翼 革命话语的消解_论艾伟的长篇小说_风和日丽_

尹泽桂告诉小翼,说自己也充满了偶然性和荒谬性。(www.61k.com)对应着社会逻辑和欲望逻辑5。在消费的强大推力

权威和偶年轻的时候只想做个文学家,但去巴黎认识了周恩下,一切都被理直气壮地解构,一切神圣、

像都成为了消费的符号。正如“人的一生,走什么样的《风》的结尾所说:“这来,走上了革命道路。他说:

”而事实上,他路,有时候是非常偶然的事情决定的。个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娱乐,都可以成为商品,哪怕

‘革命’及其教条。这个革命参加革命是因为发生在巴黎的一桩情杀案。当年他是曾经神圣不可侵渎的

和诗人徐子达一起结伴留学,他们志同道合,一个想的世纪行将结束,但革命的影响已深入人们的血液,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革命话语的成为诗人,一个想成为画家;但他们因为一个女人闹将会源远流长。”

消解才如此彻底,艾伟以消费时代的叙事逻辑给了翻了,并且大打出手,尹泽桂将刀子插进徐子达的身

这个谜“革命”以最后一击。体后就逃亡了,最后别无选择地参加了革命。

是艾伟的第四部长篇,可以看出,底使革命的神圣动机被彻底解构,在历史真相的背《风和日丽》

他正在做某种而饶有意味的“通俗化”的努力:写一部好读的小说。后,隐藏的有时是个人化的卑琐动机。

是,这个秘密是杨小翼应邀去法国参加一个中国近但我们依然不难在其中发现作者的印记,那些对“革代史会议时偶然发现的。参加革命是一种偶然,发现命”偶然性最大限度的还原,对荒谬情境漫不经意的革命的秘密同样是一种偶然。在消解革命话语的道指认,以及百感交集的内心意绪,都让我们似曾相路上,艾伟缓缓地不断地将主人公向革命的源头推这部小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识。或许我们可以说,去,而越是推进,就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革命”的动它写出了“革命”罅隙中一代人的成长史和生存史,机原来如此不堪一击。那是一种被规约的孤寂无援的历史。它表明,艾伟关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在关于“革命”的神圣传说都被消解之后,艾伟时代、历史和个人的写作,不仅有着清醒的于革命、并没有就此终止。文体建构意识,而且正在朝向幽深广阔的品质不断在文本结末,他将“革命”作为历史

的遗弃物进行了公开的戏谑和展览。1999年冬天,开掘。空气里充满了世纪末狂欢而伤感的气息。对于在沧(作者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革命”是最核心的词桑中走过20世纪的中国来说,

语,它使得国家聚集了巨大的能量,为民众倾注了无注释:

·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1789年—18481[英]艾瑞克限的激情。当“革命”成为过去,留下来的是关于“革

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版,第146-173页。的阐释,在消费时代被传奇化、娱乐化。虽然尹泽命”

·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234[德]汉娜桂只在永城市住过一个月,但这并不妨碍他曾住过

版社,2007版,第6、262、17页。的地方被建构为红色旅游景点;而将军抛弃孤儿寡

《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5鲍德里亚:母的故事也被导游一遍遍讲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关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8页。

于革命与爱情的故事,这一切都是以消费为前提和导向的。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被消费的不

责任编辑苏妮娜

再是具体物的功用或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它(上接75页)

结号》、《南京!南京!》、《十月围城》、《风声》、《唐山大地震》等影片,在结尾处以精致的镜头语言融入的人性思索、哲理探询、理性精神、生命意识大都充满了文化意味与精神反思。相对于当前主旋律电影艺术风格与镜头语言的日益丰富,主旋律戏剧的创作无疑是相对滞后的,舞台语汇无疑是相对单调的。那么,当主旋律电影正努力在主流意识、个体精神、商业策略与艺术形式之间寻求越来越多样化的契合点与交接处时,主旋律戏剧是否也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汇,是否也能够尽量摆脱这两难甚至多

在利益引诱与难困境,在政治引力与艺术策略之间、

精神独立之间,找到突围的空间与发展的前路呢?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戏剧

)戏曲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

8期。

穆海亮:《悲剧意识的建构与解构———话剧〈立秋〉

审美批判》,《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5期。

《谭霈生文集》(一),中国戏剧出版社,3谭霈生:

2005年,第503页。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45马泰

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53页、第268~272页。

·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第164页,吕一6雷蒙

民、顾杭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年。

7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四)———〈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中国戏剧》2005年第10期。

《〈窝头会馆〉的导演阐述》,刘章春主编89林兆华:

《〈窝头会馆〉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第24页、第23~24页。

2

注释:

1

责任编辑牛寒婷

刘明厚:《主旋律戏剧刍议》,《中国戏剧》2007年第

48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四 : 长篇小说成为文学主导体裁(文学新观察)

当下文坛,长篇小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文体,也是文学创作成就的最重要标志。(www.61k.com)现在每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就达数千部,还不包括文学网站上几乎无法计算的天量作品。过去作家往往先写中短篇,积累到一定阶段再写长篇,如今年轻作家一出手就写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的热度远胜于短篇,长篇小说成为文学的主导体裁。

然而,随着创作和发表的门槛降低,当下的长篇小说的数量和质量之间不成比例,不乏粗制滥造的作品。因此,关注长篇小说的本性,努力提高创作质量,创造出宏阔壮伟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大风景,是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

最好地反映新世界成长的趋向

鲁迅在《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序言中说过:“一时代的纪念碑底的文章,文坛上不常有;即有之,也什九是大部的著作。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者,是极其少见的。”

莫言说,长篇小说关键的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也。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在诗歌、戏剧、史诗等诸多文体中,著名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把长篇小说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他强调长篇小说是唯一的处于形成中而还未定型的一种体裁。“这一体裁永远在寻找、在探索自己,并不断改变自身已形成的一切形式。与发展中的现实处于直接联系之中而建立起来的体裁。”

如其所言,现代长篇小说,是与现代世界的形成相伴随的。不但是说,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宏大进程,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宏大叙事的特性,它还得益于现代工业印刷术与现代传播的力量。文学流行体裁的长度一直是和媒介相关的,随着印刷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长篇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导体裁。

巴赫金进一步分析说,长篇小说的“未完成性”,决定了它艺术创新、自我变革的极大空间,它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变化本身:“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对小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说能更深刻更中肯更敏锐更迅速地反映现实本身的形成发展。小说所以能成为现代文学发展这出戏里的主角,正是因为它能最好地反映新世界成长的趋向。”

在作品中倾注文学的智慧

什么是理想的长篇小说?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作品内涵与文体创新方面都有力作。检视一番揭晓不久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发现作家作品各有千秋。

首先应该讲到的就是金宇澄的《繁花》。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接续了自从晚清以来执意于描摹大上海市井风情的通俗小说传统。线索千头万绪,人物众多,络绎而来,飘然而去,颇似旧式的海派小说,上海方言的运用,既贴合作品描写的都市空间,又让人回想起当年的《海上花列传》等吴语方言作品。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穿越半个世纪,但他们都是远离时代中心的边缘人,不曾叱咤风云,也不曾大悲大喜,而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应着这个时代,折射着世事变迁。凄艳中透出悲凉,命运的无常,在这繁花似锦的表现下透出反讽与叹息,又颇类充满悲金悼玉之感伤的《红楼梦》。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思想焦虑的世纪之问,追问20世纪中国对社会变革和乌托邦追求的对与错,功与过,收获与代价。思想的穿透力和人物性格的怪异独特互为表里,凸显一家三代人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的选择和自我牺牲精神从亢奋到衰变的精神轨迹,也借此展现了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民族自我更新的顽强寻觅与悲剧命运。

纵贯中国当代文坛六十余年风云的老作家王蒙的《这边风景》,原本是写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时期的历史语境对这部作品留下难以修复的伤害,王蒙的智慧在于,他没有为了符合今天的时代氛围而去将旧作改写得面目全非,就像为历史人物穿上今日时装那样,而是在作品的关节所在,增写了“小说家语”,对以往的叙事进行当下的回顾和评说,有自我解嘲,也有自我批判,要言不繁,点到为止;这样做,丰富了作品的叙事手段,不仅是对文本内在的裂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拼接,还将不同时代的文本特征泾渭分明地表露出来,拉近了作品与现实的距离,形成了作品的复调性。这也可以说,是文学的智慧超越了政治的迷误,多彩的生活颠覆了时代的喧嚣,从而让我们对长篇小说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后起作家刻意求新求变

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后起的作家那里,有着刻意求新求变的自觉。乔叶的《认罪书》,采用了“本书编辑”对作品正文中的某些历史背景和特定词语做注解的方式,丰富了作品的叙事界面。艾伟的《南方》,用“我”“你”“他”三个叙事人的交叉叙事,描述出江南小城几个普通人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因为一部《耶路撒冷》而广获好评的徐则臣,对长篇小说的大气象大胸怀予以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宽阔、复杂和本色的三个维度。

徐则臣说:“宽阔并非一定得像传统的史诗那样,动辄时间以世纪论,必要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我以为,更宽阔者,乃是作家注入世道人心之宽阔:宽阔的质疑,宽阔的理解,宽阔的爱恨与悲喜。”《耶路撒冷》就充分地体现出作家的这一追求。作品的主人公初平阳,一方面是从京城返乡,寻朋访友,抚今追昔,进而逐渐地显影出故乡的明暗记忆,一方面又一直在报纸上撰写关于“70后”一代人的代际特征分析的专栏文章,两者互相发明,使得个案分析和宏观考察相得益彰。作品还有一条线索,关于现代犹太人的命运和初平阳要到耶路撒冷去攻读博士学位的机缘,开发出作品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源流,使得初平阳寻找新的精神故乡的欲求拥有了更为深刻的动力。“70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可以说是风平浪静,鲜有“50后”一代人遭遇的风云际会、山河突变,但是,他们的成长并不比上一代人容易多少,照样有心中的波涛翻滚,有人生的魂魄震撼。这也让我们对这一代作家的风格嬗变和前景展望,有了足够的信心。

本文标题:北美文学论坛长篇小说-怎样在论坛运用软文营销?第二篇:现身说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65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