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发布时间:2017-09-29 所属栏目: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

一 : 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蒋介石与李宗仁》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页面。
不是冤家不聚首:蒋介石与李宗仁 作者:郭彬蔚


谱金兰一厢情愿(1)
蒋介石和李宗仁,在旧中国都不是无名之辈。而且他俩的名字还往往连在一起:北伐之初,蒋介石是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李宗仁是第七军军长;北伐军行至长沙,两人互换兰谱,成了异姓兄弟;十年内战时间,蒋、冯、阎、李四大派,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玩弄“还政于民”的把戏时,蒋介石是总统,李宗仁是副总统;其后*权威人士评战犯名单时,蒋介石名列榜首,李宗仁紧随其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别看这两人总是一前一后,如影随形,实则貌合神离,有时甚而彼此翻脸,兵戈相见。他们从相识那天起,到彻底决裂前,始终存在着不大不小的缺口,又疼又痒的矛盾。1965年李宗仁回大陆后,两人终于泾渭分明。
如今,李宗仁安息在大陆,蒋介石局处在海峡另一面,站在望乡台上,翘首看故园。两人隔海待统一。
蒋、李两人之事,还须从结义金兰说起。
人们还能记得《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说的是一千八百多年前刘备、关羽、张飞为匡扶汉室,在花开正盛的季节,在张飞庄上,用三牲祭告天地,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共图大事。
蒋介石对桃园结义的故事,深感兴趣,几至成癖。因此,他的结义弟兄多到连他本人也数不清。翻开他的金兰谱,下肢瘫痪、腰缠万贯的张静江,亲日派政客黄郛,北伐进军中逃跑的王柏龄……都名列其中。蒋介石和他们结义,不是为了“匡扶”谁,而是要这些人扶保他自己。
一些人和蒋介石结拜,是否出于自愿,无从查考,而且也没有必要专为此浪费时间。不过笔者确知蒋介石和李宗仁结义,纯属一厢情愿。说来令人捧腹。
1926年炎夏8月,北伐军雄赳赳地大步前进,北伐军总司令部也随即进驻长沙。这时,蒋介石和李宗仁还没有发生什么严重裂痕。李时常到总司令部来,谈公务,有时也聊天。有一天,蒋坐在办公桌上,李靠在椅子上,聊得兴致正浓之时,蒋介石的话锋一转,亲切地问李宗仁:“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李宗仁答:“三十七岁。”
“我大你四岁,我俩换帖吧!”蒋介石说。
“我是你的部下,我不敢当啊!再说我们革命也不应再讲旧的那一套啊!”李宗仁说。
“没关系,没关系,你不必客气。我们革命,和中国旧传统并不冲突。换帖之后,使我们更能亲如骨肉。”蒋介石边说边打开抽屉,取出兰谱,看来早有准备。这时李宗仁也站起来,边说:“我惭愧得很,实在不敢当。”边连连后退,似乎很不想收这兰谱。
“你不要客气,你人好,又很能干……”蒋介石边说话边抢前两步,把兰谱塞在李宗仁军服口袋里,还一再嘱咐李宗仁,也写一份给他。
李宗仁回到自己营中,看看兰谱,只见上面除写有蒋的生辰八字外,还有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词后落款:“蒋中正”、“妻陈洁如”。
蒋李结义,不仅没有青61阅读

中原逐鹿,鹿死蒋手
在不到两年光景,蒋介石就接二连三击败李宗仁、张发奎、唐生智、石友三等人。这使他“削藩”的信心增强了,搞*的意志更坚定了。一时间各派军阀、党内*、大小政客,蒋都没看在眼里。在蒋的心目中,削平冯、阎两大派,只是时间和时机问题。
冯玉祥和阎锡山此刻也在想如何与蒋介石斗,不但不要被蒋消灭,还要战而胜之。这样一来,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弄得黎民百姓岁无宁日。蒋、冯之间斗,蒋拉阎斗冯;冯、阎之间斗,冯部下去联蒋以制阎;蒋、阎之间斗,阎与冯结盟共同抗蒋。他们之间的斗,由暗斗到明争,由通电对骂到战场火拼。在蒋、阎、冯互斗过程中,狡猾的阎锡山,逐渐悟出一个问题,他的大敌主要是蒋介石,他自我推测,一旦动起手来,未必输给蒋介石,因为蒋在军阀政客中,相当孤立;若把各派系的军队、各方面的政客串联起来之后,凭我阎某军事、经济实力,可以成为盟主。
阎的上述估汁没错。1930年3月,阎抓住了蒋处境孤立的有利时机,两次发通电谴责蒋介石,明确对蒋说:“武力不足以统一全国”,你蒋介石想“削藩”办不到。他表示和蒋“同时下野”,这无疑是向蒋介石将了一“军”。
就在这蒋阎矛盾日益激化之际,国民党改组派陈公博、王法勤,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人,乘势推波助澜,纷纷致函致电阎锡山,敦促他推举他领导反蒋,拥兵二十万的冯玉祥也一再表示,只要阎领导反蒋,冯某唯命是从。
这期间各派都有代表在太原。但广西代表的参加却是一种误会与巧合。
1930年8月避居香港的郭德洁,正当她寂寞无聊之际,她的一位好友舒之锐,从故都北平发来了邀请信,约她来北平观光,这本是私人游历性质,谁知经新闻媒体报道后,正值扩大会议高潮时期,北平冠盖云集,包括汪精卫、阎锡山在内的大小政客们获悉桂系巨头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女士北上的消息后,他们犹如注射了兴奋剂一般,彼此奔走相告。当郭德洁在天津港登岸时,军政各界代表数百人举着横幅,打着小旗,列队在码头上欢迎。郭德洁不知这欢迎场面的缘由,她内心一面猜测,一面笑容可掬的向欢迎者频频还礼。郭氏抵达北平时,欢迎场面更是热烈。下榻之后,国民党中的*邹鲁、谢持、张知本等这些年近花甲之人,都来访拜这位不到而立之年的女性,和她恳谈。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公博、陈璧君夫妇,遇到这种场合,也急忙赶去拉关系。
原是到北平观光游历的郭德洁,做梦也没想到,如此受欢迎、受器重。不过她很快就悟出了个中的奥妙,尴尬表情迅即为之一扫,竟谈笑自若有来有往的与各方代表酬酢起来,她把假戏真唱,居然成了桂系参加扩大会议的代表。
1930年3月,云集太原的各方代表,一致推举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共同反蒋。这样,开始了空前规模的军阀大混战,在东起山东,西迄襄樊,南至长沙,北到河北数千里战线上,一百多万军队互相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大混战之初,阎、冯部队进展较为顺利,接连攻克济南、商丘,逼近徐州、蚌埠;桂系军队也攻占了长沙、岳州。稍后,蒋介石策反阎、冯手下将领韩复榘等人倒戈,战争遂处于胶着状态。
一直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东北军张学良,在蒋、阎双方争相拉拢的情况下,按兵不动。8月末,蒋军攻下济南,9月18日,张学良表态,发出拥蒋通电,遂即挥师入关,直下平津,冯、阎腹背受敌,不得不通电下野。
李宗仁见此情况,明知大势已去,遂将军队撤出长沙。在这时湖南大旱,赤地数百里,无粮可购,桂军给养中断,很快退回广西。在退军中,粮饷两缺,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困窘之时,阎锡山寄给桂系四十万元巨款,为李宗仁解了燃眉之急。悭恪出名的阎锡山,何以对桂系如此慷慨?原来阎在东北军入关后,明知大势已去,索性把手中公款去做顺水人情,说不定将来还会对自己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何况他一直误以为去北平观光的郭德洁,是李宗仁派去的桂系代表,是对他的支持,所以便分给李宗仁一杯羹。
且说桂系退回广西老巢之后,处境依然困难,连年内战,弄得民不堪命,财源匮乏,桂系主要头面人物之一的黄绍竑,心怀去志,李、白二人多方劝阻、挽留,均未奏效,终于发出措辞委婉的息兵下野通电,之后经越南去香港。
在严重困难局面下,李、白二人经过反复计议,先下手将卢汉所部滇军赶出了广西,解除了南宁之围。他们的另一个驱赶目标,自然是广西境内的粤军。桂军刚刚将枪口对准粤军,粤方代表来到了广西,表示握手通款言和之意。此刻的李、白,处境正难,对于粤方的主动举措,自是求之不得,双方一拍即合。粤军遂即撤离广西,彼此化干戈为玉帛。
广东粤军对广西由打到和,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之谜何在,若揭穿其底还须从中原



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蒋介石与李宗仁》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页面。

二 : 《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3000字

《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作者选择了1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之中。《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乐与蒋介石都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红色经典追怀峥嵘岁月,抽丝剥茧呈献党史真相。

毛泽东,蒋介石。。。。。。

他们都曾几度沉浮,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2个正党的领袖。

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2个人半个世纪的较量,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3个人的历史:1个人是毛泽东,1个人是周恩来,还有1个是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从合作与斗争的角度,讲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共产党与国民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

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领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毛泽东是中共"1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不过,在一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山露水。在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排名第十二位(当然,当时排名顺序并不很严格)。然而,他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甚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了他是正确的。特别是一九三四年冬,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了历史对毛泽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在中国当时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www.61k.com)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1个伟人;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3000字_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为1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1个战术家而不是1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1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1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

珠江在缓缓地流淌,波光粼粼,像一条闪光的围巾,围在广州的脖子上。虽说已是腊月,这里却无寒冬之感,街头巷尾的大榕树依然翠绿,姹紫嫣红的花儿把这座五羊城点缀成一座花城。1923年岁末的广州,充满春意。理着平头、留着八字胡的孙中山画像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随处可见。国民革命军战士们戴着大盖帽,背着长枪,在车站、桥头、大楼前站岗。只有在广州西南、珠江的1个小岛——沙面,才会见到英国的巡警。那里是英租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拿洋炮轰开中[www.61k.com]国的大门之后,英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幢幢欧式小洋楼。

用黑色沥青铺成的新式马路,正在市内伸展。公共汽车已经出现在街头。只是那些小巷依然那般狭窄,连阳光都难以照进去。不论是浓妆艳抹的小姐,还是脸色黝黑的女苦力,差不多都迈着一双大脚。那年月在北方农村还能见到的留长辫的男人,在这里早已绝迹。

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出现在广州街头。他的头发长而密,眉毛却稀疏,一双眼睛大而明亮,下巴左侧长着一颗醒目的痣。他手提行囊,腋下夹着一把油纸伞,那模样颇似在“文革”中印行了九亿张之多的刘春华笔下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子日:“三十而立。”毛泽东刚刚过了他的三十华诞。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二十二号,住着他的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以及出生不久的次子毛岸青。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他,风里来雨里去,走南闯北,这一回难得在家中住了2个月,对任劳任怨、独力挑起家庭重担的爱妻,算是莫大的精神慰藉。无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即,作为湖南代表,他不能不前往那里。

毛泽东颇重感情,离别妻子之际,挥笔写下一首情深意长的《贺新郎》,托出一颗赤诚之心: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

……

三 :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戎马一生,他干过很多大事,也犯下许多错误。(www.61k.com]

1937年9月11日,蒋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当时他命令少帅张学良,尽可

能地避免和日本人发生任何冲突。

这一命令注定了蒋介石最后的命运。

很多人认为蒋不爱国,缺少民族意识,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他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

治者,岂会不爱国?

1906年,蒋上一堂日本人教的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做中国,说中国

有4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4亿个微生物。这时蒋胸中一股怒火,他不顾军纪走

上前去,把那土块掰成八块两眼怒视教员问道:“日本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

寄生在这八分之一中?”蒋当然是个爱国者!他坚持维护一个台湾原则,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谁搞台独,我要谁脑袋。”这是他的名言。

人这一辈子,孰能无过?但有些错犯了就很难改过;有些错改了也无法求得原谅;有些

错即使被原谅也永远都是个错!

蒋介石的人生不仅不完美,而且是个悲剧!政治人物似乎注定无法完美,可是蒋的悲剧

也是自己造成的。

其实我从不讨厌蒋,有时还有点喜欢他。他的缺点很多,性格古板,暴戾,神秘等。可

他是个孝子,他母亲也是个很好的,伟大的母亲!

有人说蒋介石是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忠心,军事天才;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失败者,

是中国历史上失去中国的人。我想,他没有失败,他的人生时近时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

进一步!但是蒋的人生是不幸的,他遇上了毛泽东,输在了运气二字上,是生不逢时吗?他

到底是乱世之英雄呢,还算是治世之能才?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蒋在他最后的二十年使得台湾经济告诉发展,他致死都没完成的梦想是“光复大陆”。这

又算什么呢?就像孙中山有时也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样,蒋也是!

悲剧的人生~ ~

扩展:蒋介石传读后感5000字 / 蒋介石传读后感800字 / 蒋介石传读书笔记5000

四 : 10柳暗花不明-读《毛泽东与林彪》

本来打算看的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的书目,一时不凑手,就用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健君、程波和王龙彪合著的《毛泽东与林彪》临时代替。选择这个题材还有一个原因,近期的阅读量有些欠账,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是选择一些题材相对熟悉的来快读凑数,而我涉猎近现代史已有段时间积累些基础,每到读书计划卡顿就搬兵于此,这样渐成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很多事件的时间节点都已能摆脱度娘,可历史真的很吊诡,对一段事情的把握往往并不与掌握的材料成正比,搜集很多材料后发现与确信相比更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上的矛盾来证疑我们已知的或许并不是真相,可真相究竟是什么仍不得而知,历史的魅力大概也源于此,《毛泽东与林彪》三天的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感觉。

毛泽东和林彪两人之间的关系算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耐人寻味的充满神秘色彩话题中的一个,作者围绕这一主线从他们的相识起点的井冈山开始写起,全书共34.4万字,分井冈相识、初露分歧、黄土情深、重大抉择、山雨欲来、风雷滚滚、走向巅峰、庐山摊牌、彻底决裂等九个章节,记述了他们从革命战友到分道扬镳的历程。

据说,这是一本多次报中央相关部门历经两年有余审批才获准出版的书,但我不得不说里面绝大多数的内容散见于目前公开可以查阅的资料,只是在这里作者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把这个接受的过程梳理更流畅,但其中对一些材料的取舍以及事件的交代带上了说书般的编造感,没有借鉴现下最新的文献发现成果,使其作为一本专著应有的价值大打折扣。

首先,成王败寇的正朔春秋笔法是本书的硬伤。所谓“春秋笔法”,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其中“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即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这种文以载道的写法用在历史记事上就让史料失去了原生态的写实,这可谓“历史是当代人的历史”的有记载的最早范例,据此后世也称之为微言大义。正朔,即正统的意思,原义是某朝历法的第一天,由于汉及其前朝代更迭时,每更正朔以示新呈天命,因而在后来延伸成为我国古代的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政治概念,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同时期并列的其它政权,则被称为是“番”、“虏”、“夷”、“贼”等。本书作者继承了这种写作风格,书中从林彪出逃盖棺开始前推至入黄埔林彪政治生涯的开启,都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针砭林彪当时的动摇与投机。关于毛林二人关系书中引用林彪自己的师生定位,其实就作者的描写来看用《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来定义更到位,书中的林彪在毛泽东面前就如毛泽东曾斥责的“你是个娃娃”,毛泽东则神话成如来佛般的先知先觉,我们只能说这不可能是他们50年私交公谊真实的写照。

其次,作者很多时候以一种爆料哗众的角度在历史大事件背景下切入一些历史细节描写,因为对大背景把握失准,披露的细节也失去依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同时作者也没有注出相关细节的出处,一些立论也就流为一种虚实难辨的历史可能。第二章《初露分歧》中的5小节《林彪首次与毛泽东公开发生冲突》讲会理会议前林彪致信张闻天要求以彭德怀代替毛泽东负责军事,其中一段“自遵义会议后,红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与敌人兜圈子,以图甩掉敌人的围追堵截。林彪率一军团按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不是渡河,就是爬山,险山恶水,接踵而来。林彪走在行军队伍里,都有点苦不堪言。”太过想当然,这里的描写还不如王树增的战争小说《长征》里交代的客观,而致信这件事对理解毛泽东、林彪和彭德怀三人的恩怨算是一个关键的结点之一,也是延安整风中毛彭冲突的底火。另外关于平型关大捷、朝鲜战争关于出兵决定、中苏珍宝岛冲突相关史实随着档案的公开和研究的深入,即使是官方出版物也已放弃了书中这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式的书写,尤其朝鲜战争中国有关决策的描述严重背离历史事实,这都让原本可能真实的后续描写也成了娱乐圈的八卦谈资,而书中设计的多段有关林彪与叶群的私密谈话进一步彻底坐实戏说的椅子。

如此讲下来,问题来了,这本书真的就是一本戏说的剧本吗?其实真不是,只是作者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材料拼凑太多容易导致疑心生暗鬼。历史叙事无论多么宏大最终都是由一个个有着七情六欲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来完成的,在这里作者正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料的把握将本来孤立的一个个时间断面前后顺序对齐摆正,理出一部倍感穿越的太子上位记。例如,我一直对党史上一份重要文件《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主持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林彪何以与江青扯在一起迷惑不解,第七章《走向巅峰》中的3小节《江青与叶群的“君子协定”》彻底揭开其中疑窦,还有罗瑞卿的打倒、天才论、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是否设国家主席之争等作者都给出了比较可信的表述,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史料把握和推理的逻辑,当然如果能再严谨些就更好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就像我们不能企图制造完美的新人类一般,我们不能奢望于一本著作中没有疑点,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当然只有尽可能多的占有史料,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去编排,以史为鉴也才有意义,就此而言,这本《毛泽东与林彪》不算合格,但就整理串讲这段敏感复杂并正塑造着当下社会的历史而言,拘于现有研究环境这种解读又是成功的,因为它在引起读者好奇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曾为历史风流人物光环下凡人的一面,从而让这段历史变得具象而可触摸,虽然没到柳暗花明的地步,但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历史瑰丽的一面已在前方。

二〇一六年三月七日

作者简介:

叶健君,男,1964年2月出生,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写作,曾策划主持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年度焦点》(3本)、《聚集红都》系列从书(四本)、《聚集红墙》(4本)等20多部书籍,撰写《湘籍共产党人的精神》《毛泽东与王明》(中央文献出版社)等个人著作4部,发表了《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剖析王明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等30多篇论文,参编各类书籍30多部,曾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

本文标题:毛泽东与蒋介石读后感-蒋介石与李宗仁全文阅读 作者:郭彬蔚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94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