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书与人的随想-梵音与红尘的随想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琼湖书院

一 : 梵音与红尘的随想

不知怎的,我喜欢梵音。悠悠长长,静心沁脾,如云似霭,摄人魂魄。

但凡走到庙宇道观,心静非常,拜佛敬香,说不出来的原因,讲不明白的道理,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喜欢庙宇的清幽,我羡慕道观的宁静,那梵音随风飘,那钟磬让人醉,木鱼声声穿透心扉,经声朗朗恍如隔世,真得是好去处,真的是安宁宅。

深山藏古刹,道观伴溪流,蓝天映红墙,白云掩飞檐,晨钟暮鼓笑红尘,青灯黄卷淡人生。

总觉得这是一种坦然的日子,总思谋这是回归的人生。

法相庄严,莲花宝座智者端坐,祥云朵朵,老君三清释者怡然,说不清菩萨罗汉,道不明过海神仙,普度众生真善美,惩恶扬善亦道然。(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细想红尘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迎来送往,卿卿我我,平平淡淡总是真。看看家常事,米面油盐,酸甜苦辣,孝敬父母,抚育子女,忙忙碌碌都是情。

可惜可叹,总有那么多不尽人意的磕磕绊绊,思来想去,总有那么多事与愿违的是是非非。

自古来老百姓敬佛信神,把美好的希望与神明联系在一起,祈求保佑祷告平安,这是一种信仰,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祝福,这是对信仰的一种依赖。

于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来了,他们虔诚的跪下,发自内心的祈祷。

他们怀着忐忑,揣着惶恐,心里面叨念着自己的愿望,默想着自己心想事成,上学,求财求官运,求偶,消灾去疾病。佛看着居士大众,神望着芸芸众生,慧眼在观察着,哪个是诚者,哪个在亵渎神灵。

这是一个人神合一的地方,这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这是一块纯净的净土。

是的,人生有许多烦心事,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千百年的文化,当千百年的信仰,当千百年的传承化为一种偶像,形成一种供奉的时候,这就达成了向偶像、供奉倾诉的共识,一种信赖的倾诉,心灵的倾诉。

信不信由你,说不说在他,求签占卦牵着诚者的心,同时也伴着观者的嗤笑。我想,遇到不顺心的事,总得有个诉说的地方,心诚则灵不乏是个好办法。既然来了,面对你信的偶像,大可以尽情的诉说,大可以衷心的祈祷,大可以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让烦恼,让烦躁,让不平的事情,让想不开的事情诉与大德,让你的心灵得到安慰,解脱。

大堂之上的佛在听,殿堂上的神在听,你的心灵在听,想听的人在听。

在这里,梵音让心灵得到安慰,缭绕的香烟让心灵得到净化,祈福的红布条带着希望,拿出的布施带着百分百的情愿,看到庙里观里的师傅们诚服的毕恭毕敬。

庙里的苍苍古松,洒下巨大的阴影,观里的劲劲古柏,留下无尽的苍凉。

这里是思想与心灵交汇的地方,是庄严肃穆的殿堂。

有时候真觉得好累,奔波得好辛苦,想得好复杂,人生好艰难。

听着梵音,想着红尘,在这个特定的地方,思绪很活跃;

殿堂巍峨,墙外尘世,徘徊在心灵的深处,感觉茫茫然。

毕竟还得回来,毕竟还得生活,毕竟还得走下去,融进苍茫人海。

梵音飘着,飘进大山,飘向尘世,飘向天边。

二 : 鹅湖书院随想

黄建军

两年前,我曾经写过一首《七律·鹅湖书院》:

先哲踪迹何处寻,鹅湖山下书院存。

历数前贤功名事,敦化育才攘乾坤。

方圆难分伯与仲,仁山知水有其魂。

一辩一会垂青史,引得后人吊古人。(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如果将铅山众多人文以及自然遗迹打个比喻,那么我愿意将鹅湖书院比作一本线装的古书,拂去800余年的历史烟尘,掩盖其间的墨香依旧让所有的文化人倍感亲切和滋养,而后便是肃然起敬……

谁能想到,鹅湖山下那条如今杂草丛生的古驿道,曾经有幸承载了先贤的足迹。旷世大儒、词坛泰斗、铁血文人接踵而至,吟唱和诗、相与激辩、长歌相答、共商国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次“鹅湖之会”。一次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陆九龄“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并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另一次是十三年后的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往上饶拜访辛弃疾,二人于鹅湖相聚数日。期间,两位文人共商抗金复国大计,畅谈英雄理想,并相互激励。

在朱陆的理学之辩和辛陈的鹅湖之会以前并不存在现今的鹅湖书院,但是现在的鹅湖书院却因历史上的一辩一会而名扬天下。800年风雨沧桑,王朝更迭无数,世事治乱无常,书院兴毁频仍。可以想见,书院的一砖一瓦在勇士的铁蹄下遭碾碎时的无耐,一草一木在战火中被燃烧后的荒芜。当然,我们也完全能够感受到书院一柱一坊重立后文人雅士们或欢欣鼓舞、或感恩戴德、或喜极而泣的欣慰和兴奋。

庆幸的是,书院终究是立了起来。

今天,当我们走近鹅湖书院时,远远的就能看见粉墙黛瓦、古木葱茏的书院恍如一位宁静安详而略带沧桑的老者,端坐于鹅湖山下,看风吹稻浪、豚栅鸡栖,听鸡鸣犬吠、蛙声阵阵。真正走进书院,宽大的院落、洁净的石板、精致的牌坊、模糊的碑刻、遒劲的敕文无时不彰显书院的庄严与神圣,而泮池中一泓漾漾的清波、三五尾悠闲的红鲤和一两朵清新的睡莲顿时又让书院平添一份恬淡与从容。这庄严与神圣、恬淡与从容,不正是士子们毕其一生而孜孜以求的吗?

对于朱陆之辩,我不知道孰是孰非,也可以这样说,今天很多普通人都不知道孰是孰非。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景仰,人们来书院或参观、或游玩、或进行学术座谈,为的是凭吊先贤,从中感悟修身治学求道的真谛。东西碑亭一方一圆的木柱无时无刻在引示我们,是非存于个人的心间、伯仲本不相上下。

对于辛陈之会,我一直在想,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始终是风雨飘摇、丧失擎天之力的朝代,主张抗金的辛弃疾和陈亮,政治上饱受打压。然而就是这样两位政治上落魄的文人,却始终身许民族、心忧社稷,其铁血的英雄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怀实在令人感慨和钦佩。

因为一辩一会,历史留存了鹅湖书院。

千百年来,青衣学子慕名而趋,历代文化官吏筹资举建。很难想象当初那些弱不禁风的书生还有那些位高权重的仕宦为何如此钟情鹅湖书院?就连康熙大帝也亲自手书“穷理居敬”匾额和“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楹联赐赠于它。如果说青衣学子和文化官吏中不乏沽名钓誉之徒,那么对大清盛世的康熙皇帝来说,那是绝无沽名钓誉之嫌的。所以我觉得,鹅湖书院能八百年风雨不倒,这斯文之地就应该有太多值得后人思考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我想套用余秋雨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应该比较合适——“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今天,鹅湖书院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每每去鹅湖书院,很少看到游人如织的场面,有的时候甚至空无一人,唯有那青石牌坊上的“斯文宗主”与“继往开来”背靠背无声地屹立在鹅湖山下。与时下很多年轻的毫无文化底蕴的人造旅游景点相比,鹅湖书院这种孤独实在是不应该。我不知道,人们远离它究竟是因为文化的落寞还是对文化的敬畏甚至是对文化的无知?

走出书院大门,我屏声凝气地仰视那字迹已显斑驳的“鹅湖书院”,心中不由激起一种莫名的震荡——时光荏苒,一越千年,物是人非……(2011.4.17)

三 : 图书馆随想

距和同学约定的吃饭时间还有半小时。在图书馆5小时,离开去吃饭之前想写点什么总结今天的收获。

看罗兰小语《给寂寞的人们》,让我收获好多关于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启示。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心态,成功,交际等等。短小的语言可以一语中的,给人心灵的启发。

我是被“寂寞”二字吸引,总觉得自己喜好独来独往,是一个寂寞的人。希望如作者所说,寂寞的人总是伟大的,寂寞的人更容易成功,寂寞的人其实内心情感丰富。对于自己来说,不伟大不成功,但是情感丰富却是事实。其实,我也从中得到寂寞的快乐,寂寞是一种必须的生活状态。记得徐志摩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说,如果你要了解朋友的真,就应该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时候,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真,就应该在孤独的时候,你想了解一个地方的美丽,就应该是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或许,一个人的寂寞旅行,是最美的心灵风景。

巴金的《随想录,第一集》让我在这个寒冷的时节感受到心灵的温暖。《还念萧珊》让我热泪盈眶。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作家,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一颗颗沧桑疲倦的心灵。十年“文革”,给一个作家造成心灵,身体的巨大创伤。

从读者成为作家的妻子,为她最敬重的作家,最珍爱的丈夫,心甘情愿遭受迫害致患病而死。妻子离世让作家活在极度悔恨,自责之中。背着“黑老K”的“恶婆娘”的骂名而死,永不见作家平反之日。让作家后悔自己作品的出版,后悔自己的文学道路。儿子卧病在床不知心爱的母亲已离开人世。女儿女婿痛哭。“没有临终的挣扎,慢慢沉入睡乡”作家如是安慰自己。他没有看到妻子的离世,未曾见妻子最后一面,临终时没人在她身旁。

看到作家的痛苦记忆,感受到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是一段历史往事,却不会消失在历史的浩淼烟波,更不会重演这段悲剧岁月。(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本文标题:书与人的随想-梵音与红尘的随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73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