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人力资源案例-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 作者:裔锦声

发布时间:2017-10-15 所属栏目:搜索优化

一 : 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 作者:裔锦声

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 作者:裔锦声 《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页面。
给野心勃勃的毕业生:华尔街大银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作者:裔锦声


人才战争1
《哈佛商学院综评》(Harvard Business Review)是对全世界商界和企业界都有着绝对权威影响的商场指南,当它将一个关于人才的崭新观念呈现在高层管理者面前时,人们对人力资源与人才的传统看法立即被刷新。哈佛商学院强调Human Capital(人才资本)与Human Resource(人才资源)在本质上完全不同,那就是“资本”可以再创造资本,正如钱能创造更多的钱一样,因而人才与钱财一样重要。Capital Management(资本管理)是一个最复杂、最艰深的学问,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大洋行,例如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ty),李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高圣(Goldman Sachs),瑞士联合银行(UBS)以及香港汇丰银行等,用尽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最能受到法律保护的方式,管理着现代资本,以期在资本市场上获取最大回报。然而,谁能管理人才资本呢?这是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是:如果将人才只当作资源来看,那么正如世上的煤气、电气、石油一样,人才资源迟早也会被用尽的。因而,哈佛商学院对今天商场取胜的决策是:掌控人才。    《人才战争》(The War of Talent)一书出版后,立即让所有的大企业、跨国公司、银行界对人才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认识与评估,人才战略从此被正式提到公司的操作风险层面,而掌控人才则是今天世界范围内经济战争的上上战略,公司的人事部门再也不是单纯的招人部门,其工作也绝非发发薪水、讲讲公司各种福利、保险如住房、医疗、生活、孩子教育等那么简单了。    紧接着《人才战争》一书的出版,哈佛商学院又接连推出了三本重量级案例:《怎样管理人》(On Managing People);《什么造就领袖》(On What Makes a Leader);《跨文化管理》(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三本书从不同方面讲述着同一个道理:怎样开发人才。因为只有不断地开发人才,人才才能源源不断,用之不尽,取之不竭。1992年当我被舒利文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聘用时,那时关于人才的见解各持己见,《人才战争》这本书在宏观管理层颇有权威,但并不能具体详细地解释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很多时候我们得自己分析研究各个领域不同的案例,很多感觉和理念要自己去摸索。但由于有着丰富的第一手人力资源案例资料,当哈佛商学院推出的这些新视角逐渐被90年代的金融现实与银行间、大公司间相互合并的现实、全球越变越小的“合作伙伴”(globalization,global partnership)验证后,我们这个行业便首先开始对哈佛的理论加以重视并付诸实践。其结果是,我们公司按照哈佛提出的“忠于关系”(relationship loyalty )超过“忠于品牌”(brand loyalty)的商战策略,在人才战争中,靠资深的个人关系,靠“一分钱必争”的认真态度,得以在咨询服务业后来居上。    在《怎样管理人》一书中,杰夫瑞·费飞(Jeffery Pfeiffer)教授将“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挣钱”这一传统观念来了一次刷新。他指出雇用者在对待薪水的问题上犯了六个错误,尽管这些错误在观念上是完全正确的,它们是:    人力开支≠劳力开支    酬金减少≠劳力开支减少    劳动开支    劳力底=公司有能力吸引人,如形象好,产品好,钱少人也愿去    个人增值酬薪方案=会导致更好的表现,因为人们为钱工作    费飞教授指出:上面六点,一般而言公司经理都十分认同,并且他们会在这六个方面去努力,这没错;但错在他们都忘了一点,那就是:最优秀的员工是在公司最令人满意的平台上将自己的专长与热情结合一体的。这样的员工不计较任何一切外在的因素,他们爆发出来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他们干的正是他们喜欢干的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作。所以最佳的雇员不是为了钱而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工作。这种价值的最终体现是薪水处在本行业的最高点,自己的技术不断革新而永不被职场淘汰,自己的位置也因之不断得到提升,不断改进自己,同时提升他人。一句话:The best employee is the most motivated employee(最优秀的雇员是最受激励的雇员)。由此来看,管理雇员的最佳方式并不仅仅是提薪或强调公司的形象好,而是为雇员创造一个得以发挥自己长项和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人才战争2
《什么造就领袖》一书中,最强调的是领袖的社会能力与前瞻力,其次是气质、性格、献身精神、勇气、专注、热情、向上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领袖人物必须能够领导、且能够雇佣正确的人,而不是错误的人;领袖必须能够鼓动雇员,能够建立优秀的团队,能够与他人沟通,能够处理不同利益的取舍,能够安排具体工作,能够评审雇员的表现,能够面对现实和不断出现的变化,而且还能够管理人的习惯。但最主要的能力是有前瞻力。    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与前瞻力(forward thinking)往往被连在一起来看,因为商业是一种社会行为,商业上的前瞻意识决定超前决策。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把今天的顾客利益放在心里,也就不能把明天的顾客放在心里,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决策。        这些书大有其观念上的指点意义,但是要将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完全发掘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我时常面对的问题是:“我学习全优,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或者:“我的工作还可以,但不尽人意,我该怎么办?”“我每天工作十小时,怎么知道适合我的工作,能让我‘尽数张扬’的工作在哪里?”或者:“今天的世界已发生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因其高科技手段变得越来越小,我胆敢不踩点跟不上趟吗?如这样,我很快就会被淘汰!”与此同时,我还遇到更多更为直接和细致的问题,如:雇主究竟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真的能把工作做好?我该怎样掌控面试,把面试做好使雇主想雇用我?我该怎样才能给人一个愉快的第一印象?什么样的穿戴适合什么样工作的面试?    为了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一个人力资源专家必须清楚地知道雇用者需要的是什么。诚然,他们需要的是素质好的雇员(Quality guy),但具体的工作要求是什么,这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雇主找人的第一条件首先是该应聘者能够将工作完成。找一个投资组合管理经理一定不同于找一个融资专家,尽管都是银行部门,尽管都是与资本打交道。同样地,雇主该怎样才能聘到顶尖人才?高招在哪里?谁来做他的咨询帮他招人?应聘者与雇用者同时遇到同样的问题,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征询猎头》(Ask The Headhunter)一书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一经上市,立即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畅销书,我们公司人手一册。人力资源的咨询工作如果不与猎头连起来,许多话便会成为空话,不被现实的世界验证。在《征询猎头》这本书中,作者从应聘者的角度提出许多具体方案,帮助应聘者解决怎样应对人才市场、怎样面试高薪和高难度的工作、怎样掌控雇主的挑战、怎样“有利可图”地为公司解决困难、将工作做好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第一次将“猎头”这份工作变得“合情合理”,因为“猎头”与“红娘”相似,找工作的面试期和试用期与介绍两位陌生人“拍拖”一样,中间人因知道二人的底细,能够在二人不知对方的情况下提供最权威、最内线的消息,消息的可靠、正确与否当然还待二人接触后再加以验证。根据许多过来人的经验,找工作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找到自己,只有在找到自己并清楚自己是谁以后(Who am I?),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无论是在公司求职还是自己创业。世上有你,就有一份属于你的工作。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专家,一名雇主与应聘者之间的“磨合人”,在华尔街高级人力资源、世界精英角逐的十年锤炼中,我替我的银行雇主们寻到最合适的人,同时替我的应聘者觅到最合适的工作;我的客户是我的应聘者解决问题的途径,我的应聘者是我的客户问题的答案。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考虑以下问题:          1.你懂你要去应聘的这份工作吗?      2.你能做吗?      3.你能做好吗?      4.你能按雇主要求的那样去做吗?      5.你工作后能替公司赚钱吗?      6.有你无你都一样吗?      7.你的态度热情吗?      8.你对工作有责任心、自趋力吗?        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去应聘,你告诉雇用者:          9.你过去干过什么?(5分钟)      10.现在你想干什么?为什么?(5分钟)      11.你想干的正是雇主寻求的,将接轨点摆出来(10分钟)      12.你将来的发展方向与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吻合(1分钟)        如果你的雇用者满意,他会主动提一些问题来完善并补充你说的话,帮助你得到这份工作。这时,你一定不能洋洋得意,因为洋洋得意后,自然会忘“形”。我曾经送一个应聘者去面试一份工作,因为面试进行得非常好,雇主立即就表示愿意聘用他。为了表示感激,他在离开面试时,与雇用者握手时多握了半分钟,还捏了一把,结果被雇用者猜忌,另一位应聘者因过于激动,站起身来收拾他的公文包时,兴高采烈地将一杯冰水撞翻,刚好倒在雇用者的裤裆处。两位应聘者得到工作了吗?当然没有!    最后,有了大学或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文凭,能找到可心的工作吗?    四年的大学,能让你有四十年满意的职业吗?    一个月的新婚爱意,能让你有一生的幸福吗?    现在,看看我的华尔街生涯吧,看看我在全然不知华尔街与华尔街文化的情形下,怎样一头撞进去,怎样跌跤,怎样拼打,怎样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先从华尔街文化入手,因为华尔街文化标志着白领文化。  书包网 www.61k.com

华尔街文化1
今天,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不外乎是就业问题,如何在勤奋学习四年后,能寻到一份适合自己又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要关注。然而,无论在任何企业就业,我们都不能避免“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什么叫“企业文化”?从单纯的汉字“企”来看,去掉“人”就只剩下“止”,而企业又讲求“团队精神”或集体主义,讲求“众”字,于是,企业文化与个人就如此连在一起,相依为命或相映成趣。而今天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还往往要做得大,做得强。有跨国公司,就有跨文化管理,因为两种文化很难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会“神同貌合”,用孔子的话来讲,性可相近,习却相远。跨国公司的出现,对企业管理者们造成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如INSEAD跨文化管理著名教授安德尔·劳伦斯(Andre Laurent)所指出:“一个管理者,已经认可不同国家在烹饪、文学、音乐和艺术方面具有差异而平行存在,也应该学会接受彼此间管理艺术上的差异。”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跳入国际商务的大潮之前,在聘用今天有着中西方双重文化影响的年轻雇员之前,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顺流(如“地球村”Global Village和“大熔炉”Melting Pot,这些意指世界越变越小,差异因而消失了的神话),更要考虑到潜在逆流(文化的不同带来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用人决策)的深度与力度。也就是说,就业要成功,应聘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得努力,而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与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掏心窝”的磨合过程。如果你刚涉足职场时对这一点没有充分认识,就像当年在美国毕业就失业的我一样,毫无“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就要吃很多亏,走很多弯路,碰很多壁,哭很多场,于人于己都痛苦。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生产可见产品的企业,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中国的海尔集团,他们的企业文化不同于生产不可见产品的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如果前者是靠产品信誉(高质量、优秀售后服务、合理价格等等),那后者靠的是人的信誉。这种信誉体现在五个方面:个人与银行,个人与客户,个人与上司,个人与下属,个人与平级的同事。    那么什么是华尔街的企业文化呢?    浮现在人们面前的也许是华尔街上那些衣冠楚楚、举止得体的年轻人,他们代表着成功与自信;或是美国全国广播电台CNBC那些声音清楚洪亮的分析员和他们对市场走向的预测——尽管他们的预测往往将投资者引入误区;或是纽约证交所门前宽阔的大理石石阶上,那永远坐满从世界各国慕名前来的人群;再或许是热闹的42街、百老汇以及世界闻名的公园大道(Park Ave.)上各高楼大厦顶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股市自动报价系统和互相交错的红绿线;再或许是各大洋行醒目的广告话/画:花旗银行的“生活富有”(Live Richly);或波士顿第一银行的“最便宜直接线上交易,五美元一次”(CSFB Direct,$5 a trade),等等,不胜枚举。但在这一切联想画面中,我们看不见华尔街拥有一个工厂,生产一双鞋袜,不为人们提供任何一个“可见产品”。那么,他们是靠什么赚钱的呢?靠什么来维持华尔街数百幢大楼的每天营运?    我们知道,财富均是由人创造的。华尔街是怎样创造财富的呢?世界第二首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靠什么致富的呢?靠投资,走长线,人们会立刻这样回答。这个答案最多只对了一半,因为在人人投资的今天,并不是人人在致富,致富的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也许有人靠的是侥幸,有的撞上了机遇;然而作为一个工业(industry),华尔街能存在二百多年,不可能靠偶然的机遇。财富五百强(Fortune500)的大公司,平均寿命也只有四十六年。在1929年与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以后,华尔街均能反弹,这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华尔街与工厂一样,有能力并且在过去二百多年中创造着财富,只是他们创造财富的途径与传统工业的方式不一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华尔街文化2
简单地说,华尔街以自己的智能才干通过管理资产的能力而获得财富,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再是人们需要的穿在脚上的一双鞋袜;在鞋袜满足以后的今天,根据投资人占有资产的多少以及投资风险的包容能力,华尔街替银行的客户们制定投资方案,替投资者们设计或买进卖出各个不同的金融产品,又称“不可见产品”,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在为投资者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致富。    不同于一双鞋袜,一幢房屋,金融产品摸不着、看不见,是以“合同”、“契约”的方式出现。比如,用三千元购买十元一股的“###”三百股,或者买进三千元固定利率在8%的政府十年国债券,这种成交,交到投资者手中的是一纸“合约”。如果这两个项目——###和十年国债——是两个很优秀的投资项目,三年后,也许十元一股的“###”变成二十元一股,投资总额翻了一番;而三千元的国债投资,在国民经济搞得好,物价稳定,通货膨胀控制在1%~3%的情况下,效益也同样十分可观,真的是“守株待兔”,坐在家里拿钱。但如果国民经济萧条,加上战乱、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变为8%或以上,8%的国债投资就是很糟糕的投资:本金虽然保住了,但利润率还比不过通货膨胀。这两个例子是极为简单化了的例子,要说明的是:华尔街是人为的市场,生产的是不可见产品,因其各大银行所拥有雇员的优秀程度与资金多少取信于投资大众。当在大众管理资产妥善有“赚头”的前提下,华尔街也“大发其财”。    由于华尔街的回报主要是靠人这“软件”得来的,华尔街对个人的要求就特别高;又由于银行各个部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华尔街对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团队的要求也同样高;再由于华尔街永远面临的是不断的新产品与风险的出现,新的市场的开发,新的顾客的要求,华尔街必须保持“年轻化”——在华尔街工作的最佳年龄在二十五岁至四十岁;更由于在这个行业里的有限时间段内,人们期望他们的“最佳岁月”得到“最佳回报”,华尔街也是人性最暴露的地方:胆小(Fear)与贪婪(Greed)往往同步,公司的“办公室政治”也应运而生,成为华尔街的一个可怖景观,时时听见从华尔街退下的或仍然坚守阵地的人们摇首叹息,将办公室政治与美国人惧怕的另外两件事税收和死亡相提并论。华尔街的白领心事重重,高收入的他们难逃这三大劫难:办公室政治,税收和死亡。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视死如归”地要去华尔街。    华尔街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全球性:无论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华尔街”、巴黎的“华尔街”、东京的“华尔街”,均是孪生姐妹。这些跨国大洋行的投资行为是全球行为,因而华尔街的文化也许是最不带有“种族色彩”的企业文化。一个世界,一个人类,一个市场,二十四小时交易(One world,One people,One market,Twenty-Four hours trading),是我们常听见的口头禅。这里,不要将个人的偏见与企业的统一文化相提并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总是有冲突的,尽管这些冲突有时根本不源于宗教信仰、政治偏见、皮肤颜色或地域口音。事实是,企业文化确实还因地而异。我认识一位华尔街高层对冲基金风险控制专家,他在纽约市场呼风唤雨。当公司将他借调到东京市场时,他的技术能力非但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因其个人开放的性格与在特定环境下(纽约)培养起来的心直口快的“企业文化”在东京惹下大祸:纽约与东京企业文化发生了冲撞,受牺牲的则是夹在两个文化间的雇员。也就是说,这位华尔街高层对冲基金风险控制专家,对对冲基金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十分清楚,可是对企业文化之间,以及个人在不同企业文化中的个人风险却不明白,因而导致工作失误,最后他只好被迫离开公司——回纽约的退路也中断。  

华尔街文化3
华尔街文化首先是以人为本(People As Asset)的文化。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一切剩余价值与财富均是由人创造的;毛泽东也把人放在一切之上:“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可见没有人,便没有一切,当然也不会有靠人的智力运转的华尔街。华尔街各大银行、各董事局的大老板们,公司的执行总裁们或下面各个部门的决策者们,均把雇人(hire)或者裁人(fire)当作企业运转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根据我在高圣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的一位客户的说法,如果公司把人招错了,这人会把公司给毁掉(run down);如果公司把人裁错了,这人也会通过法律诉讼,洗净公司,让公司“连裤子也穿不上”(sue your pants off)。他当时指的是两件在华尔街让人侧目的事:一是1995年巴林兄弟投资银行(Baring Brothers)在亚洲东京市场上雇用的一名外汇交易员,他将失去的资产掩盖起来,直到公司输掉上亿的资产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让另一家老牌欧洲银行ING买了去;另一件事则是摩根史坦尼(Morgan Stanley)在纽约市场上雇用的一名股票分析员,这名分析员三年后被摩根史坦尼辞掉,被辞退的原因引起这名雇员与银行的法律纠纷,为平息这场纠纷,据《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则消息,摩根“长痛不如短痛”,以庭外和解了结。据说这名雇员拿到摩根上百万的巨额赔款后,办了一家报纸,专门与华尔街的银行作对,人见人躲,华尔街的公司没有谁敢再雇用他。为找到正确的、合适的、同时又十分能干的人才,华尔街的大洋行不惜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进行这方面的努力。这些人才的来源分为三个渠道:(1)学校;(2)内部推荐;(3)猎头公司。    每年四五月份,跨国大洋行——美国银行、欧洲银行、英国老牌银行甚至亚洲银行如新加坡发展银行(DBS)、英资的香港汇丰银行(HSBC)——都派自己人力资源部门(Personnel Department)的职员到全世界各大名校面试学生。各大学校的“工作分配部”(Placement Office)每年三四月中也将哪些公司将前来校园面试的信息告诉相关的系和院部,有兴趣的学生前往填表,受其推荐甄选后,被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士面试。根据面试结果(A、B、C、D)而被告知下一轮的面试,或被客气地推掉:谢谢对该公司的兴趣,我们祝你在以后的工作求职时走运!诸如此类的话,我不少同学、朋友、同事以前都听到过。    如果校园面试成功,接下来的将是去公司本部或总部进行第二轮的面试。这次面试是与公司的各个部门的决策人见面。这第二轮的面试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其主要目的是让公司的不同部门对该学生的潜力有充分的认识,再按其潜力分配到合适的部门。有时,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是天生的交易员,十个面试下来,也许这些有资历的华尔街老手们会认为该学生更适合去做市场国债营销。    如果这个学生被公认为在公司有前途而被雇用后,他首先要受三至六个月的公司培训。这个培训是由公司好几个主要部门联手进行的,如交易部门、推销部门、投资银行(corporate finance)部门以及分析部门等等。如果应聘者是去法规部、财会部、风险控制部或后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训练过程要求又不一样。这些训练的目的是让这位新雇员对银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直感直观和亲自动手的认识(hands-on),从而根据自己的好恶、能力来决定最终哪一个部门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从一个新雇员到一个独当一面的好雇员,通常需要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能让一个学生在四年后得到一份大学毕业文凭,五年的华尔街生活,一般能使一个具有大学文凭的好雇员,从助手(Associate)成长为一个称职的副总裁(Vice President)。虽说是五年,但不是“一刀切”,时间可长可短。我认识一位从中国大陆辗转到东南亚后进入哈佛获得商学院硕士学位的学生,加入波士顿第一银行后,仅三年时间就从助手直接提升到董事(Director),跨过了副总裁的职位。  

华尔街文化4
这里,我得提一下银行的职称体制与基本报酬。    银行的职称体制大体分为五个等级:1.助手(Associate);2.助理副总裁(Assistant Vice President),这个职位处于助手与副总裁之间;3.副总裁(Vice President);4.董事(Director);5.执行董事(Managing Director)。华尔街一是论资排辈,二是论贡献排辈,每一级之间相差大概五年。    由于华尔街完全是“以人为本”的企业,人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的回报,因而报酬是十分清楚的,职位的提升与经济上的回报,一点不含糊。助手每年的底薪又叫年薪在五至七万美元之间;助理副总裁的底薪在七至九万之间;副总裁的底薪在十至十五万之间;董事的底薪在十五至十八万之间;执行董事在十八至二十五万之间。在此底薪之上,视其银行的利润,所在部门的利润,以及个人的贡献,还有年底分红,分红是年薪的20%-100%不等。但这里要将银行的三个部门除外,它们是:投资部,交易部,销售部(分为企业团体或私人银行部)。这三个部门是银行最赚钱的部门。    投资部(investment banking)负责大公司、新公司的上市,上市盈利是投资银行的第一利润。其次是销售部(sales)。销售部门有企业(institutional sales)与个人/私人银行部(high-net-worth individual/private banking),他们一方面要将银行的产品卖出去,一方面还要吸引“有资产者”和新客户进入银行。第三是交易部(trading)。交易部也分为两个部门:用银行的钱在股市做交易的(proprietary trading),和用银行客户的钱在股市做交易的(sales-trader)。这三个部门的分红往往视他们的纯利润而定,按不同的比例关系分红,拿七位数分红的并不少。我认识的交易员里,有一年分红好几百万的,我的一位客户在1998年的分红是三千万美元!当然,也有年头不好的时候,这时候,银行为保护自己的人力资源不流失,有时只好“变卖家当”,如,1995年,波士顿第一银行将自己在曼哈顿的两座大楼给卖了,集资给银行最不能失去的雇员分红,以留住他们。  我们应该知道,美国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差无几,人均收入均在三万美元,而且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全世界的前几十名首富均在美国,但绝大多数财富却集中在很少数的人手里,所以这个人均收入的参考值不能真实地反映一般美国人的生活。其实,75%的美国人都过着很一般的生活:工作,养家,操心孩子的教育费用,操心自己的退养社保,担心医疗保险不足,担心房屋贷款、汽车贷款不能按期支付。今天,要维持中产阶层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依地域不同,一年至少得有七至十五万美元的收入。从中产阶层开始,大学教授的薪水与电脑专家的收入平均在五至十万之间,六七万居多;医生和律师,薪水的平均值拉得很开,五至二十万不等,十万居多——如果是私人开业,还得自己去找客户和病源;各行各业的销售部门如卖车卖房做进出口生意,薪水相差悬殊,二至二十万不等,八万居多;一般中小学老师和工厂工人的薪水在四至七万之间,相对稳定;警察的收入与在超级市场、麦当劳、电话局、邮局等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收入相差不大,二至六万不等,四万为多,也相对稳定。每年,美国经济杂志都要公开社会财富与各个行业的收入情况,以引导人们就业。画家、音乐家、作家、诗人和从事艺术的,这些行业的收入,从来没被刊登过,也许收入太微薄吧,无法算做行业,只能看做个人爱好。美国政府虽说把言论自由看做第一,但还是以纳税的多少来衡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球星、歌星、影星也没上“排行榜”,成名前与成名后是两个世界的对比,无平均值可求。  

华尔街文化5
在这样的经济气候下,华尔街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有才之士,便一目了然了。不过,我还是得指出这么一个重要事实:华尔街职场,相对而言,办事确实是一是一,二是二。无怪乎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科的高才生,他们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华尔街的大洋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才的第二来源当然是内部人士的互相推荐。在股票市场上,谁是谁的对手,银行间彼此都十分清楚。互为对手的企业,往往在企业文化上也十分相似。比如,高圣最喜欢雇用摩根史坦尼与美林证券的投资银行家与证券交易员;JP摩根银行和花旗银行则“你抢我的人,我夺你的才”。华尔街流传的佳话是:花旗银行的“学生”受到全方位训练毕业后去JP摩根银行创业挣大钱,退休后又回到花旗银行当资深望重的咨询,安享“清福”。高圣在上市配股中表现出色的业绩,美林在共同基金的管理与资产分配上具有非凡的能力,两个公司的互补能力,显而易见。如果人才“跳槽”时跳对了,公司、个人之间都获益匪浅。我在欧洲银行任高职位的一位客户,后来跳槽到另一家欧洲银行时,将近一百名从事国债的交易员、销售员、分析员、计算机模型设计师等等,全跟着他先后进入这家欧洲银行。内部人士的推荐因其相互的信任与长期工作中结成的搭档关系(partnership),应当是最理想的“人力资源”。    人才的第三来源当然是“猎头公司”或美称“人力资源”公司的推荐。由于人才是华尔街大洋行立脚的根本,按其严厉的行规——这些行规或公司条例在合同上清楚地写明,其中包括加入公司后必须对公司“忠诚”,对公司的一切秘密必须严守,不能泄密;不能拉走公司的客户源等等。如果证据确凿,公司想跳槽的雇员与想拉这个雇员的公司(或先前离开这家公司现又向这家公司拉人的人)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这和高科技公司比如微软或硅谷那些软件开发公司的原则是一样的:高科技公司与银行创造财富的渠道大同小异,均是将一种想法(idea)变成可以牟利的产品(product),想法与产品之间则是人的才干、智能和集体力量。    为保护公司的人力资源,美国有一种称之为第三者破坏法(third party sabatage)的法律,对那些同行企业之间的相互“恶意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我的一位客户是美林证券公司外汇交易组的组长,除管理正常业务外,他的任务之一就是每天下班前,将自己小组的录音电话抽样倾听,防止任何对公司的“不轨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与猎头公司的交谈。猎头公司不受限于第三者破坏法,猎头公司的出现正是因为同行的大洋行之间不能互相“直接”从对方挖人而产生的“曲线”接触法。我记得刚加入舒利文这家人力资源与人才评估和推荐咨询公司时,我曾读到一个带插图的故事:美林的主席与高圣的主席共进午餐,席间谈到各自的高手——高圣的上市公司能手与美林共同基金设计专家均是世界级的人才。谈完后,两人都表示这场谈话是具有极高私密性的,因涉及到各自公司的业绩,“我不打电话给你的得力助手。”美林的老总说。“我也不断你的右手。”高圣的老板说。两人握手表示要恪守诺言。当天下班前,高圣老板的得力助手与美林老板的右手同时接到被邀晚餐的电话,电话是从各自的竞争强手处打来的,打电话的当然不是美林的老总也不是高圣的老总,而是他们雇用的公司猎头!    猎头公司的产生也是因为有买主要快速获取人才资源应运而生的。那么,猎头又从哪儿来呢?他们的职业道德是什么?他们在应聘者与雇用者之间,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在美国的白领阶层,特别是“最高级打工仔们”包括各大银行的主席、副主席,都需要一个猎头朋友?今天的职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质的变化?这些问题,我将在文中一一回答。现在看看我是如何被舒利文这家华尔街的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猎头公司给雇用的。  

这样找工作1
我工作的这家公司——舒利文企业管理与人才咨询公司——最初是波士顿当地一个小猎头公司,专为波士顿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寻找人才。后来业务拓展到法律、医院、金融界,并且从单纯地替别的公司找人,发展到咨询该公司成长的全部计划,开办培训班,培养在职总裁、副总裁的管理能力以及对人才进行评估与考核。1992年我去时,舒利文公司已经拥有十四个分公司,公司市场评估价值七千四百万美元。三年后,因其金融界业务在全球的剧增,公司的市值翻了一倍,我在公司的扩展中,在客户的获取上,起了很大作用。    美国的猎头公司与其他公司一样,人力资源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学校毕业生中招人;二是从其他猎头公司或企业规划管理等公司去挖人;三是不少从华尔街“退休”下来的交易员和产品推销员成为华尔街“猎头”。舒利文人力资源公司有许多项业务:训练各大公司的领袖人才,训练计算机人才,训练营销人才,“猎头”只是公司的一小部分业务,是由1987年股市崩盘后失去华尔街工作的几位交易员和国债推销员进入公司后发起的,因华尔街1989年指数反弹后需要大量人才应运而生的“衍生物”。    华尔街的文化本身就是“青年文化”,各部门的雇员,四十岁一过,便进入“老年”,他们往往来到猎头公司工作,因他们懂业务,又有关系,干起这个行道来驾轻就熟,而且收入不菲,二十万美元一年是常见的。我被雇用后工作的那个组——全球金融高级人材资源推荐中心,十五人中,有十一人曾在华尔街各大公司就职,工作年限十到二十七年不等,有的做交易,有的做投资,有的做上市,有的做市场分析。他们爱发脾气,几次电话“搬”不动一个人,就难以忍受这种“失败”;而从学校直接到此地或从其他企业过来的呢,苦于不懂专业知识,不懂华尔街的行话,就往往不能与华尔街的高级人才“对上话”。记得我刚工作不久,初生61阅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华尔街的铁姑娘1
1995年是我扬眉吐气的一年。这一年,我替公司拉进四个跨国洋行并独立完成了近四百万的生意,这让公司瞠目,也让华尔街的客户吃惊,更让同行羡慕。另外,我还建立了有四百多精英的“人才库”,并且按照客户的要求和市场的标准,制定了一套全新的人才评估理论。在当年举行的“如何雇佣到最优秀的雇员”行业讨论会上,我的“交叉易位面试建议”得到称颂。我们公司的一大项目是替美国赫赫有名的大银行招纳雇员,我的建议中提出为了节省新雇员在在职培训中用去的大量时间,在面试应聘者的提问中,应有两份问/答卷子,也就是交叉提问法:一份卷子上面是应聘者如何看自己;另一份卷子上是应聘者易位到雇佣者的角度,从雇佣者的角度看自己。如此一来,应聘者便能知己知彼,不是盲目地推销自己为得到一份工作而工作,而是在实际情况中衡量自己,在接受工作之前,便能够百分之百地了解工作性质、工作期望、工作的提升条件等等。一个雇员只有在将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热情与工作紧紧相连时,才能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在经济上得到在该行业内最高的回报。我的这个建议实施后,公司和个人找到“合适伙伴”的成功率,往往在80%以上,为此,在完成每一个项目以后,我能心安理得地收取昂贵的费用——有时费用高达到每小时一千美元!我还主动参加公司主办的培训班,为公司“克隆”人才,潜心为公司的发展尽力工作。    而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的每一步是怎样走过来的,我的客户和应聘者也知道,我心里为此感到踏实。    怎样正确地评估人才,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只是众多的原因之一,我将在下一本书《人才评估》里,用十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专门来谈这个问题。在这些案例中,我曾经成功地让我的客户给一位应聘者增加了100%的薪水;我曾说服客户将另一位年薪加分红四十八万的国债销售员的收入,增至七十五万美元的总收入;我也曾坚持让客户将一位应聘者的薪水降底了30%;我也有维护原来基本薪水不变而改动激励机制的案例;我有坚持亚洲人与美国人在海外工作时享受平等住房补贴费、孩子教育补贴和享受豪华车权利的案例;我也有宁愿拿不到提成也不做违心推荐的案例。尽管读者也许永远不会重复这些人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是可以借鉴的,会有“它山之石,也可攻玉”的启迪作用。    1995年我完成的第一件大事是将JP摩根银行纳入我们的账上。JP摩根银行是一家特别受人尊重的老牌美国银行,从来只使用他们指定的人力资源公司替他们推荐人才。在众多的人力资源公司里,有三家名字特别响亮,R&R,KF和HS。1995年以前,我们公司(S&C)在银行界是没有名气的,知道的人并不多。JP摩根银行最习惯R&R这家人力资源公司。R&R的第一届总裁曾在JP摩根银行工作了三十多年,退休后创建了为摩根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R&R公司。因为在JP摩根银行做董事多年,他对摩根的行为方式、内幕情况、对核心人物的要求等等都了如指掌,他知道什么样的人有主人翁的精神,对事业有坚定的信念,对工作有热情且干事时能以身作则;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领袖气质,什么样的精英对公司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摩根银行会对什么样的个人具有吸引力。因为知己知彼,这位总裁创办R&R以后,R&R这家公司在华尔街十分有名气,他们的股票也表现良好,远远超过任何一家竞争者。    如今,摩根银行要在东南亚重振私人银行。1995年以前,摩根就设有远东地区私人银行部门,但形同虚设,起的作用仿佛花旗集团今天在大陆设点要办私人银行业务一样,有名无实。七十年代在香港设私人银行部门与今天在大陆办私人银行业务大同小异,因为今天中国大陆的富人对私人银行业并不熟悉。尽管民众手中散布着七十八个亿的美元,但怎样找到这些客户,对他们实现金融产品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投资意识,从而使他们将自己的现金存入银行做各项投资、融资、股票的买卖等项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时间、耐心与努力。但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改变了。由于土地的增值和各大银行、各大企业进军香港,香港资产猛然聚增,南海有钱的富人也立即增多。如此,以前保守的投资方案和不完善的私人银行理财方式和质量都完全需要改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华尔街的铁姑娘2
以前私人银行家主要的特长是他们的关系网。他们整天价和自己的客户喝名酒,吃名餐,聊股票,谈孩子,妻子长,丈夫短,男士打网球,女士打麻将,联系感情和关系,将他们的资产保留在银行,只要不抽资到他处就行。可是到了1995年,这种现象必须改变:私人银行部门必须盈利,那就是说,客户必须盈利。    谁能替他们盈利呢?    摩根银行在自己的伦敦分部找到他们认为最有能力的“turn-around specialist”(使生意变得有起色,从输到赢的专家)罗伯特。罗伯特生于法兰克福,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有双硕士学位:工程与金融。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JP摩根银行直接从学校录取,进入摩根银行纽约总部股票部门,五年后被提升为副总裁,副总裁仅做了两年,因在伦敦、巴黎两大金融市场收购三家金融机构时成绩显著,被公司破格提升为董事,年仅三十二岁。十年后,当公司启用他到亚洲创办私人银行时,他已在摩根银行全世界的各大金融中心工作过,口碑甚好。    1995年4月,我的一位美国男助手享利,打电话给JP摩根银行(香港)的一位雇员查询一个数据时,因同名的原由,他的电话被误转到罗伯特办公室,接电话的正好是罗伯特。那天他在两个电话会议的十分钟休息空档中,正想和谁聊聊天,治一治由他纽约大老板大谈数字带给他的头痛。当他得知亨利的老板是一个中国女孩后,立即表现出兴趣,要与我谈话,电话于是转到我的手中。他开门见山地问我:“一个中国姑娘怎么能被一家美国人力资源公司看中并雇用?你凭什么从事华尔街金融界的人力资源工作的?你在哪家银行干过?干的什么?说给我听听。”    我于是将我从中国来美国读书的故事从头到尾告诉他,一直讲到我怎样面试七次进到这家公司。一般我们与新客户交谈时,不能多聊个人的经历,随时随地应该提到公司的名字,公司的服务,公司的信誉,这样才能给予他人公司的职业形象(professional image)。不知为什么他的一问,我的一答,那天就没跟公司有什么大关系。他告诉我他刚到香港三个星期,他的任务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私人银行队伍,但他到目前为止,一个被R&R推荐来的人也没见。    “为什么?”我大为奇怪。    “那些坐在纽约办公室的人能了解多少亚洲?他们可以花上半个月读《亚洲经济周刊》,写上一份150页无用的人才报表。那对我有什么用呢?”    “他们在亚洲有分公司。”我说。我给JP摩根银行亚洲部去过电话,被告知他们用R&R在亚洲的分公司,不用其他公司。    “有又怎样?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实话告诉你,我上周在泰国买下一块地,要建一个博物馆,展现泰国的习俗和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比如说,长脖子女人。她们的颈上带着二三十个项链圈,把脖子拉得长长的。这些女人以展示这一奇特景象谋生。美国人一看就大惊小怪,认为这不人道,呼吁国际人权组织制止这种风俗。可他们却忘了,制止住这种风俗后,这个村子又靠什么生活?这些人权机构就没看见那些男人的腿,常年累月地泡在水田里,腿骨都泡弯了,走路只有圈着腿走,眼睛永远看着地!而且,这是这些女人们的自由选择!在她们眼里,当长脖女人,总比当娼好!娼,还没人要。”    他呼出一口气不等我说话,又自顾自说下去,“美国人应该喜欢日本吧?不对。一听说在日本买车要先提交停车位才能被授与买车权,又大呼小叫,说什么人权受了限制,买车的自由都没有。但他们哪里知道日本一个小岛国,人山人海,连地铁都挤得要让人窒息,更何况街道!再说新加坡吧。这么干净的国家,这么优秀的政府,美国人不该再有什么说的了吧?可还是要指责:什么最好的政府?连车都不能开进城!犯了个小法,也得遭毒打,没人情!他们不知道新加坡的地铁系统有多么好,完全用不着驾车进城污染城市;新加坡的法律对所有的人平等,总统、皇后为你犯了法的臣民求情,也没用!再说中国。让那些对中国‘一个孩子’政策横加指责的人权者、国会议员,通通去看看中国那些贫困与穷苦的地方,那些山村,那些乡下。不实地考察之前,不许他们乱说。他们骂中国重男轻女,可不想想今天谁在重男轻女?中国的乡下人——我指意识里还是乡下的人,是他们在重男轻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些乡下家庭,还没有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他们把儿子当作养老的工具,因为男人比女人能在田里多当几日61阅读,这些,我全都没有;有的,只是想得到这份工作的决心。结果,我的穿着就是第一个错误。    一年前,我在美国一个“价廉物美”的百货连锁商店K-mart买了一件价值七十九美元的米黄色西装套裙(一般西装要一百五十美元左右;银行副总裁或董事级别的女士们,往往买五百美元到一千五百美元的;再好的,可以贵得没底,但也没有必要);还戴上了一对生平第一次戴的金耳环。后来,公司大老板秘书告诉我,当她第一眼看见我时,差点晕了过去。她说,你不是去大商店应聘当销售员或是酒店当经理,为什么这样穿戴?    我上班后的第一天,公司的公关秘书(Public Relations)苏珊女士非常委婉地告诉我,上班时要穿保守颜色的西服套裙,质地要好,裁剪要合身。“一千美元买五套西装是你在这家公司最基本的投资。”她对我说。可当时我哪儿有钱?    “没钱?借。这是我学到的:哪怕借钱也要买相应的衣服。说不定这个面试就会因这套适合场合的衣服给促成。”    她接着又说耳环一定不能闪闪发亮,戴小的珍珠耳环或是钻石或人造钻石,要小,要不抢眼,不能让它成为你吸引客户的地方;你吸引客户的是你的脑子和你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将他们的问题解决好。亮耳环是去鸡尾酒会或沙滩戴的。    “如果你需要明快的颜色,用围巾和胸针做配件。Cucci不是以围巾、胸针和女用手提包闻名天下吗?Hermes的围巾比一套西装还贵,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昂贵的丝巾以特别的图案成为最优秀的职业妇女的装饰品。”    不管怎样,我在1992年从美国研究生院毕业后,有着吓人的文学博士学位,还能读古英文,能讲解莎士比亚,但却不知道怎样穿衣面试。如果我当时穿的是黑色西服套裙,Saks Fifth Ave.名牌制作,配着白色的衬里,一对小小的人造钻石耳环,指甲涂成白色的法国式样,脚登舒服的软黑高跟鞋而不是从廉价鞋店Payless买的鞋,我也许不会经过七次面试?我的大老板也告诉我,看我那一身穿戴,觉得我真诚得全然不知天高地厚。我的那句开场白:“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I’m for real,every bit of me.”(你看到的就是你得到的,我的每一两肉都是真的),确实让他惊讶。我服饰上的欠缺,因我英文流利、用词准确、毫不胆怯而弥补。但是,如果我事先知道这些规矩,我就不用如此“吓人一大跳”。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毕业时,学校的placement office(录用工作处)能给我们上一堂“怎样面试”的课,该多好,从穿戴到工作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以及四十五分钟标准面视时间里,时间的正确分配与安排。许多学生,特别是中国籍的学生,就会省掉“要经历多少面试才能找到一份称心工作”的心理重负!    好的面试就是要“对症下药”,去酒店找工作和去贸易进出口公司找工作或去投资银行找工作,穿戴肯定不一样;而且找到的这份工作,职位的高低与相应的穿戴也不应该一样:去银行当秘书和去银行当第一副总裁,显而易见,穿戴不可能一样。穿衣打扮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更要符合公司的身份,因为你将来代表的是这家公司。    1995年当我替公司在纽约开发业务成功而搬迁到纽约后,因每周一次飞往纽约实在劳命伤财,我丈夫因此也来纽约。他原来是波士顿计算机公司的计算机高级工程师,这家公司50%的职员都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公司文化还像校园文化,与硅谷文化十分相似:上班时穿着随便,下班后在公司靠大湖的巨大草坪上踢足球。当他来到华尔街面试工作时,他坚持要穿他习惯了的便装,我只好替他拿着西装、领带和皮鞋在美林、摩根与AIG的大厅里等候他,让他在面试之前换上这些“有强力的西装”(power suit)。他一边换一边抱怨领带太红,衣服太黑,衬衣领子太硬,皮鞋太亮。结果,他一天下来,三家公司的面试使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三份合同:这是内(懂专业)外(形象好)结合的最佳结果。    总而言之,在华尔街求职时,男士女士都应该里面穿白色,外面穿比较深色的西服或西服套裙;男士的领带最好是红色,表示热情;女士的耳环最好是小小的耳钉,且如果天冷的话,要围上作装饰的围巾以示高雅。冬天里,最好要带上风衣,牌子为“伦敦雾”(London Fog)为佳,深蓝色或浅色最为合适,颜色风格都合英国保守形象。穿着不能招摇过市,这是华尔街最忌讳的。不要拎新皮包,半旧为好,皮包不是装饰。华尔街流传着这么一个佳话:皮包越旧,成就越大。高圣的主席用的提包是四角全磨破了的,已用了二十年。当然皮子质量一定好,否则二十年的摔打还能用?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什么样的面试是最优秀的面试?2
二、口试的准备    口试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而往往第一句话就可以决定这家公司或这个面试官会要你还是不要你。当面试官与你握手并请你坐下后,他第一个问题往往是: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谈谈你自己)。这时你要十分小心,一定不能吞吞吐吐或口若悬河。你可以说:我这人很认真;我这人很热情或很固执;比如,我在研究生院做一个项目时,我……    面试官请你谈谈你自己是要知道你的“整个人”(a whole person),你的性格,做人态度,人生观,等等。他问的并不是你的学历、你的工作经验,因为他手中就有你的材料。你也可以反问面试官:“我的履历表你已经看过,你一定知道我是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毕业的;暑期中我去摩根银行当见习生(intern);我的个人爱好是国债券的发行与推销,或是游泳。不过,我倒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这是关于工作的细节……”    这样,你就变被动为主动,向面试官就工作问题提问,让他回答你的问题;而且你会发现他十分乐意回答你的问题,这是人性所致:多数人愿当演说家,少数人愿当听众。    在四十五分钟的标准面试时间里(有时面试可以短到二十分钟,长到两个小时),你应该只用五分钟的时间讲自己的过去,用三十分钟讲工作,借这机会把所有的问题全弄清楚,最后留十分钟的时间提问:关于公司、业务、你要去的团队,等等。这最后十分钟是用来显示你对这家公司的了解以及感谢面试官的时间;同时不要忘了问下一次的面谈会是什么时候?如果面试官对你十分感兴趣,他会让你在会议室等着,他去找其他他认为合适的人或主管(decision-makers)来面试你,那么你的四十五分钟的面试就会变成两个小时。我曾经送出去的一位人才,在摩根银行整整呆了一天!    在面试时有两个问题要忌讳,除非他问到你,那就是薪水与个人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有极大的私密性。如果你确实让他们满意了,他们会主动问你你的薪水意向,有时也会问到你是否结婚,有无孩子。这些与工作无关的话题,最好不要主动去碰。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这些话题更是千万千万不能涉及的,因为无论你与面试官的观点如何一致,他也不会因为这个原由而雇用你,况且面试你的人不会只有一个人。    华尔街面试人才时至少全组人员都要见你,如果你要去的这个组有一个人不喜欢你或对你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或认为你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你都不会被雇用。我曾经送一高级人才去高圣,他见了二十七人,一共经历了八次面试,但终因有两个人对他有不同看法,高圣不能雇用他。华尔街有这么一句话:白天你是公司的人,晚上你是家里的人。华尔街找工作就像在生活中找伴侣,别人很难降低标准,你也最好不要委曲求全,两厢情愿才是真。    在结束这一段之前,我还要提醒应征者对另一常见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要加以小心,那就是:“你的优点是什么?你的缺点(弱点)是什么?”    这是一个能否对自己作出公正判断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技巧在于弄清面试官的问题旨意所在。如果他只是泛泛一问,你也泛泛一答。优点缺点如果是三七开,那么说话时用去的时间也应按这比例,譬如十分钟谈优点,那么用三分钟谈缺点。优点谈得越多,相应的你的缺点也越多,比如你爱吹嘘自己的优点——这本身就是一个缺点。如果你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面试官认为你对公司也能作出相应正确的判断。判断正确是能否在华尔街立足的根本点。  

什么样的面试是最优秀的面试?3
三、身体语言的准备    身体语言的准备也是面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手与眼睛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握手要有力,表示热情、信任;眼睛要能看穿对方,进入对方的心底,这不是说盯着人看,而是很真诚地看,让人感到心换心,让人感到放心。我曾经将一名优秀的人才推荐给欧洲银行的一位副主席,但这位副主席立即拒绝了他,原因是:“我问他关键性问题时,他都回避我的眼睛。他一定有什么事瞒着我,而我却没那时间去猜他的心思。”同样地,我在高圣的一位客户也是因应征者手足不知该怎么放而且眼睛也极不自然地向下看,让应试官感到应征者缺乏自信。“我们公司怎能雇用缺乏自信的人呢?”客户问。也许应聘者心里自信,但他表现出来的是不自信。“Image is every bit important as reality(表象与现实是同样重要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送到摩根的一名应征者,他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这是我惟一一次与一位计算机工程师打交道,我十年来只从事前台交易员、银行家、私人理财家、信用分析式或资产管理专家的业务。这位计算机工程师从香港飞到纽约摩根银行总部进行最后一轮的面试时,他在肯尼迪机场被一出租车司机骗去一百美元,那黑人司机把他放到摩根银行在中城的办公大楼前,扬长而去,没找给他零钱,他十分生气,打电话给我讲这事。我一再宽慰他这种事发生也就发生了,让它过去,不要影响面试时的心态。同时我告诉他,我们公司的会计师已写好了一百美元的支票给他,再者,摩根银行为他从香港飞往纽约买的商务舱机票也值三千多美元,面试的成功比这一百美元重要得多。结果他面试没有合格。因为他面试时不断地将他的腿分开并拢、并拢分开,而且是毫无意识的,因为他心上就丢不下那一百美元和被人骗了的那不好的感觉,让这坏的感觉尾随自己,结果让面试官误解了他。    “如果他这么紧张,我们的交易系统怎敢让他负责?”客户问。    如果心态不好,是不能去参加面试的,你宁愿改期。  总而言之,面试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果面试官的性格与应征者的性格是“一拍即合”还是“一见就厌”,这些情况就难以一一描述了。但如果能在服饰上、工作要求的准备上、行为举止上以及时间控制上都能充分准备,成功的希望就有了一半:有备而来,往往功成圆满而归。  

我的七次搬家故事1
我一共搬过七次家,住过七个城市,它们是我生命中的七个转折点。我本想将这七个转折点,在书的第一章便呈现给读者,使您一开始就对我有一个清楚、完全的认识,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思前想后,还是把它放在后面吧,不要让它“喧宾夺主”了。也许我的故事你们并不会重复,但是故事中的道理,也许有值得借鉴之处,特别是我在做每一个重大决定时的那些理由。        我第一次搬家,准确地说,离家,是1978年10月5日,那一天,我离开成都的老家去东北读书,那年,我二十一岁,考得四川省英语口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带了两个大行李口袋,一袋吃的,一袋用的,北上长春。    那一天,别提我心里脸上有多高兴,尽管在成都火车站与家人朋友挥手告别时,在汽笛声中,我淌下许多眼泪。    那人生的最初二十一年,有多少儿时的欢乐和少年的梦想?有多少缺少理解和呵护的日子?有多少痴情友情和无人知晓的心中秘密,自消自散在树荫下和河滩上,顺着锦江河水,无声无息地流去?    上大学,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首先,在学校里,所有的同学都没有父母在身边,这样我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靠自己的努力,被学校、老师和同学重视。在吉林大学校园,我第一次感到与他人平等。在此之前的1977年,我也参加了高考,但因为“政审”的原因——我的养父生父都有“政治问题”,我的养父大舅父曾担任过国民党成都市参议员,解放后一直背着历史反革命、“文革”时又背上现行反革命的罪名,我没能被录取。(我和我家人的故事,已在我的自传体小说《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里描述过。作家出版社,2000年。)当我在上大学的第一个晚上,用全部真情写下上大学的第一篇文字《感谢邓小平》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上了大学,然后读研究生,然后出国读博士,然后有一份高薪的华尔街工作,并且与我高中时一见钟情的丈夫成为比翼鸟,连理枝。    一岁时我便失去母亲,然而我的生命之路却应了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上帝关注着我们每一个人(God is watching us)。”在我,则是“没娘的孩子天照应”。上大学是我在冥冥中受到的第一次惠顾,是我生命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机,它让我甩掉过去的一切不幸,将心酸永远留给了昨天。昨天,我哭过,但今天我再也不哭了。在我以后二十年的奋斗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惟一不能选择的,是自己出生的家庭;然而,我们一生的光阴,却是用来改变人生、改变家人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浪费一生或成就一生,那是可以选择的。我选择了后者,而且义无返顾,说到做到。到美国后,贫穷的童年和贫穷的中国,给了我不服输的心气。在我以后在美国求学求职求生的路上,靠着我的心气,靠着我的硬骨头,靠着我的平常心态和吃苦精神,愉快地实现我一个个的梦想:文学博士,华尔街的高薪工作,幸福的家庭,全世界众多的朋友……    离开成都的老家,是我迈向自己生活目标的第一步,是我生活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我第二次搬家是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大学读研究生。那是1981年12月底,因为学习成绩好,大学时我跳级一年,与1977级的学生一块儿在1981年年底、1982年初毕业。当我终于装好自己七个纸箱子的书,在刺骨的寒风中排着长队,和毕业班的同学一块儿,在灰色的宿舍楼前等着长春火车站服务部的同志,办收我们的托运行李,那已是1982年的1月7号。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挑选该扔该留的东西,该运到南开的书和运回成都老家的作业本子。没想到我居然有四十多本作业本,密密麻麻地写满读书心得,读书评论,还有充满各种情调的小诗、散文和大堆没有成文的“迷惘的一代”和《荒原》的翻译稿件,我扔也不是,留也不是,一个星期,就在读这些“大学心得”中很快过去。最后,我将它们连同所有的书,英文的,中文的,马列的,古典的,现代派的,一古脑儿运回成都的家中。我到南开报到时,只带了一个手提袋,里面简单地装着我用了三年多的一本英汉字典——这本翻破了的字典,如今放在美国东部我五百平方米的家里,搁在地下室壁橱的中央,和我一路得来的奖状呆一块儿,有时,在烛光中,还能看见油腻的黑封面上我的千万个指印。    除了字典,我还带了一条长长的绿色全鸭绒围巾。这条围巾是我离开成都时,家里的亲属们凑钱买给我的上大学礼物,花了十四元。1978年的十四元,是很大一个数。那厚围巾胜过大棉袄,是我大学期间的“最爱”。每个冬天的星期六,在学校浴池洗完澡,用大围巾裹上我湿湿的头发,我的长发就不会在去宿舍或教室的路上,结上冰,冻成绳。人们不知,那围巾曾救过我的脑袋。我最初不知东北寒冷的厉害,每当从宿舍望出去,东北的冬天,天空总是那样的蓝,那样的阳光灿烂,耀得我眼也睁不开。加之宿舍暖气烧得像夏天,于是出门时,总是忘记多穿衣服和戴围巾。衣服穿少了,没关系,两分钟就跑进教室;但没戴围巾,可是要了我的命,我最初还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的前额头痛得要裂开,在床上打滚,同学用我的大毛围巾裹住我的头和脖颈,将我送到校医室时,头就不痛了。可刚把围巾取下,头就开始痛。我方才明白:我的头脸,也需要“穿衣保暖”。我的第二次搬家,把大学留给过去,把知识留在脑里,把温情留在心里和手提袋里,然后轻松地去“学海撑船”。      

我的七次搬家故事2
我第三次搬家是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这一次,我是决定将我“南开的家”永远地搬到北京,因为对于我来说,北京大学应该是我人生旅程的终点站,暗地里我十分自豪我的名字将能与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过教的许多老前辈连在一起:蔡元培,朱光潜,李赋宁,杨周翰……可我怎么也没料到,到北大仅仅五个月,我会在北大校园未名湖边晨跑时,意外地遇到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他和我交谈二十分钟后对我说:“你应该去美国深造。让我来帮助你。”虽然根据北大当时的规定我要工作两年后才能出国,但文学院难得的奖学金使北京大学也慨然同意我出国,还发给我制装费,办好出国的一切手续,买了中国民航飞纽约的机票(从纽约到圣路易,乘的是美国国内TWA的商务舱,也是北大出资),由系主任胡壮磷亲自送我上飞机。我去了美国,因各种原因,不想一呆就是十七年!    飞美国之前,我又得搬家。但在1984年12月30日那天,我的视线中暂时是没有美国的。我的志向是中国的文学批评。因我决意要在北京大学度过我1985年的第一天,开始我新的生活,所以尽管12月30日那天,北风呼啸,雪花大如鹅毛,我是决心不改,一早在学校人事处王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一辆半旧三轮货车,去到天津火车东站货运站,把二十多个纸箱子送上火车。我的研究生导师李宜燮教授和他夫人在南开大学校门口,碰见从火车站回来冻得口鼻发青的我,将我带回他们家。李师母替我熬了一大碗姜汤,让我趁热喝。师母原本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因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李教授从北大调到南开,师母也就随着先生去了天津,虽然不再做医生,但待人的热情和体贴,仍如医生一般(先生和师母已在1993年、1994年相继过世)。幸好那碗热腾腾的姜汤,我没有被寒气击倒。想起当年在火车东站,又说好话,又求人,又动手搬箱,天不怕地不怕地将二十多个大纸箱子快速地过秤,怕人不接我的货,因为过了今天,就要等上三天,我当时汗也累出来急出来了,一个箱子没抓紧,掉地上砸了我的脚,我也顾不上痛。等送完箱子晚上回家脱鞋一看,大脚趾全红肿脱皮不说,那血流得我满脚趾头都是,又全干掉了!        我第四次搬家是从中国搬到美国,这可是一次远行。从南开搬到北大的二十多个纸箱子,有一半多还堆在我的单人床下,没开过封。把它们托运回成都,那是肯定的,但这么多箱子托运回成都,成都的家有地方装吗?我的大表哥自杀后,他的书本,已经装满了我的养父(我称大舅父)的柜子;我几年前从吉林大学寄回去的几个箱子,将大舅父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我看着一屋子的箱子、盒子,头也大了,眼也直了。我终于做出决定:烧三分之一,卖三分之一,寄回成都三分之一。    搬家的那天是1985年7月23日。7月22日学生考完试,23日学校放假,同时毕业生也毕业,我将于26日去美国,时间很紧。我一共教了数理化三个班。三个班的一大群学生,一早就来帮我搬家。一部分同学将我整理出来去卖的书本子和去烧的东西,全拉到只有他们才知道的废品回收处;另一部分同学,则帮我将七八个纸箱子装到学校借来的一辆小货轮上,代我送去北京火车站来学校的代办处。人多,家一会儿就搬完了,然后我们坐在搬空了的红二楼靠水池的我那间原本十分温馨的小屋里,吃学生带来的小西瓜。学生十分舍我不得,相处一学期,我教了他们不少英文,读的,说的,唱的。我们在北大办的“英语俱乐部”,每周六晚上,我请上勺园的外国留学生,给来俱乐部的学生轮番讲英语故事,读英语诗,弹吉他,然后自由对话。两个小时的活动最后变成五个小时,从最初的三十多人到后来二百多人,黑压压地站满、坐满学三食堂——英语俱乐部的所在地。那天,我和我的学生唱了很多歌,最后一首歌是大家唱的:《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乡村之路,带我回家)》,那是美国当年最流行的歌手丹佛的成名歌。他的这首歌,使他的家乡西佛吉尼亚,从世界版图上跃出,为世人瞩目。        我第五次搬家,是1992年从美国的圣路易市搬到东部的波士顿,那是博士学业完成后,去波士顿与丈夫团聚。丈夫最初也在华盛顿大学念书,后到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读书,然后在波士顿128高科技圈洲际公路旁的波士顿电脑公司工作,我于是北上,带着一大卡车书和家具——这些家具要么是朋友给的,或是从旧货店买的,或是拾荒来的,在波士顿求职安家。(其实,从1985年到1992年这七年在华盛顿大学求学和教书期间,我常往来于圣路易市和波士顿两地,我对波士顿并不陌生。)波士顿才是第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女儿在波士顿哈佛大学妇产科医院出生,丈夫在波士顿,我在波士顿找到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工作。这份工作是我翻了一周的报纸,手指也翻黑了,而且还经过了七次面试才得到的。我没有商学院学位,没有银行工作经验,没有香港客户源,更不是哪位世界级富豪的女儿,舒利文(Sullivan)这家美国金融企业与华尔街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能在美国经济的冰点期——1992年,在拒绝了一百多名面试者后最终决定雇用我,现在想来,也还是奇迹。我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十年,直到今年夏天,因我那曼哈顿世界贸易大楼一号楼79楼层的办公室随9·11大楼被撞而消失,我再无法面对那一片心痛。后在银行客户的鼓励下,我终于决定在新泽西州创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为中美跨国银行提供“重量级”的将才服务。    如果不是因为1995年我在华尔街繁忙的工作,和每周、有时每天乘“班机”从波士顿低空飞行四十五分钟去纽约上班,而吵着要搬到纽约去开拓公司在华尔街的业务,我和丈夫也许就会相对永远地呆在波士顿了,丈夫也许就会在波士顿电脑公司渡过一生,而不会进入华尔街从事风险控制的工作。但是,喜欢往前走的我,迫使他也改变了生活旅程。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我的七次搬家故事3(图)
裔锦声和丈夫在新泽西的家后院
我的第六次搬家是在1996年初,我终于说服丈夫,自个儿先从波士顿搬去纽约,替我所在的波士顿总公司开辟纽约业务。做华尔街业务不去纽约不行,而每天或每星期往返纽约也跑不起,太耗公司的钱财。我们的业务因涉及形象,还得住五星级大饭店,每晚三百美元,还得在高档饭店请客用餐,而客户又都喜欢喝好酒,酒喝起来加上话又投机,很贵。这样,一趟纽约跑下来,至少三千美元,一年下来开销很大。如果开一个办公室,要节省得多,但由于我给公司赚钱多,客户源大,大老板一点不在意,还一个劲鼓励我该用就用,可一生节俭的我倒有些在意,为什么要浪费资金呢?何况我读书时,尽管有全额奖学金,但生下一个孩子后,丈夫又不在身边,真让我吃够了没钱的苦,每次去银行取钱,都要想半天。人的习惯难改,何况,如果公司在纽约有一个办公室,于我们、于顾客都方便。我于是孤胆去了纽约,为公司在纽约“另起炉灶”,使我们公司在世贸大楼一号楼的79楼层有了新家。好在我的丈夫总是能理解我,在1996年年底终于同意搬来纽约,去到华尔街任职。    从波士顿到纽约的这次搬家,是第一次“带家具搬迁”。丈夫在离开波士顿的那个感恩节早上,把我们的家具由搬家公司搬到纽约,然后将我们两千英尺的复合式两层楼公寓,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房子的钥匙交给楼下的曼莉伦——我们女儿小时,她替我们照看女儿。我们搬走后,就把房子比市价低百分之三十租给了她。    五年后的2001年夏天,曼莉伦终于存下足够的钱,买了自己的房,于是我们把在美国我们所拥有的第一个房子卖掉。但我们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把卖房子赚到的十万美元,立即买进了风险最大、回报看来应该最高的高科技股。我们当时想,股票市场从2000年4月中旬的5000点跌到2001年6月的2600点,还会继续跌吗?可是,到2002年12月,股市已一路跌到1400点。人算不如天算,这十万美元的高科技股票,像思科(Cisco),Sun,郎训(Lucent),今天只值一万八千元。    不过,不该我们得的,就不该我们得,股票市场是再不敢去了。为了将来的回报,输去今天的稳定,太不应该。    但我们仍然很爱纽约——这是一个对全世界敞开胸怀的城市。由于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一切生机,我终于没能在1999年离开美国回北大任教,再次放弃了北大校园和校园里百年老树旁那绕房而飞的灰喜鹊,这也许将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我已“身不由己”,有家的人,得考虑家的利益。一位我尊敬的老者劝我说,过日子也不用过得太满,留点遗憾也没有什么不好。再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已在2000年为我出版了博士毕业论文《红楼梦:爱的寓言》——有两年,我天天从睡眠中抽出时间来,将这非常复杂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这篇论文的出版,减轻了我心上不能返回校园的歉然。        最后一次搬家,也是第七次搬家,是从曼哈顿搬到新泽西州。这次搬家与以往搬家的根本不同,是从城里搬到了城郊,先从公寓搬到公寓,爱上新州后,又卖掉公寓,搬进一个独立砖房。这砖房很大,有五百平方米,两个车库和半英亩地的花园和树林。我们一家三口,是怎么也用不完这些地方的了。朋友都说,新泽西的家是我和丈夫永远的家了,不要再搬,尽管地税很重,每年要付出一万三千美元,但朋友都说在这世界上,还只有在美国这地大相应人还不太多的地方,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而不用付资千万。我想,他们是对的。现在,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创作室”,或用我的朋友、北大出版社张副总编的话来讲,我有了一个“会馆”。他在2002年夏天因出版事宜,从北京来过我家,他希望我不仅仅是在世界的各大机场候机室——我以前的作品,全是出差时候在机场逗留时写成——而且能在自己的家里,在这“会馆”里,喝着清茶,写出百万字的好书。我答应他,同时也答应中国出版界对我抱有极大期望的朋友们:凡是针对今天中国与西方接轨的有可读性的作品,能帮助中国人更深一层地了解外国,外国人能少带偏见地去真正了解中国的书,凡是能打动我心的书,我都愿写,边写边工作,让生活充实,让情感更新,让我的笔将那精彩的人生和丰富的职场经验,带给更多的朋友,带给那些求职途中困惑的青年或职场上功成名就的壮士……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记
2000年,我的自传体小说《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出版以后,从不同渠道传来了读者为该书的深情所感动的信息。一岁就失去母亲的我,在中国的童年和青少年经历,往往能引起同代人的共鸣。在那本书中,我将自己毫无遮拦地呈现在我的亲朋好友和陌生人面前,只希望我的真情,我的心跳,能激发和带动同样的真情,同样的心跳;希望优美的文字能点亮无数有着相似经历女孩的心路——因为心永远都是孤独的;希望爱的火焰能温暖每一个来到世上就失去了母爱,因而在人生的路上不断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孩子们,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和勇气。    然而,更多的读者更想了解我在美国十七年的特殊经历:怎样在赴美留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后,转到外国人在九十年代很难进入的华尔街“禁地”,从事金融界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对华尔街的顶级人才进行评估,协助跨国银行建设领导队伍,为客户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提供高水准的人才与领袖。我的这个转变是这样地彻底与成功,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焦点。毕竟在留学热、海归热、中国加入WTO后的这些与世界接轨的时刻,中国的资本市场、各大企业与银行都争先恐后地招纳人才的时刻,我改行的经历,颇有借鉴之处,既能帮助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也能鼓励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重新定位。这促使我几经思考,多方听取意见,终于写成此书。    我曾经为求职者总结过衡量自己能力的一个标准,即:EEEFT:    E:Education,教育。求职者所受的教育对求职很重要,专业对口最好。    E:Experience,经验。过去的工作经验与当前雇主的要求相符还是相去甚远,决定此次求职能否“马到成功”。    E:Energy,精力。精力充沛与否,是雇主判断应聘者对工作有无热情、是“主动的雇员”(active)还是“被动的雇员”(passive)的标准。雇主相当重视第三个E。    L:Leadership,领袖气质。它决定求职者在工作中是挑大梁还是仅限于完成自己的任务。领袖气质往往与个人性格紧密相联,如果是性格保守,或是思想型的人,又想当管理者,他将面临性格和职场两方面的挑战。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否则“贪多咽不下”。    T:Team Spirit,团队精神。要了解将去的这家公司,它的企业文化是什么?自己能否适应?记住你要找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让自己的知识得以体现、梦想得以实现的“操作平台”,更像一个家,这个家由与你性格、知识也许相似也许互补的人构成,需要彼此能够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个判断问题,也是一个感觉问题,如果应聘者和雇主双方的感觉都不好,那就不该在一起工作。    在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大相径庭的今天,许多人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惑。的确,教育背景在求职过程中是位于首位的,但与人生欲望(Desire)相比,它又居于从属地位。一方面,知识需要不断地积累,另一方面,知识是可以转换的:所学不同,但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却往往一致,那就是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这一点,在资本运作与投资银行里体现得最充分。我写的九个案例,几乎每个人都可说是“学非所用”:詹姆士的专业是工程,可当上外汇交易员;毕业于商学院,却做上私人银行家;大卫是学航空航天的,却成了国债交易的大手笔;爱丽丝是学数理工程的,但却成为南海有名的高级理财能手;雷蒙是学财会的可成为大中国区著名的股票分析家。我的一位英国朋友尼可拉斯是“龙头债券”的“杀手”,可专业背景是莎士比亚;我的另一朋友丹尼斯,学的是国际政治,工作却是投资银行,一位著名的融资能手。一位身居高位的客户对我讲:四年的大学,不能保证四十年的职场生涯。因为职场在不断地变化,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人的欲望在不断地修正。资本市场,既要求知识的专业化,又需要知识的全面化,如具有数理化、电脑、工程、航空航天学位的“火箭科学家”来设计金融产品、风险模式、投资模型,还需要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文学家、心理学家做产品推销、市场开发、客户引进等。这里的关键词其实不是“知识”,而是“欲望”——你真正想干什么。它决定了人们的求职方向和成功机率。    非常希望这本书对所有有着强烈生活欲望的朋友有用,对即将离开大学校门的年轻朋友,对不甘平庸、渴望事业发达的朋友,对与我所写的领域(人力资源和资本市场)学业、职业相关的朋友,有精神上的启发和实际的借鉴作用。    这里,我必须感谢与我朝夕相处多年的美国同事,特别是我的一大一小两个老板。尽管我们曾经争吵不断,但没有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不能在“办公室政治”集中的华尔街,在美国的主流社会“长大成人”。    同时,我更感谢东南亚的朋友们。你们在东南亚华尔街职场“变中求进”的进取精神,一直鼓励着我,让我走在纽约街头的华尔街时,心中有底。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和责任编辑林金荣女士。你的发现和鼓励,使我的处女作《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从电脑里跳出来,带着伤心,带着感激。从此我没有中断写作,无论是在机场转机的等候中,还是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里,为报刊、杂志、出版社写文写书,将自己的所得回报社会。中文的《华尔街职场》《华尔街英语》《红睡衣》,英文的《THE HAIER WAY(海尔之路)》,以及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红楼梦:爱的寓言》从英文翻译成中文……你手中握着笔的认真模样,连同桌上的清茶,音响里传出的感动人心却无字的古琴音乐,永远留在我中国之行的记忆里,让生活、奔忙在Fast lane(快线)上的我,能伫足静思片刻,扪心自问:我真的没有浪费小林的时间?没有浪费读者的时间?    裔锦声      2003年2月于美国东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阶梯教室
新浪读书频道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裔锦声的专访
主持人:同学们,晚上好。欢迎参加这一次新浪读书频道嘉宾聊天,这一期的聊天与以往不太一样,从线上挪到线下,从新浪嘉宾聊天室挪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阶梯教室。这一次我们请的嘉宾也和以往的作家不一样,她的身份首先是华尔街著名猎头公司舒立文公司的前副总裁,目前是重心集团总裁裔锦声,她同时还是一个文学博士。  今天,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不外乎是就业问题,如何在努力了四年之后,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兴趣和专长的工作,成为大学生们首要关注的事情。为此裔锦声博士特别撰文,讲述初涉华尔街职场的秘密武器,希望今天同学们经过跟裔博士的互动交流能够有所启发。书包网 www.61k.com

文字有治疗伤痛的作用:
主持人: 我们知道裔博士的主要工作为华尔街大银行家搜寻人才、输送人才以及您自己公司的管理,为什么想起要写书?  裔:我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这几本书都是我发疯一样写完的。以前我的工作地点就在世贸大楼附近,我上班和家的距离很近,911使我的工作地点变成废墟,对我来讲像一个墓地一样,我很难面对。我的先生也在华尔街工作,他在花旗集团,他当时目睹这个楼倒下来,他在所罗门的第四号楼。我那天刚好去香港出差那天刚好我没有上班,我是在电视上看见的,当时的场景对我的心灵撞击很重,文字有治疗伤痛的作用,所以我提起笔开始写,可以说没有想过我哪天要成为有名的作家,或者得名得利,我没有这样想,我有一种倾诉感,我一下写了五本书,第一本是《华尔街职场》,我在美国18年,7年的时间在学校,我拿了一个博士学位,又教了一年书,在华尔街工作了十年我的整个生活就是求职、求生,我的故事里面是最后怎样求职的,所以我把职场的故事写下来了。出版社的打电话跟我说,我在北大一个朋友讲了这个故事,希望我能够出书。  我跟她讲在华尔街的职场的生存环境,我们一个外国人走到美国的主流社会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还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出现。华尔街这个地方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一个市场24小时不断的进行交易,太阳从东边升起,香港市场还没有关门,伦敦市场开始了,伦敦市场刚交易一半,纽约市场开始了,在这个国际性地方,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种族歧视,我想把这种职场的感受讲出来。问题是到一个新的生存的环境以后,你怎样了解它的风险。每一个人,每一天做的决定,包括我们读书、交友、找工作都有风险意识,你投入多少,得到多少。有一个具体的项目,项目在哪家大银行,你明明你的系统不完善,你告诉他我们的系统胜过他们的系统,雇佣你的老板,他今天的年龄,整个求职里面他已经是被淘汰的对象。他年纪大了,他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他没有今天的职业经理需要的电脑只是,不像一个新的老板,他年轻气胜就像1999年的股票市场一样,一路飙升。你是要跟新的老板,还是留下来跟着旧老板。第三条线今天的主角,他已经结果了婚,他该为了家庭还是为了自己,这一切都涉及到风险的意识。出版社一听十分钟就决定要这本书。当时这本书是英文写的,我很久没有写中文,我当时住的环境里面中国人比较少,我习惯讲英文,写英文,也是用美元兑换一切,用英文写的,当时我采访了王志东,我觉得他很聪明。而且他是第一个得到中国风险投资的。  主持人:裔博士刚才介绍他最初出版的《华尔街职场》,很多人想问这里面主人公有没有你的影子?  裔锦声:这里面有我的影子,也有我先生影子,他跟很多优秀的中国学生一样,好好读书,把命运交给别人,突然遇到变化应该怎么办,看了书就会知道生活的结局和现实往往相反的。  

从比较文学博士到华尔街大银行猎头
主持人:您的新书《职场政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人力资源培训用书,我看了以后发现一个关于您的非常精彩的成长故事。您写这本书主要想告诉中国读者什么?  裔锦声:这本书在海外很多的报纸都有连载,然后名字不断的改变,职场的题目改的比这本书精采得多。《华尔街职场》写完了以后,我感觉心里很多东西还没有吐完。那天我接到一个客(瑞士银行大中国区的总裁)户打给我的电话,他告诉他的老板在逼他跳槽。我当时大吃一惊,我想我是小人物,小人物才想跳槽。他的位置已经这么高了,董事总经理的位置。年薪一百万以上,他为什么存在被逼跳槽的问题?有家###要上市,瑞士银行是非常保守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懂得上市吗?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卖一部分,从大众手中集资,就是所有权交换的问题,你占有这个公司的股份,不管是百分之多少,一个所有权的占有。这个公司要集资的时候,股票市场在跌了,瑞士银行不愿意出钱。美林是以敢担风险著名的,把这个案子拿走了。银行大老板一看失去了机会,所以他必须要找替罪羊。所以我们永远要知道你在职场的时候,总有人会和你的利益发生冲突,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在他的情况大老板找一个替罪羊,因为股东不高兴了,股东说明明是赚钱的机会,为什么我们丢了你得有一个交代。我想王志东是一样的,因为你的工作就是照看股东的权益。照看不了,让股东丢钱,那他就必须跳槽了,他呆不下去了,他公司马上从瑞士派一个人过两个星期就要来,所以他必须得走了。公司一般不会裁你的,在这样的情况他只好辞职,只好跳槽。我想他也跳槽,我还经历过的一些案例,我把这些案例集中起来,这里面一共有十个不同的案例,有九个是他人的,我想他们为什么跳槽,每一个人他跳槽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我就写了这本书,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的故事可能是最早的一个,我当时跟作家出版社的朋友讲了以后,她马上就要了这本书,后来她说你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因为你是一个学文学的,为什么学金融,第二怎么能够成功,第三怎么转过来。所以我这本书分上部、下部讲到为什么有些人在一年、三年可以从年薪三万变到一百万,怎样把自己增值。我们每个人都不笨,我们需要一点指点就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增值。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在华尔街求职的七个秘诀
你需要学会跟世界打交道
主持人:您的第一次求职经历充满了奇遇色彩,您自己也承认在招聘需求的条件当中您只符合一条微不足道的标准,却能够打败100多号很有专业背景的人进入舒立文公司,7次面试中只有一次相对正规一点,其他6个几乎是在跟他们聊天,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您觉得在这次求职的成功当中您个人的努力和运气各占多大的比重?
裔锦声:各占一半,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幸运,有那么一点努力,就是说幸运和努力是结合在一起的。  主持人:可能好多同学这样想,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幸运的机会。但做为大学生,毕业以后第一是没有工作经验,第二可能学的专业不对口。第三可能是自己心仪的工作和所需要的条件相差很远,遥不可及,毕业生应该怎么面对这些问题?  裔锦声: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回答,第一在我的情况下我当时是很绝望。我必须要一份工作,我很绝望,所以我不知道你们的饥饿程度怎么样。我们中国人讲七十二行,行行有状元,你不要看不起某些工作,不要不要认为它遥不可及。所以有我,就有一份工作属于我的,我不可能在这个世界饿死。第二机遇要看你怎么看。我当时有一份工作,在一个学校教书,它的中西部就相当中国的四川,我的先生在波士顿就相当于北京,我们俩个人是两地分开的,没有在一块儿,相爱的人分开的时候总是感到一种失落,想在一块儿的愿望胜过其他任何愿望,当时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一岁多两岁,我带着小孩到学校,研究生问我是不是单身妈妈,因为没有看见过我的丈夫。所以我非常想到波士顿找一份工作,而且我是一个中国女性,不愿意被丈夫养着,或者你爱一个人要帮助他分担,我想现实问题都是有的,你的住房、你的消费,你必须要有工作,你不能把这些承担压在一个人身上。  我求职的那个工作讲的很清楚,要至少有三年的金融工作的经验,要在香港有一大堆关系,要讲国语或者是粤语,但是我只有一个条件,我是一个亚洲人,但是这这工作我当时在报纸上看到了,我就说我一定要得到“I must have it”,所以目的明确一定是找到工作的第一个先决条件。你一定要清楚你到底要什么。你只要知道你想要什么。剩下就是怎样找到它。你永远不是第一个找工作的人,你有师哥师姐,当然还有下面的老师,他们都非常关心学生。特别是找老师,一日为师一生为父,我们可以说一生为母,他们想看到他的学生长大,想看到他的心血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而且这是每一个学校的期望。学校希望你们在外面做得很好,你帮助学校扬名,有人说我的学校不是很好。换一个角度,美国人就说没有关系,你的学校等着你去给它照明,学校会因为你感到自豪。第一个你要寻找的往往是你的师姐、师哥、老师、学校,他们有经验,他们会告诉一二三四,不外乎是一些技巧,告诉你怎样写你的简历表,我的书上已经写了,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下,你一定要记住七个字,第一个E,“Education”你只要把这个学到了以后,你的教育,你的让你的眼界开阔,让你发现自己,让你学习你的中国文化,让你眼看世界,第二是“Experience”你的工作背景。我想很多在校的学生都没有直接的工作背景,我相信你们肯定做过好事,因为你来到这个学校以前,一定在高中、中学、或者小学的时候替爸爸妈妈做过一些什么好事,把这个好事想一想,做这个好事我得到了什么样的自信,你公司一定会看,同时也在看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你做的这些事情对公司有什么意义,你的性格,对你的品质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一次联合国选了一个环境保护的主席,是17岁的一个中国孩子,就是因为他的回答。为什么环境环保那么多人上去讲都没有被选上,他就讲了一句我爸爸妈妈都是工人,我小时候总是看见烟囱老师冒烟,我想一屁股坐上去堵住。越简单的道理越有可靠性。特别针对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是今天和明天社会的栋梁,“Leadership”是指领袖气质,是双向的,你愿意带领别人,你还要看别人愿不愿意跟你,这是双向的。第四个,“Teamspirit”,你是一个超明星到处走着,人家就不愿意跟你在一起,你光亮太大了,照着的别人黯然失色,你要变成一个一般的人,你能够跟大伙儿一块儿共处。第五个,就是“Attitude”,生活就是一个态度。在美国大公司,我的老板就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知道杯子是满的还是空的,只要有水就行,就是你的心态要好。P是双重意义,一是Passion热情,二是Performance效益,对工作的热情一定会产生效益。我们说性格决定效率,在我的求职还是我的生活里面,我不可能有他的性格,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很难被他人重复,但是这个道理,你可以摸索一下,对你一定有用。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效率。我想请你们想一想,消化一下就能够写出一篇很好的履历表。你要把它写两页最好,第一页你的教育是什么。第二你的履历是哪些,第三你做了哪些工作,我们的学习往往是从我们自己,像海绵一样只是吸收。而你去工作了以后,不是看你吸收了多少,是看你吐出来多少。在学校老师教了你,你要能够回答他多少问题。在公司不是这样的,是你在公司能够创汇多少,因为你要拿一份工资,你要把自己看作一个资产,你要对公司讲,我不是公司的包袱,我是公司的正资产。从我自己的故事里面,一个是要目的明确,第二是心要诚。第三因为中国学生有一个部分普遍的毛病,不太知道感恩。一个人还是应该以感恩的心情过日子。我有不少朋友整天抱怨,仿佛这个世界欠了他们很多。你需要学会跟世界打交道,存在感恩的心情,包括在座的学生,你的父母,你的兄妹,你在这儿读书了,你有这个优势到这儿来了,就应该有一种责任,所以说要以感恩的心情过日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的,你要招人会招什么样的人,肯定要招一个热情、向上、有感恩心情的、给我的公司增值的,把我的公司当家的。  

我的自信就是通过跌跟头锻炼出来的。
主持人:裔博士把这本书的精华都告诉了大家。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最初到求职舒利文公司工作时,一开始你没有专业的知识,很不自信,但现在您已经是超级自信了。能不能以你自己的经历来告诉同学们,怎么样培养自信 :  裔博士:就是跌跟头。我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你心里觉得很踏实,每一部都没有踩虚。如果你是空降兵的话,你可能什么都不清楚。自信还有另外一点,我觉得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自信不能没有。自信是吸铁石,你有自信的话,别人都会主动靠近你。就是自信所以自信可能是蒙样,就是你自信的话,你一定要有实质,比如吹61阅读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没有Marketing,你的产品就死在大脑里面
Marketing是一个掏心窝的过程
裔锦聲:黑板上有我的mail地址,你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和简历发到我的信箱。我个人是做年薪50万以上的比较高层的决策人的,但我们有一个孵化器,它可以给你一些指导,帮助你成才,把你培养成这样的人物。我在NYU(纽约大学)有一个学生的妈妈,在美国看到两份中文报纸有我的求职专栏“就职华尔街”以后,就翻译成英文,给她儿子看,按上面的方法做,在去年没有任何人进入华尔街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份工作,进入了新加坡的瑞士银行。所以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发给我,我可以回答。我想我的书还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学生创业,这个我要给你讲一个哈佛的理念。我去哈佛上学的时候,老师都很会开玩笑,有一天,我们老师问我:“jeannie,你能把你的名字拿到银行换成现金吗?”,我说当然不能,他说你要开始工作了。老师那堂课专门就讲了,就是你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资产。我们首先不管是创业也好,不管我们干什么,我们想赚钱,必须得有一个交易。没有交易的话,就没有市场价格。但任何东西进行交易之前,必须把它生产出来。我觉得大家每个人看自己, 我们的创新就在两耳之间,你的一切的创新理念都在你的脑子里面,你的脑子里面有了这个Idea,你怎么把它推向市场?没有市场,没有交易,就没有现金。Marketing就是我们的肺部,英文的“Lungs”是一个复数,是两片,不断磨才有呼吸,没有如果没有呼吸你的脑子就窒息,你的产品就死在大脑里面,但是肺靠近我们的心,marketing就是把你心里想到的传给别人,传到别人的心里面。这是磨合。Marketing是掏心窝的过程。这部分已经完成了,你就有了你的腿,就是profit,即商业利润,你就可以走路了,所以你要怎么创新商业价值,首先要看你的脑子里面有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样的销售渠道,然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价值,然后再能够做什么事情,才能知道能够走多远是扩大再生产,还是亏损,我们每个人经常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资产,你的头、你的腿,你的肺。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首先我要做一个女人(图)
回到家,我是一个好妻子和好妈妈
学生:你觉得你是个女强人吗?作为一个女人你的事业很成功,你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呢?  裔博士:这个问题被问的太多了,首先你要看什么要的坐标系,无管是女强人也好,女弱人也好,第一点是要做一个女人。我觉得做一个女人,就是要有一些女人的好的优点,比如说你对你的家庭很关照,你很爱你的丈夫,很体贴你的女儿,把他们的利益总是放在第一位。我对我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过女强人的感觉。我只是觉得十个指头有长短,我可能刚好好是大拇指,那只是我工作的时候。当我回到家里面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好妻子。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这种平衡,不见得一定是在家里家外都当,没有必要,特别是在你很亲爱的人面前展示你的弱点,而且让别人心疼你一下也是很好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不要让负面情绪占主要地位
学生:现在我们可以说是我们做老师也是分配完一批学生,下一批学生又开始着急了。你请问如何寻找自己合适的职业和克服初次求职的茫然感?  裔博士: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茫然。可能是我们初次交朋友一样,就确实不知道哪一个更适合我。也许你跟这个朋友交了一段时间以后原来我们俩个人的性格不合,他喜欢吃俩辣我喜欢吃甜或者是或者一些人生观念的不合,或者不能够心心相印,或者不能志同道合。找工作跟找人一样,哪一个是最重要,你不能够缺少的,这个本质就是你所需要的,不管是找男朋友,还是找工作,你寻找的最后都是自己的需要,你自己最不可缺少是什么。那就是往往自己最需要。  还有失落感,我们任何时候都有失落感,有失落感的时候我们有音乐、有朋友聊聊天。把它淡化。多想一些积极的东西,要相信这个世界不可能是那么完美的,我们中文里面就有悲欢,有悲就有欢,离合,离了就有合,所以是一种平衡,相辅相成,不要让负面情绪占主要地位。克服它!  书包网 www.61k.com

在办公室不能聊的几个话题
公司不是为上级打架的地方
学生:如何聊天?  裔博士:聊天嘛,主要让自己轻松,同时还要让跟你聊天的人感到轻松。为了沟通感情,经常跟聊聊天是没有关系的,但在公司里有些话题是不能聊的,一聊就会出问题。首先宗教信仰是不能聊,如何你们上级信仰不同,那好了,你们都要维护自己的上司,你们要打起来了,工作的地方不是为上级打架的地方!(笑)还有一个异性的话题是不能聊,在公司里同事一般不能谈恋爱,如果有的话,有一个人必须得离开,有一个实例,我们组的有一个人,叫麦克,他当时刚离婚,而且当时经济低迷,人的心里可能比较脆弱,很容易向异性寻求心里安慰,当时跟一个新来的女孩子好了,公司说不能够,但他们还是不顾,还是非常好,所以最后女孩子离开了,往往这个时候,女同事比男同事受的伤害大,因为女孩子的脸皮要薄一点,所以异性的话题最好不要聊,聊着聊着就忘乎所以了。 还有一个不能聊的话题是政治态度,我持什么政见,我们说美国人到处乱打人,炸我们的大使馆,美国人不干了,说你们中国人抢了我们的工作机会,这下好了,你们恨不得互掐对方的脖子,没法工作了,(笑)所以要记住,聊天呢,要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以及合适的话题。最好是让人轻松一点的话题。  

乔治·索罗斯更像一个哲学家
学生:您做为一个金融专家,您怎样看待索罗斯的成功和价值?(哄笑)  裔锦声:92-94年, 乔治·索罗斯的名字风靡纽约的金融市场,人人都想为跟索罗斯工作,他的量子基金,他能赚很多的钱。他也是我的客户,我经常打电话去问他们要不要人,我们有很多交易市场的人都想去他那,那些敢担风险的人都想去给他干活,但我说实话,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哲学家。在1987年10月19号,股票市场跌的那天,他正在哈佛大学讲他的第一本书。他的书里就讲到,股票市场一个非常带感情的地方,你无法量化它,人人都想做数学模型来帮助预测市场,他说市场是无法预测的,完全靠人的感情。比如说Yahoo今天的股票每股只是20元,但明天市所有人都来买Yahoo,股票就升到50元,变成了无理性市场,Yahoo的股票从20增加到50,变成了事实,所以索罗斯的理论就是你要敢担风险。他觉得政治决策对股票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他犯了一个错,在香港市场上,他一定要压香港市场,但他忽略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他一直很成功,但他太感性,像个哲学家。我一个朋友前两天见过他以后跟我说:“He’s too !”有关他的故事,我有时间一定要写成书。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你也许会受伤害,但你并不孤独
王老师: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提前录取,所以学生入校的分数都很高,有一个同学很悲愤的说:您说过要有感恩的心情,但当你知道你以高出北大清华的分数线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学校,你还会有感恩的心情吗?进入吉林大学你觉得委屈吗?(笑、鼓掌)  裔锦声:我的当时有一个历史的原因,我的家庭成分不好,因为我的大舅父是一个国民党,那时候我的分数线跟别人是不一样的,第一年我分数很高,但没能上大学。这个事情你要这样看,不是你一个人,“You suffered,you never alone”, 不是你一个受害者,受害者多得是(笑,鼓掌),第二年上了吉林大学,我当时并没有报考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开学前三天把我录取了。我去了以后,学校告诉我,由于邓小平的政策改变使我能够上学,我的舅父是国民党,我的生父是特务(笑),这样的双料在以前很难得到这样的读书机会,所以学校让我写一篇感谢邓小平的文章,所以我入校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感谢邓小平,我觉得我非常感恩,吉林大学给我一个读书的机会,让我离开我的环境。读书不要太强调学校的排名,像比尔.盖茨,他把他自己的学校变得很有名,还有很多人并没有进好学校。你有一生的机会,总是去否定昨天,创造明天。书包网 www.61k.com


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 作者:裔锦声 《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页面。

二 : 胡一刀:SEO见证资源强大的案例

  做SEO的都知道,当我们网站内部优化好以后,后面拼的就是资源了,因为内部优化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差不多,资源只能靠平时的积累。资源越多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大,这里所谓的资源就是外链资源和人脉资源,今天就来看看一个资源强大的案例,先给大家上个图。

  图中的那个站到现在刚好10个月零6天,这么短的时间就挤上了SEO的第一,百度百科我们姑且不算。这么短的时间就超过夫唯的站,应该算是很猛的,SEO 这个词的竞争程度,大家心里都有数吧。这个站就是近半年来非常火的网络红人“久久”的培训论坛,真实姓名叫蒋辉,在这里不评论他的好坏,我猜测他现在拥有的学员应该有2万,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

  他在网络上发展一年半了,这2万的学员就可以当作是他的资源,而且还是免费的,据我观察,他团队里面的学员大部分是新手(建站都不懂的纯新手)。他的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超过夫唯的站,不得不说他的学员有莫大的功劳,因为很多学员都给他的站做单向链接,请看下面的图就知道了:

  他站的反向链接都是淘宝客的,这么多淘宝客站,不可能全部是他自己的,大部份是学员免费送的。根据内部的一些老学员透露,他论坛里有提供很多淘宝客模版,然后模版上面一般都带有培训论坛的链接,这样就可以很合理的解释图中出现的情况了,蚂蚁虽小、大树可撼,真是懂得合理利用资源啊。你或许会说别人凭什么留下他的链接,但你不留,他不留,但总有人留得,因为里面有太多连建站都不会的新手,别人学到了知识,有得人就会去感恩,就留了(YAHOO的外链应该没有更新,不然还有更多)。

  他平时经常写一些原创的软文,加上还搞了个宣传客(就是推荐一个人去参加培训就有提成),自然就有很多人转载他的软文,这又是在帮他做外链,真是好计谋啊!另外他还有一个减肥站,做淘客的站长应该都知道,那减肥站也是非常的强大,很多关键词都上去了,具体可以看下面的图: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庞大的团队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强大的,一个好的策略,是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别人的成功,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很多人说他是骗子,这点我也可以理解,毕竟不管在哪里,都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我做站长一年多了也是一个失败的人吧,没赚到什么钱。

  本文由啊菜创作,如有转载请注明:www.28888120.com,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案例-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全文阅读 作者:裔锦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869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