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布时间:2018-02-27 所属栏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一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来源:小精灵儿童网

前几天突然降温,气温达到零下,许多人发生感冒。(www.61k.com)一名6岁男孩,因“咽痛、高热6天”来院。6天前,患儿因受凉后出现咽部疼痛,为持续性,吞咽时加重,严重时进食困难,伴有畏寒、高热,体温40℃。在院外用过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来本院。检查体温39.℃,脉搏110次/分,口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白色分泌物,门诊考虑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留观察,并给予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未见效。后经B超结果显示为颈淋巴结肿大,肝、脾中度肿大。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立即加用干扰素肌注,静脉使用更昔洛韦,抗生素换用青霉素,呼吸道隔离。经积极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咽痛明显减轻,1周后体温正常。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由EB病毒引起,易诱发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得这种病的人会一下子高烧到39℃~40℃,可持续高烧2~3个星期,主要侵犯人体淋巴系统,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以往认为多发于大龄儿童,近年发现低龄小儿发病有增加的趋势,3岁以下小儿占40%,男孩多于女孩。

据观察,“传单”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于两周左右病愈。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表明,传单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病急,发高烧为主要症状,体温可达39℃~40℃,持续1~3周。

(2)咽喉疼痛,体检可见咽、扁桃体充血肿大,或有分泌物覆盖,容易去掉;

(3)双侧颈部前后淋巴结肿大,细心的父母可摸到孩子脖子有多个花生米大小的疙瘩,但无压痛,相互不粘连。

(4)脾脏肿大多见并有压痛,少数病儿伴有肝肿大。

(5)少数病儿有皮疹,为麻疹样皮疹或荨麻疹,小部分病儿伴有眼皮浮肿。

总之,临床上凡遇有持续性、较难控制的发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应考虑“传单”的可能性。

如何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抗病毒治疗 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抗菌素 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5~7天也有一定效果。

激素辅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单纯用激素降温是不适当的。

中医药治疗 有报道用“传单合剂”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获得治愈率86%的效果。传单合剂组成:板蓝根10g,连翘10g,柴胡10g,黄芩6g,夏枯草10g,僵蚕10g,丹皮10g,赤芍10g,蒲公英10g,穿山甲6g,黄芪10g,浙贝母6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不能口服的患儿采用中药汤液保留灌肠,1日1次。方药具体剂量随年龄大小调整,15天为1疗程。

怎样预防

本病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80%以上的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免疫预防尚在探索中,故目前没有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www.61k.com)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学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机理

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的淋巴组织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因B细胞表面具EB病毒的受体,故先受累,导致B细胞抗原性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周围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理改变

对本病的病理变化尚了解不多。其基本的病毒特征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但并不化脓,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为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侵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2.骨髓象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3.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4.EB病毒抗体测定 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各种抗体出现的时间与意义详见表11-15。

5.其他 EB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如抗i抗体(抗原i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i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

散发病例易被忽视,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开展血清学检查有困难时,根据血象结合临床也可作出诊断。临床表现虽以高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等比较常见,但并非必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在病程中大多升高,即使无黄疸者亦然,值得重视。典型血象及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的第2天即有改变或呈阳性,但显著变化一般见于第1~2周间,嗜异性凝集试验甚或在数月后始升达有意义的水平,故必须强调多次重复检查的重要性,1~2次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①发热;②咽炎;③淋巴结肿大;④肝脾肿大;⑤ 皮疹。

2.实验室检查:①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②嗜异凝集试验阳性;③抗EB病毒抗体VCA-IgM 阳性。

3.除外传单综合征周围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具备上述“1”中任何3 项,“2”中任何2 项,再加“3”可确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

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5度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2、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

3、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份,每天饮水量大约是少儿为1000-1500毫升、年长儿为1500-2000毫升。

4、皮肤的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5、肝脾的护理:肝大、转氨酶高时可口服维生素c及肝太乐以保护肝脏。此病不会引起慢性肝炎。脾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二周),以免发生外伤引起脾破裂。

6、淋巴结肿大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因淋巴结消退比较慢,可达数月之久。如发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参看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病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健康问答网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相关提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怎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治疗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以引发什么并发症?

诊断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注意事项?

三 : 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良性和自限性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接触或飞沫传染,也可输血传播。潜伏期2-8周(一般4-15天)。起病急缓不一。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等。一般散发于任何季节。典型的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炎、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及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可表现为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关节型、肾炎型、神经型、心脏型、再障型、低热型等。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偶可流行于集体儿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一般在10-20×109/L,最高可达30-60×109/L,亦可正常或减少。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异型淋巴细胞(Downey细胞)高达10%以上。年龄越小(特别是5岁以下)阳性率越高。一般病后2-5天出现,7-10天达高峰,少数低热型2-3个月仍可找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分为3型:①空泡型I型;②不规则型Ⅱ型;③不成熟型或幼稚型Ⅲ型。
●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在起病后4-7天即可呈阳性(1:56以上),2-3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为阴性,也可持续数月阳性,阳性率为60%-90%,5岁以下阳性率低。此凝集反应为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血清,患白血病、何杰金病、结核病、风疹及传染性肝炎等病人的血清也可呈阳性反应。
●EBV抗体检测是本病的特异性表现。EB病毒有病毒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核抗原(EBNA)和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Di)5种抗原成分。每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包括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患病后这些抗体均先后增高。临床上常检测VCA-IgM和IgG抗体,其在病程早期均可增高,阳性率达100%。尤其是VCA-IgM最有诊断意义,VCA-IgG因终身持续阳性,对流行病学调查有实际意义。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腔卫生。保证营养及足够热量。1)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15-5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5-7天,适用于咽峡炎症。2)抗病毒药无环鸟苷10-20mg/kg/d,分2-3次,静滴。可抑制EBV复制,停药后病人鼻咽部仍可连续排病毒;病毒唑10-15mg/kg/d,分2次肌注,3-6天为一疗程。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及喉头有严重水肿、呼吸道受阻,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可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疗程一般1-2周。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4)生物制剂:恢复期病人血清每次10—20m1,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或静脉滴入。干扰素100万U/d,肌注,连续5天。5)脾破裂应手术,呼吸道阻塞必要时做气管切开。6)中成药应辨证施治。

本文标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083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