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输液瓶的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7-10-09 所属栏目:计算机发展简史

一 : 输液瓶的发展简史

输液瓶 -发展简史

在国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使用了化学稳定性好,气密性优异,且能耐高温的PP或PE塑料瓶来分装大输液,较好地改善了药品的封装质量和保质储存期,但塑料瓶输液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形成空气回路药液才能滴出,空气中的微粒、细菌仍可通过空气回路进入药液,二次污染的机率仍然较高,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仍然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聚氯乙烯(PVC)软袋输液应运而生,软袋输液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张力压迫药液滴出,无须形成空气回路,大大降低了二次污染的机率。但PVC材料在聚合过程中为改变其性能加入了增塑剂(DEHP)。研究表明,PVC软袋在使用时可能有微量DEHP溶出,DEHP是一种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其次,PVC软袋质地较厚,不利于加工,其对氧气、水蒸汽的透过量较高,温度适应性差,高温灭菌易变形,抗拉强度较差等,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它在输液包装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聚烯烃多层共挤膜(非PVC膜)应运而生。非PVC多层共挤膜国际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研制成功,聚烯烃多层共挤膜的结构和严格控制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其不仅有玻璃瓶、塑料瓶、PVC膜所有的优点,而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是输液产品理想的包装材料。


——膜材多层交联共挤出,不使用粘合剂和增塑剂,吹膜使用空气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空气,筒状出膜避免了污染,为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


——膜材热封性能好。适宜多种灌装设备和接口,弹性好,抗跌落,耐高温,可在1200C的条件下灭菌,透光性好。


——膜材具有惰性生化性能,对水蒸汽、氧气和氮气的阻隔性能好,便于长期储存,适宜灌装各种电解质输液营养型输液和治疗型输液。


——膜材不含氯化物,对人体无害,用后处理时对环境不造成影响,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环保型包装材料”。


非PVC膜大输液替代玻璃瓶、塑料瓶、PVC膜包装的大输液,明显改善了药品包装的质量,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的包装物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药品使用过程中二次污染的机率,保障了全社会的用药安全,增强了我国输液制品国际竞争能力。

。www.61k.com)

二 : 桑拿服饰:桑拿服饰-桑拿服饰的简介:,桑拿服饰-桑拿服饰的发展史:

桑拿服装_桑拿服饰 -桑拿服饰的简单介绍:

[www.61k.com]桑拿服饰主要是指在酒店、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桑拿技师所穿着的1种服饰!.

桑拿服装_桑拿服饰 -桑拿服饰的发展史:

桑拿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1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

隋唐服饰(581~907)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明清服饰(1368~1911)

现代服饰(1911——

桑拿服装_桑拿服饰 -桑拿服饰的分类:

桑拿长裙、桑拿短裙2种

桑拿服装_桑拿服饰 -桑拿服饰特征:

在造型上比较夸张,最求新、

在颜色上附带最流行色彩及元素。

在材质上,多采用闪亮的,亮片及亮钻,给人1种很闪的感觉。

桑拿服饰属于特定的群体的制服,工作服,所以桑拿服装的循环使用效率不高,一般都是1-两个月更换一次,夜场追求的是新,奇,特,要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桑拿服装的更换周期很短,一成不变的话,很容易给大众带来视觉疲倦,桑拿服装会吸收当下最流行元素,整合在里面,同时也可以带来时尚的气息!

桑拿服装_桑拿服饰 -桑拿服饰的制作:

桑拿服饰设计追求的是时尚,简单,张扬,大胆的风格!从设计的出图,纸样,车板等!

三 :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www.61k.com]”脍炙人口的诗句背后,潜藏着一条永恒的战争法则——高度决定视野。无论山头还是城楼,制高点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人类的双脚终于可以离开地面后,在天空安上自己的眼睛让对手无所遁形已不再是痴人说梦了。空中侦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宽大正面和深远纵深的目标情报,比其它手段具有更高效直观的优势。而快捷灵活的侦察机作为资格最老的军用飞机,率先拉开了空中战争的帷幕。

从气球到飞机——航空侦察的开端

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但不久的将来,取得空中优势更为重要。——《制空权》作者朱利奥·杜黑(1909 年)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朱利奥•杜黑

在军事航空领域起步最早的是法国人,蒙特哥菲尔兄弟于 1783 年实现载人气球升空后,1794 年法国就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支气球部队在战斗中观察敌军行动。尽管拿破仑曾刚愎自用地撤销过这支“高高在上”的部队(否则滑铁卢之战可能是另一个结局),但从 19 世纪的美国南北战争、普法战争到 1904 年的日俄战争,只是小配角的气球都已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预示着传统战场将从平面走向立体空间。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气球用于侦察历史悠久,一战中德军仍在广泛使用

作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气球和更晚出现的飞艇因体积大操纵不便在作战中受到很多限制,直到动力飞机的诞生才真正改变了战争的格局。莱特兄弟的成功激起席卷欧美的航空热潮,特别是 1909 年法国人布莱里奥用自制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的举动,促使各国军方认识到飞机的军事潜力,陆续组建航空部队。而从气球应用中取得的经验以及早期飞机的简陋性能,就决定了这支新生力量最初也是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侦察敌情。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1910 年的“亨利·法尔芒”推进式飞机

1910 年 6 月 9 日,两名法国陆军军官用一架“亨利·法尔芒”推进式飞机执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侦察性质的飞行任务。这架单座双翼机由弗坎中尉驾驶,马科涅上尉挤在座位和发动机之间,手持照相机拍摄地面景物。飞机及侦察飞行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则始于 1911 年为争夺北非属地而引发的意大利与土耳其之战。意大利远征军进驻利比亚后,随军航空队的皮亚扎上尉于 10 月 23 日驾驶“布莱里奥”XI 型飞机对土军阵地展开侦察。次年 5 月 2 日,意军飞机还进行了首次夜间侦察飞行。除目视观察外,意军飞行员也将相机固定在飞机座椅上实施空中照相侦察,为地面部队最终击败数量占优的敌人提供了及时而可靠的战场情报。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布莱里奥不会想到他用来飞越英吉利海峡的飞机日后会成为第一种侦察机(图为“布莱里奥”XI 复制品)

此后 1912-1913 年间的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交战各方都用上飞机的国际冲突,虽然当时飞机还只能起到侦察、通信和零散的轰炸等辅助作用,但已显示出天空对谁都不再是安全的屏障。1913 年冬,为配合北京政府出兵征讨蒙古叛军,南苑航空学校派出一架法国造的“高德隆”教练机到内蒙地区对叛军进行侦察和威慑,这也是中国的首次空中作战行动。

从侦察到空战——空中力量的崛起

航空侦察是如此重要,因此任何一方都将尽力阻止对方的航空侦察。——英国皇家飞行队手册(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战的各国军队共有 700 来架飞机。这些所谓的军用飞机其实既无固定武器,也无类型差别,几乎全被派到战线上空查看对方的活动。许多保守的陆军高级军官认为飞机不过是昂贵的玩具,在战场上还不如马匹重要,对飞行员带回的情报在等到地面侦察证实前都持怀疑态度。尽管一开始不受重视,但飞机还是很快在大规模运动战中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缺乏隐蔽意识和防空能力的地面部队很容易被低空飞行的敌机跟踪观察,暴露己方的位置和意图。如 1914 年 9 月初,法国侦察机发现德军主力改变了进军巴黎的路线,这一情报让英法联军及时调整部署,经过马恩河战役扭转了原本被动的局面。

欧洲战场陷入胶着的堑壕战后,空中侦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的作用日趋重要,运用方式也进一步细化。飞机取代传统骑兵成为侦察敌人纵深地带的主要手段,通过从高空持续拍摄对方领地,为指挥官掌握战场形势提供依据。在交战期间,侦察机可协助地面部队及时掌握敌军的行动,采取有效的进攻或防御措施。此外,侦察机还担负着火炮校射的任务。到一战末期,即使出现了专门的空战和轰炸部队,侦察航空兵仍占到各国空中力量的 40% 左右。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德国的单翼“鸽”式侦察机

战争的需要刺激着各国航空业竞相发展性能更好的侦察机,但过程却不尽相同。英军认为平稳的飞行有助于空中观察的准确度,战前就向皇家飞机制造厂订购了大批以稳定性见长的 B.E.2 系列双座机。然而在实战中,位于前座的观察员不但视野受到发动机和机翼及支架的阻碍,使用机枪时也只能向后上方射击。加上机动性差,B.E.2 遭遇敌机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结果沦为“福克飞机的饵料”。直到 1916 年,经过改进的 R.E.8 等新机型才让英国飞行员挽回了颜面。法国起初还要仰仗“布莱里奥”和“法尔芒”等老型号,后来主要用新型战斗机兼顾侦察任务,1918 年初面世的“萨尔姆松”2A 是个例外。这种最早采用星形发动机和自封油箱的专用侦察机以视野开阔、火力强大和结实耐用而著称,很受协约国尤其是美国航空队的青睐。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英国的 B.E.2可谓“成也稳定性,败也稳定性。”

在同盟国一方,德国不仅大力研制飞艇,还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开战时建立起欧洲最庞大的飞机部队。早期大量装备的“鸽”式单翼机因性能落后,到 1915 年初已让位给新型的 C 级武装侦察机。这批由德国和奥地利多家厂商生产的机型都将观察员置于后座,可灵活操作活动底座上的机枪,在空战中占到不少上风。次年服役的“容克斯”J1 更具革命性,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构造的飞机,低空侦察时更能承受地面的攻击。而“鲁姆普勒”C.IV 的升限达到 6,400 米,超过大多数战斗机,依靠高度优势经常深入敌方领空进行照相侦察,很少能被拦截。为适应高空环境,发动机加装了增压器,乘员还配有加热飞行服和供氧装置。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兴登堡”号飞艇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德国“鲁姆普勒”C.IV 的爬高优势让当时的战斗机也望尘莫及

其他参战国中,意大利的侦察机更突出高速性,如“安萨尔多”S.V.A.5 单座机的时速高达 230 千米,逼近当时的飞行极限。[www.61k.com)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俄国航空部队却在大型飞机的运用上独树一帜。西科尔斯基早在 1913 年就试飞成功四发动机的“伊利亚·穆罗梅兹”重型轰炸机。俄国参战后利用这种“巨无霸”组建了历史上第一支轰炸机部队,1915 年 2 月开始对德国占领区实施轰炸突击和远程侦察,而且因组织得当,在 422 次任务中只被击落过一架。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伊利亚.穆罗麦茨号

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改善,侦察设备也在快速发展。战争初期仅凭飞行员目视观察后画下的草图缺乏具体可靠的细节,带上普通相机也难以拍到足够清晰的照片。为此,1915 年英国的桑顿·皮卡德公司首先研制出第一台专业航空相机,不久德国侦察机也配备了本国蔡司公司的同类产品,固定在机身上由观察员操作。1918 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全自动航空相机,不仅是拍摄效率,图像精度也大幅提高,从 4,500 米高度还能拍到泥地里的足迹。大战末期战况激烈时,双方每天都频繁派出侦察机拍摄成千上万张航空照片,经判读人员分析后得出最新情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一战中使用的航空相机大多还很简陋

*侦察引发空战*

头顶上出现的飞机即使没有攻击性,也让地面部队感到如芒在背,不得不采取分散和隐蔽措施或转入夜间活动,同时增强防空火力。但这些被动手段无法完全蒙上敌人的眼睛,以飞机对付飞机只是个时间问题。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空战就是一次空中反侦察作战:1914 年 10 月 5 日,一架法国“瓦赞”飞机在巡逻时,发现德国一架“阿维亚蒂克”侦察机正窥探法军防线。法机逼近对方后,由观察员用机枪将其击落。正是为了消灭和赶走敌方侦察机,才催生出专用的战斗机或称驱逐机,从此引发对制空权的争夺战。飞机在战场上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旁观者,而演变为更致命的作战武器。

从前线到后方——战场视野的延伸

具备最有效的照相侦察能力的军队将赢得下一场战争。——德国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1938 年)

不等一战结束,没有人还会否认飞机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了,英国率先成立独立空军标志着空中力量开始摆脱配角的身份。虽然停战后来自军方的需求锐减,但在民用市场和局部冲突的刺激下,航空技术的发展并未停步,空中作战从理论到实践也逐渐走向成熟。即使在和平时期,飞机也出没在国境内外进行地图测绘和修正,并时刻刺探潜在敌手的实力和动向,为下一场战争作“知己知彼”的准备。

二战爆发时,侦察机在各国空军编制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但性能已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既有专用机型,也有从战斗机和轰炸机改装而来的。机上配备航空相机、无线电台、照明弹等设备供昼夜活动,大型侦察机除了自卫武器还能携带炸弹或鱼雷攻击目标。照相侦察成为空中侦察的核心,二战中有 80% 的战场情报来自航空侦察照片。此时的航空相机普遍加长了焦距,加大了幅面,清晰度和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可进行垂直和倾斜拍摄。后期还出现了用电子设备探测雷达站和无线电台信号的电子侦察机。在海上战场,水上巡逻机和舰载侦察机担当海军基地和舰队的耳目。不论战火烧到哪里,这些涂着低可见度迷彩的“空中谍眼”都扮演着探路先锋的角色。

纳粹德国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为空军装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侦察机,并积极加以运用。早在 1936 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派出的干涉军团就配有侦察机分队。1939 年德军发动闪击战前从空中全面勘查了波兰境内的重要目标,此后经专门改装的 Do 17 和 Ju 86等轰炸机又开始系统地侦察苏联腹地,远至莫斯科和伏尔加地区。不仅利用加装增压器和燃油喷射系统的高空远程侦察机搜集情报,德国空军还很重视直接配合地面作战,具有短距起降能力的 Fi 156 和视野宽广的 Bv 141 等轻型侦察机就活跃在战线前沿。虽然德国没有航空母舰,但象 Fw 200 这样的大型岸基侦察/轰炸机对大西洋上的盟军船队也构成很大威胁。1944 年后走下坡路的德国空军寄希望于少数尖端武器能突破盟军的空中封锁,包括用喷气式的 Me 262 战斗机探查 V-1 火箭对伦敦的袭击效果,用 Ar 234 轰炸机寻找盟军反攻的迹象,甚至试验过 DFS.228 火箭动力侦察机,但都无法挽救纳粹覆灭的命运。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不对称外形的 Bv 141 具有良好的观察视野

另一个战争策源地日本从仿造西方机型起步发展空中力量,面对广阔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海域,对研制各种侦察机也是不遗余力。和德国相似,日本陆军航空队在作战中也经常使用 C5M 陆上侦察机、Ki-36 直接协同机和 Ki-76 指挥联络机等,提供侦察和校射方面的支援。而海军拥有不少水上侦察机,从 H8K 四发大型巡逻机、 E11A1 夜间侦察机到可用潜艇搭载的 E14Y1 轻型侦察机,作为航母舰载机的补充。二战后期,配属陆军师团的 Ki-46 司令部侦察机和 C6N1“彩云”舰载侦察机以出色的高空高速性能一度让盟军颇感头疼,日军也将其改装成战斗机试图拦截美国的轰炸机群,但这样的困兽犹斗同样以失败告终。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C6N1“彩云”舰载侦察机

一战中只能靠外国飞机作战的美国经过 20 年努力,到加入二战时空中实力已后来居上。陆军航空队的侦察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O”系列观测机,1942 年后改称“L”系列联络机,如 L-3“蚱蜢”轻型飞机,执行前线观察、通信和救援等任务。一类是“F”系列照相侦察机,多改装自战斗机和轰炸机。将 P-38“闪电”拆掉武器加装航空相机后的 F-5 侦察机就曾在诺曼底登陆前后不间断地监视着滩头阵地和德军动向,保障盟军的反攻行动。而由 B-29 轰炸机改装的 F-13 可在高空避开防空炮火,适用于对日军占领区和日本本土进行远程侦察。美国海军则主要以水陆两栖飞机和舰载战斗机的侦察改型作“舰队之眼”,其中续航力强的 PBY“卡塔利那”在中途岛之战中及时搜索到日军的踪迹,使日本航母招致灭顶之灾。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用 P-38 改装的 F-5 侦察机为诺曼底登陆提供了保障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PBY“卡塔利那”是中途岛之战中美军锐利的眼睛

英国从开战之初就在重重压力下勉力支撑,没有太多资源发展专用侦察机,只能充分利用现成机型。与航程短的“喷火”战斗机和速度慢的“布伦海姆”轰炸机相比,双发双座型的“蚊”式执行侦察任务更胜一筹。这种全木结构的飞机原本设计为轰炸机,实际比大多数战斗机都飞得快。经过相应改装后的“蚊”式既能从事照相侦察和天气观测,又能给轰炸机群指示目标和确认战果,不愧有“空中多面手”的美誉。为保护海上生命线,英国还组织“海象”、“桑德兰”等水上巡逻机执行长时间的反潜侦察和远程护航,沉重打击了德国潜艇的活动。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速度是“蚊”式飞机最好的武器,甚至可以摆脱 Me 262 喷气机的拦截

在遭到德国入侵前,苏联空军已经装备了由图波列夫、波里卡尔波夫等设计局研制的多种侦察机,但其中不少还是过时的双翼机。然而在战争中,“老古董”却焕发出新活力。如 1929 年就服役的 Po-2 不仅造价低廉易于维护,而且低速机动性能优异,经常让德军战斗机无从下手。除了接收英美援助的飞机,苏联在战时还不断生产 R-10、Su-2 侦察机和 МБР-2 水上巡逻机,以及 Yak-9 等战斗机的侦察改型。与西方同类机型有所不同的是,苏军侦察机都兼具攻击能力,即便是小巧的 Po-2 也能带上炸弹突袭敌军阵地,有力地支持了地面作战。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貌似老旧的 Po-2 其实还大有作为,30 年累计4万多架的产量就是明证

此外,直升机也在二战中崭露头角。德国海军在 1943 年曾采用过少量 Fl 282 直升机,跟随舰队执行反潜侦察任务。西科尔斯基移居美国后研制成功 VS-300 直升机,其军用型号 R-4 从 1942 年起陆续进入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服役,在侦察、搜救和运输等方面表现出极佳的适用性,为直升机的广泛应用开启了大门。

侦察机 谍眼重重战长空——侦察机发展简史(1911-1945)

R-4 的服役展现出直升机的前景不可限量

四 : 中国风水学发展简史

中国的风水学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八个不同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两宋、明清和清末民初、现代。

一、先秦:风水思想的萌芽时期

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风水术并没有产生,只是出现了与风水术相关的相地知识,它为后来真正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人们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学会“择地而居”,也可以说,选择有利生存的基本环境,这也是人的本能吧。

先秦时期就有相地活动,包括相阳宅与相阴宅。这时期先后出现过盘庚、公刘、周公等人,他们在实际相地中都为中国的风水术做过贡献。但当时相宅并没有太多的禁忌,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术数。

二、秦汉:风水术的酝酿时期

秦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地脉观念。讲究风水地脉的习气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在民间都已开始盛行。

汉代时,风水理论已逐步开始成形。当时,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已经出现,相地术方面的典籍如:《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这些风水学的奠基之作,已经出现。形成了秦汉时期先哲对宇宙的总体认识。这些理论对风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风水最初的理论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风水术的传播时期

风水术在魏晋时期流传很广,产生了像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管辂是三国时的平原术士,以占墓灵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传说就是其经典之作。晋朝的郭璞著有《葬书》是风水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本书专论阴宅,而且几乎是所有后世风水学的必读之书。自晋以来,风水学在我国,特别是东南地区就开始了广泛的传播。

四、隋唐五代:风水术的蔓延时期

隋朝时,流行占卜葬日与推断葬地吉凶,此时出现了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书,很为后世景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广泛兴起。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葬书》的流行以及罗盘的广泛使用。此时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家大师。当时以东南地区发展最快,以江西派为代表,形成了形势派或称之为峦头派,以福建派为代表形成了理气派,大大丰富了风水学的理论体系。

五代十国,本是动荡的年代,因袭唐代的风水观,各代皇帝都信风水,到了后周时期,风水术将民间阴曹地府的信仰都纳入了风水学之内,使得原本属于地理学的风水术蒙上了很重的迷信色彩,这也使得后世人真假莫辨。

五、两宋时期:风水术的盛行时期

两宋时期,风水颇为盛行,出现了许多名师和著作。但是两宋的皇帝对风水术态度差别很大,有的笃信风水达到了迷信的程度,有的则反对风水,还有的半信半疑,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宋代的风水大师很多,有赖文俊、傅伯通、张鬼灵、蔡元定、徐仁旺等,但宋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风水文献并不是出自风水大师之手,而多是由当时很“正统”的学者撰写。

六、明清:风水术的泛滥时期

明清时期,我国风水学发展到了极点。风水学出现了一个重要支脉——玄空学。这时此派产生了两个风学巨匠,一位是明末清初的蒋大鸿,著有《地理辨正》,但唯恐泄露天机,故其辞隐意晦,后人读之难以明白通晓。但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葬出贼子,我葬出王侯。”而当时人们称其为“地仙”。

真正将玄空风水传之于世的是清朝的沈竹礽,清末民初时起,他的后人及其弟子根据他的理论编有《沈氏玄空学》及《宅运新案》,这两部著作对后世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这时期之前很多人主张理法与形法的相互对抗,如《山洋指迷》中认为只有峦头派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明清之后有很多的人开始主张将二者合用,这样就大大完善了风水学的内容和理论。此时风水学著作较著名的有:《阳宅指南》、《相地指迷》、《水龙经》等。

玄空学于乾隆、嘉庆年间比较盛行,当然它的内部又分成了众多小的派别,且各门派间大多固步自封,甚至相互攻击,各派都自视所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玄空学”,其它的都是冒充,或是不正宗。到清朝末期,玄空学派中较著名的有六个:

1、滇南派——以范宜宾为宗,著有《乾坤法窍》。

2、无常派——以章仲山为宗,著有《地理辨正直解》、《心眼指要》、《阴阳二宅录验》。

3、苏州派——以朱小鹤为宗,著有《地理正卦》、《客窗随笔》。

4、上虞派——以徐迪惠为宗,学习端木国湖的《地理元文》。

5、湖楚派——以尹一勺为宗,著有《地理四秘全书》。

6、广东派——以蔡岷山为宗,著有《辨正求真》。

尽管派别众多,但到目前,多数仍是以《沈氏玄空学》为蓝本进行扩展的。

七、清末明初:风水术的低迷时期

清末,由于西方科学的引入,人们开始用西方的科学观来审视中国的风水术,这样就致使古代风水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风水学发展中的各种弊端及风水理论中的许多不够严谨的地方也被暴露了出来。这个时期的风水著作如廖平的《地学答》、《地理辩证补正》等都难以形成真正的影响,真正称得上“巨著”的只有沈竹礽的《沈氏玄空学》。

八、现代:风水学的狂乱与相互攻击期

从文革起的命理、风水万盘禁锢,到改革开放起的逐步放开,直到现在的不加阻拦,于是名家大师在今天正以日产百计的速度快速地增长着,各种理论也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日新月异着,多数人都自称他们发现了前人隐瞒的绝对惊天真谛,于是各种培训班、招生班层出不穷,名家大师更是忙着做着各种广告,想着学员如何才能交钱,才能一睹大师真容,才能真正进入风水学之门墙……

此时在大陆有以邵伟华为首的邵氏地理派,有无真正贡献,世人可以自评。

在香港有称为“国际风水名师”的李居明。据其宣称,曾用中国堪舆为美国考古家寻找恐龙,于2002年成功发掘世界上首只海龙化石。2004年底又以风水学之八运理论点穴开矿,于圣玛利河丘成功发掘出史上最高能量的“圣涌泉”激凸斑彩宝石,震惊宝石界。2008年再次用中国风水,发现恐龙化石及斑彩大螺,震惊中外……

李氏的这些惊天功绩到底是否属实?本人未曾考证不做任何评说。

但对于李氏的各种命理、风水著作,如《兔年运程》、《龙年运程》、《饿命改运学》、《看楼盘装吉屋》等书籍,本人在各大书店溜达时也是常常浏览,影响最深的不是观点的新奇和创意,而是其理论的浅显易懂,是那些在玄学上未曾入门者的最佳消遣读物……

至于其他的很多大家名师,虽其著作也许书店有售,但可能因其名声未曾达到李氏的“国际化程度”所以记下的很少。

时下因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理论的宣传和鼓吹已让人眼花缭乱……,但到底有没有用?这其实是需要实践检验的。一个相地师是否有能耐,或是能耐有多大,把他(她)带到某处您很清楚的地方,让他(她)说说面前的情况,一切便可不辩而自明!

本文标题:中国警察的发展简史-输液瓶的发展简史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12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