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易纲

发布时间:2017-11-30 所属栏目:法的作用

一 :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易纲 货币银行学-易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概述,货币银行学-相关图书

货币银行学,总体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在于研究与货币有关的总体经济现象,介绍货币、商品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货币银行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研究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以及它的基本功能:交易媒介、储存价值以及计算单位。它解释了为何货币能够被人所广泛接受,只因为它如同公共财的方便性。它也解释了货币系统(monetary system)的影响,包括货币控制的作法与成效,以及它与金融机构以及国际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货币银行学一书突出对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管理技能的传授,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在系统介绍成熟的金融理论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了我国金融改革中的经验教训。

货币银行学_货币银行学 -概述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概述,货币银行学-相关图书_货币银行学
2000版

货币银行学(Monetary Banking)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www.61k.com)货币银行学_货币银行学 -相关图书

2009版图书

基本信息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概述,货币银行学-相关图书_货币银行学
2009版

书 名: 货币银行学

作者:杨嫩晓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561347188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元

内容简单介绍

本教材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求——金融宏观调控为主线,从宏观和微观2个角度,阐述了有关货币、金融运行和金融调控的基本原理和现实问题。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以下特点:

1.注重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教材体系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重学科的内在逻辑,系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理论、制度和政策的演进,又大量涉及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务操作,体现了货币银行学教学微观化和市场化的趋势。这种编排既能使读者对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不同专业教学中进行材料取舍留下一定的余地。

2.反映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实践的新进展。适当吸纳学科发展中的研究成果,对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有关内容进行介绍,并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上尽量结合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深浅适度,可接受性强。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普通院校本科层次学生的特点,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表述方式重新进行了组织,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复盖面适中,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有基本的论述,又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尽量增加可接受性。

2000版图书

基本信息

作者:黄达主编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概述,货币银行学-相关图书_货币银行学
2000版

出版时间:2000-7

字数:516000

页数:476

开本:16

I S B N :9787300029801

包装: 平装

重 量:0.585Kg

所属分类: 图书 >>管理 >>金融/投资 >>货币银行学

定价:38.00

编辑推荐

在生活中人们几乎处处、天天接触货币。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工人、公务人员、文艺卫生体育工作者或有货币工资收入,奖金、酬金、津贴收入和各种创作的货币收入;农民有农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个体经营者通过推销产品、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享受社会保障者有离休金、退休金和各种福利金、救济金的货币收入,等等。这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一个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的,需要用货币去购买;需要旁人提供服务的,则要用货币去支付。过去的农民,有相当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产品满足,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现在,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已日益缩小。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内容简单介绍

80年代末,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用于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货币银行学是其中的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研室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承接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各章初稿的编写者:第一章~第二章,黄达;第三章~第五章,李焰;第六章~第八章,沈伟基;第九章~第十二章和第十四章,王松奇;第十三章,王军;第十五章~第十七章,周升业。黄达负责全书的修改定稿。1992年春由黄达、周升业、沈伟基通读成书。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1996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组织对这批核心课教材进行修订,并立项为教委“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对于在教学中已使用多年的这本货币银行学,我们也认为有作全面修订的必要。

全书的修订,由沈伟基全面负责。参加修订的有李焰(负责提供第三章~第五章的修改稿)和宋小虹(负责提供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的修改稿)。对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的修订,周升业给予了指导。黄达负责通读定稿,作了修改和增删。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在1992年第一次成书时,我们说:“直到成书定稿,我们自己感到颇有不尽人意之处。定然还会有我们自己所未发现的错误和缺点,恳请批评指正。”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也还是这两句话。

作者简单介绍

黄达,男,汉族,1925年2月22日生于天津,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价格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货币流通

生活中提出的种种课题

学习货币银行学,掌握剖析经济问题的入门钥匙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要在把握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学习

也要学习西方的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几千年前才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

古代货币起源说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价值及其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进1步的探索超出货币银行学的任务

第二节形形色色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币村

铸币

劣质铸币

用纸做的货币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无现金社会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单位

价格

流通手段

货币需求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贮藏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四节如何给货币下定义

一般等价物

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

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法律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生产关系的体现

第五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币材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确定

金属货币的铸造

本位币和辅币

流通中其他货币的管理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货币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欧元及其对传统货币制度观念的挑战

附 录 货币消亡和社会主义仍然需要货币的理论

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的货币消亡论

列宁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货币消亡观点在中国

必须发展商品经济观点的确立

社会主义杜会货币必要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信用

第一节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

信用也是1个古老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金融范畴的形成

第二节高利贷

高利贷的特点

历史上对高利贷的态度

资产阶级反高利贷的斗争

中国的高利贷问题

第三节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经济"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国际收支中的盈余和赤字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资金流量分析

第四节现代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商业信用在中国

银行信用

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国家信用人肖费信用

第五节信用与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与信用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股份公司在中国

第四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

对利息的认识

利息的实质

利息之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收益的资本化

资本的价格

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

利息率及其系统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年率、月率、日率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第三节单利与复利

概念和计算公式

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2个有广泛用途的算式

现值与终值

现值的运用

第四节利率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

第五节利率的作用

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什么是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的历史

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运作流程及其功能的简单概括

金融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特征

金融工具种类

商业票据

股票

债券

有价证券的价格

股票价格指数

实际营运资本与股票市值

第三节 证券市场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新证券的发行

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交易程序

场外交易市场

保证金交易

投机与风险转移

我国的证券市场

第四节金融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与原生工具

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

按合约类型的标准分类

按相关资产的标准分类

按衍生次序的标准分类

按交易场所的标准分类

双刃作用

第五节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

资产选择

资产组合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金融机构的一般界说

体系的构成

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

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第二节前苏联创建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模式

列宁关于银行国有化的理论

高度集中的前苏联银行体系模式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改革

建国前夕旧中国的金融体系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大一统" 模式的金融体系

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第四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

专业银行

投资银行

储蓄银行

农业银行

抵押银行

进出口银行

保险公司

信用合作社

养老或退休基金会

投资基金

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

当前西方银行购并浪潮

第七章 存款货市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

现代银行的产生

旧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及构成

商业银行的作用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银行新作用的理论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向全能方向发展的趋势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中国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第三节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

存款结构的变化

其他负债业务

第四节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

贴现

贷款及其种类

贷款证券化趋向

我国的银行贷款与对企业的资金供给

信贷原则

西方商业银行的"6C" 原则

证券投资

租赁业务

第五节存款货币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

表外业务

汇兑业务

信用证业务

代收业务

代客买卖业务

承兑业务

信托业务

代理融通业务

银行卡业务

银行服务电子化的广泛内容与发展前景

第六节金融创新

避免风险的创新

技术的创新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金融创新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七节信用货币的创造

存款货币银行的银行券发行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其他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

第八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存款货币银行是企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我国银行的经营原则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不良贷款与贷款风险分类

第八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

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中央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特点及其职能划分

发行的银行

人民币的发行程序

银行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附录: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关国家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

票据交换所

票据交换所的工作程序

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的职责

第四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源与流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

乘数

第五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中央银行与金融

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

第九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 析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二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

"1:8" 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1个有争议但却广为流传的公式

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

第 三节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经济体制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仲国城乡居民的资

产选择行为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是考察货币需求这一客观范畴

货币需求是否是1个确定的量

第四节资金需求与货币需求

资金与货币

再次认识货币需求的含义

不同情况的答案

第十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货币供给的口径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

以部分代整体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货币供给包括的多重口径

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规模管理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第三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发行与财政收支

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1个最简单的理论模型

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第四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之争的含义

货币主义的外生变量论及反对意见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一节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货币供给与杜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社会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紧缩效应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

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制止通货膨胀的"平衡" 观

社会总供需均衡:"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

过去我国流行的通货膨胀定义及近年来的一些观点

西方对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

通货膨胀的分类

集中计划体制下的隐蔽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度量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说

成本推动说

供求混合推动说

结构性通货膨胀

中国改革以来对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若干观点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关于产出效应的争论

强制储蓄效应

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物价上涨:经济改革中令人困扰的问题

第四节通货膨胀对策

宏观紧缩--传统的政策调节手段

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

指数化和围绕指数化问题的讨论

中国经济学家

的通货膨胀对策

第五节无通货膨胀成长和通货紧缩

反通货膨胀是否是1个永恒的施政目标

无通货膨胀经济

通货紧缩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何谓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近年来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再透视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利率指标

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第 五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我国古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

传统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

"复归" 与"启而不动"

"软着陆"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

金融发展

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

金融压抑:1个较普遍的现象

中央集中计划体制国家中金融处于被抑制的状态

金融压抑论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三节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

金融深化论的借鉴价值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涉及的主要内容

若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也扩及发达国家

金融自由化与国际性金融危机

中国的金融改革

第十五章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国际交往中的人民币

第二节银行与国际支付

银行在国际支付中的重要地位

服务于国际支付的国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

结算方式

第三节外汇与外汇市场

外汇及其构成

外汇市场

改革开放前的外汇管理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附录1:外汇人民币

附录2:外汇兑换券

第四节汇率

人民币汇率牌价表

汇率制度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汇率是怎样决定的

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外汇风险

第五节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历史回顾

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

换汇成本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第十六章 国际金融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

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体制的终结

国际货币本位问题

汇率制度问题

附录: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第二节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金融公司

亚洲开发银行

非洲开发银行

第三节国际信用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信用形式的种类

商业性借款

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直接投资

第四节金融业的国际化

金融业国际化的发展

银行机构国际化

欧洲货币市场

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业国际化的监督问题

第十七章 国际收支与 经济均衡

第一节国际收支

什么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项目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

几种收支差额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必须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我国曾经执行过的方针及当前应有的考虑

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第三节对外收支与国内经济循环的联系

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渠道

贸易收支与人民币资金

资本收支与人民币资金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流通

第四节对外收支与经济的综合平衡

外汇收支与社会总供求

汇率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外汇收支的调节作用

国内经济是基础

第五节正确处理对外收支与经济均衡的结合部

出口规模与构成

外债规模

外汇储备水平

配套的财政金融政策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货币银行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套系名称: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书号:978-7-113-10037-7

版次:1

开本:16开

页码:248页

作者:张玉智 主编

出版时间:2009.7

定价:32 元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内容简单介绍

本书在研究货币银行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对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体系与货币供求方面的具体阐述,深入研究了货币供求规律、信用波动规律以及金融市场运行规律;通过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构成与管理实践的深层探讨,重点透视了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背景、根本原因以及深刻影响;通过对宏观调控、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方面的冷静分析,客观设计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指导思想、具体架构以及基本策略。"

图书目录

第1篇 金融基础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本质及形态

1.2 货币的职能

1.3 货币的定义及计量

1.4 货币制度

第2章 信用

2.1 信用概述

2.2 信用形式

2.3 信用工具

第3章 利息

3.1 利息及利息率

3.2 利率的计量

3.3 利率的决定及影响

3.4 利率的作用

第2篇 金融体系

第4章 金融中介

4.1 金融中介机构概述

4.2 商业银行

4.3 政策性银行

4.4 其他金融机构

第5章 金融市场

5.1 金融市场概述

5.2 货币市场

5.3 资本市场

5.4 外汇市场

5.5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6章 中央银行

6.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

发展

6.2 中央银行的性质及

职能

6.3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

立性

6.4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第3篇 金融调控

第7章 货币供求

7.1 货币需求

7.2 货币供给

7.3 货币均衡

第8章 货币政策

8.1 货币政策概述

8.2 货币政策工具

8.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

制与效应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

紧缩

9.1 通货膨胀基本原理

9.2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治理

9.3 通货紧缩

第4篇 金融监管

第10章 金融改革与金

融创新

10.1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10.2 金融发展理论

10.3 金融创新

10.4 中国的金融改革与

金融创新

第11章 金融脆弱性与

金融危机

11.1 金融脆弱性

11.2 金融危机

11.3 金融安全

第12章 金融监管

12.1 金融监管概述

12.2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

方法

12.3 金融监管的发展与

改革

12.4 中国的金融监管"

10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货币银行学

套系名称: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书号:978-7-113-11014-7

版次:1版1次

开本:16开

作者:李嘉玲

出版时间:2010-04-09

定价:26 元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内容简单介绍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必修课,是金融学科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及制度、信用及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货币政策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等有较全面的理解,认识到货币与经济的重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并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图书目录

第1章 货币

1.1 货币的起源

1.2 货币的概念及构成

1.3 货币的职能

1.4 货币形式的演进

1.5 货币层次

第2章 货币制度

2.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2 货币制度的演变

2.3 国际货币制度

2.4 人民币的货币制度

第3章 信用

3.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2 信用的主要形式

3.3 信用工具

第4章 利息与利息率

4.1 利息的本质

4.2 利率的种类

4.3 利率的决定理论

第5章 金融市场

5.1 金融市场概述

5.2 货币市场

5.3 资本市场

5.4 外汇市场

5.5 黄金市场

5.6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第6章 金融机构

6.1 金融机构概述

6.2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概述

6.3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第7章 商业银行

7.1 商业银行概述

7.2 商业银行的业务

7.3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7.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

理理论

第8章 中央银行

8.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

发展

8.2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

职能

8.3 中央银行的类型

8.4 中央银行的业务

8.5 金融监管

第9章 货币的供求

9.1 货币需求

9.2 货币供给

第10章 货币政策

10.1 货币政策目标

10.2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

标和操作指标

10.3 货币政策工具

10.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0.5 货币政策效果

第11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11.1 金融与经济增长

11.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11.3 金融创新

11.4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

货币银行学_货币银行学 -序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迫切需要1大批既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理论又敢于进行实践、探索的专业人才,这对金融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是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教材。为了适应新的战略机遇期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编写本教材时,我们力争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既掌握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又能了解在货币银行领域中的新情况和新的理论成果。第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提供了反映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其他金融理论进展的附录。第三,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阐述上,力求做到夯实基础、拓宽思路、启发创新、联系实际,并注意吸收最新成果,注重理论和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努力对已有的同类教材框架有所突破和发展。另外,每章结束都有小结、重要概念和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和测验。

本教材由卞志村担任主编,毛泽盛、吴洁和吴金鹏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卞志村(第1、3、13章);赵桂刚(第2章);李俊(第4章);吴金鹏(第5、12章);曹丽(第6章);吴洁(第7、8、14章);毛泽盛(第9、10、11章);曹卫(第15章)。全书由卞志村和毛泽盛负责总纂、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王兰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彭兴韵博士、深圳证券交易所徐良平博士、南京审计学院蔡则祥教授、刘志友教授以及中国金融出版社王杰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我们深感荣兴。另外,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使我们获益匪浅。同时,也非常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教材部彭元勋主任、王效端编辑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

三 : 货币银行学 60

一、论述题

1、试述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原因,并结合国情论述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点。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二)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过多,但深层次上的原因还有:

1.需求拉上,包括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

2.成本推动,包括工资推动,利润推动;

3.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失调;

4.其他原因,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转轨等因素。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短期性;

2.非政策性

2、试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3、试分析货币政策各种工具的效果.你认为现阶段我国应如何选用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称之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比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三者需配合使用。

(2)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节的工具称为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各有其具体作用。

(3)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信用控制,如规定存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实施信用配额,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以及其它直接干预措施。这些工具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另一类是间接信用指导,如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这些工具虽无法律效力,但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总体上的一致性,所以在实际中这种做法的作用非常巨大。

(4)我国现阶段应大力推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应日趋淡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逐步强化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1998年初,我国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向间接金融调控迈出了重要一步。

4、试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主要措施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通常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表示。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只是形式上的平衡,实际上各国的国际收支常常处于失衡状态。失衡要么表现为顺差,要么表现为逆差。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经济结构性原因。

(3)货币价值的变动。

(4)国民收入的变动等。

国际收支失衡时,可采取如下调节方法:

(1)外汇缓冲政策。

(2)金融政策。

(3)财政政策。

(4)利用国际贷款。

(5)直接管制等。

5、试论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1)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正有负,但主流是正面的、良性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没有创新推动,就没有多层次和开发性的金融发展,就不可能对现代经济发展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给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2)当代金融创新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对金融、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四条途径即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

(3)创新过程即经济发展的实现过程,故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会对金融、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不利影响。后果是使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安全稳定性趋于下降。

(4)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驾驭并把握金融创新的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使金融创新对金融、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从而实现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的兼得。

6、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1.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

2.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

3. 我国现阶段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指出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7、论述财政体系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银行和财政是再分配部门,所集中的货币都不能由自己直接运用,而要贷给或拨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个人等去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和银行一样,成为国民经济的货币供给者之一。财政把自己的收入拨给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个人,那么其货币收入就增加,因而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增强了,或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增强了。

(2)从直接的购买力来说,财政收入资金则流通中货币量减少,财政支出货币则流通中货币量增加;此外,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同时影响流通中货币的供给结构。(3)财政部门的货币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还表现在,财政的收支过程实际上是货币收缩和流入商业银行账户,由此而扩大商业银行货币供给能力扩张的过程。

8、联系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运用。

(1)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必要和重要的

①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多种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结果。②货币政策本身有局限性,如时滞、作用范围等。尤其在我国货币政策及作用环境尚待完善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更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③孤立、片面地强调货币政策反而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①两者有共性亦有区别(如政策工具、调节范围、时滞等),可以互补,是当前各个国家共同运用调节经济的两大政策。 ②我国当前经济现状更需要两者配合。在通货紧缩迹象明显,

货币政策多次使用如七次下调利率但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应大力运用财政政策,加强二者的配合。③配合方式主要有:双松、双紧、一紧一松和一松一紧。如何搭配在策略上要审时度势地选择最佳配合。

(3)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①产业政策作为结构调节政策恰好弥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的不足。我国更应利用两者配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发展出发,两者配合应把握:产业政策对货币政策具有导向作用,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并矫正产业政策可能出现的超速或扭曲。

(4)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①收入政策对货币稳定有重要影响。在我国收入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尤为注意。②改善完善收入政策,以减少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③通过收入政策适度分配国民收入,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9、试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①商品流通速度

②产销地区的距离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

③经济管理体制、商品组织和摆布是否合理

④生产结构,产、供、销是否衔接

⑤人口数量

⑥信用机构的发展和信用机构的完善程度

10、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1)商品货币经济是信用存在的基础

①商品货币经济的发生,决定信用的出现。②商品货币关系的发达程度,决定信用的发展状况。

(2)商品货币经济是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①客观上存在着货币资金余缺调剂的必要性。②货币调剂只能通过信用方式进行。

(3)扩大企业自主权对社会信用关系有较大影响 ①引起信贷资金来源的增中。②导致信贷资金运用范围扩大。③信用形式日益多样化④信用的杠杆作用日益加强。

二、计算题

相关公式

(一)利率计算

单利法:

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本息和=本金(1+利率×期限) 复利法:

公式:利息=本金[(1+利率)期限-1] 本息和=本金(1+利率)期限

(二)收益资本化计算 本金=收益/利率

(三)股票行市与债券行市的计算

股票行市=预期收益/利率;

债券行市=到期收入本利和/(1+利率*到期期限)

(四)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

(五)总存款、派生存款计算

总存款=总存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整个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总存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六)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计算

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计算公式:M=PQ/V

(七)贴现

公式:银行贴现付款额=票据期值-贴现利息=票据期值(1-贴现率×贴现期)

1、投资者购入某种发行价格为110元的债券,同年银行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8%,持有两年后该投资者要在什么价位以上卖出其所持债券才能使自己在债券上的投资比在银行定期存款上的投资更划算一些?

解:110×8%×2+110=127.6

货币银行学 60_银行货币学

2、原始存款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提现率5%,超额准备金率5%,试计算总存款与整个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

解:总存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1000 × 1/(10%+5%+5%)=5000(万元) 派生存款=总存款-基础货币=5000-1000=4000 (万元)

3、银行向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额为100万元,期限为4年,年利率为6%,试利用单利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利和。

解: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1000000 X 6%x4=240000(元)

本息和=本金+利息=1000000 +240000=1240000(元)

或:本息和=本金(1+利率×期限)

4、某国某时商品价格为11元,待售商品数量为140000件,平均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试计算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解:M=PQ/V=11X140 000:4=385000

5、设有5年期定期银行存款10000元,年利率为5%,以年为计息期间,请分别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计算到期日的本息和。

单利法10000+10000X5%X5=12500 (3分)

复利法10000 X (1十5%)5=12762.8 (3分)

6、有一储户预计4年后其子女需要学费、生活费开支约5万元,按照现行的年利率8%计算,他现在需要存入多少钱,才能在4年后获得5万元?

现值的计算是用复利计算本息和的逆运算。因为复利的本息和

S=现值p x(1+r)n,所以,

p=S/(1+r)n=50000/(1+8%)4=36251.49(元)

7、银行向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额为100万元,期限为4年,年利率为6%,试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息和。

用单利方法计算

I=1000000x6%x4=240000元

S=1000000x(1+6%x4)=1240000元

用复利利方法计算

S =1000000x(1+6% )4= 1262476.96元

I = 1262476.96 —1000000= 262476.96元

8、面额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10%,5年到期,市场利率为8%,试按照单利计算该债券的行市。

债券行市=到期收入本利和/(1+市场利率×到期期限)

到期收入本利和=本金(1+票面利率×期限)

解:该债券行市=100 x(1+10%x5)/(1+8%x5)=107.14元

9、某股票票面金额100元,预期年收益15元,当时市场利率为8%。求该股票的行市。 解:股票行市=股票预期收益/市场利息率=15/8%=187.5(元)

10、已知存款准备金率10%,提现率5%,超额准备金率5%,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 解:存款扩张倍数=1/(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1/(10%+5%+5%)=4

11、面额100元的一张1998年国库券,票面年利率7.5%,期限5年(2003年9月7日到期),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若于2001年8月27日以107元的价格买入,试计算其到期收益率。 距到期日还有2年零11天。

到期收益率=[(面额+利息总额-购买价格)/(购买价格x剩余年数)]x100%=

[(100+100x7.5%x3-107)/(107x741/365)]x100%=7.1%

12、某人1999年3月25日在银行活期存款100元,年利率1%,当年6月10日取出,其利息是多少?本息和是多少?

解:存款时间为75天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100 ×1% ×75/360=0.21(元)

本息和=本金+利息=100+0.21=100.21(元)

13、某人在银行存款100元,3年期,年利率为3%,复利,到期时能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本息和是多少?

解:利息=本金[(1+利率)期限-1]=100[(1+3%)3-1]=9.27(元)

本息和=本金+利息=100+9.27=109.27(元)

14、某面额为10元的股票预期收益率为0.36元市场年利率为1.8%,求该股票行市。 解:股票行市=预期收益/利率= 0.36元/ 1.8%=20元

15、某面额为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8%,5年到期,市场年利率为5%,按单利算,求该证券行市。

解:债券行市=到期收入本利和/(1+市场利率×到期期限)

到期收入本利和=本金(1+票面利率×期限)=100元(1+ 8% ×5)=140元 债券行市=140元/(1+ 5% ×5)=112元

1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提现率为5%、超额准备金率为5%,其货币乘数(存款派生倍数)是多少?

解:货币乘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

=1/(10%+5%+5%)=5

17、某面值1000元债券,利随本清复利计息,期限2年,年利率10%。其持有人在离到期日还有3个月时到银行贴现,在年贴现率9%的条件下能得到多少现款?

解:银行贴现付款额=1210×(1-9%/12×3)

=1182.8元

18、某投资者平价购入一张面额为1000元、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10%(单利) 、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离到期日还有整2个月时向银行贴现,问: (1)该债券到期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2)若年贴现率为8% ,银行贴现付款额为多少元?

(3)若银行贴现后持有这张债券至到期日,则银行实现了多高的年收益率?

求解

(1)1000×(1+2×10%)=1200元

(2)1200-1200×8%×2/12=1184元

(3)(1200-1184)/1184×12/2×100%=8.62%

19、假设某国总的现金持有量(通货)为400 亿元,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 ,社会平均的现金占存款的比率为20% ,问:

该国的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乘数分别是多少?

解:

c=C/D D=500/20%=2000亿元 r=R/D R=r·D=10%·2000=200亿元 B=C+R=400+ 200=600亿元

M=C+D=400+2000=2400亿元

m=(2400/600)=4倍

20、设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简表如下: 资产(亿元) 负债(亿元)

在央行存款 500 活 期 存 款 ( 原 始 存款) 2000

贷款 1500

假定该存款为原始存款,客户不提现,也不转为定期存款,其他因素不予以考虑。若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为10%,问:该商业银行现在的超额准备金是多少亿元?该商业银行若尽最大可能,能创造出派生存款多少亿元?

求解

(1)超额准备金=500-2000×10%=300亿元

(2)派生存款= 2000×(1/10%)-2000=20000-2000=18000亿元

21、某股票市场采样的A、B、C、D、E五种股票,基期价格分别为10,20,30,40,50元,报告期价格分别为18,22,34,40,61元,报告期上市股票分别为100,120,150,200,240股,基期指数值为100,试计算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

解答思路:

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

=∑(报告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基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基期指数值

=(18×100+22×120+34×150+40×200+61×240)/(10×100+20×120+30×150+40×200+50×240)×100

四 : 货币银行学-易纲

货币银行学
? 主讲教师

教学目的:
? 如今的时代早已不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 下都不怕的日子了; 我们要通过学习经济 学、金融学理论来达 到能够理解、分析、 感悟身边的货币金融 经济问题以至于解决 相关问题的能力。

? 参考书目:
?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米什金(美) ? 货币银行学 戴国强 主编 ? 货币银行学 赵平 主编 ? 金融理论与实务 邓超 主编 ? 《货币银行学》 戴国强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胡庆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货币银行学》 易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货币银行学》 黄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我国某一货币政策消息为例:
? 若央行宣布将要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比如说直接增加投放货币1000亿元。贷 款利率会如何?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如何? 找工作的难易程度如何?
? 金融市场与机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 活,更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商品和劳务 的生产,一国福利等等方面。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为什么研究货币 ?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银行业 ? 第三节 为什么要研究金融市场

第一节 为什么研究货币
? 货币定义
? 在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中,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 遍接受的东西。 ?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货币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一、货币与商业周期
? US资料:
– 1981-1982年间,经济社会的总产出下降,失业 人数高达1000万人,超过劳动力的10%,有2.5万 家企业倒闭。随后经济迅速扩张,但到了1990年 经济又一次下滑,失业率上升到7%以上。

? 考察商业周期的重要性。 ? 证据表明,在20世纪的每次衰退之前,货币 的增长率都是下降的,即货币的变化可能是 商业周期波动的一个原动力。但并非每次货 币增长率的下降都伴随着一次衰退。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
? 我们以10年前后的货币购买力的比较来 看物价动态。 ? 通货膨胀即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的上 涨。它对经济社会各个主体都有较大影 响。 ? 有结论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个 货币现象。

三、货币与利率
? 利息是借钱的代价(费用),利率则是借 钱的费用率或者说租用资金所支付的价格。 ? 如物价一样,利率也是波动的,而且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其波动主要为市场的选择。 ? 那么货币在利率的波动中又发挥怎样的作 用? ? 数据表明:Ms提高时,长期债券利率随之 提高(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通货膨 胀效应、流动性效应等的综合影响。)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
? 由于货币的重要性,政府对货币政策的 制定,货币和利率的管理非常重视。 ? 通过中央银

行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中 央银行是如何影响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数 量,考察货币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五、预算赤字与货币政策
? 预算赤字即政府在某一时期的支出超过 其相应的收入总和的差额。 ? 那么这样的赤字应不应该存在?会不会 导致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 有无冲突?我们将对其考察。 ? 有结论为:这些赤字可能导致Ms的较高 增长,通货膨胀,高利率的结果。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银行业
? 银行是接受存款和提供贷款与结算服务 的金融机构。 ? 其重要性可以归纳为:
– 为储蓄和投资意愿人提供联系渠道。 – 在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重要角 色。 – 金融创新的源泉之一。

? 一、金融中介:
– 储蓄如何成为投资(银行存款到贷款),将考察商 业银行如何管理资产与负债,政府如何监管,以及 银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等问题。

? 二、银行与货币供应:
– 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参与了货币供应;通过对货币政 策的反应传导了货币政策的效应。

? 三、金融创新:
– 可转让提款通知账户(NOW);网上支付;银证 转账等。通过对金融创新的研究显示创造性思维带 来 好处,并把握未来的创新趋势。

第三节 为什么要研究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是资金多余者向短缺者转移的 市场,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在引导资 金进入生产性用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主要有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等。

一、债券市场
? 证券(security)
– 是一种对其发行者的未来收入或资产的要 求权代表。

? 债券(bond)
– 是一种承诺在某一特定时期中定期支付本 息的债务性证券。

二、股票市场
? 对作为公司收益的要求权进行交易的市 场。 ? 对于企业来讲股票价格的重要性:
– 财富、筹资能力

? 将考察股票价格如何升降,以及如何对 市场信息反应;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股票 价格,以至于影响商业周期。

三、外汇市场
? 以别国货币表示的某国货币的价格称为 汇价(foreign exchange rate) ? 汇价的波动对本国公众和企业的影响。
– 人民币坚挺使得外国货更便宜,从而本国 消费者受益,但伤害本国生产企业。 – 若人民币疲软,或者说贬值,则会提高对 外消费成本,增强出口能力。


? 用身边的事实来说明 货币、银行、金融市 场重要性,并提出一 些现实的货币金融问 题及困惑。



总结
货币
? 货币对通货膨胀、商业周期和利率有着 重要影响,由于这些经济变量对经济的 健康运行如此重要,我们必须理解货币 的本质、货币制度演变;货币政策是什 么以及它是怎样实施的;同样也需要研

究政府赤字,因为它是影响货币政策实 施的重要因素。

银行
? 在众多将资金由非生产性用途转至生产 性用途的金融中介机构中银行是最为重 要的。 ? 银行还在创造货币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 用。 ? 在进来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中,银行也 是重要的创新主体。

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的活动对于个人财富、工商企业行 为以及我们经济运行的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 响。 ? 三类重要的金融市场是: ? 债券市场(利率在其中决定) ? 股票市场(它对人们的财富和企业的投资决 策有重要影响) ? 外汇市场(汇价的决定与波动对国际金融市 场有巨大的影响)。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货币、通货膨胀、银行、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外汇

? 思考题:
– – – – – – 1.当利率下降时,你将如何改变你的经济行为? 2.银行的基本活动是什么? 3.股票价格下跌有哪些后果? 4.人民币的升值或贬值分别会带来哪些后果。 5.利率提高时是否所有人的境况都变得更糟? 6.你能否将外汇市场同你的出国计划联系起来?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 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 2.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 质; 3.理解货币的职能; 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5.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货币的形式、本质、职能 2、 货币制度的演变 3、 货币制度的内容 4、 货币制度的演变。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 第二节 货币的形态与职能 ? 第二节 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 ? ? ?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概念 三、货币的本质 四、货币的层次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 一、货币的起源
–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货币的产生经过了以下四个形式发 展
– – – – 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固定的价值形式

马克思货币起源推理:
? 商品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交换发展 交换过程 中的矛盾导致价值形式有独立化的必要 一般等 价物的出现发展到完整形式 货币产生

二、货币的概念
?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三、货币的本质
– 西方的货币金属说 – 西方的货币名目说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四、货币的层次
? M0,流通在中央银行以外现金。 ? M1,包括可作为交易媒介的通货 及银行支票存款。 ? M2, 包括M1及银行系统与其他 金融机构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 存款。

第二节 货币的形态与职能
? ? ? ? ? ? 一、传统的五大职能说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储藏手段 世界货币

二、现代

货币的三大功能
? 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 计算单位 (unit of account) ? 价值储藏 (store of value)

三、货币的形态
? ? ? ? ? ?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复合货币:是指其价值由多种货币的 汇率加权确定的一种国际间债务支付 和储备资产手段。特别提款权;欧元。

第三节 货币制度
? 一、货币制度概述
–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 二、货币制度变迁
– (一)货币制度变迁内容 – (二)我国的货币制度

第三节 货币制度
? 一、货币制度概述 ? 货币制度的概念: 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 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 铸币铸造权分散,造成流通领域混乱 ? 铸币的材料以贱金属为主 ? 铸币的质量不断下降,重量减轻,成色下降。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 确定本位货币金属(币材) ? 确定货币单位 ? 确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 程序 ? 确定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 规定金准备制度和外汇准备制度

二、货币制度变迁
货币制度变迁图示
金属本位
?货币本位制度

银本位
平行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

双本位制 跛行本位
金币本位

金本位

金块本位
金汇兑本位

纸币本位

(一)货币制度变迁内容
? ? ? ? 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与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 自15世纪末,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 白银生产技术及产量大增,盛行于16- 19世纪。 ? 我国于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 始铸造银币,由国家法律确认为一种货 币制度则在1910年《币制则例》正式确 定我国实行银本位制。并于1934年11月 放弃。

2、金银复本位制
? ? ? ? 平行本位制 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 银本位制的主要缺陷是价值不稳定。 中世纪黄金白银比价为1/10- 1/13.29;到19世纪中下降到1/15.41, 1898年下跌到1/35.30。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 劣币驱逐良币”是发生在复本位制下的一种 现象。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均可 自由铸造、融化及自由输出人国境,二者的交 换比例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 ? 假设:当金银法定比例 1 : 15 时,若银价跌落, 比例为 1 : 16 。这时,把金币融化为金块,在 市场上按市价换成白银,再把白银铸成银币, 再按法定比例换成金币,就可得到 1 份银的利 润。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而 银币充斥市场,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 币”,又叫“格雷欣法则”。

3、金币本位制
? 三个特征:
– 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 – 金币可以自由

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 由兑换为金币 – 黄金在各国间自由输出入

? 稳定的货币制度阶段:
– 金币本位制国家,货币数量适当,币 值稳定。 – 铸币平价下的汇率也相对稳定。

4、纸币本位制
? 实行纸币本位制的原因:
– 金属货币制度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 纸币制度具有天然的优势

? 纸币制度的内容:
– 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 – 纸币具有国内无限法偿性,但不能兑现 – 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

(二)我国的货币制度
? 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 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 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自1996年 12月起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外汇。

? 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货币发行 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 ? 我国建立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平衡国 际收支,同时对人民币的发行起保证作用。

背景资料:
?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当日发 行人民币。由于多年战争,通货膨胀严重, 银元回归流通,广东则流通港币,国家通过 外汇管理,黄金白银管理,至1951年,除了 台湾、香港、澳门、和西藏外,人民币成了 全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稳定的货币。 ? 1955年进行了人民币改革。主要是由于人民 币单位面值过小;纸张质量不一易伪造损坏; 票面文字只有汉文;改革内容:1955年3月1 日发行新的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无限 制、无差别收兑旧人民币,同时建立辅币制 度。

讨论1:纸币是否具有储藏职能?
? 黄金具有储藏职能, 那储藏的是什么? ? 纸币是不是货币? ? 纸币是否有条件的发 挥了储藏职能,但它 储藏的是什么? ? 关键词:购买力、财 富、财富的代表

讨论2:如何看待货币的支付手段
职能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 积极作用: ? 流通费用;资金周转; 资金的集中 ? 消极影响:
1、使买卖在时间、地点上 进一步脱节,钱物分离使 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增加; 2、形成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债务链条; 3、可能出现财政超分配与 信用膨胀的现象。

讨论3:人民币的可兑换性
? 现状分析 ? 利弊分析 ? 可兑换的条件:外汇 储备充足;外汇市场 体系发育相当完善; 有关外汇交易的法规 比较健全;国内外外 汇价格关系基本理顺; 对外汇交易操作方面 积累了一定检验

总结
? 货币的定义可以有:本质定义、职能定义、 法律定义、计量层次定义等。 ?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产生经历了:简单一般价 值形式、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固定的 货币价值形式阶段; ? 货币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 值储藏和支付

手段。 ? 金属货币所执行的价值储藏手段有着“蓄水 池”的作用。

? 货币的形态不断变化发展:实物货币、金 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 ? 货币制度的构成内容有: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 行和流通程序;规定准备金制度。 ? 货币制度变迁: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 金本位制、信用本位制。 ? 金银复本位制下的“格雷欣法则”。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货币、价值尺度、蓄水池功能、货币制 度、本位币、铸币平价、格雷欣法则

? 思考题:
– – – – 分析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的货币的利弊? 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 币制度。

案例与思考
? 案例:一个经济社会,三个生产者,三种商 品,苹果、香蕉、巧克力(电影),物物交 换时如何交易,引入货币会有什么效应。 ? 为什么经济学家把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 描绘为人们手中迅速传递到热土豆? ? 在古希腊为什么黄金比酒更能当作货币来使 用? ? 如果可能,你是否愿意放弃现金采用支票簿 以至于采用电子资金转帐系统?为什么?

相关链接
? Financeol_com金融论文在线? IMF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货币史 ? 金融在线-论文题目 ? 中国货币网 ? 中华货币

第二章 信用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 重点掌握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2.了解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3.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 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 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 4.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2、 信用的本质 3、 五大信用形式的特征 4、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5、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及信用工具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 与发展 第二节 信用形式和 信用工具 ? 第三节 信用与经济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一、信用的概念 ? 信用就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 的借贷行为。信用的本质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分析和理解:
1.信用是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关系的构成
? 债权人与债务人 ? 时间的间隔 ? 信用工具

三、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最早的信用活动——实物借贷 ? 高利贷信用
– 本质 – 作用

? 现代资本主义信用
– 本质 – 作用

四、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 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 ? 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
– 金属货币——不兑现信用货币

? 信用因货币而发展了其形式
– 实物信用——货币信用

? 信用因货币而扩展了其规模

第二节
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一、信用形式
? 按照借贷关系中 债权人和债务 人的不同,现代信用可分为以下 几种主要形式: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国际信用 6.民间信用

(一)商业信用
? 是指企业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赊销 预付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相互提 供的与商品交易向联系的信用形式)。 ? 1、商业信用的特点:
– – – – 借贷双方为企业 借贷的对象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动态一致 是直接信用

2、商业信用的作用
作加 的润 用速 作滑 资 用生 本 产 周 和 转 流 的 通 ? ?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上商 到商 制商 限商 受业 限业 业 制业 到信 制信 信 信 限用 用 用 用 制在 的 的 在 管 使 方 规 理 用 向 模 和 范 受 上 调 围 到 受 解 受 限 到

?

?

?

?

(二)银行信用
? 由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 的信用。 ? 1、银行信用的特点:
– 是一种间接信用 – 是以单一的货币形态来提供 –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2、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
? 互补互促的关系 ? 市场用途的相互补充 ? 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有支持 作用(如银行承兑汇票)

(三)国家信用
? 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 形式;或者说是政府的借贷活动; ? 为何发行国库券?(短期资金不足) ? 为何发行国债?(财政赤字) ? 国债市场的发展有何好处?

背景资料:我国国家信用发展
? 1949年12月30日,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于50年1-3月发行,总额3.02亿元。 ? 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
– – – – – 1954年共发行国内公债8.36亿元 1955年发行6.19亿元 1956年发行6.07亿元 1957年发行6.84亿元 1958年发行7.98亿元

背景资料:我国国家信用发展
? 到1968年国家内外债全部还清。69年停止发 行全国性国债。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宣 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 外债”的国家。 ?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 针,国家财政收入连续下降,出现了较大的 赤字。1979、1980分别为-170.67,-127.50 亿元。向银行透支170.23亿元,而且引起了物 价上涨。

? 1981年-2000年,内债发行经历了四个阶 段: ? 1981-1986 年度发行规模在40-60亿元; 1987-1989年度发行规模明显扩大,3年累 计发行494.02亿元,年平均发行规模165亿 元。 ? 1990-1993累计发行1355.38亿元,年平均发 行339亿元。 ? 1994年以后,财政不能向以后透支,内债 发行规模迅猛增加,1994年发行国库券 1028.57亿元

,1510.86亿元,1847.77亿元, 2412.03亿元,3228.77亿元, 3702.13亿元, 2000年发行额达4657亿元。

(四)消费信用
? 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用以满 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 主要的三种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 费贷款。 ? 消费信用的作用:
– 促进经济增长 – 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推销 – 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背景资料:我国信用卡发展
? 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率先与香港东亚银 行签订协议,在国内代理“运通”、万事达、 维萨等7种外国信用卡。 ?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我国大陆第 一张信用卡--珠江信用卡。 ? 至2000年底,我国各类信用卡发行种类达20多 种,已有发行金卡的金融机构55家。4家国有商 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机 构,29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农村信用社联社。 发卡量达2.77亿张。全年交易额达4.53万亿元。

背景资料:我国信用卡发展
?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问题: ? 信用卡的信用功能较差。往往是先付款 再消费,而国外是先消费再付款。 ? 缺乏统一规划,发卡行各自为阵,给消 费者带来不便。目前建设金卡工程。 ? 信用卡单卡消费量过小,信用卡业务的 效益较差。 ? 信用卡的硬件服务设施落后。

(五)国际信用
?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包括以 赊销商品形式提供的国际商业信用、以 银行贷款形式提供的国际银行信用以及 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 国际商业信用:来料加工、补偿贸易; ? 国际银行信用:出口信贷、进口信贷; ? 政府间信用

(六)民间信用
? 居民个人之间的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所提 供的直接借贷。 ? 往往受到经济实力、个人信誉、缺乏法 律知识引起纠纷等制约。

二、信用工具
? (一)信用工具的概念
– 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 证。 – 最常见的流通票据有: – 汇票 – 本票 – 支票

(二)信用工具的特征:
? ? ? ? 1.偿还期; 2.流动性; 3.收益性 4 . 风险性: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信用工具的分类
? 短期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 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汇票、支票 3、 信用证:商业信用证、旅行信用证 4、 旅行支票

? 长期信用工具:
1、股票 2、长期债券

附录:外国金融工具介绍
? 货币市场工具: ? 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存 单;回购协议;欧洲美元; ? 资本市场工具: ? 中期和长期国债;政府机构证券;公司 债券;市政债券;抵押债券;股票;

货币市场工具:国库券
? 国库券又称T债券,是零息债券(zerocoupon securities)最长期限为一

年。 ? 往往列出买进收益率和卖出收益率,进 行比较。 ? 国库券日交易量远远超过纽约证券交易 所股票日交易量,可以高出10倍以上。 ? 国库券的利率由竞争性投标来决定,且 可以同时接受不同利率报价的投标。

货币市场工具:联邦基金
? (fed funds)是存款机构,主要为商业 银行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余额。 ? 储备可以贷给哪些储备金不足的机构, 即为联邦基金贷款(fed funds loans) ? 跟国内的隔夜同业拆借很相似。 ? 低利率、信用方式、可迅速获得。为什 么?

货币市场工具:商业票据
? 商业票据主要是大型全国知名公司发行的无担保 期票,期限不超过270天。面值最小为$ 25 000。 ? 公司依靠其融资可以降低融资代价。 ? 从最初的无担保发展到现在的由信用卡和短期贸 易应收款作抵押。如有特种媒介机构( SPV s) 发行的资产担保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 现已经成为仅次于国库券的第二大货币市场工具。 但二级市场很小。往往贴现出售。

货币市场工具:银行承兑汇票
? 主要用于国际贸易,是对商业银行开出 的,以出口商为受益人的,基于进口商 在到期日前在该银行存入的资金的汇票。 ? 银行承兑汇票成为双名票据,进口商负 直接付款责任,银行负连带付款责任。 ? 但近年来其使用率锐减。可能的原因是?

货币市场工具:存单(CDs)
? 存单是大型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 可以转让,最低面额为$1 000 000。 ? 其流动性、信用能力很强,发展迅速, 是货币市场的第三大工具。有相当规模 的二级市场。 ? 我国的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如何?

货币市场工具:回购协议
? 回购协议是一种短期有抵押贷款安排, 借款人先将证券出售给贷款人(投资 者),然后根据协议规定的价格在规定 的某一未来时日将证券购回。买卖价差 即为交易的收益。 ? 风险相对低于无担保的联邦基金贷款。 那么它是否完全没有风险呢?

货币市场工具:欧洲美元
? 欧洲美元是美国银行国外分支机构或外 国银行以美元而不是发行银行所在地的 货币为面值的存款。 ? 欧洲美元的兴起的原因?

资本市场工具:中长期国债
? 中期期限为1-10年,长期期限大于10年。 ? 财政部出售中长期国债以偿还快到期的 旧债或者筹集新资(弥补赤字)。 ? 该类证券二级市场广阔,价格随市场利 率波动而波动。

资本市场工具:政府机构证券
? 由联邦政府建立的机构发行,主要用于 各种政府贷款计划。 ? 它们被称为政府发起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GSEs)。 ? 包括住宅融资机构;农业融资机构;学 生贷款销售协会;

紧急救助融资公司等。

资本市场工具:公司债券
? 由大型公司发行。1991年,通用有75种 未清偿债券,总面值从(5千万-75千 万)现共有4000多种未清偿公司债券。 ? 穆迪和标准普尔的作用? ? 垃圾债券(junk bond)或高收益(high yield)债券,评级在“投资级”以下。 ? 分有公开募集和私人募集。

资本市场工具:公司债券
? 在美国以外币面值的叫外国债券 (foreign bond)。 ? 由外国筹资者在美国出售美元面值的债 券称扬基债券(Yankee bond)。 ? 美元面值,但在国外出售的债券称欧洲 美元债券(Eurodollar bonds)。

资本市场工具:市政债券
? 由州和地方政府发行。其最大特点是息 票收入免征联邦以及州和地方政府所得 税。美国市政债券未清偿余额很大(1.5 千万美元。) ? 一般责任债券:由全部征税权担保。 ? 收入债券:由该债券融资项目收入担保。

资本市场工具:抵押贷款
? 住房抵押贷款的特点? ? 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资本市场工具:股票
? 股票是包括债券持有人在内的所有优先 要求权得到满足后,对发行人的留存收 益和资产的要求权。 ? 二级市场交易量远大于一级市场。 ? 其交易额往往低于债券市场。

第三节 信用与经济
? 一、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 – – – 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发展 调解经济结构,调配经济资源

二、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 债权债务关系无所不在 ? 现代货币本身带着信用的烙印 ? 扩张的经济离不开信用的支持

三、信用与泡沫经济
? 信用制度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 动了经济的 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 张(信用膨胀和信用投机),从信用可 能导致供求脱节入手分析。讨论

问题
重难点分析

一、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 关系?
? 从货币的发展来看 ? 从信用的发展来看

二、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 经济?
? 现代经济运作的特点: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 张性质的经济;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 基本最普遍的的经济关系;现代经济中信用货 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 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分析:信用关系中的个 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国际收支等部门 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用活动。 ? 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分析:信用保证现代 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信用使资本在不同部门 之间自由转移;信用流通工具代替金属货币流 通;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怎样理解银行信用的特点
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

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 用,它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 用。 ? 特点: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货币资金;银行信用是以 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 期限上无局限性。 ? 商业信用是指工 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 式提供的信用。 ? 二者之间的关系: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2、当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

讨论: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 之区别(兼谈民间信用)
? 高利高利贷信用 与现代信用之区 别? ? 贷信用为何存在 如此久远?
? 从买卖双方来看

? 从经济学原理分 析比较二者抗风 险能力

总结
? 信用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的借贷行为,是在商 品货币经济发展一定阶段,在货币的支付手段 职能形成后发达起来的。 ? 现代经济普遍存在信用,可以说现代经济即是 信用经济。信用在经济中起着调剂资金余缺,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 ? 现代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 ? 商业信用的工具主要有:商业本票(期票)和 商业汇票。

总结

? 银行信用的工具主要有: 银行本票、支票、银行汇 票。 ? 信用工具一般具有以下特 征: 偿还性、流动性、收 益性、风险性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 期票、汇票、支票;

? 思考题:
– – – – 什么是信用,信用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试分析高利贷与银行信用利率差异的原因? 分析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相关链接
? 发挥资信评级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体系_ ? 高盛称中国内地短期内仍难成全球代工中心_ 分析报告_分析报告中国国际商业信用网 ? 关于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思考_ ? 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_ ? 普遍失信导致守信受歧视 把脉中国信用现状_ ? 企业信用体系构建:国外实践经验与上海发展 思路_ ? 市场经济呼唤信用建设

相关链接
? 美国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简介 ? 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体 系 ? 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_ ? 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_ 分析报告_分析报告中国国 际商业信用网 ? 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体系发展情况

相关链接
? ? ? ? ? 谈建立企业的信用理念系统 谈建立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建设的思考 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企业信用现状(上)_分析报告_分析报告 中国国际商业信用网 ?

中国企业信用现状(下)_分析报告_分析报告 中国国际商业信用网 ? 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 稿)--引 言_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掌握利息的实质,掌握利息率与资本收益率之间 的关系。 ? 2.熟练掌握各种利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 3.熟练掌握单利和复利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熟练 掌握现值的运用。 ? 4.掌握利率决定的理论,能分析影响利率变化的各 种因素。 ? 5.熟练掌握利率对投资、储蓄和消费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利率的种类 2、 利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3、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4、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5、 利率的计算方法 6、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及决定。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利息 ? 第二节 利息率 ?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一节 利息
? 一、利息的含义及其本质 ? 要理解利息,可以从债权人的角度看, 也可以从债务人的角度看,它都能表明 利息实际上是租用资金的价格。 ? 然后须对利息的本质有所理解,这需要 从利息的来源看,利息是由劳动者创造 的,而不是货币的自行增殖。

一、利息的含义及其本质
? 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农奴或小生产者 所创造的。体现了剥削关系。 ? 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 物(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的分析)本质上是 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体现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 工人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 在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是调节经济生活的重 要经济杠杆之一,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 式。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 即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资 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同时无论借 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 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 (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都列入成本, 而利润则只是指扣除利息后所余。)

原因主要有:
? 1、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的 观念被广而化之。 ? 2、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 但由于它是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其大小制 约着企业主收入,用它来衡量收益,并以之 表现收益的观念顺理成章了。 ? 3、在于利息的悠久历史,货币可以提供利息 成为传统的认识。

三、收益资本化
? 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 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即是收益的资本化。B= P× r ? P=B/r ? 1、有些本身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 相当于多大资本的实物,也可取得一定的资 本价格,如土地 ? 2、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此可以视为资本。 如

人力资本……工资 ? 3、在有价证券价格形成中更突出的发挥作用。

四、关于利息本质理论的几种 观点:
? 利息报酬理论,配第、洛克认为利息是 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给贷方带 来不方便)而获得的报酬。 ? 资本生产力论,萨伊(庸俗经济学家推 崇)认为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 生产力的产物。风险利息和纯利息,纯 利息是:对借用资本所付的代价。

四、关于利息本质理论的几种 观点:
? 节欲论。西尼尔,认为利息是资本家节欲行 为(牺牲眼前的消费欲望)的补偿。 ? 时差论。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的物品的价值 通常高于未来的同一类和同一数量的物品的 价值。(满足即期需要,已经控制在手,能 投入生产创造利润),其间产生一个差额, 利息就是来弥补整个价值差额的。 ? 流动偏好论。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特定 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第二节 利息率
? 一、利息率的概念
–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 其相应本金的比率。利息率是一种重要的 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 运行都有重要作用。 –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二、利息率分类
? 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利息率分为年 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 按利率是否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利率 分为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和官定利率。 ? 按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分为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按利率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即 真实水平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利率分为长期 利率和短期利率 ? 按照利率是否具有优惠性质,可划分为: 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利率概念:平均 利率、基准利率和到期收益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在物价不变的时候,一年期贷款100万 元,年利息额5万元,则名义、实际利 率均为5%。 ? 但如果是通货膨胀率为10%呢? ? 即年初的100万元相对于年末的110万元, 或者说年末的100万元相对于年初的 90.91万元,则债权人想获得5%的利率 时,名义利率为多少?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考虑了本金变化

r ?i? p
(1 ? i) i? ?1 (1 ? p)

? 考虑了实际利息

三、利率体系及其结构
? (一)利率体系 ? 概念:是指各类利率之间和各类利率 内部都有一定的联系并相互制约,从而 构成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各 利率间的传导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 ? 基准利率是能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基 础性利率。国外为再贴现率,国内为再 贷款利率。

(二)利率结构
在不同类型的融资中,有不同的利率水平,

就存在着利率的结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 是利率的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指的是期限相同的融资而利 率却不同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违约风险、 流动性及税收等因素引起的。 利率的期限结构指的是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 化关系。一般来说,利率随期限的延长而 增加

四、利率的计算方法
? 单利和复利
单利法是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所生利 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 。 复利法计算利息时,要把上一期的利息加 入原本金来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五、现值和终值
– 用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本利和,就称为终值。通 过它的逆运算,知道终值和使用的利率,求出本 金,即现值。现值和终值有很广泛的运用领域。 – 系列现金流的现值和终值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一系列现 金流的情况,如分期付款、发放养老金等。这种 定期定额的系列收支称为年金。根据现值和终值 的道理,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即年金现值,系 列现金流的终值之和即年金终值。

复利计息与现值
R ? P[(1 ? r ) ? 1] ? 计算年支付30万元, n 四年付清,在市场 A PV ? t 利率为10%时的复利 t ?1 (1 ? r ) 现值为:
n

?

PV ?

?
t ?1

4

30 ? 95.093 t (1 ? r )

理解到期收益率的含义。
– 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 报酬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 率。要从现值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种 类的债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 式不一样,但其思想是相同的。

银行贴现与真实贴现
? 一张6个月到期的 票据,面额10万元, 年利率10%,分别 用真实贴现和银行 贴现计算。 真实贴现:PV=9.5238 扣除利息:D=0.4762 银行贴现:PV=9.5
A PV ? (1 ? rn) D ? PV ? r ? n PV ? p ? p ? r ? n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 社会平均利润率 ? 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 物价水平

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 ? ? ? 国家经济政策 国际利率水平 银行成本 利率管制
– 微观因素:借贷期限、风险程度、担保品、 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放款方式以及社会经 济主体的预期行为等。

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 古典利率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凯恩斯的 流动偏好利率理论、IS-LM模型的利率理论。
– 关于利率的高低,即利率的决定上有不同的理 论,在历史上有影响的理论有三种:古典学派的 利率决定理论,从投资和储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 利率的决定,而不视货币因素的影响;凯恩斯学 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利率与实质因素无 关,利率是由货币因素决定的;新古典学派的利 率决定理论,综合了前两种理论的合理因素,认 为决定利率的

因素既有实物的,也有货币的。 – 其实,在现实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和政治关系等。

三、利率的作用
? 利率之所以对国民经济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是因为利率变动产生了成本效应、流动性效 应和心理效应。
– 利率与资源配臵及资金周转 – 利率与储蓄和消费

? 利率与投资 ? 利率与物价 ? 利率与经济调节(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优化产业 结构、调节货币流通、调节国际收支)

四、利率作用发挥的环境与条 件
? ? ? ? ? 利率管制 授信限量 市场开放程度 利率弹性 由此可见其应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 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 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

(一)利率自由化是经济发 展的必然。
? 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新的金融机构的 出现,特别是金融创新的出现与深入, 竞争日益加强,利率管制越来越不适宜 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个国家分别放松了 对利率的管制,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内 的利率自由化倾向。

(二)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 定的环境与条件
? (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 系决定利率水平; (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 其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 (三)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 过高; (四)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 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三)决定与影响我国利率 的主要因素
? 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 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润的平均水平 2、资金的供求状况 3、物价变动的幅度 4、国际经济环境 5、政策性因素

讨论:利率市场化改革
? 为什么我国要进 行利率市场化改 革? ? 为什么应逐步放 松利率管制,实 行渐进式的利率 市场化改革?

总结
? 要理解利息,可以从债权人的角度看, 也可以从债务人的角度看,它都能表明 利息实际上是租用资金的价格。 ? 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 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即是收益的资 本化。B=P×r

? 关于利息本质理论的几种观点:利息报酬理 论,资本生产力论,节欲论,时差论,流动 偏好论。
? 按利率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即真实 水平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利率体系是指各类利率之间和各类利率内部 都有一定的联系并相互制约,从而构成有机 整体。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各利率间的传导 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

? 影响利率

变动的因素:社会平均利润率、借贷 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水平、国家经济政策、 国际利率水平、银行成本、利率管制;微观因 素:借贷期限、风险程度、担保品、借款人的 信用等级、放款方式以及社会经济主体的预期 行为等。

? 利率之所以对国民经济活动发挥调节作用,是 因为利率变动产生了成本效应、流动性效应和 心理效应。 ? 由此可见其应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 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 合理的利率结构。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利息、现值、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市场利率、 收益资本化

? 思考题:
– – – – 决定利率水平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理论风险结构理论内容。 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简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问题与思考:
? 在利率位20%和10%的情况下,明天的一元钱在 那种情况下今天值得更多. ? 为什么分期付款时 , 总和回大于现在的应缴现 金总额. ? 经常听说债券投资(特别是国债投资)十分安全, 真的吗? ? 我国利率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 查我国利率统计数据。 ? 如果市场利率波动很大,则利率将发生什么 变化?

? 用可贷资金理论来分析央行用向公众出售债券 的形式来减少货币供应时对利率的影响。 ? 运用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来解释利 率的顺周期性(经济繁荣时利率上升,衰退时 下降) ? 在名义货币供应不变时,价格水平的(但不是 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为何将导致利率上升 ? 人们对未来不动产价格预期突然上升对利率将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股票交易经纪人费用减少将对利率产生影响吗? 为什么?

案例分析:
? 1.我国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将执行一 项新的反通货膨胀计划以遏制高通货膨胀, 如果社会公众相信他的话,利率将会发生什 么变化? ? ? 2.假定央行行长声称下一年利率将急剧上升, 且市场对他的 话深信不疑。那么2010年到期 的、利率为 7.9 %的某商业企业债券当前的利 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 3.为什么美国国库券利率低于大面额可转 让银行存单的利率? ? 4.― 如果不同期限债券具有高度替代性, 则它们的利率更可能一起波动”这种说 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 5. 如果政府保证,一旦某家公司破产它 将对债权人负责清偿,请预测该公司债 券的利率发生什么变化。国债的利率将 发生什么变化?

相关链接
? ? ? ? 汇率走势分析 经济发展中的利率 利率与汇率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走势分析

第四章

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 掌握金融市场的概

念,掌握金融市场的基 本要素、动作流程、功能和类型。 ? 2.熟练掌握各种金融工具的概念、特点及其 有价证券价格的确定。 ? 3了解证券市场的构成、组织和交易程序。 ? 4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掌握期货、期 权交易的一般知识。 ? 5了解金融投资的风险性及其资产组合的意 义。

教学重点
– 1、 金融市场的概念 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 3、 金融市场的分类和要素 4、 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和种类 5、 货币市场的特点与构成 6、 资本市场的特点及其交易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 进行各种货币资金活动的市场。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者之 间融资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区别在于 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一、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地位:是整个市场体系 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 市场的纽带。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满足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促进资本的集中 与转换,信息集散与降低信息成本的功 能。

二、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 (一)参与者:即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而形成 买卖双方的各经济单位。 (二)金融工具:即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 一般包括债权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三)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 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四)组织方式:即金融市场的交易采用的方式。

三、金融市场的特点
? ? ? ? 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 更多的采取无形市场的形式 更多的采取竞价交易方式 参与者具有普遍性

四、金融市场的分类
? 按金融交易的期限的长短:货币市场 和资本市场 ? 按交易方式分为传统的金融市场与衍 生金融市场 ? 按交易对象不同分为票据市场、证券 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 ? 按是否首次发行分为一级市场、二级 市场

第二节 金融工具及其价格
一、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有 (一)期限性:是指一般金融工具有规定的偿还期 限。 (二)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转变 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三)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 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 (四)收益性:是指持有金融工具能够带来一定 的收益。

二、金融工具的种类
? (一)商业票据:是由企业签发的以商品交易为 基础的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主要有本票和 汇票两种。 (二)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 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 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三、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
? (一)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

行价格 (二)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

四、证券行市与股票价格指数
? (一)证券行市是指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 实际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收益与利率 的对比,是收益资本化的典型表现。 (二)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 平均数。 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 与本金之间的比率,可分为债券收益率和股 票收益率。

第三节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市 场。其主要交易对象有:商业 票据,同业拆借,政府的短期 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它们 都具有期限短、风险小、流动 性高之特点。

一、商业票据市场
? 商业票据是货币市场中历史最悠久 的融资工具之一。商业票据是不记名的, 其方式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商业 票据没有票面利率,按折扣面额的一定 比率发售,期限最长不超过 270 天,一 般为30天和90天。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 汇票是由债权人开出的要求债务人 付款的命令书。当这种汇票得到银行的 付款承诺后即成为银行承兑汇票。 ?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短期的融资工具, 期限一般为 30 天到 180 天, 90 天最为普 遍。

三、同业拆借市场
? 是金融机构之间为调剂短期资金余额而 相互融资的市场。同业拆借是货币市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准确反映资金供求状 况。同业拆借市场以隔夜交易为主,即大多 进行以一日为期的拆借。 ? 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就是联邦基金市场。 联邦基金利率,即对隔夜联邦基金贷款支付 的利率,就是美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四、短期国债市场
? 短期国债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短期资 金需求而发行的一种债券。短期国债发 行的数量取决于财政预算的资金需求和 货币政策的需要。

五、大额存单市场
? 大额存单是银行发行的可以流通的 短期存款单。由于可以流通,因而对持 有人来说,其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存 单的利率高于短期国债利率,又有发达 的二级市场,对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四节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是长期金融证券交易的场所, 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政府债券、公 司债券及股票等交易场所。
? 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四:交易的主要目的是 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收益较高而 流动性较差:资金借贷量大;价格变动幅度 大。

一、政府债券市场
? 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包括三类: 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机 构债券。与其他有价证券相比,政府债 券具有安全性高、易变现并可能享受纳 税优惠等显著特征。 ? 我国目前只有中央政府债券,其偿 还期为2--10年,甚至10年以上。

二、公司

债券市场
? 政府债券是由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 发行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公司 债券通常半年支付一次利息,到期归还 本金。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通常有公募 和私募两种。公司债券相对于股票风险 较小,相对于政府债券收益率又较高, 是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公司,储蓄银 行,投资公司等长期资金来源比重较高 的机构所乐于投资的对象。

债券转让价格
? 债券转让价格 ? =面额+面额×票面利率×发行年限 ? (1+1年期储蓄利率)残存年限

三、股票市场
? 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发行的、表示其 股东按持有份额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 可转让的凭证。股票的性质一般表现为: 风险性与收益性,股东的参与性,无期 限性,可转让性,波动性等。股票的发 行方式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两种。

三、股票市场
? 股票的价格有发行价格和流通价格两种。 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 宏观经济因素,政治、自然因素,行业因素, 公司自身因素等。 ? 股票价格指数是用以表示多种股票平均 价格水平极其变动并衡量股市行情的指标。 世界上著名的股价指数有:道 . 琼斯股价平均 指数,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 日经平均股价指数,香港恒生指数等。

第五节 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
? 发行市场是新证券发行的市场,即一级 市场,流通市场是证券交易的市场,即 二级市场。

一、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 系
? 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之间有着密切 的相互依存关系。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 得以产生的基础,流通市场是为证券提 供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证券交易所
? 证券交易所就是证券集中交易的场 所。证交所是当今世界各国证券发行与 流通的典型组织形式,所有经济发达的 国家都拥有规模庞大的证交所。

三、场外交易场所
? 不是所有的证券都能在证交所交易, 于是,未能取得交易所资格的证券和零 星的小额交易只能寻找在交易所以外的 市场,即通常所说的场外交易市场。

*第六节

金融市场监管

金融市场监管的涵义与意义:金融市场监管是 指国家(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和有关自律性组织 (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及他们的融资、 交易活动所作的各种规定以及对市场运行的组 织、协调和监督措施及方法。保证金融市场的 稳健与正常运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金融市场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 各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一般有以下三个原 则:(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二)制止背信的原则 (三)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

金融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 金融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工具发

行的管理;对金融工具转让交易的管理;对 证券商的管理

金融市场管理机构
? 金融市场管理机构:是指专门对金融市场行 使管理职能的机构,中央银行是最主要的管 理机构。

金融市场管理手段主要有:
? (一)经济手段,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通过自己 的政策措施影响金融市场的活动。 (二)法律手段,主要体现在各种法规的制定与 执行上。 (三) 行政手段,主要体现为金融方针、政策、 原则、制度、指示、命令、计划等。

* 第六节

衍生金融市场

–1 、 衍 生 金 融 工 具 的 概 念 (financial derivative)是指在基础金融工具之上产生 的金融工具。 –2、衍生金融产品的分类
? 按产品形态:远期、期货、期权、互换 ? 按原生资产的不同大致分为:股票类、利率类、 汇率类、商品类 ? 按交易方法: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衍生工具。

一 、 金 融 期 货 ( financial futures)
? 是以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如外汇、 债券、股价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 易方式。 ? (一)金融期货的种类 ? 利率期货 ? 外汇期货 ? 股票指数期货

? ? ? ?

(二)金融期货的交易程序 开立账户 发出期货交易委托 交易流程

? (三)金融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 套期保值……建立与其现货市场相反的 仓位,并在期货合约到期前实行对冲以 结清仓位。 ? 价格发现……指其能提供各种金融商品 的价格信息。综合反映了买卖双方对当 时和未来某一时间某种金融商品价格的 观点。

二、金融期权
? 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物的选择 权交易形式。 ? (一)基本概念: ? 期权购买者、期权出售者 ? 买入期权、卖出期权 ? 协定价格 ? 期权费 ? 欧式期权、美式期权

? ? ? ? ?

(二)期权与期货比较 权利义务对称性差别 标准化程度差别 盈亏风险不同 保证金要求不同

? (三)期权交易盈亏分析 ? 看涨期权盈亏分析 ? 看跌期权盈亏分析

看涨期权盈亏分析

三、互换(swap)
? 互换交易是指当事人利用各自筹资成本 相对优势,以商定的条件在不同币种或 不同利息种类的资产或负债之间引起的 风险进行交换,以避免将来因汇率和利 率变动而获取常规方法难以得到的币种 或较低的利息,达到降低资本成本、管 理风险、实现规模经济、在世界资本市 场套利、进入新市场、创造复合金融工 具等目的。

(一)利率互换
? 交换中名义本金的数额相同,适用的货 币也相同,则不需要实际本金的交换, 故为名义本金。

案例:
? 在没有互换交易情况下:
A公司 B公司 A对B的绝 对成本优 势 2 0.25%

直接筹集 固定资金

10

12 LIBOR+ 0.75%

直接

筹集浮 LIBOR+ 动利率资金 0.5%

利率互换交易图示
A公司

LIBOR+0.25% 11%

B公司

资 金

10%

LIBOR 资 +0.75% 金 浮动利率资金

固定利率资金

互换结果:
? A公司实际支付LIBOR-0.75%,B公司 实际支付固定利率11.5%
? 利率互换中还有浮动利率与优惠利率间 的互换

(二)货币互换案例:
? 在没有互换交易情况下:
A公司 B公司 A对B的绝 对成本优 势 2 -0.5%

在美国筹集 10% 美元资金 在英国筹集 11% 英镑资金

12% 10.5%

利率互换交易图示
10%或10.5%
A公司 B公司

11%
资 金 10% 10.5% 资 金 英国资金

美国资金

互换结果:
? A公司实际支付9%或9.5%获得英镑贷款, B公司实际支付固定利率11%或11.5%获 得美元贷款。

(三)互换交易的程序
? 互换交易者选择交易商或经纪商(有利 于降低搜寻成本、信用风险) ? 互换交易双方与互换交易商或经纪商就 交易条件磋商。 ? 互换交易的实施。本金→利息→本金。

(四)互换交易的风险
? ? ? ?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汇率、利率波动) 不当搭配风险(未轧平风险,敞口风险) 国家风险

四、信用衍生产品交易
? 是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 定义为: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 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 ? 大致可分为:
– 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工具、信用利差工 具、信用联系票据等。

? 信用风险:破产、拒付、违约、延期、 信用等级下降等。

(一)信用违约互换
? 其实质是信用担保的买卖。银行支付一 定费用,从而获得对方在相应的信用风 险事件发生并造成损失时的全额补偿。 ? 近似与贷款保险。

(二)总收益互换
? 以获得相对固定的利率的代价,达到规 避资本损失和利率变动的风险。

(三)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的参与者
? 银行 ? 其他金融机构 ? 避险保值者

六、衍生金融市场的功能
? 套期保值(抵消现货市场面临的风险) ? 价格发现(反映了众多交易者的预期) ? 降低交易成本 (期货比现货节约 80%以上 成本) ? 高效投机的方式 ( 低保证金比率达到以 小博大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 1 、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 —— 金融 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其基本的构 成要素包括:资金的最终提供者与资金 的最终需求者,金融工具,即在金融市 场上借以进行资金融通的工具;金融机 构,即从事融资活动的经济组织,以及 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 资金融通的场所。其主要交易对象是商业票 据、同业拆借、政府的短期债券和银行承兑 汇票等。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证券期限短, 风险小,流动性高,其中许

多金融证券被称 为“准货币”,这正是货币市场名称的由来。 而资本市场则是长期金融证券交易的场所, 它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政府中长期 债券、公司债券及股票等。由于筹集资金可 以长期使用,对筹资者来说,即使是以发行 债券的形式筹资,也类似于增加了自己的资 本,故被称为资本市场。

教学重点、难点
? 3 、股票的价格 —— 股票价格处于经常 波动的状况。从计算公式来看,股票价 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由于股息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具有不确定 性,因此,任何可能影响人们对股息和 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都会影响股票的价格。

? 资产证券化(ABS)--解决流动性问题 ? 金融市场全球化--伦敦、纽约、东京、香 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实现24小时 不间断金融交易。 ? 金融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国际间对金融机 构活动范围的限制;对外汇管制的放松或解 除;放宽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范围的限制 (混业经营);放宽或取消银行的利率管制。

讨论: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原因及影 响)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金融市场、金融工具、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同业拆借、发行市场、流通市场、衍生金融 工具、期货、期权 思考题: 1、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3、比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功能。 ? 4、中国发展股票市场的重大意义。

问题与思考:
? 1.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迟 缓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一 观点是否有理? ? 2.― 因为公司企业实际上没有在二级市场上筹 措任何资金,所以二级市场对经济的重要性 不如一级市场”试评述这一说法。 ? 3.如何用逆向选择问题来解释你愿意向家庭成 员发放贷款而不向陌生人发放贷款的原因。

? 4.与其他贷款者相比,为什么高利贷者对其 借款者的道德风险比较的不关心。 ? 5.如果借款者和贷款者都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是否会存在? ? 6.在一个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世界 里,金融中介机构不会存在。这句话是对 的?错的?还是不肯定?请解释。

相关链接
? ? ? ? ? ? ? ? ? ? 调查显示香港散户热衷小型恒指期货 股评 国际视野看中国股市:股指期货--潘多拉魔盒_ 股指期货交易:我反对!_ 聚焦期货_ 刘纪鹏:仓促推出股指期货风险较大_ 论金融风险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金融市场中的合理预测 正大期货期铜日评0619_ 智富基金操作报告(天胶)期货

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金融机构的构成

,掌握我国金融体系的 建立过程及其改革内容。 2.了解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理解银行 的特殊风险。 3.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与发展趋势, 重点掌握银行性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性 与特性。 4.掌握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 金融机构的发展的趋势 3、 金融机构体系中主要的银行性金融 机构 4、 主要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5、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 ?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和 发展 ? 第四节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运行 ? *第五节 国际金融机构 ? *第六节 金融结构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 一、概念及分类
–金融机构就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法 人机构。

? 分类:
–按职能作用分: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金 融监管机构)、一般金融机构 –按业务特征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按活动的领域分:有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 金融机构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 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 商业银行 ? 专业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进出 口信贷银行 ? 投资银行 ?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用 合作社、养老或退休基金、投资基金。

一、中央银行:
? 就是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 地位的银行,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 宏观调控的特种功能。

二、商业银行
? 就是开展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为客户办理支付清算,从而实现货币的 周转,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银行。

三、储蓄机构
? 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家庭和个人。

四、投资银行
? 投资银行是承销发行债券、股票和 参加向投资者销售证券的金融机构。

五、保险公司
? 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出售保单吸收资金, 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将其运用出去, 因此具有了一定的信用中介功能。

六、养老基金
? 它是一种向加入基金计划的人们提 供养老金的金融机构。养老金的资产与 保险公司类似。

七、投资基金
? 主要是将自己的资本投资于其他公 司的确形式。它的作用在于:集中大量 小额投资者的资金,由专家将其分散投 资以降低风险,使收益稳定在一个较高 的水平上。

八、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
? 一、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 由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和在美国的外国银行构成。 (一)联邦储备银行设立于12个联邦储备区的指 定城市中; (二)商业银行是美国金融机构体系骨干

力量; (三)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储蓄银行、信用社、保 险公司、? 信托公司和?国家专业性银行等; (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美国开设分支机构,开 展业务。

二、英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典型的 金融体系。
? (一)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 (二)英国典型的商业银行包括存款银行、 商人银行、贴现所; (三)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住房 互助协会、国民储蓄银行等。

三、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比欧 美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繁杂。
? (一)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 (二)商业银行包括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 两种; (三)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长期信用机 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五个种类。 (四)政府金融机构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或 提供债务担保,原则上不接受存款的非 盈利性金融机构。

四、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 国家金融机构呈现出以下发展 趋势:
? (一)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二)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 (三)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 构和经营结构 (四)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 段 (五)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断 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
?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初始条件 ? 二、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理论解释
–众多的参与主体,引入竞争机制 –要求微观金融机构真正按商业化的机制运作,建 立成本-收益-风险的内在约束和激励机制。 –要求对市场失灵现象有所考虑,在制度安排上成 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在改革 中形成的过程
? (1979-1993)突破过去高度集中型的金 融机构体系而朝着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 (1994-)本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 则对金融机构体系进行重组,对微观金 融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市场化构建。

第四节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 系运行
? 一、中国人民银行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负责 全国金融管理的机关。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现在经营城市工商企 业信贷和城镇储蓄业务的最大的专业银行。 ? 中国农业银行,是主要经营农村金融业务的 国有商业银行; ? 中国银行,是我国以经营外汇业务为主的国 有商业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是以办理基本建设等固定资 产投资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

三、股份制银行
? 交通银行 ? 是我国首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 行。 ? 发展银行 ?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

四、农村信用社及城市商业

银 行
? 是存在于广大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的 合作金融组织。 ? 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各种所有制 经济并存的需要而兴办的合作金融机构。

五、保险公司
? 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崛起、前景极为 看好的非存款式金融机构。

六、信托投资公司
? 是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经营、管理 和处理经济业务的金融机构。

七、政策性银行
? 是专营政策性贷款及投资业务的金融机 构。

八、证券公司

*第五节 国际金融机构
? 国际金融机构是维持国际货币制度 正常运行及国际间的货币合作,协调各 国货币政策或从事国际金融事务的金融 机构。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 是根据 1944 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 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 的,它是以成员国入股方式组成的经营 性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向成员国 政府提供贷款。

二、世界银行(IBRD)
? 是 1944年初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产 生的国际金融机构。它是按股份公司原 则建立起来的企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业 务活动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生产性 贷款。

三、国际开发协会(IDA)
? 是 1960年成立的,其宗旨是为最不 发达国家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减轻其国 际收支负担,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居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国际金融公司
? 1957 年创办的,其宗旨是专门对成 员国私人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等项 目提供资金,促进不发达国家的私营经 济的增长和这些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

五、区域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 和泛美开发银行等。
? (一)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 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二)非洲开发银行是以非洲国家政府为主合办 的互助性国际金融机构; (三)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其以外的国家联 合建立的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

*第六节 金融结构的经济分析
? (一)信用中介与支付便利 ? 间接金融机构在阶级社会中处于最初资金提 供者和最终资金使用者之间,通过其自身的 负债、资产业务使双方间接接上头。 ? 直接金融机构虽然没有发挥实实在在的中介 作用,但由于它居于证券发行者和投资者之 间,使双方更有效的实现了投融资,即提高 融资效率的作用。 ? 给社会提供支付机制

(二)交易成本
? 交易成本,即从事金融交易所花用的时 间和金钱。 ? 举例说明,没有金融中介的情况下,小 额储蓄者和借款者都可能挤出金融市场。 ? 金融中介结构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因为他们专业、规模巨大,能够获得规 模经济的好处。

(三)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
?

在金融市场上,在做出决策时,市场的 某一方并不了解另一方的状况,这种不 平等叫做信息不对称。 ? 如对于贷款项目的潜在收益和风险,借 款者通常比贷款者了解得更多。

1.逆向选择
? 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 ? 是指那些最可能造成对对方不利的结果(信 贷风险)的借款者,更积极的寻找贷款,而 且往往最可能得到贷款。 ? 举例: ? 假定你有两个姑妈,LUCY是传统稳健型人物, 而CILA是一位赌徒,且刚刚得知一个迅速致 富的项目。问:谁更积极,如果你不了解的 化更容易贷款给谁?

2.道德风险
? 在交易之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 ? 是指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角度来看不希 望看到的那些活动的风险,因为它可能影响 贷款的安全,却可能获利更多。 ? 举例: ? 假定你已经向LUCY姑妈贷款$1000用于开个 打印社,但是,随后,她却被怂恿去赌马, 因为,赢了她可以获得假设$ 19000的花销, 输了,则失去了她的可信赖的名誉。所以她 很可能选择赌马。你该怎么做呢?

小结:
? 成功的金融中介机构在甄别贷款风险、 防范逆向选择等的经验和办法丰富得多。 ? 同时,他们在监督贷款者从而减少道德 风险造成的损失方面也有着专长。

讨论:
? 银行等金融机构 具体用了哪些方 法来防止以上风 险的?

总结
? 按职能作用分:
–中央银行(及其他专业金融监管机构)、一 般金融机构

? 按业务特征分: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 按活动的领域分:
–有直接金融机构和间接金融机构

主要构成有:
?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储 蓄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 投资银行 ?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用 合作社、养老或退休基金、投资基金。

总结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二)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 (三)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 构和经营结构 (四)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 段 (五)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断 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 金融中介结构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为他 们专业、规模巨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

总结
? 在金融市场上,在做出决策时,市场的 某一方并不了解另一方的状况,这种不 平等叫做信息不对称。 ? 成功的金融中介机构在甄别贷款风险、 防范逆向选择等的经验和办法丰富得多。 ? 同时,他们在监督贷款者从而减少道德 风险造成的损失方面也有着

专长。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金融机构、专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储蓄机构、 保险、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息不对称、逆向 选择、道德风险。

? 思考题:
– – – – 简述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和主要业务。 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论述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必要性。

问题与思考:
? 怎样用规模经济来解释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 ? 描述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降低经济中交易成 本的两种途径。 ? 政府要求的标准会计制度如何使得金融市场 更有效的运行。 ? 哪些公司最可能通过银行而不是发行债券和 股票来为其活动融资?为什么? ?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可能导致管理不善。 ? 股市的崩溃如何引发金融危机?

相关链接
? 金融机构信用信息联网完善信用体系 ? 农村金融体系 ? 我国进一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若干问题及 对策 ? 中小企业融资 ? 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 ? 中小企业融资面面观 ? 资产证券化与宏观金融的架构

第六章
?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基 本概念及其运用。 2.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类型与外 部形式,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 3.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重点掌握其 资产负绩业务。 4.了解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的 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商业银行创造存款 货币的过程,掌握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 5.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重点掌 握“三性”方针。 6.理解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掌握 管理的内容,把握经营发展的动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与类型 2、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 业务 3、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新业务 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基本方针 5、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内容

本章结构: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商业银行概述 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管理的原则与理论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通过对古代的货币经营业的产生、发展的论述, 看到现代商业银行产生的必然性。古代的货币 经营业不同于现代的银行业。

? 二、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是盈利;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其 基本业务是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的主要提供者。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
? ? ? ? ? ? 商业银行的作用表现为: 充当信用中介; 充当支付中介; 变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若按资本所有权 来分,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有私人银行、 合伙银行、国家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若按组织制度来分,商业银行分为单一银 行制、分支行制、持股公司制和连锁银行 制。(附注)

五、商业银行的类型
–按业务对象分,商业银行分为批发性银行、 零售性银行、批发零售兼营性银行; –按所处的地域范围来分,商业银行分为地 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国 际性银行; –按业务经营范围来分,商业银行分为分离 型和全能型。

? 六、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讨论)
–业务综合化、资本集中化、经营国际化、 技术电子化。

? 七、我国的银行业
–介绍了其产生、发展及改革的过程。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以一具体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商业银行的基本业 务及其构成。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及负债业 务
? 资本(可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由永久性股东权益和公开储备构 成。附属资本又为债务资本,主要由未公 开储备、重估准备、普通呆账准备金、普 通贷款损失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 债券、长期次级债券组成。 –银行资本的作用。(5个)

存款;
? 是商业银行外来资金的主要来源,占 70%以上。 ? 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非存款负债:
? ? ? ? ? 向央行再贴现、再贷款借入资金。 向同业借款 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融资 借入欧洲货币市场资金 回购协议借入资金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负债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及资产业 务
? ? ? ? ? 现金资产: 库存现金 在央行存款 存放同业存款 在途资金

贷款
? 按期限:长期、中期、短期 ? 按信用担保: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 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 ? 按贷款质量和风险程度:正常、关注、 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制)

贴现;投资;其他资产如固定 资产。

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 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中介 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从中 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 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用卡 业务、代保管业务和信息咨询业务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直接影响其资产负 债表内的金额,但可能成为或有资产、或 有负债。主要有贷款承诺、贷款销售、备 用信用证等。

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其 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与理论

商业银行管理的原则

? 一、商业银行管理的一般原则 ? 各国商业银行已经

普遍认同的管理原则 是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 则,即“三性原则”。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 决策系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其下设的各 种委员会。 ? 执行系统:总经理(行长)和副总经理及各 业务职能部门(贷款、信托与投资、营业、 会计、人事和公共关系及开发研究部门)。 ? 监督系统:监事会及银行的稽核部门。 ? 管理系统:全面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 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 论
? 资产管理理论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商业贷款理论阶段; –可转换理论阶段; –预期收入理论阶段。 –资产管理中要遵循“三性”原则。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 理理论
? ? ? ? ? 简单阐述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资金汇集法; 资产分配法; 差额管理法; 比例管理法。

五、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 理
? 首先阐述资本金的功能:营业功能、显 示功能、保护功能、管理功能,进而说 明资本金的重要性。 ? 介绍银行资本金数量的决定及其管理。

第四节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一、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行政管理 的原则与要求均体现在一国的银行法 中,主要涉及:

? (一)对银行开业的管理:银行申请开业,须经主 管机构审批。 (二)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管理:实行全能型制度比 实行职能分工型制度的商业银行活动范围大。 (三)对存款经营的管理可分为对存款利率的管理, 对存款保险管理,对吸收存款方式进行某些限制。 (四)对贷款经营的管理包括对贷款风险的管理, 对贷款长短期结构的管理,重视信用贷款比率及 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贷款的限制。 (五)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 (六)对银行财务和人事的管理

二、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 形成与现状
? (一)形成与现状:西方国家的存款保险 制度是在1929-1933年大经济危机爆发, 大批银行破产之后形成的。到目前为止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二)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 中建立最早的,1933年成立了联邦存款 保险公司。(FDIC)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及种类 ? 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及必然性、偶然性及不确定性、可 变性及可控性、扩散性及严重性。

? 风险种类主要有: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 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及原则
? 其基本目标是为了安全和收益。 ? 其风险管理的原则是:全面周详的原则、 量力而行的原则、成本收益比较的原则。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过程
?

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风险识别、风险估价、风险处理。

? 风险处理方法:
–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 制和风险补偿。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常见的风险, 所以要重视对它的管理。通过信用分析、 信用配给、要求抵押和补偿余额、签定 监控和限制性契约、进行贷款分类及分 类管理。其中信用分析的 6C原则是经常 使用的,也是很重要的。

商业银行信用分析的6C原则。
? 对借款的信用分析,商业银行通常从6个方 面来进行,即分析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 借款人的品德决定其偿还贷款的意愿和能力; 能力 (capacity) ,指借款人的工作经验、经验 才能等;资本(capital),反映借款人承受风险的 能力;担保(collateral),用来增强银行贷款归 还的保证程度;经营环境 (condition),指借款 人内部和外部的经验环境;事业的连续性 (continuity),借款人的应变能力.

五、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风险,其管 理的具体方法有资金缺口管理、存续期分 析等。

讨论:单一银行制的商业银行 和分支行制的商业银行的区别
? 单一银行制其营业成本 较低,管理层次较少, 具有独立和自主性,能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防止银行业的集中和垄 断。 ? 分支行制其优点表现在 分支机构较多,业务范 围较广,有利于采用现 代化的手段和设备,提 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克 服了地方干预,促进了 银行竞争。

讨论: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功能
? 营业功能,银行资本是 其设立与存在的先决条 件; ? 显示功能,银行资本是 建立和 维 护信誉 的 保证; ? 保护功能,银行资本是 保护存款人、债权人的 利益,补偿意外损失的 最后手段; ? 管理功能,银行资本是 限制资产不合理扩张,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制和国家实施金融监管 的有力手段。

附录: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与改革
? 一、我国商业银行 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一)旧中国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
– 19世纪中叶以前,主体为钱庄和票号 – 1896年10月清政府核准设立中国通商银行并于 1897年5月27开业。 – 1908年颁布《银行通则》 – 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 银行;南四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 以“通华商之气脉”为宗旨,强调服务社会,但 受到双重桎梏,发展缓慢。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大背景 ? 1951年7月开始对旧中国民族资本商业 银行进行公私合营改造,于1952年12月 成立了一家垄断所有金融业务的中国人 民银行。 ?

具有企业性和国家机关双重属性。 ? 分支机构按上级指令办指标办事,统存 统贷,层层下达,没有竞争,不负盈亏。

(三)改革开放后
?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 ? 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 人民银行分设出来。 ? 1983年9月宣布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 行职能。 ? 1983年9月,开办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 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 ? 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 中国工商银行。

? 80年代后期,伴随交通银行的恢复,建 立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 ? 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 业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海 南发展银行(已倒闭)、中国民生银行。

1994年建立政策性银行
? 国家开发银行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中国进出口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 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全国银 行体系中约80%左右的信贷资金,承担 了全社会60%以上的存贷业务,但其治 理机制及业务经营还远不是真正的商业 银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
1,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 ? (1)产权主体的虚置。
– 产权主体的虚置难以形成足够的激励机制 进行合格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选择、监督 和评估,难以建立对经理层的有效激励与 约束机制; – 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 政府可能干预经营。

(2)在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很大程度 的错位
? 主要表现为内部拥有剩余控制权(即对 国有商业银行资源使用使用的投票权、 支配权和决策权)的经理层基本上没有 剩余索取权。于是其具有廉价投票权。 因而容易受到寻租力量的侵蚀。

(3)缺乏完善的、清晰的、 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 非市场化、模糊的分配制度;业绩与业 绩水平的相关程度不明显。 ? 复杂的利益关系:利润上交财政;吸收 过多员工就业,而且承担多种责任。

(4)缺乏足够的可竞争性
? 具有国家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的地位, 竞争压力较小。 ? 没有足够的约束激励机制及时对市场做 出灵敏的反映。 ? 在事实上隔断了市场对银行治理结构可 能产生的竞争性。

2,资产结构单一,质量低下,资本 金不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 较大。
? 不能单看资产规模,主要取决于资产质 量和资本金实力。 ? 据公开数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 产占总资产比例大约为25-30%。有专 家称在不良贷款剥离前应有40%。 ? 这样在1998年底的不良贷款为21749.71 亿元。占当年GTP的27.3%,财政收

入 的2.2倍。

3,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活力不 足,盈利水平不高。
? 经营目标不明确?,决策机制不科学、 内部激励机制不够、约束机制不力、整 体竞争力不强,盈利情况堪忧。

? 4,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多,人才结构 不合理。 ? 5,融资品种单一,以网络科技为主的新 兴服务方式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现代经 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 6,融资领域不注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二)改革的主要对策
1,积极稳妥推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 创新,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改 革运行机制,创新银行内控制度;规范资本 金补充机制,适当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比例; 全面实行审贷分离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健全 贷款风险评估机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能 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进行逐级授 信。

? 支持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开拓居民 消费信贷、信用卡等零售业务;发展投 资银行业务,探索资产证券化,支持企 业并购运作;发展网络银行;运用衍生 金融工具规避金融风险。

2,转变经营观念,调整贷款 结构,创新金融服务,抢占市 场

3,逐步发展混业经营,推动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
? 为什么1933年出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案”,1992年又出现了“新金融法案”? ? 混业的理由:
– 资金供求的市场调节机制基本建立,信贷收缩替 代了信贷膨胀,具有了外部条件。 – 混业体现了金融市场内部相互沟通的基本要求, 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 适应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多元化、资产重 组等要求。也是金融业充分竞争的结果。 – 混业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企业的资产 负债结构,增强其竞争力。

4,适当推进银行业重组
? 首先通过市场改革构建商业化运营的重 组机制; ? 其次是大幅优化现有的资源组合; ? 打破现有垄断格局,建立多元化资本结 构和产业结构,扩充实力,提高资金营 运效率。

5,完善金融法规,加强金融 监管,保障金融稳定。

总结:
? 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是盈利;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基 本业务是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的主要提供者

? 商业银行的作用表现为:
–充当信用中介; –充当支付中介; –变储蓄和收入为资本;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总结:
?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若按资本所有权来分,商 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有私人银行、合伙银行、国家银 行和股份制银行; –若按组织制度来分

,商业银行分为单一银行制、分 支行制、持股公司制和连锁银行制。

?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
–业务综合化、资本集中化、经营国际化、技术电子 化。

商业银行业务包括: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及表外业务。

? 商业银行管理的三性原则和三个理论发展阶段。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单一银行制、分支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 银行制、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 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性原则

思考题:
– – – – 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分别有哪些作用? 比较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的区别。 论述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和条件。 论述三个阶段理论的产生的现实及理论背景 与缺陷。

? 如果你的银行已经没有超额准备金, 这时,一位信誉良好的客户来到银 行要求贷款。你是否应简单回绝客 户,并解释银行已没有超额准备金 来发放贷款了?若你打算满足这位 客户的需要,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 ? 多样化是规避风险的好战略,因此, 银行专注于提供某一种贷款总是没 有道理的。这话对吗?请解释。

? 假定你是一家银行的经理,该银行拥有 750 亿$平均存续期为 4 年的资产和 750 亿 $平均存续期为 6 年的负债,对这家银行 作一存续期分析,并说明,当利率上升 2 个百分点时,该银行的净值将发生什么变 化你能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银行的利率风 险吗? ?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看来,其资金成本是呈 现上升了还是下降了的趋势? ?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看来,其资金收益优势 是呈现上升了还是下降了的趋势?

相关链接
? ? ? ? ? ? ? ? 巴塞尔委员会与银行操作风险 加快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农发行贷款安全模式的选择及运用 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与启示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亟待加强 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 信贷标准化是资金效率之本br——对近年来农 户贷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AMC实践中的三个问题 ? 中心城市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思考

第七章 中央银行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2.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条件,熟悉 各国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央银行的 几种主要类型。 3.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与特点,重点掌握中央 银行的职能。 4.能看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点分析表 内资产负债各项目的关系 ? 5. 了解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 1、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2、 中央银行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3、 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职能和作用 4、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结构 5、 中央银行资产

负债表的基本分析

本章结构:
?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第一节 展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

? 一、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 (货币信用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等金融机 构的发展;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能力的加强)

?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
– 将私有银行改制为国有或直接赋予其特殊 权利而形成;直接建立中央银行 。

? 三、中央银行的发展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 条件
? (一)银行券发行问题:中央银行形成后,集中 货币发行,克服了分散发行的混乱局面。 (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中央银行的出现从 根本上解决了全国性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三)最后贷款人问题:中央银行的银行,起到 了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时予以必要贷款 支持的作用。 (四)金融监管问题:中央银行专门对金融业的 监督的管理,保证了金融业的安全与规范。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 (一)单一型: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 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全 部金融企业的制度。 (二)复合型:国家不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 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 行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银行管理体 制。 (三)跨国型: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会 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型: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 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而是由政府 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 央银行的管理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 一、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 – – – 业务目标 业务对象 资产流动性 机构设立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 中央银行的职能,即中央银行的功能、 作用,它是中央银行性质的具体反映。 中央银行的职能一般可划分为发行的银 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管理金 融的银行四大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
? 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具有货币发 行特权、独占权,是一国唯一的货币发 行机构。

(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 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 理一国金融的专门机构。

(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 指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 构的最后贷款人。

(四)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 银行
? 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首脑,致力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对 整个金融业的运行进行调控监管。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 1.中央银行独立性含义 ? 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则 ? 3.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容

第三

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 中央银行业务概述
– 负债业务 – 资产业务 – 中间业务

?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什 么?
? 中央银行是由一般商业银行发展而 来,但有与商业银行的不同特征: 1、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不以 盈利为目的; 2、中央银行与国家政府关系密切, 享有国家法律上所授予的特权; 3、中央银行具有特殊的业务对象。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 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性质和法律地 位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独立货币发行权是其 最先具有的职能,也是它区别于其它 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 管

? 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对象与方法 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四、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中央银行、美联储、最后贷款人、金融监 管、单一型、复合型中央银行、独立性

? 思考题:
–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2.怎样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 –3.中央银行是否需要独立性 –4.中央银行的业务有哪些

问题与思考:
? 为什么美国建立了拥有 12 家地区性联邦储备 银行的联邦储备体系,而不是像其他国家那 样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 ? 辩析:美联储的独立性使得它可以对自己的 行动完全不负责;意味着它具有长远的观点 而不是目光短浅。 ? 大银行不倒闭的保护政策的成本和好处是什 么? ? 你认为取消存款保险或限制其金额是一个好 主意吗?解释。 ? 应如何设计银行监管条款来降低由存款保险 产生的道德风险?是否完全有效?

相关链接
? ? ? ? ? ? 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干预 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價多高 故乡--浅析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中央银行组织 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 ?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与效益 ? 加拿大中央银行

第八章

货币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熟悉货币需求的各种理论流派。掌握 货币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公式。 ? 2.一般了解中国经济理论界对货币需求 理论作了哪些研究。 ? 3.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货币的 需求的影响因素。 ? 4.了解货币需求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 1、 货币需求的含义、分析方法及其所 涉及的概念 2、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5、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6、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一

节 货币需求概述
?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的既定的收入 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 持有的数量。 货币需求是个存量的概念:

二、为什么要研究货币需求
? .研究货币需求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 .研究货币需求是政策操作的需要 ? .研究货币需求在我国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 (一)交易方程式。P=MV/T; (二)剑桥方程式。M=KPY;

?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 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说
? 费雪由V=PY/T 推导出交易方程式MV=PY(恒 等式) ? 导入V的决定因素(由经济中的制度和技术特 征决定,且短期相对稳定)进而转化为货币数 量论,即名义收入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同时 由于工资具有完全价格弹性,正常情况下Y也 具短期稳定性,从而结论:价格水平的变动仅 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 可导出 M=KPY , K 为常数 1/V ,故名义收入的 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即结论为: 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 有影响。

二、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
? 屁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 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Y或M=Kpy ? 从形式上来看,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剑 桥方程式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 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变形。但是, 从公式内涵的经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 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 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 考察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后,他第 一次完整地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即商 品流通需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必 要量规律: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 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是建 立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的:
?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其劳动价值 论为基础。 ? 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 行的。 ? 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 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的。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和货币需求函数的 建立 ?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 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 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 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 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 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 望。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 动性偏好理论。

(一)其理论的要点如下:
? ( 1 )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 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人们之所以需 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 好。 ? ( 2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 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 3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 ( 4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其理论的要点如下(续):
? ( 5 )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 Md/P=f ( R , Y) ? (6)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 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经济因 素联系起来的。 ? (7)凯恩斯也指出,通过变动货币供应而控 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 效的。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的理论。

(二)对流动性偏好论的评 价
? 流动性偏好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占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第一次将货币作为一种 资产来研究,明确提出了货币在现实经济中 作为资产的功能。流动性偏好论第一次提出 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问题,强调货币需求 与利率的关系,这也是对货币理论的一大贡 献。关于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所代表的产 业周期特殊阶段情况的分析,否定了货币供 求互为独立的观点。

对流动性偏好论的评价
? 但是,就理论基础而言,流动性偏好论以一 种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其财富的心理动 机为出发点,把心理因素作为影响货币需求 的出要因素,用心理分析来代替经济分析, 其科学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流动性偏好论 作为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货币仅指现金, 完全抹杀了各种存款货币在经济中所起的作 用。因而在抽象基础上产生的流动性偏好论, 其理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也就是很有限的。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 发展
?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在西方经济学 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凯恩斯革 命”。其理论流行于西方各国并引起了众多 的信奉者,形成了所谓的“凯恩斯学派”。 这些后来的研究者以凯恩斯《通论》的基本 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在理论观点、分析方 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对凯恩斯的学说进行补 充和完善。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为金融投 资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廉 · 鲍莫尔和耶 鲁大学的詹姆斯· 托宾分别独立地发展了 类似的货币需求模型。他们的研究发现, 即使是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水平 也很敏感。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发表了名为 《现金的预防需求的合理化》的论文, 论证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与利 率是负相关的。

3.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 195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

斯· 托宾 发表了《流动性偏好—对付风险的行为》 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资产选择理论,用 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重新解释流 动性偏好理论,开创了资产选择理论在 货币理论中的应用。这一理论说明了在 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证券 的原因。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 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 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 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 求入手的。

(一)货币数量论的内容
?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 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 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 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 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 费者的偏好。 ? 弗里德曼在对美国 1892-1960 年历年的统计 资料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计 算出:lga=-3.003,b=1.394,c=-0.155,相 关系数为0.99。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这一 发现,对现代货币数量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货币数量论的结论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并不需 要假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只需要强 调它们的稳定性。货币需要求函数及其 稳定的结论,为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 要这一命题准备了理论前提。

(三)对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评 价
? 强调财富效应,强调货币需求的财 富限制,强调货币量与收入流量的直接 关系,这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 特点。但是把这种作用夸大到无与伦比 的地步,则是一种偏激、一种失误。其 实质是弗里德曼主张经济自由化提供一 种理论依据。再说,从理论的角度讲,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惟一重要,是以否定 货币与其他资产的替代效应为依据的。

第三节
货币需求实证及影响我国货 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利率和货币需求
? 货币学派的实证分析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 动的敏感性差; ? 而詹姆斯· 托宾及其后一些学者的实证结果:货 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是十分敏感的。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实证分析发现,1974年前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相 当稳定的,而1974年后的货币需求函数则表现 出不稳定的性质。

二、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 因素:

? (一)收入: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二)价格: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三)利率: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 变动; (四)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五)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

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 润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个人对价格 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七)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 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八)其他因素

三、中国的货币需求研究及发 展
? (一)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货币需求的分析 ?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货币需求分析
?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品经济模式; 二是国民经济的非货币化倾向,体现在生产领域、流通 领域和资金分配领域。这种非货币化倾向导致:货币职 能萎缩、银行职能受约束、信用形式的单一及金融市场 的缺位。

? 企业的货币需求:
– 企业的货币需求趋于中性。所谓中性的货币需求 是指企业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或形式上 的货币。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性货币需求、 企业的投资性货币需求方面。

? 个人的货币需求
– 个人的货币需求主要是对现金的需求,即主要是

2.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分析
? 转轨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体制过渡的动态过程,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运行逐 步摆脱了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生产、分配 更多地是借助市场来进行的。二是国民经济 货币化程度的加深。总之,货币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深远,具体体现在: 货币职能的回归、银行体系的健全、信用形 式的丰富及金融市场的建立完善。

2.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分析
? 企业的货币需求
– 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使企业货币需求强度加 大,具体可通过企业的经营性货币需求和 企业的投资性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 个人的货币需求
– 可从个人的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 资性需求进行分析。

(二)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 展
? 1.关于1:8的经验公式
– 所谓的 1 : 8 经验公式是指:如果现金流通 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持 1 : 8 的比例, 那么,货币流通是正常的。反之,如果大 于或小于这个比例,则认为是货币偏多或 偏少,并把1:6视为警戒线。

2.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经济 结构、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都发生了前所 未有的变化,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应重新认识1:8的 经验公式。
? ? ? ? ? ? ? ? 点与线的争论 是否存在传统认识上的那种货币必要量 货币需要量界限的相对与绝对 货币容纳量弹性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 关于我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戴国强所提出的我国货币需求模型 我国货币需求模型的测定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货币需求、现金交易方程式、流动性偏

好、 鲍莫尔模型、 ? 思考题: ? 1.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 2.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 主要内容与区别。 ? 3.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 4.简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 5. 为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周 转率可以预测,而凯恩斯的观点却与之相反?

相关链接
? 剑桥学派 ?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 理论分析(上) ?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 理论分析(下)

第九章 货币供给与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熟悉货币供给的各种口径,掌握划分货 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 2.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 调控机制。 ? 3.了解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 4.熟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概念及其了解 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变量之间的关系。 ? 5.掌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 6.能分析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 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 1、 货币供给的各种口径、货币层次 ? 2、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5、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6、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
? 一、货币的层次的划分 ?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口径时, 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为依据。 ? 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1 为狭义货币, M2为广义货币,M2减M1是准货币。

二、货币层次的控制重点
? 西方国家,以M2为控制重点;在我 国,主张以M0、M1作为控制重点。

三、 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
(一)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 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银行系 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存款准 备金制度和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 式。

(二)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 的定义
? 货币供给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 业、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 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 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 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 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三)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的
? 人民币进入流通的过程为四个程序: 第一程序,中央银行以自己的信用工具 向财政部门授信;第二程序,中央银行 以自己的信用流通工具向商业银行授信, 供给基础货币;第三程序,银行通过收 兑社会公众的金银向流通中投放货币; 第四程序,银行收兑社会公众 手中的外 汇向流通中投放货

币。

(四)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 统
? 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统包括:以 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货币收支;以家 庭个人为主体的货币收支;以财政为主 体的货币收支。这三大货币收支系统以 银行为中心,循环往复,既形成了它们 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四、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 生性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 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 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外生变量, 又称政策性变量,它指在经济机制中易 受外部因素影响,由经济因素所确定的 变量。 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 是内生变量。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 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 部分准备金制度 – 非现金结算

二、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 款准备金
?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 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 业银行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 其他资产业务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

三、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数量关系:
? 存款准备金 = 库存现金 + 商业银行在 中央银行的存款 ? 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存款总额 ? 超额准备金 = 存款准备金 - 法定准备 金

四、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 程
? 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 K=Δ D/Δ R=1/r ? 公式中 K 为存款乘数, Δ D 为经过派生的存款 总额的增额, Δ R 为原始存款的增额, r 为法 定存款准备率。 ?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法定 存款准备率( r );现金漏损率( c );超额 准备率(e);定期存款准备率(rt)。 ? 2. 存款货币的消减过程(其原理同存款货币 的创造一样)

第三节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
? 一、基础货币
? 基础货币 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 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 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 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一般用Mb 表示基础货币。 ? Mb =C+R
– C表示流通中的通货;R表示存款准备金。

(一)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 与基础货币
?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规模与 基础货币量;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 模与基础货币量;外汇、黄金占款规模 与基础货币量。

(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 货币创造
? 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 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 源与流的关系。

(三)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
? ? 通货+存款货币=货币供给量 通货+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 ?
? ? ? ?

m=(C+D)/(C+R)=Ms/Mb m 为货币乘数,它代表的是每一元基 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够引起的货币供给量 的变动。 M1层次的货币乘数

m 1=(1+c)/(r+rt+c+e) M2 层次的货币乘数 m 2=(1+t+c)/(r+rt· t+c+e)

第四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
?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货币供给 ? 1.“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1955-1979) ? 2.“存贷差额控制”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 供给(1980-1984) ? 3.“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1985-90年代中期) ? 4.“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9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 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供给量不仅具有外生变量性质, 而且它同时是一个内生变量。企业、居 民、财政的行为都对货币供给构成决定 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各社会主体的行 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具有其特殊 内容。

第五节 货币供求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 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而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 中,Md≠Ms, 则为货币失衡。 (二)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均衡 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 过程。 (三)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实际上是 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 衡状态。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 (一)健全的利率机制 (二)发达的金融市场 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 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 因素
? (一)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二)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三)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四)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四、我国的货币均衡
? 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 在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 用。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货币供求均 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 制转化。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现金漏损率、货币乘 数、内生性、外生性、原始存款、货币均衡 ? 思考题: ? 1.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 响? ? 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多倍创造机制。 ? 3.试推倒乔顿货币供给模型。

问题与思考
? 如果 美联储通过向银行出售价值500万美元的 债券减少了储备,那么当银行体系处于均衡 时,银行体系的T账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支 票存款水平发生变化? ? 如果某银行决定持有100万美元的超额准备, 那么这一决定将对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产生 什么影响? ? 如果美联储向第一国民银行出售200万美元的 债券,这对储备和基础货币有何影响?用T账 户说明

? 在大萧条时期,超额准备率{ WR/D }急剧上 升。你认为货币供应发生了什么变化? ? 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了支票存款和定期

存款的法 定储备率应当相同,因为这将有助于加强对 M2 的控制。这种建议有意义吗?(考虑一下 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或方向转化时发生的情 况) ? 如果赤字从2000亿美元减少到1000亿美元,基 础货币的增加将因此而变得更多还是更少?请 解释央行如果为了防止利率过高的行为可能会 有什么结果?

讨论
? 如果央行从公众手中 买入 1 亿美元的债券, 并 降 低 Rd 则 货 币 供 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 动? ? 如果通货比率剧烈上 升,则货币供应将会 发生什么变化?

相关链接
? ? ? ? 影响外汇市场的因素 第十一讲 剑桥学派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 理论分析(上) ?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 理论分析(下)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 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 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2. 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 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 产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3.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 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 4.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重点掌握我国通货紧 缩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教学重点
1、 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和测定 2、 通货膨胀多种成因分析 3、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5、 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6、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分类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 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上涨的 货币现象。 古典解释(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 对物价普遍上涨的补充(政府的管制、 供给减少的原因) 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与真正的通货膨胀

? 国内观点:源于马克思经济理论
– 1。通货膨胀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不兑现 的纸币流通(那么在铸币时期呢?) – 2。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 持续大量的超过货币需求量。 – 3。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贬值。 – 4。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以不同 形式持续上涨。(货币因素、一般物价、不 同形式表现、长期持续)

二、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主要 有:
(一)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 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 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二)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 上各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 (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 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

经济指标。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和结构失调型、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 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
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2-4%)、温和式通货膨胀 (4-9%)、奔腾式通货膨胀10-50%和恶性性通货 膨胀(50%以上)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结构)
? ? ? ? 一、需求拉上 二、成本推动 三、结构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导 致的货币不均衡。 通货膨胀的深层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 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供给不足、 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一、需求拉上
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消 费需求膨胀等。

二、成本推动:
通常是指由于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要求以 及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 价格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其中, 工资推动,是指由于工资提高使用产成 本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利润推动,是 由于生产投入品或要素的价格因市垄断 力量的存在而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三、结构因素:
除了总量因素以外,一国国民经济的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部门结构,比例结构等的失 调,也会引起货膨胀。(需求转移、部门差 异、小国模型、二元经济结构) (一)北欧模型。是一种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对象, 从经济结构、部门分析通货膨胀的一种理论 模型。 (二)我国的结构失调:其他原因主要表现在各 大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之大产业的比例结 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商品品种比例 结构失调等方面。

四、其他因素:
(一)供给不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 会总供给相对不足,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出 现通货膨胀。(注意其的经济内生性) (二)预期不当。在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公 众对通货膨胀会产生预期。如果预期不当, 对通货膨胀的走势产生过于乐观的估计,物 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形成实际上的本 期通货膨胀,这又会对下一轮的公众预期产 生不良影响,导致未来的通货膨胀。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 三论观点(促进、促退、中性) ? 对四个社会再生产环节的影响 ? 几种效应分析

第三节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 长,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 (二)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 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 (三)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际

上 不产生任何影响,两者间没有必然联系。 我国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膨胀对经 济的促进作用只存在于开始阶段极短的时间 内,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性极 大。

二、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领 域影响
? (一)、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 致生产过程紊乱;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 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 响
? 通货膨胀打破流通领域原来的平衡,使 正常流通受阻;加剧流通领域的供求矛 盾;使潜在货币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货币 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流通领 域更加混乱。

(三)、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 响
? 从社会成员角度考察: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和财 富占有比例;从企业为主的初次分配来看,通 货膨胀使企业的销售收入不真实,影响企业再 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财政再分配来看,财政分 配的资金不足以转化为实际物资,打破财政原 有的预算平衡;从银行融资来看,使信贷资金 来源急剧减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加剧,甚至 可能出现信用危机。

(四)、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 响
? 通货膨胀减少了居民的实际收入,使消 费水平下降,限制下一阶段生产的发展; 通货膨胀中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损 失不同,会加剧社会成员的矛盾。

三、几种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 (一)强制储蓄效应 ? 也 即赤字货币化的结果,由于政府通过 透支或增发国债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 增发了货币来筹集投资基金,从而提高 了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的效应。

(二)财富及收入分配效应
? 通货膨胀不利于工薪阶层、退休老人而 有利于企业主、高收入阶层的解释 ? 通货膨胀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的 解释

(三)菲利普斯曲线
? 菲利普斯曲线 ? 反映出通货膨胀(工资上涨率)同失业 率之间的此消彼涨的关系。

(四)通货膨胀税
? 反映出通货膨胀中政府往往获利,居民 受损的经济分配关系。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即针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货币供应过多,控制货币 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 值以稳定物价。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 个关键。而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 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三、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 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 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四、医治通货膨胀的其

他政策:诸如限价、减税、指 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第五节

通货紧缩

一、 通货紧缩的定义 (一)定义:有关通货紧缩,目前尚未有完整 系统的理论定义,综合各国经济理论学派的 观点,暂可归纳为:通货紧缩从本质上讲是 一种货币现象,在市场化条件下表现为物价 水平的持续下跌。 (二)争论的焦点: 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否与物价持续下跌之间有必然联系? 通货紧缩如何判断?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
(一)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由于总需 求不足,使正常的供给显得过剩。具体 包括: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 型通货紧缩、国外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 (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由于技术 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的产品绝 对数量的过剩而引发的通货紧缩。

特例(钱荒)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
从根本上讲,通货紧缩是由总需求与总 供给的缺口造成的。 (一)总需求不足引发通货紧缩 (二)供给过剩引发通货紧缩

四、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 响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的财富效应 (三)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

五、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宽松的财政政策 (三)结构性调整 (四)改变预期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隐蔽 型通货膨胀、菲力普斯曲线

? 思考题:
– 1. 为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简述通货膨胀和 通货紧缩的类型。 – 2. 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 主要标志? – 3. 试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和社会经济效应,并提出 治理对策。 – 4. 试全面、客观地评价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5. 你认为“物价稳中微降”是不是理想的经济发展 状态?

问题与思考
? 时常有些年份中通货膨胀率很高而货币增长率 却相当低。因此,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 说法不可能是正确的。 ? 由于凯恩斯主义分析中,政府支出的增加使总 需求曲线提高,因此财政政策本身可能成为通 货膨胀的根源。试评述。 ?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因工人要求增加工资 而发生的。因此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是一种货币 现象。试评述。 ? 如果公众相信金融当局将采取适应性政策,那 么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更可能发展起来。试评 述

相关链接
? ? ? ? ? ? 故乡--治通货紧缩还是防通货膨胀 欢迎轻度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商品正常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定义的新探索及治理方法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 通货膨胀能够消除人

民币升值的压力_国内财 经_财经纵横_新浪网 通货膨胀下会计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怎样侵蚀了你的购买力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 ? ? ?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 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 货膨胀的特点。 2.正确区分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重点分 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3.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 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 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4.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 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 5.理解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和西方学者的争论,重点 掌握传导的时滞效应。 6.理解两大政策的一般作用与功能差异,能说明的政 策搭配的必要性与组合方式,重点掌握我国两大政策 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教学重点
? 1、 货币政策的内涵 2、 货币政策主要目标和各目标之间的 关系 3、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4、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5、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主要环节 6、 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通常 意义的货币政策是就其狭义而言,即中 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 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 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二、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有:
? (一)稳定物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 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 内不发生显著的急剧的波动。 (二)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 水平。 (三)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 (四)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 发展,特别是对于开放经济部门占总体经济 比重较大的国家更是如此。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的关系一 致性、相互独立性及冲突性。
?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这是因为二 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此高彼低的替代关系。 (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是 经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物质 基础,二者既统一,又有矛盾。 (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是由于 二者并存的条件事实上不存在。 (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是因为 随经济增长会增加进口,从而出现贸易逆差, 恶化国际收支。 ? 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主要

观点:
? 西方货币政策目标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货币主义理论与弗 莱堡学派理论。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

由“双重目 标”修正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 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 一、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实现货币政策目 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 选取的基本要求有三:可测性、可控性、 相关性。
中介指标的选定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 论的原因:

二、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 量包括:
? (一)利率作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 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 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给量增长水平,以 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三)超额准备金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 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 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四)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就是中央银行直 接调节基础货币量。 西方学者关于中介指标选择的争论集中在利 率与货币供应量这两个金融变量上。

三、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 指标有:
? (一)货币供应量,一般包括流通中现金和社会 公众、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二)信用总量,包括银行信用量、合作信用量、 国家信用量、股份信用量、企业间商业信用 量、银行间同业拆借信用量、民间信用量等, 是上述信用量的总和。 (三)同业拆借利率是指各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 临时资金融通的利率。 (四)银行备付金及其比率:备付金西方称之为 超额储备,银行备付金率是银行(包括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存款备付金与当期存款总额的比 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 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 采用的政策手段。

二、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为“三 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 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 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二)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 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 政策性规定。 (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 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 的政策性行为。

?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 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 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 过度的投机。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 在房地产贷款方面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投 机。 (四)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 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是中央银行要求进

口商 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 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三、选择性政策工具是对某些 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 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

四、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大 类
? (一)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 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进行控制。 (二)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 机构行为的做法。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逐步由直接调控 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环节的顺序 ?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 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 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 量。 西方学者关于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分为凯恩 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 制理论。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
?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 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 过的时间。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主要指后者。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 协调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作用体现在政策的“松” 与“紧”上。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的功能差异 (一)传导过程差异: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具有多层次的 特点,财政政策的传导过程具有直接性。 (二)政策调整时滞差异:货币政策调整时滞比较短,财 政政策调整时滞长。 (三)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差异:一般地讲,货币政策侧重 于对总量的调节,而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的调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是由财政和银 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及两大政策时总需求的不同调 节功能决定的。

二、财货政策实践:
–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一般有四种 组合,"一松一紧"主要解决结构问题;使用"双松" 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两 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 衡为共同目标;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两大政策 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从实际出 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
? 以调节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突出表 现在以下几点: ?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 求的平衡。 ?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 价总水平的稳定。 ?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 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着 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主要在 一种此高彼低的替代关系。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是经 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是稳定物价的物质基 础,二者既有统一又有矛盾性。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主要是由 于随着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和收入水平提高, 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导致国际收支 恶化,出现贸易逆差,要消除逆差,经济增长 速度就会减慢。

中介指标的选定取决于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理论的原因:
?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 政策目标,既设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与中介 指标的选择有关,因为传导过程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因而需要设置中介指标以了解政策的贯彻是否得力, 对传导机制的不同观点,往往构成不同货币政策中 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基础。因为中介指标既是传导环 节,又是传导因素,所以,不同的传导机制理论所 选用的中介指标也不同。在这方面,市场经济为背 景的理论有两种思想:一种是选用利率作中介指标; 另一种主张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中介指标。

利率、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 指标的优点与不足

? 1、作为中介指标,利率的优点有:可控性强 ;可测性强;货 币当局能够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 ? 但是,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不理想之处,因为作为内生的经 济变量,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 策变量很难区分。造成中央银行很难判断自己的政策操作是否 已达到预期目标。 ? 2、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 监控货币供应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 应。选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优点在于:该项指标与经 济发展状况联系密切;这一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接近;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而作为政策变量 是逆循环的,中央银行比较容易判断其政策效果。 ? 但是,货币供应量本身的范围或统计口经比较复杂,难以清晰 界定;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随着当代金融创新的活跃 更为困难。

分析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政策效 果。
?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 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 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 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 存款准备率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效果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改 变货币供给。既使准备金调整的幅度小,也会引起货 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 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 为基础,没有法定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发挥 作用。 ? 3、既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准备 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 4、既使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存款准备率的局限性主要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由于准备率调整的效果较猛烈,其调 整对整个社会和公众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 著的影响,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 给的日常性工具。 ? 2、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 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 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 在而不易把握。

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及局限性
?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 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1、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主要着眼于短期) ?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主要着 眼于长期) ? 再贴现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 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图; ? 2、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 3、与法定准备率比较而言,再贴现率易于 调整,但随时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 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
?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 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 公开市场业务有名显的优越性: 1、主动性强 2、灵活性高 3、调空效果和缓,震动小 4、影响范围广 ? 公开市场业务要能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 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需是全国 性的,证券种类要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 3、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般有哪几种组 合方式?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 合须注意哪些问题?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有四种方式, 究竟使用哪一种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判断。 概括的说“一松一紧”主要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 用:“双松双紧”主要解决总量问题。具体的使用 方法有须注意的问题: 1、两大政策的

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 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2、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 4、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 ? ? ?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具体有:
? 1、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 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策“一松一紧”的办法; ? 2、在总量失衡的情况下,微量调整,一般单独使 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3、在总量失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一般同时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双松”或“双 紧”; ? 4、在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调并存的情况下,政府一 般采用先调总量,后调结构的办法,即在放松或 紧缩总量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经济在稳定中恢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时滞

? 思考题:
– 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 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 终目标?为什么? –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认识。 – 3.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拿几种?它们分 别是怎样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其各自优缺点分别有哪 些? – 5.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问题与思考
? 央行影响贴现贷款规模的唯一方式是调 贴现率。试评述 ? 如果央行不去管理贴现窗口以限制借款, 并且,如果贴现率低于贷款利几个百分 点,你预计货币供应会有什么变化 ? 由于有了存款保险公司,银行发生恐慌 的可能性已经消除,因而贴现也就不再 需要了。试讨论。

? 依据灵活性、可逆转性、有效性和实施快慢程 度点标准,比较说明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 失业是一件坏事,政府应该尽一切努力来消灭 它。你同意吗?解释。 ? 央行用什么程序来控制三个月期国库券利率? 为什么对这种利率的控制蕴含着央行将失去对 货币供应的控制。 ? 当经济进入萧条时,自由储备目标或利率目标 两者都将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降低。解释 该说法。 ? 筹措投资的成本只与利率有关,因此货币政策 能够影响投资支出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它对利率 的影响。试评述

相关链接
? ? ? ? ? ? ? ? ? ? 当前金融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大课题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 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与演化 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举足轻重 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 依据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述评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 基层行如何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 金融浪潮 经济

学家提醒申奥成功后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高 消费

相关链接
? ? ? ? ? ? ? ? ? 扩张性货币政策选择理由及操作建议(上) 扩张性货币政策选择理由及操作建议(下)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演进 启动市场从何入手----近期财政-货币政策评析 与建议 商业银行 稳健货币政策与中国金融发展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影响县级人行实施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及建议 俞海琴貨銀講題:通貨膨脹論

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 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点。 2、 理解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决定与反作用关系, 重点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3、 了解经济货币化的概念与含义,掌握货币 化的衡量指标,重点理解货币化的作用及发展 规律。 4、 了解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掌 握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观点,能正 确辨析这两种论点。 6、 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表现与特征,理解 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能正确分析当代金融创 新的利弊与作用。

教学重点
? 1、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经济货币化的内涵 3、 影响经济货币化的主要因素 4、 金融深化的基本途径 5、 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的主要论 点 6、 金融创新的内涵、原因及作用 教学难点 金融深化论与金融压制论。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决定金融: 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 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 模和层次。金融发展的阶段主要取决于 经济发展的阶段。

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 用:
? 1、 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如提供货币促进商品生产 和流通、提供信用促进资金融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便利经济运作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2、 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促进储蓄并将其顺利转化为 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如通过吸收存款和 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外借款等为发展经济组织资金来 源;通过发放贷款、抵押、贴现、购买有价证券等为 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供给等。 3、 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资 金融通,便利经济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 展的效率。 4、 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作出 贡献。

三、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 出现的不良影响:
? 1、 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 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 2、 因金融业运作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一旦 风险失控不

仅导致金融业的危机,而且将破 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 机。 3、 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 资本,刺激过度投机,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 的血肉联系,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破坏性。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 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 重及其变化过程。货币化程度一般可以用一 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来衡量。 货币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商品化程度越高, 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大,货币渗透力、 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因此,提高货币化程 度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运作具 有重要作用。

二、国货币化程度的高低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其中最主要的支配因素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程度;二是货币金融的作用程度。 本世纪50年代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货 币化程度提高很快,而后由于出现了大规模 和持续性的金融创新高潮,使经济货币化的 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货币化比率呈 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金融化比率(即金 融资产总量占经济总量之比)大幅度上升, 其结果是把发达国家从经济货币化推向经济 金融化的高级发展阶段。但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仍处于经济货币化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 论
一、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征: 1、 货币化程度低; 2、 金融发展呈现二元结构; 3、 金融市场落后; 4、 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

二、金融压制
? 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 干预和管制,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 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 同时呆滞落后的现象,金融压制使金融 和经济发展之间出现相互制约的恶性循 环。导致金融压制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 系发展不平衡;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 市场发育不全;理论认识上存在误区

三、金融深化
? 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之 间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实现金融 深化的前提条件一是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 干预;二是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自 由运行。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是金 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 构、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功能等。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解除金融 压制,推进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对于经济发 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 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产生的。 对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简要评价。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发展
一、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 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

或引 进的新事物。金融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类: 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 织结构创新。 当代以发达国家为先导出现了大规模、 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其基本特征是新型 化、电子化、多样化、持续化。

二、引发当代金融创新的最主 要原因
? 对于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西方学者有 多种解说。一是经济思潮的变迁,二是 需求刺激和供给推动,三是对金融管制 的回避,四是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三、金融创新的影响
?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主要是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和金融 市场的运作效率,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 和金融作用力来实现的。当代金融创新使货 币供求的机制、总量和结构乃至特征都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 策的决策、操作、传导及其效果。但由于创 新中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趋 于下降,因此必须加强引导监管以扬利抑弊。

附1: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1、首先必须明确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 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 ? 2、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突出 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持久的推动力,主 要通过四条途径来实现: ? 3、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有利推动经济发 展的同时,出现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的可能越 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 以下途径实现:
? 1、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 条件; ? 2、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促进储蓄迅速转化 为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 3、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提高资源配置 和经济发展的效率; ? 4、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为经济发展 做贡献。

不良影响和副作用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 1、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 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 ? 2、因金融业经营不善增加金融风险,一旦风 险失控不仅导致金融业的危机,而且破坏经 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 ? 3、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剥离金融 与实质经济内在联系,造成金融动荡和整体 经济运转失常。

附2:什么是经济货币化,如何 理解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趋势?
?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 务占全部产品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 经济货币化程度一般可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 入之比来衡量。 ? 认识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趋势可从两方面入手: 1、从理论上分析,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无限度的, 货币化程度的比值不可能大于1,通常是趋于1; 2、从实

证分析,经济货币化的提高不是匀速的。 ? 当经济实现货币化后,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会继 续向纵深推进,进入经济金融化的高级阶段。

附3:影响经济货币化的因素有 哪些?如何提高我国货币化程度?
? 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 1、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其水平的高低决定 着货币化程度的高低,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又 会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金融的作用程度,它与货币化程度高度相 关,取决于货币信用关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及 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 我国货币化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提高 我国货币化程度,具体从两方面进行:

如何提高我国货币化程度,具 体从两方面进行:

? 1、大力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和完 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其中关键是要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中充分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为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村 的商品生产率和消费率,扩大以货币购买的商 品和劳务总量,同时,社会分配也应采取完全 的货币工资形式。如住房分配货币化。 ?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保证货币稳定和货币 流通的正常化。大力发展金融业,以便向社会 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为提高货币化程 度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附4:金融压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货 币金融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造成金融压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 造成金融压制的主要原因有: 1、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 2、政府对金融业干预过多; 3、市场发育不健全; 4、理论认识上存在误区。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的特征主要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货币化程度较低; ? 2、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即现代金融机构与 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 3、金融市场落后; ? 4、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度干预,对金融活动做 出种种限制。 ? 一是对利率和汇率实行严格管制和干预;二是 对一般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强制性干预; 三是采取强制措施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

附5: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主要指标有哪 些?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
? 主要指标有: 1、利率、汇率的弹性与水平 2、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 3、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 4、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功能 ? 金融深化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 作用: 1、储蓄效应 2、投资效应 3、就业效应 4、收入效应

附3:如何正确评价金融压制论与 金融深化论?
? 积极意义: 1、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 析与

说明,对研究现代货币与信用经济的发展具有理 论和实践价值; 2、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 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了西 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 3、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 环的重要作用。 ? 不足之处: 1、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 2、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附7:金融创新的含义与表现是什么? 主要特征有哪些?
?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 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 其表现概括为以下三类: 1、金融制度创新:国际货币制度的创新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 创新。 2、金融业务创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新型金融市场不断形成、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 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创设新型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机构的 业务逐渐趋同、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 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 主要特征有: 1、新型化 2、电子化 3、多样化 4、持续化

附8:怎样看待当代金融创新?
? 首先,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3、增强了金融产业发展能力; 4、金融作用力大为增强 ? 其次,创新也对金融、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和负作用: 1、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总量和结构乃至特征都发 生了深刻变化,对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影响重大; 2、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操作、传导及 其效果,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3、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 4、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复习提要
? 关键词:
–经济货币化、金融化、金融深化、金融压制、金 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 思考题:
– – – – 1. 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3. 一国的货币化程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决定? 4. 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指标有哪些? 5.评述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问题与思考:
? 在过去的每个经济周期中,货币供应增 长率的降低总是先于产出的降低。因此, 货币供应是因,经济周期运动是果。试 评述。 ? 在最初的货币主义实证分析之后,凯恩 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方针 之间有什么不同。

相关链接:
? 论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及金融创新 ?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十三章 国际货币与国际金 融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

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了解外汇的含义和种类:掌握汇率的种类, 能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方法套算汇率;正 确理解金本位制下和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 决定与调整问题。 3.了解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平 衡表的构成及各项目的关系;理解国际收支 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掌握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 4.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念与构成,理解国际储备 的作用,掌握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方法。 5.了解金融国际化的主要表现,理解金融国际 化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重点
1、 外汇及其种类 2、 汇率的种类及其标价方法 3、 纸币流通条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4、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5、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项目与结构 6、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主要措施 7、 国际储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8、 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纸币条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含义及种类 (一)外汇的含义: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 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外汇的种类:自由外汇,记帐外汇。

二、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
(一)直按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用 一定单位(1个或100个,1000个单位)的 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 的本国货币。 (二)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 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 单位的外国货币。

三、汇率的分类
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 率、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电汇汇率、 信汇汇率、票汇汇率、固定汇率和浮动 汇率、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四、汇率的决定
(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金休位制下, 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外汇汇率在市 场供求变动的影响下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 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 (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纸币 流通条件下,汇率水平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 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而影响外汇供求 变动的因素又构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 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 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 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活 动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二)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国际经济交易,包 括交换和无偿转让两类。 (三)一国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 人及法人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构 成
(一)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 下设贸易收支,劳务收支、转移收支三个子 项目。 (二)资本项目 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个子项 目

。 (三)平衡项目 包括错误与遗漏、黄金外汇等官方储备两个 子项目。

三、国际收支的失衡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原因会引发周期 性经济波动,而各国处于经济波动的不同阶 段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二)经济结构性原因:一国产业结构与国际分 工结构失调,也会引发国际收支失衡。 (三)货币价值的变动: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 通货紧缩时,通过物价的变化也会造成国际 收支失衡。 (四)国民收入的变动: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 条件的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也会造成 国际收支失衡。

四、调节方法
(一)商品调节 (二)实施金融政策:调节利率;调节汇 率。 (三)实施财政政策:扩大或缩小财政开 支;调整税率。 (四)利用国际贷款 (五)直接管制

第三节 国际储备
一、国际储备概念与构成: (一)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管理机构所持有的 作为金融资产的黄金。 (二)外汇储备:指各国货币管理机构所持有的 对外流动性资产。 (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是指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各会员国存在基金组织普 通帐户中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 (四)特别提款权(SDR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 1969年创设的,对会员国根据其缴纳份额分 配的一种帐面资产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一)削减国际收支困难 (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 (三)充当对外举债的信用保证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
(一)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确定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考虑持有国际 储备的成本、经济发展目标及经济开放程度、 中央银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中央银行拥 有的国际储备之外的国际清偿能力,汇率制 度和汇率政策选择、未偿还外债的总额及偿 还期特点等因素。 (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包括对货币结构的管理、储备资产运用形式 以及黄金储备数额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将使 储备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项原 则间实现最佳组合。

第四节 国际金融市场
一、国际金融市场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 或融通的场所。有广义、狭义之分。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
(一)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包括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 证券市场和贴现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包括银 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二)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买卖,调剂外汇供求 的场所。 (三)黄金市场:国际上买卖黄金的场所。 (四)欧洲货币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 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欧洲货币 市场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

第五节 金融国际化
银行机构的国际化 银行业务的国际

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监管国际化

汇率的两种标价方法及其种类
? 汇率又称汇价,即两种货币兑换的比例、 买卖的价格。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 ? 在外汇市场上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 ? 在外汇交易中,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汇 率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外 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 其特点是外币的数额固定不变,汇率的升降都是 以本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 ?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 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其特 点是本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汇率的升降是以外 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

附1:纸币流通条件下影响汇率变 动的主要因素
? 外汇供求状况是影响汇率的直接原因,而影响 外汇供求状况变动的诸多因素构成了影响各国汇 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 1、国际收支状况 2、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3、实际利率的差异 4、经济增长状况 5、中央银行的干预 6、市场预期

附2: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 方法
? 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 以下四种: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经济结构性原因 3、货币价值的变动 4、国民收入的变动 ? 失衡时通常有以下几种调节政策可供选择: 1、外汇缓冲政策 2、金融政策 3、财政政策 4、汇率政策 5、直接管制

讨论: 国际储备总量是否越多越好?
? 一国国际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权衡 收益和成本,持有一个合理而适度的国 际储备量。因为持有国际储备也要付出 代价,这种代价主要表现在,如果货币 当局不持有储备,则此储备就可用于商 品劳务进口,为国内经济增长和消费增 添新的实际资源,增加国内就业和国民 收入,这就是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专题一
金融创新

引言: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 穷,同时许多新的金融机构(如货币市场互 助基金)建立起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 金融制度的革命性变化呢? ? 许多刺激其他行业的创新因素也同样刺激着 金融业的创新。同时又由于其面临着限制性 较强的管理法规,绕过这些法规的限制便成 为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 本章将讨论金融创新的原因及其创新的过程 与途径。并尝试预测未来的金融创新趋势。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论奠基人熊 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经济概 念而非技术概念。 ? 广义的创新活动应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 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新资源的开发、 新市场

的开辟和新的组织活动的确立等多方 面内容。也就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 ?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的 创 新,是微观层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 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与金融 制度等。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
? (一)金融管制
– 如:美国1933年《银行法》的Q条例规定了银行存 款利率的上限。形成压制同时又有漏洞可钻。

? (二)竞争的加剧
– 1.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各种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 – 2.―脱媒”现象的出现。

? (三)经济发展的需求刺激
– 跨国公司发展;政府融资增加;个人消费需求增 加。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
? (四)规避风险的需求刺激
– 转嫁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价格风险; 转移信用风险;

? (五)科学技术推动
– 以通信、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网络 技术的发展。

? (六)寻求利润的原始动力

金融创新原因的理论分析
? 约束诱导理论:从供给方面,认为金融 企业为了寻求利润而摆脱或减轻金融约 束。 ? 规避管制理论:为了回避政府的管制。 即管制与创新之间的博弈。 ? 制度改革理论:认为是一种与经济制度 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也即 认为如存款保险制度也是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原因的理论分析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源于交易成本下 降。 ? 财富增长理论: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 的迅速增长是主要原因。(从金融资产及交 易的需求看) ? 货币促成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 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促成的。不能解释70年 代的规避管制和80年代产生的信用和股权的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原因的经济分析
? 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去寻求可能有 利可图的创新。 ? 如60年代后通货膨胀和利率急剧上升改变了 金融市场的需求情况。 ?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供求情况。 ? 而且许多金融产品、服务、工具不能售出, 也不能获得资金来源。 ? 总结为:每种金融创新都是为了寻求利润。

三、金融创新的种类
? (一)为逃避金融管制和竞争资金来源 的创新:CDs、NOW账户、ATS、 MMCs、MMDAs;

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 美国花旗银行1961年首发:不 记名,可转让;定额,10万以 上;不能提前支取,可流通;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 OW )
? 一家马萨诸塞州的一储蓄银行于1972年 5月所推出的新型存款账户。为了规避 美国不允许储蓄账户使用支票。1982年 出现了与市场利率挂钩的超级NOW账户。

自动转账服务(ATS)
? 是美国商业银行于1978关于存款年11月 首创,是为了规避美国关于储蓄存款付 息而活期存

款不准付息的规定。银行为 客户设立两个账户,活期存款账户上余 额始终为1$用于开支票结算,其余资 金利用储蓄账户获取利息收入。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
? 美国1972年首创的一种储蓄与投资相结 合的“利率自由化”的支票存款账户。 存款起点不高(2500$)利率无上限随 市场调整,可向第三者支付每月不超过 6次。

货币市场存单(MMC)
? 美国于1978年发行的不可转让的新型定 期存单。实质上是比照货币市场利率给 付利息的6个月定期存单。最低面额1万 $。

协定账户(NA)
? 是一种在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 令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之间自 动转账的账户。近似于现金管理,也近 似于大的ATS。

(二)为防范风险的创新:金融期货 合约、金融期权、互换、金融资产证 券化;

金融期货合约
? 是一种以金融产品或衍生产品为标的的 标准化的、可转让的延期交割合约。 ? 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 定汇率制崩溃后,汇率波动加剧,为了 规避汇率、利率、有价证券价格波动风 险,出现了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 指数期货。

? 货币期货:双方约定在将来按既定的汇 率相互交割若干标准单位数额的货币。 ? 利率期货:通常以固定利率的长短期债 券为基础,计算利率波动,通过计算市 场利率的涨落结算利率期货合约的价值。 ? 股票指数期货: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 期货合约。用股票指数的点数乘以规定 的每点价格,来构成合约双方的交易代 价。

金融期权合约
? 是指在未来某时期行使合同,按协议价 格买卖金融工具的权利的一种契约。其 主要功能是协助投资者控制风险。有看 涨期权(call option)、看跌期权(put option)之分。

货币与利率互换(swap)
? 互换是一种双方商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彼此交换支付的金融交易。 ? 利率互换中有:固定与浮动互换;不同 参照的浮动利率间互换;不同货币的固 定与浮动利率间的互换。

金融资产证券化
? 是之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缺乏流动性的 资产,转换成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金融 证券。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三)为迎合公众理财需要的创新: MMMF、Cash Management Account。

证券投资信托(PIT)
? 是指由银行作为受托人,代替个人、企 业和团体进行证券投资的信托业务。 ? 主要有:股票投资信托、企业债券投资 信托、国债投资信托。

公益信托(PWFT)
? 是一种将个人或团体捐赠或筹集的基金 用于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信托。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
? 它可以是金融机构的一个受托账户,也 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以股份方式吸 收资金并

投向货币市场中各类高收益货 币工具,以获得货币市场较高的收益率。

现金管理账户(CMA)
? 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金融新产品。 综合了证券信用交易账户、货币市场共 同基金和信用卡等各项功能。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 规避贷款人面临的市场利率在贷款期间 上升的利率变动风险。

附录:金融创新的另一视角
? (一)顺应需求的变化 ? 利率风险:由于利率波动增强,可能造 成巨额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并使投资回 报率不确定。因而增加了哪些能够降低 风险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 例如:可变利率 抵押贷款、金融期货市 场的开发、金融工具期权市场的开发。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 金融机构在发放了一项利率为10%的抵 押贷款后,决不愿意在2个月后发现这 笔贷款上应得到12%的利率。为了降低 利率发现,加利福尼亚周的储蓄贷款协 会于1975年开始发放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 其好处是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初始利率低 于传统的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

? 对供需方的利弊是?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 交易中销售者同意在未来某一指定日期 以某一协议价格向购买者提供某种标准 化的商品。但直到1975年才储蓄以特定 类型金融工具为标准化商品的期货合约。

案例:
? 2003年5月1日,某招行经理所管理的基 金将于2003年10月有一笔100万美元的 进款。问他面临哪些风险,如何用期货 市场运作予以规避?

汇率变动风险,投资的利率风险 在期汇市场上卖出美元;同时购买一个10月份 交易的CD存款或者其他投资工具。

金融期权市场
? 买入期权:如在6个月内可以975000美 元的许可价格购买面值为1 000 000万美 元的3个月期国库券的交易。 ? 卖出期权:如在6个月内可以102 000美 元的许可价格售出面值为100 000万美元 的财政部债券。 ? 期权的特点:近似于买了保险。交的也 是保险费。

(二)顺应供给的变化
?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是导致供给条件 发生变化的最重要源泉。 ? 可以依据这些新技术从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 和金融工具,如信用卡。 ? 同时它改善了市场信息的生产和流通的能力, 如垃圾债券的流行、商业票据的扩展以及金 融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化。 ? 政府管理制度的变化也导致供给条件的变化, 从而创新,如贴现经纪人和股票指数期货。

银行信用卡
? 早在二战前,许多商店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卡。 直至二战后,大莱俱乐部在全国及国外的餐 馆开办信用卡后,全国性信用卡方才出现。 ? 发行信用卡的企业通过向持卡人提供贷款和 商店使用信用卡购物上的付款(买价的一个 百分数)中获得收入。贷款违约、信用

卡被 盗、以及处理交易的费用构成信用卡计划的 成本。 ? 中国银行卡的运行,大致有借记卡、贷记卡 和信用卡,问题探讨。

垃圾债券
? 在80年代以前,只有那些能够发行信用等级 在Baa以上的债券的公司,方能发行新债筹资, 但有些企业经营状况变坏(落难天使),其 债券等级下降,被贬为“垃圾债券” ? 70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改善,投资者分辨风 险更加容易,一家叫做德雷克塞尔.伯纳姆的 投资银行的米契尔.米尔肯在977年开发出新的 公募垃圾债券。 ? 其余额在80年代后期达2000亿美元之巨。

商业票据市场的兴起
? 自1970年以来,商业票据市场有了长足 的发展,1970年,其余额为330亿美元, 到了1993年底其余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 ? 信息技术的改善使得投资者更容易分辨 信用风险的高低,从而使得公司发行债 务证券更加容易。 ? 门槛更低、更便利也更有效率。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 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是金融市场国际化 的原动力。 ? 股票和债券以及外汇等可以在24小时内进行 国际交易。 ?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能充分说明该点:在此 前,国外的股票市场急剧下泻,结果在美国 于10月19日开市时,大量的卖盘积累,致使 美国股市直线下落,然后其暴跌又传递到国 外市场,引起更大规模的暴跌。

证券化
? 证券化是指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如居 民的抵押贷款)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债 券的过程。 ? 1970年政府全国抵押贷款协会推出一个方案, 保证对一组标准化的抵押贷款偿付利息和本 金,鼓励创造出一种叫作抵押贷款证券的金 融工具。 ? 目前三分之二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被证券化。 ? 1985年出现证券化的汽车贷款(CATs)。

贴现经纪人和股指期货
? 1975年,SEC开始允许经纪人行业通过价格竞 争来获取利润。从而产生了贴现经纪人…… 收取的经纪费率较低,但减少了向客户提供 的服务。 ? 经纪费用的下降为大的股票交易者如养老基 金和互助基金等开了方便之门。导致机构投 资者成为市场重要的利率。 ? 1982年在各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出现了股指期 货交易。但褒贬不一,争论颇多!!

(三)规避既有的管理法规
? 金融业较之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 理,刺激企业去回避它,爱德华.凯恩描 述为“发掘漏洞”。

导致金融创新的管理法规
? 法定准备金要求
– 对存款征税的作用。同时,只要有可能就 设法避税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 对存款利率的限制
– 迄止1980年,大多数州禁止银行对支票存 款付息,而且,联邦通过Q条例对定期存款 可付利率规定了高限。

欧洲美元和银行商业票据
? 60年代末

期,通货膨胀加速,利率上升到空 前水平。投资者减少了他们的定期存款,商 业银行急切要求寻找一种既不受制于法定准 备要求,又不受制于Q条例的限制。 ? 欧洲美元是从美国以外的银行借入的,不受 以上限制。 ? 由控制银行股份的母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是 不作为存款对待,也不受此限制。

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NOW)、 自动转换储蓄账户(ATS)、隔日回 购协议
? NOW……使得非商业银行取得了近似于支票存款的 资金来源,吸收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贷款。对商业银 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 ATS……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对支票存款账户变相的支 付利息,从而增强其资金吸收的能力。 ? 隔日回购协议…一种“清理账户”,当某一公司营业 终了,其支票账户一定金额以上的存款都全部被用于 投资隔日回购协议,以获取利息收益。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事实上是一种股份, 同时它可以按固定价格(通常为1美元) 以开支票的方式兑现。 ? 1977年,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资产只有不 到40亿美元,1978年增至100亿美元, 现在约为5000亿美元。

四、金融创新的影响
?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经济效应 ? 1.突破了传统的严格管制,促进了金融市场一 体化,推动了市场竞争,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 ? 2.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使银行摆脱了经 营困境。 ? 3.使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选择性加强,增加投资 收益。 ? 4.加强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降低了融资 成本,促进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 ? 5.增强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经济效应 ? 增加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包括货币 计量;部分削弱央行控制货币供应的能力;使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使货币需求函 数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 金融创新是金融风险增大。(包括竞争使金融 机构盈利下降,经营风险增加;表外风险增加; 推动了金融同质化、自由化、国际化;非中介 化加深了风险;投机盛行) ? 金融创新使金融制度稳定性下降。 ? 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削弱

如果未来利率下降了将会怎么样?
? 利率对金融创新产生过什么作用? ? 在金融期货市场上套作活动将会减少, 从而金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会减少。 ? 以至于一些金融期货、期权市场可能消 失。

如果通货膨胀率未来下降了会怎样?
? 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是利率水平降低。 ? 由法定准备产生的“税” i×rd,银行将 减少那些避税的工具,如减少从银行商 业票据市场或欧洲美元市场的借款。 ? 税的降低将使得银行可以

支付较高的存 款利率以获取存款资金来源。 ? 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可能衰落。

总结
?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 的 创新,是微观层次的创新。广义的金 融创新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 融工具与金融制度等。 ? 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刺激人们去寻求可 能有利可图的创新。 ? 规避贷款人面临的市场利率在贷款期间 上升的利率变动风险。

总结
? ? ? ?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金融期权市场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是导致供给 条件发生变化的最重要源泉。

总结
? 可以依据这些新技术从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 金融工具,如信用卡。 ? 同时它改善了市场信息的生产和流通的能力, 如垃圾债券的流行、商业票据的扩展以及金融 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化。 ? 政府管理制度的变化也导致供给条件的变化, 从而创新,如贴现经纪人和股票指数期货 ? 金融业较之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刺 激企业去回避它,爱德华.凯恩描述为“发掘漏 洞”。

复习提要
? 关键词:套期保值、证券化、脱媒、期 货、期权、互换 ? 思考题:

相关链接
? ? ? ? ? ? ? ? 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推动中国金融创新 分业体制下的金融创新约束与制度突破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及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体制改革 论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创新(上) 网络经济下的金融创新(下)

专题二
汇率变动及其经济影响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引起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大致有以下 几点: ? 1.国际收支。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 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货币汇 率就会上升;反之,如一国国际收支发 生逆差,它的货币汇率就会下降。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2 .通货膨胀率差异。一国货币对内的价值是决定其 对外价值的基础。货币对内的价值是以国内物价水平 来反映的。在通货膨胀下,货币对内贬值,造成商品 价格相对上涨,货币流通量增加,货币的币值下降, 对外体现为外汇上涨,对外的汇率下跌。 ?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 上说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的。国内外通货膨 胀率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中的主导因素。具体看 来,高通货膨胀率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能力,引起出口的减少,同时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 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造成进口增加。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3 .利率差异。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 对于他国提高,就会刺

激国外资金流入 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由此改善资 本帐户收支,提高本国货币的汇价;反 之,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下 降,则会恶化资本帐户收支。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4.经济增长差异。一国经济增长率高, 意味着收入上升,由此造成进口支出大 幅度增长;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 生产率提高很快,由此通过生产成本的 降低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 增加出口,抑制进口;一国经济增长势 头好,一国的利润率也往往较高,由此 吸引国外资金流入本国,进行直接投资, 从而改善资本帐户收支。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5.中央银行干预。各国中央银行或货 币当局为保持汇率稳定,或有意识地操 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 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这 种通过干预直接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情 况,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走 势,但对汇率的短期走向会有一定的影 响。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6.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因素是影响国 际间资本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交 易者预料某种货币汇率今后可能贬值时, 他们会大量抛出;而当他们预料这种货 币的汇率今后可能升值时,则会大量买 进。预期因素是短期内影响汇率变动的 最主要因素。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 (一)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 1.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在理论上, 本币汇率下调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从 而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但从实际情况看, 并不一定如此。许多国家货币贬值后,不但 贸易收支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主要原因 是出口和进口的弹性变化。汇率下调对出口 的促进作用要以足够大的出口的供给弹性为 前提。在汇率下调初期,出口增加较少,而 进口上升,国际收支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 化了。但当进口惯性消失以后,进口才能受 到抑制,同时经过一点时间的调整,出口扩 大,这时国际收支才得到改善。

2 .汇率变动对资本项目的 影响。
? 汇率波动对外商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汇率的波动对短期资金也会产生影响。 短期资金是为了投机、保值或盈利而发 生的。为了避免货币贬值的损失,资金 逃往国外,造成资金外逃。但我国现阶 段不会发生这种问题,原因在于我国资 本市场不发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 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民币的可 自由兑换,这一问题将会暴露出来。

– 由于汇率下降会起到增加出口的作用,这 无疑会带动经济增长,因为出口是社会总 需求中重要部分。出口增加会带动投资、 消费的

增加,并且增加就业。但出口带动 经济增长要受到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 –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 在外汇市场上,汇率是经常变动的。汇率 变动的经济影响十分重大,并且可能波及 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3 .汇率变动对旅游收入的 影响
? 国际旅游业从本质上说是以劳务为中心 的出口行业。因此,汇率波动对旅游收 入来说,同样有个弹性问题。也就是说, 人民币贬值后,相同数量的外币可以换 得更多的人民币,更多的外国人可以到 我国来旅游,但每个外国人在国内的花 费减少,所以旅游外汇收入不一定增加。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 的影响
– 汇率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对国内物 价产生影响。

?

从出口方面来看,汇率下调,使出口 企业的本币收入增加,从而引起对国内 出口货源的需求增加。在汇率下调后的 一段时间内,生产能力还来不及形成, 因此,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加剧,从而 造成出口企业抬价抢购,造成物价上升。

– 从进口方面来说,汇率下调,进口商品的价格上 升,并在国内市场迅速扩散,引起国内同等商品 或替代商品价格上升。 – 如果汇率向上波动,物价不一定稳定。本币升值, 出口产品外币价格降低,出口会下降,而进口需 求增加。如果本币升值是在国际储备比较充裕的 前提下发生的,那么对国内物价稳定是有利的。 由于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储备继续下降, 并且逆差持续很长时间时,本币汇价会自动下降, 从而物价将上升。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
– 由于汇率下降会起到增加出口的作用,这无疑会 带动经济增长,因为出口是社会总需求中重要部 分。出口增加会带动投资、消费的增加,并且增 加就业。但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要受到国内供求关 系的影响。 – 当国内资源闲臵,并有大量劳动力剩余的情况 下,出口增加使闲臵的资源和劳动力得到利用, 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当国内已经处于充分就业 的情况下,出口增加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过度 需求造成物价上涨,结果要通过增加进口来缓和 供求矛盾。

– 当国内资源紧缺,人民币贬值后,大量初 级产品出口,从而加剧国内同类产品供给 紧张,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 而且造成物价上升,对长久的经济增长和 充分就业不利。 – 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关键是出口 的结构,如果出口商品中加工产品比重大, 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如果初级产品 比重大,并且国内的供给也非常紧张,则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

– 进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视一国的 进口结构。如果进口

商品是国内短缺的投 资品,进口增加等于投资增加,无疑对经 济增长有利;当进口商品是消费品,特别 是高档的奢侈消费品时,进口增加等于消 费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甚至产 生负作用。

四、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的优劣争论
– 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评价分歧颇大。 赞成浮动汇率制的人认为,浮动汇率具有 下列优点:

四、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的优劣争论
– (l)简便易行。在浮动汇率下,汇率简单 地由供求所决定,有关国家无需决定什么 汇率适当,也不必就经济调节问题达成协 议。

四、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的优劣争论
– (2)具有连续调节能力。在一国国际收支 发生困难的情形下,浮动汇率可以使该国 货币迅速下浮,这样能为奖出限入提供持 续的刺激力。换言之,能使一国的国际收 支通过汇率的连续变动而得到调整。

四、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的优劣争论
– (3)保证了国内政策的自主性。在固定汇 率制下,一国的国内政策往往要服从于对 外平衡的需要,因为要改善一国国际收支 而不使货币贬值,唯一的办法只有减少支 出。

四、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的优劣争论
– (4)可避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播。在固定汇率制 下,一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国货币的汇价, 有必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样,当一国出现 顺差时,外币会大量地从逆差国流人顺差国,为 了避免其货币升值,顺差国就不得不用大量本国 货币买入这些流入的外币。而这就导致本国的货 币供应增加,使通货膨胀从逆差国传递到顺差国。 而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货币当局没有必然的义 务维持汇价,故可以避免这种情形。

四、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的优劣争论
– (5)减少官方国际储备的需要。在浮动汇 率制下,由于官方无责任维持汇价,从理 论上讲,官方无责任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 预,因而它所持有的国际储备就可减少。

反对浮动汇率制、
– 赞成固定汇率制的经济学家则认为:

反对浮动汇率制、
– (1)浮动汇率的国际收支调节作用是有限 的。因为汇率下跌,并不一定能增加出口 和减少进口,因为这要视进出口的需求弹 性而定。因此,用汇率浮动来调节国际收 支并不总是成功的。

反对浮动汇率制、
– (2)汇率波动不利于贸易和投资发展。这 是因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汇率大量波动 对进出口双方来说,都带来了风险,贸易 的收入和支出因汇率波动而变得很不确定。 这样,就会使进出口商因不愿承担风险而 却步。同样,投资方面汇率变动也可能使 资本发生损失,

抵消投资收益,妨碍投资 发展。

反对浮动汇率制、
– (3)会加剧通货膨胀。在汇率浮动的情况 下,逆差国货币下贬值,会使其国内价格 普遍上升,尤其当进口占国内总产值的比 例很大时,更是如此。另外在浮动汇率下, “货币纪律”不复存在,各国可以对通货 膨胀不加控制而听任汇率下跌,这样就会 加剧通货膨胀。

反对浮动汇率制、
– (4)浮动汇率制不能保证一国政策的自主 性和储备需求的减少。因为不论在何种汇 率制度下,一国经济政策总是要受到外部 平衡的制约,总要积极设法纠正对外不平 衡。另外,浮动汇率使外汇市场动荡加剧, 政府更加需要经常干预外汇市场以缓和汇 率的突发性变动。这样,官方外汇储备的 需求实际上并不能减少。

实际上,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 率制各有其优缺点
? (1)固定汇率制的理论基础是金本位汇率理论。金 本位理论认为,贸易流量同资本流量具有反向流动 关系,当贸易盈余时,货币存量增加致使利息下降, 所以会有等量资本外流。在固定汇率论中,贸易金 额同国内投资、消费也有反向制约关系:即贸易盈 余时,货币存量增加,利率下降,引起消费和投资 增加,结果是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贸易盈余由此 消除。但在现实的纸币流通体制下,各国的货币供 给已不再受其国际储备水平的限制,所以贸易余额 对国际储备的影响不能调节货币存量,其理论基础 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对立。浮动汇率论的理论基础是 购买力平价说,相对而言更具有合理性。

? (2)世界经济的动荡产生了浮动汇率 制,而不是浮动汇率制造胀的持续发展 以及两次石油冲击,这一系列因素最终 使固定汇率制趋于瓦解。可以这样说, 浮动汇率制是国际经济动荡的反映,然 而如果没有浮动汇率制,各国是难以应 付这些冲击,渡过难关的。

– (3)当前,国际资本流量已远远超过了国 际贸易的流量,因此,任何~国要面对国 际资本流动的冲击,维持固定汇率制都是 不可能的。

– (4)各国经济利益存在差异使得固定汇率制难以 为继。如面对石油冲击,西欧和日本都采取抑制 内需和提高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调整政策,而 美国为维持经济繁荣,不顾通货膨胀的压力仍实 行刺激内需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维 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则无异于从美国输入通货 膨胀。因此,各国经济目标的不同,以及各国通 货膨胀率差距的扩大,都使各国货币当局不再愿 意接受与维持钉住汇率制所需政策相关的国内政 治代价。

专题三
金融监管分析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现代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法制经济, 因为在自由交易的市场上,面对众多分散而 又自主经营的市场参与者,只有用统一严格、 公平公开并具有相对确定性的法律才能协调 各种市场关系,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建立并 维持有序的良性运作。由于金融业在市场经 济中居于龙头产业的地位,其经营行动相对 于计划经济而言具有很高的独立自主性和高 风险性,因此,依法对金融业实施有力和有 效的监管,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是 由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二)金融业的特殊性
? 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看,金融监 管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1.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特殊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业是货币流通中心,资 金融通中心,社会支付结算中心,被称作 “国民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特别是在当 代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下,金融已不再扮演 简单的“中介”角色,而是积极地发挥着创 造货币和信用流通工具的功能,从而使其对 经济的作用也从最初适应性的便利、促进发 展到现在主动性的推动和先导,成为一国经 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金融业的稳定与 效率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作与发展,甚或 社会的安定,由此亦决定了当局必须对金融 业严加管理,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行。

2.金融业内在的风险性。
?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性行 业。其风险性首先在于行业风险。金融业具 有 很 高 的 负 债 比 率 ( 一 般 银 行 均 在 90 % 以 上),自有资金少,营运依靠外部资金来源, 银行采用部分准备金制,从事短借长贷的期 限变换及证券投资等高风险经营,另一方面 则必须随时足额满足客户提款或支付的需要, 这使银行的经营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生 存严重依赖于公众的信任。其次在金融机构 的营运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例如银行 的经营必然受到利率、存款结构和规模、借 款人的信誉和偿债能力、汇率等因素变化的 影响,这些未知因素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利率

3.金融业务的公共性。
? 这种公共性与金融业“中介”的性质息息相 关。一方面,作为借者的集中,银行从广大 公众那里吸收存款作为资金来源时,银行成 为债务人向广大公众负债;另一方面,作为 贷者的集中,银行向众多企业和公众发放贷 款运用资金时,银行变成了债权人,贷款户 向银行负债。在这两方面关系中银行所面对 的都是社会公众,银行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 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故而具有鲜明的 “公共性”。但由于金融业具有相对垄断性, 即不是任何人都能参与自由竞

争的行业,因 而在金融业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作出不利于 存款户或贷款户的债权债务安排,或向客户

3.金融业务的公共性。
? 同时由于金融业务的特点,其信息披露或受 到自身安全和竞争的制约,或出于替客户保 密等需要,使金融业财务信息的公开程度不 高,公众因无法获得充足准确的信息而难以 对金融机构风险和业绩作出正确判断,并影 响其对金融机构进行选择,同时也无法对金 融机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因此,需要由金 融当局从外部对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减轻相对垄断性可能带的不公平和信息不对 称造成的评价、选择及其约束困难,以保护 公众利益,增强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从上述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得 出一条结论:
? 金融监管是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必 然产物,是市场金融体制和市场金融运 作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基本原 则
? 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对金融业 的监管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 融制度,这是由金融业在社会经济中举 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具体来讲,金融监管目标可以 分四个层次理解:
? 一是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保 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 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金融业 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 三是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 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 四是增强本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金融监管的原则主要是:
? (1)依法监管的原则,即银行机构必须受国 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金融监督必须依法 而行,必须保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 制性和一贯性,从而达到有效性。(2)适度 竞争原则,即金融监管的重心应放在创造适 度的竞争环境上;放在形成和保持适度竞争 的格局和程度监测上;放在避免造成金融机 构高度垄断,失去竞争的活力和生机上;放 在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危及 金融业安全稳定上。要求管而不死,活而不 乱,限制竞争又不消灭竞争,使金融机构企 求利润但又不能疯狂冒险,有风险但又要保 障安全。

金融监管的原则主要是:
? (3)自我约束的原则,即将内部的自我约束 和外部强制管理相结合。(4)综合性管理原 则,即银行监督应具有综合配套的系统化和 最优化的要求,应将行政、经济、法律等管 理手段配套使用。(5)社会经济效益原则, 即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金 融机构的设立及其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经济发 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及各个主体的行

为是否 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在次经济上来确定监管重点和选择相应的管 理手段。(6)管理机构的一致性原则,即金 融监管各级机构应该按同一标准要求进行监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 80年代以来的趋势,使得跨国银行和国 际资本的规模及活动日益扩大,呈现纵 横交错、无所不及的格局。随之而来, 银行业风险的国际扩散威胁着各国的金 融稳定。然而,对跨国银行的国际业务, 单单依靠母国管理当局的监管实难完全 奏效。对此,大力推动金融监管的国际 合作,制定国际统一的银行监管标准, 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成为迫切需要。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 1987 年 12 月国际清算银行召开中央银行 行长会议通过“巴塞尔提议”。在“提议” 的基础上,于 1988年 7月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 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全称是:《关 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 议》),就是国际银行监管方面的代表性文 件。其目的在于:(l)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 与其资产间的比例,订出计算方法和标准, 以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2)制定 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 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 第一,关于资本的组成。把银行资本划分为 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档:第一档核心资本 包括股本和公开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 资本的 50 %;第二档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 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呆 账准备金。第二,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协 议订出对资产负债表上各种资产和各项表外 科目的风险度量标准,并将资本与加权计算 出的风险挂钩,以评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的 适当规模。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 第三,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协议要求银行 经过5年过渡期逐步建立和调整所需的资本基 础。到 1992 年底,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 资产的标准比率目标为 8%,其中核心资本至 少为4%。这个协议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面世 几年来,不仅跨国银行的资本金监管须视协 议规定的标准进行,就是各国国内,其货币 当局也要求银行要遵循这一准则,甚至以立 法形式明确下来。中国即如此,在《商业银 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 于8%。

《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
? 进入90年代,特别是 90年代中期以来, 许多国家银行系统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 银行系统的巨额坏账、银行违规操作造 成损失、倒闭乃至连锁的破坏性反应, 严重威胁到各国和全世界的金融稳定。 严格银行监管,强化各国金融体系成为 国际上高度关注的焦点。

《银行

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
? 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通过 了《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为规范银 行监管提出国际统一的准则。这个原则涉及 面广,确定了一个有效监管系统所必备的 25 项基本原则,共分 7 大类:( 1 )有效银行监 管的先决条件;( 2 )发照和结构;( 3 )审 慎法规和要求;(4)持续性银行监管手段; (5)信息要求;(6)正式监管权力;(7) 跨国银行业。

《核心原则》的主要内容,概 括而言有:
? ——必须具备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 监管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目标、自主 权等。 ? ——必须明确界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严格银行审批程序;对银行股权转让、 重大收购及投资等,监管者有权审查、 拒绝及订立相关标准。

《核心原则》的主要内容,概 括而言有:
? ——重申(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 足率的规定;强调监管者应建立起对银 行各种风险进行独立评估、监测、管理 等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并必须要求银行 建立起风险防范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 程序,以及要求银行规范内部控制等。

《核心原则》的主要内容,概 括而言有:
? —— 必须建立和完善持续监管手段,监管 者有权在银行未能满足审慎要求或当存款人 安全受到威胁时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直至 撤销银行执照。 ? —— 对跨国银行业的监管,母国监管当局 与东道国监管当局必须建立联系,交换信息, 密切配合;东道国监管者应确保外国银行按 其国内机构所同样遵循的高标准从事当地业 务。

? 《巴塞尔协议》旨在通过制订资本对信贷风 险资产的比率和确定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法, 来加强国际银行业的稳定性,这一协定的实 施对于国际银行业的风险防范的确产生了一 定的积极影响。但是,过去10年里,全球性 的经济和金融改革使各国银行业的经济环境 发生了持续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为银行 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同时也使它 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和业务风险,而不 断涌现的金融衍生产品更使银行业成为高收 益、高风险并存的竞技场。

?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银行破产、倒闭事件, 如美国储蓄信贷机构的大规模破产、英 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巨 额亏损和日本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 问题,以及新兴市场频繁发生的银行挤 兑风潮乃至金融危机等等,已清楚地向 人们表明,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对迅速增大的银行业风险和金融体系的 脆弱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统 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 议》,其目的是在资本资产方

面对商业 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而至1997年公布的 《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则是将 风险管理领域扩展到银行业的各个方面。 无疑,这两个文件的公布对各国银行业 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及风险控制的能力 会有更大的加强。

相关链接
? 成立银监会是一种较长期的制度安排 ? 机遇与挑战并存———关于开放式回购 的思考 ? 基层央行同级监督难点及对策 ? 激励相容:银行监管的发展方向 ? 加强金融监管环境建设 ? 监管有效性与公司治理 ? 银监会成立后人行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 服务工作

专题四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 是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 — 肖提出了关于“金融 压制”和“金融深化”的理论,从一个全新 的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了 研究。本章通过对该理论的历史渊源、主要 观点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的介绍,展示了这一 值得关注的经济课题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我们对经济与金融的 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深入的 理论学习拓宽思路、提供启示、奠定基础。

第一节 渊源

金融理论发展的历史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倍受瞩 目。最初的货币中性论者认为,货币只是商 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 活动不产生实质影响;以后的各国经济学家 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货币金融对经济活 动的影响,论述了货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 大意义。但由于上述研究未涉及金融自身的 发展演进过程,因而不可能揭示这一过程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但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 却注意到了。

一、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 (一)广义的金融和金融机构的概念 ? 货币理论只是金融理论的一部分,银行 理论也是整个金融机构理论的一部分。 如果把金融和金融机构仅仅局限于货币 领域和银行领域,是无法进行金融发展 的研究的。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 金融的发展,主要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 增多以及各种金融机构的设立。随着经 济的发展,金融也随之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金融积累
? 格利和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 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金融资产的增长率 将超过产出或实际收入的增长率。

二、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 论
? (一)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 戈德史密斯认为:研究各国金融发展的 差异,必须从比较它们的金融结构入手。

(二)金融发展的道路
? 戈德史密斯认为:虽然各国的金融结构 各不相同,但金融发展的基

本趋势是一 致的。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
? 二者间的关系相当重要。戈德史密斯试 图从理论与历史两个方面予以论证,但 无法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第二节 麦金农—肖的金融发 展理论与模型
? 1973年,麦金农 —肖提出金融压制和金 融深化的新理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

一、麦金农—肖模型的核心内 容
? 该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其 核心思想是:主张实现金融自由化,以 使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趋 于均衡水平,从而保证经济发展以最优 速度进行。

二、麦金农—肖关于金融影响 经济发展传导机制的论述
? 对于该问题,两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一)麦金农的“渠道效应 论”。
? 麦金农认为:为了充分动员储蓄,增加 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货币当局应 改善货币供给条件,提高持有货币的实 际收益率,使货币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 价值储藏手段。从而使资本积累过程借 以进行的这种“渠道”得以扩大。货币 政策的这一作用过程 ,麦金农称之为 “渠道效应”。

(二)肖的“债务媒介论”。
? 肖氏认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实际货 币余额不是财富,而是货币体系的债务。 这种债务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各种 媒介作用,从而使社会资源得以节约、 又使社会在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因 而货币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重大促进 作用。

三、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 性循环
? (一)修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 ? 哈罗德 — 多马模型是英美经济学家在 1940 年 左右提出的一种经济增长理论。麦金农 — 肖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哈罗德 — 多马 模型,认为:金融压制的解除,即可以直接 通过储蓄倾向的提高来增加储蓄,又可以反 过来通过经济的增长而进一步增加储蓄,这 就是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金融深化及其效应。
? 所谓金融深化,其主要标志是整个经济 中金融部门的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 提高。其效应有四:收入效应、储蓄效 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

第三节 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

一、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 用
? 对一国而言,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形 成之后其发展水平会随着国内外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 用
? (一)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导致更高比例的储蓄被转化为投资,进 而促进经济增长。
– (二)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导 致资本配臵效率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 (三)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导 致储蓄率改

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重点、难点分析

一、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 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最早是在 1955年 及其以后数年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 述了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关 系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后来又逐步将其 系统化。

其主要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提出了广义的金融与金融 机构的概念。
? 他们认为:有关金融与金融机构的概念应该 是广义的,在他们看来,货币与各种非货币 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 代性;银行与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之 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所以, 货币理论只是整个金融理论的一部分,货币 只是各种金融资产中的一种;同样,银行理 论也只是整个金融机构理论的一部分,银行 只是各种金融机构中的一种。格利和肖的观 点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只是局限于货币理论、 金融机构也只是局限于银行理论的束缚,提 出了广义的金融与金融机构的概念。

2 、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
? 格利和肖在他们的观点中还提出了金融发展 的概念。他们认为:金融发展就是指各类金 融资产的增多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设立;经 济发展,金融也会随之发展。 ? 他们认为:由初始经济的金融制度向较为成 熟的金融制度发展,首先表现为金融资产的 增多;而在较成熟的经济社会里,金融技术 的发展又创造了替代面对面贷款的方法。随 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中介技术的发展, 不仅使银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非银 行金融中介机构也纷纷建立。由此而提高了 资金分配的效率,提高了储蓄与投资的水平, 最终使经济增长率得以提高。

3、经济增长与金融积累。
? 格利和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 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金融资产的增长率 将超过产出或实际收入的增长率。因为 在任何一段时间的两个国家之间、以及 在一个国家的两个发展阶段之间,金融 积累不仅对产出的水平敏感,还对产出 的增长率敏感;同时,金融资产对 DNP 的比率,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 的经济发展程度。

二、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 论
? 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做出 了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比较, 揭示出金融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结 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 戈德史密斯认为:研究各国金融发展的 差异,必须从比较它们的金融结构入手。 因为从金融上层结构、金融交易以及国 民财富,可发现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 他认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最重要指标 是——金融相关比率,在自由企业经济 中

,不同的金融相关比率总是与不同类 型的金融结构相关联。

2、金融发展的道路。
? 在戈德史密斯看来,虽然各国的金融结 构各不相同,但金融发展的道路却只有 一条,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目前金 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将沿着金融发展 水平较高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发展,先 进国家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
? 戈德史密斯从理论与历史的角度对该问题进 行了探讨,他认为: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发展, 可有效地增加储蓄与投资的总量;另外,金 融机构的介入,还能有效的将既定的资金分 配给收益率较高的投资项目。所以,金融机 构的存在与发展都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增长。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有些情况下,金融机 构的存在与发展,也许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 面影响。

三、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 论
? 1973年,麦金农 —肖提出了金融压制与 金融深化的新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将他 们的理论归结为同一金融发展模型。该 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其核 心思想是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以使实 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动趋于均 衡水平,从而保证经济发展以最优速度 进行。

尽管他们提出了金融压制与金 融深化的新理论,但他们的观 点仍有分歧,表现在:

1 、麦金农的“渠通效应论” 认为:
? 货币与实物资本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品。对于 不发达的经济来说,实际现金余额的需求和 实物资本的需求是高度互补的。在经济不发 达国家,实际货币余额与实物资本之间虽不 是相互替代关系,但在特定的情况下,这种 替代关系可能发生;它们的关系应是相互补 充的关系,不是此增彼减、而是同增同减。 麦金农还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放弃一切人为 的干预,让金融活动充分自由化,从而以金 融市场上自发形成的均衡利率作为货币的实 际收益率。

2 、肖的“债务媒介论”中, 关于货币金融因素如何影响经 济发展的问题,与麦金农的观 点有以下分歧: ? 麦金农认为货币是“外在货币”,而肖
却认为货币是“内在货币”; ? 肖认为实际货币余额与实物资本之间不 存互补关系;

2 、肖的“债务媒介论”中, 关于货币金融因素如何影响经 济发展的问题,与麦金农的观 ? 肖认为从整个经济社会来讲,实际货币余额 点有以下分歧:
并非财富,因而实际货币余额与实物资本之 间不构成替代关系。 ? 按照肖的观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实际货 币余额不是财富,却是货币体系的债务,这 种债务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各种媒介作 用,从而既可以使社

会资源得以节约、又可 以使社会在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因而货 币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

四、金融深化及其效应
? 金融深化是整个经济中金融部门的发展 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它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1、收入效应。
?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引起 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对实际国民收 入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是双重的, 即:由于货币行业服务对国民经济具有促进 作用而产生的正效应;以及由于货币供应需 要耗费实物财富和劳动,从而减少可用于国 民收入生产的实际资源而产生的负效应。金 融深化所导致的收入效应是有利于经济发展 的正效应。

2、储蓄效应。
? 储蓄效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深化 引起实际国民收入增加,社会储蓄总额 也将按一定比例增加;二是金融深化提 高了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导致整个经济 社会的储蓄倾向增强。

3、投资效应。
? 它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储蓄效应增加了 投资总额;二是金融增长提高了投资的 效率。

4、就业效应。
? 由于货币实际收益率的上升导致了投资 者资金成本的提高,因此投资者倾向于 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替代资本密集型的 生产以节约资本的使用,从而使整个社 会的就业水平得以提高。

复习思考题
? 1、简述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 2 、试述戈德史密斯关于金融结构与金 融发展方面的研究对金融发展理论建立 的重要性。 ? 3 、试析麦金农 — 肖是如何论述金融发 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
? 结合我国实际,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易纲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51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